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意识的革命

你是否有新时代的意识来教育孩子?

  1. 竞争意识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立足之本

现代社会,谁都回避不了竞争这个现实。从小孩上幼儿园开始,便开始了大大小小无数的考核和考试。尤其是长大成人后的高考,人们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此,及早地树立竞争意识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立足之本。而竞争的根源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差别,如城乡差别,脑体差别;本科与专科,重点与一般学校的差别;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不同等。

人们之所以考大学,并不是为了永远在学校当学生,而是为了毕业后的物质待遇的提高。

在竞争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不要被无情淘汰出局。1983 年 10 月,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科学地揭示了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历史性变革。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时,面对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有效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培养大量专门人才。我们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去充实、发展自己,以保持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坚持“三个面向”,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也重视个性发展。

儿童时期自我意识水平低,只能意识到身体的外貌或行为的外部表现, 而不能意识到自己个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的社会意义。但人的自我实现,是与自我意识有很大关系的。

自我意识的力量诸如自知之明、勇气、自信、自尊、责任心、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等在自我实现中有强大的动力功能,这些都是竞争中所必备的条件。自我意识水平高的人,很少会觉得自己山穷水尽,而总认为自己有较大潜力,有发挥的余地,这种意识和愿望便能促使他不断地寻找机会,确定目标,提高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力。

竞争不只体现在求学中,求职中的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人们总以为才能超群、智商高的人都能得到最好的工作。但事实上是, 条件再好、学历再高,也仅是成功的一小部分条件。即便是每门功课都拿 90 分以上,学术社团的佼佼者,在求得一份好工作前,仍有许多关卡要突破。未来社会的竞争意识要包括自我推销在内。正如产品行销专家一直在找更好的方式来销售产品,你也可尝试用自我推销的方法把自己变成市场的宠儿。

在自我推销中,要注意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且力求在同行中做得出色和完美。

培养竞争意识,在竞争中知难而上,关键是要使自己在实力上超过竞争对手。不要低估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许对手还不在少数。有些对手条件不是跟你相当,就是比你还好,要时刻兢兢业业,抱着更上一层楼的态度,才能使自己发挥最大的潜能。自信和盲目自满绝对是两回事,要做到胸有成竹, 冷静而理智地行动。

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这不一定是指刚起步或事业未成的人,事实上,很多成功企业还在因为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而奋争不停。例如,微软公司的创办人盖茨,虽然已经加入了美国亿万精英俱乐部, 但数不清的金钱并没有使他忘记努力开发新产品。而因为要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盖茨更是下定决心要成为“顶尖的个人电脑建筑师”。

他虽拥有了财富和权势,但还是原本那个不擅社交的书呆子,成天吃

比萨饼,喝可乐,一天仍旧上机 15 个小时。

而许多与盖茨一同起家的百万富翁,很多穿着 T 恤,留着胡须,穿着破烂牛仔裤。在微软公司的办公室,一天 24 小时,一星期 7 天都会见到有工程师在终端机前绞尽脑汁。

可见竞争不光是推动社会的发展的原动力,也同样是推动个人不断向自己目标推进的动力。

人的一生是自我塑造的一生,有的人形象高大完美,有的人渺小鄙薄, 同样是学识丰富,有的人成为学界泰斗,文坛巨匠;有的人却只能做些“雕虫小技”,甚至碌碌无为。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为我们提供生长的空间,为我们提供表演的舞台,也为我们提供了成就事业所需要的机会和条件。培养竞争意识,首先就必须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认清时代给自己提供的条件以及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抓住时代提供给自己发展才能的良机。时代需要人才,时代也造就人才。

竞争要求我们目光敏锐,能及时抓住机遇而成就事业。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使有的人大展才华,从而名垂青史;也有的意外变故,影响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涯等等。因此,当机遇来临时,不要犹豫不决,要立即行动。

机遇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并有正确分析、估计形势的能力。

竞争意识是一种健康的、开放的心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在世界日益变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而竞争也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竞争最终归结为意志力的较量。一般说来,经受的考验越多,承受的困难和压力越大,意志就会磨炼得越坚强。

事实上,真正一帆风顺的情况是极少的,一旦考验或困难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就要设法去迎接挑战。这个时候,意志力的强弱就成为成功者与非成功者的分水岭。

当我们为未来的个人事业进行策划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培养坚强的意志。这是未来事业成功所依赖的重要资源。

培养锻炼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种好的方法,同增强体力的方法类似,增强意志力的秘诀也是稍微超负荷的压力锤炼。意志力增强最快的时候,也就是当你感到难以支持,到了意志力的极限之时。

