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性观念与自我

保护意识的革命如何教孩子科学地自我保护 1.亟需革命的中国性知识现状“食色,性也。”先祖留给我们的这句悠悠古训,直接触及了性的本体内

涵。看,我们的祖先对性的认识是多么开明、深刻。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展开的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人必须具有极强的集体作战能力。这个集体必须有无数鲜活的生命,只有依靠这些生命的牢不可破的集体组合,人类才能战胜自然。这一切的得来,必须以人类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为前提。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并不具备惊人的生殖能力,这样,为了生存,性生活就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重要地位。性,在我们祖先那里,有着多么神圣而崇高的使命。

然而,当人这一具有高度智慧的动物成为大自然无可动摇的统治者,

当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被温文尔雅的文明时代所取代,性,逐渐失去了其至尊无上的地位。别的不说,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文明之邦为例,自从步入了文明时期,儒家伦理逐渐成为几千年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行为道德准则。人们对性越来越讳莫如深。谁都知道性生活是人一生必不可少的需求, 但就是不能说,宁可让它烂在心里也不能让它登大雅之堂;宁可容忍偷鸡摸狗之类的秽行,宁可容忍青楼妓院这样的宣淫纵欲的场所,却不允许对它进行公开谈论。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性观念给我们今天的时代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虽然我们的时代已步入了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新时代,虽然性观念已经逐渐由性愚味步入性科学的轨道,中国性知识现状仍然令人忧心忡忡, 远远没有进入理想的性文明时代。

1 中国当代青少年性知识现状大写真

张林是某重点中学初二学生,成绩在班里一向顶呱呱。

然而,最近上课老是走神,精神恍惚,沉默寡言,老师提问,他的回答常常言不及意。

找他谈话,他躲躲闪闪,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他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这是因为他的阴茎经常莫名其妙地勃起而且上课时也时有发生。看到漂亮的女孩子,他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过去从未体验过的性冲动。他觉得这是很丑恶的事情,整天疑神疑鬼,甚至认为自己成了一个怪物, 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自己。

有一天,他的同学悄悄告诉他,睡觉时,他的同学有一种白色的液体流了出来,平生以来,从没有过那种飘飘欲仙的快乐。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席话正好触动了张林的隐痛,然而他当时除了有同学说的那种快感,剩下的就是深深的恐惧感,他听说过遗精,听到过“精尽人亡”的危险。他心里总想着“一滴精子十滴血”,这样下去,不知道哪天他就会突然死去,离开这个他还不曾充分享受的缤纷世界。

于是,他越发沉缅于幻想,开始觉得昔日的刻苦用功学习变得毫无意义,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要是这个张林了解一些青春期的性知识,知道阴茎的勃起是男孩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必然现象,知道正常的遗精现象并没有“精尽人亡”的忧患, 那么一切将是另一番景象,然而,由于在性知识方面的严重匮乏,由于性观念的极度落后,一颗希望之星从此变得黯淡无光,多令人痛心!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案例。

琼和杨自那次校园邂逅之后,彼此对对方的爱慕、思念之情如悠悠春水,日见其涨。第一次去杨家,因为家里没有大人在,琼过得无拘无束,非

常开心,浑身洋溢着青春期少女动人的气息,杨也从心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两人在动人的乐曲声中尽情嘻闹、神聊,充分享受过去谁都没有体验过的全新生活。后来,两人聊累了,说够了,便关掉音乐,静静地坐在一起。琼感觉到自己的那双小手已被一双滚烫有力的大手轻轻握住,她没有拒绝,因为久久以来,她就渴望有这种醉心的幸福。

杨突然站起来,神情诡秘,拉着琼的手,“你敢不敢和我一起看张碟?”琼的芳心剧烈地跳了起来,有一种很害怕的感觉。琼心里明白,杨说的是指三级片、毛片一类的影碟,然而刚才两人度过的幸福时光给琼带来了极大的兴趣,一双小手长时间握在杨的手中早已令琼芳心荡漾;她在渴望着更大的快乐、幸福。尽管刚开始有点害怕,但这种紧张心理很快就被一种充满激情的渴望所取代,“毛片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片子,跟我小时看过的电影有什么区别呀?”琼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的“罪孽”。她不知道自己那天究竟做了些什么?不知道自己那天是怎样离开杨的家的?她心中背负着一块沉重的巨石,她无法理解自己那天的所作所为,无法原谅自己,同时下定决心:从此再也不理杨了。她不知道自己将如何面对父母。面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 面对将来的人生之路,整日里恍恍惚惚,觉得每个人都在对她指指点点,每个人的目光都能看穿她。

她不敢上学了,怕见到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更怕杨再来找她。

她怀疑自己怀孕了,而每想到此,她就恐惧异常,看不到一点获救的希望。于是,她彻底绝望了,觉得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自饮苦酒,离开这个世界, 一死了之。她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给自己的父母和班主任分别留下一封遗书,恳请他们原谅⋯⋯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要是琼能够对青春期性爱有一个理性的对待,并为此作好充分准备,让爱情之河细水长流, 而不让欲望之火烧得自己神智不清;要是琼能够体会到性的欲里一旦被激起,理智将变得软弱无力,因而拒绝毛片的诱惑,规劝杨以温柔的爱抚方式来满足自己对性爱的最初渴望;要是琼能明白一次爱河的失足并不会是千夫所指的罪孽,哪怕怀孕,接受人流,吸取教训,一切都会重新开始,她和杨仍然会有一个明媚的未来⋯⋯可是,琼不明白这些,对爱欲的渴求与性观念的落后把一个美丽的姑娘送上了断头台。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很多。很多。时针已指向 20 世纪末的最后一年,一个崭新的世纪即将在我们面前拉开帷幕,然而,我们许多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们在性观念、性知识方面却出现了令人痛心的缺失。生理方面的日渐成熟使他们萌动了最初的情愫;社会的日益发展开放、西方情爱艺术作品的不断涌入使他们对爱情、对性欲作出了最浪漫的激情幻想,他们渴望体验,渴望把自己的爱情理想变为现实。然而,他们对自己青春期生理发育状况知之甚少, 对一些突然出现的生理反应,如月经初潮、遗精等慌乱不堪,对自己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更是一片茫然。这种极大的反差使他们无法解释自己的爱欲冲动,因而陷入一种情爱盲动状态,兴之所至去“尝禁果”。出了问题就全线崩溃,灰心绝望,仿佛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

这就是我们广大青少年的性知识现状。试问,这样一种性知识现状下的中国新一代青少年怎么能成功地跨越世纪的门槛,去迎接 21 世纪的全新挑战?这样的接班人怎么去与下个世纪的日本青年、美国青年竞争?

