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治水专家孙叔敖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公元前593),蒍氏,名敖,字孙叔,又字艾猎,春秋时楚国江陵人。楚国名臣。

公元前601年,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他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辅佐楚王强国富民,使楚国从蛮夷小邦纵身一跃,称霸诸侯。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把他列为第一人。

孙叔敖出身楚国大贵族之家,为楚国司马分冒之后。其年少时,父亲遭人陷害被杀,举家搬迁到期思邑,也就是后来的河南淮滨县期思镇居住。

楚庄王时,孙叔敖由前令尹虞丘推荐,被楚王任命为令尹。

当时,淮水流域常常闹水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此,孙叔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楚国的都城郢都所在地的交通条件,着手修建运河。

他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丰城,也就是后来的安徽省寿县境内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

当时这里是楚国的北疆的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好坏,对当地的军需民用关系极大。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

修建5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

后来,孙叔敖又在西南开了一条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除了兴修水利之功外,孙叔敖还可以称得上一位懂经济的专家,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经济学家。

那时,百姓们秋冬之时习惯“猫冬”闲逛,不仅滋生是非而且浪费能源。他劝百姓多多发财,利用农闲季节上山采矿伐木,这样人民富有了,国家也有了丰富的物资储备。

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叫做“蚁鼻钱”。

庄王却嫌它重量太轻,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老百姓却觉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们更是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市场非常萧条。更严重的是,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这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孙叔敖知道后,就去见庄王,请求他恢复原来的币制。

庄王答应了,结果3三,市场又恢复到原来繁荣的局面。

作为一个治国奇才,孙叔敖还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对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对坐骑的巧妙改革。

长期以来,楚人习惯乘坐车轮低矮的小车,眼见楚国日益强大,楚王认为小车不足以表现大国的气派,遂发令民众改用车轮大的车。

孙叔敖劝谏,如颁令强制改变老百姓的习惯,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城门门槛筑高,这样低小的车就过不去,老百姓自然就会改小车为大车。果不其然,楚国不久便流行了大车。

此外,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订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

598年,楚军在诉地,也就是后来的河南正阳一带修筑城池,由于他用人得当,计划周密,物资准备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务。

第二年,楚国与晋国大战于邲,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

最终,陈、郑、鲁、宋等国放弃晋国,而与楚国结盟,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转向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旁注]

令尹 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

芍陂 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省寿县。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邲 古地名,我国春秋时属郑国,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邲之战的失败,虽使晋在与楚争霸中暂处下风,但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两国的争霸战争在新的条件下重又展开。

春秋五霸 即我国春秋时期称霸的5个诸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5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姓芈,熊氏,名侣,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蚁鼻钱 又称蚁鼻币、鬼脸钱,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铜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因其形象得名。形状为凸面椭圆形,似海贝。正面有阴文,常见“贝”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阅读链接]

相传,孙叔敖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秃顶、左手长右手短,但他自幼勤勉,心地善良。

据说,孙叔敖在几岁时,打死过一条两头蛇。当时楚国巫风盛行,普遍认为两头蛇是不祥之兆。为此,孙叔敖哭着回家与母亲诀别,说自己恐怕活不成了。

母亲大吃一惊,问他:“蛇呢?”

他回答:“我怕别人再碰上,像我一样送命,就把蛇打死埋了。”

母亲被儿子的纯善之心所动,安慰说:“你把蛇打死又埋掉,免得再害他人,是除害积善,上苍不会让你死的……”

后来,人们将孙叔敖斩杀两头蛇,埋入山丘的地方称为“蛇如山”。如今,蛇入山成为荆州市花鸟宠物市场,这个街心花园里还竖有一尊少年孙叔敖杀两头蛇的白色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