第一章地球探索百科

为何会发出莫名的声音

1977年冬天,整个美国东部沿岸出现了奇异的隆隆声。这使当地的居民感到惶恐不安。美国米蒂尔研究中心对这种声音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是:3/4的声音来自超音速飞机,或是人为的噪音。由于天气晴朗,因而声音传得很远很远。余下的1/4,说得确切一些,另外181次声响,则全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但不知从哪里发出。

有名的“巴里萨尔的炮声”,出现在孟加拉湾达好几年,而且一直传到恒河三角洲内陆300千米以外。这些地声通常从沉积岩深处发出,美国康奈尔大学托马斯·戈德教授认为,这大概是由于沉积岩把人们听力范围内的震动声都吸引过来,也很可能是成千次小震正好发生在应力场内,这样人们就能听到、感觉到。

还有一些发生在海洋与湖泊四周的声响,也不知是如何发出的。人们发现,某种气候条件会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使某种声音只能在100千米之外听见,而离这个声源很近的地方却听不到,因此,人们有时听到的地声和声源往往相距很远。这大概就是闻名世界的“比利时神秘之声”的情形。此声发生在比利时沿岸一带,通常在迷雾蒙蒙的时刻发出。也许正是这些晴天的雾,在气温逆转时刻,有利于声音在水面上传播。这种“神秘之声”的根源也许是人为的噪音,而不是大自然之声。

至于上述“巴里萨尔炮声”的来源,至今还没有圆满的解释。孟买大学的M·W·奇普隆卡教授认为,它的声源可能就在恒河流域的峡谷区里,它离孟加拉湾100多千米。但是他没有说出造成地声的任何原因。另一位地质学家认为,缅甸的一些活火山爆发,可能是这些神秘地声的根源。

发生在美国塞内卡福乐斯的“塞内卡之声”更是一个奇谜。它一连数年毫无规律地、有间隔地出现在这个城市的四周。人们在数百千米的范围内寻找声音的根源,但毫无结果。

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类似的来历不明的怪声,遗憾的是现代科学还无能解释这些怪声的奥秘。

谜一般的夜光杯

在我国许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间发光的珠宝璧玉。如晋王嘉《拾遗记》载:“有曾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战国策·楚一》:“乃遣使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怀。……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些奇珍异宝究竟是神话虚构还是真其物呢?

古人曾传说夜明珠就是鲸鱼目。梁任防《述异记》卷上:“南海有明珠,即鲸鱼目瞳。鲸鱼死而目皆无精,可以鉴,谓之夜光。”

近代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它们可能是几种特殊的宝石矿物。据地质学家研究,自然界确有少数几种矿物,如某些含杂质的金刚石、磷灰石、重晶石、萤石、白钨矿、错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如加热、摩擦、通电,以及紫外线、X射线或阴极射线等短波光的照射,会产生发光现象。

1916年,日本宝石学家铃木敏在所著《宝石志》中写道,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水晶,被封为“神圣的宝石”。英国当代学者李约瑟认为夜光璧就是萤石。我国也有人推测,某些宝石白天接受阳光曝晒,至夜间即能放光。古人可能把这些东西加工成圆珠形或其他状,这就是古今中外传说或史书载的夜光璧或夜明珠。

据1984年《河北科技报》报道,我国在广东某矿山带上发现一种浅棕色的萤石,证实了史书记述的夜明珠确实存在,我国并有蕴藏。但是,这些放光的矿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这与古书所述又不尽相同。有没有无须光照也能放光的珠宝呢?据传慈禧太后死后嘴里就曾含着那样的一颗夜明珠。

唐《凉州词》中:“葡葡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多少年来广为传颂。夜光杯最早出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近年属凉州故地的甘肃酒泉也出产夜光杯,原料采自祁连山上的祁连玉,也有人称其为夜光石。不过这种祁连玉属于阳岩玉类,根本不会夜间发光。有人指出,今之夜光杯非古之夜光杯。但也有人认为,古之夜光杯本身也不能发光。那么它为什么被叫做夜光杯呢?解释不一,有的人说,夜光杯璧薄,斟满后对月映照,月影倒入杯中,月光透过杯壁,与酒色相辉映,而呈异样的光彩,故称夜光杯或夜光常满杯。

鉴于考古工作者至今没有在地下发掘到真正的夜明珠、夜光璧、夜光杯等文物,在自然界也没有见到类似的矿物,关于它们有无奇异的性质,目前仍是一个谜。

怪泉的特异功能

位于美国西部洛基山脉的黄石公园,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国家公园。公园内有一个世界闻名的间隙泉——老实泉。它每隔60分钟就喷发一次,每次喷4分半钟。就像向游客报时一样。它从不失约,已经有规律地喷发了400多年。这个间隙泉喷柱高达46米,每次喷水量为4万多升。它那喷发时直冲云霄的壮丽情景和伴随而产生轰鸣声常使游览者流连忘返。

在南美洲乌拉圭的南格罗湖畔,也有一个报时泉,它是一个罕见的间歇泉,它每天喷射3次。第一在早晨7点,第二次在中午12点,第3次在晚7点。由于这三个时间恰恰是当地居民吃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时间,因此,这个喷泉被人称为“三餐泉”。只要泉水一喷,人们就知道吃饭的时间又到了。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有一个小集镇,叫做劳狄斯。集镇附近遍布岩洞,其中一个岩洞后有一道泉水终年不息,这就是闻名全球的神秘的“圣泉”。

据统计,每年约有430万人来到劳狄斯,其中不少人是身患沉疾,有的甚至是已被现代化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儿,仅在圣泉的水池内洗个澡(实际上只在水池中浸泡一下),便能减轻病情,有的竟能不药而愈!

有名意大利青年,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21岁应征入伍,不久,发现左腿持续疼痛,于是进凡罗纳医院治疗。活组织检查诊断为一种罕见的癌症,癌细胞已破坏左髓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该医院便将他转到特兰德军队医院,军医院也无能为力,又将他转至博哥肿瘤中心医院。

肿瘤医院对他做了进一步检查,不得不宣告他已无药可救,而且预言他至多只能再活一年,这样就又被送回到特兰德军医院。

在那里,他住了9个半月的院,左半侧从腰部至脚趾打上石膏。X光透视发现其髓骨部继续在恶化,左腿仅由一些软组织束同骨盆相连,看不到一点骨头成分。

1963年5月26日,他在其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旅程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圣泉淋浴。

圣泉的接待人员很多,他们大都是圣泉使之恢复健康的人们,病愈后自愿一年一度来此当义务护理员。密查利由几名这样的护理员脱去衣服,光着身子被侵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着石膏的部位却未浸着,只是用泉水进行冲淋。从圣泉归家后仅数星期,他突然产生了从病榻上起身行走的强烈欲望,而且果真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此后几个星期内,他继续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体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医生们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进行X光透视,当放射科医生将片子送来后,医生们还以为片子拿错了,因为片子上明白显示出那已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出人意外地再生14月,密查利己能行动自如,参加半日制工作,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厂就业。这一病例,现代医学尚无法解释。

1971年6月,法国《矫形术外科杂志》对此做了报道。而今,密查利己结婚并当上了一名建筑工人。

像这样的病例并非个别。据报道,在124年中,为医学界所承认的这样的医疗奇迹就达64例。这64例均经过设在劳狄斯的国际医学委员会严格审定。该机构由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30名医学专家组成,各个专家均是某个专利的权威。

科学家们当然不会相信“圣母恩赐降福”这一荒诞之说。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艾列克赛卡罗尔博士认为,这是心理过程和器官过程间的联结,使一些原属不治之症得以痊愈,因为去劳狄斯的病人大都是虔诚的宗教徒。有的医学家则认为,很可能有些病症并非是不治之症,纯粹是误诊罢了,故而在圣泉淋浴后便不药而愈了。不过这一怀疑似乎论据不足,因为病人的先前病史和诊断均曾经过严格的核实,涉及到数百名医生,医学研究人员,往往历时数年之久呢。

那么,圣泉这种“起死回生”的奥秘究竟何在呢?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人们一定能剥去圣泉的扑朔迷离的宗教外衣,揭开它的本质,从而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琢磨不透的石狮与石球

在湖北省钟祥县客店乡元台村五组退休干部高涛家的一间约10平方米的厢房中,长出了一头石狮。

60多岁的高涛说,这间房屋是他的前四辈老人修造的。由于当时感到很费力,没有把地基上一块小的石头挖掉。350多年来,这块石头逐渐长成为长约360厘米、宽约230厘米、高约210厘米的大石狮,并且这具石狮仍在继续长大。

这头石狮还是当地的“义务天气预报员”。一旦石狮身上“发汗”,就会下起雨来;如果“汗珠”滚流,则将有大暴风雨来临。

为什么这块石头会长大呢?并且还会预报天气呢?人们未弄清原因。

贵州省蕙水县雅羊乡简瓢村布依族村民罗大荣家,珍藏着一块石头。在其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量竞能上下增减2千克。

这块石头呈椭圆形球体状,轴长29.1厘米,短轴长25.9厘米,厚18.2厘米,周长88厘米。在罗大荣家当场测重,其结果是:11时13分,重为24.825千克;11时43分和12时零8分两次称重均为22.825千克;12时28分重量又升为23.875千克。这块石头呈古铜色,其表面有一清晰可见的像穿山甲的鳞甲一样大的图案,7只如同手掌但大小不一的图案也明晰可见,还有两个像马蹄形的图案相对称。

这个石球的重量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神农架山顶的“鬼市”

巍巍神农,雄伟奇丽。在这里,不知隐藏着多少神奇诱人的自然奥秘,令人神往,令人惊叹。“鬼市”便是其中一道瑰丽的风景。

“鬼市”又叫“山市”、“山中蜃景”。清代的《兴山县志》对神农架的“鬼市”有生动的记载:“神农山……为三邑(房县、兴山县、巴东县)界山,一名神农架。高塞,为三邑最幽深险阻,多猛兽,产白药。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邑(兴山县)凛生陈宏庆经彩旗(今神农架林区本名镇彩旗村),远望神农积雪,询之,土人云:山上常八月雨雪,至明年六月始清;又常六月飞霜。久雨初霁,峰峦隐现,有如城郭村落,相传为山市;每岁元宵,中秋夜、除夕,时闻爆竹鼓角声;又常见大人迹。”

在这段话里,“神农山”即神农架的最高峰——海拔3105.4米的神农顶峰;“大人迹”即传说中的“野人”的巨大足迹。《兴山县志》中描述的诡谲奇异的“山市”,甚至在神农顶“时闻爆竹鼓角声”,则给后世人留下了不解之谜。

那么,何谓“山市”呢?《辞海》、《辞源》中都未收录其名。在《汉语大词典》中,“山市”被诠释为“山中蜃景”,未予以详细说明;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中,有这样的记载“奂山(位于今山东淄博市)山市,邑人景之地也。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上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

可见,古人早已目睹过神农架“鬼市”的神采。自七八十年代以来,神农架以它扑朔迷离的野人、奇幻神秘的“怪光”蜚声海内外。成群结队的游客带着美丽的幻想踏进这片奇异的土地,更多的人们有幸目睹神农架“鬼市”的奇观。人们在惊叹大自然美妙绝伦的同时,不禁从心灵深处发出这样的疑问:“鬼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正如“怪光”、“海市”等自然蜃景一样,“鬼市”既不是所谓蛟龙、大蛤蜊之类的怪物喷云吐气而形成的,更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故意制造的,而是一种奇特罕见的光学现象,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当自然界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伴有全反射)时,在空中或地面上便会显示出周围的景物。这样,人站在远处,便能看到各种奇异的幻景。

此外,科学家们还按照不同影像的形态,将“蜃景”分为上现蜃景(正像)、下现蜃景(倒像)、侧像蜃景(斜像)等多种;又根据海拔高低或地域的不同,将蜃景分为“山市”(即“鬼市”)、“海市”(即海市蜃楼)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市”多发生在海洋、海滨或沙漠之上;而“山市”则见于高山,尤其是名山之上,它比“海市”更复杂奇谲、变化多端。在高耸云天的峭壁或峰峦绵延的山顶,人影憧憧、喧声鼎腾,来去无踪的“山市”让人疑神疑鬼,所以在民间,人们称“山市”为“鬼市”。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科学家指出:神农架是我国自古至今发现“鬼市”的海拔最高区,也是“鬼市”的多发区。为什么大自然独独偏爱神农架,将那么多罕见的自然景观都赋予了她?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将“鬼市”与神农架的“野人”、“麒麟”、“怪光”以及奇洞异穴联系起来,我们便会越发被她无穷的魅力所吸引。

只是,按照物理学原理,“蜃景”应当有形无声。然而,神农架的“鬼市”奇就奇在让人有“时间爆竹鼓角声”的听闻。宋代欧阳修也亲耳听到“蜃景”中传来“车马人畜之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对这种有声的蜃景,什么时候才能解释清楚?我们期待早日能够解开这一自然之谜。

发光的怪地

在神农架林区老君山脚下有个戴家山,山上有一块十分奇怪的土地,每逢2月、8月晴天的中午,这块地里便会发出一束强烈的白光,刺眼的光芒照得人们不敢睁眼。这束光照在对面200多米的山上,比阳光还要明亮。它不定时地流动地发射出来,每次大约2~3分钟时间。当地有一半人都亲眼见过这光束。在这块地上,农民曾经挖出一个奇怪的洞,洞里有一堆鸡蛋形的土蛋,每个土蛋约有3个鸡蛋合起来那么大,砸开土蛋里面全是土。奇怪的是头天挖开洞,过一夜又会神秘地被堵塞了。现在山上修了梯田以后,这块地里到时仍然能发出白光来,这个发光的怪地之谜有待于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才能探明其中的奥秘。

千百年来淌水不止的石棺

1970年,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曾悬赏10万美元奖励揭开一具石棺疑团的人。30年来,英国、美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等19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前去探秘,但均无功而返。这具石棺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原来,在法国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西麓,有一个名叫阿里休尔特什的村庄,在村里的阿尔·修·提休古老的教堂里停放着一具奇特的石棺,这具石棺竟然长年流水不断,连续滴落水已有1000多年之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石棺中遗骨的主人是阿普顿和歇诺两位修道士。据棺上的文字记载,这是1500年以前由能工巧匠用一整块的大理石精雕细凿而成的,长193厘米。村民们将专程从罗马运来的两个人的遗骨入殓其中。村民们又别出心裁地在棺盖与棺体之间凿了一个小孔,并安上一根弯铜管。数年后的一天,一股清泉突然从棺内汩汩淌出,从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泉水昼夜不息地流淌不止,即使是大旱的天气,水也照样流出。经过多次检测证明,这种清澈透明的水无任何异味,是上乘的饮用水,并且还有疗病的奇效。

根据有关记载,石棺渗出水是从公元960年开始的,经过饮用后发现,此水对治疗湿疹、慢性胃病及肝病颇有神效。据当地的警官加贝斯·希沙声称,仅仅触及奇水后,其妻与其子的感冒便不治而愈;内科医生安德鲁·欧利尔博士也坦承相告说,奇迹之水对自己的患者也极具奇效。

据村民们说,这奇水放进没有盖子的容器也不会蒸发,装在密封的瓶子里常年也不会发浊变味。这水说来也真够奇的。那么它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所致的呢?人们曾就此做了大量调查工作。

1971年,人们连续两周内用塑料布严密包裹石棺,阻绝雨水及其他外来水源。但是,水还是一滴一滴地掉落下来,并没有因此而间断。除此之外,人们还将整个石棺悬吊在半空中,经过几天的仔细调查,并没有发现任何暗藏的沟、管或是夹板之类东西。而且,这段时间内,石棺还如平常一样出水不止。人们对湿气的影响也有所考虑,但是,这座教堂位于法国最干燥的比利牛斯山脉,而每年石棺所流出的700余升的水量也绝不可能是湿气造成的,因为其淌水量实在是太大了。

1942年10月,德国纳粹士兵闯入阿里休尔特什村,在这具石棺上撒尿拉屎,倾倒污水脏物。在这不久后,石棺内的流水就枯竭了。经过几年的沉寂,村民们又将石棺周围彻底冲刷干净,而棺内的水又恢复流淌,直至现在。

千百年来,这里的居民每天都从附近的村庄来此取水,慕名而来的研究人员和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地到此观察、研究。人们发现这里的水与附近涌出的水不同,水中含有微量的砷、氟、锡等物质,与周围其他水的成分相去甚远。人们假设它是由剧烈温度变化带来的水汽,但如果是那样,大理石石棺中便应留有大量的碳酸钙,但是奇水之中的成分却没有这种物质存在。

1961年,两个决意揭开秘密的法国工程师断言此水系由地下水流入石棺所致,并将石棺垫高,两人亲自轮流守卫在棺旁,以防他人从棺后往内注水,然而,他们辛苦地守候了40天,泉水依然一如既往,长流不息。此后不久,瑞士学者也曾专程前往探秘,但也同样是毫无收获。

除了英国《泰晤士报》悬赏奖励揭开石棺之谜外,数十年前,贮放石棺的教堂也曾准备了1000枚金币,作为对揭秘者的奖赏,但时至今日,这1000枚金币依然寄放在修道院的金库里,始终没有人得到它。

石像流血泪之谜

1994年2月2日,意大利首都罗马附近的港口城市齐维塔威基亚,格雷戈利一家院中供奉多年的一尊只有55厘米高的圣母石像双目流出了血泪,此讯不胫而走,短短几天内便轰动了整个意大利。

雕像的主人格雷戈利时年32岁,是一名电工。由于圣母像流泪,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使得他无法安宁生活。迫于无奈,他只得在门前挂起了“谢绝参观”的告示,自己和家人都搬到了亲戚家去借宿。

据有关资料证明,在意大利的历史上,圣像流泪、淌血已发生过多次。仅圣母像淌血的现象,在意大利从南到北就不下20起。有关专家对这尊圣母像的血泪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圣母眼里流出来的竟然是人血。

4月3日,罗马圣心医学院所属的杰梅利医院又对这尊雕像进行了CIT扫描检查,看石像体内是否有什么“暗器”。最后,医生按照惯例,在诊断书上写道:“体内未发现异常。”此时,宗教界人士、齐维塔威基亚市的主教也就此事对记者发表讲话,证实说他和其他几名朋友亲眼看到这尊圣母像流满血泪。一时间,齐维塔威基亚市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为了安定人心,以免造成恐慌,齐维塔威基亚市市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圣母流泪一事他自己没有看见,但是如果有人愿意相信,他也不反对。对于圣母奇迹给本市带来更多的游客和经济收入,他则表示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针对石像流泪、流血这种现象,意大利报纸介绍说: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可以在雕像的眼睛上装上一种化学物品,只要雕像一动就会有液体渗出。一些意大利著名人士介绍说,只要意大利社会一出现动荡,这类现象就会多起来。然而种种说法,却无法解释石像为什么流出的是人血。

同年4月9日出版的意大利《晚邮报》上为此发表一幅漫画,形象地借此讥讽时政,在该漫画中,主审法官面对泪流满面的圣母像说:“你别光是流泪,你倒是说话呀!”