2世纪末中国父母性观念现状曝光

父母是孩子最天然的老师。可以说,父母能否具备健康的性观念,能否把必需的性观念、性知识准确、及时地传授给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子女, 能否针对子女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种种“异常”恰到好处地加以引导,以达观宽容的心态面对子女在性方面的种种误解、失足而进行民主的对话、交流, 对孩子正确的性观念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的父母究竟做得怎样呢?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进行的“对异性朋友的友情问题”的问卷调查中, 只有 4.3%的家长赞成自己的孩子交异性朋友,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家长竟达 95.7%。

这一调查结果是令人痛心的。因为面对同一问题,可爱的子女则有近 50

%的人赞同与异性朋友交往。这些杞人忧天的父母们压根就认为青春期的异性友谊必然会导致早恋。一提起异性友谊就想到早恋,一想起早恋,便想起性过锗和性犯罪,于是战战兢兢,谈“恋”色变,恨不得把男女同学们隔离在两个不同门的冰箱中,老死不相往来。一位重点中学高二的女生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人们总是对这个话题如此敏感,我怀疑他们就是早恋过来的。”

小张和王勇是对亲密无间的异性朋友。高中两年,他们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友谊渐渐爆出了爱情的火花,两人的心贴得更近了,一离开学校,两人就泡在一起情意绵绵。有时上课,两人也常常眉目传情。

没多久,两人的恋情被发觉了,老师通知了双方父母。

小张的母亲盛怒之下,一见到王勇便疯了,揪着王勇的头发连扇耳光, 一边打还一边骂:“打死你这个臭流氓,臭流氓!”小张的父亲也从后面猛踢两脚,幸被老师及时劝阻。

愣在一旁的王勇的父亲说:“得得得,该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吧。”说句实话,小张的父母并非不懂什么叫爱情。他们都是过来人,也许对自己年轻时那段罗曼史还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可一旦几十年过后,面对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孩子的恋情,却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怒,充当起了卫道士的角色,视爱情为流氓行为,拼命扼杀孩子心中爱的火种。这是一种极其残暴的行为。王勇的父亲则认同自己孩子的行为确实“流氓”,竟然侵犯了人家女儿的青春,就应该赔偿青春损失费,“该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吧”。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放眼这个大社会,这样的父母何止千万?应该承

认,他们的初衷是善良的,怕自己的孩子变坏。他们也有相当的性知识,他们也谈过恋爱,也有过心醉神迷的恋情,但是他们的性观念却极度落后。可以说他们在年轻时代就不曾有过清晰、正确的性观念,所谓的性知识也是偷偷摸摸,不可言宣的个人经验总结,因此他们才会用极其野蛮、粗暴、愚昧的方式对待自己孩子的异性友谊、早恋。他们不知道良性的性教育,便只能以这种原始的暴力方式来消除自己内心深处积淀了几十年的恐惧感。

这种暴力压制并不会让这些愚父、愚母们那颗“忧患”的心安稳多久。谁都明白这个常识,暴力只会激起更加顽强的反抗,不管这种反抗是以相同的激烈行为还是以平稳的行动体现。没有学会在心理上同他人亲近的孩子, 更加迫切地需要自我表露和情感交流。在父母道德规范的严厉压制下,他们大都在行为上表现出温顺和恭敬,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甚至彻底地把

它们压抑下去,但内心世界却是丰富异常,对性欲相当敏感,容易导致特定情况下的性爱越轨,或病态性行为。

面对世纪末中国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这种性知识现状,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可以肯定他说,青少年对性的愚味源自于父母性观念的落后。如果让这些父母把自己培养出来的“性愚昧”接班人原封不动地带入 21 世纪,中国的未来,不堪设想,一个个在性心理方面残缺不全的未来主人翁怎能撑起21 世纪的中国呢?革命的钟声已经敲响,一场全面更新性知识、性观念的革命已经迫在眉睫。

科学健康的性观念

  1. 父母应该了解什么是性

性,有广狭义之分,限于题目内容规定,我们现在来谈谈狭义的性概念。性,即是指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天性和本能。马克思说,人的两大基本欲望,一是生存欲,一是性欲。因此,提到“性”,我们大可不必觉得有什么羞于启齿。

性不过是与饥饿、口渴一样的生理现象,是维持个体生存和民族繁衍兴盛的必要条件。

生活中我们常常耳闻目睹有关性的概念,比如,性行为、性爱、性交、性欲、性并性欲狂、性变态⋯⋯举不胜举。对这些性概念的不断涌现,我们的父母们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关心也只是在心里想想,不敢轻易跟别人谈这些名词,更不敢对子女讲解这些性概念的科学内涵。

其实,这只能反映我们很多父母性观念的落后。大家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时代越发展、进步,有关性的名词越来越多的出现?还不是因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性观念就越科学,越开放,因而越来越清晰地走近性本身。作为为人父母者必须了解一些与性相关的基本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首先是性欲。性欲又叫性驱力或性动机。性欲是异性之间互相接触的欲望以及在某种刺激下所产生的性交欲望。它是人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性活动中获得身心快感的一种欲望。

从本能的意义上说,性欲是生理上的,但人类满足性欲的方式与人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性行为。性行为是指男女之间带有性满足意义的活动,包括拥抱、接吻、手淫、通过性具获得快感以及性交。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只有异性的性交行为才能导致精子与卵子结合,其他如同性恋、手淫、性幻想、使用性具等性行为,与性交行为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广义的性行为是指,一切实现性欲望、满足性需求包括性生理需求和性心理需求的行为活动。

“性”与“爱”的辩证法。“爱”是性满足的基础,“性”是表达爱的一种动力。缺乏情爱的性行为只能带来生理上的满足,而无法给予心理与精神上的享受。“性”是与生俱来的,“性”不等于爱,爱也不一定用“性”来表达。性爱不是一触即发,不是片刻欢愉,而是恒久的关系。

由性意识看性心理,性意识是指人类性行为中自觉的。 有目的的性思维活动。性心理是人的性活动的心理过程。

性变态。性变态也叫“性偏离”,是指人的性欲反常或性欲异常。性变

态又称“性歪曲”。“性精神病态”,是性行为和性心理的变形。它包括性爱对象的变异,如同性恋、恋物癖等,还包括性满足行为方式的变异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施虐癖等等。

性道德。性道德是指社会用以指导和制止人们性行为的规范。我国主张两性平等,保障恋爱,婚姻自由,认为离婚或丧偶者再婚是符合性道德的, 而任何形式的通奸、卖淫和一切非婚的性关系都是不符合性道德的。

性犯罪与性罪错。性犯罪是指基于个人性欲目的,为满足个人的性需求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危害社会秩序,破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种种违法犯罪行为。性犯罪有侵犯型和淫乱型两种。侵犯型犯罪包括强奸(轮奸)、奸淫儿童、强迫卖淫、性骚扰等。淫乱型是指嫖娼卖淫、淫乱性流氓集团、乱伦等。

性罪错是指犯了性方面的错误而违背了社会的道德规范习俗和某些法规规章。性罪错既指对受害者有所伤害或威胁,如成年人的性行为中涉及到未成年人(无论是异性恋或同性恋者),还包括公开干扰社会秩序和破坏社会风尚的行为,例如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等。

  1. 父母应了解孩子青春期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特征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年龄大致在 10 一 20 岁之间。青春期孩子在性生理方面的发育特征很显著。男孩的睾丸和阴茎开始

增大;喉结开始突出;出现了阴毛,骨骼发育,身高迅速增长;声音变得粗沉,有个别人乳房发胀;阴囊色素增加,腋毛生长,脸上开始长胡须;出现遗精;脸上出现青春痘。女孩在性生理方面的发育特征为:骨盆逐渐增宽, 臀部增厚长圆,皮脂腺分泌增加,阴毛逐渐长成,出现月经初潮和月经周期; 乳房开始发育、突出、膨胀,出现乳晕,乳头色素由浅变深;脸上出现青春痘等等。

青春期孩子在性心理方面的情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疏远异性阶段。开始于小学五六年级,原来手拉手,头碰头的小伙伴儿,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两大阵营”,彼此之间出现了距离。下课后,女孩一群叽叽喳喳,男孩一堆嬉戏打闹,构成教室里两个世界截然有别的风景; 偶尔在街上碰见异性同学,也只是把头一低,算是不打招呼的招呼。

