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舰艇篇
战列舰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能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亦称战斗舰。战列舰在历史上曾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进行炮战,因而得名。
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规两个阶段。风帆战列舰出现于17世纪后期,是帆船舰队中最大的战舰。其满载排水量为1000吨左右,至19世纪中期发展到4000吨左右。
风帆战列舰的舰炮,19世纪初期以前是发射实心弹的前膛炮,装有数十门到上百门;19世纪初期以后,改为发射爆炸弹的后膛炮,多达120~130门。蒸汽战列舰出现于19世纪中期。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装有舰炮100门,是蒸汽战列舰的先驱。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推动了蒸汽战列舰的发展。以后,蒸汽战列舰装备了有螺旋膛线的舰炮和能旋转360的装甲炮塔,装甲厚度大,突击威力和防护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0世纪初,英国建造了无畏级战列舰,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有了很大发展,其满载排水量由2万吨增大到7万吨,最大航速由25节提高到30节以上;主炮口径由280~381毫米增大到280~457毫米,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483毫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舰载航空兵和潜艇的广泛使用,战列舰成为海、空袭击的有利目标。在参战的约60艘战列舰中,约有1/3被击沉或击毁。战后,各国尚有的战列舰均先后退役,并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战列舰独霸海上的辉煌时代划上了句号。
前卫号战列舰
概述
英国皇家海军在陆续开工建造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后,就意识到其不足,主要表现在火力和航海性能上。英国海军随后设计了狮级战列舰,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狮级战列舰于1940年10月停建。
与此同时面对紧迫的战争局势作为应急方案在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影响下,英国海军采纳安装4座双联装15英寸口径主炮炮塔(1924年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勇敢号、光荣号改装成航空母舰的遗物)的方案。前卫号战列舰是英国设计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舰。
前卫号防护设计较“乔治五世”级有所改进,根据实战经验改进了舰体水密隔舱结构,因为重量补偿的原因主装甲带减少了一英寸。针对乔治五世级航海性能不足的缺陷,在适航性方面的改进最成功,前卫号航海性能十分优良。前卫号重新设计了舰艏舷弧,舰艏干舷提高,增设防浪板,提高在恶劣海况下的航海性能,优化的舰型设计,舰体的长宽比适中,舰艉采用方形艉,提高了推进效率。
前卫号装备了比较完备的雷达火控系统,除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外,不仅主、副炮装备了火控雷达,各种口径的防空火炮也装备了炮瞄雷达。前卫号战列舰火力方面略显不足,主炮口径、威力、数量都偏小。
前卫号于1941年10月在约翰•布朗船厂开工,1944年11月下水,1946年完工服役,并一度作为皇室出访的邮船,被当时有人讽刺为“最豪华的王室邮船”。1949年改为训练舰,1954年退役。于1960年拆毁。
该舰被认为是二战中建造或服役的军舰中仅次于“衣阿华”和“俾斯麦”号的,但由于生不逢时,未能为英国皇家海军建立奇勋。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46102吨;满载排水量:51420吨。
全长248.3米;舰宽32.9米;吃水10.6米。
动力:8座锅炉,4台座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30000马力;燃料:重油,4850吨。
最大航速:30节,续航力:5500海里/12节,4000海里/20节。
武备:8门双联装375毫米/42倍口径主炮,16门双联装126毫米/50倍口径高平两用炮,73门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六联装10座,双联装1座,单装11座)。
装甲:主装甲带325~350毫米,首尾水线17.5毫米;炮塔正面325毫米,顶部35毫米;炮座325毫米;司令塔100毫米;装甲甲板32.5~42.5毫米。
舰员:1590~2000人。
无畏号战列舰
概述
无畏号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具有划时代设计的战列舰。是近代海军史上第一艘采用统一型号主炮的战列舰,也是第一艘采用蒸汽轮机驱动的主力舰,这是一艘使以往的战列舰在一夜间旧式化的划时代军舰。
无畏号在武备、动力、防护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尤其是火力和动力装置都成为革命性的设计,被各海军强国关注。主要海军强国纷纷按照无畏号的理念建造新型战列舰(被称为无畏舰),引发了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作为战列舰建造技术的分水岭,在无畏号之前的战列舰被称作“前无畏舰”。
建造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舰载火炮射程与射速的原因,当时各海军强国各类战列舰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的方式,较小口径主炮可以弥补大口径主炮火力不足。
20世纪初随着火炮技术的进步,舰载火炮的射速、射程和精度都大幅的提高。采用两种口径主炮射击时因弹道、射速不同,弹着点观测、火力控制都不能统一,使主炮射速和命中率都受到影响。这种弊病在1905年的对马海峡海战表现的尤其明显。
19世纪末随着大口径舰炮技术的进展,大口径舰炮在提高射程、射速的同时精度、威力都增加了,火炮瞄准技术的进步可有效提高火炮命中率。
1903年意大利、美国、英国的海军舰船设计师已经提出了统一主炮的战列舰。主张取消较小口径的主炮,增加大口径主炮数量,大口径火炮可以在较小口径火炮射程以外开火,通过集中控制火炮齐射对目标区域的火力“覆盖”达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随着火力控制从概念转为实用,上述主张也成为可能。
1904年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爵士出任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牵头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提出一个新型战列舰的设计方案:统一型号的10门12英寸口径主炮,可以长时间内保持21节航速运行的蒸汽轮机组。
这个设计方案就是无畏号战列舰。显然英国人认为统一的大口径火炮与航速的优势是海战的主导。费舍尔爵士称这种舰只为“煮老的鸡蛋”“因为它不可能被击碎”。
概况
无畏号战列舰采用长艏楼船型,取消了舰艏水下撞角。无畏号与以往战列舰最大的区别是引用“全重型火炮”概念,采用10门统一型号的、弹道性能一致的12英寸口径主炮。5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舰首尾各一座,舰体舯部锅炉舱后一座,布置在舰体中心线上;在两个锅炉舱之间,两舷对称布置各一座。
全舰侧舷最大火力8门主炮,向前火力理论上6门主炮,火力优势成倍提高。弹道性能一致的主炮,使采用统一火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副炮仅保留了3英寸以下口径火炮用来防御小型的鱼雷舰艇。
无畏号首次在大型战舰上使用4台蒸汽轮机机组。航速比以前的任何战列舰都要快。在最大航速提高到21节的同时,可以长时间保持高速航行并保持良好可靠性。相对旧式的往复式蒸汽机组功率更大,可靠性高。
无畏号防御装甲比以往任何战舰都不逊色,装甲采用表面硬化处理,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11英寸,提供了全面的防护能力。舰体舱室水线下水密舱取消横向联络门,加强水密结构,提高战舰的抗沉能力。
1905年5月无畏号的设计蓝图得到批准。1905年10月2日无畏号在普茨茅斯海军船厂铺设龙骨,1906年2月10日下水,同年10月1日开始进行海试,建造进度出乎意料的快。进行长时间新设备的检验,直到1907年12月3日才正式服役,无畏号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一直到191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3月18日无畏号在北海海域撞沉德国U29号潜艇。因为入坞维修错过了日德兰海战。1916-1918年驻在泰晤士河口巡逻。1919年转入后备役。1921年出售拆毁。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18110吨,满载21850吨;外形尺度:长160.6米,宽25米,吃水8.1米。
动力:18座巴布柯克-威尔考克斯型燃煤型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22500马力推进:4轴4桨。航速21节,续航力6620海里/10节。
武备:10门12英寸/45倍口径火炮,5座双联装,27门12磅炮,5门18英寸鱼雷管。
装甲:舰侧水线装甲带102-279毫米,炮塔正面279毫米,炮座279毫米,前指挥塔279毫米,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
定员:659~773人。
复仇级战列舰
简述
复仇级战列舰是英国海军建造的一种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围绕建造无畏舰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英国海军为回应德国建造巴伐利亚级战列舰,1913年预算批准建造复仇级战列舰(舰名首字母均为R,也称R级,实际建成5艘,两艘舰的建造计划被取消后,其预算被变更用于建造声望级战列巡洋舰。
复仇级战列舰同级舰5艘:复仇号、决心号、拉米利斯号、君权号、皇家橡树号。
复仇级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改进型,基本布局与武备与伊丽莎白女王级基本相同,舰体长度缩短,防护略有改进,采用单烟囱,这是外观上与伊丽莎白女王级最明显的区别。
出于对战时石油供应的担忧,动力系统在设计阶段放弃燃油型锅炉改回燃煤型锅炉,遭到1914年重新担任海务大臣的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强烈反对,虽然重新修改,但锅炉舱空间设计狭窄,主机功率下降,致使航速相对伊丽莎白女王级减低。复仇级战列舰整体性能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拉米利斯号在建造过程中舰体两舷首次安装了附加防鱼雷凸出隔舱。
服役经历
复仇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相继服役,复仇号、皇家橡树号参加了日德兰海战。由于航速的限制以及经费的限制,复仇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只进行了小规模的改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复仇级战列舰多用于执行辅助性任务。
1939年10月皇家橡树号在斯卡帕湾锚地被潜入的德国U47号潜艇击沉。1942年复仇级编入英国海军东方舰队抵御日本海军在印度洋的发动的攻势。拉米利斯号在马达加斯加岛遭日本微型潜艇攻击而搁浅,后被修复。
1944年由于战争局势缓和复仇级转为预备役。君权号1944年租借给苏联,1949年归还英国。战争结束后复仇级战列舰于1948年-1949年相继退役解体。
各舰概况
复仇号
开工日期:1913年12月22日,下水日期:1915年5月29日,完工日期:1916年3月。建造船厂:维克斯船厂。1918年11月5日与坎帕尼亚水上飞机母舰相撞。1944年退出现役,1948年9月出售解体。
决心号
开工日期:1913年12月29日,下水日期:1915年1月14日,完工日期:1916年12月。建造船厂:帕尔莫船厂。1944年退出现役,1948年5月出售解体。
拉米利斯号
开工日期:1913年11月12日,下水日期:1916年9月12日,完工日期:1917年9月,建造船厂:彼得莫•坎贝尔•莱德船厂。1944年退出现役,1948年3月20日出售解体。
君权号
开工日期:1914年1月15日,下水日期:1915年4月29日,完工日期:1916年5月。建造船厂:朴次茅斯船厂。1944年退出现役,1944年5月30日租借给苏联海军,改名“阿尔汗格尔斯克”号,1949年2月9日归还英国。1949年4月5日出售解体。
皇家橡树号
开工日期:1914年1月15日,下水日期:1914年11月17日,完工日期:1916年5月。建造船厂:达文波特船厂。1939年10月14日在斯卡帕湾锚地被德国潜艇U47号发射的3枚鱼雷击沉,833人阵亡。
性能数据
正常排水量:28150吨,满载排水量:31500吨(改装後满载排水量:33500吨);尺寸:长190.3米,宽27米(改装後31.2米),吃水9.2米。
动力:18台锅炉,4台蒸气轮机,主机功率40000马力,航速:21.5节;续航力:7500海里/12.5节,2400海里/21节。
武备:8门双联装275毫米/42倍口径主炮;14门150毫米/45倍口径副炮;2门76毫米炮;水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装40毫米和20毫米高射炮。
装甲:侧舷装甲带325毫米;主甲板75~25毫米;炮塔325毫米,(顶部)112.5毫米,炮座250毫米;司令塔275。舰员:940人。
巡洋舰
通常来说,巡洋舰应是一种比驱逐舰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强,在海战中起骨干作用的用于远洋作战的较大型水面舰艇。