不久,一个由意大利神学专家和圣母学者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对此事展开了调查,以求对圣母流血泪的真相作出解释。从事后各地报刊所作的反应来看,这一调查最后还是没有结果。圣母石像为什么会流血泪这一谜底,最终也未能大白于天下。

海光和海水开花

在茫茫海上航行,人们经常会遇到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象:海光和海水开花。

当夜幕笼罩海洋的时候,有些海面上会出现大面积的海光,有的闪闪烁烁,像流星一样,有的火花四射,像火珠一样。有时像爆发的焰火,有时像一个个齐整的几何图形,有时像探照灯射出的光芒,有时像旋转着的光轮。当轮船前进时,周围就激起无数的火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火龙”。

海水发光的现象常常迷惑着海员们。例如,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陆遭到25米高的海啸巨浪的袭击。当海水退出5千米时,人们看到水底发出一种淡青色的光,还在黑夜里清晰地看到远处村落的轮廓。后来,浪涛再度袭来,天空映现出粉红色,有个渔民在巨浪中驶行,看到波峰上的闪光,像电灯光那样明亮。

1909年8月11日半夜间,“安姆布利亚号”轮船向科伦坡驶去时,发现东南方向有亮光,开始时海员们以为是城市和港湾的灯光呢。后来,亮光越来越强,方才看清楚这不是什么城市灯光,而是海洋发出来的一条光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舰队驶往日本群岛时,遇到了海光,错误地以为那里有日本舰队,受了一场虚惊。

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江苏省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微的光亮,波浪起伏着,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停,一直到天亮时才慢慢消失。第二天晚上,亮光重出现,更加强烈。以后几天,逐天增强,到第七天,海面上出现大量泡沫,当船只驶过的时候,激起明亮的光,水中还闪烁着许多珍珠般的发光颗粒。几小时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古巴岛附近有个“夜明海”。入夜以后,海水自放光明,面积约有10平方千米。轮船驶过,在船舷甲板上即使不点灯,照样能够看书读报。“夜明海”为什么发光?原来,这里丛生着各种海生动植物,死后历久变为磷质,积聚一起,从而发出强烈光芒。

诗人们对海光做了生动描述:“谁家烟火掠飞过,不是灯光,胜似灯光,玉树琼花逐海洋。”其实,海光不是火,而是一些会发光的小生物耍的把戏。主要有细菌和单细胞的鞭毛虫等,还有一些水母、鱼类也能发光。这些生物体内长有发光细胞或发光器官,内含荧光酶和荧光素,在海水搅动等外界刺激下,发生氧化作用,就会发出光来。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海光是海水中微生物发出的荧光。可是,为什么只在局部的地方出现这些发光现象呢?而且这种光为什么又具有多变而奇异的形状呢?

德国科学家库尔特·卡尔列对此做了解答。他说,海光和多变形状的形成,同海底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波有关。地震时,海水内部的压力发生变化,引起某些海洋生物的反应,由此而发光,地震波是促使海水压力变化的一个原因。观察表明,在海水振荡最厉害的地方,海光特别明亮;反过来,海光越弱,甚至消失不见。在有各种不同振荡强度的水域里,海光就最奇异美妙。

海水开花是指海水表层内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海水颜色和透明度发生很大的变化。浮游生物很多时,会把海水“染”成深绿色,有的会使海水成为黄色、褐色、红色等。

海水开花现象在世界各大洋及其边缘海中各不相同。

在极地附近的海域里,当鲸鱼爱吃的甲壳动物大量繁殖的时候,常常把海水“染”成红色或玫瑰色。

在太平洋、大西洋的一些海面上,以及北冰洋的巴伦支海中,散布着一种硅质类海藻,具有矽质骨架,海水开花就是由它们造成的。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海水开花是由单细胞藻类繁殖而形成的。波罗的海的夏季,蓝绿色的水草大量繁殖,每当风平浪静的时候,远望海面,仿佛一大片无边无际的深绿色草原。

在北冰洋的冰面上,还有更有趣的“冰上开花”景象。原来,冰上长着多种硅藻,特别是角刺藻大量繁殖时,使冰面变成了黄褐色。

海水开花同季节有关。在热带,冬季也会出现,而在温带和寒带,大多在春秋两季。海水开花严重的时候,生物密集得使轮船的吸水孔堵塞,给航行带来很大困难。

恐怖的草海

在世界著名的百慕大三角海区的东邻广阔海域,也曾发生过轮船沉没、飞机坠落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而且,这片海域要比百慕大三角海区大得多。这片海域中长满了绿色的水草。当年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经过这里时,整整与水草搏斗了3个星期才逃出这片“水上草原”。他们给这片草海起了个名字叫“萨尔加查”,葡语的意思为“腌了的海”。后来,“萨尔加查”就成了这片海区生长的海草的名称,我国则称其为“马尾藻”,称这片海为“马尾藻海”。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从卫星云图上看到,马尾藻海是一个椭圆形的海区,位于北纬20~35度、西经20~60度,也就是东起亚速尔群岛,西至巴哈马群岛和安的列斯群岛,面积约为450万平方千米。许多科学家认为,马尾藻海恰好处于大西洋北部环流的中心,那里就像台风眼一样,是一个风平浪静、水流微弱的海区。英国的约翰·H·雷瑟博士对马尾藻海的水流稳定还提出一种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马尾藻海是由于浅海区的暖水团漂到大洋中较冷的深水层上,形成一个迅速改变温度的飞跃层,飞跃层将大洋中的冷暖水团明显隔开而互不对流。因此,马尾藻海的海水稳定,表层海水几乎不与中、下层海水发生混合,浅水层的养料便没办法更新。浮游生物在马尾藻海的表层无法旺盛繁殖,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海兽和大的鱼类也无法生存。这里便成了死气沉沉的海区。

可是,这一望无际的海草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认为它是从西印度群岛沿海地区漂来的。它们原先附生在海底的礁石丛间,后来被一场飓风冲碎而漂浮过来。但这一论点于1930年被美国的巴尔博士所否认。他发现海草是漂浮生长的,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曾有过贴附在礁岩上生长的一段生命史,而且这些海草总产量达到好几百万吨,显然不可能是从沿海海床漂移过来或者由什么船运过来的。但巴尔博士也没有说出这些海草是从哪来的。

看来,轮船在该海区失事,是误入马尾藻海所致:海草缠住了螺旋桨,使轮船不能动弹,困在其中,甚至失去控制而造成倾覆或碰撞沉没。但是,飞机在这里遇难又如何解释呢?更令人奇怪的是,这大片海草时有时无,因此给这片海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神秘恐怖的翻车带

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州立公路上,离麦克蒙14.5千米处,有一个被司机们称之为“爱达荷魔鬼三角地”的恐怖翻车带。当正常行驶的车辆一旦进入这一地带就会突然被一股人们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抛向空中,随后又被重重地摔到地面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重事故。一位名叫威鲁特·白克的汽车司机就是经历过这一恐怖抛车事件的幸存者,每当他回忆起那次历险都会感到心有余悸。他说:“那天天气晴朗,我所驾驶的两吨卡车一切正常,当我行驶到那个鬼地方时,汽车突然偏离了公路,‘腾’地翻倒在地。”

据统计,在这同一地点,已有17条性命被以同样的方式断送掉。人们感到奇怪的是,这段公路与别的地方公路相比没有任何异常现象,同样是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然而它所造成的死亡率却是其他路段死亡率的4倍。

在波兰首都华沙附近的一个地方,也是一个令司机感到提心吊胆的恐怖之地,走到这里的司机一般都会绕路而行,因为驾车来到这里的司机往往会感到脑袋昏昏沉沉,如同没睡醒似的,从而导致了大量车祸的发生。

在中国的兰(州)新(疆)公路的“430”千米处,也同样发生这种情况,不但翻车事故频繁发生,而且翻车的原因也莫名其妙。一辆好端端的、正常运行的汽车行驶到这里,有时便像轮船进入百慕大一样,突然无缘无故地翻了车。这种车毁人亡的重大恶性事故每年少则发生十几起,多则二三十起。尽管司机们加倍小心,但这种事故仍不断发生。

难道是“430”千米处坡陡路滑,崎岖难行吗?不是。“430”千米处不但道路平坦,而且视线也十分开阔。那么,如此众多的车辆在前后相差不到百米的地方接连翻车,究竟是什么原因?

起初,有人分析可能是道路设计有问题。为此,交通部门多次改建这段公路,但翻车事故仍不断出现。

后来,有人观察发现每次翻车方向都是朝北,以此来推测“430”千米处以北可能有个大磁场。但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还只是一个猜测,但不管怎么说,“430”千米处成了一个中国的魔鬼三角区,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怪肉的真相是什么

1999年5月中旬,从北京丰台区马家堡地下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球状怪物,引来众多群众观看,一时间各种猜测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发现了“怪物”,有人说发现了“怪肉”,也有人说这是菌类,究竟是什么呢?

科学家对“怪肉”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从外表看,怪物整体近于球形,直径约60厘米,重量约30千克,表皮粗糙,棕红或锈褐色,似松树皮,被剥开的部位皮层近革质,似牛筋,内部乳白色似肥肉,有韧性,含水量很大,手指压此物稍有柔软感。

科学家首先取内外层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没有发现真菌所具备的细胞组织结构,也没有发现任何孢子及Melzr反应。科学家推测,如果是有生命的物质,必然有蛋白质和核酸细胞遗传物质。所以又对其做了“260”和“280”紫外线“吸收峰”试验来测试。结果没出现典型的“吸收峰”,说明没有核酸的存在。再取样用“蛋白显色反应法”做蛋白质测定,结果无任何显色反应。

据此,科学家得出结论,它不是真菌类生物,而且属于非生命物质。

1982年在内蒙古河滩上曾发现过这样的“怪物”,其重量达23.5千克。1992年8月,在陕西周至县也曾发现过类似的怪物,从外表看其色泽、质感、形态均很接近。经西北大学组织生化、生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医药等方面13位专家研究鉴定后,将其结果发表在该大学校刊上。在题为“关于‘不明生物体’”的文章中,把这一怪物定为“大型黏菌复合体”。文中描述,该物体表面结构凹凸不平,质地较硬,呈褐色并有密集脉纹结构,内部呈白色,结构细腻、鲜嫩、柔软,且具有韧性。经动植物专家鉴定为非动植物。但该物具有呼吸和生长能力,且含蛋白质和核酸,实属生物。经内部和表皮显微镜观察后认为,该生物体是以多种黏菌和黏细菌等形成的黏菌复合体。该复合体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甲壳质为营养,故认为该生物体是以黏菌为主体的特大罕见黏菌复合体。当时这一罕见黏菌复合体的发现和报道震惊了我国真菌界以及黏菌研究者。

除此之外,1993年7月,河北省某村民打井时,也发现重达10千克左右的“怪肉”,有人认为此“怪肉”是3种真菌的共生物,有人则认为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述的“太岁”或“太岁菌”。

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依然没有研究出它到底是菌类,还是其他的非生命的东西。它的化学成分又是什么呢?后来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化学专家又到现场观察并取样分析,结果认定,此物含有多种醛类和酸类,但不含生命物质“氮”。据此有人认为它是化学物质,但是却无人知道这些化学物质究竟是怎样聚合在一起的。

“鬼火”就是磷火吗

提起“鬼火”,人们就会想到荒郊野外的坟茔地:漆黑的夜,一团火球拖着闪光的尾巴,东游西荡,飘忽不定。

对于“鬼火”的解释,比较多见的是将它解释为磷火。磷是德国炼金家勃兰德发现的。按照希腊文的原意,磷就是“鬼火”的意思,而且在实验室里还可以制造出“鬼火”来。办法是先在烧瓶里加入白磷与浓的氢氧化钾溶液,加热后,玻璃管口就冒出气泡,实验室里弥漫着一股臭鱼味儿。这时迅速把窗户用黑布遮上,就会看到从玻璃管口冒出一个又一个浅蓝色的亮圈,在空中游荡。这便是人造的“鬼火”。

那么,“鬼火”是不是单单指磷火呢?