如果这时你咬牙不肯松劲,挺过来了,意志力就会有飞速的提高,下一次再遇到相同或稍大一点的困难,就会驾轻就熟了,因为你已从以前的体验中对自己有了更强的信心,并能把握住自己。因此,你也就有了更大的勇气去克服困难,你的意志力也就表现得更强,而竞争力也随之加强。

在强手如林的社会中,光荣、梦想和财富,将属于那些既有强大的实力,又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们,而超强的竞争意识正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的立足之本。

创新意识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要在未来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就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时代的前进在呼唤创造性人才,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造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推动着历史不断进步。没有第一件生产工具的创造,人类就不能同猿相揖别;没有治铁技术的创新,人类就不能进入农业文明时代,没有第一台蒸汽机的发明,人类就不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以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遗传工程等方面的一系列崭新的创造发明为基本标志,其实质是一场知识革命,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发明使人类社会迅速地奔向信息社会。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创造力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历史阶级发展的高度。人类社会之所以呈加速度发展,当然是基于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继承和积累,但更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创新能力的极大增长。当今的世界正迅速走向知识经济,创造性的活动正在逐渐取代重复性的非创造活动。创造性的知识活动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可以说,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里,不创新就落后,就死亡。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奈斯比特曾在《大趋势》一书中说过:“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新问题,换成心理学和创造思维学的术语,就是创造性思维问题。在如今这个多变的商品社会中,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人们当然并非冥顽不化,不想创新,只是苦于未能掌握获得创新的技术和方法。那么,创新的真谛在哪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即使让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者来回答,也回答不出,为什么呢?这就像佛家讲道,“道”是什么?这种“道”,往往是一代宗师毕生实践的宝贵心得,不会轻易示人,也难以言传明白。

因而现有的论著,多是讲原则,讲技巧,很少讲“道”,更不讲“道”

的精髓——心理体会和“道”的真谛——悟性。佛家宗师总是这样给其弟子传授“道”的真谛——“佛祖在心中,全凭悟性深”。讲道,其实就是悟道。创新之道,也是这样,关键在一个“悟”字。要求你独具匠心地“悟”,别出心裁的“悟”,独树一帜地“悟”,推陈出新地“悟”。

“悟”出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东西,“悟”出自己没有、他人也没有的东西。

创新要善于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兰州牛肉面,能登上大雅之堂,发展成为实力强大的饮食集团,即是借鉴麦当劳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再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善加利用,借梯上楼。虽然梯子是别人的和用过的, 但却能帮助自己爬上一座新的楼顶,谁又说这不是“创新”呢?新和旧是相对而言的,无旧何以言新,因此,创新的最好方法是“借旧创新”,用他人

的;日发挥出你的新。

推陈出新,无疑也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世界上的事就这么怪,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转过去又转过来,转过来又转过去了。如服装界里“10 年一循环”的流行趋势就是如此。前些年曾经流行又过时的服装, 过一个时期又重新流行起来。当然每一次的轮回和重新流行总会有一点小小的变化,总会表现出时代的气息,而不是完全的复古。这样的推陈出新,“推”得合情合理,“出”得自自然然,且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奇怪的是,很多创新并不深奥,却为什么有人想不到,而有人却因之大放光彩呢?应该说,我们首先应有发明创造的目标,然后按照目标的要求探索达到目的的途径。在这种创造中,“发现”可作为创新的起点,许多发现不仅仅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罗杰·冯·欧克总裁在其《通向创造的道路》一书中总结“发现”有以下五个特点:“发现是多样化的;发现是无穷尽的;发现的起点很平凡;发现的时机不确定;许多发现稍纵即逝。”他还指出,发现的过程并不神秘,只需时刻准备迎接发现,以发现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创造的心理对待一切发现,主动寻觅、捕捉发现,分析发现, 理解发现,利用发现。

生活中,有利于发明创造的现象是常有的,发现或知道这些现象的人也是很多的,但能从发现中悟道,发明创造新事物的人却很少。差别就在于发明创造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不轻易放过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现象,并及时敏锐地把它同发明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结果,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上,他们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他们发现的是很普通的现象,从中创造出来的却是史无前例的新事物。创新要突破旧思维,破除旧思想,赋予事物新的意义、功能和价值,

寻找新的突破口。

不要让旧事物的形象如锁链一样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应该鼓励他大胆想象,主动改变旧事物的形象,思考这种改变了的形象有什么新的作用。经过这种思维训练,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一个个有用的创造性设想就会油然而生。新形象是构成美好未来的蓝图,创新便是追求和塑造事物的新形象!