在没有航空母舰的舰艇编队中,巡洋舰是编队的核心;在航母编队中,巡洋舰负责航母的侧翼掩护,并可担任旗舰。必要时可单舰进行战斗活动。巡洋舰常作为突击兵力用于海上攻防作战、登陆编队和运输船队护航、支援登陆或执登陆作战等。
在17~18世纪的帆船时代,巡洋舰是指那些装备火炮较少、口径较小、一般不直接参与战斗,而主要执行巡逻及护航任务的快速炮船。
19世纪中期,最好的巡洋舰是英国造的多桅帆船“阿拉巴马”号,该舰装有蒸汽机,用螺旋桨进行辅助推进,排水量1040吨。
19世纪末,巡洋舰主要是装甲巡洋舰和水平装甲巡洋舰。
现代巡洋舰无论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一般都装备对空、对舰和反潜导弹。同时装有中小口径火炮,并载有直升机、电子设备较多,弹药数量大,作战半径较大。因此,巡洋舰有较大的威力。一般公认巡洋舰的排水量在7000吨以上。
战列巡洋舰
战列舰在设计时的一个不成文规定是它们的装甲应该可以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抵挡它们自己的炮火,这样的设计才被看作是合格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有过一种破坏这样均衡的设计。其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比战列舰要快得多,但是在火力上与战列舰一样的舰只,这些舰只的作用在于追击敌人的巡洋舰,尤其是活跃于各大洋、主要用于破交战的装甲巡洋舰。
在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翰•阿巴斯诺特•费希尔主持下,这种被称为战列巡洋舰的军舰的首舰1907年4月14曰在阿尔维克船厂下水,它就是“无敌”号。
这些介于战列舰和巡洋舰之间的军舰吨位、火力与战列舰相当,但其装甲却很薄弱,仅相当巡洋舰水平,省下来的重量被投资到引擎和火力中。
其结果是一种拥有高机动性的战舰:比任何巡洋舰火力都强,但比战列舰更快。战巡之父对这种军舰赞赏有加,因为当时仅次于战列舰的海军主力——装甲巡洋舰在面对战列巡洋舰25节以上高速时,等待前者的只有屠杀。
它们的设计非常成功,至少圆满完成了设计需求。例如1914年的福克兰群岛海战和随后的多格尔沙洲海战中,战列巡洋舰就对其设计对手显示了其绝威力。但是在舰队作战时针对敌人的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它们非常脆弱。
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的战列巡洋舰这种缺陷是很明显的,遭到重大损失。战后英国海军将许多战列巡洋舰拆毁了,剩下的在其允许状态下装甲被加固。不过拆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重型军舰的数量和排水限制。
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舰队追击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过程中也显示出战列巡洋舰的装甲脆弱的弱点。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炮火上与俾斯麦号一样强大,但是在装甲上却弱得多。
在丹麦海峡海战中胡德号还未能够击中俾斯麦号就被俾斯麦号炮火击中,胡德号装甲被击穿后引起弹药库爆炸,断裂为两半,迅速下沉。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幸存。
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是19世纪中期以后,世界舰船领域绽开的一朵奇葩。蒸汽战舰时代开始初期,只要装有水线带装甲的军舰一般都被统称为铁甲舰,只是根据吨位大小不等,而区分成一等、二等铁甲舰,因而日本早期的“比睿”、“金刚”、“扶桑”等军舰虽然吨位较小,仍因拥有水线带装甲而被归入铁甲舰一类。
同时期的巡洋舰,起初并没有装甲,后随着设计的不断演变,逐渐开始增加防护,在用装甲甲板提高巡洋舰生存力的同时,英国海军率先提出在巡洋舰上使用水线带装甲的设想,但这种设计被认为对于当时只用于侦察、巡逻等辅助任务的巡洋舰过于奢侈,全无必要,而且还会加大军舰的重量,影响航速,因此遭到英国海军部否定。
对于拥有大量一等铁甲舰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说,增加一种带有水线装甲防护的巡洋舰确实没有过多吸引力。然而对海军实力单薄的国家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让造价较低的装甲巡洋舰来充当铁甲舰的角色,以较低的成本扩充海军实力。对海洋充满野心,但苦于国力不充,无法大量建造铁甲舰的俄国人最早领会到这一点。
1870年,俄国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这级军舰和早期的巡海快船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沿水线带装备了铁甲。在用以摸索技术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问世后不久,俄国人在后续的军舰上引入了铁甲堡设计。
一时间,世界舰船设计领域发生了不小的震动,原本巡洋舰只是辅助舰种,现在居然装上了类似铁甲舰的装甲,对比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虽然成本较高、航速不快,但是却有强大的生存力,可以胜任海战主力舰的角色,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自装甲巡洋舰诞生始,与其设计原理相近的二等铁甲舰的分类逐渐不再被使用,2种舰型归于一流。
穹甲巡洋舰
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设计出开山之祖般的“超勇”级巡洋舰后,也不满足,在绞尽脑汁想做出改良。1881年,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从伦道尔那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巡洋舰设计方案。
这种被称为“完善型巡洋舰”的军舰,由“超勇”级军舰改良而来,排水量2902吨、舰长260英尺、宽41英尺、吃水18.5英尺,主机功率5000匹马力,使这型军舰铭刻在世界舰船发展史上的,是她的防护方式,这是一型特殊的穹甲巡洋舰。
穹,在汉字里的意思是中部隆起的拱形。和近代中国对很多外来词的翻译习惯相一致,穹甲一词的翻译也十分形象。平甲巡洋舰诞生后,经过实际操作中的检验,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用于保护机舱的平面装甲甲板虽然给军舰的生存力带来了一定的提高,但它位于水线之下大约4英尺处,这样一旦水线处被击破,海水便会乘势涌入,整个平甲的上面被淹没,最终将导致军舰倾覆。
而且随着对“快船”航速的要求不断增加,军舰上锅炉的体积越来越大,受安装在水线之下的装甲甲板限制,机舱内的空间显得过于逼仄,不利于操作。
英国设计师随后做出改进,将平面的装甲甲板改成中间平、两边坡的穹面装甲甲板,即穹甲。中间部位的平甲提升到了水线之上,而两边的斜甲落至水线下4英尺处。
因为中央部位高出水线,这样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一时也很难淹没高出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而斜延至水线下的装甲甲板的两边,成了防弹效果很好的斜面装甲,加之船外水的阻力,对军舰水线附近舷侧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相对于无防护巡洋舰和平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的优势相当明显。
只是因为考虑到减轻重量,早期军舰上运用穹甲,往往只是覆盖军舰中部的机舱等要害部位,并不能保护全舰,直到伦道尔提出的这型“完善型巡洋舰”,才将穹甲延伸到了军舰首尾,水平方向覆盖保护整个军舰下层,防护性能又更胜一筹。
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
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海军元帅竭力提倡的波罗的海强袭计划之产物,1915年开工建造,英国海军称为“大型轻巡洋舰”。其特征是航速快,火力猛,吃水浅,但是装甲防御只有同期轻巡洋舰的防护水平,一号舰“勇敢”号和二号舰“光荣”号安装375毫米口径主炮。三号舰“暴怒”号更是改变原定设计,预定搭载两门更大的450毫米口径主炮。
当时,英国对这种舰艇进行了严格的保密,内部人员戏称其为“嘘嘘巡洋舰”,事实上保密工作很出色,德军直到在1917年第二次赫尔戈兰海战中目睹该型舰并被其375毫米口径主炮击中才确认了她们的存在。
后来证明这种军舰除了执行波罗的海强袭计划以外,几乎难以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改为训练舰,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英国海军于1924年将“勇敢”号和“光荣”号改建为航空母舰。
勇敢,光荣,暴怒三舰不单是一种个性鲜明的军舰,也可以说是军舰中的变化行家。尤其是暴怒号,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变化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也为航空母舰这个新舰种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到最后,暴怒号也不能算作一艘非常成功的军舰,但是暴怒号航空母舰作为航空母舰的先驱则铭刻在了军舰史的史册上。
最上级重巡洋舰
概述
最上级重巡洋舰是日本帝国海军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舰。最上级重巡洋舰原本并非重巡洋舰,最初计划本来是轻巡洋舰,是在1930年4月伦敦海军条约签定时,日本海军规划的8000吨级轻巡洋舰建造计划。
从舰名可以看出,舰名取自日本河川名来命名。最上级同级舰4艘:最上号、三隈号、铃谷号、熊野号。最上级首舰“最上”号1931年10月27日动工。至1937年4艘同级舰全部全部服役。事实上,为了规避条约的限制,最上级起初安装5座三联装155毫米口径主炮。后来换装5座双联装203毫米口径主炮变为重巡洋舰。被西方国家称为“惊人的违约舰”。
建造背景
1922年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签定的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建造。各缔约国开始重点发展建造巡洋舰以下的其他舰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级和高雄级共八艘万吨级巡洋舰。
1930年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签定的伦敦海军条约限制了华盛顿海军条约中未涉及的舰种的建造规模。条约对于巡洋舰主炮口径规定:超过155毫米的为A级巡洋舰(重巡洋舰),155毫米以下的为B级巡洋舰(轻巡洋舰),并对总吨位进行了限制。
在此条约的限制下,日本建造了四艘最上型巡洋舰。当时日本海军已拥有古鹰、青叶、妙高、高雄四级共12艘重巡洋舰,为了规避伦敦海军条约规定的重巡洋舰总吨位的限制,日本海军玩了个花招,最上级名义上是轻巡洋舰,对外宣称是“二等巡洋舰”,但设计时是按照可迅速升级为重巡洋舰的标准,实际在设计中即考虑到换装8英寸口径主炮的需要,预留了空间。
设计与建造
最上级巡洋舰最初是日本根据伦敦海军条约规定而建造的轻巡洋舰。日本海军要求能够打击敌方巡洋舰编队,并为己方战列舰编队提供护航和侦察;装备155毫米口径主炮,并具备对空能力;依日本海军的本意是要把最上级改造成重巡洋舰,要求必要时能够换装八英吋口径主炮。于1931年日本海军的“第一次补充计划”内采购。
最上级排水量与高雄级重巡洋舰不相上下。舰体采用了较大长宽比。最初装备5座三联装155毫米口径主炮共15门,五座炮塔采用舰体前部三座,后部二座的方式布置,第1炮塔与其后的第2炮塔同位于上甲板,第3炮塔高于前两座炮塔,舰体后部的第4、第5两座炮塔呈背负式布置。
配备127毫米高射炮八门,4座三联装61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共十二门,水上飞机弹射器两台,可搭载水上侦察机三架。动力机组的功率超过当时的高雄级重巡洋舰,设计航速37节(经过加强结构的改装后航速36节)。前烟囱烟道向后曲折与后烟囱的排烟口合并为一体,前烟囱远离舰桥,减小排烟对舰桥的影响。
最上级为了控制重量,大量采用了焊接技术,为了降低重心,在上层建筑大量使用轻制合金。由于焊接技术不成熟,导致强度不足的情况。
一号舰最上号试航其间各种测试发现不能符合军方提出的要求,由于俯仰速度和装填速度的问题使主炮不能有效的对空射击,而且在试航中发现复原性的问题(重心过高)以及部分的舰体强度不足的问题,1935年建成的前两艘最上号和三隈号在试航后进行了舰体结构加强的改装。
完工服役时标准排水量达11192吨,超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排水量的限定。1935年最上号参加演习时遭遇台风舰体受损,在此次被称为“第四舰队事件”的事故之后,再次进行了加强舰体改造。尚在建造中的最上级后两艘铃谷号、熊野号根据前两艘发现的问题变更设计修正了设计不足。
改装
最上级这四艘所谓的轻巡洋舰接受改造,1939年-1940年大改装中,换上5座双联装203毫米口径主炮,变身为重巡洋舰,炮塔布置方式没有改变。最上级换下来的三联装15.5公分口径主炮炮塔后来被利用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副炮和大淀级轻巡洋舰的主炮。
在太平洋战争中,最上级各舰进行加装高射炮、雷达以及指挥设备等改进。
各舰概况
最上号
舰名取自位于山形县的庄内平原的河流最上川。建造于吴海军工厂,1931年10月27日开工,1934年3月14日下水,1935年7月28日竣工。1939年开始改装主炮工程。中途岛海战后1942年9月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始进行大改装,改装成航空巡洋舰。1944.10.25莱特湾海战苏里高海峡夜战被重创后自沉。
三隈号
舰名是以位于大分县的日田盆地的河流三隈川命名。建造于长崎三菱造船厂。1931年12月24日开工,1934年5月31日下水,1935年8月29日竣工。1939年开始改装主炮工程。1942.6.6中途岛海战中与“最上”号相撞受伤后被美军飞机击沉。
铃谷号
舰名是以桦太岛(库页岛)中部向南流的铃谷川命名。建造于横须贺海军工厂。1933.12.11开工,1934年11月20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竣工。1939年开始改装主炮工程。1944.10.25莱特湾海战中萨马岛海域遭美军飞机攻击重创后自沉。