勃兰德曾收集了德国人看到的300多例“鬼火”事件,并整理成书出版。美国、前苏联也都有专门团体研究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并已收集到几百个“鬼火”事例。1986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系的一位教授组织了“火球观测信息中心”,在半年的时间里,收到近千例目击者的报告。从以上大量的事例分析,这类“鬼火”不仅出现在野外的坟茔,而且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和繁华都市的街道也有不少人目击。如果说荒野坟茔中人与动物遗体中含有很多磷,生成磷化氢即“鬼火”的话,那么城市中出现的“鬼火”就不好解释了。从整理日本人所目击的例子来看,“鬼火”大体可以分为火球形、鬼火形、焰火形、火柱形4种。其中前两种占90%,直径在50厘米以下,持续时间为8秒左右。颜色不尽相同,其中以白色、橙色最多,也有火红色的,而且有耀眼的光亮。出现时间大都在七八月份夜晚,晴朗无云或阴霾的天气。这些“鬼火”不包括雷雨天的球状闪电。

对于“鬼火”的成因,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查是这样解释的:云、树、建筑物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都会产生大量电荷。这些电荷的变化可形成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射向地面,经反射,在入射波与反射波之间引起干涉,遂产生与地表平行的驻波。在驻波的波腹存在着极强的电场,这一巨大的电场足以使空气形成“等离子状态”或“激励状态”,从而导致原子或分子那样的物质在发光。这一理论对有些实例可作出圆满的解释,比如有人发现,火球在离地面3米高处发生,先是固定不动,后骤然消失,接着又在离地面6米高处再度出现。这便是在驻波的第一波腹和第二波腹连续出现的“鬼火”。

此外,还有人认为火球的产生是由于宇宙尘埃中的反物质所致。

总之,“鬼火”这一传闻已久的谜还没有完全揭开,科学家们正在这方面不断地努力。

火焰山“火红”的奥秘

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吐鲁番是一个葱绿的盆地,来自天山雪源通过坎儿井的流水潺潺,山麓地带村民聚居,葡萄瓜果青翠香甜,人们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不料一条凶恶的火龙从远处而来,它口喷火焰到处作孽,所到之处一片焦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玉皇大帝闻讯后,勃然大怒,决心镇住这条凶恶的火龙,于是他先扇起一阵巨风,把火龙刮落在地上,接着下了一场滂沱大雨,瓢泼的雨水浇灭了大火,形成了今日的火焰山。

火焰山横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东西长100多千米,宽10千米,高度为400~500米,最高处海拔为851米,真像一条红色的火龙横躺在那里。维吾尔族人称它为“克孜勒格塔”,意思是“火红山”。火焰山为什么是火红的呢?它真的像《西游记》所描述的那样能喷火吗?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一游,就会揭开这个秘密了。

火焰山全部是由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些砂岩和页岩是距今2.1亿~7000万年的地质时期堆积而成的。那时期,气候异常炎热,堆积的沙石泥土都经过高温氧化,大雨淋溶,形成了大量红色的氧化铁。这些堆积物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褶曲隆起,把石化了的岩石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沉凹的盆地之中,构成了火焰山山体的火红底色。当然了,火焰山的火红还有自然环境作衬托。吐鲁番盆地高温火热,焚风盛行,是我国西部“火炉”之一,元代就有人称吐鲁番为“火洲”。这里的岩石风化,风蚀强烈,山石造型奇特,层峦叠嶂,悬崖峭壁。山上寸草不生,沟壑滴水不流,山麓砂砾成堆,在一望无际的灰白色戈壁沙滩的映衬下,火焰山红色山体分外醒目。盛夏时节,晴空万里,气温特高,灼人的阳光照射在火焰山的红色岩石上,红光闪耀,云焰缭绕,好似熊熊烈焰。当人们远眺这赤峰秃岭,好似火焰喷燃,又似火云蒸腾,人们也会把这红色的山看作是喷射着火舌的火焰山的。当然火焰山并不能喷火,喷火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一种幻觉。

撒哈拉大沙漠“绿洲”之谜

撒哈拉大沙漠在非洲的北部,西起大西洋,东到红海海边,纵横于大西洋沿岸到尼罗河河畔的广大非洲地区,总面积大约有800万平方千米。

撒哈拉大沙漠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漠组成的,平均高度在200~300米之间,中部是高原山地。它的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还不到100毫米,气温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58℃。

撒哈拉大沙漠当中,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水草丰盈的地方,被人们称做“沙漠中的绿洲”。所以,“撒哈拉”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是“大荒漠”的意思,这个词语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撒哈拉大沙漠是多么的荒凉。

那么,撒哈拉大沙漠从古至今难道一直是这样荒凉吗?经过人们艰苦的探索,终于证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区远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还真的是一片绿色的平原。那些早期居民们也曾经在这片绿洲上,创造出了非洲最古老和值得骄傲的一代灿烂文化。那么撒哈拉大沙漠的“绿洲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19世纪中叶的时候,德国一位叫巴尔斯的探险家,在阿尔及利亚东部的恩阿哲尔高原地区曾经意外地发现了几处古代的文化遗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天,巴尔斯正在恩阿哲尔高原地区行走着,前边出现了一处高高的岩壁。巴尔斯抬头一看,只见那高高的岩壁上好像刻画着许多岩画,就急忙走了过去。等到巴尔斯走到岩壁跟前,看见那上边刻画着好多图案。这些图案当中刻画的有马、有人,竟然还刻画着水牛的形象,而且那水牛的形象刻画得特别清晰。巴尔斯的心里感到非常惊讶,巴尔斯弄不明白,但是他暗暗地记住了这件事情。

不久,巴尔斯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其他沙漠地带,也发现了水牛的岩画。这时候,巴尔斯的心里开始琢磨:“撒哈拉大沙漠里既然有水牛的岩画,就是说这里曾经生活过水牛这种动物,否则,人们不会凭空把水牛的形象刻画在岩壁上。既然这里有水牛的形象,就可以说明这里在远古时代一定会有水和草,要不水牛怎么能活呢?既然这里有水牛,这就可以说明在远古时代一定有游牧民族在这里居住过。如果按此想法往下推理的话,撒哈拉大沙漠在远古时代一定是个绿洲了。”

后来,巴尔斯在恩阿哲尔高原地区的岩画上,发现了犀牛、河马和一些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岩画。他还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岩画里边竟然没有骆驼这种动物。巴尔斯感到更加兴奋。因为只有有沙漠的地方,才会有骆驼!只有有水和草的草原上,才会有水牛、河马!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岩画上没有骆驼,这就说明这里在远古的时代一定是有水、有草的大草原,决不会像现在这副样子,到处都是沙丘和流沙。

于是,巴尔斯把撒哈拉大沙漠的历史分成了前骆驼期和骆驼期,来标明撒哈拉大沙漠的草原时代和沙漠时代的鲜明界限。后来,考古学家们都普遍采用了巴尔斯这种对撒哈拉大沙漠的历史分期。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法国一位叫法拉芒的地质学家曾经到了阿尔及利亚奥伦南部。他在那里也发现了一些古代洞穴壁画。经过仔细认真地考察,法拉芒觉得巴尔斯把撒哈拉的历史分成草原时代和沙漠时代非常合理。这时候,法拉芒还发现这些古代洞穴壁画里边,早期的作品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水牛的形象;到了晚期的壁画当中忽然就没有了水牛的形象。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法拉芒认为,那时候撒哈拉地区的自然条件肯定是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这里的水源没有了,撒哈拉才逐渐变成了沙漠。这样,撒哈拉地区原先的那些水牛也就没有办法再活下去了。没有了水牛,居住在撒哈拉里的人们当然也不再去刻画它了。

1956年的时候,法国一个叫亨利·诺特的科学家曾经带领着一支法国考察队来到撒哈拉大沙漠,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山脉和恩阿哲尔高原地区进行考察。他们经过好几个月的艰难跋涉,最后饮水用完了,大部分队员生了病,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往前走了。亨利·诺特决定呼叫飞机前来救援,放弃这次考察计划。没想到,就在这时,他们忽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山洞。亨利·诺特和队员们立刻忘记了渴,忘记了累,忘记了病痛,动手发掘了起来。结果,他们除了找到了一些古代山洞,还找到了一条隧道。在那些山洞和隧道里,他们找到了大约3万件壁画作品。亨利·诺特和队员们一看,哎呀,这些壁画作品的色彩太丰富了,而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实在是太珍贵了。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赶紧拍照的拍照,制作拓片的制作拓片,兴奋地忙碌了起来。

亨利·诺特和队员们从撒哈拉大沙漠回到法国的巴黎以后,立刻对那些壁画的照片和拓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最后,他们认为,这些壁画生动地反映了撒哈拉地区有绿洲时代的社会风貌。

这些壁画当中,有古代游牧部落围剿野生动物的狩猎场面。那些野生动物的形态刻画得非常逼真,让人一看就能够认出来是大象、狮子、野驴,还有什么河马、犀牛、羚羊。它们被猎人追得拼命地奔跑着,那模样特别疯狂,看上去就好像要从画面上跑出来似的。

这些壁画当中,还有不少专门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那些人物的身体显得很高大,最高的约有9米。人物的外形差不多都是胳膊和腿显得特别长,腰却很细,肩膀很宽,那模样非常像现在非洲黑人的身体特征。而且,有的人物形象的肩膀和后背上有很多白色的斑点,就跟现在西非和中非黑人装饰在身体上的标志差不多。所以,有些科学家觉得这些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黑人种族的模样。这就说明了撒哈拉史前文化是非洲土著黑人创造出来的。

这些壁画当中,有些作品刻画的是宗教仪式。所以,有些科学家认为,那时候生活在撒哈拉地区的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在壁画里边经常可以看到水牛的形象,这就说明水牛那时候可能在人们的生活里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于是人们就把水牛当成一种特别神圣的图腾崇拜的东西了。

那么,这些壁画是什么年代创作出来的呢?亨利·诺特他们用放射性碳14的测定年代方法表明,这些壁画大约是在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创作出来的。亨利·诺特他们还发现,这些壁画往往是用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年代刻画在岩壁上的,所以显得重重叠叠地刻画在一块儿。这些都说明,那时候撒哈拉地区的人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千年了。这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撒哈拉地区正处在有水、有草、人兴畜旺的草原时代。

自从亨利·诺特他们有了对撒哈拉地区的重大发现和考察结果以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纷纷走进了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进行科学考察。这些科学家们不仅在阿尔及利亚的恩阿哲尔高原地区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而且还在利比亚、尼日尔、马里、乍得和苏丹这些国家的沙漠里边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也表明了撒哈拉史前覆盖的范围和现在的沙漠地区几乎一样的广远。

撒哈拉地区的绿洲时代是已经确定了下来,那么撒哈拉的绿洲时代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它的沙漠时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就是说,撒哈拉的史前文明又是什么时候衰落的呢?

科学家们发现,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的撒哈拉壁画里边,那些水牛、河马和犀牛的形象开始逐渐消失了。这就说明,那时候的撒哈拉地区的自然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到了公元前100年的时候,撒哈拉地区所有的壁画几乎快要停止了,撒哈拉地区的史前文明也就开始彻底衰落了。科学家们经过分析和研究,估计这也许是由于那时候的水源开始干涸了,气候开始变得特别干旱了,要不就是发生了饥荒和疾病。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撒哈拉地区的草原逐渐变成沙漠大概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先是气候发生突然的变化,下的雨迅速减少,一部分雨水落到干旱的土地上以后,很快就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干了;另一部分雨水流进了内陆盆地,可是由于雨水量不多,也就滞留在了这里,盆地增高以后这些水就开始向四周泛滥,慢慢就形成了沼泽。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变化,沼泽里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慢慢就变干了,这样就慢慢形成了沙丘。这时候,撒哈拉地区的气候变化得更加坏了,风沙也越来越猛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不知道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劲儿地砍伐树木,没有节制地放牧,撒哈拉地区也就慢慢变成了沙漠地带。经过科学家们测定,山洞里边的骆驼形象大约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现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200年的时候,撒哈拉就变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经过科学家们艰苦的探索,撒哈拉地区的“绿洲之谜”就算初步揭开了。不过,科学家们对一些问题还是有点解释不清楚。科学家们看着这些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岩画,不由地产生了一个疑问:撒哈拉地区史前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刻画了那么多的岩画,可是他们是用什么办法来刻画的呢?

有的科学家说阿尔及利亚的恩阿哲尔高原的一种岩石叫路石色页岩,能画出红、黄、绿一些颜色来,而且色彩十分艳丽。再说科学家们曾经在那些山洞里边发现了一个调色板,就是用这种页岩制作的。这个调色板上还残留着一些储石页岩的颜料。在这个调色板旁边,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些小石砚和磨石这样的调色工具。所以说,生活在撒哈拉地区史前时期的人们也许是先用一种特别锐利的陵石,在岩壁上刻出野生动物和人物的形象轮廓来,然后再把储石页岩做成的颜料涂抹上去。

这个问题不管科学家们解释得正确不正确,反正总是有了一种解释。可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撒哈拉地区山洞里的那些岩画经历了好几千年,可岩画上的颜色为什么没有怎么褪色,还是那样艳丽呢?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开,成为又一个难解之谜。

另外,撒哈拉大沙漠地区那些山洞里的岩画,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特别神秘的色彩。1956年,亨利·诺特他们在阿尔及利亚阿哈加山脉东北面有个叫塔西里的地方,发现一个山洞,那里边有一幅6米高的彩色人物壁画。当时,亨利·诺特看着这幅壁画,怎么看怎么感到纳闷。原来,这是一幅半身人像,刻画着人物的头、肩膀、两只胳膊和上身,奇怪的是就是没有耳朵、嘴巴、鼻子、眉毛;更加令人奇怪的是,这个人物像的脸上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在脸的正中间,而另外一只眼睛却长到了耳朵边上,那模样显得特别怪诞、特别滑稽。当时,亨利·诺特越看越觉得壁画上的这个人物形象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人刻画的,于是给这个人物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伟大的火星神”。

后来,好多当代的人们看了这幅人物壁画,都感到特别惊奇:“哎呀!它的表现手法,怎么会和法国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的表现手法那么相似呀?而且,它的人物外形和毕加索的人物外形也十分相像呀?”人们除了惊叹以外,又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撒哈拉地区那些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要用这种变形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呢?这当中又有什么奥秘呢?

这些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回答得上来,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撒哈拉大沙漠的气候奇观

非洲大陆几乎l/3为撒哈拉大沙漠所占据。这个地区有一些特有的气候奇观。

幻雨

沙漠上空有时有冷空气流动,乌云聚集,喜降阵雨。但是由于低空极度酷热、干燥,雨点不到落地就蒸发掉了。人们称它为“幻雨。

雨蒸风和沙暴

撒哈拉的沙暴是和西蒙风联在一起的。其过程如下:晴空万里、骄阳如火的沙漠中,天空中传来一种奇怪的声音,高而不连续,时有时无,这就是“沙漠之歌”。声响之后,沙丘的顶峰开始活动,热空气把沙粒卷入高空,形成巨大的黄色沙粒,顶天立地,旋转不已。太阳由暗红到颜色消失。霎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黄沙打在脸上,如针扎一般,甚至刺破皮肤渗出血来。沙暴开始了,把鸡蛋大的石头吹得满地跑,把沉重的驼鞍抛出几百米外。被风暴卷起的沙粒从高空中迅猛地砸下来,使人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每当沙暴肆虐,穿长袍、缠头巾的当地阿拉伯人,将全身裹得严严实实,顶着风,弯着腰,迅速走到附近的背风地方躲避。沙暴一般只两三个小时,当然也有刮上一两天的。如果探险队遇到这种天气,就会十分危险。

干雾

当沙漠上空风很小,空气中又布满尘埃的时候,就会出现干雾。这时能见度极低,甚至连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都会迷失方向。所以,撒哈拉人按习惯在道路两旁每隔一定的距离垒起一堆石块,作为路标,以防迷路。

奇怪的“枪声”

沙漠在夏季的中午气温常在50℃以上,沙面温度高达70℃~80℃;然而到了晚上,狂风呼啸,温度可降到0℃。岩石由此热胀冷缩,很容易发生崩裂。住在沙漠的人晚上听到的岩石崩裂声,好似雷鸣,又像战鼓,也像枪声,不了解的人听了确实感到恐怖。

神奇的“子母”河

新疆北部有一条河,叫“额尔齐斯河”,穿行于阿尔泰山区,是我国流入北冰洋的唯一河流。这条河全长3000多千米,大部分在前苏联境内,我国境内只有上游一小段,长约500千米。

这条河神奇之处在于它能促进人畜生育。鸡、鸭、鹅喝了这条河的水以后,能多产蛋。长期不孕的妇女坚持饮用这里的水能够怀孕生育。例如,60年代初期,新疆可可托海矿区一名炊事员,婚后20年没有孩子,他把妻子接到矿区,不到2年时间,他妻子就一胎生了一男一女,这俩口子万分高兴。50年代初期,可可托海矿区有不少前苏联专家,他们在前苏联生活时,有好几个人的妻子长期不育,到这里生活几年后,都有了孩子。他们高兴地说:“中国真是一块宝地,不但资源丰富,而且我们多年不育的夫人来到这里就生了孩子。”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曾有过关于“子母河”的描述,没想到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如此神奇的地方。

那么,额尔齐斯河中上游的河水为什么这样神奇呢?原来,这条河中上游属于高山严寒地区,雪水是额尔齐斯河的重要水源。雪水中很少含有“重氢”。从医学上讲,重氢对妇女生育是有很大害处的,所以,常饮高山雪水,有利于妇女生育机能的恢复。

鄱阳湖的沉船事件与北纬30度有关吗

中国的鄱阳湖,碧波荡漾,浩瀚万里,水天相连,广阔无垠。它养育了世代安居在这里的湖边人,但是,在这里也发生过无数次船翻人亡的事件。

1984年9月,江西省组成探险队深入鄱阳湖的凶险水域——老爷庙水域考察。这支考察探险队由自然、气象、地质专家和有关科研人员组成。他们以严肃的科学研究态度对鄱阳湖“魔鬼三角”水域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探测。首先,考察队在老爷庙东南、西北、西南“魔鬼三角”水域内,建立了3座气象观测站,来测度老爷庙周围地势、风力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通过一系列考察、测度和对当地渔民的走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老爷庙水域内所发生的沉船事故,没有任何先兆,船和船上的人几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遇狂风恶浪,狂浪扑来时伴有风雨、狂啸和船体的碎裂声。四周漆黑一片,五指难辨。

狂风恶浪持续时间短,从浓黑的雾气弥漫、巨浪袭击吞噬船只到湖上风平浪静,只有几分钟。

考察队经过多次测算、反复查阅沉船事故记录,发现老爷庙沉船事故多发生于每年春天的三四月,在这个时候,无论白天或夜晚,过往船只常面临被巨浪吞没的危险。另外,出事的当天,往往天气晴朗,晚上繁星点点。而在阴雨天却从未发生沉船事件,这似乎成了谜中之谜。考察队员们百思不得其解。