创新还需要联想。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事物构成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人们便难以把它们联想到一起,如牛奶和汽水没有关系,但请看,牛奶汽水既可口又富有营养⋯⋯在原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使之演变成新事物的过程便是发明创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吧,总有一天你会有所创造发明的。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充实或完善已有事物也是其中一种。首先,我们要发现事物的不足或缺陷,由于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加之人们对同一事物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所以在经过一番又一番的思索后,可以在该事物的原有基础上加以改变和创新附加。如在铅笔上加上握笔器,香烟上附加过滤嘴,自行车上附加快速绑物器,步枪上附加瞄准仪等。这些发明创造虽小,却能因此而增加效益。所以,当思考问题时,可以把面临的问题加重一倍、减轻一半,使它静止、重组、合并、翻过来、倒过去,等等。总之,创新的秘密在于专心于新的组合,也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做反面突破。开拓自己的思维,创造就会一点而通。

一般来说,孩子们的思维很少受到限制,这也是发明创造的一个资源,

但当他们长大了的时候,会逐渐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从而降低他们的创造

力。那些观念包括“出错是坏事”,“别做蠢事”。“那不是我的领域”,“实际一点”和“遵循常规”。这些观点对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是有指导意义的。但在激发新创造时,却约束了想象力的发挥。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创造,随时都会面临失败,失败在创造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而如何对待失败,如何认识失败,如何减少失败,如何转败为胜很关键,要剖析失败的原因,力争纠正错误,重整旗鼓,继续攻关;或将错就错,转变思路,转移创造目标,为失败得出的产物寻找市场,使其直接成为有用的创造。这样, 失败就不再是创造的休止符,而成为继续创造的转折点。罗杰·冯·欧克博士在其《通向创造的道路》一书中指出:“失败和成功是同时开始的,人们不能只关心成功、赞美成功,应该更多的关注失败、研究失败。”

大多数人对失败持冷漠与回避的态度,尤其对前人的失败或他人的失败更觉得与己无关。但是如果把前人的、他人的每一个失败汇集起来,作为后人进行创造的路标,那就会看到更多创造的希望,能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失败所能给予人们的启迪比成功更多。

创新的方法很多:反其道而行之即是其一,所谓反常而行,就是打破常规,倒行逆施;就是逆向思考,独辟溪径。

有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认准目标,旱路不通走水路,大路不通走小路,反常而行的结果,往往产生全新的创意,全新的结果。

利用创新思维,可出奇制胜,与众不同,但要注意合乎实际,合乎常理,并要有远见卓识,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并准确分析、把握和判断各种机会的价值;同时精心运作,认真实施,并做好科学、系统的策划,把握好分寸尺度。人们大多都有一种求新的欲望,如果你把握了这一点并尽力为此做点什么,那么创新便会伴随你终身。

有些儿童创造能力显露很早。例如数学家高斯 3 岁就会做算术题;莫

扎特 5 岁开始作曲,曹植 7 岁能做诗;美国控制论创始人维纳 14 岁进入哈佛大学,18 岁取得博士学位;司马光从小聪明过人,他砸水缸救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美国心理学家佩特罗斯总结出衡量早期创造能力的准则有以下六点。

①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观点解决所探求问题的能力。

②把常规方法转用在新情况的能力。

③确定完成任务顺序和循序完成它们的能力。

④想象力、思路的新颖性和发明才能。

⑤善于发现新的用途和新的课题。6)善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

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是不同的,都具有个人的特点,它不但表现为个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创造力,也表现为同一种创造能力的发展水平有高低,以及创造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方面。为了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以及形成创新者所具备的个性如自信、独立性、目标的始终如一以及好奇心、好学好问等等, 家长可有意识地为儿童创造教育环境,使儿童的创造想象有所发展,注重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如:让儿童生活在心理上松弛的环境中,为他们获得发挥创造力提供理想的先决条件;让儿童少受经验思维习惯和下意识动作的影响,让他们把周围环境当做新的东西来体验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注意吸收他人的长处以及汲取集体的智慧;培养儿童身心专注地做事,在他们忙忙碌碌摆弄自己心爱的玩具时,不要去打扰和分散他们的注意