接近异性阶段。年龄再大一点,界限开始逐渐消失。男女生混合打球、跳绳是常事。学习上出现了问题,总是倾向于向异性同学请教。出外旅游野餐,准是自然的男女搭配,男生处处表现出“护花使者”的风度,女生则总是寻找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持家本领。运动会上,拿名次的男生,除了收获女生的祝贺、崇拜的目光之外,还有他们笑盈盈递过来的毛巾、饮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男女同学共同参加的活动会变得更有趣。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喜欢异性,但并不限于一个特定的目标,接触异性,也多半是群体的交往。

爱慕异性阶段。岁月流逝,当年的顽皮蛋和黄毛丫头,逐渐出落成小伙子和大姑娘。这时,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 的偶像。他们的目光会悄悄地、不停地注视着心目中的“偶像”,总会寻找机会和他们出去散散步,聊聊天。个人的小屋四壁上挂满了自己喜爱的或崇拜的歌星、演员的照片。时时幻想他(她)成为自己的男友、女友。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收到一张小纸条,心惊肉跳一番。更甚者,不少男孩女孩开

始大胆给自己的意中人写情书,提出、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意。在高中高年级和大学低年级,校园里便出现了一对对“甜蜜蜜”,卿卿我我,好不开心。这一时期的少女便常常会有莫名的哀愁,渴慕异性的另眼相看,却又心惊肉跳、害怕上当。

  1. 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了解了科学的性知识,形成了正确的性观念,熟悉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特点,父母便有了一个可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性对话的良好开端。

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常识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告诉他们一些这一阶段必要的性常识,让他们始终对“性”有一个科学的了解,以健康、正常的心态接受“性”的方方面面。

其次,父母在性生活方面要洁身自好。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性行为、性挑逗。和孩子一起聊天游玩的时候,父母要尽量避免夫妻之间的那套“秘密用语。”一个家庭中出现第三者,家庭破裂;对孩子性心理健康发展是灾难性的。

父母要尽量做到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当着孩子的面和异性交往时,要表现得有分寸,更不要自私地把“第三者”带入家庭中。

其次,对孩子在青春期提出的各种涉及“性”方面的问题要用正确的态度予以对待。要知道,此时正是自己与孩子进行“性对话”的最佳时候。伴随着和颜悦色、浅显生动的讲解,孩子会对自己迷惑不解的性问题释然开怀,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新生活。比如,当孩子问“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对此,父母就可以用浅显生动的解说告诉他:“当爸爸妈妈互相亲热的时候,他们喜欢靠得很近,接吻拥抱,妈妈肚子里有许多多细小的卵子,爸爸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叫精液,当一个偶然的机会二者结合时,精液能使其中一个卵子,变成婴儿,这就是你。”听到这样的解释,孩子应该很满足了,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加对父母的信任和爱,对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出格”的行为,比如给异性写情书,早恋,偷偷看淫秽书刊、音像,父母千万别以暴力“残酷镇压”或听之任之,而是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孩子进行耐心教育,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告诉他们,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与异性的接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异性的了解除了外貌特征,很难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性格和为人。须知爱情不单是身体的结合,更是心灵的交融,这种灵与肉的交融需要双方精神上的深入了解和沟通。爱情不是为图一时的欢乐,而是谋求双方感情的永笃和持久,而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爱情,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危险性,这是与真诚严肃的爱情所不能相容的。同时,还应该郑重地告诉孩子:青春期是生理成熟的高峰期, 也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而青少年时期正是打基础的时期,应当倍加珍惜, 而不能被过早的恋爱所困扰,否则就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如果孩子初尝了旱恋的“青苹果”

  1. “早恋”界说早恋,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什么是早恋?众说纷坛。我们认为,恋爱是不是太早,不应单从年龄上看,而要从心理发育成熟的程度来判断。青春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又是性心理发生变化, 对异性产生爱慕感从而渴望结交知心朋友的时期。如果对爱情的真实含义有

深刻理解并具有了爱的能力,又能处理好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并决心把爱情之树栽到收获的季节,承诺并有能力兑现爱情带来的义务和责任,那么此时的爱就不算早,反之则可称为“早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为“早恋”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界说:“每个人,无论男女,到了一定年龄是要谈恋爱,要过家庭生活的。但是,如树上的果实,是熟的好吃,还是生的好吃?像我们这里的杏子,要是没有成熟就摘下来好吃吗?人也像果实,要长得成熟,有了学问,会做工作,又有养育子女的能力,就好比是成熟了,那时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了。”

在关于“早恋”的众说纷坛的说法中,有人甚至对“早恋”这个词本身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著名学者李银河女士在其所著《关于青春期恋爱的研究》中,就认为“早恋”这个词并不科学。她说“顾名思义,早恋就是过早的恋爱”。

但是,何谓“早”?目前一般指中学时期,有时甚至包括大学。西方社会学研究者将十二三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的恋爱行为称为青春期恋爱。相比之下,这一用语既给出了明确的时间定义,又未加道德评价。在研究现象时不加道德评价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守则。

  1. 重温早恋之旅

对于“早恋”(姑且这么使用),广大父母的心态正如早恋中的少男少女一样,远没有达到成熟。对于自己孩子所谓的“早恋”现象,父母的心是慌乱的。尽管几十年前,他们走过的爱情之旅就可能尝过早恋的酸甜苦辣, 尽管他们的那一段又酸又甜的早恋后来发展成幸福永久的爱情,尽管他们也曾为自己的早恋同自己的父母进行过斗智斗勇的对抗,但是,当他们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孩子走上当年那条熟悉的“爱情之旅”时, 他们彻底变了,变得不知所措,甚至不近人情,对孩子威吓怒斥,恨不能一下掐灭这点刚刚升起希望的星星之火。这表明,我们的父母对早恋的认识相当感性和肤浅,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还未真正考虑过什么是早恋,想当然地把早恋当成了洪水猛兽。

“早恋”真的就像很多父母所以为的那样子可怕吗?还是让我们的父母

来重温一下早恋之旅吧。

一个女中学生谈起自己的感情经历时曾说过这么一段故事:我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他,总是偷偷地欣赏他的一举一动。有时上课头微微一侧,向后方一转就能瞥见他。他那样高大,像山一样坐在那儿,很直,背从来不靠下去,头发总是干干净净的,充满着蓬勃的朝气。有时,他发现了我的目光, 便冲我一笑,露出两个酷似影星的酒窝。

也许,我这个人天生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在我那里,他是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的人,虽然他的功课并不怎么样,但他的作文写得很好,幽默诙谐又有深度。他还拥有我们这个年龄少有的成熟与稳重,他表面上看去特大众化,喜欢武侠,喜欢足球,但他的方向都是经过自己认定的,而不是盲目地追随别人。自己决定要做的事,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都会坚持到底。我最欣赏他的也是这一点。有时,我心里有点别扭、难过,到他那儿诉说一番,就仿佛他那里是一个很安全、很舒畅的小港湾,能为你遮风避雨, 又能为你扬起风帆,鼓励你的下一段航程⋯⋯听了这段故事,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真温馨、真美。哪怕这真是一段早恋,你恐怕也不忍心站出来横加指责。然而,我们有的父母要说了,这有什么好,上课不好好学习,胡思

乱想,影响了今后的升学、工作,后果不堪设想。瞧,这就是我们有些父母! 其实,十六七岁的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它只是异性之间相互的