熊野号
舰名是以纪伊半岛注入熊野滩的河流熊野川命名。建造于神户川崎造船厂。1934.4.5开工,1936年10月15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竣工。1939年开始改装主炮工程。1944.11.6在菲律宾圣塔克鲁兹遭受美军潜舰攻击,被两枚鱼雷击中。1944.11.25修理其间遭到美军飞机攻击,命中4枚炸弹和5枚鱼雷后沉没。
作战经历
最上级重巡洋舰同级四舰编为第七战队,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被派到南遣舰队协助进攻马来亚。1942年2月25日,第七战队奉命掩护进攻爪哇岛的登陆部队。28日夜巴达维亚海战中,击沉美国“休斯敦”号重巡洋舰及澳大利亚“佩斯”号轻巡洋舰。此后,第七战队参加了安达曼群岛和缅甸攻略作战以及孟加拉湾的破交作战。
1942年6月,由粟田健男少将指挥的第七战队最上级重巡洋舰四舰参加了中途岛战役。6月4日机动部队四艘航空母舰被美军战机摧毁后,第七战队正奉令炮击中途岛。
深夜取消了炮击的计划,第七战队撤退返航,夜间“熊野”右舷发现一艘潜艇,立刻发出一齐转向命令,排在最后的“最上”号高速撞上前方“三隈”号,“最上”号的舰首被部分撞掉,航速降到12节。
两艘驱逐舰留下掩护“三隈”号、“最上”号撤退。6月5日,遭到美军轰炸机攻击,“三隈”号沉没,成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舰。“最上”号虽然中弹,最终得以返回。
根据中途岛海战缺乏侦察能力的教训“最上”号返回本土佐世保海军工厂修理过程中进行了大改装,拆除了舰体后部第4、第5炮塔,将位于后桅之后的水上飞机甲板一直延伸到舰尾,安装滑道,搭载11架水上侦察机,改装成航空巡洋舰,并加强了防空火力。于1943年4月完成改装再次服役。
中途岛海战后,第七战队铃谷号和熊野号被编入西村祥治少将的第三舰队,担任航空母舰的护卫任务。参加了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以及南太平洋海战(圣克鲁斯海战)。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1942年11月13日夜间,“铃谷”号和“熊野”号驶抵瓜岛的隆格角海域,炮击瓜岛上的美军机场。
1943年7月20日,熊野号在从拉包尔往寇隆班加拉航行中遭到美国鱼雷机的攻击被鱼雷击中,后返回本土修理。
1944年6月,最上级投入马里亚那海战,隶属于由栗田健男中将指挥的第二舰队。此次海战以日本海军大败告终。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最上号编入西村祥治指挥的舰队,奉命突入苏里高海峡。25日凌晨,遭到严阵以待的美军舰队炮击,“最上”号中弹起火,遇上随后的志摩清英中将指挥的舰队,“最上”号与“那智”号巡洋舰相撞,伤势加重,天亮后,美军飞机发现了掉队的最上号,命中一枚炸弹。
彻底失去了航行能力的最上号由己方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铃谷”和“熊野”号被编入粟田健男海军中将指挥的舰队作战。
25日在萨马岛海域交战中,“铃谷”号遭到美军飞机攻击,重创掉队,由己方驱逐舰击沉。“熊野”号被美军驱逐舰的鱼雷命中严重受损,撤退途中遭美军飞机攻击被命中三枚炸弹。1944年11月25日,“熊野”号在圣塔克鲁兹港被美军飞机击沉。
逸闻
1942年2月25日,第七战队奉命掩护进攻爪哇岛的登陆部队。28日夜战中,击沉美国“休斯敦”号重巡洋舰及澳大利亚“佩斯”号轻巡洋舰。海战中发生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件。
夜战中,“三隈”号向“休斯敦”号发射的八枚九三式长矛鱼雷没有击中休斯顿号,射偏了的鱼雷却击中附近位于孔雀湾的日本运输舰,击沉四艘运输舰,包括第十六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乘坐的龙城丸在内,今村均落海游水上岸。
后来第五驱逐舰队的司令吉川周吉中佐奉命去道歉,但第十六军的参谋长让他不要吭声,因为今村均以为是遭到“休斯敦”号发射的鱼雷击中,结果后来双方的正式记录中仍然记载这枚鱼雷系“休斯敦”号重巡洋舰所发射。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12万吨(铃谷号、熊野号1万吨),改装后标准排水量排水量14万吨。
全长200.6米,宽18.2米(铃谷号、熊野号宽20.2米),吃水6.9米;改装后全长200.6米,宽20.5米。
动力系统:锅炉大型8台、小型两台(铃谷号、熊野号大型8台),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主机最大输出功率154000马力,4轴,航速36节,续航力8000浬/14节;改装后航速35节,续航力7463里/14节。
武备:三联装15.5厘米/60倍口径主炮十五门,12.7厘米口径高射炮八门,25毫米口径高射炮八门,13毫米口径机枪四挺,61厘米口径鱼雷发射管十二门。
装甲:舷侧水线装甲带:127毫米,装甲甲板:35毫米;主炮炮塔:25毫米。
舰载机:水上侦察机三架,弹射器两座。
舰员930人。
导弹巡洋舰
美国在1953年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巡洋舰“巴尔的摩”号上加装了“天狮星-1”型导弹发射装置。
但它们还不是真正的导弹巡洋舰,因为它们的主要武器仍是原有的大口径火炮。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导弹巡洋舰是苏联于1959年开工,1961年初下水的“格罗兹尼”号。
它的满载排水量为5500吨,最大航速约为67公里/小时,续航能力为12500公里,它装备有两座4联装的反舰导弹身发射装置和3座双联装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反潜武器为两座12管反潜火箭发射器和2座3联鱼雷发射管,火炮驻为2座76毫米双联装全自动平高两用炮和4座30毫米管全自动远射炮。
由此可见,导弹巡洋舰火炮的重要作用是防空,而不是进行舰艇间的炮战,所以它的火炮口径比以前大为减小。
几乎与“格罗兹尼”同时,美国也建造了自己最早的导弹巡洋舰“莱希”号,它比“格罗兹尼”稍大,导弹也装备得更多一些,满载排水量为8200吨,装备有两座4联装反舰导弹,两座双联装防空导弹,一座3联装反潜导弹,火炮为2座162毫米舰炮。
光荣级导弹巡洋舰
概述
光荣级是苏联解体前建成的最后一型导弹巡洋舰,被誉为是当今最具战斗力的舰艇之一。
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值冷战激烈时期,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苏联不得不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发展潜艇,轻视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的作法,陆续建成了基辅级航空母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光荣级多用途导弹巡洋舰,以及勇敢级和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等一系列高性能的作战舰艇。
光荣级是苏联在肯达级,克列斯塔I、II级,卡拉级之后,建造的又一型常规动力巡洋舰。基洛夫级与其先后于70年代初期和中期开始建造,其建造目的主要是为当时苏联新建航母护航,打击美国的航空母舰,并担任编队的防空和反潜任务。
但由于基洛夫级舰采用核动力,满载排水量高达23万吨,因而建造和维护耗资巨大,难以批量建造和使用。相比之下,光荣级常规动力巡洋舰虽然排水量相对较小,仅为基洛夫级的一半,但却配备有与基洛夫级大致相同的武器,具有相似的攻防能力,且造价适中,因而俄罗斯海军将重点放在了建造光荣级舰上,这也是光荣级被称之为缩小型或经济型基洛夫级的原因,到1989年年底,光荣级巡洋舰共有3艘建成服役,另外在建的两艘,因苏联解体被迫停建。
已建成的3艘光荣级舰分别于1982年12月、1986年9月和1989年12月服役。服役时,首舰命名为“光荣”号、2号舰命名为“乌斯季诺夫元帅”号,3号舰命名为“红色乌克兰”号,后来首舰“光荣”号改称为“莫斯科”号,3号舰“红色乌克兰”号则采用了未建成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后续舰的命名,称之为“瓦良格”号,2号舰的名称维持不变,上述三舰分别配属于黑海舰队、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
光荣级概貌
光荣级为平甲极大型燃气轮机导弹巡洋舰,其首柱前倾斜度较大,有利于减小前甲板淹湿;舰体具有显著外倾,以进一步改善舰艇的耐波性。
从整舰外形看,该级采用“三岛式”设计方法,上层建筑分为首、中、尾不相连接的三段,有利于武备、舱室的均衡布置和提高舰艇的稳性,此为光荣级区别其它大型舰艇的一个显著标志。
从舰首至舰尾,该级舰的舰面布置依次是:在舰前甲板上设有一座双联130毫米主炮,用于对舰或对地作战。在主炮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是16具巨大的圆筒形SS-N-12“沙箱”远程舰舰导弹发射装置,每侧各有8具,占据了甲板上醒目的位置,从而使得夹在它们中间的前部上层建筑不得不设计成狭长形,其上多数武备也都是纵向布置。
首先在其第一层甲板上安装的是2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程防空炮和两座并排的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在其后面安装的是一部“椴木棰”和一座“鸢鸣”火控雷达,用于分别对前面30毫米近防炮和前甲板上的主炮进行控制。
在该上层建筑顶部平台后方高高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锥形塔桅,其上装有两部重要的设备:顶端装设的是1部“顶舵”或“顶板”搜索雷达,中间部位装设的是一部“前门”火控雷达,前者主要用于对空对海搜索和跟踪引导舰载直升机,后者用于对SS-N-12舰舰导弹进行跟踪和提供指令制导。此外该塔桅顶端装有敌我识别器,塔桅底部还装设有卫星通信大线。
在中部上层建筑前端平台上设有另外两部“椴木棰”火控雷达,用于对舰中部两舷4座30毫米近防炮进行控制。而在该上层建筑的桅杆上则设有一部“顶对”对空搜索三座标雷达,该雷达具有探测183千米外两平方米目标的能力。
此外,在该桅杆两侧还集中设置有各种电子战设备,主要包括“边球”、“酒桶”、“钟钳”等,用于控制诱饵发射系统,实施电子对抗或干扰敌方掠海飞行的导弹。
在后桅杆的后面有两个巨型烟囱,烟囱呈长方形,长约10米,宽3米多,高约10余米,两侧有许多散热孔,燃气轮机的进气口位于烟囱侧壁上。紧接烟囱之后是一部大型起重机,其吊杆可收放于两个烟囱之间的空处。在烟囱和后部上层建筑之间的甲板上有一片空间,上面没有任何建筑物,仅在甲板上布置有两排圆形盖板,这就是俄海军引为自豪的SA-N-6“雷声”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该装置共有8个发射单元,对称排成两列,每列4个,每个发射单元沿圆周布置有8枚导弹,共备弹64枚。
该级舰的后部上层建筑主要由直升机库、雷达操纵室、电子战控制室等组成,机库顶部平台上设置的最显著的电子设备就是被西方称为“顶盖”的制导雷达,它主要用于对垂直发射的SA-N-6舰空导弹进行控制,由于采用相控阵体制,一部雷达即可控制多枚导弹打击多个目标。
在机库的两侧还设有另一个重要的武器系统,即2座双联SA-N-4“壁虎”全天候近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共备弹40枚。该系统结构紧凑,不需要占太多空间,发射架平时收在甲板下的发射井内,作战时才利用升降机构升起。它的制导雷达就设在其上方的一个小平台上,称之为“汽枪群”,用于执行搜索、跟踪和制导任务。
在机库两侧还各安装一座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它们设置在上甲板之下,平时用舷窗盖盖住,作战时须打开舷窗盖后才能发射鱼雷和反潜导弹。
机库为半沉降式,起降平台较小,舰尾通常只搭载一架卡-27“蜗牛”直升机,直升机降落后,可从起降平台经一斜坡进入机库内。
光荣级十分注重提高生存能力,舰体采用高强度钢建成,关键部位进行了加强处理,全舰由横隔壁分隔为10多个水密舱段,确保任意相邻三舱进水不翻沉,每个舱段和重要部位(弹药舱、机舱等)设置有多种消防设备,有专门的损害管制中心,重要舱室可密闭。
舰内6台燃气轮机分别布置在前、后机舱内,前机舱布置两台巡航燃气轮机,后机舱内左右两舷各布置两台加速用燃气轮机。由此可见,该级舰具备了较强的抗爆炸能力、消防能力,损管能力和“三防”能力。
据参观过“莫斯科”号舰的人描述,舰员的居住面积已有所增加,接近同时期建造的美国舰艇的居住标准。舰上除拥有宽敞的水兵餐厅,气派的军官餐厅和医疗室之外,还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并设有桑拿浴室和游泳池。
性能特点
光荣级标准排水量为9380吨,满载排水量149万吨,舰长186.4米,舰宽20.8米,吃水8.4米;采用全燃联合动力装置作为推进动力,共装有6台燃气轮机,总功率79.38兆瓦;航速32节,续航力为2500海里/30节,7500海里/15节;舰员编制454人,其中军官62人。
具有优良的舰型设计性能
整舰选择了对线面较丰满的线型,舰首为高干舷,有利于抗浪;舰体从首至尾对线以上显著外飘,有利于增加甲板面积,提高适航性和稳性,可降低舰艇的纵摇和升沉,舰型上还采取了小长宽比的设计方法,舰体较宽,舰长与舰宽之比约等于8.65:1,小于同时期美、英等国设计建造的大型舰艇。
除此之外,该级舰还通过设置舭龙骨和减摇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了舰艇的摇摆性和耐波性,其稳性和适航性可保证在所有海域、海情下安全航行。
光荣级舰以先进的全燃联合动力装置作为推进系统,包括6台苏联研制的第三代燃气轮机,其中4台为加速机,功率为64.68兆瓦;两台为巡航机,功率14.7兆瓦。
巡航速度航行时,可使用两台巡航机工作;快速航行时,可使用4台加速机工作;在高速(全功率状态)航行时,同时使用6台燃气轮机工作,各台机器之间转换灵活方便,可根据需要随意调整,既满足高速航行需要,又满足低速航行时节省燃油的要求,具有经济、可靠、续航力高等优点。
应指出的是,俄海军使用的燃气轮机与西方使用的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西方舰用燃气轮机的可调距桨实现倒车和低速机动,而该级舰采用的定距螺旋桨,靠燃气轮机动力涡轮的特殊机构直接倒车,后者的优点是机动性好,倒车方式方便简捷,可简化传动及推进系统的结构,并易于维修。
备受重视的航速
航速在设计之初就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俄海军认为舰艇只有具备了高航速,才能快速抢占有利阵位,对敌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才可实现快速机动和规避。因此,俄海军舰艇通常较其它国家的舰艇快好几节。