力;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让他们自编故事、图画、作文等等,小学生在解复杂的应用题时,一种算法解不通,需要立即转换思路,另找其他关系,考虑新的算法等等;帮助儿童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因势利导, 对其特殊兴趣加以熏陶,不要压抑幻想,并对之嘲笑讽刺和挖昔;也不要槁一言堂的家长作风,使儿童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异议。要鼓励儿童大胆尝试,不怕失败。

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类的发明创造更具有挑战性和思想性。从人们的衣、食、注行到工作、学习、娱乐等一切方面和领域,无不充斥着各种各样、五彩纷呈的创造。其实,人类的伟大成就就是建立在迎接各种挑战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发明创造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它常常使我们看到,历史上某个时候的某人头脑中的思想,是怎样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创造发明的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即使是一项简单的创造发明影响也可能是巨大的。简单的轧花机的发明,改变了美国南方各州的经济;伽利略对摆锤的观察,使他很快就试制出了准确的钟⋯⋯我们正处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要使知识能够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能够迅速产业化,关键在于有一批富有创新思维、有强大的发明创造力的优秀人才。为此,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使创造力成为推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动机。

中国的父母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部知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将由你们来启动!

让孩子牢记保护环境即是保护人类自身

过去 200 年,对环境的需求显著增加,已超出免费供应的限度。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约束自己的需求,要么为保持环境的相对清洁而付出代价。

环境污染的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今天的日本把国民生产总值的约 1% 用在防止污染的措施上,这个比率可能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高,这个国家在创造保持环境清洁的技术方面也居于前列,这种技术能够很容易地成为日本的一个重要出口项目。由于日本人口高度密集和过去几十年中经济的惊人发展,所以他们所经历过的污染问题特别严重。发展既快又无环境管理费用的负担,使他们得以在短期内成为富国。他们过去执行这种政策虽不一定错, 但现在就必须为调整被忽视的环境付出代价。可是现在他们已有了所必需的金钱和技术,而且通过事后的认识,人们也可以懂得事情原应该怎么办才好, 所以日本可能成为许多较不发达国家的模范:它过去的成功和错误都有助于向后来者提出一条更满意的途径。例如:日本人所犯的严重错误之一,是忽视来自重金属废物的潜在毒素,水银中毒造成了水误和新泻县海湾的重大悲剧,致使 100 多人死亡,并给鸟、鱼、猫带来了灾害。

一般人认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乃是技术和技术人员造成的,因此,有人企图通过停止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来改善环境状况。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技术的进步,虽然使人类制造出造成空气污染现象的汽车,但这只是因为技术人员在设计汽车时,未考虑到公害的问题。当然,造成公害问题的

技术会比不形成公害问题的技术更加简单。而现有的技术也可以制造出公害发生率很低的汽车。但是,必须花费数年的岁月和大量的投资金额,才可制造出完全不会形成公害的汽车。虽然技术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公害问题,但是大部分的公害问题确实可以通过技术途径,予以解决或减轻,并协助创造更理想的社会和文化的环境。

有时,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之前,必须全面终止产业活动,或者暂时停止产业活动或计划。在现阶段,公害已变成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西方的环境学家们在 70 年代后期短暂的几年歇息后,再度重整旗鼓,这一次力量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强,而且有更多的民众的支持。这种情况是很有理由的, 有关致人死命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的报告越来越多,同时也使更多的民众由一般的担忧升高到全然的恐惧。

一般说来,大多数政治家都认为,大部分国家与世界的问题(例如核子威胁与经济压力,都能在 2000 年有所改进),但是环境问题却无法改善。他们觉得,到本世纪末,这个问题会变得更糟。有 39%的人认为生态和环境问题是美国当前的首要难题之一,而认为 2000 年仍有这个问题的人则增加到 55%。

人们所关注的环境灾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范围的水污染;城市与大气层上层渐增的空气污染;海洋生物链的生态失衡;有毒工业废料的任意倾倒。

环境的破坏是全球性的。在过去,大自然的激变经常造成大灾祸,即便在今天,像火山爆发、地震、海啸一类的事件仍然会造成重大伤亡,但是当前我们环境最大的问题却是来自人类的文明。除草剂、杀虫剂与其它有毒物质,在不久前还受到大家欢呼致敬,认为是现代的奇迹,可以使农民种出足够满足全世界的谷物,但是,现在这些化学剂杀手已被视为祸害的根源。工业化与机械化的运输当然在某一层面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准,但