考察队从当地的大量资料中查阅到艾德华·皮尔的回忆文章。文章除了叙述他于40年代中期在鄱阳湖“魔鬼三角”打捞日本沉船“神户5号”时所经历的险情外,还特别在文章中强调说:“事后,我经过多次测试才明白,‘魔鬼三角’处于北纬30度的危险区域,这是个令世界探险家都感到可怕的数字。”

在地球北纬30度附近,有许多神秘而巧合的自然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北半球的几条著名大河,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都在北纬30度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也在北纬30度附近。

在北纬30度附近,山川怪异、奇观绝景比比皆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湖、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蛾眉山都是奇异幽深的神秘境界。

北纬30度不仅是飞机经常出事的地方,而且还有很多著名的自然之谜: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之谜、死海形成之谜、百慕大三角区之谜、美国圣克鲁斯镇斜立之谜、中国四川自贡大批恐龙灭绝之谜,等等。

北纬30度,是那么怪异、奇绝,而又令人恐怖。

为什么北纬30度附近会出现这些怪异现象?它们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某种内在联系?这是个无法猜透的谜。

考察队又对“魔鬼三角”水域底下方圆十几平方千米进行了搜寻,没发现任何异常。老爷庙水域深一般是30多米,最深处为40米左右。湖底除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鱼蚌外,未发现任何沉船,甚至连一块船骸都没有发现。那么千百年来在这里沉没的千百万余艘大小船只,都去了哪里?考察队员陷入迷惑之中。

一个个疑团,让我们无法看清鄱阳湖“魔鬼三角”的真正面目。

百慕大三角为什么频频发生灾难

百慕大三角区是大西洋里的一个海面面积约10平方英里的三角区。由于在这块海域及其上空不断有轮船飞机奇怪的失事,因而被人们称为“魔鬼大三角区”。

从1609年最先记载的英国“冒险号”在这里失踪,到1969年接连6架飞机失事近有2000人死亡,在这300多年中,在百慕大三角区发生了多起失踪事件。

前苏联人和美国人在百慕大三角区先后发现了特殊的海上漩涡,漩涡长达几百千米,很像大气中的旋风,其深度可达几千米。

有人认为,由于低聚力场的作用,使一定形状大小的轮船和飞机受到摧毁,还会干扰罗盘正常示度和无线电的正常通讯。

有人认为百慕大三角区存在异常重力场。可能在海沟下的地壳内聚集着许多非同寻常的超重物质,这种物质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拉紧海沟,使海水下陷,从而也把飞机、轮船吸入水里。

有人认为是漩涡形成的“凹面镜”聚集熔化了船只与飞机。晚上虽没太阳,但飞速漩涡会引起电磁扰动,使飞机、船只失事。有人认为是时空飞跃。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根据穿过三角区时时间变慢、雷达荧光屏消失而推断飞机、轮船离开了我们的时间,陷入时间陷阱而消失。

有人认为金字塔磁场或金字塔暗洞在作怪。考察发现,三角区有两座高200米的金字塔,金字塔变成磁铁吸沉了飞机与船只;有的说塔底有两个巨大的洞,流速惊人,使机船驶入洞底。

有人认为外星人在那里安装了强大的能源点和信号系统,这种装置至今仍在运转,不断地击毁飞机、船只,干扰仪器或人的感官。

还有人认为与黑洞有关。他们断定大约6世纪中期,一个巨直径大约30英里的陨石从太空飞来,掉在三角区,像一块磁铁慢慢在海底滚动,它产生的极强内吸力能把光吸进去,飞机、船只等自然也是有去无回了。

但是这些说法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至今百慕大三角还是个未解之谜。

罗布泊是游移湖吗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人们虽经多次考察,但还是没有找到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于是科学家们对罗布泊是否是游移湖产生了争论。

酷热、干旱、风沙、陡崖、盐壳,使得人们不能接近罗布泊,多少年来它一直被称为“死亡之路”。历史上曾有许多中外学者试图冲破层层阻碍穿越大沙漠,完成对罗布泊的考察,然而成功者并不多。就是仅有的几次成功考察,却在罗布泊确切位置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最先引起罗布泊是游移湖争论的是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斯基,他在公元1876年曾到罗布泊考察,发现罗布泊位于塔里木河口的喀拉和顺境内,比我国地图所记的位置还要往南,大约有纬度1度之差,而且,他所见到的湖泊是一片淡水湖,芦苇丛生的大沼泽地,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鸟类。而北罗布泊(即中国地理文献所记载的罗布泊)的水都已干涸,变成盐滩,十分荒凉。

普尔热瓦斯基的观点发表后,在国际地质学界引起了争论。

德国的李希霍芬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普尔热瓦斯基所考察的也许并非是中国清朝地图上的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还在普氏考察的北部。

以后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丁等先后到罗布泊地区考察,认为争论的双方都没错,而是罗布泊游移到喀拉和顺去了。从此就有了罗布泊是游移湖的说法。斯文赫丁还推测了罗布泊游移的原因,他认为罗布泊游移是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塔里木河)夹带着大量泥沙,泥沙沉积在湖盆,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方向移动。过一段时期后,被泥水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湖水又回到原来的湖盆中。罗布泊像钟摆一样,南北游移不定,而且游移周期可能为1500年。

1923年,被普尔热瓦斯基和斯文赫丁发现的罗布泊突然消失,成为沙漠,鸟儿飞走,芦苇枯死,那些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和居民也离开了用芦苇编成的小屋,迁往其他地方。原来,罗布泊又戏剧性地回到了它以前呆过的老地方,即古代地图上所标的位置。

到了1930年和1931年,瑞典、中国勘察队来到中国地图所标的罗布泊,发现那里水面长约188千米,宽50千米,深5米,大约有2000平方千米。1945年,罗布泊水面又扩展为3000平方千米。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在罗布泊北岸考察时,还见到烟波浩淼水鸟成群的情景。他们还曾泛舟湖上,甚至抓到了一条大鱼。

但1964年,罗布泊开始干涸。1973年,美国大地卫星对该地区拍照,证实罗布泊已完全干涸。

而我国地质学工作者认为,是河流上游的农垦引水灌溉造成了罗布泊水源枯竭,而并非是罗布泊游移他处。

1980年,我国的科学考察队又两度穿越罗布泊,对那里的地貌和古水系做了详细的考察,考察队队长夏训诚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罗布泊最低处为778米,喀拉和顺最低外为788米,相差10米,水往低处流,不可能发生罗布泊倒流喀拉和顺的现象。塔里木和孔雀河下游入湖口处,河流夹泥沙较少,短时期内不会产生大量泥沙堆积,抬高湖底地形,而使水往较低地方流去。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干涸的湖底皆为坚硬的盐壳,用钢锤都很难敲碎,不易产生风的吹蚀作用,而使湖底重新降低。我们还从干涸的罗布泊湖盆中,进行钻探取样,这些样品通过孢粉和年代测定表明,湖底沉积物不同层次都有香蒲、莎草等水生植物孢粉的分布,说明历史时期罗布泊一直是有水停积的,湖水从未离开罗布泊。根据碳14年代测定结果,湖底沉积物1.5米深处,为3600年左右的沉积。说明3600年以来,湖泊的沉积作用一直在进行着,而不像斯文赫丁推测1500年左右就会形成10米以上的沉积物。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和运用现代航测资料认定,罗布泊是游移湖的提法不符合实际情况,罗布泊水体从未发生倒流入喀拉和顺的现象。

由此看来,罗布泊曾是否是游移湖又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夏威夷群岛的排列为何呈直线

夏威夷群岛位于北太洋中部。1778年被一支美国商船队发现,现在它已是美国的第五十个州。这个群岛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岛屿和海丘组成,这些岛屿和海丘都是由火山形成的。可是现在整个群岛中只有东南的夏威岛上有5座现代火山,其中正在活动的,只有冒纳罗亚和基拉韦厄2座,其余的火山早已不再活动了。

夏威夷岛上的火山,外貌又扁又平,好像平卧地面的巨盾一样,山顶就是火山口。火山喷发时,火山口内常会出现熔岩湖。在基拉韦厄火山口中,有一个熔岩湖名叫“哈里摩摩”,意为永恒的火焰之家,面积有10万平方米,湖中岩浆有10多米深。

据研究现代绝大多数的火山,不是分布在地壳板块汇聚的边界上,就是分布在板块分离的边界上。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却深居在太平洋板块的内部,而且这里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火山喷出的岩浆数量也大得惊人。

更为奇妙的是,夏威夷群岛的大小岛屿差不多排成了一条直线,而且火山的年龄从东南到西北一个比一个年纪大。东南端的夏威夷岛是仅有70多岁的现代火山岛,而西北头的火山岛屿却已4000多万岁的高龄了。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夏威夷群岛为何呈直线排列,这些疑问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争论。

奇异的自然现象

存在于自然界的空中现象有时又确实难以判明其存在性质。1982年6月18日和1984年4月9日夜晚,我国空军飞机和日本民航客机分别发现天空出现过半圆形的巨大“云团”,泛出白光,随后光芒渐暗,以至完全消失。巨云出现前只是一个月亮大小的光球,但瞬间急剧膨胀开来,犹如炸弹爆炸般猛烈,不过未闻任何声响。两次事件的实际过程大同小异。事后调查表明,在巨云出现时地球上既没有进行任何核试验也没有任何激烈的地壳活动迹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怪样云”的出现为神奇怪象的研究增添了一层新谜。

素有“自然界怪球”之称的“球雷电”更是让科学家感到惊奇和疑惑。前苏联一架伊尔18型客机在1200米高空飞行时,突然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火球钻入飞机驾驶舱,它伴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消失了。几秒钟后,它却难以置信地通过了密封的金属舱壁,在乘客座舱内重新出现。火球在惊慌的乘客头上缓缓飘浮而去,到达后舱时火球一分为二,裂成两个发亮的半月形,随后又合二为一,拼成完整的球体,并带着不大的响声离开了飞机。飞行员发现机上的雷达和部分仪表由于“球雷电”的干扰已出现故障,被迫驾机紧急着陆。做地面检查时,发现仅在“球雷电”,钻入和钻出处的飞机头部外壳板和尾部门各留有一个空洞,而飞机内壁却不见丝毫损坏,同时也未伤及舱内乘客。

最新一次奇异的“球雷电”事件发生在我国湖南省隆回县,当地一对农民夫妇及其女儿在睡梦中竟被一个穿堂入室并闯入睡房的火球所击毙,一家3口统统化为灰烬。据男主人的父母说,事发当晚,电闪雷鸣,一个拳头大小的绿色光球,猛然击碎窗户玻璃窜入他们的卧室,在床上飞舞滚动,他们的手脚顿感麻木灼热。光球最后飞舞到他儿子的房间,其儿子、儿媳和孙女全部焚为灰烬,床上的衣被等物也全部烧毁,而床柜、床脚完好无损,床边的物品也无损坏痕迹。越发奇怪的是放在床边的大立柜,外面无任何损坏痕迹,而柜内所有的衣物杂品却全部烧成了灰末。

科学家目前比较接近的观点是把“断层光”和“球雷电”看成是具有共同成因的自然现象,即都属于等离子体火球的不同表现,甚至有些学者把所有的UFO现象都归结为等离子体火球的活动。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自然中确实存在着为科学家所说不清楚的大气现象,无论造成这些大气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天上,还是出于地下。不过,这里一定包含着不为人知的奥秘。

神奇的国外岩洞

岩洞可谓是大自然营造的自然地下宫殿,而有的岩洞的神秘奇异更令人惊叹和不解。譬如,在印度尼西亚西比路岛上有一个能健身治病的洞穴。患有关节疼痛或神经衰弱的患者只要在这里穴居十天半月,疾病便不治而愈。岛民利用这个洞穴开办了一家医院,洞穴内设有40多张病床,这个洞已经使7000多名国内外关节炎或失眠症患者恢复了健康。

又如,印度安得拉邦贝卢姆村附近,有一个人间罕见的重叠连环洞,此洞全长2.l千米。这里洞中有洞,一洞套一洞,大洞之中共有三层重叠的洞,最底层的地洞尽头是一个湖泊。

再如,在委内瑞拉古艾纳郊外,有一个奇特的洞穴,它在每天上午的11点就开始喷吐烟雾,每次两个小时,喷烟的次数、时间和数量年年如此,人们始终弄不清这是什么原因。

此外更令人称奇的是,秘鲁普诺省贝列斯塔村,有一个会唱歌的洞穴,清晨,从洞穴内发出阵阵悦耳动听的风琴声。中午,洞内敲锣打鼓,热闹异常。傍晚,横笛悠扬,时高时低。如果阴雨连绵时,洞穴就会“表演”女声独唱,其“嗓音”娇柔,令人百听不厌。

在尼加拉瓜圭纳附近的丘科米尔镇,有一个直径345厘米的洞穴。上午,洞口呈椭圆形,下午却又变成了不规则的长方形;到了深夜,又变成了正方形;次日凌晨,又还原成椭圆形。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在印尼某地,一位叫海纳的杂志女记者发现了这样一个岩洞,洞中光线微弱,进入小洞口后,里边有一大长圆形巨洞,有如在巨形鸡蛋壳内,四壁上布满细密的小方孔,小方孔中透出暗蓝色幽光。当一踏上有小方孔四壁的中间地段时,洞内立刻打破宁静,有类似拉风箱的鼾声,接着嗑瓜籽的喳喳声、剧烈咳嗽声、砸夯式的脚步声、还有刺耳的哭声、怪笑声、叫骂声、哀嚎声……这些怪声是从脚下的小方孔中发出来的。难道四壁是收集这些人间噪音的收集器不成?由于惊慌,这位名叫海纳的记者失足滑入了巨洞中央,此时除上述噪声外,又增加了野兽声、风雨声、重磅炸弹声、雷声等通通响起。细听起来,里边有驴叫声、马嘶声、猪嚎声,此外,还有汽笛声、马达声、警报声、枪炮声等。这些噪音的响声越来越大,由80分贝到120分贝、140分贝,很快就超过人耳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最后这些声混合在一起,成为名符其实的噪声发生器。有人说这个洞是专门由某些神秘的人来制造的,它的目的到现在还不明确。

在印尼,一个岛上还有6个奇怪的山洞,当人或动物走到离洞口还很远的地方,便被一种莫明其妙的引力吸进入洞中。就这样失踪的人和动物已有很多,是什么力量形成如此特性?还有待人们去破解。

“上帝点火”的疑团

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荒野上做了一个著名的“风筝实验”,从而破除了“上帝点火”的迷信。

球状闪电俗称“滚雷”,它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奇异现象。这种明亮而无声的火球会在空气中慢慢地飘过,能持续几秒钟的时间。有时,它能穿过玻璃窗而不被损坏,有时,它又会把玻璃打碎;有时,它可以飘进建筑物内;有时,它还会进入飞机舱内;有时,它可以在导线上滑动,遇人遇物后立即发生爆裂,造成伤亡、火灾等事故。

球状闪电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人们注意到:每当球状闪电消失以后,往往会出现带有强烈的清新气味的物质浅褐色的烟雾。经过研究发现,浅褐色的烟雾可能是二氧化氮,而有清新气味的可能是臭氧。

1965年前苏联的大气物理学家德米特里耶夫的巧遇证实了这种判断。他采集了球状闪电所经过地方的空气样品,然后在实验室里对这些空气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样品中臭氧和二氧化氮的含量大大超过了正常值。

通过对烟雾、气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火球内部很可能进行着某些化学反应。但到底是哪些化学反应,还没完全搞清楚。球形闪电的发光时间为何那么长,发光的机理又是什么,以及火球的能量从哪里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科学家们至今无法解答。

沙漠开花之谜

在秘鲁南北狭长、宽度仅30~130千米的滨海区,地面广泛分布着流动的沙丘,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该地区年平均气温超过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于25毫米,气候炎热干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长,沙漠中会长出较茂盛的植物,并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沙漠开花”。

那么,沙漠为什么会开花呢?海洋气象学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所谓的“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因为它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但每次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美洲人给它取了个原意不错的名字“圣婴”——“厄尔尼诺”。

然而,“厄尔尼诺”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它一旦发生,一般要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鲁沿海气候出现异常增温多雨外,还使澳大利亚丛林因干旱和炎热而不断起火;北美洲大陆热浪和暴风雪竞相发生;夏威夷遭热带风暴袭击;美洲加利福尼亚遭受水灾,大洋洲和西亚多发生严重干旱;非洲会大面积发生土壤龟裂;欧洲会产生洪涝灾害,我国南部也会发生干旱现象,沿海渔业减产;全国气温偏低,粮食会大面积减产。

1982~1983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它使世界上1/4地区受到危害,全世界经济损失估计达80亿美元。

