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

s p P

由于这个方程中只包含湿空气的相变所产生的热量,而没有考虑其它的热量,所以(2·37)式又称为温绝热方程。饱和湿空气上升时,方程(2·37) 可写成

RT dP L

dT = C P − C dqs

(2·38)

P P

上式说明,饱和湿空气上升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是由两种作用引起的:一种是由气压变化引起的,例如上升时气压减小,dP<0,这使得温度降低;另一种作用是由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引起的,上升时水汽凝结,dqs<0,造成温度升高。因此,凝结作用可抵消一部分由于气压降低而引起的温度降低。有水汽凝结时,空气上升所引起的降温将比没有水汽凝结时要缓慢。

类似于求干绝热直减率γd 的推导,可得

dTi dZ

= − g CP

Ti − L

T Cp

dq s

dZ

(2·39)

或近似地:

dTi dZ

= − g

C

  • L dqs

C dZ

L

= −γ d − C

dq s

dZ

(2·40)

p P P

由此,湿绝直减率γm 的表达式可写成:

γ = − dTi

m  dZ 

= γ d

+ L • dq s

Cp dZ

(2·41)

当饱和湿空气上升时,dZ> 0,dq <0,则: dqs <0;下降时,

s dZ

dZ<0,dq > 0,则 dq s < 0,所以γ 总小于γ 。

s dZ m d

此外,由于 dqs 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所以γ 不是常数,而是气压

dZ m

和温度的函数。表 2·4 给出不同温度和气压下γm 的值。由表可见,γm 随温度升高和气压减小而减小。这是因为气温高时,空气的饱和水汽含量大,每降温 1℃水汽的凝结量比气温低时多。例如,温度从 20℃降低到 19℃时,每立方米的饱和空气中有 1g 的水汽凝结;而温度从 0℃降到-1℃时,每立方米的饱和空气中只有 0.33g 的水汽凝结。这就是说饱和空气每上升同样的高度,在温度高时比温度低时能释放出更多的潜热。因此,在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高温时空气湿绝热直减率比低温时小一些。

表 2 · 4 湿绝热直减率(℃/100m )

气压( hpa )

温度(℃)

-30

-20

-10

0

10

20

30

1000

0.93

0.86

0.76

0.63

0.54

0.44

0.38

800

0.92

0.83

0.71

0.58

0.50

0.41

700

0.91

0.81

0.69

0.56

0.47

0.38

500

0.89

0.76

0.62

0.48

0.41

300

0.85

0.66

0.51

0.38

图 2·20 为干、湿绝热线的比较,干绝热线直减率近于常数,故呈一直线;而湿绝热线,因γm<γd,故在干绝热线的右方,并且下部因为温度高, γm 小,上部温度低,γm 大,这样形成上陡下缓的一条曲线。到高层水汽凝结愈来愈多,空气中水汽含量便愈来愈少,γ m 愈来愈和γd 值相接近,使干、湿绝热线近于平行。

  1. 位温和假相当位温

空气块在干绝热过程中,其温度是变化的,同一气块处于不同的气压(高度)时,其温度值常常是不同的,这就给处在不同高度上的两气块进行热状态的比较带来一定困难。为此,假设把气块都按绝热过程移到同一高度(或等压面上),就可以进行比较了。把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订正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以θ表示。根据

(2·37) - 图1泊松方程,即可得到位温的表达式

R

θ =  1000 CP

 1000

0.286

T P 

= T P 

(2·42)

式中,T、P 分别为干绝热过程起始时刻的温度和气压。从(2·42)式可以看出,位温θ是温度 T 和气压 P 的函数。在气象学中,一般常用的热力图表以温度 T 为横坐标,以压力对数 lnP 为纵坐标,称为温度对数压力图解。该图上的干绝热线即为等位温线,是根据(2·42)式绘制的。当已知空气的温度和压力时,我们可由热力图表直接读出位温θ来。

显然,气块在循干绝热升降时,其位温是恒定不变的。这是位温的重要性质。

必须指出,位温只是把气块的气压、温度考虑进去的特征量,并且只有在干绝热过程中才具有保守性。在湿绝热过程中,由于有潜热的释放或消耗, 位温是变化的。为此,又可导引出把潜热影响考虑进去的温湿特征量。

大气中的水汽达到凝结时,一般是部分凝结物脱离气块而降落,另一部分随气块而运动。为了理解潜热对气块的作用,可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即水汽一经凝结,其凝结物便脱离原上升的气块而降落,而把潜热留在气块中来加热气团,这种过程称假绝热过程。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降落时, 所释放的潜热,就使原气块的位温提高到了极值,这个数值称为假相当位温, 用θse 表示,根据定义

θse

= θ + Lq

Cp

(2·43)

式中,q 是气块在 1000hPa 处,1g 湿空气所含水汽量

(2·37) - 图2由(2·43)式可以看出θse 是气压、温度和湿度的函数。如图 2·21 所示,设有一气块,其温、压、湿分别为(P、T、q)。在绝热图表上温度、压力始于 A 点,这时气块是未饱和的,令其沿干绝热线上升到达凝结高度 B 点, 这时气块达到饱和;当气块再继续上升时,就不断地有水汽凝结,这时它将沿湿绝热线上升降温。当气块内水汽全部凝结降落后,再令其沿干绝热线下沉到 1000hPa,此时气块的温度就是假相当位温θse。它不仅考虑了气压对温度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水汽对温度的影响,实际上是关于温度、压力、湿度的综合特征量,对于干绝热、假绝热和湿绝热过程都具有保守性。

以上讨论了大气中空气块温度的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事实上,同一

时间对同一团空气而言,温度的变化常常是两种原因共同引起的。何者为主, 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当空气团停留在某地或在地面附近作水平运动时, 外界的气压变化很小,但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却很大,因而气温的非绝热变化是主要的。空气团作升降运动时,虽然也能和外界交换热量,但因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很快,空气团因膨胀或压缩引起的温度变化,要比和外界交换热量引起的温度变化大得多,因而气温的绝热变化是主要的。

三、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把热力学第一定律(2·29)式两边除以 dt,就得到反映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热流量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