是也增加了空气、土壤与水污染的程度。

科技进步对环境造成最严重的危害之一,就是损及全世界的生态链。生态学是一门相当新的科学,是有关有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生物学旁支,它主要的观念是,每一生物都有一特定的适宜生存的地方,在此环境中该生物能得到最自在的发展成长。所有生物都依赖别的生物,依赖身边的环境而生存,如果自然界秩序因为外在力量的干预而改变,就可能引发灾祸。

例如,在六亿五千万年前,以及四亿五千万年前,全世界的海洋曾发生海藻类大量死亡的情况。海藻类是低等植物,含有叶绿素,却没有脉管系统,是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海藻类的灭绝,许多硬壳海生物与其它海洋生物都随之消失了。一位研究者曾说,虽然我们不能确切知道这种海藻大量死亡的原因,但很可能和当时出现环境变化有关。

海藻花了一亿年左右的时间,才重新回到它们先前在全世界海洋的优势地位。

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是,不均衡与分裂状态的发展可能像大量海藻死亡一样造成大灾害,所不同的是,如今该为此负责的是人类,而不是某种自然界的外在力量。轻率地使用工业化学制品,也许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就生态链方面来说,我们的环境中似乎有两大易受污染的基本要素—

—我们饮用的水和呼吸的空气。

水的威胁。1983 年,美国密歇根州湖泊附近的塞与瑙湾有成千上万的鲤鱼受到戴奥辛的污染:密歇根的保健局发出警告,要消费者减少鱼的食用量,不幸的是,那时正值犹太人的节日,而鲤鱼又是节日晚餐中必用的一道主菜,于是有些犹太人就对此事表示密切关注。

在这个例子中,或许他们不必过分担忧,但是当水源污染的情形越来越严重时,人们有理由给与更多关注。例如,杀虫剂的使用与地下水与饮用水污染有关;而棉农们使用的一种毒剂“坦米克”出现在许多地方的泉水里。1980 年长岛在一个泉水中测出此物质已超过环保局制订的标准时,便立法禁止使用了。

而河川污染的严重程度也到了令人警戒的地步。如宾夕法尼亚州罗布可诺山脉山顶的居民发现,有毒的化学与工业废料被不合法的埋在邻近地区,宾州环境资源局从地下水中采集的水质标本中,发现有毒化学物质—— 包括致癌的物质在内——数量比政府的规定高出 1000 倍,这些物质中包括有甲苯、石碳酸、乙苯、水银、铁、铅等。

而在民意测验中,许多人认为即使为着经济复苏的目的,也不该牺牲干净的水质。最大的危机是,若继续污染水源而不尽快加以清除的话,很可能会爆发全球性大灾难。

美国环境官员布朗曾说:“世界各地的人污染水质的速度远比保护水质的速度快,到最后,洁净水的缺乏将导致国际冲突。”他还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有1/5 都市居民与70%的乡下居民饮用受污染的水,此外每天有25000 人因为与水污染有关的疾病致死。

但是,比因水引起的国际冲突更可怕的威胁也许还在于大自然的环境承受度。当污染太过分时,我们或许就越过了不可回归点,到那时我们只有面对一场自然界的大变动,就像数亿年前发生的海藻大量绝种的情况一样。因此,水的供应情况是我们在未来生存的主要关键之一。为了明天,也为了我们后代的生存,让我们共同关注水源的保护!

空气的威胁。由于生态系统环环相扣,因此很难判别出不同形式的污染的后果。如,空气污染就经常直接影响到水污染。尽管这些污染可能有其各自的成因。

对空气污染的关注还在于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公害上,还有就是酸雨问题。

酸雨是指由二氟化硫与氧化亚氟所造成的空气污染,这些毒素大部分来自工业地区的工厂、发电厂与交通工具,毒气在空中飘游数十里或数百里, 并在大气层中不断经过化学变化,然后以酸雨、酸雪或尘土的形式回到地面上。酸雨对农作物、森林与淡水生物都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科学家呼吁对这种灾害做专门研究,以中止这种祸害。

酸雨对人类也是一大威胁,除了酸性沉浮物,天空还降下铝、铜、铅、锌等微粒,这些东西都是工厂烟囱冒出的黑烟。当污染已经威胁到家庭,社会与整个城市时,愈来愈多的民众开始加人生态保护运动,要求还给地球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

环境保护运动将会是长期性的,它需要人类的不断努力。如果由于科学或技术,使地球有所影响的话,那招致影响的最大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类轻率地进行一些无法挽回的冷酷、悲惨的行动造成的。如由于大规模的核战争,或是促使新冰河时代提早来临,而无法抗拒地球冷却化。但相反地,促