“厄尔尼诺”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在赤道南北两侧,由于常年受到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形成了两股自东向西的洋流。从太平洋东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层海水上涌补充。由于下层海水较冷,因此太平洋海面的水温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翘板”。太平洋东部秘鲁沿海的鲶鱼和海鸟多年来乐居在这一较冷的海域之中。从东向西流去的两股赤道洋流在到达大洋彼岸后,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横越太平洋复向东流去,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突然变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变弱,太平洋东部上升的冷水减少,而更多的暖水随赤道逆流涌向太平洋东部。这样,太平洋海面的水温的“翘板”就变成东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还是一个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

最后,夏威夷大学的地震学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来,5次“厄尔尼诺”的发生时间都与地球的两个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发生地震这一周期现象密切吻合。但它们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还有的科学家提出“厄尔尼诺”与一种叫“南部振荡”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体系有关,从而影响了南半球的信风强弱。一个名叫70GA(热带海洋和大气层)的国际性研究计划正在探索“厄尔尼诺”之谜。

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厄尔尼诺”可能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他们对照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资料发现,只要地球自转年变量迅速减慢持续两年,而且数值较大,就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减慢,跟随地球一起运动的海水和大气在惯性力作用下,会产生一个向东的相对速度,这个速度在赤道附近最大,据计算可以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和大气获得每秒0.5厘米和每秒1米的相对速度,使得原来自西向东的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导致太平洋东西岸水温的变化。目前对“厄尔尼诺”的研究已广泛使用气象卫星、海洋调查船、浮标机器人等先进手段。还有一些科学家已转向地质研究,即从一些沿海河口淤泥堆积现象来分析在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厄尔尼诺”遗迹。

地光形成之谜

1983年12月29日晚9~10时左右,在辽宁省铁岭县鸡冠山乡一带出现一道绿色的强光,由西向东跳动着。西边龙王顶村和离此村20千米外的岱海寨村等地有许多人也看得非常清楚。

气象工作者通过对铁岭县所处地理位置和当天晚上天空状况的分析,认定这种绿光属于地光。地光是一种低层大气发光现象。地光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带状光、条状光、片状光、球状光、火状光和柱状光等。地光的颜色也是五光十色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都有。通常看见的地光有的蓝里带白,很像电焊火花,非常刺眼;有的红似朝霞,映满天空;有的形如彩虹,五颜六色;有的犹如一条光带,划破长空;有的又似一团火球,或沿地翻滚,飘忽不定,或腾空而起,悬在半空。但绿色的地光还是极为罕见的。

地光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年来,这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由于地光通常是在地震发生前后出现的,所以有人认为地光与地壳的组成有密切关系。高频和低频震波都有可能引起地光。

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地壳中的岩石能够产生很强的高压电场,从而使空气受激发光。

有人认为地光可能是由超声波激发空气而产生的。

有人指出,深层地下水的流动也可导致大地电流的产生从而引发地光。

还有人从大气静电场强度的变化和大气中带电离子浓度的变化来研究探讨地光产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地光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它的成因也绝不会是唯一的。

目前地光起因之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还需要气象专家继续探究。

岩石中的生物之谜

1835年修建伦敦——伯明翰铁路时,考文垂有一段深4米的红沙岩需搬移。当一块红沙岩被吊起装车时,落地跌个粉碎,其中一块碎石飞到车上,碎石上的一个凹窝里有一个活着的蟾蜍。当蟾蜍刚露于空气中时,其皮色呈深棕色,但10分钟后变得近乎漆黑。这只蟾蜍比其同类显得小些,但很肥胖,看上去“受了压迫”,正大口地喘气,头部好像受过伤。蟾蜍被小心翼翼地重新放回凹窝里,用泥土封住。尽管如此,它仍在4天后死去。

1818年,地质学家克拉克博士为寻找化石,挖洞至2英尺深时,在岩壁上发现一批海蝾螈的活化石,它们与当地生存的种群不同。其中有三只保存得很好。克拉克小心地把它们从岩石上取下来,放在纸上,在阳光下晒,这种蝾螈居然活动起来。其中两只很快便死去了,第三只却看上去生命力很旺盛,克拉克把它放进水池,这小家伙很快便逃得无影无踪了。

1851年,法国布卢瓦的一位工人从一块重14磅的燧石中挖出一只蟾蜍,人们发现蟾蜍在呼吸,并跳出凹窝想逃走。工人们把它逮住,连同凹窝送往当地的科学团体。在科学院里,这只蟾蜍连同燧石一起被安置在地下室的青苔床上。黑暗中,这小动物躺着,一动不动,一有光亮,它便想跑。如果把它放在燧石的边缘,它便钻回到自己的窝里,把腿放在身体下面,并特别留神那条初次移开燧石时受过轻伤的腿。

据科学断定,约一亿年前,世界最后一批翼手龙消失了。但修筑圣迪兹——南希线铁路时,一批法国工人在半亮的燧洞里劈开一块巨大的侏罗纪石灰岩,突然岩石中跑出一只怪物。只见这怪物伸了伸翅膀,深沉地嘎叫了几声,便倒在他们脚前死去。这只翼长10.7英尺的动物的膜状翼旁长有4条腿,似蝙蝠。长爪,嘴里有两排尖齿,皮似黑胶,厚且多脂。怪物立即被当地的一位学古生物的学生断定为翼手龙。经考证,这怪物所躲藏的岩层与历史上翼手龙活动的地层一致,那个禁固着这条飞龙达亿年之久的石岩凹窝与它的身状大小正好一样。

岩石中存在着几千万年前活动物的报告屡见不鲜。但对这类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是:岩石是坚实的,但仍有肉眼看不见的缝隙,可渗进水、空气等,所以,在岩石中有可能存在着活动物。

“死亡谷地”的可疑迹象

死亡谷地在哪里?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印度河流域。约5000年前,这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后来才改名为摩亨佐·达罗(印度语“死亡谷地”的意思)。近几年来,死亡谷地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原来,它的上空频频出现黑色阴影,阴影中影影绰绰还有不少人在晃动。

摩亨佐·达罗是怎样成为死亡谷地的?这还得从古印度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所描述的大爆炸谈起。

“空中响起几声震耳欲聋的轰鸣,接着是一道耀眼的闪电。南边天空一股火柱冲天而起,比太阳更耀眼的火光把天空割成两半,空气在剧烈燃烧,高温使池塘里的水沸腾了,煮熟的鱼虾从河底翻了起来。地面上的一切东西:房子、街道、水渠和所有的生物,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静……”这就是《摩诃婆罗多》描绘的摩亨佐·达罗城遭到浩劫时的惨景。因为叙事诗完成于公元前1500年,而惨祸至少是在公元前3500年发生的,《摩诃婆罗多》只可能是古籍抄本或再抄本。因此,有人对其中的描写爆炸的细节一直感到怀疑。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摩亨佐·达罗城遗址,这才初步查明了城市毁灭的真相。

班纳吉想寻找古代史诗中描写的摩亨佐·达罗原址,可始终未能如愿。一天,他带领考古队渡过暴涨的印度河,来到河心一个草木葱茏的小岛考察。

他们在土层下发现了一块熔点约15000℃、残留着放射能的奇怪的熔岩,考察队员们意识到奇迹就要被发现。果然,不久以后,人们在厚厚的土层下找到了史前文明遗迹。这些遗迹包括繁华的街区和防御设施,以及砖砌的排水沟。更重要的是,在遗迹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精致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证明生活在公元前4000年的印度人民已拥有高度发达的畜牧业和农业,懂得金属加工,如炼铜、炼锡、炼金和炼银。

经过仔细发掘,考古学家在城堡遗迹上找到发生多次猛烈爆炸的证据。爆炸中心1平方千米半径内所有建筑物都成了粉末。离爆炸中心较远处,人们挖到许多人的骨架。根据这些骨架存放的姿势,可以看出当时摩亨佐·达罗城的居民丝毫没有觉察到逼近的危险。像往日一样,一些人正沿街散步,另一些人则在家休息。猛然间灾难降临了,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一座繁华的城市就从地面上抹去了。

在考察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摩亨佐·达罗城焚烧后的瓦砾场,看上去极像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和长崎,地面上残留着遭受冲击波和核辐射的痕迹。死亡谷地是不是核爆炸造成的?

绝大多数人认为,核爆炸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器时代,印度、巴基斯坦哈拉巴文明时期的古人,不可能造出代表先进科学技术的原子弹。其他一些学说,如远道来访地球的外星球宇宙飞船的袭击和失事之说,又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研究陷入了僵局,人们开始注意古往今来的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书中,曾不止一次叙述出现在夜空的“发红的战车”,美洲印第安人传说中出现在空中的圆形吊艇,日本民俗中流传的“喷出耀眼光焰的幽灵大船”,这些都极大地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类似的奇异事件还发生在公元前1503年古埃及法老王图特摩斯三世22年,那年冬季第三个月的一天,下午6时,天空出现了一个明亮的火球。

1910年9月21日,美国纽约市市民也看到了100个飞行在城市上空的大“萤火虫”,这些“萤火虫”在空中飞行达3小时之久。

1984年的一天晚上,前苏联乌德摩尔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萨朱鲁尔斯基区的乌德摩尔梯国营农场耕地上空,屋宇突然被照亮,从高空炫目地撤下了一些雪亮的光球,这些小球弯来曲去,盘旋着平稳降到地面,光亮如白昼。在20千米的半径里,变压器和电线突然发生了放电现象。

近年来,前苏联一些科学家试图用物理化学理论来解释这类现象。他们认为:在宇宙射线和电场的影响下,大气层内产生了有化学活性的微粒,这些微粒聚集成团,像雪球一样越聚越大,形成直径不等的球体在空中到处游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理化学现象”。

科学家们认为,在许许多多微粒形成的球体中,有些球体能长期存在,它们不放出能量,不发光,与明亮的天空背景相比,颜色显得很深,外形却又像橄榄球。因此,有人把它称作是燃烧的黑色球状闪电。而有些球体则能发出明亮的白光或萤光,它们久久地留在地球表面,沿着古怪的轨迹迅速地自由自在地游动,最后变暗了,熄灭了。前面提及的纽约上空出现的“萤火虫”和前苏联乌德摩尔梯国营农场上空的“亮球”都属这种情况,人们把这种微粒球体发光的现象称作是化学荧光现象或干脆称作球状闪电。

科学家们认为,黑色球状闪电存在的时间长,密度大,它们中只要有一个爆炸,就会引爆其他无数个球状闪电,形成类似核爆炸中的链式反应。爆炸波到达地表时,毁灭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据测定,黑色球状闪电在爆炸的刹那间,中心温度可达15000℃,这个数据完全符合摩亨佐·达罗地区提到的岩石的熔化温度。科学家们还测定出,发生在“死亡谷地”的那次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个直径为30厘米的黑色球状闪电和1000多个球状闪电参与。

人们发现,黑色球状闪电爆炸后,空气中会出现大量毒气。这些毒气可能就是导致摩亨佐·达罗城居民猝死的原因。

1983年8月12日,墨西哥的博尼尔教授在扎卡捷克斯天文台摄下了世界上第一幅黑色球状闪电的照片。如今这类照片已增加到100多幅。

科学家还认为,要使现代的城市不成为当今的“摩亨佐·达罗”,就必须和黑色的球状闪电作坚决的斗争。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能利用化学制剂初步征服这种可怕的自然现象。

话得说回来,这种物理化学理论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界的一致认可。有人就提出这样的看法:既然黑色球状闪电是造成摩亨佐·达罗城毁灭的主要原因,那么该如何解释废墟中存在的放射能和古堡上空存在的人形图案呢?这确实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

山谷为何会吞噬生命

死亡之谷,顾名思议就是能吞噬生命的山谷。在人类与动物赖以繁衍生息的地球上,有不少能使人和猛兽鸟类丧生毙命的地带,如意大利、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前苏联境内都有令人毛骨悚然恐怖的“死亡谷”。

美国的死亡谷位于加利福尼亚与内华达之间,它是一条长达220千米,宽6~26千米,面积约1408平方千米的大谷。死亡谷两侧是顽石突兀的峭壁,险象环生。1841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勘察队因迷失方向而错入谷中,结果不可思议地突遭死难,几乎全军覆没。1949年,又有一支探险队偶入谷地,也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杀,只有几个人侥幸逃脱。然而,没有多久,他们就莫名其妙地一一死去,死者连死因都无法查明。后来,曾有数批探险人员前去揭谜,但多数也屡屡葬身谷中,死亡原因至今未晓。

科学家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虽未发现新的线索,但却发现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这个凶险莫测的死亡之地竟是鸟兽的“天堂”。据统计,在这里大量繁衍着二百多种鸟类、十几种蛇类和一千多头野驴。各种各样的昆虫多如牛毛,它们在这里悠然自得地生活着。至今,谁也弄不明白死亡谷为什么对人这么凶残,而对动物却如此宽容厚爱。

在前苏联堪察加半岛的克罗诺基自然保护区内也有一个死亡谷。它长2千米,宽100~300米。地势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不少地方天然硫磺嶙峋地露出地面。这里像墓地一般死寂,到处躺着狼獾、狗熊以及其他野兽的尸体,阴森恐怖得令人毛骨悚然。据统计,这条死亡之谷已吞噬了近30条人命。许多科学家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考察探险,但其结果不得而知。有的说罪魁祸首应是积聚在陷阱中那使人窒息的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也有的说是烈性毒剂氢氰和它的衍生物,各种说法都有。奇怪的是,离死亡谷只有百米路之远的地方,有几户农民生活着,却依然平安无恙。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湖附近,也有两条死亡谷。与美国的死亡谷相比,情况恰恰相反,这里的死亡谷对人类是挺“和善友好”,受害的只是那些飞鸟走兽。据科学工作者统计,每年在这里死于非命的各种动物达3600多头。

在印尼的爪哇岛上,有一条更可怕的死亡谷,谷中有10个大山洞,每个洞都似乎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无论是人或走兽,只要站在或途径距离洞口6~7米远的地方,都会被一股无形的魔力吸入洞内,且一旦被吸入则无法逃逸。现在,每个山洞里都堆满了人和各种动物的尸骸。山洞何以具有吸擒人兽的力量呢?被吸入的人或动物是因活活饿死还是慢慢中毒死亡的呢?原因至今无人知晓。

蛇岛为何只有蝮蛇

在我国辽宁省旅顺西北的渤海中距老铁山角约30千米处,有一个面积约1平方千米,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等组成的岛屿。这里地势险峻,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海拔215.5米,有很多海蚀洞穴和灌木丛草。由于在这个岛上有许许多多的蝮蛇,因而,人们把它称为蛇岛,也称小龙岛。

蛇岛以蝮蛇的数量众多而驰名中外。当你踏上蛇岛,你就会发现,无论在树干上或草丛中,也不论在岩洞里或石缝内,处处都有蛇。它们有的盘踞在那里,有的正在爬行,还有的张口吐舌,好像要吃人似的,露出一副凶相。这些蛇会利用各种保护色来保护自己,当它们倒挂在树干时就像枯枝,趴在岩石上时又好像岩石的裂纹,蜷伏在草丛间时活像一堆牛粪。

这种蝮蛇别称“草上飞”、“土公蛇”,是爬行纲蝮蛇科的一种毒蛇,长60~70厘米,大的可达94厘米。头呈三角形,脖颈细;背上是灰褐色,两侧各有一处黑褐色圆斑;腹部为灰褐色,上面有黑白斑点。多生活在平原较低的山区,以鼠、鸟、蛙、蜥蜴等为食。我国除云南、广东、广西沿海未发现外,其他各地也都有少数的蝮蛇,而唯独蛇岛数目极大。目前据统计,蛇岛上的蝮蛇有14000多条,并且每年增加1000多左右,人们不禁要问,在这小小的孤岛上为什么栖息着这么多的蝮蛇?为什么它们的种类只有一种呢?

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考察研究后认为,蛇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蝮蛇的生存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蛇岛面积虽小,但和台湾岛、海南岛等岛屿的形成基本一样,都是第四纪时从大陆分离出去的“大陆岛”。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植物种类等方面,蛇岛和旅顺、大连地区的情况都差不多。岛上的石英岩、石英砂岩和砂砾岩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这些裂缝既能积蓄雨水,又为蝮蛇提供了良好的住所。

其次,蛇岛位于暖温带海洋中,气候温和湿润,是东北最暖和的地方,对植物生长的昆虫、鸟类繁殖极为有利。更重要的是该岛处于候鸟南北迁徙的路线上,同山东荣城、江苏盐城、上海崇明岛等候鸟栖息地连成一线。每当春秋两季,过往的候鸟有几百万只,树木茂密的蛇岛便是它们“歇脚”的好地方。由于蝮蛇有一套守株“逮鸟”的本领,它鼻孔两侧的颊窝是灵敏度极高的热测位器,能测出0.001℃的温差,因此只要鸟停留在距离蝮蛇1米左右的枝头,他们就一定能准确无误地把它逮住,成为一顿美餐。“植物——昆虫——鸟雀——蝮蛇”,构成了蛇岛的生物链。

另外,岛上土壤相当深厚,土质结构疏松,水分适中,宜于植物生长和蝮蛇“打洞”安居。蝮蛇天生怕冷,洞穴为它们提供了过冬的条件。同时,岛上人迹罕至,也没有刺猬等蛇类的“天敌”,对蝮蛇的生存很有利。蝮蛇是一种卵胎生的爬行动物,繁殖能力较强,母蛇每次可产10多条小蛇。在生的多、死的少的情况下,蝮蛇的数目日益增加。

如果说上述分析可以解释蛇岛为什么有这么多蛇的话,那么,这些蛇竟是清一色的蝮蛇该作何解释呢?