光荣级常规航速为32节,最高航速可达35节,比性能相似的美提康得罗加级快两节以上。其高航速主要得益于优良舰型以及它所使用的大功率推进装置。此外;俄巡洋舰在航行中燃油消耗后的空燃油舱里不加注载水,始终保持在正常排水量时航行,也是其获得高航速的一个原因。
携载多种武器和电子设备
与美国同类舰相比,光荣级的武器和电子设备数量要多得多,虽然该级舰己将武器和设备分开布置,但看上去整个舰面仍然显拥挤不堪。据统计,光荣级舰上仅防空、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的数量就达18座之多,另外还有反潜武器4座34管,舰炮7座38管。
而同样庞大的是舰上设置的各种电子和通信设备,包括各种探测雷达、导航雷达、武器控制和制导雷达、敌我识别雷达、电子对抗设备、光电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由于俄舰电子设备普遍体积较大,结构简单,用途单一,一种电子设备只有相应一种功能,因而配备数量必然很大,将这些武器和设备统统装到空间有限的舰上,自然会使舰面显得异常凌乱和拥挤。
该级舰上的垂直发射装置与美舰上的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弹库不同,美式垂直发射弹库由若干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基本单元组成,导弹平行排列,发射口呈方形;而光荣级舰上的垂直发射弹库虽然每个单元装有8枚导弹,但导弹呈环形排列,只有一个发射口,呈圆形。
其次是发射方式不同,美导弹采取的是热发射方式,即导弹发射时,由导弹本身点火脱离发射井,而俄导弹采取的是冷发射方式,即导弹发射时,由发射井内的特设装置将导弹弹射出发射口,在离舰面25~30米时,发动机才点火推动导弹飞行。
和西方采用的垂直热发射技术相比,俄舰上导弹采取的垂直冷发射技术安全性高,导弹设计简单,并省去了复杂的燃气排导系统。但该技术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通用性和兼容性差。
光荣级巡洋舰强调单舰的综合作战能力,因而携载有齐全而先进的武器装备。舰上导弹、火炮、鱼雷样样不缺;反舰、防空、反潜攻防兼备,其对空武器主要有SA-N-6、SA-N-4对空导弹,AK630舰炮以及火箭干扰发射装置,“边球”和“酒桶”电子战对抗装置等,具有远、中、近和高、中、低多个层次的防御能力。
其武器主要有SS-N-12反舰导弹、AK130舰炮等武器,SS-N-12导弹由于具有射程远、战斗部威力大,射速高和突防能力强等优点,因而对敌航空母舰和大型舰构成严重威胁,其反潜武器包括卡-27反潜直升机、舰载反潜导弹、533毫米鱼雷和RBU6000型反潜深弹等,具有远、中、近三层打击能力,AK130舰炮还具有对陆攻击能力。正是上述武器的使用,使得光荣级导弹巡洋舰成为一型作战能力极强的战舰。
武器装备
苏联战后总共发展了三代导弹巡洋舰,第一代为肯达级,建于60年代,共建4艘,舰上主要装备有远程对舰导弹,在作战使用上主要以反舰为主,第二代为克列斯塔级和卡拉级,陆续建于60年代至70年代,共建造了21艘,舰上装备得最多的是舰空导弹和反潜武器,在作战使用上强调以防空和反潜为主。
第三代为基洛夫级和光荣级,共建有7艘,主要用于为航母护航和自行组建巡洋舰特混编队,其中光荣级作战主要在防空、反舰、反潜和对陆攻击四个方面。
防空
舰上的防空作战系统主要有:8座“雷声”SA-N-6导弹发射装置,两座双联SA-N-4“壁虎”导弹发射装置,6座AK630型6管30毫米炮以及电子对抗系统等。
因此,在防空纵深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最外层防空由8座SA-N-6导弹承担,该型导弹射程100千米,射高25~2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可达5~6马赫,采用抗干扰措施较多的无线电指令+未段TVM制导方式,战斗部为近炸引信与破片杀伤式,装药144千克,舰上共备弹64枚。
作战时,SA-N-6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可同时发射12枚导弹拦截6个空中目标,既能够打击高空高速目标,也能有效拦截似类“捕鲸叉”低空来袭目标,抗饱和攻击力较强。
第二层防空可由2座双联SA-N-4导弹承担:该型导弹射程1.5~15千米,射高25~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两马赫,战斗部重18千克,可同时拦截两个目标,反导能力稍弱。有可能会被更先进的SA-N-9导弹取代。
SA-N-4导弹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集搜索、跟踪、制导、发送指令为一体的“汽枪群”雷达作为其火控雷达,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可有效引导导弹拦截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反舰导弹。
对于突破防空导弹的来袭目标,可由舰上装备的6座AK630型6管30毫米防空速射炮拦截。该炮有效射程8.1千米,每座炮射速达4000~5000发/分,弹头为杀伤爆破燃烧弹或曳光穿甲弹,全炮具有发射率高、可靠性好、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
从这种火炮的射速、口径和布置数量看,其作战效能无疑高于美国的“密集阵”及其它西方的近程防御系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有效的舰载点防御武器系统之一。
舰的未端防御将由电子战设备实施:舰上电子战系统针对性强、干扰功率大、数量多,主要有雷达侦察机,有源干扰机,近、远程无源干扰火箭发射装置等,都集中针对导弹的未制导工作波段范围,可同时对抗多个不同方向来袭的雷达、红外及光电制导武器,具有很强的对抗反舰导弹的能力。由此通过上述硬武器和软武器的配合使用,将形成远、中、近、未多个层次的口空严密防御体系。
反舰
舰上的反舰作战装备主要有:8座双联SS-N-12“沙箱”反舰导弹,用鱼雷管发射的T3-31或T3CT-96反潜反舰两用鱼雷以及53-68型核鱼雷,一座双联130毫米舰炮等。
SS-N-12主要用于打击敌航空母舰和其它大型作战舰,它是光荣级最重要的对舰武器。该型导弹弹长11.7米,弹径0.88米,导弹在无中继制导时射程为50千米,在有中继制导时为550千米,飞行速度为1.7~2.5马赫,发射质量4800千克,战斗部重1000千克,并可与核装药互换。导弹采用惯导+中继修正+主动雷达未制导方式,须依赖舰上装设的“活力皿”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和卡-27直升机进行中继制导。
该型导弹具有射程远,飞行速度快、抗干扰强、战斗部威力大、命中率高、毁伤能力强等特点。舰上16枚导弹进行连续发射所形成的“饱和攻击”,再加上2.5倍音速的飞行速度将使敌舰上的对空火力防不胜防。
除SS-N-12反舰导弹外,该舰携载的几型反潜反舰两用鱼雷也可用于反舰,其中T3CT-96是一种十分先进的鱼雷,该雷重1800千克,战斗部装药250千克,动力装置为电机+银锌电池+对转桨,航速40/45节,作战深度2~400米,在攻击水面舰时,采用尾流自导方式,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命中率很高。
另一型鱼雷53-68为核鱼雷,战斗部装药量为2万吨级TNT属战术核武器。该型鱼雷重量2000千克,航速45节,制导方式为直航式,无航迹,隐蔽件好,威力大,可用于对付大型水面舰。
舰上的AK130毫米主炮主要用于对陆攻击,但对舰作战也是一件有效的武器。
反潜
舰上反潜武器主要包括:一架卡-27“蜗牛”直升机;两座五联533毫米多用途鱼雷发射管,可用于发射SS-N-15反潜导弹,CA3T-65反潜鱼雷、T3-31和T3CT-96反潜反舰两用鱼雷;两座12管RBU6000型反潜深弹发射装置以及“公牛角”舰壳声纳和“菜牛皮”拖曳声呐等。
在反潜纵深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外层)主要由卡-27反潜直升机和“菜牛皮”拖曳声纳担任。卡-27直升机作战半径250千米,最大巡航速度230~240千米/小时,续航时间4.5小时。
在对50千米以外海域实施反潜时,首先由“菜牛皮”拖曳声呐进行远距离被动搜索,发现可疑潜艇后再由卡-27直升机飞往目标区,使用吊放声呐、声呐浮标和磁探仪进行二次探侧,确定该潜艇的精确位置,然后在潜艇上空使用鱼雷或深水炸弹实施攻击,两者密切合作,可形成最佳配合的反潜体系,从而大大提高远程反潜搜索和攻击效果。
中层反潜由SS-N-15反潜导弹和各型鱼雷实施。SS-N-15反潜导弹作战深度600米,射程达45~50千米,采用惯性制导,战斗部为APR-2轻型鱼雷,也可换装核深水炸弹。该反潜导弹射程大大超过美国的“阿斯洛克”。但命中精度偏低。
如采用核深对炸弹作为战斗部,其威力更大,在50千米范围以内,可使用反潜导弹攻潜,但在15~20千米海域内则通常使用各式鱼雷反潜,其中T3-31是较常用的鱼雷之一,反潜导弹和鱼雷的联合使用,可为该级舰的防护筑起第二道反潜屏障。
该级舰的内层反潜可由两座12管RBU6000火箭式反潜深弹发射装置承担。这种装置的发射管长1.8米,所用的深弹口径212毫米,弹长1456毫米,管径300毫米,方向角0°~360°,高低角0°~90°,采用自动装弹,射程6000米,重110千克,极限下潜速度13米/秒。作战时,可以用单管、双管或齐放的方式来攻击敌潜艇。弹库内共备弹144枚,可满足2座发射装置装填6次的需要。这种反潜深弹在浅水区反潜更具优势,还可摧毁来袭水雷。
对陆攻击
光荣级巡洋舰用于对陆攻击的主要武器是一座双管AK130型火炮。
该炮为全自动高平两用舰炮,口径130毫米,射程23千米,射速60发/分(双管),全弹重54千克;其中弹丸32千克。该炮有一套全自动供弹与装填系统,可大大提高有效射程内的毁伤概率。
此外该炮还具有以下特点:配备有炮瞄雷达、红外和光学火控系统,即使在强烈干扰或电子系统战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战斗力,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生命力;射速快、射程远、威力大、射击精度高等。
该炮与美国Mk45型单管127毫米舰炮及意大利“奥托”单管127毫米舰炮同属当今较先进的大口径舰炮,但在总体性能上,俄舰炮要略胜一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AK130舰炮射速高达每分钟60发,这意味着在执行对陆攻击任务时一座这样的舰炮至少可抵得上一个炮兵连的地面火力。由此可见,光荣级巡洋舰在支援两栖作战时,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无敌级战列巡洋舰
概述
无敌级战列巡洋舰是英国建造的首批战列巡洋舰。
1905年,在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的领导下,英国海军舰艇设计委员会提出了“理想型巡洋舰”的战舰设计方案,设想将无畏型战列舰的火力和巡洋舰的速度相结合。用以充当战略机动力量,完成驻外分舰队性质的快速部署和战略支援任务;于世界范围内保护英国海上航运,并剿杀敌方的海上袭击舰队。
具体要求是: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安装8门12英寸口径主炮,最高航速25节,装甲防护比现役装甲巡洋舰稍厚即可,不必达到无畏号战列舰的防护水平。
在英国海军部的预算报告中曾经这样描述无敌级战舰:“装备8门12英寸主炮的该级战舰可以追捕并且摧毁敌方任何种类的巡洋舰,而遇到更为强大的对手时,将凭借25节的高速摆脱对方的纠缠......这种‘理想型巡洋舰’将会成为真正的巡洋舰杀手!”。
这种集火力与速度的新型战舰可以作为旗舰率领己方侦察分队突破敌方轻型舰艇组成的警戒屏障,遂行强行侦察;作为战列舰队的前锋和后卫,并掩护其侧翼,必要时扩大战果或是掩护支援;率领己方巡洋舰队捕捉和摧毁敌方掉队或零星游弋舰只。
战列巡洋舰并非用作以战列舰为作战对象的舰队主力决战,而是是为了打击各类巡洋舰,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战舰,具有大口径主炮、高航速、轻装甲的特点。为了追求速度上的优势,战列巡洋舰刻意降低防护能力造成致命的弱点,实战证明在舰队战列对战中成为脆弱的目标。
无敌级战列巡洋舰采用长艏楼船型,舰体中设4个锅炉舱,以容纳为保持高推进功率所必须的31台蒸汽锅炉,在试航时最高航速达到26.6节。装备12英寸口径主炮,双联装主炮炮塔4座,舰首尾各一座,中部P、Q两座炮塔程阶梯状布置在舰体两舷,由于防御装甲仅比装甲巡洋舰稍强,不能对抗战列舰级别大口径炮火的攻击且两座炮塔距离很近,在战斗中易遭贯穿发生殉爆,并引发两座炮塔弹药库发生连锁爆炸。
1905年英国通过了建造3艘这种新式战舰的预算,并正式命名:无敌号、不屈号、不挠号。无敌号于1906年4月开工。于1909年3月服役。最初归类为装甲巡洋舰,直到1912年,为了区别这种新型战舰,被重新定义为“战列巡洋舰”。
作战经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8月,无敌号编入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出击赫尔戈兰湾打击德国警戒舰队。不屈号和不挠号在地中海追捕德国“戈本”号战列巡洋舰。
1914年12月,以无敌号、不屈号为骨干的英国舰队在福克兰海战中消灭了德国海军巡洋舰分舰队。充分发挥了战列巡洋舰的优势。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中,无敌号被德舰的炮弹命中,弹药库爆炸沉没,装甲防护薄弱的缺点却暴露无遗。
各舰概况
无敌号
1906年4月2日在阿姆斯特朗公司阿尔维克船厂开工,1907年4月14日下水,1909年3月加入现役。1914年8月6日完成改装,8月19日成为英国海军第二战列巡洋舰分队旗舰。
1914年8月28日参加了赫尔戈兰湾海战。1914年12月8日参加了福克兰海战,1915年1月-2月在直布罗陀进行了改装,随后加入英国海军第三战列巡洋舰分队,是第三战列巡洋舰分队的旗舰。1916年5月31日在日德兰海战中被德国战列巡洋舰“德佛林格”号击中,中部炮塔弹药库发生大爆炸,舰体断裂沉没,舰上1026名官兵阵亡。
不屈号
1906年2月5日在布朗公司克莱德本船厂开工,1907年6月26日下水,1908年10月服役。1914年7月前往地中海搜捕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
1914年12月8日随“无敌”号参加了福克兰海战。1915年1月24日“不屈”号担任达达尼尔海峡舰队旗舰,2月-3月间参与对土耳其海岸的炮击,3月18日因触雷严重受损,被迫返回马耳他修理。1916年5月31日编入第三战列巡洋舰分队参加了日德兰海战。
不挠号
1906年3月1日在费尔弗雷德公司高文造船厂开工,1907年3月16日下水,1908年6月服役。1914年7月随“不屈”号前往地中海围捕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