吸引和朦胧的好感。也并未包括深层的社会内容,也不涉及到道德和责任, 有的爱甚至排除了生理因素的渴求。或许,它就是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与众不同的表情。它不是火山,也不是地震,我们的父母犯不着那样手忙脚乱,提心吊胆,把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考虑得过于复杂, 以至掩盖了事物本来的面目。

青春期是一个能使人格发生整体性改变的“危险期”。

大多数时候,只要我们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地对待孩子的斜风细雨、潜移默化的转变,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一切都可以安然无恙地过去。

当然,对于父母来说,对孩子“早恋”的操心是必要的,但这种操心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孩子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之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感丰富,他们喜欢以成人自居却又无法独立。青春期的骚动使他们坐立不安,茫然无助,而他们的心智大多数情况下又无法独立解决这些由成长带来的烦恼和苦闷。同时,父母在这些方面给他们的帮助是很少的,因此他们往往借助于和自己有相同心态的同龄人。

性别的差异使他们充满好奇和向往,渴望彼此间的倾诉和聆听,从而理解青春期的焦虑和不安。多交异性朋友是情感认同和情感交流需求不可避免的结果,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上的日益发育成熟,性意识的萌芽,男女同学都会产生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有一种与有好感的异性同学相互了解、交往并结为朋友的要求,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对于上面提到的那个女中学生而言,性激素的大量分泌扰乱了原来的生理平衡,她开始意识到两性本质上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意识。她渴望男孩的关心与呵护,幻想在自己受伤害受委屈时能有一个安宁温馨的港湾。在一定意义上,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性别意识的自觉和性意识的萌芽,只处于自发状态。

在亲近或依恋的过程中,色情的动机很少,几乎没有,或者是尚未意

识到它,这时的“爱情”是理想的,朦胧的,带有一定的完美主义色彩,它能促使一个健康的孩子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向所喜爱的人展示自己的灿烂和辉煌。

随着青春性意识的不断增强,有些孩子的“早恋”有可能向“纵深” 发展,比如接吻、拥抱、爱抚,甚至发生性交等性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他们对性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内心深处感到异性吸引的存在和力量,有一种探索异性奥秘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往往会受到来自家庭的严重阻碍。性心理。性问题在不知不党中被划为禁区而不许谈论,甚至连男女生的正常交往的权力也有可能被剥夺。而与父母这种严加管柬相对的却是社会上的各种关于性知识和爱情描写的书刊。这些书刊虽不是为孩子们写的,但是它们会使年轻人陷入压抑的性想象中,这些想象对年轻人来说既兴奋又危险。还有些淫秽录相和光盘,更是赤裸裸地表现性爱,直接成为刺激青少年的性信号,使他们放纵自已,为了个人情欲,主动向异性示爱,在“早恋”的路上越走越运。

有些进入“早恋”的青少年可能有这样的心态,对宝贵的青春期恋爱采取非常随意的态度。在爱恋上某一位异性同学受挫后,很快就对这段感情

失去记忆,另觅新欢,寻找新的恋爱快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喜新厌旧会对对方造成多么深刻的伤害。这种不正常性心态发生在花季中的青少年身上,比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更触目惊心。其中的致命因素不在这些青少年本身, 而恰恰在我们那些视恋爱如洪水猛兽的父母身上。

一个人的情绪、气质、品质,至少有 5%打上了深深的家庭烙樱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空间,一个健全而又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是他的爱逐步成长的摇篮,他在这里受到别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情感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父母可以聆听他的心里话,在必要时期还可以给予引导和帮助,使他能明辨是非,富于理智。同时对于缺乏母爱或父爱的孩子来说,孤独是难免的。他们无法在家庭中获得满足,从而更加渴望与异性建立一种亲密关系。这样的孩子,非常乐意和异性进行肉体上的亲热和精神上的交往。因此,父母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早期性教育,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在情感方面的道德心和责任感,引导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郭沫若翻译

的德国诗人歌德的著名诗句。诚如诗人接着所说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青少年的性要求和性意识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是生理成熟的自然现象,然而它是可以控制的。重要的问题是要让他们懂得性的知识和有关性的道德观念。一些心急如焚的家长抱怨时下流行的诸如坏女孩卡通是孩子早恋的直接原因,痛陈现今社会上的“性信息有误导之实”。的确,家长们的焦切之情是不难理解的,所指出的问题也颇实在,但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一直盼望着快长大的孩子不仅生理上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有了性意识的萌发,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愿意接近甚至出现钟情和怀春的情惊,若引导不当,早恋是有可能发生的。简单粗暴的“压服”方法会酿成悲剧。一位女同学发出这样的心声:“如果一味去禁止,去压制,其结果只有适得其反。应该在说服教育的同时,明白这种空虚无聊是如何产生的, 我想说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不要对早恋问题一味地批评、指责,我们需要真正的理解和教导,我们也有苦恼。”在如何处理早恋这个问题上,著名作家汪曾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开明的榜样。当上初中的儿子把自己的恋情透露给父亲时,汪曾祺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给儿子提供温和的忠告,甚至给儿子写情书作参谋。正因为如此,汪氏父子的感情十分融洽,甚至达到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程度。

中国的父母,你为何如此保守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父母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对孩子的态度已经比

20 世纪初的父母们民主开放了许多。然而,在这样一个阶段,即从孩子性意识萌动到青春期结束这一段较长的时期,中国父母的保守程度依然没有多大改观。尤其是对正处于性意识觉醒阶段的低龄孩子,父母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封闭了他们了解性知识的渠道。“好好学习,别胡思乱想’,“你怎么总问这些怪问题,没你的事”,诸如此类。对于青春期男孩、女孩之间的交往,父母们常常保持高度警惕,有的甚至明确表示,不赞成自己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交朋友。对那种似友谊又似初恋的感情,父母们常常防患于未然,“这还了得,小小年纪谈恋爱,以后还怎么得了”,必欲拆散之而后快。至于那些在爱河中不慎失足,犯下错误的哑当”、“夏娃”们,父母对之采取的严厉措

施,足以在这些孩子身上、心上留下永恒的创伤。⋯⋯曾有人电话采访过一位做过中学生心理咨询的朋友,问她怎么看今日父母在爱情问题上对子女的保守态度时,她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在这一问题上,今天的中国父母依然非常保守,这足以让人担心 21 世纪中国的领军一代会陷入怎样的恋爱盲区?”

因此,不用多举例,我们已可以毫不客气地质问,中国的父母,你为何如此保守?

  1. 礼仪之邦的”性黑洞”

如果真要追问今天的中国父母在性教育方面的保守根源、还得从我们这个国家千百年的礼教传统入手。

不错,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古老的礼仪之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封建文人为之追求一生的人生理想。没有哪一个封建文人把对爱情、欲望的追求摆在人生的首位,除非他是一个落魄不得志、放浪形骸的狂夫。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礼教的“专制嘴脸”。三纲五常的专制大网残酷封死了情欲的每一个发展机会。一部礼仪之邦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情欲被千刀万剐的野蛮史。爱情是以平等、对话为前提的,真正的爱情从来都是心心相印,专制在这里没有市常爱情本身是反专制的,情欲更是一种冲破种种陈规,追求满足、渴望实现自我的蓬勃力量。显然,它们同专制礼教是格格不入的。“夫为妻纲”.你看到的是贤妻,做驴作马,看不到爱情;“父为子纲“,你看到的是父亲对子女方方面面的绝对统治地位,看不到父子之间的人性之爱,看不到父亲对子女的性意识启蒙、坦率平等的性对话。一个巨大的“性黑洞”贯穿封建专制的始终。