使地球的气候变暖,又往往引起冰山急速融解,而此种可能性也极大。

此外,由于科学家利用自然变异而产生的滤过性病毒散置在地球上, 极有可能引起可怕的流行性疾病,或是偶然从火星或金星上,传播来危险的滤过性病源、病毒体等,也可能造成地球上不可抗拒的灾害。

中国制定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任务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上,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到 2000 年,使环境污染基本上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趋势有所下降,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加入和努力。

让孩子热爱大自然至关重要

人类是自然的产儿,并且始终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与我们的存在息息相关。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大自然的节奏也是我们生命的节奏。我国远古时代的《击壤歌》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反映了人们根据大自然的节律安排生活的经验。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的博大丰富,为我们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施展天地。但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正在远离孕育了自己的自然母亲。这已经使我们自己受到损害。忧郁、焦虑、苦闷,种种现代文明病症,某种程度上正是对我们远离大自然的报复。一旦我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种种忧虑、烦恼就会涣然冰释。对于这些现代文明病症,大自然无疑是一位良医。

大自然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的天性更适于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发育。据一些研究者的调查,一个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比很少接触自然的孩子具有更丰富的个性,感觉更敏锐,也更具有创造力。难怪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大多具有在大自然怀抱中自由成长的童年经验。而另一些研究者断言,这一经验甚至对科学家和其他从事抽象思维的专家同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很少接触自然,长期生活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他的个性就会受到压抑,甚至变得郁郁寡欢、焦虑不安,在与人的交往中也会发生困难。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提供了这方面富有说服力的案例,而一旦这些孩子被移入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能够接触到阳光、草地和一切自然的事物,他们的病症就会减轻,有的甚至完全自愈了。当然这还要依赖人际关系的改善,特别是父母的细心关爱。

大自然是博大的,包容万物,又千变万化。对于人类,大自然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谜。

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大自然仍然充满着人类无法解释的奥秘。德国大诗人歌德在谈到大自然时曾不无感慨他说:“我们虽然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却一点也不了解自然。自然一直不停地和我们说话,但却一点也不告诉我们它的秘密。”“自然永远都以一种新姿态出现”。大自然似乎永远跟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它既招呼我们前去,却又在我们面前隐身。自然的魅力也正在此。它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不单给了我们慰藉,

而且帮助我们成长。

大自然是美的不朽的源泉。

人们去旅游、度假,休养就是要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

大自然的美无所不在,包括有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

大自然的美给画家以创作的源泉,给诗人以灵感,给科学家提供考察研究的课题。大自然的美令人留连忘返,还可以起到为人们消除疲劳、调剂精神、陶冶性情、激发热情等心理上的积极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形象他说明了自然美对人的精神感应作用。还有如辛弃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李白的足迹更是踏遍大江南北,写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斜,观山使人博大;“江作青萝带,山如碧玉簪”,观水使人灵秀。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奇山异水,遍布大江南北。

让你的孩子去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自然母亲的佳酿美果,让他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成长吧。在自然怀抱中的经验一定能使他终生受益!

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她无穷的魅力!

  1. 你知道潜意识的作用吗?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些具有特别才能的人,即使,在忙乱当中,仍能优雅而从容地完成异常复杂的工作,令人惊叹不已,就象芭蕾舞者令人眼花缭乱的美丽舞姿。这是经年累月修炼而来的能力。

在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非凡能力中,隐含心灵的另一个层面——潜意识。事实上,人们都曾不自觉地透过潜意识来处理复杂的问题。但智慧极高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他们能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发展出较高的契合关系。而且与一般人偶然短暂的感应不同,他们将潜意识的运用当作一种修炼来加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世界上最大的尚未挖掘的领域,是位于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这些所谓“非凡”的能力,实际上跟生命中许多“平凡”的事物密切关连,以致我们几乎未注意它们。我们自己也常常十分巧妙地处理生活中细微复杂的工作,却几乎不经意识的思考。

请你尝试做一个实验,触摸你的头顶。你会怎样做呢?多数人都差不多回答:“我只想把我的手放在头上,它就在那里了。”但是在神经生理学家看来,把你的手举上头顶,恰恰是一件异常复杂的工作。大脑传递讯号到手臂,讯号再传回大脑,这个过程牵涉到无数神经细胞的刺激与反应。这项复杂的活动从开始到结束之间所需要的微妙的协调,我们并未在意识上察觉。同样的,假如你必须思考步行的每一个细节,你的麻烦就大了。走路、谈话、吃东西、穿鞋子、骑单车,这些行为都是在几乎没有意识的情形下完成的, 然后事实上这些都是极端复杂的工作。这些工作之所以能正确地完成,便是靠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出生伊始,婴儿就开始学习每一件事情。任何新的工作,起先都需要意识非常专注与努力。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整个活动从有意识的注意,逐渐转变为由潜意识来掌管。譬如,在你初学开车的时候,需要相当大的注意力,甚至要和坐在你身旁的人谈话都