1914年11月3日炮击了达达尼尔海峡沿岸的土耳其堡垒。1915年1月24日参加了多格尔沙洲海战。1916年5月31日编入第三战列巡洋舰分队参加了日德兰海战。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7420吨,满载排水量约20135吨;外形尺寸:舰长172.8米,宽24米,吃水8米。
动力:31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组,主机输出功率41000马力;最高航速:26节,续航力:3000海里/25节,6020海里/15节。
武备:45倍口径火炮8门(双联装炮塔4座),1915年拆除4座,5具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线装甲带102~152毫米,炮塔178~102毫米,炮座178毫米;前指挥塔254~178毫米,后指挥塔152毫米,水平装甲甲板19~63毫米,装甲总重约4000吨。
舰员:784人。
狮级战列巡洋舰
概述
狮级战列巡洋舰是英国海军建造的战列巡洋舰。同型舰:狮号、皇家公主号,改进型:玛丽女王号。
狮级是英国皇家海军以压倒德国同类型战舰为目的全新设计的战列巡洋舰。
首舰雄师号1909年9月29日开工。在设计阶段时英国海军出现“要速度还是要装甲”的争论,最后速度派占了上风,为进一步提高速度,安装更多的锅炉舰体长度超过200米。配备与1909型战列舰相同的13.5英寸口径主炮,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纵向中轴线布置,舰体前部两座主炮塔呈背负式,舯部和艉部各一座主炮塔。
该级舰在火炮威力与航行速度方面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追求速度导致动力装置占用过多重量,而防护能力的提升有限。英国海军注意力集中于速度和大口径火炮方面,忽视了其它必要的改进,而且将战列巡洋舰作为舰队机动打击力量加入主力舰队中参加海战,背离了设计战列巡洋舰的主导思想,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雄师号是英国皇家海军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她作为英国海军中将戴维•贝蒂的旗舰,在多格尔沙洲海战和曰德兰海战中名扬于世。
1915年1月24日雄师号参加多格尔沙洲海战,被德国战舰击中严重受损。
1916年5月31日狮号作为英国海军前锋舰队的旗舰参加日德兰海战而被人熟知,在海战中,舯部炮塔被击中险些发生殉爆,最后向弹药舱注水才保住了全舰。三号舰玛丽女王号比前两艘改进了设计,在动力与装甲方面与前两艘有所不同。在日德兰海战中玛丽女王号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塔中弹导致弹药库殉爆而沉没。战争结束后,狮号、皇家公主号根据1922年签定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而解体。
各舰概况
狮号
1909年9月29日在达文波特海军船厂开工,1910年8月6日下水。1912年5月完工,造价2,083,999英镑。服役后编入第一战列巡洋舰分队。1914年8月28日参加了赫尔戈兰湾海战。
1915年1月24日参加了多格尔沙洲海战,战斗中由于雄师号信号系统受损,导致接替指挥的莫尔少将误读命令,最终使德国舰队逃脱,锅炉水舱进水丧失动力的雄师狮号在不倦号的拖曳下返回基地。
1916年5月31日参加了日德兰海战,战斗中被德舰主炮12发大口径炮弹命中,及时向弹药库注水才得以幸免沉没。战争结束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退役,1924年被出售拆解。
皇家公主号
1910年5月2日在维克斯船厂开工,1911年4月24日下水。1912年11月完工,造价2,076,222英镑。服役后编入第一战列巡洋舰队。1914年8月28日参加了赫尔戈兰湾海战。
1914年9月28日为横渡大西洋的加拿大部队护航,1914年11月21日到达了哈利法克斯,准备参加对德国斯佩舰队的围剿,12月19日返回英国。
1915年1月24日参加了多格尔沙洲之战,在狮号受损后成为贝蒂的旗舰。1916年5月31日参加了曰德兰海战,在战斗中遭德舰主炮9发大口径炮弹命中,严重损坏。
1916年6、7月间在朴次茅斯维修。战争结束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退役,1922年被出售拆解。
玛丽女王号
计划是作为狮级战列巡洋舰的三号舰建造的,玛丽女王号是狮级的改进型。在外观上很难将她与狮级进行区分,因此多将其划归到狮级中。
1911年3月6日在帕尔默船厂开工,1912年3月20日下水,1913年8月完工。服役后编入第一战列巡洋舰队。1914年8月28日参加了赫尔戈兰湾海战。
1915年1、2月间在朴次茅斯进行了改装。1916年5月31日参加日德兰海战,在战斗中被5发德舰主炮大口径炮弹命中,因主炮塔弹药库发生殉爆而沉没。1266名官兵中只有20人被救起。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26250吨,满载排水量29680吨;外形尺寸:全长213.4米,宽27米,吃水9.3米。
动力:锅炉数量42台,主机输出功率(正常)70000马力,(过载)78700马力。
航速:27节同,续航力:5610海里/10节,2420海里/24节。
武备:8门双联装13.5英寸/45倍口径主炮,16门单装4英寸口径副炮,两座21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最大)9,甲板2.5,水密舱隔板4,炮塔(正面)9,炮座9,指挥塔10。
舰员:997~1250人。
虎号战列巡洋舰
概述
“虎”号战列巡洋舰是英国海军狮级战列巡洋舰预算中的四号舰,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将狮级位于烟囱之间的舯部主炮塔移至第三烟囱之后和机轮舱之间,改善主炮向后方的射界以及炮口爆风对舰体上层建筑的冲击。
由于锅炉技术的进步,动力装置也进行修改,在锅炉数量减少的情况下输出功率仍然比狮级有明显提高。在排水量提高的情况下,使增强防护成为可能,水平装甲板有所加强,因为改动较大,所以单独划分为一个级别。
该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中最后一艘以煤作为主要燃料的大型战舰。在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服役之前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大的主力舰。
虎号战列巡洋舰1912年6月20日在约翰•布朗船厂开工,1913年12月15日下水,1914年10月完工,造价2100000英镑。服役后配属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虎号服役后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参加了多格尔沙洲海战。1916年参加日德兰海战,海战中被德舰主炮17发大口径穿甲弹命中,Q、X炮塔被击穿。战争结束后,1924年开始改为训练舰。按照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于1932年退役拆毁。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28340吨/满载排水量35710吨;外形尺寸:全长214.6米/宽27.6米/最大吃水9.3米。
动力:锅炉数量39台,主机正常输出功率85000马力,过载108000马力。
航速:27.5节;续航力:4650海里/25节。
武备:8门双联装13.5英寸/45倍口径主炮,12座单装6英寸口径副炮,两座3英寸高炮,4座21英寸水下鱼雷管。
装甲:主装甲带225毫米,甲板75毫米,水密舱隔板125毫米,炮塔225毫米,炮座200毫米,指挥塔250毫米。
舰员:1120~1185人。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
概述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是德国制造的一种战列巡洋舰。于1908年底开工,在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设计基础上加以改进,进一步增强防护力和火力水平。舰体艏楼延长至艉部,艉部增加一座主炮塔,呈背负式布局,采用50倍口径283毫米主炮,威力接近英制12英寸口径主炮且重量较轻,主炮在数量和威力方面,足以抵消与英国早期战列巡洋舰主炮之间口径的差异,可以对英国同类战列巡洋舰脆弱的防御装甲造成致命的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在日德兰海战中,毛奇号隶属希佩尔战列巡洋舰分队,在旗舰吕佐号遭到重创后曾担当过希佩尔的旗舰,战争结束后被引渡到英国,在斯卡帕湾“彩虹行动”中自沉。
戈本号是一艘传奇的战舰,该舰1912年进入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本土基地,面临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围剿,戈本号甩开英国舰队逃入当时的中立国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
当时英国政府担心土耳其加入同盟国,将其在建的军舰全部扣留。德国立即提出提供戈本号以获取土耳其好感。1914年8月16日土耳其正式买下戈本号,11月2日编入军籍,次日即加入战斗。
这艘土耳其军舰的舰员全部是德国人,战争结束时才移交给土耳其舰员。战后幸运地免遭协约国引渡。1937年进行了现代化改装,1947年退役,1971年解体。
命名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同型舰两艘:毛奇号、戈本号。
毛奇号以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命名,人称“老毛奇”。
戈本号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王国将军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命名。
性能数据
排水量:设计排水量22979吨,最大排水量25400吨;尺寸:长186.6米,宽29.4米,吃水9.19米。
动力装置:24台锅炉,两台帕森斯蒸汽轮机,最大功率52000马力,过载功率56000马力;4轴,双舵,航速最大25.5节;续航力14节时4120海里。
武备:10门280毫米/45倍径主炮五座双联炮塔;12门150毫米/45倍径副炮炮座单装;12门88毫米/45倍径防鱼雷艇/防空炮炮廓单装;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舰体首尾各一座,两舷A炮塔下方各一座。
装甲:水线装甲带100~270毫米,甲板25~65毫米,水密舱隔板150毫米,炮塔250~10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
乘员:平时1050人,战时1350人。
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概述
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一型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由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装而成的高速战列舰。
同级舰4艘: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按照日本帝国海军命名惯例,以巡洋战舰命名方式,命名源自山名。
建造背景
1906年,日本海军大臣斋藤实于向内阁提交了一份海军发展计划提案,要求近期建造战列舰3艘,装甲巡洋舰4艘。然而,刚刚经历过日俄战争的日本在财政上力不从心,无法一下子满足海军方面的要求。
1907年3月18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先建造2艘战列舰和1艘装甲巡洋舰。2艘战列舰(“河内”号、“摄津”号)于1909年如期开工,但建造装甲巡洋舰(“金刚”号)的计划却一直拖延没有开工。
1910年,海军大臣斋藤实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再次向内阁提交了扩充海军军备的提案。要求建造战列舰7艘,一等巡洋舰3艘,其它舰只41艘。
1911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海军大臣以八八舰队的名义提交的海军军备的计划,决定中止原定的造舰计划,自1911年起,将历年的各项造舰预算项目以及节余的经费合并为“军备充实费、军舰制造费”,逐年拨款,每年拨款1.58亿元,为期6年。其中批准了建造4艘装甲巡洋舰的预算(金刚、比睿、榛名、雾岛)。
旧日本海军历来特别重视舰队中的快速打击力量,于是决定效仿英国皇家海军正在建造的狮级战列巡洋舰优先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以引进技术为主要目的,日本海军决定将先期已批准预算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开工的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设计建造,同时派出技术人员到英国学习新型主力舰的制造技术。
设计与建造
金刚号具备英国式风格的长艏楼船型和高大的三脚桅。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烧锅炉、蒸汽轮机。配备八门由日本委托维克斯公司研制的14英寸口径主炮,该炮后来被日本引进在国内制造。
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中心线向艏、艉方向各布置两座,主炮炮塔布局与英国海军的虎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类似,1、2号主炮塔呈背负式位于舰桥之前,3号主炮塔位于锅炉舱与主机舱之间,4号主炮塔位于主机舱之后的舰艉。防御装甲水平与同期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
金刚号的舰艏既非垂直型舰艏也不同于飞剪型舰艏,船头向前弯曲,在水线以上垂直,水线以下向后弯曲过渡到船底,形成日本军舰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
1913年8月金刚号完工返回日本。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