在中国封建社会,性问题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尽管“性”是每一个健康的封建文人,每一个温良的“贱内”所不可避免的欲望,尽管最古董、最封建教条的卫道士也无法逃脱“性”,但是却无人敢朗声言“性”,想一下都觉得仿佛做了一件不可告人的丑事,甚至认为“情欲”是罪恶之河,会淹死人的,根本的否定性欲存在的合理性。有人要问了,这样的残酷现实会不会让那些渴望“爱欲”的封建男人失去对情欲的追求,从而成为一个无欲的贤人呢?那才不会呢。

封建社会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城市中有各种青楼妓院,这些特权足以使他们获得性欲的充分满足,同时又不失谦谦君子的风度,一石二鸟,为了维护这种默认的特权,他们便想方没法扼杀爱情。

对“性”所持的这种虚伪态度使那父为子纲的封建父母们难以正确面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更不可能让他们有一个发言的机会。性问题,少儿免谈,不谈,栽进性黑洞后果自负。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个例外,他住在大观园中,生活在脂粉圈里, 和她们自由玩耍、嬉戏,甚至发生性关系也无人过问,但就是这么个宝贝也被他父亲以“不孝逆子”的罪名差点打死,被后人骂作“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臭皮囊”,彻底否定。可笑的是,贾宝玉的父辈中就有贾赦这个老色鬼,偷鸡摸狗,连他母亲大人的小丫环也想纳为小妾,据为己有, 满足一时兽欲,而对他,贾府上下则无人敢公开声讨,因为他是长辈,长辈在性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自由权,所以不必过问。至于晚辈,若有恋爱、性爱自由,那做父亲的脸往哪儿放,岂不被同行亲朋笑骂为“教子无方,有伤风

化”。这可是千夫所指的罪名啊!所以封建社会的青少年从小就生活在一种性压抑、性苦闷,没有恋爱、爱欲自由的环境中,把青春期骚动带来的生理、心理变化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把各种永远也得不到解答的性问题、性痛苦永远尘封,把爱情这朵动人小花用双脚踩碎。这样,他们对性、对爱情的理解是畸形的、变态的,从妻子那里得不到性满足,他们便纳妾,从家人那里得不到爱欲满足他们便流连于青楼妓馆。对自己的下一代,他们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有关“性”的东西什么也不告诉他们,只要他们有什么越轨,他们便毫不客气地予以镇压。可以说,封建时代的父母在性问题上对自己孩子的保守程度是无以复加的。

封建社会在性问题上对青少年的专制暴政造成的遗害是深远的,直到今天,在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的 90 年代的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当代父母身上找到封建遗毒的痕迹,“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对子女自由恋爱的不信任与横加阻拦;子女在性问题、爱情问题上出了偏差,父母们便大发雷霆、威胁恐吓。

  1. 对性自由的偏狭误解

一提起“性自由”,很多人总爱往“性交”上想,以为性自由就是自由选择性伴侣,不受道德约束,像封建帝王一样,可以与任何一位宫女发生性关系。这种理解是极为偏狭、荒谬的,因而才导致于人们对性自由、性解放的厌恶。

至于那些把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性自由”直接破坏了爱情、婚姻在孩子心目上的神圣性,提倡性自由,那无异于把孩子送进欲望的火坑,做父母的也将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因而“性自由”在很多父母眼里无异于洪水猛兽。

其实,像中国这样一个“性”被封闭了几千年的国度,“性自由”具有巨大的启蒙性和革命性。食色乃人之本性,它应该是自由的,压抑“性”, 就意味着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这样下去,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父母们对“性话题”避之唯恐不及,仿佛个个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其实说心里话,谁逃得了“性”,越是压抑、扼杀,人身上的性欲越想寻找机会得到发泄。别的不说,女人的裹脚表明了什么?表明中国古代男人的变态性心理。正常的性欲被残酷压抑,于是便疯狂迫害女性,把她们变成自己泄欲的性具,从其畸形的小脚上满足他们极度变态的性欲求。因而提倡“性自由”,从这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人性的复归。

自由谈性,不要种种禁忌,直面各种性问题,使人回归到真实、自然

的生存状态,焕发出更强盛的生命力,找回失去已久的为人自尊是对一个现代文明人的起码要求。因此,我们今天的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回避”性问题”,相反,应该及时灌输各种必要的性知识,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状态上去自由。严肃地思考性,使其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

但是,我们的很多父母不是这样做的。比如他们粗暴对待孩子的早恋就是表现之一。早恋并不恶,恶的恰恰是我们父母对待早恋的粗暴态度。他们很少能认识到早恋在孩子心目中有着多么圣洁无暇的地位。早恋的孩子更多的是在寻找精神寄托,寻找异性给他带来的从未有过的迷人境界,这表明, 原有的家庭教育已经部分地失去了对孩子的吸引力,父母应该及时地给他们分析早恋的利弊,让他们回心转意,把恋情转化为真挚的友谊,以后慢慢发展。

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得怎么去引导孩子,他们根据自己的错误见解,认为“恋”必然是情和欲的结合,有情必有欲,早恋就意味着孩子年纪轻轻就放纵自己的欲望,放纵欲望就有可能犯罪,一味采取封杀的态度。玫瑰般的早恋变成了淋漓的鲜血。其实,这种恶劣态度只证明了父母性观念的落后。早恋有那么恐怖吗?“早恋”跟性自由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可怜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性自由就已经成了父母心中那套“性自由”概念的牺牲品。

  1. 从过度关爱到过度保守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从家庭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大多能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平等,让他们很早就进入社会去闯荡、磨炼。而中国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则是不平等的命令关系。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还小, 那样还不成熟,这样令人担心,那样令人害怕,于是处处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当今中国的父母,面对家中仅有的那个千金小姐、万金少年, 握在手里怕冷着,含在嘴里怕热着、事事为他们代劳,造成很多孩子在年龄很大以后生活能力仍然极低。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让他们获得一个自由选择发展的机会岂不更好?中国父母一个最大的心态毛病是,他们想从这种过度关爱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即让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话。老子养儿子, 儿子就得听老子的话。这似乎是天经地义,但谁敢说,这种天经地义有多少科学依据呢?子女也是人,父母关爱他们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神圣义务,但子女同时又是新一代,他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活法,父母的意见只能作参考。孩子大了,让他自己去飞,只是在飞行途中适当地导一下航就可以了。

正是这种想从极度关爱中获得绝对指挥权、统治权的虚荣心理使中国父母变得更加保守,孩子是自己生的,当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因而也天然具有支配权。孩子在恋爱问题上永远是不成熟的,永远可能走歧路,因而要始终不断地控制他们的方向,若给他们民主、自由,谁敢断定哪天他们不会心起逆胆,脱离自己的控制,这样,自己多年的心血也就白流了——这就是相当多的父母群对孩子“性与爱”的教育心理。这样的心理无疑是极端荒谬和虚伪的,是封建家长制观念的遗毒,谁说你抚养了孩子就一定得千方百计地从孩子身上索取?这是对孩子自由、平等权利的粗暴践踏!

中国的父母呵,你为何如此保守!

