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特色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下游的肺脏鄱阳湖湿地
湿地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从广义来说,海岸和河口的潮间带、湖泊边缘的浅水地带、河川行水区附近,都是水分充足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形成湿地的地方。
在这些区域里,有的是因为大自然的地理变化,有的是因为人类的开发等外力介入,促成了湿地的诞生。
自然界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经由漫长的地理变化过程,造就出了许多特殊的地理景观,天然湿地也是这种作用下的产物。最多的湿地出现在河流出海口或河流经过的沿岸,宽广的出海口因为长年淤积而产生泥滩地。
在大陆棚边缘因为潮汐涨退的缘故,有的也会形成滩地。在河口海岸生长的红树林具有阻挡泥沙的功能,所以也会造成湿地生态,而海岸漂沙围成的泻湖,以及隆起的珊瑚礁、裙礁、堡礁、潮地等,都是形成湿地的原因。
在平原及高山上,同样会因为这种不同因素的积水现象,孕育出各种湿地。
例如海水倒灌之后造成海岸边较低地层的积水,老年期的河水改道,旧有河道残留大量积水,内陆的湖泊经过长年的淤沙,或高山冰水退去之后会有大量积水而形成泥滩地,都是形成湿地的天然力量。
鄱阳湖湿地位于江西北部鄱阳县境内。是鄱阳湖在天然、人工、常久、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能够保持静止、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到现在的鄱阳湖。在彭蠡泽大举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阳盆地上原本是人烟稠密的城镇,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鄱阳县城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人湖中。
而位于海昏县邻近较高处的吴城却日趋繁荣成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因此,历史上曾有“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的说法。
易变性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该湿地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
水文决定了鄱阳湖系统的状态。鄱阳湖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有著名学者曾说:
鄱阳湖生态湿地,是长江下游气候的肺脏。
鄱阳湖湿地,烟波浩渺、水域辽阔。漫长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东南季风大量水蒸气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湿地鱼米之乡。
从鄱阳湖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来说,鄱阳湖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
鄱阳湖的底栖动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底栖动物是鱼类和鸟类等的天然食物,也是水环境质量监测指示生物。
鄱阳湖底栖动物有多孔动物门的淡水海绵,腔肠动物门的水螅,扁形动物门的线虫和腹毛虫,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类和蛭类,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类和瓣腮类,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类、水螨和昆虫,苔藓动物门的羽苔虫。
据调查,鄱阳湖已知的底栖动物有106多种,其中包括软体动物87种,水生昆虫5目8科17种,寡毛类12种。
鄱阳湖87种贝类中,腹足纲8科16属40种,双壳纲4科17属47种,其中的40种为我国的特有物种。
鄱阳湖腹足纲的种类主要以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方形环棱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等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河圆田螺、包氏环棱螺、长河螺、色带短沟蜷等数量稀少。
鄱阳湖底栖动物的分布因水深、水流、底质和水生植物生态类型的种类和数量有显著的差异。在沉水植物区双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湖北钉螺、中华沼螺和纹沼螺。
在菰丛区则主要是腹足类的梨形棱螺、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在河口、河道中有大量的刻纹蚬、背角无齿蚌、方格短钩蜷、铜锈环棱螺、背瘤丽蚌等。
底质有机质丰富的地带,方形环棱螺和中华圆田螺的数量较多。湖中的消落区软体动物贫乏。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分布全湖,但菰丛区比沉水植物区大,湖西北的密度比湖东南大。
鄱阳湖虾类有8种,占江西已知虾类10种的80%,其中秀丽白虾和日本沼虾为优势种。鄱阳湖有蟹类4种,占江西已知蟹类14种的28.57%。中华绒螯蟹分布在长江和鄱阳湖等地。
当然,鄱阳湖湿地还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和鸟类资源。鄱阳湖已记载鱼类有140种,主要优势种为鲤、鲫、鳊、鲂、鲌、鲩、青、鲢、鳙等。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二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
为了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鄱阳湖渔业资源,江西政府在鄱阳湖划定了休渔区和休渔期。在每年的3月20日至6月20日为休渔期,在冬季还实行轮换休港,以保护鱼类越冬。
鄱阳湖已知鸟类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159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有13种为世界濒危鸟类。
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4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0种: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
二级保护动物44种,如小天鹅、卷羽鹈鹕、白枕鹤、灰鹤、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
