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穆特·毛奇
赫尔穆特·毛奇,是德国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元帅、著名的军事谋略家。1800年出生于梅克伦堡的小城帕尔希姆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原是普鲁士军官,普鲁士遭拿破仑打击后,到丹麦军队服役。
1842年,当他42岁的时候,才由干了八年的上尉晋升少校。五十年代后,时来运转,他忠于普鲁士王朝的政治态度和突出的军事才干终于得到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升迁。1851年升为上校,1855年晋升将军,1857年任方面军总参谋长,次年任普鲁士总参谋长。这时毛奇已经58岁,其他军官到这个年龄一般都要求退役,而毛奇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
“刚刚开始事业”的毛奇,是一个少见的恭顺的人,他小心谨慎地维护着自己的权威。在战争问题上,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把战争看成是一门生意,他认为,在战争中军事力量代表所投的资本,而胜利则是投资在战争中所带来的红利。他精通拿破仑的战法和克劳塞维茨的理论。
毛奇的战争实践,主要表现于两次为争取德意志民族恢复统一的战争,即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其军事谋略思想也在其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中得到辉煌的体现。
毛奇担任总参谋长后,不声不响地埋头经营,逐步增加总参谋部的编制,扩大总参谋部的权限,并且大规模地草拟同法国、奥地利乃至俄国的作战计划。为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他还积极撰写论文,论证和宣传总参谋部的作用。他认为,像拿破仑那样仅凭个人的筹划去指挥作战,在今后的大规模的战争中是不能适应的,而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的“唯一顾问”,由它制订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同时,毛奇还加强对参谋军官的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新的战略,执行新的战争计划。
经过这番苦心经营,总参谋长成了同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的重要角色,总参谋部也成了普鲁士军事指挥的枢纽和中心,为此后战胜奥地利和法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法国驻柏林的武官曾明确指出:“假如战争爆发,在普鲁士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难以否认的,就是她的参谋军官团组织,……在下一次战争中,普鲁士的参谋组织,将在有利于普鲁士军队的优势因素中成为一个最难对付的因素。”
重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普军战斗力。在加强总参谋部建设的同时,毛奇还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部队建设的措施,从动员体制、军事训练到武器装备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认真整治,在国王威廉一世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了一支37万人的常备军、12.6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和16.3万人的国民兵。在一系列整军备战的活动中,毛奇以其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用以武装部队、实施军事行动。1864年,普军在对丹麦的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先进的有膛线的后装填的撞针击发枪。这种枪的射程不及老式枪,但射速超过老式枪的3倍,对于打击敌人的密集队形相当有效,而且可以匍匐姿势装弹射击,便于士兵隐蔽身体。普军用这种枪很快打败了丹麦。对于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军队——奥地利军队,这种枪也同样发挥了威力。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普军曾以半个营的火力有效地阻止了奥军21个营达2个小时,并使奥军遭受了5倍于己的伤亡。后来,奥军以优势兵力阻击普军,普军又以这种枪一举消灭奥军1.8万人,自己损失仅9000人。
铁路也是19世纪的重要科技成果。自1825年英国修建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许多国家都修建了自己的铁路。毛奇曾经参加过铁路管理,对铁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能在短期内把大量兵力和装备投入某个战场,形成优势兵力。他甚至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系留气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1866年,毛奇在对奥战争中,充分利用有权支配的5条铁路干线,将计划中的28万部队、800门火炮全部按时运送到位。7月初,在萨多瓦决战之前,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地点时,他对国王说:“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这场战争,仅用7个星期!
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毛奇以63万普军对付58.5万奥军。战争开始后,他指挥普军首先攻占德意志北部各邦,作为自己的战略翼侧和后方,然后他命令普军兵分三路: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指挥第二军团12.7万人,从东北向明兴格雷次方向进攻,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指挥第一军团9.7万人,从北面向赖兴堡方向进攻;比通非特将军指挥第三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次方向进攻。三路大军从三个方向楔进奥军纵深,迅速包围、分割奥军。然后三路普军又汇成两路,目标直指维也纳,经过数次攻击及萨多瓦决战,普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恩格斯评论这次战争时说:“除开以耶拿会战为中心的战局(在这一战局中,当时的普鲁士军队全军覆没)和以滑铁卢会战为中心的战局(如果不算利尼会战的失败)以外,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次战局能在这样短的期间内,在未遭到任何大的挫折的情况下,取得这样巨大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1页)
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虽然首先宣战,但准备很不充分,后勤供应极差,部队缺少帐篷、水壶、行军锅和其他装具,弹药、粮秣亦无保证,到7月底才在边境集结X万兵力。而普军在毛奇指挥下,军事动员进行得像钟表一样准确,到7月底已在边境集结了3个军团约47万人,且装备齐全。当法军于8月2日首先发起进攻后,即遭到普军的迎头痛击。两后天,即8月4日,普军转入进攻,三路大军很快越过国境。南路普军首先重创法军麦克马洪部的右翼,占领维桑堡,接着,双方在维尔特村激战,法军全线崩溃。8月14日,普军中路、北部部队在科尔塞利斯打败法军元帅巴赞,迫使其退守麦茨城。8月底,普军又以两翼钳击的战术把麦克马洪部压缩在色当城内。9月1日,20万普军对色当发起总攻,迫使城内8万多法军、麦克马洪元帅及法皇拿破仑三世投降。不久,巴赞元帅也被迫投降。
毛奇军队生涯70年,其中,担任总参谋长达30年之久,在军事领域的许多方面均有建树,而其丰富、独特的军事谋略思想尤其令人折服。他直接指挥的两次战争,大大削弱了奥匈帝国的实力,实现了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重新建立了欧洲的政治基础。1870年,毛奇受封为伯爵,次年晋升元帅。1888年以88岁高龄退役,1891年病逝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