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本土自行建造,其中榛名号、雾岛号是日本海军首次由民营船厂承建的大型主力舰。因为临近舰桥的一号烟囱产生排烟影响舰桥的问题,三艘舰将一号烟囱后移并加高,这是与在英国建造的金刚号外观上的不同之处。三舰于1915年4月前全部建成。日本海军对于战列巡洋舰的战术运用与英国海军有不同之处,主要担任在舰队主力决战之前袭击削弱敌方实力的鱼雷战队的核心领舰,必要时编入战列舰队协同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日是同盟关系,英国海军看中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强大的火力,曾试图向日本租借金刚级用来对付德国海军,遭到日本的拒绝。
改装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金刚级开始改进弹药库的防护措施,在前桅增加用于观测、指挥的桅楼设施。在前烟囱增加了一个烟囱帽以克服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的问题。
金刚级第一次现代化大改装从1923年开始,至1931年全部结束。首要目的是改善防御能力,增强水平防护,在主炮炮塔、弹药库、机舱上面增铺装甲板;为了解决水下防御能力不足的问题,新增舰体防雷纵壁、舷侧防雷凸出部。改装锅炉,由于锅炉数目减少撤除了三座烟囱中临近舰桥的一个烟囱,前桅桅楼增设舰桥设施;利用3、4号主炮塔之间的空间搭载水上飞机。
由于改装之后防御能力增强,最高航速降低至26节,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1931年起正式改为战列舰。其中比睿号因1930年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终止第一次改装,拆去一座主炮塔、部分动力设备,拆除舰体舷侧装甲带,改装成训练舰,后增加观礼设施,在1930年代曾多次担任日本天皇检阅海军的“御召舰”。
因为日本海军序列中已经不在拥有战列巡洋舰这类军舰,所以1934年旧日本海军取消了战列巡洋舰这个分类。
第二次大改装工程1933年8月开始,至1936年全部结束。更换了新型蒸汽轮机,输出功率大幅度增加,最高航速提高到30节,增加燃料装载量,提高续航距离;舰艉加长7.4米,这对增加浮力,减少航行时的阻力有明显效果;彻底改建前桅楼形成日本海军战列舰所特有的塔式舰桥,高大而结构复杂的舰桥是全舰的指挥中枢,其它上层建筑作了若干改进,并扩建后部舰桥;主炮最大仰角提高到43度,同时增强防空火力。
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即将期满,日本退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谈判,比睿号开始复原,进行了一次性改装,至1940年初完工,其塔式舰桥结构、外观与另三艘舰不同。
经过多次改装后,金刚级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高速战列舰。但是其致命的缺点——水平防御和垂直防御能力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战争经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舰龄、装备等方面看,金刚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中最老式的主力舰,归功于两次大动斧凿的大改装,金刚级航速较高,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多被编入机动舰队,掩护航空母舰。
其它日本海军战列舰不是作为非到最后决战不得动用的王牌就是因为航速的限制或者过于老旧而很少出战,已有近30年舰龄的金刚级战列舰在日本所有战列舰中出动率是最高的,参加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多数大规模海战。
1941年11月比睿、雾岛作为支持警戒部队编入航空母舰机动部队,于12月7日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金刚、榛名被派往东南亚支持入侵舰队作战。
1942年3月4艘金刚级护卫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参加了扫荡印度洋海域英国海军的作战。1942年6月,榛名、雾岛与金刚、比睿分别编入机动部队与掩护部队参加了中途岛海战,海战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雾岛被美机投下的近失弹炸成轻伤。
中途岛海战之后,1942年8月美军在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攻占了日本工兵修建的飞机场。双方为争夺该岛在所罗门群岛周围海域展开了一系列海空战,4艘金刚级战列舰作为航空母舰的护卫支持部队参加作战行动。
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美军控制的飞机场给日本海军造成严重威胁,10月13日夜间日本海军出动金刚、榛名炮击了该岛机场。
11月13日日本海军出动比睿、雾岛准备再次炮击该岛机场,遭到美国海军拦截,损失了比睿号战列舰,这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15日凌晨雾岛号战列舰返回企图炮击机场,遭美军华盛顿号战列舰重创沉没。
1943年2月金刚、榛名返回本土,根据比睿、雾岛作战的经验教训加强了操舵装置的防护。
1944年金刚、榛名再次接受改装加强防空火力。1944年6月金刚、榛名编入机动部队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日本海军在这场一边倒的战斗中大败而归,榛名在空袭中受伤。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金刚、榛名编入第二舰队作战,均受伤。11月金刚号战列舰在返回日本本土途中被美海军潜艇击沉。最后一艘金刚级榛名号战列舰返回日本本土后,1945年在战争剩余的时间因燃油匮乏失去行动能力,舰上的副炮被拆除移到陆上炮台,7月遭到美军飞机轰炸坐沉锚地,战争结束后被解体。
各舰概况
金刚
金刚以日本奈良县西部金刚山命名。建造地:英国巴罗因弗内斯的维克斯船厂,1911年1月17日开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完工,舰籍:横须贺镇守府。1928、1935、1944三次改装,尺寸222米31.7米9.6米,标准排水量32200吨;航速30节,储油量6330吨,续航力1万海里/18节。1944年11月21日被美国潜艇海狮号击沉于台湾海峡基隆以北70海里处。
比睿
比睿以日本京都府和滋县境内比睿山命名。1911年11月4日开工,1912年11月21日下水,1914年8月4日完工。比睿1930年末完成第一次改装,1936年11月开始进行了一次性大改装,改装项目与另3艘略有不同。尺寸222米32米9.7米,标准排水量32156吨;航速29.7节。1942年11月12日夜在炮击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中遭遇美国海军巡洋舰编队拦截,混战中遭到重创,舵机失灵,无法全速逃离美机的空袭范围,天亮后被美军飞机攻击,自沉于所罗门群岛海域。
榛名
榛名:以日本群马县境内榛名山命名。1912年3月16日开工,1913年1月2日下水,1915年4月19日完工。1920年9月12日榛名在训练时1号炮塔发生炸膛事故。1923、1933年两次改装。尺寸222米31米9.7米,标准排水量31720吨;航速30.5节。1945年7月28日于日本吴港遭美军飞机轰炸,坐沉海底。战后1946年打捞解体。
雾岛
雾岛以日本宫垮、鹿儿岛县境内雾岛山命名。1912年3月17日开工,1913年12月1日下水,1915年4月19日完工。1927、1934两次改装。尺寸222米31米9.7米,标准排水量31980吨;航速29.8节。1942年11月14日在炮击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中遭美国战列舰华盛顿号重创,舰体进水多处起火,舵机失灵,沉没于所罗门群岛萨沃岛附近海域。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7500吨,改装后31720吨,尺寸:长214.6米,宽28米,吃水8.38米,改装后长222米,宽31.7米,吃水9.6米。
动力:36台油煤混烧锅炉锅炉,改装后8台重油专烧锅炉;主机功率6.4万马力,改装后13.6万马力;航速:27.5节,改装后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改装后9800海里/18节。
武备:8门4座双联装356毫米/45倍口径主炮,16门152毫米/50倍口径副炮;12门76毫米炮,改装后12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高射炮;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舰载机3架。
装甲:舷侧水线装甲带203毫米,甲板35~57毫米,穹甲133毫米,炮塔23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装甲总重:6502吨,改装后10918吨。
舰员:1221~1118人。
驱逐舰
驱逐舰是一种以导弹、鱼雷、火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舰艇。现代驱逐舰一般满载排水量3000~6000吨,最大航速30~38节,续航力3000~6000海里,能适应复杂海况下的作战,有较强的抗打击能力,并配有较完善的三防能力。
驱逐舰按任务可分为反潜驱逐舰、防空驱逐舰和导弹驱逐舰。导弹驱逐舰以导弹为主要作战武器,兼备中小口径火炮,以及鱼雷、深水炸弹,可执行对舰、防空、反潜的综合性作战任务。反潜驱逐舰主要任务是攻击潜艇,配有较强的反潜武器和反潜设备,如必备反潜直升机、火箭助飞鱼雷、深水炸弹和先进的声纳等。防空驱逐舰以对空防御为主,装备有较多的防空导弹和对空火炮,主要对付敌方的飞机和导弹,保护己方舰队。
战斗级驱逐舰
研制背景
英国是驱逐舰的故乡,早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鱼雷艇迅速发展,而在这方面英国皇家海军又处于劣势,所以英国海军决定研制一种比鱼雷艇尺寸大、速度快、用来追捕和消灭鱼雷艇的舰只,于是一种称为“鱼雷艇捕捉舰”的新舰种诞生了。实践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鱼雷艇捕捉舰”却成了现代驱逐舰的前身。
在经过重新设计后,1893年10月,英国海军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驱逐舰“哈沃克”号,当时称“鱼雷艇毁灭舰”,不久之后改称“毁灭舰”,至于中文为什么称驱逐舰,已无从可考,很可能传自日本。从其名称就可看出,早期驱逐舰的使命是为海军舰队担负防御敌方鱼雷快艇的工作。
20世纪初,飞机出现,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飞机对舰艇还构不成威胁,不过潜艇却是水面舰艇的水下之患。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除继续担负防御鱼雷艇的任务外,其主要使命已转向反潜作战了。从30年代开始,驱逐舰开始装备高炮,其使命从防御鱼雷艇、反潜扩大至担任防空任务。
二战前夕,纳粹德国的俯冲轰炸机迅速崛起,并在二战初期创下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战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皇家海军捷足先登,开始研制防空型驱逐舰。由此发展到二战后,驱逐舰的主要使命也变为舰队防空了。
从1933年开始,德国空军开始招标研制俯冲轰炸机,容克斯公司一举中标,并在次年生产了3型原型机,1937年,生产型机开始逐步交付德国空军使用,这就是二战时期横行一时的JU87型“斯图卡”轰炸机。
“斯图卡”装备2挺MG17型7.92毫米机枪和1挺MG15型7.92毫米机枪,机腹下可挂1枚500千克的重型炸弹,两侧翼下各挂1枚110千克的炸弹。飞机能以80度的角度向下急剧俯冲,轰炸精度在25米之内。
二战爆发后,德军的“斯图卡”先后突袭波兰,轰炸荷兰兵营,摧毁比利时的坚固堡垒,粉碎法国坦克部队的反冲击,扫射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国远征军等,作为德军闪电战的急先锋大显神威。
1940年夏季,“斯图卡”作为主力之一远征不列颠,尽管由于缺少大航程的战斗机护航,“斯图卡”在大不列颠空战中失去了往日威风,但其威力仍让英国人不寒而栗。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拥有庞大的舰队,但基本上不具备防空能力,加之对于水面舰艇这种速度较慢的目标来说,“斯图卡”绝对是致命威胁,只要一枚重型炸弹就足以让一艘大中型舰艇报废。为此,英国政府于1941年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作为“战时应急驱逐舰”计划的一部分,首相邱吉尔提出发展一种防空型驱逐舰,以便担负舰队防空作战任务。
1942年,该提议最后定案,这种新型舰艇被称为“战斗”级防空驱逐舰,并决定首批定购17艘,1943年又增购第二批21艘,同年,首批舰艇在多家造船厂同时开工建造,首舰“巴夫勒尔”号于1944年9月14日正式加入皇家海军服役。
颇受争议的设计
“战斗”级驱逐舰是二战期间英国海军建造的体积最大、性能最好的驱逐舰,其宽大的舰体、奢华的装备无疑让二战中其它“战时应急驱逐舰”可望而不可及。
该级舰设计标准排水量2325吨,满载排水量2800吨,舰长115.52米,水线长108米,宽10.2米,龙骨至甲板水平高度5.59米,最大吃水3.86米(后来减至3.45米),舰员编制平时为240至288人,战时330人。
动力系统采用“帕森”单级减速齿轮传动式涡轮机,功率50000轴马力,最大速度30.5节。舰内载油766吨,航速20节时续航力为4400海里。
既然是防空型舰艇,其武器装备设计当然以防空火炮为主,主要包括:4门MKⅢ型114毫米速射炮,安装在MKⅤ型双联装炮塔上,仰角80度,备弹300发;一门MKⅪⅩ型100毫米高平两用火炮,安装在MKⅩⅩⅢ型炮塔上,备弹160发;8门博福斯40毫米火炮,安装在MKⅣ型双联装炮塔上,备弹1440枚;6门厄立空20毫米火炮,其中2座MK2型双联装和2座MKⅦA型单管火炮,备弹2440发;一座维克斯303型火炮,备弹5000枚。
舰载对海警戒雷达为SW.272型,安装在前桅上,后桅上则安装有AW.291型对空警戒雷达,MKⅤ型炮塔配有AR.275型炮瞄雷达。除火炮之外,“战斗”级还装备2套四联装手工操纵鱼雷发射管,发射8枚MKⅨ鱼雷;4个深水炸弹投掷器和2条滑轨,携带60枚深弹。