都市带给孩子的安全隐患

人是要趋利避害的。但尚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孩子,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很缺乏,属于社会上的的弱势群体,往往“趋利”劲头十足、“避害”意识不强,一旦遇到威胁,往往惊慌无着,受到伤害。

在五光十色的都市世界里,孩子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是很多的,出走、拉帮结伙、冒险、性泛滥、流行并凶杀、抢劫⋯⋯稍有不慎,一个个稚嫩的幼犊就可能受到伤害。

  1. 家庭安全隐患

下面是一则真实案例。当事人小白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她这样诉说——我真想远离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远离这个可恶的家。

在家里,家人动不动就对我发脾气,我若稍有差错,等待我的就是父亲的巴掌、哥哥的耻笑。小的时候不懂事,可今天我已经 17 岁了,而且是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对于家人的这一做法,我心中非常愤恨。可是,我怕威严的父亲。

我怕居高临下的哥哥。我有苦不能说,因为怕同学笑话我,我有泪不能流,因为我怕父亲、哥哥会对我更凶。我曾经想到过死,可我不能让妈妈伤心,也不忍心舍弃自己未成就的学业,悄然而去,就这样度过一生。我不知道该怎样?…… 这几天,我的心里突然萌发一个奇怪的念头,——离家出走,我一个女孩家又怎敢一个人去独闯江湖,又让我奔向何方呢?可是人生悲怆世态炎凉,已让我这个 17 岁的女孩子饱尝够了。想死不能,或许出走是最好的办法。

茫茫人海,等待这个小姑娘的将是吉凶未卜的前程,一朵娇嫩的小花随时都会被一双双罪恶之手掐碎。

可以说,在都市带给孩子的各种安全隐患中,家庭隐患是最根本的隐患。因为,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应该是家庭。然而家庭常常是孩子最没有安全感的地方。夫妻吵架不和,丈夫脾气暴躁,毒打妻子,会让孩子活得心惊胆战,随时可能出现的夫妻离异使孩子处于“敢问路在何方”的悲惨境地;对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父母总是苛刻严求,把种种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动不动就咒骂毒打,当孩子出现了较大的失误,比如早恋、偷窃、打架等,有的家长一怒之下可能把孩子臭揍一顿, 甚至弃之不管,逐出家门;父母本身不能以身作则,与社会黑暗势力狼狈为好,沆瀣一气,孩子随时随地可能被眼前的黑暗整个席卷⋯⋯上述这些方面仅仅是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安全隐患中很少的一部分。真不敢想象,当我们把目光越来越集中于社会安全隐患时,家庭竟然是这样一个危险之源。

  1. 交通安全隐患

随着都市人潮越来越汹涌,车流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交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些成天奔波穿梭于学校、家庭、街市的孩子,该生活在怎样一种危机四伏的火山口。

首先是汽车安全问题。现代的都市街头,越来越多的持有驾照然而车技差得要命的“司机”驾车在繁华的街头呼啸往来,越来越多的精神抑郁者、变态者、酗酒者开车冲向了街头。对于那些走路摇摇晃晃,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却已骑着自行车飞奔的孩子来说,死神随时会向他们伸出冷酷的双手。

其次是交通安全意识问题。交通安全意识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又有多少都市公民在真正地遵守交通规则呢?红绿灯是用来保证交通顺畅、交通安全的,然而交通事故发生最多的常常是红绿灯闪烁的十字街头。为了抢所谓的时间(有人甚至没有紧急之事)在红灯大亮之时,向大批的人掩杀过去,很有可能几条性命就要横尸街头。车流被阻了,司机破口大骂、这群人便在骂声中扬长飞去。想想我们的孩子看到这种场面,他们会对交通安全意识产生多么大的疏忽,对种种处心积虑制订出来的交通规则会产生多大的疑问。于是他们便会群起效仿,甚至会对红绿灯视而不见,结果一棵小树还未长成就中道夭折。

  1. 流行病安全隐患

有人说流行病是都市人内脏中的一条蛔虫,怎么消灭也不能根除。原因很简单,都市人群太稠密,尤其是在大都市。这样带菌者只要一进入都市, 疾病便会很快流行开来。

另外,日益恶化的都市环境(水、空气、植被)也使得都市空气极易

成为病毒传播的导体。再则,由于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死灰复燃,与性有关的流行病日益猖獗。

在目前的大都市,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口稠密,而且流动人口数目庞大,他们的健康状况好坏极大地影响着都市市民的身体健康。比如像流感、肝炎、霍乱、性病等流行病,带菌者常常是外地流入人员。在一部香港拍摄的电影《埃博拉病毒)中,那个从南非带着埃博拉病毒回到香港的中国男子,给香港市民带来了深重的恐惧。影片的结尾是沉重的,由于埃博拉病毒在空气、水、食物中都能传播,如果不穿上防毒衣服,面对面交流都会使对方染毒,这样,埃博拉病毒实际上是一个马不停蹄地向都市人掩杀而来的恶魔。比埃博拉病毒稍为少一些恐怖气氛的艾滋病,也是在海内外交流中,由海外华人和外国人带入内地大都市的。目前,都市大小团体都在锣鼓喧天地同艾滋病开战,但是,在艾滋病恶魔面前却显得举步维艰。

近年来,由于都市自然环境日渐恶化。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差。比如北

京,工业废气排放量相对沈阳这样的工业城市来说稍微好点,但是公交车、各单位小车、出租车、私车正越来越拥挤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出租车、私车的增加数量更是大得惊人。北京街道上飞驰的黄色小面包车,被北京人戏称为“黄灾”。它的耗油量、废气排放量大得惊人,1998 年岁末,北京市首期治黄工程便是淘汰成千上万辆“黄的”。

这么差的排气质量给都市人带来的安全隐患是巨大的,再加之都市之外的自然环境也不断发生不祥的转变,如全球气候变暖。这两年北京隆冬的气候温暖得很,人们找不到冬天的感觉。这样许多本该被冻死的病菌大量繁殖,活跃起来,进入肮脏的空气。可以说,现在恶劣的都市环境给我们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西方的性观念也逐渐传入我国,社会道德意识有所下降,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极易成为流行病传播的途径。目前,与性有关的流行性疾病在都市呈增强趋势。淋并梅毒、尖锐湿疣等性病有卷土重来之势。艾滋病也早已传人我国,它的流行速度和危害程度是其他种性病所不可比拟的。染上它的人几乎没有成活可能。

而让人谈虎色变的埃博拉病毒,也由非洲传入。这种病毒比艾滋病更疯狂的是它的发病率高得惊人,而且时间极短,一个人只要带上了埃博拉病毒很快就没命了。传播渠道几乎是无所不入的,埃博拉简直是毁灭未来都市青少年的冷血恶魔。

  1. 社会安全隐患

生活在都市里的社会安全始终是每一个都市市民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对正在成长发育期的中国青少年一代,城市社会风气良好与否,社会治安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有一个健康发展的未来。

1998 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大批国有企业兼并重组, 成千上万的干部、职工纷纷下岗分流。较悲惨的部分人甚至流落街头,成为失业者和无业游民。这为社会治安的稳定带来了严竣的考验。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国家政府对下岗分流做了周密安排,因而社会还保持着较稳定的状态,但对于一些过去的老牌工业城市,像沈阳、长春、哈尔滨,下岗、失业工人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人心目中产生了悲观不满情绪。他们不会像有些衣食无忧的人那样去空谈大度容忍,他们在生存受到威胁又不能及时得到援助时,便转而把仇恨向社会的无辜者倾泻。在长春,1998

年发生了这样一起恶性案件。一群对社会心怀仇恨的人发誓要用砖头、斧头弄死干部、学生,一砖头往后脑勺一拍,非死即伤,吓得长春市大中小学生在夜晚都不敢单独出门。在哈尔滨,当地一些人甚至产生了排外情绪,命案时有发生。生活在这样一种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会形成怎样一种社会心态呢?