困难,然而,练习几个月后,你几乎不需要在意识上专注,就可做同样的动作。不久以后,你甚至可在车流量很大的情形下,一面驾驶,一面跟坐在旁边的人交谈。显然这时你对于必须监测和回应的上百个变数,几乎不必在意识上加以注意了。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学打球,学太极拳都是如此。把熟练的部分交给潜意识来掌管,而让意识专注于其它部分或新的事物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对潜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而熟悉各类技能。而一旦学会了,就会变成好像天生就会的。

所谓“熟能生巧”,就是如此。所以,当我们运用潜意识的时候,甚至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要熟练掌握诸般技能,做到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我们一般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契合,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强化。

,潜意识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特定的目标和方向,当我们意识的心思十分活跃的时候,潜意识便被矛盾思绪的汹涌浪潮淹没。如果心灵处于平静的状态,如我们专注于某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时,潜意识便浮现而不易分心。

学习专注于心中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一种技能,这在开始的时候是不容易的,需要时间与耐心去培养。对多数人来说,一想到某项心中重要的目标, 就会马上想到实现这项目标的种种困难或障碍。虽然不断思考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策略是很有帮助的,但这也可能是缺乏训练的结果。一个讯号——对于“过程”的过分专注,会不断地掩盖目标的焦点。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如何将自己真正想要的,与达成它的过程加以区别。

我们必须学习更加准确地把焦点对准想要的结果。不断对准焦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潜意识对明确的焦点有较佳的回应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明白分辨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潜意识就无法区分轻重缓急和对准焦点。另外,对目标作明确的选择也很重要。只有经过选择,潜意识的能力

才能充分发挥。

但是这一切中真正的关键,仍然在于认识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在不知道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的情形下,将易流于机械式地运用潜意识。总之,培养潜意识最重要的是,它必须契合内心真正想要的结果,愈

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价值观,愈容易与潜意识深深契合,或甚至有时就是潜意识的一部分。所以,聪明的大脑能充分调动其潜意识为它服务。

潜意识的发现,证实了人的智力资源有很大的潜力。人的神经系统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矗我们每个人的大脑约有 1 万亿个脑细胞,仅活动神经

细胞就有 1000 亿个。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报告说,假如你终身勤

学,那么你的脑子里所储存的知识,将可容纳 5 亿本书的知识。所以,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只用了大胁潜力的 20%。如果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重视开发智力,合理利用大脑的功能,那么,人们的智力水平就要高得多。

中国的父母,你们是否已经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发挥潜意识的作用了呢?这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的作用也许是你意想不到的。为了把你的孩子培养成高智力的人才,赶紧行动吧!

  1. 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现在不少机关、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高学历往往是一个首要条件,高学历的人也往往被人另眼相看,当成宝贝。但事实上,学历高的人在单位作的贡献不一定就大。为什么会有这种

现象发生呢?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高学历的人固然是读了不少的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如果他不能灵活运用,不能有效地把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也只是一个“书橱”而已,并不表明他是真正有才能、有能力的人。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等同于能力,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

手持高学历文凭者往往自以为出师必胜,进入社会后必然马到成功, 但事实证明这是求职者的一个误区。

哈佛大学是美国顶尖级的高等学府,它曾为美国各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据统计,有 6 位美国总统,32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全美 500 家财团中 2/3 的决策经理们,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然而,仅有一纸哈佛文凭,却没有能力的人,绝对当不上老板,担不起重任。手执哈佛毕业证, 有时却连工作也难找到,这在哈佛毕业生中也并不少见。

曾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在进哈佛商学院以前,曾经到一家公司面试,也许是面试时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吧,他马上被录用了,不巧同时,他也接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经过反复权衡,他婉言谢绝了该公司的聘用,选择了去哈佛深造。而当他从哈佛拿到学位,又去这家公司应聘时,却被拒绝了,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长,竟在他的履历表上写下这么一句“来自哈佛的硬石头”,然后就将之束之高阁了。同是两年前的他,同样对广告业抱着非凡的热情,竟然被看作石头一块,其原因,只不过是他拒绝了该公司的聘用而在哈佛进修了两年!哈佛的文凭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同样也不是个人能力的保证书。