1952年,英国海军对“战斗”级驱逐舰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改装,移走了100毫米火炮和双联装博福斯40毫米火炮,换装了5座博福斯MK7和MK2型单管STAAG机关炮,深水炸弹投掷器和滑轨也被1座单管反潜迫击炮取代。这次改装可能是因战后防空作战任务减弱所致。
“战斗”级驱逐舰的设计从一开始就颇受争议,首先就是该舰的武器装备。最初计划装备119毫米炮和少量扫雷器具,但在最后计划起草时,海军部决定所有舰艇均装备114毫米炮,并且安装足够的扫雷器具。
114毫米火炮安装在封闭式炮塔上,或许在今天这是主流,但在观通设备并不先进的二战时期,这种设计使火炮手变成了“瞎子”。批评者认为,主炮80度的仰角使舰艇在恶劣海况时,暴露的炮塔机械容易遭受海水侵蚀。
1942年,一座试验炮塔安装在“凶猛”号上进行测试,结果证明令人满意,但也暴露出几点不足,其中漏油等问题直到这些舰艇退役也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是否在舰上装备鱼雷发射管也引起很大争议,海军建设部副部长认为一座炮塔就足够了,不值得装备鱼雷发射管。
他的观点没有被采纳,相反最后确定装备2套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这位副部长又极力反对,认为这些装备在狭窄海域执行反潜作战太浪费了,但执行反舰作战却又太低了。尽管舰上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火炮,皇家海军的将军们却依然认为火炮火力不够。
其次是舰上居住条件极其糟糕。舰员居住标准最初是按照每人21英寸的床铺和24英寸的座位空间计划的,这是建立在平时240人至288人、战时338人的编制基础之上的,但舰艇服役后平时的编制都在280人到290人之间,尤其是后来又增加新的设备后,使居住舱显得过于拥挤,加之各种管道、水泵、其它机械等使这种状况更加恶化。
舰上没有洗衣房或干洗设备,洗澡房设备极其简陋,10至12人共用一个脸盆,60人共用一个喷头,这些问题从未得到缓解。特别是居住舱位置设计上犯了致命错误,它太靠近鱼雷发射管。
此外,舰上缺乏足够的天气控制式水冷却设备,后来做了一些改进,但在炎热天气里仍使舰员感觉特别不舒服。
尽管如此,“战斗”级驱逐舰外形大方美观,是皇家海军第一批装备了稳定鳍的舰艇,航行时十分稳健,几乎没有什么震动,并且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经得起海上风浪,被认为是皇家海军具有经典战列舰特点的最后舰艇。
“战斗”级驱逐舰经历了国防费用增减的起起落落和国防政策改变的不同时期,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成为皇家海军驱逐舰力量的核心。对于多数人来说,它们的确是“美丽的战斗级”。
短暂的作战经历
“战斗”级防空驱逐舰是战火催生的产物,但由于姗姗来迟,基本上没能接受二战的洗礼。设计之初是为对付纳粹德国的轰炸机,不过等到这些舰艇在1944年后逐步进入现役时,盟军在欧洲已进入反攻阶段,“战斗”级已派不上用场。
于是皇家海军决定把它们调往太平洋,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斗。然而,也仅有“巴夫勒尔”号在“抗日战争胜利日”之前抵达太平洋,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太平洋舰队第57特混部队,参加了对日本最后的战斗和受降仪式。
在“抗日战争胜利日”那天,已经赶赴地中海的“舰队”、“特拉法尔加”、“坎波当”号继续前往太平洋,加入太平洋舰队第19驱逐舰分队,之后,“霍格”和“拉各斯”号也加入了该行列。
与此同时,“索尔贝”和“菲尼斯特雷”号则在中途折返回英国,加入英国本土舰队。不仅没有为反法西斯战争出多少力,而且其中4艘舰即“舰队”号、“巴夫勒尔”号、“格拉夫林”号和“圣-基茨”号于1955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参加了苏伊士登陆行动,成为以色列的帮凶。
英国海军前后两批共定购了38艘“战斗”级驱逐舰,但只有24艘完工并服役。由于二战结束,正处于建造之中的“孟斯”、“乌姆杜尔曼”、“萨默”、“河盘”、“圣-露西娅”、“桑-多明戈”和“滑铁卢”号等7艘舰在下水前即被拆除,“美女岛”、“纳瓦里诺”、“波克铁尔斯”、“塔拉韦腊”和“亭可马里”号等5艘舰则在下水后立即被废弃,“日德兰”和“欧德纳尔德”号在罗西斯港作为港口趸船,直到1957年底被拆除,“阿尔布伊尔”和“那慕尔”号则一直呆在造船厂,直到50年代初被废弃。
在完工的24艘舰中,“格拉夫林”号刚完工就直接进入后备役,“马塔潘”号在1947年完成海试、进入现役之前就储备起来。
1959年,英国海军把“科鲁尼亚”、“阿金考特”、“埃纳”和“巴罗萨”号4艘舰改装成雷达警戒舰,主要改装项目包括安装一部大型点阵雷达装置、改建舰尾上层建筑、撤消副炮、加装“海猫”舰空导弹发射系统等。这4艘舰到60年代晚期仍保持作战能力。
虽然没有实战经历,但“索尔贝”号在“死亡之光”行动中仅用11发炮弹就将一艘德国潜艇击沉,也创造了一项纪录。“索尔贝”号舰还访问过欧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并长期作为皇家游艇的护航舰,陪同王后访问地中海和非洲沿岸国家,大长王室威风。
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斗”级舰为“马塔潘”号,1947年在正式服役前就被储备起来,23年后的1970年才被拖至普茨茅斯港改装成一艘声呐试验舰。改装范围很广,只有最初的设计、舰体和发动机予以保留。
1973年,其在皇家海军中的最后一艘姊妹舰退役10年后,“马塔潘”号才首次服役,5年后退出现役。“马塔潘”号的退役标志着皇家海军“战斗”级驱逐舰34年的风雨历史落下帷幕。
不过,几艘“战斗”级驱逐舰却在外国海军中服役了长达数十年。1967年,英国将“斯路易斯”号移交给伊朗海军,被重新命名为“阿特密兹”号,据信直到90年代中期仍是伊朗海军的主力舰艇,命周期达到50年。“加巴德”和“加的斯”号在1956年、1957年分别移交给巴基斯坦海军,并更名为“圆月”和“哈伊巴尔”号。
“哈伊巴尔”号在1971年印巴第三次战争中被印度海军“黄蜂”级导弹艇用SS-N-2“冥河”反舰导弹击沉,“圆月”号则一直到90年代初才退役。
至此,不得不提及的是澳大利亚海军在本土建造的2艘“战斗”级驱逐舰“安扎克”-Ⅱ和“托布鲁克”号。其中“安扎克”-Ⅱ号于1951年刚服役不久即加入“联合国军”首次出兵朝鲜,直到1959年它都隶属于驻新加坡的联邦战略后备军,前后几次抵达朝鲜半岛,对其北部进行炮击。
1963年4月,它被改装为训练舰。即便如此,1968年6月,“安扎克”-Ⅱ号还作为“悉尼”号航母的护航舰发兵越南,再一次扮演了极不光彩的“侵略”角色。
基德级驱逐舰
概述
研发背景
“斯普鲁恩斯”级的原始设计中,本身就存在着反潜型与防空型,但当时美国海军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性能更佳的“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上,此种“斯普鲁恩斯”级防空型号并未被本国海军相中。
不过伊朗在1974年向美国订购的四艘军舰,便采用了这种防空版“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设计,因此有时候也被称作“阿亚图拉”级。
当时伊朗亲美的巴勒维王朝在美国影响力相当大,是唯一获得美国出口f-14“雄猫”战斗机的国家。这种战舰原先的设计意图是在波斯湾的军事行动中使用,所以,它有非常出色的空调系统。
研发历程
就在1979年这四艘驱逐舰完工之际,巴列维王朝突然遭到推翻,新政权执行激进的反美政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迅速交恶,拒绝接收这四艘导弹驱逐舰,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不愿意对伊朗新政权出售武器,美国对伊朗的所有军售案全部告吹,当时一起泡汤的还包括bell公司与伊朗进行的一系列攻击、通用直升机交易。这批导弹驱逐舰只能由美国海军收购,它们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加入美国海军舰队。
首舰以艾萨克•基德少将命名,二号舰“考拉汗”号与三号舰“斯考特”号则是为了纪念在1943年底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阵亡的两位美国海军少将。
由于该级舰为斯普鲁恩斯级的准姊妹舰,生产序号就依照“斯普鲁恩斯”级的建造顺序,在第三十艘“斯普鲁恩斯“级的“佛莱彻”号后面。
性能指标
该级舰标准排水量6950吨,满载9574吨,全长171.7米,宽16.8,高9.1米,吃水7米,航速33节,以20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可达6000海里,人员编制为军官24人、士兵322人。
结构特点
“基德”级驱逐舰具有“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某些外形特征,同时还混合了“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作战系统。作为一种多用途战舰,“基德”级驱逐舰可以同时应付来自空中、海面和水下的攻击。
“基德”级的舰体与动力系统基本设计与斯普鲁恩斯级舰相同,其动力系统的设计都是为了应付常规战争,而不仅仅是反潜战斗,但“基德”级在舰体侧舷与若干重要部位增加“凯夫拉”或铝质装甲,因此排水量比斯普鲁恩斯级舰大。
基德级与斯普鲁恩斯级舰最主要的区别在作战装备,舍弃了斯普鲁恩斯级舰以反潜为主的战系与武装配置,代之以类似“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战斗系统与防空武装,最主要的武器为两具mk-26双臂防空导弹发射器。
由于以防空为主要任务,“基德”级便未装备“斯普鲁恩斯”级舰的拖曳数组声纳以及“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
船楼前方的mk-26弹舱容量较舰尾的mk-26小,因为原先预定在舰首安装mk-71型203毫米舰炮,但后来遭到取消,仍沿用美国海军制式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舰尾的mk-26可装填16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使该级舰仍然具备相当的中长程反潜能力。
由于身为一种外销型舰艇,最初“基德”级的装备较为简陋,武器包括舰首一门mk-45舰炮、两组mk-26双臂导弹发射器、两具三联装mk-32鱼雷发射器以及两架反潜直升机,主要侦测装备则为一具sps-48c3d对空搜索雷达以及两具用于导引标准防空导弹的spg-51d照明雷达,舰上的作战系统则为美国海军最早的计算机化战斗系统──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武器控制与电子系统:
武器装备
“基德”级驱逐舰主要配备了两座mk45单管127毫米舰炮,两座“密集阵”近程防空系统;两座双臂mk10导弹发射架,可发射“标准”“小猎犬”防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两座mk-36干扰弹发射器;两座鱼雷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32鱼雷;此外还配有两架“海鹰”直升机电子设备
“基德”级的电子设备最先包括:一部对空搜索雷达、一部平面搜索雷达、一部平面追踪火控雷达、两部a照明雷达和一套电子战系统,以及一套海军战术数据系统,舰首有一部声纳。
发展演变
在1980年代初期进入美国海军之际,“基德”级便加装两组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以及两具mk-15密集阵系统,以进一步充实自身的武器装备。
在1987年至1990年,美国海军为“基德”级进行新威胁反应提升改良计划:在侦测装备方面,以对空搜索雷达取代平面搜索雷达,并加装一具长程对空搜索雷达以及一具可导引舰炮或“标准”防空导弹的照明雷达;也因此,“基德”级可用于导引“标准”防空导弹的照射频道增至三座。
同时配备sps-48e与sps-49不仅可以在性能上截长补短并且互为备援,在接战时也有相辅相成以及增加目标更新速率的作用;例如在发现威胁时,sps-48e可专注于扫描特定空域,而sps-49则继续进行所有方为的全面警戒,因此,整个系统的效能虽比不上拥有相位数组雷达的宙斯盾舰艇,但比其它只有一座旋转对空雷达的舰艇好得多。
在作战系统方面,“基德”级将ntds升级为“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此为一种半分布式战斗系统。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核心为一套“指挥决策”系统,整合一套武器指挥系统、一套mk-86舰炮火控系统、一套mk-74导弹火控系统、一套mk-116反潜火控系统等,此外还有一部用于雷达的中型计算机、一部用于导弹下链传输系统的uyk-44中型计算机。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共配备六座显控台与3部武器控制显控台。
“基德”级的指挥决策系统拥有两部uyk-43主计算机,其中一部使用以美国军规程序语言为uyk-43计算机新撰写的软件,能与link-4a、link-11、link-14等数据链相容;另一部则作为独立的指挥决策处理器,能建立或修改战术原则。指挥决策系统系统中还包括一具彩色显控台以及数台配备17或23英寸显示器的自动态势显示面板。
基德级服役之初,wds是战情室与各武器火控系统之间的中继,根据侦测系统的目标自动追踪档案、舰上武器系统的能力以及周遭环境等决定是否进行接战,并指定接战顺序以及使用的武器,接着便指挥各武器控制系统进行接战,一次可同时追踪256个目标;此外,还能监控发射后仍在飞行的防空导弹或进行射后评估。
当某个火控频道的接战任务完成后,便在wds的指挥下接战另一个目标,而非由战情中心直接管制。wds的操作乃透过三具显控台,其中两具用于两部uyk-44计算机,一部用于mk-72数据转换系统。
至于sys-2则负责将舰上sps-48e、sps-49、sps-55等不同性质的雷达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单一的目标侦测档案,能大幅提升本级舰的环境意识,消除了侦测死角。
电战系统方面,除了“斯考特”号使用功能完整的slq-32(v)3之外,其余三舰一开始都使用不具备主动电子反制能力的slq-32(v)2;但后来这三艘都将slq-32(v)2升级为具有主动电子反制能力的(v)5型。
升级后的“基德”级驱逐舰配备有先进的防空雷达系统,因而具有控制广泛海域制空权的能力。“在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服役之前,“基德”级堪称美国舰队中战力最强、最全面的驱逐舰。据称,如果需要的话,“宙斯盾”也可以控制“基德”级驱逐舰的导弹系统。