他们缺乏分辨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他们随时可能受到伤害,也随时可能卷入流氓犯罪团伙。家庭的挽救能力是有限的。他们能用多少有说服力的例子去教育孩子呢?有时他们自己也愁绪满怀。有的父母竟至于对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在西安,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案子,一群年龄仅 7 一

16 岁的孩子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屡屡作案,强奸妇女,奸污幼女,偷盗、抢劫、无恶不作。很多成年人想不通,为什么这些乳臭未干的毛孩竟能强奸妇女?为什么那些身高丈二的成年人竟会束手就擒?这些孩子的家长干什么吃去了?

这个案子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该造成多么大的冲击?显然,谁也无法低估这个问题。孩子不是生来就贼心贼骨,他们是无辜的,他们的堕落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社会风气的恶化,归因于家长没有行之有效的挽救办法。

  1. 传媒安全隐患

最后再谈谈传媒安全隐患。1998 年,《北京青年报》连续登载了好几起发生在美国的少年凶杀案。说来让人目瞪口呆,这些孩子没有任何故意的杀人目的,只是因为美国的各类影视图书、电脑网络作品中充斥了大量的持枪械行凶的内容,这些孩子看多了便见惯不惊,认为持枪行凶是一种很男子汉气概、很刺激的游戏,因而便争相效仿,偷出家中的枪支向放学离校的孩子, 盲目开枪取乐。这就是传媒对孩子心理的误导。那么,我们的国家有没有呢? 当然有,比如反映性题材的电影、电视、录相泛滥,就可能危害青少年的身心愿康。尽管有很多成人生活片明令禁止小孩进入,但是很多从事影视放映的影院、录相点虽堂而皇之地写上未成年人禁止入内,但是这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很多游戏厅的游戏软件中就或多或少的夹杂色情内容,而这样的场所往往是青少年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想想我们的青少年要是长期接受这种媒体误导,他们怎么会不学坏呢?怎么会不成为既损害别人又被别人损害的人呢?

让孩子成为父母的监护人

我们一向说,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因为父母有养育子女的义务,要把子女从无知。懵懂的状态培养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老练的社会人,因而要时时注意把握孩子的成长发展脉络。反过来,让孩子成为父母的监护人,这一主张接受起来恐怕有点困难。孩子什么都不懂,怎么能管父母呢?这岂不是长幼不分了吗?但是,这种反对之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气势了,只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家长制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才会出现一片反对之声。可不?“父为子纲”,上千年封建社会,父母之命,犹如板上钉钉,哪个孩子敢有不同意见?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父与子,母与子从来都是长幼、尊卑的关系,谈不上什么平等、商量、对话。即使到了今天,中国在民主、自由、文明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走了几十年,中国的家庭

已经同封建时代的家庭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尊卑现实依然存在。父母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说了算,孩子被送进了机床,随父母之命任意接受铸造。你却要来一个什么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被监护人,这岂不是痴人说梦吗?这就是中国父母迄今为止仍然没有走出的教育思想误区。我们这样说有自己的理由。首先,我们国家已经步入了文明的现代社会。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的。孩子出生进入了社会,他便是社会的成员之一,享有社会赋予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父母的神圣使命就是正确地引导孩子怎样获得这些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父母和子女之间只有长幼关系,没有尊卑关系。子女绝对不是父母的工具,父母更没有特权对子女滥施淫威,发号施令。“成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今天的子女是未来的父母、今天的父母是昨天的子女,因此,彼此之间完全平等,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朋友关系。因此,子女是完全有权利监护父母的。其次,从目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状况来看,由于社会普遍的民主、自由意识不断增强, 孩子的见识面越来越广,对很多事情他们都有自己的主张,喜欢独立作出选择。

另外,很多父母感到孩子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该买的买了,该给的给了,但孩子就是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其实,这正反映了孩子有自己的主张、见解,对父母在生活中言行不一的习惯有所了解和反感。当父母教育这些孩子时,他们当然不服气了,“上行下效”,身教比言传更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因此,孩子给父母当监护人是必要的。

怎样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监护人呢?

  1. 重在启蒙

由于受漫长的封建家长制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父母一时难以接受自己成为被监护人角色。从小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更没有可能对父母的行为当面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因此,要实现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监护人这一目标,父母应该更新观念,视子女为挚友,同其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探讨自己过去教育方式的优点和不足,请他们今后对自己方方面面的行为大胆地提出批评。这就为孩子参加到家庭生活的主流中来创造了一个民主的氛围。

  1. 积极监护人

通过启蒙,让孩子获得监护人的权利后,父母就应接受孩子来自生活方面的批评。父母应该做到孩子监护的是以下几个方面:民主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责任问题。所谓让孩子做积极的监护人,就是让孩子在上述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提出批评意见。权力如果失去制衡,就会产生腐化,如果没有孩子的积极制衡,家长是很容易走向极权主义路线的。

就民主问题而言,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孩子怎样在民主问题上行使“监护人”的权力呢?首先要让孩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目标有自主选择的权力,父母仅提供中肯的参考意见。其次,对我们父母本身的言行举止,孩子要有发言的权力。比如,爸爸通宵达旦地玩麻将消遣,父母成天忙于工作,疏于家务,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都有权力及时转告父母,要求他们作出调整。对于父母之间发生争吵,出现情感危机, 孩子心中有苦水怨言,向父母提出抗议,父母都要听得进去,及时化解感情危机。

再次,对孩子的就业求学问题,父母应该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避免

老子说了算,一味包办代替。:对于道德问题,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大讲仁义道德,而自己却不能很好地身体力行。拉关系,走后门,溜须拍马;自己犯下错误甚至违反国家法纪;有的父母不顾家庭稳定:在外面寻花问柳,引入第三者。这些问题都是道德问题,父母在这些方面做不好,怎么可能空谈道德去教育孩子呢?孩子天天生活在父母身边,不可能对父母的行为完全一无所知。这时候,孩子如果有权力及时对父母的行为提出善意的批评,父母及时悔悟并迷途知返,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家庭还会重新出现。而当你们板起面孔,斥责孩子大人的事情少管时,就会对孩子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极恶劣的影响,使他们对父母产生信任危机,以后父母再谈什么道德教育,他们就会嗤之以鼻了。

对于情感问题,孩子是很敏感的。夫妻之间关系融洽,恩爱有加,孩子往往能从家庭获得极大的信心。丈夫、妻子各顾各,只是吃饭、睡觉时才待在一起,没几句好听的话,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得不可开交,孩子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夫妻关系进一步闹僵,动不动就以离婚相威胁,这时候,最大的受害者将是孩子。离婚对孩子而言意味着将从此失去家庭失去爱, 无论随父、随母,自己都有可能成为负担而遭歧视。如果父母能让孩子对大人的情感问题真诚发表意见,孩子肯定有很多心里话要说。如果父母能从孩子的直言无忌中幡然悔悟,及时言归于好、孩子的未来也就不会那么凶多吉少了。

对于责任的问题,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体贴周到,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其实不然,父母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要啥买啥,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灵,忽视孩子对爱心和情感的渴求。

下面我们来作一下对比。我们今天的父母大多是从贫困、饥饿、动乱、战争的年代走过来的。他们尝够了贫困。

饥寒,但是他们的心灵却是充实的。他们在同贫困作抗争的历程中,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比充实。丰富,乐观向上,反而把物质欲望的满足看得很淡。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不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困。原因何在?是我们的父母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灵关爱。这就是一种对孩子没有责任心的重要表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 最需要的就是情感的培养和发展。父母们常常把孩子的玩皮,耍小脾气,当成是不成熟的表现。殊不知,这些正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信号,要求父母给予更多的精神关心。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重视孩子在精神生活方面提出的各种要求,如看连环画,电视;喜欢交小伙伴、异性朋友;喜欢出去玩、蹦蹦跳跳、开开心心,并及时予以启发。