有人认为,蛇岛的面积很小,可供蛇类吞食的东西有限,捕食鸟类也并不容易,往往还会遭到老鹰的袭击,对于那些食性狭窄、自卫能力又很弱的一般蛇类来说,难以在岛上生存,而蝮蛇的食性相当广,猎食和自卫能力也很强,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中,蛇岛上只留下单一的蝮蛇。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反驳,蛇岛周围海域共有5个小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差不多,为何其他4个岛上没有蝮蛇,而只有蛇岛上有这样多的蝮蛇呢?看来,这个谜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的进一步探寻。

各种各样的怪湖

三色湖三色湖位于印度尼西亚佛罗勒斯岛上的克穆图火山山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林木葱茏,繁花似锦。银白色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直泻而下,蜿蜒曲折的河川小溪,在深山幽谷里潺潺作响。

三色湖是由三种不同颜色的火山湖所组成。它们彼此相邻但湖水颜色各异。其中较大的一个火山湖,湖水呈鲜红色;与它相邻的一个火山湖,湖水呈乳白色;还有一个湖的湖水呈浅蓝色。每当中午时分,这三个湖的湖面上轻雾缭绕,好似笼罩着层层薄纱,格外迷人。一到下午,整个湖面上却是乌云密布,加上从三色湖随风吹来阵阵刺鼻的硫磺气味,令人感到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据记载,这三个颜色各异的湖水是由于很久以前克利穆图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呈鲜红色的湖水中含有铁矿物质;呈浅蓝色和乳白色的湖水中含有硫磺。

甘咸湖甘咸湖原名藏巴湖,位于印度斋浦尔,面积约达200平方千米。一年中湖水有时甜,有时咸。即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这8个月内,湖水含盐量极高。在此期间用蒸馏方式,可加工盐20万吨。6~9月的4个月内,盐分全部消失,略带甜味的湖水可直接饮用,这段时间正值本地区的雨季,过量的雨水常常造成湖水泛滥。雨季一过,藏巴湖又恢复了极高的含盐量,变成了咸水湖。

肥皂湖在希腊爱琴海中有一个奇妙的“肥皂岛”,岛上居民用不着买肥皂,衣服脏了,随手挖一块泥土就能当肥皂用,真是妙极了。世界上的事,往往无独有偶,在前苏联乌拉尔市还有一个“肥皂湖”,那里的居民衣服脏了,用湖水搓洗几下就干净了,连衣服上的油渍都能洗掉。据研究,湖水含有按一定比例化合在一起的苏打和食盐,所以有这样奇特的作用。

变色湖澳大利亚南部有个湖泊,一年中会出现灰、蓝、黑三种颜色。这是由于湖中含有大量碳化钙,并随季节变化上下浮沉,因而引起湖水变色。

汽湖在东非的扎伊尔的边境上有一个湖水就像汽水似充满气体的“汽湖”——基伍湖。基伍湖的湖水很有趣,它上层湖面的水就像汽水瓶的盖子,一丝气也没有,还有很强的封固性;下层的水中却蕴含着大量的天然气。“汽湖”的湖水还分成不同特性的多几个层次,越往下层含气量越高。层与层之间的阻隔性也很强,这样就将大量的天然气“锁”在了湖里,使它无法悄悄地逃散到大气中去。

双层湖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的努沃克湖,上淡下咸,界线分明。两层水中生长着截然不同的动植物。所以人们称它为双层湖。

南极冰层下的东方湖

1993年11月23日,英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召开南极东方湖地球物理学研讨会,通过雷达、人工地震测定的数据分析,加之以往经验的积累,测出南极冰层下有一个东方湖。

东方湖位于东方站附近。东方站是原苏联于1957年建成的。这里是冰盖研究的理想中心领域,冰川学家已在这里打钻到2700米深度,获取了大量有用的数据,认为东方站冰盖3800米深处隐藏着一个面积为10000平方千米的湖泊。它长250千米,宽40千米,细长呈椭圆形。湖上冰盖表面海拔3500米,湖水表面在海平面以下300米、湖水深度为400米。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神秘的冰下之湖,而沿着湖的西侧,冰盖下面还有一个山脉,山脉东侧是深深的山谷,山谷里充满了湖水。东方湖的面积是贝加尔湖的1/3,是地球上极大的地下水资源。

按理,冰盖底部的温度应该是零下几十度,是不应该有水存在的。后来经分析认为,底部含水的冰层可能是受上部冰重压力,在高压下使冰消融变成水层。这种现象在现代冰川学里称为压力消融。

然而,仅仅是压力消融就能形成这么浩大的湖泊吗?显然难以令人相信。于是,这些学者们又提出了地热融化之说,即从地球内部涌出的地热使冰盖底部融化形成浩淼之湖。

地球内部的热不断从地球表面释放,就像人体散热一样。由于在冰盖岩盘打孔很困难,所以这个热流在南极大陆还没有准确的测定,而只有在美国默多站和日本昭和站测量过,表明南极地区的地热极为微弱。

综合分析认为,南极大陆地壳热流量应该比全球的平均值低得多。据此,另一学派就提出了反问,地热温度不高的南极大陆,其冰盖下的冰怎么能被地热融化呢?

东方湖的形成究竟是压力消融,还是地热融化,是两者同时作用,还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这都是一个谜,有待于做深入研究。

现在,有许多学者多次组织打钻,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湖水受到很高的压力,担心从钻孔里可能吸不出水来。当然,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对湖水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的在考虑湖水的成分,即水中有无生命存在;有的想通过湖底沉积物搞清湖泊的成因和古代环境;也有的想通过东方湖找到南极在冰川期前人类活动的遗迹,从而揭示南极古地图的来历。总之,目前东方湖之谜还尚未破解。

神奇的国外河泉

香河,位于西非的安哥拉境内,原名勒尼达河。香河仅长6千米,河水香味浓郁,百里之外也能闻到扑鼻奇香。

据说,香河之所以香有两个原因:一是河底生有很多能在水中开的花,花的香味散发出来溶于水中;二是河底的泥沙含有香味,但是真正的原因人们还没有搞清楚。

甜河处在希腊半岛北部,有一条奥尔马河,全长50余千米。河水甘甜醇口,有某些地段其甜度甚至可与甘蔗汁相媲美。地质学家认为,甜河的形成是因为河床的土层中含有很浓的原糖晶体的缘故。另外,这条河尽管很甜,但当地人都不敢把它当糖水喝。

在哥伦比亚东部的普莱斯火山地区,有一条雷欧维拉力河,全长580多千米。因为河水里约含8%的硫酸和10%的盐酸,成了名符其实的“酸河”,河水中无鱼虾及水生植物。

这条河河水不仅味酸,而且刺激性强。经探测证明,河床中有不计其数的深长穴道直通火山区,河水的酸性可能是火山爆发时排出的燃烧物和硫酸、盐酸等物质经由河床穴道渗入河中所致。

彩色河就是位于西班牙境内的延托河。河的上游流经一个含有绿色原料的矿区,河水呈绿色;往下有几条支流经过一个含硫化铁的地区,水变成翠绿色;流入谷地后,一种野生植物又把它染成棕色和玫瑰色;再往下,流经一处沙地,最后汇集到一起,又变成了红色。因此该河也被称为变色河。

而在阿尔及利亚,有一条被称为“墨水河”的河流。这条河由两条含有墨水原料成分的小河汇集而成,当两条河水汇流在一起后便化合成了墨水,人们在这里可以用这不花钱的墨水写字作画。

说了这么多的奇河,让我们再说一说国外的奇泉。

非洲突尼斯的临犹莱山上,有一处奇异的泉水。人们在泉旁可以听到一支支曲调丰富、不断变化的乐曲。原来在泉水的出口处,挡着一块千孔百洞的空心岩石,泉水流到那里后,被分离成无数条细流,这些有着喷射力的细流从中冲击着空心岩壁,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

神秘的中国奇泉

神奇莫测的大自然造就了大千世界上的无数奇观盛景,奇怪的现象之所以存在,自然是有其道理和规律的,只是现在人类还没有研究出来而已,等到研究出来之后,也许就不奇怪了。

在河北省涞水县(有称易县)境内的野三坡风景区,据称每年谷雨前后,这里的山泉会喷出大量的鲜鱼。每尾鱼约重六七两,黑脊白肚,肉味鲜美,鱼骨坚硬,当地人称之为“石口鱼”。

据专家观察,这种“石口鱼”是一种多鳞产颔鱼,但这种鱼平时究竟生活在哪里?为何在谷雨时节才喷吐出来?是来自地层深处的暗潭中吗?至今还是个谜。

在江西武宁县宋溪乡山口村,有一个泉水洞,高4.5米,宽2米,弯着腰人可以进去10多米,然后渐小。这个泉洞四季流水不止,有趣的是,泉里平时见不到一条鱼,可是到了五六月间就有成群的鱼涌出。鱼群每次出洞后,结伴嬉戏两三个小时,游一段路程就不往下游去了,然后它们掉头逆水而上,重返回洞中。

湖南省慈利县伏龙山腰,有眼奇怪的山泉——感声泉,它隐没在一个石灰岩洞中。每到雨季,尽管四周山水如注,这口泉却滴水不出。而当雷声轰鸣时,清澈的泉水便哗哗外流;雷声一息,又滴水不流。夏旱季节,伏龙山上干得冒火,方圆数里之内河干地裂,而这口山泉附近却冷风习习。只要有人在洞口叫喊一声,便有清澈的泉水奔涌而出。有几人如果在泉边小憩,无意中爽朗地大笑,泉水在突然间就能溢流。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学大寨运动中,曾经有人试图从叫泉开挖一条“长流水”以灌溉山拗农田,但是,那山泉仍然是不叫不流,无声不淌。工程进行了十来天,不得不停工。估计这口泉所处地形一定是天然的感声构造。

安徽省寿县也有这么一眼怪泉,人站在泉边对泉喊叫,立刻便有泉水涌出。大喊泉水大涌,小喊泉水细涌,不喊则不涌。

据1987年5月8日《农民日报》报道,在四川省松潘县境内的雪宝顶东南悬崖上,突兀着一块苍绿的巨石,会随人的呼叫涌出清流,被藏胞们视为圣地。“雪宝顶”距县城25千米,是藏族佛教信徒朝佛举行转山会的地方。每当朝佛的信徒来到突兀的巨石下,叩头长作拱毕,老喇嘛便带领信徒们齐声呼叫:“东巴雪洛(藏族的智慧之神)——丑耸(赐水)。”喊声过后,巨石濡湿滴水珠成串而下。在阵阵“丑耸”的呼唤声中,越来越大的水流从巨石上奔腾而下,抛掷出根根银柱,悬挂起幅幅水帘,从几十丈的高处直撞崖底,似雪崩腾起白蒙蒙的烟雾,甚为壮观!最大时瀑水可达水桶般粗。人们停止呼唤,瀑水也渐渐隐去,这确是名副其实的喊瀑。

在云贵高原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近发现了一眼神奇的太阳泉。这股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间流出,被储在青石的泉池里。但是,你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叮咚泉流。太阳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既不是一年四季长流不断的泉水,也不是间歇泉,它泉涌的时间是由太阳光决定的。

天气晴朗的早晨,当太阳光照到泉口石缝,清澈的泉水就缓缓流出,持续40分钟左右,水量约2吨。如果天气到中午或下午才放晴,泉水同样在太阳光照射到泉口时流出。倘若整天没有阳光,这个泉也没有一滴水流淌出来。专家考察发现,太阳泉的水质不同,其比重比一般的水要大3%左右。据介绍,这种神奇的太阳泉现象,在别的地方尚未见报道,其科学奥秘何在,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广东省湛江市有一口地震观测井,叫罗屋井。该井水位变化还可以反映鱼汛,渔民能从水位记录线上看出次日可捕到什么鱼,捕鱼量有多大。这可真是让人费尽思量。

四川省长宁县也有一眼井,井内有两道水脉,味道一淡一酸。若是堵住其中一脉,另一脉也就不会出水了,放开以后,两脉都又开始涌水,这是什么道理,人们还弄不清楚。而江西于都县紫阳镇有一井,逢单日水酸,逢双日水甜,一年四季如此。

安徽省安庆市郊有一泉,当人们抢着汲水时,泉水就断流;而当人们相互礼让按顺序汲水时,泉水即涌流甚欢。为此人们叫它礼让泉。

1987年6月,在海南岛万宁县尖岭山发现了5眼神奇温泉。这5眼温泉分布呈弯月形,泉与泉之间的距离远的约10米,近的仅几米。但泉水温度高的达80℃,低的只有40℃左右。温泉的泉水均清澈透底,稍带硫磺气味,能提神醒脑,消炎解毒,可治疗多种皮肤病。

从前曾发现能预报天气的岩石——气象预报石。近来,人们也发现了可预报天气的温泉——预报气象泉。这座泉叫仙人塘,位于中国云南西部。此泉在大雨前2~3个小时,原本清澈的泉水会变成米汤样的乳白色溶液,大雨后2~3个小时又变清。另一眼温泉叫巴腊掌2号泉,在下雨前,水温下降。例如,1985年5月5日上午9时,有几位科学工作者在现场测试,雨前水温为30℃,但雨后温度上升为37℃。为什么雨水能使泉水温度上升?雨水一般都是较冰的,因它是来自温度较低的空中,但雨水下来后,泉水温度反而升高(按理应降温),其原理是什么?还有待专家们去揭秘。但有人认为,这可能与泉眼周围地质(比如有生石灰岩)有关,雨水和潮气会使生石灰产生化学反应而生热,水质变浊,温度升高,沉淀后,水又变清。

云南西畴县有一口井叫疯龙潭,当洪水来临时,井水变浑、起泡,并有隆隆的吼叫声。

在贵州剑河县一个山谷中,有3个天然湖泊,叫媳妇塘、姑娘塘和狗塘,当地群众根据媳妇塘和姑娘塘水的清浊,可判断是否要下雪或有冰冻。每当要下雪时,媳妇塘里的水变浑浊,而姑娘塘里的水则是清澈的。但当有冰冻时,姑娘塘的水变得浑浊不清,而媳妇塘则是清澈透明。

江苏东海县石梁河乡贾庄村,村民杨明吉家1977年打了一口深6米的泉水井,多年来这口井能准确的预报雨情。

该井正常水位1.3~l.5米,水清且甜。遇有干旱,附近水井的水位会下降,但这口泉水井的水量不减。然而,每当天气变阴要下雨之前,这口井的水位会突然下降40厘米左右,而且井水变浊,预示着天要下雨。不过这现象其实还较普遍。

新疆腾格里沙漠有一处鸣泉。此泉每当地震前夕便发出声似短笛的鸣叫声。在吉林省长白山的白头山上,有一股可以作药用的清泉,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将这气泡滚滚的泉水加上白糖,就像喝汽水那样清凉可口。据介绍,这股泉水的主要成分是游离二氧化碳、重碳酸根、镁、钙、钠等,对胃炎、消化不良、便秘、风湿性心肌炎、高血压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据1994年10月13日《新晚报》报道:辽宁省康平县郝官屯乡顾家屯村有一眼水井,据说该井水能医治心脑血管硬化等多种疾病。传说这眼井是清朝皇帝路过此地时打的,原名孤家井,因而该村取谐音顾家屯。该井常年水温保持在5℃以上。该乡经委主任刘才说,经常用此水的人没有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并且对妇产后无乳现象有明显治疗效果。井中还有一奇观,就是在深井内生长的30余条泥鳅生活常态全部仰游,令目击者惊叹不已。目前,有关部门对该井水进行监测化验,发现水中含有高浓度碘和偏硅酸,这些物质有软化心脑血管的作用。但为啥该水能防癌、催乳,至今仍是个谜,至于“泥鳅仰游”的自然奇观更是谜中之谜,有待科学专家们去进一步破解。

湖南省新宁县烟村乡岩顶村里,有一个面积20多平方米的深水潭。潭边有个直径约80厘米的石洞,不管是天干地旱,还是阴雨连绵,每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下午5点,准时涌出3次泉水,从未间断,被当地群众称为“报时泉”。“报时泉”每次出水不仅有一定规律而且十分有趣。出水之前,洞内一阵阵狂风呼啸着旋转而出,洞口升起一股烟雾,尔后,浑浊的泉水便从洞中涌出……几小时之后,泉水又带着呼啸声退进洞内,一切又恢复平静。为什么“报时泉”每天3次准时涌出泉水,目前人们还不能解释。