作战使用
“基德”级一度是美国海军战力最强大均衡的驱逐舰,服役期间曾陆续充实装备并提升性能。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一代“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大量进入美国海军服役,没有宙斯盾系统的“基德”级随后在1998至1999年陆续提前除役封存。
一般舰船在此后就意味着命运的终结,但“基德”级却是接二连三的交好运,最终竟然“枯木开花”、再次启封。
在1998年10月,希腊与美国展开交涉,试图以“租购”方式取得四艘“基德”级,但最终由于美国不肯出售标准sm-2防空导弹而告吹;随后美国又向澳大利亚推销基德级,但澳大利亚海军正将力量集中在本国新一代sea-4000防空舰艇计划上,对“基德”级一点也不感冒。
台湾原先一直想租借退役封存的“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反舰能力日益飚升,台湾海军舰艇应对空中威胁的能力越来越成问题,偏偏“斯普鲁恩斯”原型级无法使用“标准”防空导弹,如果进行改装,成本、风险都相当大,加之美国一直在此问题上不肯松口,因此台湾转而采购使用相同舰体但具备“标准”防空导弹系统的“基德”级。
2001年美国对台军售清单上,“基德”级赫然出现在列,并获得美国批准,“基德”级的采购案被台湾海军称为“光华七号”,使原本已经退役的它在台湾声名大噪。
但是对于台湾海军而言,美国并未同意出售台湾这波军购的首要目标──“阿利•伯克”级,较老旧且战力相对较低的“基德”级似乎只是用来折冲的替代品;而且“基德”级与阿利•伯克级皆为为远洋舰艇,势将冲击台湾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台湾政坛意识型态对立日趋强烈,故是否要购入“基德”级,曾引发台湾内部不小的争议。
经过种种波折,包括中间台湾当局为了减轻在野党的批评,不得不以减少相关导弹采购数量等手段压低交易总价,“基德”级的预算总算在2003年5月30日通过,在2004年年度预算中执行,随后海军也与美国签署了军售发价书,此案终于“大功告成”。
军购内容包括四艘基德级、248枚标准sm-2mrblock3a防空导弹、32枚鱼叉-ii反舰导弹以及所有训练、维修、备用零组件等。
2003年中旬,美国vse公司击败诺斯罗普•格鲁曼集团,获得了四艘“基德”级驱逐舰启封、整修、改良并训练台湾海军接舰人员的合同,总值达810万美元。
合约中四艘“基德”级都将在美国东岸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造船厂进行启封与改良工程。
2003年8月,第一艘“基德”级从原封存地点费城拖至查尔斯顿船厂,并在同月25日展开船体检查,其余三艘也在2003至2004年年底拖至该厂;至于舰上系统的ntu改良工程则在2003年7月便已展开,包括加装link-16三军通用数据链,以及将舰首sqs-53a声纳升级为sqs-53d。
不过该舰的电子装备是20世纪80年代水平,不仅略嫌老旧过时,维修起来也颇教人头疼,台湾未来可能考虑以功能强大且易于维护升级的民间组件来取代。在2003年9月,台湾先遣支队人员抵达查尔斯顿造船厂开始接收基德级的相关工作。
在2005年1月26日,竟发生一名“基德”级接舰官兵在舱房内上吊自杀,因而抖出有台军高级军官管教不当、过度指派工作给属下,导致全舰人员压力过大、士气低迷的丑闻。
2005年台湾立法院第六会期通过今后海军舰艇需以台湾的人名或地名命名,因此台湾海军在2005年10月25日宣布变更“基德”级的命名,改为海军重要军港,首舰取“基德”级首字谐音而更名为基隆号(1801),后续三舰依序为“苏澳”、“左营”与“马公”。
在2005年8月,“基隆”号与“苏澳”号已经完成启封作业与训练阶段,开始进行各项战备训练,舰上各武器系统进行了实弹射击或模拟射击。历经一年八个月紧锣密鼓的启封工程并接受美海军的训练及签证后,台湾海军的接舰人员在一年8个月内通过美方的测评与检验。
“基隆”号与“苏澳”号在2005年11月中旬自美启航,在抵达关岛前,悬挂的是美国国旗,台湾官兵也只穿工作服。
12月抵达台湾,将于2006年一月于苏澳军港举行成军典礼。后两艘“左营”号与“马公”号则分别于2005年1月与4月展开启封训练,2006年中旬进行作战测试评估,预计于2007年成军。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
概述
现代级驱逐舰是前苏联开发建造的驱逐舰。名称意义是一种老鹰“鵟”。该级驱逐舰前身是1960年代建造的61号计划型大型反潜舰。船体基本构造和61型同,防空导弹发射器和连装炮塔分别于舰前部和后部配置,为了舰体大型化,直升机库和飞行甲板移到舰中央部,舰桥两旁设置反舰导弹发射筒。
标准装备中包含中程反舰导弹;因为在61号计划型大型反潜舰上装备过评价不错,本来现代级任务是任务是舰队防空,可是因为装备了显著的反舰导弹而被西方认为是“航母杀手”制海战舰。
该级舰有建造28艘的计划,并且在1980年至1994年间苏联海军陆续有17艘服役,18号舰以后的建造,因为苏联解体后极度财政难而中断。
1996年,工事中断中的2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买下,1999年至2000年间完工服役。中国于2001年又追加2艘的订单,并要求大幅改良附加装备。根据当初计划,21号舰以后,舰后部130mm连装炮将撤去,换装新型反舰导弹发射架P-800导弹的VLS(垂直发射系统)改良战斗力,结果,苏联海军取消20号舰之后的订单导致该计划反而不能在苏联或俄罗斯自己海军实现。
本级防空•反舰兵器比较强而反潜能力比较有限,概念上是要搭配同时期建造的1155型大型反潜舰搭配使用。防空导弹3K90最大射程仅30km算是短程舰队防空用,以搭配射程长的广域防空导弹S-300搭载舰补充其短程不足之处为主要任务,本级舰也可以单独巡航使用当成一种多功能“万能舰”。
动力系统
本级出现之时,西方海军观察家大为惊讶的是,本级采用老式蒸气锅炉驱动蒸汽轮机为动力。本级就役的1980年代,西方各国海军水上军舰都已经是燃气轮机为最大主流,蒸气锅炉机关搭载的驱逐舰已经不建造很久了。
旧苏联曾经造出世界最初的燃气轮机军舰也就是61型大型反潜舰,等于领先西方各国,之后服役的现代级却又使用蒸气锅炉,本舰也被称为“时代逆流”的驱逐舰。
本状况当时有诸多臆测,但是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本级建造的造船所,是钻研蒸气动力专门技术的蒸气锅炉和蒸汽轮机制造厂。担任诸多蒸气动力舰艇建造的该厂,坚持与“流行的尖端科技”相背道而行,依然继续建造了KYNDA级导弹巡洋舰,Kara级巡洋舰等诸多蒸气舰艇。
而且如果本级也变成燃气轮机的话,必须得关闭蒸气锅炉机关制造的工厂生产线导致失业,对1155型大型反潜舰同时大量建造就有燃气轮机的制造还有变得赶不上进度的隐忧。而苏联缺乏供燃气轮机使用的燃料(轻油)也是主因,并且导致蒸气锅炉用重油反过剩。综合以上原因决定继续使用蒸气锅炉。
所以苏联解体后,极度财政困难和人手不足,这些“时代逆流”的蒸气驱逐舰却刚好“逆风”而起。因为燃气涡轮构造复杂得多,维持整备很难继续支撑,反而多数人手稀少就能维护的蒸气锅炉推进驱逐舰能大量保持现役、维持战力,俄罗斯海军的重担减轻很多。
以重油为燃料的蒸气舰也可以使珍贵的舰队轻油需要减量,比较能适应供给削减的困境,相对于维持差不多功能的无畏级舰就像是地狱一般,当时陷入慢性人员不足的海军如果没有这些蒸气动力船,恐怕规模要再减低。
许多运气不好的意外事故接连发生,多负担任务的现代级退役或是无限期大修。导致不少西方观察家说现代级是失败作品的评论风潮发生。
然而苏联海军中几度最优秀舰艇都由现代级中选,中国人民解放军2度表示想购买现役中的现代级,因为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远征任务证明所谓的“失败”是设计时不可能预估到的国家财政崩溃导致没有维护经费,与舰艇设计无关,并没有任何失败的事证和锅炉设计有关。
另外苏联崩溃前末期很多工厂工人没有薪水而怠工使得制造精度低下,很多列为提前“退役”的,其实是大修保养中因为经费中断而丢弃著最后只好退役苏联崩溃前后建造的新船都还在使用。苏联崩溃后15年过去了,随着情报公开证明;现代级在批评声和政治风暴中坚韧不拔的活了下来,验证了当初的设计都是对的。
未来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对本级的建造还是延续,1993年春发布的“舰艇整备十年计划”中表示,本级最终将建造到28艘,每7艘编成驱逐舰队共4队编成的大计划。然而数年后财政状况很难维持,建造数减调到19艘,已经开工的20号舰紧急建造中止。
俄罗斯海军就役以1994年竣工17号舰最新。之后工事就停滞18,19号舰都卖给中国。已经完工的军舰,也因上述理由在1990年代后半就多数陷入不能作战状态了。17艘竣工的现代级,2008年的现在还在俄罗斯海军籍服役的有9艘。维修良好能即时作战出发的预计不到一半。
使用上,本级蒸气锅炉有广泛的西方杂志记载有大缺点,评语有“设计有缺陷”?“可靠性低”同规格一下建造28艘的计划也有欠考虑,本级舰活动不活跃也和维护的问题有关。
纵使一般俄罗斯认为蒸气锅炉只要好好维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可否认燃气轮机一直进步,性能上已经有明显差异,不再有继续使用建造蒸气锅炉的理由。
苏联解体后,海军长期和大型水上舰新舰建造全部停止,2005年,本级代替者4500吨级22350型驱逐舰计划发表。着重于防空和反舰,22350级另有增加反潜能力而牺牲防空反舰的舰型,打算用一舰型取代多种舰。1号舰2006年2月2日开工2009年预备服役,建造费约3亿1000万美金一艘。俄罗斯海军,预计同型建造20艘。
同型舰
956号计划型
1~14号舰都是原型设计。但是1~3号舰和4~5号舰雷达略有不同,引号内为俄文舰名的本意。
“现代”号。北方舰队、1989年苏联解体后终止维护、1998年除籍、2003年6月解体。
“绝望”号。北方舰队、1997年除籍。2003年6月解体。
“卓越”号。北方舰队、1998年除籍。
“慎密”号。太平洋舰队、1997年除籍。
“无瑕”号。北方舰队、1993年大修中遇到财政困难工事延宕、2002年放弃修理除籍。
“果敢”号。太平洋舰队。1998年于17基地封存退为予备役。
“坚定”号。太平洋舰队、1999年除籍于17基地封存退为予备役、同年4月8日浸水沉没。零件打捞后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鼓舞”号。北方舰队。1997年除籍。
“暴风”号。太平洋舰队。2006年7月进入大修。
“指导”号。北方舰队。改名为“轰雷”。后来2007年12月9日除籍。
“迅捷”号。太平洋舰队。1993年到2002年近十年都在大修中没有预算。
“敏捷”号。北方舰队。2002年开始大修。
“无畏”号。太平洋舰队。1999年大修。2002年移到17基地移动。2005年移动到别处。
“无敌”号。北方舰队。1998年大修。2007年12月9日改名为巨响。
“难忘”号。唯一在黑海建造的现代级舰。1987年建造中止。
956A号计划型
15~20号舰对空导弹都有改良。反舰导弹“日炙”改成射程延长型“日炙M”。
“不安”号。波罗的海舰队。2004年加里宁格勒市造船厂大修。
“共青团”号。后来改名(“耐性、能抵抗的、固执的、坚韧不拔的”)。波罗的海舰队旗舰。
无惧号。北方舰队。2004年6月改名尊贵号、又改名“叶卡捷琳堡”。建造途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买去、1999年12月25日出航后改名杭州号。称为956E型。
深思号。后改名(“亚历山大大帝”)。建造途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买去、2000年12月出航、翌年2001年1月到达后又改名福州号。称为956E型。
20号舰工场编号第880号舰。1992年第190造船工场开工、工事完成率20%因为技术问题作业中止。
956U号计划型
21号舰以后。舰后部130mm连装炮拆除、换成新型反舰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改良型。但是该计划因为苏联财政困难从未建到21号舰;也就无疾而终。
956YeM号计划型
改为“杭州”级。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2艘追加订单。称为956EM号计划型。改装防空导弹及反舰导弹射程延长型。舰后部130mm连装炮塔拆除、增设CIWS近迫防卫快炮“CADS-N-1”2具。舰中央部直升机甲板扩大、和其他少许改良。
泰州苏联海军原名(“印象深刻、难忘”)。2003年11月15日开工、2004年7月23日下水。2005年12月28日交货。
宁波苏联海军名(“永恒”)。建造中2005年4月27日曾经发生火灾第二甲板600平方米烧掉。2006年7月海上测试开始。
护卫舰
护卫舰主要用于反潜护航以及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对岸对舰攻击等任务。乍看起来,护卫舰与驱逐舰所完成的任务和装备都很相似,但护卫舰一般比驱逐舰吨位小、武器弱、航速低,然而因为其机动性好、造价低廉,受到各国海军的青睐,是一种更为普及的舰种。
现代护卫舰按排水量大小可分为中型和小型两种;按其作战使命可分为反潜、防空和对海3种类型,这点又与驱逐舰相似。
20世纪70年代以来,护卫舰一般都装备了导弹,加强了攻击能力和防卫能力,许多还配备有反潜直升机,并且更新了动力、电子系统和声纳、火控、指挥系统等,能够兼负起驱逐舰的战斗任务。
护卫舰的面貌已经今非昔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驱逐舰和护卫舰已经很难分得清楚。护卫舰在冷战后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各国护卫舰也因此成为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舰种。
导弹艇
导弹艇是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本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于近岸海区作战,也可用于巡逻、警戒和反潜。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将P6级鱼雷艇改制成蚊子级导弹艇,这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导弹艇。导弹艇满载排水量可由数十吨至500吨,航速30~40节左右,水翼导弹艇航速50节左右。
导弹艇多数采用高速柴油机,有的采用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一柴油机联合动力装置。装备有巡航式舰舰导弹2~8枚,单管或双管20~76毫米舰炮1~2门,有的还装备有鱼雷、水雷、深水炸弹或舰空导弹。导弹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攻击威力大。但续航力较小,自卫能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