开导、满足,那么孩子的身心就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 消极监护人

在更多的时候,孩子对父母有意见,常常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表现出来。下面,我们试着加以说明。

实际上,大多数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没有民主可言的。这时候, 孩子常常忍气吞声。比如孩子想出去踢球,爸爸一声令下:不准去!孩子吓了一跳,当然不再说什么,于是学习的时候心不在焉,玩笔,玩小东西,做题丢三落四,漏洞百出。这其实就是在做一种消极的反抗,你不让我踢球, 行,那我也不好好学习,气死你们!父母如果细心一点,琢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后面潜藏的是什么,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今后应该从哪些方面

予以纠正,这样,一个家庭的民主气氛就逐渐形成了。

有一个小学生在一次数学测验得了满分后,兴冲冲地拿着卷子给爸爸看。没想到,那个在麻将桌边上已泡了大半天的老爸头也不抬,随手从衣袋里拿出 100 块钱,“给,奖励你一百块儿.买冰棍吃。”孩子的欢喜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把钱往他爸头上一扔,“我不要钱!”扭头就走。他老爸脸上一片茫然:“这孩子是不是学傻了,连钱都不要了。”其实,他当时应该反躬自问,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进步是否太缺少责任心、缺少爱心了呢。

21 世纪是一个需要建立全新家庭观念的世纪。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种旧有的关系必须得到巨大变革。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监护人,孩子更应该成为父母的监护人。这样,我们跨世纪的一代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 21 世纪合格的主人公,在激烈的竞争、挑战面前站稳脚跟,昂首奋进

让孩子远离毒品与犯罪

  1. 让 21 世纪的孩子远离毒品生活在本世纪 90 年代的父母恐怕对毒品的危害多多少少有些了解,要对青少年进行反毒品教育,这是广大父母、家长都能意识到的观念,但是,反毒品宣传的措施却非常单一,而且搔不到痒处。组织青少年看几次图片展、录相资料,这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且让我们来看看现在的父母是怎样对孩子进行反毒品教育的。

重视程度不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毒品的狰狞面目对很多中国父母来说还比较陌生。毒品的危害有那么严重吗?我周围也很少听说过谁在吸毒呀!潜意识中,很多父母就没有把毒品这个潜伏在每一个青少年发展道路上的恶魔看清楚,因而所谓的教育也就是漫无边际地说说而已。

措施单一。很多父母对毒品的危害认识程度不够,因此极少主动向孩子进行反毒品教育。即使是学校要求父母这样做,他们也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毒品是什么,至于孩子要问毒品有哪些害处,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反正有害, 不沾染毒品就行了。

可见,父母目前对孩子的反毒品教育还远远地浮在表面,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这是令人担心的。就目前这种认识程度,下个世纪的孩子非但不能远离毒品,反而会离毒品越来越近。

专家告诉我们,我们的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反毒品教育。首先, 要认清什么是毒品,并对毒品的危害有清晰、深刻的了解。其次,对孩子进行反毒品教育必须增加一走的透明度,比如可以带他们到戒毒所参观,亲眼目睹瘾君子的惨状,让他们一提起毒品,就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恨。

可以请一些已戒毒的人谈一谈自己的痛苦经历。最重要的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的前程作好各种准备,尤其要培养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作风。

路是自己闯出来的,孩子在成长途中,“如果亲身经历奋斗的艰难与成功的喜悦,那他们在陷入困境时,就越能以顽强不屈的意志战胜困难,走向光明。要知道,悲观、仿惶、厌世是毒品最亲近的朋友。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对生活、理想失去了信心,得过且过,那他很容易就会走向吸毒的深渊, 再多的反毒品教育也无济于事。

  1. 让 21 世纪的孩子远离犯罪

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他们对未来。对世界虽然

充满了新奇和幻想,但是还缺乏真正区别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如果家庭不能为其创造健康、良好的环境,如果不能对他们的行为、思想作积极引导, 无疑将导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各种隐患,导致种种不良现象日趋严重。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可以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其中最主要的诱因就是家庭的残缺不全、父母对孩子的一味溺爱以及色情文化的腐蚀。

残缺不全的家庭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心灵发展走上歧路,极有可能导致犯罪。有些孩子在家中得不到温暖,看到别的孩子这样那样,于是就产生了心理不平衡,容易诱发孩子的反社会心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父母感情不和甚至出现离异的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苦的是孩子。尤其是父母离婚, 后,孩子面临着失去爱、失去温暖和生活保障的险境。他们渴望能像别的孩子那样从父母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不但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且随时可能受到其它孩子的白眼和歧视,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灵扭曲变形,再加上社会上一些黑暗势力的诱引,很容易就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城市里,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由于家庭条件越来越好,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口袋里的零花钱数目越来越大。他们支配这些钱的途径无非三条,一是吃,二是穿,三是玩。吃的越来越时鬓、名贵;穿的越来越新潮、高级;玩的越来越新奇、刺激。这些物欲的满足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作铺垫。而父母不可能无限制地给零花钱,不同的父母由于经济状况不同,给孩子的零花钱数量也相差甚远。因此如果孩子的物欲一旦被刺激起来或一时得不到满足,他们很可能通过别的途径获得金钱。孩子年龄少,独立谋生的能力几乎没有,最方便的途径就是抢、偷、摸了。

随着电脑在城市家庭的日渐普及,色情文化也就从书籍、影视转移到

电脑中。近两年,随着 vcD 光盘、影碟机风靡全国,青少年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从光盘和网络看到、收到色情信息。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1994 年因特网上有 45

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色情文件和图片每天被查阅 600 多万次,网

络上平均每天可收到 1232 个色情信息。

这就为青少年接触色情信息提供了无数的机会。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意识逐渐萌发,本来就有的性冲动加上黄“色图片、影碟的诱引, 干柴就容易燃起熊熊烈焰。同时,青少年的模仿欲望极强,很多青少年从电脑网络中获取色情信息,尤其是观看色情镜头后,产生了极强烈的模仿欲望, 总想找自己周围的女同学下手。北京市少管所关押的少年犯中,有 80%是因为看了黄色录相和色情影碟后走上犯罪道路的。

通过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家长高度重视了。怎样使 21 世纪的孩子远离犯罪应该成为各位家长考虑的首要问题。出发点当然又得从家庭教育说起,不用讲别的大道理: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极校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作风,严格控制他们手中零花钱的数量和使用方向,那么孩子就很少会对金钱产生强烈的贪欲的。在电脑普及的时化我们的父母如果不仅仅满足于给孩子买台电脑,而是教会他们怎么正确地使用电脑,那孩子就不会把电脑仅仅当作游戏机和影碟机,孩子的注意力也不会被引向其中的色情信息了。

偷盗抢劫当然是青少年犯罪的传统选择。但是,近年来,色情犯罪的

几率越来越高,这就给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敲响一个警钟,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性教育了。如果我们再不重视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性心理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羞羞答答、难以启齿;如果我们父母的性观念还停留在极端原始、落后、愚昧的阶段,那下个世纪世界性犯罪的中心将是中国,青少年将首当其冲,成为其牺牲品,这样,我们今天的父母将有何面目面对下一代呢?

世纪末的中国父母,请你们把下个世纪的孩子带离毒品和犯罪,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