据《新晚报》1997年7月10日第10版报道: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甘家子满族镇的一个山谷里,一眼由于矿物质丰富而带有乳白色的矿泉被当地居民称为“奶泉”。长期饮用此水,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功能。由于此泉眼远离农作物和工矿区,所以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当地74岁的农民李少先介绍说,自从他饮用了奶泉的水,身上的老年斑不见了,几十年的关节炎也基本痊愈了。他们同村的人也都喝奶泉的水。有的群众还介绍说,坚持每天饮用此泉水,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从“奶泉”的成分看,主要是内含稀有元素,因为多数矿泉水中都含有元素碘、钾、钠、镁、锌、钴、硒和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黑龙江德都县的五大连池矿泉水、黑龙江五常市红旗林场凤凰山泉水也都具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功能,值得广为利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山南麓有宽度、深度各两尺多的乳白泉,它常年不枯也不涨,每天早晚9点左右,流出的泉水如鲜乳莹白夺目,随后又逐渐清澈透明。用这种泉水浇灌的西山茶被奉为佳品,用此泉酿造的酒,被誉为“广西茅台”。这种泉水含有丰富的天然氧,是我国最好的软水。

河南省雅县城南有一条地下流泉,该泉水清冽甘美,并带有槐花香味,醒郁醇厚,人称槐花水。早在北宋年间就被用来酿酒,被品酒家称为天然琼液。

据《江南晚报》报道,安徽省庐江县顺港乡大宛冲和小宛冲的两村之间,傍于火山下,有一泉名叫笑山泉。此泉有50~60平方米见方,2米左右深。它的四周长满了绿色灌木和花草,风景宜人。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见底。泉水四周每天早晨笼罩着雾气,人若在其旁,会有飘然欲仙之感。最令人拍案称奇的是,这口泉的泉底有5~6个泉眼,平时出水时肉眼看不见,但若人到泉边哈哈一笑,泉眼即刻汩汩向上直冒泉水。笑得越响,泉水就越冒得欢,并且百试即验,故而笑山泉也由此得名。笑山泉里有寸许长的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活泼可爱。人们将它捉来制成“西香鱼”,吃来鲜美可口。笑山泉清冽甘甜,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水。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至今笑山泉仍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重庆晚报》曾有报道,说奉节县有一泉好奇特,雷电起时,伴声而喷。科学探测为间歇喷泉。报道说:迷惑人心几十年的奉节“水怪”,已于近日被科技人员探明,“水怪”并非“蚊龙”,乃一雷鸣喷泉。通过科学测试、解释,老百姓终于见怪不怪了。

雷鸣喷泉位于奉节县红土乡鸡鸣村周治平家的堂屋中心,喷泉口直径约50厘米,泉深不见底。从70年代中期开始,每逢电闪雷鸣,便从泉口喷出约1米高的水柱。泉水喷出时,还伴随着古怪的声音。老百姓惊骇异常,以为是天庭发怒,特派“蚊龙”作怪。于是每逢下雨、电闪、雷鸣时,老百姓便纷纷用五谷盐茶,跪拜、祷告老天爷,以保平安。更有甚者,如一些巫师、道士以此妖言惑众,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政府虽然多次派人制止,解释、教育大家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但始终无法说服当地百姓。红土乡政府曾3次请来成都有关地质勘探人员进行探测。现终于查明,原来该地下有一股间歇性泉水,并有一处天然磁场,所以每逢电闪雷鸣时,由于磁场的作用、雷声的振动,泉水就会自然喷发而出,形成了雷鸣喷泉,并非“蚊龙”作怪。类似雷鸣喷泉,国内还有按季节喷发的泉,如中国山东济南市的趵突泉、虎头泉等。由于地下压力减小,这些现在已不是常年喷发,而是随季节而变,夏秋喷发,冬季间歇。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现过间歇泉。

譬如在西藏冈底斯山打加冰峰脚下,也有一个间歇喷泉。它在喷发之前,泉口水柱一起一落,经过数次重复后,突然一声巨响,一个直径达2米的白色水柱射入天空,高达100多米。水柱热气腾腾,入空化成一阵热雨。喷一段时间,水柱便又缩回泉口,一切恢复平静。

任何江河湖海,只要地处寒温带一定纬度以北,在冬天就会结冰,而夏天化为清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的常识。然而,人世间还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怪现象——泉水伏天结冰,外面越热,泉水结冰越厚。据《汕头特区晚报》报道:湖北省五峰县玉屏峰下的白溢寨海拔1700米处,有一个天然冰泉。该冰泉完全裸露于地表,每年夏天进伏后,冰穴之水开始结冰,天气越热,冰层越厚,“冰穴”最低温度可达-20℃,而此“冰穴”仅高出2米左右的穴口四周,却依然青枝绿叶。

冰穴之水四季澄亮,附近村民用生水泡菜不臭不腐。饮用此泉水及其邻近水源的白坪、湖坪两村村民人均寿命70.1岁,其中60~80岁的有69人,90岁以上的20人,100岁以上的2人。90岁以上高龄还健在的有21人。

另据《南方日报》报导,1994年3月四川省旅游局和长江三峡旅游线规划组的专家、教授,在万县市巫峡县红池坝考察时,新发现了世界奇观——夏冰洞。夏冰洞坐落在红池坝草场东一座大山顶的垭口。据当地人介绍,只要红池坝气温在15℃以下,无论冬夏,洞内均不结冰,但坝上气温超过15℃,气温越高结冰就越多;气温下降,洞内的冰则开始慢慢融化。

这一有悖自然常规的奇观原因何在?专家教授认为,这可能与洞穴岩层中藏有超量的二氧化碳有关。与此相类,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有一个夏冷冬热的怪地方。这是一条长15千米的“地温异常带”。炎夏,只要在“地温异常带”的裂隙口6~7米远处站上一两分钟,就会感到寒气透骨。入秋后,地温又节节上升,至隆冬寒风刺骨时,那里却热气腾腾,地上绿草如茵。目前这个“地温异常带”之谜尚未揭开。

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个叫“冰冰背”的地方,太行山花盛开时,恰在六月炎暑。十冬腊月,唯独冰冰背没有积雪,而且热气如蒸。

真可谓无奇不有,四川省广元县龙门山上的陈家乡,有一股只要受以震动就蜷缩起水流的含羞泉,当地群众称它为“缩水泉”。在泉边,只要你把一块小石头往泉水里一扔,泉水受到回声与波震的影响,就缓慢地缩回去,水面降低,就像一位见了生人就脸红的姑娘一样,羞答答地躲了起来。再过一会儿,泉水便又自动由细变粗地涌出来。

还有一眼水火泉,台湾省台南县关子岭有一眼水火同源的水火泉,称为关子岭温泉。只要划一根火柴伸到水面上就能让水燃烧起来。原来这里的泉水中有天然气混含和水一起涌出,所以可以在水面上点火。

贵州省安平县城西有一个怪异的珍珠泉。当人们来到泉边大声喧哗或鼓掌时,泉水就进出大量的气泡往上窜,形如串串珍珠,声音停止后,气泡就随之消失。贵州平坝也有个“珍珠泉”,游人对泉水鼓掌,泉水就冒出气泡。在左边鼓掌,左边的泉水冒泡;在右边鼓掌,右边亦然,好似在欢迎客人,因而也叫“喜客泉。”据地质学家解释,这是由“声震”造成的现象,与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这么多神奇的泉,对人类来说对于它们的许多成因来说至今仍是个谜?

鬼湖

大自然的神秘莫测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奇泊怪湖,让人惊叹不已。

在我国云南省高黎贡山的高山原始森林中,有一些怪异的池溏被称为“鬼湖”。之所以叫它“鬼湖”,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奇异的怪现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湖边大声说话,本来晴朗朗的天,霎时就会变天,接着也就下起大雨来。说话的声音越大,雨下得也就越大。声音延续的时间越长,下雨的时间也就越长。祖祖辈辈生活在高黎贡山上的傈僳族人,由于习以为常,并不理睬这种怪现象,却为自己一到“鬼湖”就变成能呼风唤雨的“神人”而自豪。

“鬼湖”的四周空气特别潮湿,像是无数水珠凝固的湖顶,只要稍受振动就会纷纷落下。这可能就是人们能在“鬼湖”呼风唤雨的原因吧。不过,这种看法并不为气象学家所认可,所以有关“鬼湖”的怪异现象,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考察和解释的自然奇象。

甘肃省敦煌的哈拉湖附近,出产一种奇怪的彩色盐。这种盐有的只是青色的,有的却是彩色的,它们有黄、蓝、白、绿、红5种颜色,并与一颗杏子一样大。在阳光照射下,这些盐五彩缤纷,像宝石一样美丽。更为有趣的是,这种彩色盐还会放射出一种沁人的香味,令人陶醉其中。

新疆东部的罗布泊总喜欢“搬家”,当地人称它为“游移湖泊”。它是由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水汇集而成。但地处沙漠的塔里木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南北两个罗布泊,当一个干涸时,另一个便出现。

云南丽江西南有个文笔湖,是个湖水清澈、水波涟涟、水鸟成群、野雁常鸣的地方。在湖的南岸倾斜草地上有一处面积为30平方米大小的圆形水潭——天眼潭。此潭之所以叫“天眼潭”,是因为潭水高出湖面有如一只望天之眼。潭水哗哗不断地流入湖中。此潭怪异非常,潭面水静如镜,潭底却翻江倒海,波涛滚滚,就是木头、泥浆也会翻来倒去。对此,《滇志》早有记载:“项南十里曰龙潭,阔数十亩,四畔草结如封牌,履及一方,三方皆动。又或近之,风雨辄起。云昔有耕者为暴风雨卷入潭,至今或见其人及牛犁绕其中。”

据地质专家称,此处位于地震带,是古代地质变迁时留下的怪异地貌,据考察发现,文笔湖湖底有断崖、巨石和裂带。

在云南丽江一带,还有一个比文笔湖大数倍的拉市湖,此湖也有天眼潭的特性。该湖湖底有一个海眼,此湖因有这个“海眼”而周期性地干涸,一段时间又湖满水足。湖水漏到何处?湖水又来自何方?“海眼”由谁控制开关?估计仍是地壳作用所致。丽江是地震带,造就了许多奇异地貌水象。昆明北的黑龙潭也具有奇特表现——丽江大地震前(1996年2月3日)断流干涸,震后几天又水旺如初,显然,地面水流与地下地壳有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是自然规律,然而,有些地方的水却奇怪地往高处流,让人十分不解。

在台湾台东县东河乡都兰一处地方,发现了一处违反自然规律的“水往上流”奇观。这条往上流的小溪位于东静公路都兰附近,这里的溪水都是流向下游的水田里,唯有靠山脚旁的一股溪水却朝上流去。至于这股溪水往上流的原因,有关专家仍正在研究之中。

1993年国内报纸曾报道了我国新疆河水往高处流的消息,本书中已有介绍: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的乌恰县,距县城190千米处有条名叫什克的小河,呈南北走向,河水从低洼处沿着山坡,像蛇一样逶迤而行,最后竟爬上一个高十几米的小山包。此河为什么会向高处流淌呢?测绘人员专程来此勘察,证实山包确实高出上游河面14.8米,但是到目前仍没有科学的解释。

除了上述二例外,我国云南滇池水也是倒流的。古书《水经注》中注解道:“滇者颠也”,也即颠倒而流之意。滇池水是向北流,而北侧地势比南侧高。

蛇不出蛙不鸣的湖

山东济南市的大明湖称得上是一怪湖:有草无蛇,有蛙不叫。按说,潮湿之地是蛇栖息的好地方,但在方圆80多公顷的大明湖却没有蛇,而济南市别处的蛇却很多。大明湖中有蛙,却都有口不叫。这里有个传说,乾隆皇帝一日游至大明湖,迷恋其美景,便在湖边下榻过夜,但夜里蛇跃蛙叫,搅得他不得安宁,于是乾隆信手写了6个字,“蛇进洞,蛙不鸣”。从此,由于没得到皇帝的特赦,蛇便不出来,蛙也不叫。不过这只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不足信。另外有人曾将蛙移到护城河外,蛙便叫了;把外界会叫的蛙放进大明湖,却又听不到它的叫声。对于这个怪现象,直到现在仍是个谜。

火湖和熔岩湖

火湖位于拉丁美洲巴哈马联邦的大巴哈马岛上,若夜间泛舟湖上,船桨就会激起万点“火花”。

为什么奇异的“火湖”会发出灿烂的火光,却又不会灼伤游水者和鱼群?原来,这是生物发出的一种冷光。火湖位于靠近北回归线的温、热带交界处,气候温暖,湖水又与海水沟通,因此繁殖了大量的海洋发光生物——甲藻。甲藻是一种只有几微米大小的单细胞微生物,体内含有较多的荧光酵素,当它在水中受到扰动刺激时,就会发光。

巴哈马的“火湖”,只是一种假像的火湖。世界上还有真正的火湖,这就是火山岩浆形成的熔岩湖。

最著名的熔岩湖,位于太平洋上夏威夷岛的基拉韦厄火山。基拉韦厄火山是夏威夷3个活火山中最小的一个,海拔约1300米,火山口直径约有5千米,深约1000多米,就像一口大锅。在这口大锅里有3个呈串珠状排列的杯形洼地,里面经常翻滚着炽热的岩浆,于是就形成熔岩湖。湖里的岩浆时而涌起,时而下降,深度经常发生变化。每当火山活动强烈时,便有大量的岩浆像喷泉似的喷上天空。有时岩浆还从湖口外溢,流向四方,形成熔岩河、熔岩瀑布等奇景。1952年以来,这里每年至少有一次岩浆外溢现象。这个熔岩湖能长期保持炽热状态就是因为地底有源源不断的岩浆。如果在夜晚登上基拉韦厄山顶,俯视下面的熔岩湖,就会看见整个湖面就像一个发光的“网”,上面点缀着辉煌的灯光,随着“网”的起伏晃动,火花此起彼落,令人目眩。这是因为虽然熔岩的表面冷却后结了一层硬壳,但壳下的岩浆却又不断沿着一些裂缝涌出,并发出了火光。据测定,熔岩湖中的岩浆温度达1000℃~1200℃。

呼风唤雨的迷湖

我国云南怒江西岸的高黎贡由于地处亚热带山区,又因山势较高,山顶上常有积雪冰川,融化后的冰水,汇成了几十个嵌布于莽莽森林中的湖。但这些湖却具有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

之所以说这些湖泊奇异,是因为不论是谁,只要站在湖边大声说话或发出其他响声(如枪响等),就会使本来晴朗的天空,瞬时变得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

为什么人能够在这湖畔旁“呼风唤雨”?有人推测这与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这里每年4、5月到11月为雨季,平时空气湿度很大,到了夏季气温升高,一些谷地的上空气温可高达40℃左右,这就使空气中有可能保持极高的湿度。但是,这里的湖水却因源自山顶的雪水,温度很低,从而在湖面上保持了一个低温层。由于这些湖泊处于山谷低处,平时很少有风,这使湖面的低温层与上空的高温高湿空气层能保持极不稳定的平衡。因此一旦有外界的声浪冲击,就会导致上下空气层的剧烈对流,造成狂风;高湿度的热空气遇到冷空气又迅速凝结成水滴,就产生了大雨。但至于这一推测正确与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证实。

众人失踪鄱阳湖

鄱阳湖一直以来都称为是一个神奇的湖,曾发生过许多神奇莫测的事。

1945年4月16日,侵华日军一艘运输船“神户丸”号,装满在我国各地掠夺的金银财宝和价值连城的古玩等,经长江回日本。船行驶到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两千米处无声无息地下沉了,船上的200多人全部失踪。此事惊动了驻九江市的日本海军,他们派出了一支优秀的潜水队伍,在山下提胎的带领下,来到老爷庙。这里水最深处仅30米,谁知潜水员下水后,都有去无归,只有山下提胎一个人返回。

山下提胎脱下潜水服后面色苍白,吓得说不出话来,接着便精神失常了。当时的《国民日报》、美国的《旧金山论坛报》均报道了这则消息。日本失败后,国民党政府想获得这批财物,请来了美国最著名的潜水专家爱德华·波尔领队的一批潜水员,于1946年夏天开始打捞。但结果一无所获,还失踪了几名潜水员,更令人不解的是,对打捞经过,所有生还的人都没向外透露一点有关水下鄱阳湖的情况。