又有一位王姓的朋友,读书颇多,手上经常拿着几款不同类型的证书。

同时,他又喜欢挂名担任一些社区组织的干事,30 多岁的人了,仍然生活盲目入不知道今世的方向和目标。和他相交的朋友,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都投以尊敬羡慕的眼光,殊不知,其名片上印的头衔一点用处也没有,只能令人望之生厌。

所以,天下人最大的误区就是自以为手上有几张证书文凭,便失了常态地误认自己有了可以骄人的真才实学。

受教育少的人,心里可能会存着一种退缩感,没有信心,处处受限制, 生活上很压抑,而受教育多的一些人正好相反,拿了几本文凭、证书后,便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盲目自信。

其实,真正的能力,并不能从学校书本中得来,也不是靠文凭证明得了的。它需要从实践中获龋那些上过大学的人,至多不过掌握了寻找学问的门路,如果没有实践的检验,他的实际能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一个人从上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在学校度过 10 多年的光阴,如果他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只是在图书馆内死啃书本,不注意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个人的前途,真有可能会被大学这东西吞噬。

而许多成功者不全是从大学读出来的,相信比尔·盖茨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了。事业成功的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虽少,但本身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精神不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得曼曾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书也没有什么学问, 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

现代社会是社会化程度极强的社会,很多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才

能完成,因此,如果不具备高明的为人处世的能力,那么,他多半不可能取得成功。不管他是多么地雄心勃勃,能力非凡、头脑清晰、事事精通、机智果断,也不管他是如何地训练有素、责任心强、严肃认真、办事老练、聪明睿智并且情趣横溢,只要他高做自闭,不能与他人很好地相处,那他就不可能完成任何具有长远意义的大事。因为缺乏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正确了解, 缺乏对周围人们的真诚热情以及与他们建立牢固个人关系的能力入将极大的限制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

回看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中学习经济等专业的人很难分配,较难以找到

满意的工作,甚至包括一些著名的名牌学校,道理何在?这就和他们在学校学的课程有关:这些学生学得又杂又浅,就像万金油一样,似乎什么都懂, 但一旦更深入一点,用人单位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学生又什么都不懂。

现代社会工作日益复杂,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积极的人生观也是一个必备的条件。事实上积极的人生观也是个性魅力的一部分。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较易与别人合作,因而成功的机会也大些。

运用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那么我们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呢?首先是读写及算术。也许你会感到惊讶,但就业部门收到的履历表和求职表中常有错字和文法不通的现象,而这些大都出自大学毕业生的手笔。但也不要因为自己文字欠佳就气馁,一般企业并不要求你具备学者那样的水准,只是要求你拿到工作后,可马上写出简洁的文书和报告。

书写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但是我们最常用的还是听人说话和用语言表达这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不必崇拜那些所谓天才颠三倒四的似乎很有“深意”的话;主要是要表达清晰明白,辞能达意,而且不仅要自己会说话,更要学会聆听别人谈话的技巧。

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很重要,这要看你是否擅长解决问题,并有创意。现代社会需要竞争型人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有创意、肯苦干的人才是大受欢迎的人才。

在现代企业合并、收购、裁员的压力下,许多人因为无法达成目标而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想到虚无缥缈的未来,很多人在夜里都难以成眠。而在这种情势下,冷静和自信是人们必备的能力,要做到有主见,做事效率高, 并能在险境中发挥最大的潜能。

组织能力也是能力发展中要注重的一环。《美国与新经济》一书作者卡纳维尔指出:我们一定要找出在企业迷宫里的运作之道,现在的员工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来参与紧密相连的工作网络,以取代过去那种僵化的阶级制度。

最后要提到的能力便是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即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人进入社会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轻松自如,心情舒畅,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而有人进入社会后则如人蛛网,剪不断,理还乱,结果造成无穷无尽的烦恼。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如做到与人相处时以诚相见,格守信用,不可随意猜疑他人;与同事相处要与人为善,公正处事,不偏不倚,要多关心体谅。当别人有求于己时,就应热情相助;在一些生活琐事上给他人以帮助,使人感到温暖,有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要做到善解人意,但也不要曲意逢迎,一味顺从。凡事要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但要审时度势,与人相处不卑不亢。

“和为贵”,与人相处要豁达大度,“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做人做事光

明磊落,背后不搬弄是非、阳奉阴违。这样,友情便会环绕在你周围,为你的成功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