近年来,鄱阳湖又成为东方白鹳的重要栖息地,2800多只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约占世界总数的80%。
总体而言,鄱阳湖的东部余干、波阳一带由过去以雁鸭类为主,扩展为鹤类、鹳类、小天鹅、白琵鹭以及雁鸭类的较重要越冬栖息地。
鄱阳湖南部南矶山、南昌、新建和进贤一带由过去以小天鹅、雁鸭类为主,扩展为以保护区为中心的鹤类、鹳类、小天鹅、白琵鹭、猛禽和雁鸭类以及鸥类、鹬类等的重要栖息地。
鄱阳湖北部庐山区、湖口一带以雁鸭类、鹭类、鸬鹚等为主,都昌新妙湖、三山、泗山、朱袍山等岛屿一带由过去以雁鸭类为主,扩展为以白鹤、东方白鹳、小天鹅、雁鸭类、鹭类为主的较重要栖息地。
从鄱阳湖湿地系统的生态脆弱性方面来看,水文、土壤和气候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湿地还具有生产力高效性,湿地生态系统同其他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鄱阳湖湿地的效益具有综合性,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
天然博物馆的向海湿地
听老人们讲,当年的玉皇大帝曾将一条违犯天条的黑龙贬下凡间,在黑龙江修炼,但黑龙顾念苍生,年年旱时降甘霖,涝时排涝引洪,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特别是它经常化作一位黑面的书生,自称姓李,到民间访贫问苦,帮助乡亲们。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它为“老李”。
后来,有一条白龙在香海一带作恶,糟蹋庄稼,为害乡邻。老李知道后,就专门从黑龙江赶来收服它,经过几场大战,终于赶跑了为非作歹的白龙,但黑龙也受了重伤,尾巴被白龙咬掉,这就是“秃尾巴老李”的由来。
不过据说黑龙身受伤重,不能驾云回老家黑龙江了,于是就只好在向海当地养伤,后来就在黑龙养伤的地方出现一片沼泽,成为后来的向海湿地。
而向海则是因香海庙而得名的。历史上,香海一带是蒙古族王爷哈图可吐的领地,蒙古族多信仰藏传佛教。
1664年初,在山清水秀的香海湖西塔甸子,建起了一座青砖灰瓦的寺庙,初名为“青海庙”。
1784年,乾隆皇帝赐名为“福兴寺”,并亲笔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书写匾额和碑文:
云飞鹤舞,绿野仙踪。福兴圣地,瑞鼓祥钟。
在北京的雍和宫《福兴寺志》内还留有这段记录。当年福兴寺殿宇崇宏,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逢吉日更盛。
1928年,西藏活佛班禅大师曾专程来此传经说法,福兴寺内整日香烟缭绕,弥漫如海,故俗称香海庙。其所在地也被当地人称为香海,后来错传为向海,久而久之,就正式命名为向海了。
向海湿地位于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西北面,向海水库的南面,科尔沁草原的东部边陲,面积为10.7万公顷,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向海湿地是以我国西部草原原始特色的沼泽、鸟兽、黄榆、苇荡、杏树林和捕鱼等自然景观为主的区域,素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的美誉。
区内为典型的草原湿地地貌,三条大河霍林河、额木太河、洮儿河横贯其中,两个大型和上百个小型的自然泡沼星罗棋布。
蜿蜒起伏的沙丘,波光潋滟的湖泊,千姿百态的蒙古黄榆,绿浪韶滚的蒲草苇荡,牛羊亲吻着草地,鱼虾漫游于池塘,渔翁、牧童、炊烟、农合等一起构成了一组秀丽的田园诗,一幅淡雅的风俗画。
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有200余种草本植物和20多种林木。有鱼20多种、鸟类173种、鹤类15种,占全世界现有鹤的40%。
珍稀禽类有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白鹤、天鹅、金雕等,在当地远近闻名。
这里还是各种走兽出没的天然动物园,在草地中、树林里生活着狍子、山兔、黄羊、狐狸、灰狼、黄鼠狼、艾虎等30余种大大小小的动物。
借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句,来描述被称为丹顶鹤故乡的向海的瑰丽景观是再恰当不过了。
向海保留了完好的自然景观、原始的生态环境和多样性的湿地生物,不仅是我国的一块宝地,也是世界的一块宝地。
向海湿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向海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并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吸引大批专家学者来此考察、观光,进行学术交流。
国内的鸟类学者和鸟类爱好者,每年也都来此开展科学研究,观看各种水禽和欣赏湿地风光。向海,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科研教学基地之一。
除了鼎鼎大名的丹顶鹤,全世界15种鹤类中,向海就有6种,远近闻名。各种珍稀鸟类共173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鸟类向海有49种。
另外,这里各种兽类、鱼类、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是急需保护的珍贵的天然博物馆。
向海也是个令人情牵梦萦的地方。关于向海的动人传说多如天上的繁星。神奇的是,据说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会经历一次传奇的体验,留下一段动人的故事,成为他们毕生难以忘怀的情结。
向海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微微倾斜,海拔在156米至192米之间,垄状沙丘与垄间洼地交错相间排列,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了沙丘榆林、茫茫草原、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的自然景色,孕育了种类极其丰富、起源原始古老的生物资源。
向海湿地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鹤岛就是其中的一个。鹤岛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植被多样,灌木葱茏,环岛水域内,蒲草苇荡高可过人,茂密连片,最值得一看的当然还要数人工驯化成功的半散养的丹顶鹤。
博物馆是向海自然保护区的微观缩影,体现了向海湿地特性,尤其各种动物栩栩如生。一幅幅白颧筑巢,鹤翔雁舞,仙鹤育雏等真实照片,会把人带入神奇的动物世界当中。
蒙古黄榆林是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区域,面积约为50平方千米。蒙古黄榆树是亚洲稀有树种,属于榆科、榆属,是天然次生林,是干旱地区沙丘岗地上特有的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