沥青湖

沥青湖位于太平洋东岸美国洛杉矶城所在的地方,不过那是一、两万年前的事。每当急雨过后,乌亮的湖面上就会积聚一汪清水。因为雨水与湖水不会汇为一体,湖中乌亮黏稠的液体就是还没有凝固的沥青。它像一个巨大的陷井,在它存在的那些日子里,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据统计,这里已挖掘到剑齿虎化石2100具,恐狼化石1646具,西方马化石130具,鸟类化石133种,现在这里已建成了一个闻名世界的化石公园——汉柯克公园。

洛杉矶的沥青湖早已随环境的变化而消失,但世界上却仍然存在着一些沥青湖,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上的沥青湖。这个湖占地44公顷,比当年的洛杉矶沥青湖要大出2倍。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成为人们获得天然柏油的重要来源。据说从1860年以来,人们已从这里挖走了几千万吨柏油,但湖中的沥青却几乎一点也没有减少,因为湖的底部有含沥青的石油源源不断进行补充。石油在接触空气后迅速挥发,便留下了乌亮的沥青。

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3195米,面积4500多平方米,已知最深处水深32.8米。每年12月封冻,冰厚半米多。

青海湖是一个断层湖,湖盆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的断层陷落而围成,四周山峦环抱,湖面辽阔,望去茫茫无垠。远离湖滨的湖心浪涛翻腾,水柱滚卷。涩咸的湖水,越近湖水,浮力越小。渔民木舟捕鱼,只在岸边。机帆船作业,也不超过沿岸2~3千米。曾有一艘机帆船在向湖心试航中,行驶数里,便自行翻沉,人们不敢冒险深入湖心。冬季,虽然湖面冰冻一尺多,然而湖心冰面爆裂,裂缝纵横,冰块互相碰撞,因此,也难进入湖面腹地。

1960年春,有一天,湖面风平浪静,一些渔民和冬季进入离湖岸不远的一个叫海星山的小岛上的牧民,突然见到一个奇景:在远处的湖心水面上,一个冲天浪柱高高卷起,顿时浪花飞溅,鳞光四射。不一会儿湖面又一片平静,在水面上浮现出一块黑糊糊的东西,活像一块大礁石,又像鲸鱼的背,也像一块鳖壳。怪物在水面停了一会儿,晃动着,又掀起一阵阵冲天浪柱,最后黑影沉入水下。这种奇景被多次目击,到过当地湖区的人都会听到这种奇闻。

在久居湖岸的牧民中,有一位老人,年轻时曾孤身一人深入冻结的湖心,寻找传说中湖心处存在的大黑洞和鱼精黑神灵。他在湖心没有找到大黑洞和神灵,但是找到了一个水花飞溅的大漩涡。

据科学家推测,湖心水流急转形成的大漩涡存在一个强磁场,漩涡底下存在一个大洞口。还有人猜测,湖心水面上呈出的那种黑色巨礁是长年生长的巨鱼、怪兽,而漩涡下面湖心上的大洞口通往何处,更是个谜。

能杀人的湖

1984年8月16日的清晨,一位叫福勃赫·吉恩的年轻牧师和其他几个人正驾驶着一辆卡车经过喀麦隆共和国境内的莫努湖。这时,发现路边有个人正坐在摩托车上,仿佛睡着了一样。但当吉恩走近摩托车时,他发现那个人已经死了。而牧师转身朝汽车走去时,也觉得自己的身子也开始发软。吉恩的同伴也很快倒下了,而吉恩却设法逃到了附近的村子里。

到早上10点半,政府当局得知在这条路上丧失的生命已有37人,很明显这些人都是被一股神秘的化学气体所杀害。这股化学云状物体包围的一段路面足有200米长。虽然还没有进行尸体解剖,但对尸体进行检查的巴斯医生断定这些人都死于窒息,而且他们的皮肤都有因化学作用而留下的伤。

使这些人丧失生命的云状气体是从莫努湖中自然产生的。附近的村民报告说,在前一天晚上有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传出。科学家注意到湖里的水呈棕红色,说明平静的湖水已经翻动过。引起这股云雾的原因是什么?火山学家西格德森认为在最深的水中,通过保持碳酸氢盐的浓度,微妙的化学平衡使莫努湖发生了强烈的分层。某种东西拨乱了这种分层,使深水中丰富的碳酸盐朝着水面上升。这种压力的突然变化,释放出二氧化碳,就像打开苏打瓶盖一样产生爆发,这一爆发形成了5米高的波浪,使岸边的植物都倒下了。这股合成的云状物就是密度很大的二氧化碳气体,这股气体被风带到路上,并一直停留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西格德森说,很明显,在黎明前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天黑使村民看不见这一云状物,同时,他猜测到这股云雾中含硝酸,这就使人们天亮时能看见它,也能解释死者皮肤上的灼伤。

南极不冻湖之谜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那里一年四季白雪皑皑,冰山林立,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

南极14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几乎完全被几百至几千米厚的坚冰所覆盖,零下五六十度的气温使这里的一切都失去了活力,丧失了原有的功能,石油在这里像沥青似的凝固成黑色的固体,煤油在这里由于达不到燃烧点而变成了非燃物。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极冷的世界里竟然奇迹般地存在着一个“不冻湖”。

科学家们所发现的这个“不冻湖”,面积达2500多平方千米,湖水已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并有间歇泉涌出水面。科学家们对这个湖的周围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它附近不存在类似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为此科学家们对于出现在这酷寒地带的“不冻湖”也感到莫名其妙。

为揭开此谜,前苏联考察队利用电波器在他们基地附近厚达3000米的冰层下,又发现了9个“不冻湖”,这一新的发现使得对“不冻湖”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接着对这一“不冻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推测,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有的科学家提出这是气压和温度在特殊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持这一见解的人指出:在这3000多米冰层下的压力可达到278个大气压,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大地所放出的热量比普通状态下所放出的热量多,而且冰在-2℃左右就会融化。另外,冰层还像个大“地毯”一样,防止了热量的散发,使得大地所放出的热量得以积存,这样在南极大陆的凹部就可以使大量的冰得以融化,变为“湖水”。

另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在南极的冰层下,极有可能存在着一个由外星人所建造的“秘密基地”,是他们在活动场所散发的热能将这里的冰融化了。

还有的科学家指出:这是个“温水湖”,很有可能在这水下有个大温泉把这里的水温提高了,冰给融化了。可有些人反驳说:如果这里有温泉水不断流入湖里,为什么湖上的冰冠却没有一点融化的迹象呢?为解释这一问题,人们在冰层上架起了钻机,取出了冰下的样品,发现湖底的水完全是凉的,这就说明了在湖下并不存在温泉,湖水不是由于温泉而热起来的。

还有一些科学家推测为:湖水是由太阳晒热的,他们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四周被冰山包围的湖实际上是一潭死水,它很容易聚热。这里的冰层起到了一个透镜的作用,这种透镜可以使太阳光线聚焦,成了湖上的一个热源,当阳光照在四面冰山上的时候就有少量的热被折射到这个聚集镜上,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这一冰山上的“不冻湖”。但同时也有人提出为什么太阳不会把湖上的冰融化呢?如果湖上的冰起到透镜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在其他的地方没有这种现象呢?

围绕“不冻湖”的问题,各种推论、猜测纷纷提出,然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拿出令人满意、使人信服的结论。南极“不冻湖”的神秘现象至今还没有被破译,不过,它已促使了各国科学家进一步对它进行综合考察,科学家们力争早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使其露出本来面貌。

南极热水湖疑谜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们在这个冰封雪裹的世界里却发现了一个水温很高的热水湖——范达湖。这个湖最深处66米,水温高达25℃,盐类含量为海水的6倍多,氯化钙的含量高得吓人,是海水的18倍。南极干冷世界中出现的这一十分温暖的湖泊给科学界带来了难解之谜。

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南极考察队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这一疑谜加以解释,争论不休。其中有两种学说颇为盛行,一种是“太阳辐射说”,一种是“地热说”。

太阳辐射说认为,热湖来自太阳辐射的积蓄。夏天,当强烈的太阳直射湖面,太阳光中的短波光线透过冰层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剩余的辐射几乎都被底层咸水所吸收、蓄积,湖面的冰层也产生一种“温室效应”,阻止了湖内热量的散发。而氯化钙这类的盐类浓溶液能有效地蓄积太阳热,南极热水湖恰恰就是这种盐类蓄热的巨大的天然装置。但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虽然长,但阴天非常多,实际到达地面的辐射能很少,再说冰面又反射了90%以上的辐射能。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另外,暖水下沉后,必然使整个水层的水温升高,而不可能仅仅使底层的水温增高。

地热活动说认为,范达湖距罗斯海50千米,而罗斯海附近有活动的默尔本火山和正在喷发的埃里件斯活火山,表明这一带地底岩浆活动是非常剧烈的,岩浆上涌现象很严重,受地热的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现象。这种解释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国际南极钻探计划实施以后,科学家们发现范达湖所在的赖特干侣区中并没有地热活动,这一学说也就宣告失败了。

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说就比较权威了。这一学说的主力派的代表——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乌居铁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他们指出,虽然南极阴天多,地面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很少,但是冰是有一定透明度的,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这样,表面以下的冰层也或多或少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加上这个地区风特别大,冬天的积雪被风吹走,积雪层很薄,多为裸露的岩石,使得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增多,气候较为温暖。日积月累,表层及以下冰层的温度便有所上升,最后到了融化的程度。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水不会升至表层,结果,就使高温的特性保留下来。同时,表层水冬天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依靠上面水层的保护,失热微小,因而底层水温特别高。近来,人们观测到底层水温有缓慢升高的趋势,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

持地热说者虽然没有占住脚,但也不同意威尔逊和乌居铁的说法,认为上述说法有许多想象成分。例如,几十米厚的冰层究竟能透过多少阳光?这些透过冰层的阳光使冰层融化并使水温升到这样高的程度,有什么科学依据?如果事实真的像威尔逊、乌居铁所说的那样,那么,类似范达湖这样的湖泊就会有很多,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持地热说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正在寻求新的论据。看来,争论仍在继续,南极热水湖疑谜还有待揭开。

间歇泉之谜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搭各加地区考察的我国科学工作者,有一段描述当地喷泉喷发时动人情景的报道:

“……我们遇到一次令人难忘的特大喷发:在一系列短促的喷发和停歇之后,随着一阵撼人的巨大吼声,高温气、水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两米以上的气、水柱,高度竟达20米左右,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捣蓝天,景象蔚为壮观。”

这种泉就叫间歇泉。

间歇泉是一种热水泉。这种泉的泉水不是从泉眼里不停地喷涌出来,而是一停一溢,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才狠命地涌出一股子来。喷发的时候,泉水可以喷射到很高很高的空中,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水柱,看起来十分壮观。

间歇泉喷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以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又会发生一次新的喷发。如此循环,喷喷停停,停停喷喷,间歇泉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在国外,把间歇泉叫做“盖策”。这个名字是冰岛话的译音。它的原意也是间歇泉的意思。原来,冰岛是一个间歇泉非常集中的国家。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一个山间盆地里,有一片很有名的间歇泉区。“盖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眼间歇泉,这个泉在平静的时候,是一个直径20米的圆圆的水池,清得发绿的热水把圆池灌得满满的,并且沿着水池的一个缺口缓缓流出。可是,这种平静的局面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突然暴怒起来。只见池中清水翻滚,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声音。很快,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据说,盖策的喷发高度可以达到70米。

因为这眼间歇泉很有名,渐渐地,“盖策”就成了世界上对间歇泉通用的称呼了。

在整个世界上,这种壮观的间歇泉并不很多。比较集中的地区,除了上面谈到的我国西藏和冰岛以外,还有美国洛基山间的黄石公园、新西兰北岛等地。

美国的黄石公园一向以间歇泉闻名于世,一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到黄石公园去,主要目的就是想看一看那里的间歇泉。

黄石公园里有一眼叫老实泉的间歇泉特别有趣。这眼间歇泉不仅喷发猛烈,而且特别遵守时间,总是每隔一小时左右喷发一次,从不提前,也从不迟到,所以才得了这个“老实”的美名。可是,后来因为地震,老实泉发生了变化,现在不如从前那么遵守时间了。

新西兰北岛怀蒙谷间歇泉以喷发最高而闻名,最大高度可达450米。可惜好景不长,现在的怀蒙谷已经停止了喷发。

我国西藏地区的间歇泉是解放后发现的。搭各加地区间歇泉数量多,喷发能量也大,完全可以和国外各大间歇泉媲美。

间歇泉为什么喷喷停停?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间歇泉的形成除了要具备形成一般泉水所需的条件,比如,充足的地下水源和适宜的地质构造等以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

第一,必须是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地下要有炽热的岩浆活动,而且距地表又不能太深,这是间歇泉的能源。上面提到的几个地方,都是这种类型的地区。

第二,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有人把它比作“地下的天然锅炉”。在这个天然锅炉里,要有一条深深的泉水通道。地下水在通道最下部被炽热的岩浆烤热,却又受到通道上部高压水柱的压力,不能自由翻滚沸腾。狭窄的通道也限制了泉水上下的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就不断地被加热,不断地积蓄力量,一直到水柱底部的蒸气压力超过水柱上部的压力的时候,地下高温、高压的热水和热气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以后,随着水温下降,压力减低,喷发就会暂时停止,又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新的喷发。

又咸又热的红海

红海的含盐度高达41‰~42‰,深海海底有些地方甚至在270‰以上,这几乎达到饱和溶液的浓度,是海水平均含盐度35‰的8倍左右,居世界之首。

红海之所以称之为红海,是由于红海中繁殖着大量红色的海藻,因此,那里的海水看起来是红棕色的,所以叫它红海。

红海含盐量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地处热带、亚热带,这里的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而且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200毫米。红海两岸没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岛及水下岩岭,大洋里稍淡的海水难以进来,红海中较咸的海水也难以流出去。另外,海底深处还有好几处大面积的“热洞”。大量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浆加热了周围的岩石和海水,出现了深层海水的水温比表层还高的奇特现象。热气腾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发,使盐的浓度愈来愈高。因此,红海的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咸多了。

红海长约2000千米,最宽处306千米,面积45万平方千米。它像一条长长的蜗牛,从西北到东南,横倒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北端是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中间夹着西奈半岛;苏伊士湾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经曼德海峡同亚丁湾和阿拉伯海相连。千百年来,红海是一条活跃的商业通道;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这里更成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曾经是沙漠的地中海

600万年以前,地中海曾是一个比大西洋海平面还低3000米的沙漠盆地。后来,大西洋在直布罗陀海峡冲开了一个缺口,水像瀑布般涌进地中海盆地,这可能曾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大瀑布。

水像打开的巨大水龙头一样注入这个长3200千米、深3000米的大盆地。40000立方千米的水像湍急的山洪,以比尼亚加拉瀑布大1000倍的流量穿过海峡,倾入地中海。尽管如此,把地中海灌到像今天这样的水平,也得花100年才行。水把大盆地变成汪洋,水面上只留下山峰,便形成了像马耳他和撒丁这样的岛屿。

美国格罗玛·挑战者号考察船对地中海海底的地理钻探,为这种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当时它一直在搜集有关陆地分离理论的各种资料。1970年,该船驶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对地中海水下1860米的海底松软沉积层进行深入研究。

在钻到180米深的沉积层时,船上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不寻常的海底碎石层。

更多的孔被钻出来,随之新的发现更让人震惊。因为人们找到了沉积层底下的岩石类型系,即地理学家们所称的干燥岩,它们原本只有在大海干枯的地方才能找到。

起初,科学家们并不相信地中海曾是个沙漠。然而,有足够的证据让他们相信这是有可能的。这一地区气候干燥,至今为止,地中海表面由于强烈的太阳光照射所蒸发的水分要比雨水和河水所能给予补充的还多。地中海每年平均蒸发掉4000立方千米水分,只有从大西洋流入的水才使地中海的水位不会下降。

如果有一天海峡重又合拢起来,使地中海与大西洋分开,只要1000年,孤立无援的地中海便又会完全干枯,变成像加利福尼亚死谷一样的深沟。

70年前在德国南部发现的一处纵深的河口是可以解决争论的最后一个有力证据,它把花岗岩切断,静静地躺在近百万年的沉积层底下。它看起来像是一条古代河流的隘口,但它的位置比地中海水面还低几百米。

显然,当时格罗玛·挑战者号船上的科学家们不懂得这一事实,然而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尼罗河底下也有一条相同的河沟。它是在建筑阿斯旺大坝时发现的。当时,俄国的科学家们曾为此感到不可理解。

因此,解释只能是一个:河口是流入地中海盆地的河流冲刷而成的。当时海的水平面要比现在低许多,是河流流经现在的海底才形成这些河口的。

因此,现在的地中海曾经是大海,之后变成灼热的深谷,遍布各自独立的盐湖。150万年之后,它又变成大海——由于海湾是堤坝崩溃,海水又从大西洋涌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