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吴争霸

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孙武

首次指挥大规模战争

吴王是个有见识、有雄心的君主,又有孙武伍子胥两员重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所以很快吴国便由一个贫弱的小邦,一变成为府库充实、兵强马壮的国家。

吴王凭借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准备同强楚争夺东南之地,不过却不知道先从哪里入手。一次吴王问孙武说:“我军先从什么地方进攻?”

孙武说:“大凡行兵作战,都要首先消除内患,然后才能对外征伐。我听说王僚的弟弟掩余、烛庸,一个在徐国,一个在钟吾,二人都想替王僚报仇。现在发兵,应该先除掉这两个人,然后开始南伐。”

吴王阖闾觉得有道理,就说:“徐国和钟吾都是小国,派使臣去索取逃亡的吴国大臣,他们不敢不答应。”

公元前512年夏,吴国派出两名使臣,一个到徐国去要掩余,一个到钟吾去要烛庸,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两位公子。

徐国的君主章羽不忍心看着掩余回国受死,偷偷派人把这事告诉他,掩余急忙逃出徐国。半路上碰上烛庸也从钟吾逃了出来,两人一商量,就去投奔楚国。

楚国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楚昭王满心欢喜地说:“这两人一定恨极了吴国,应该乘这时候和他们好好结交。”

楚昭王下令,请两位公子在养地,即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楚王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新修整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了两位公子,企图利用两位公子为害吴国。

徐国和钟吾国的放肆行为,楚国的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吴国君臣,给吴国出兵提供了口实。一方面,阖闾为了诛杀逃到徐国和钟吾国的掩馀、烛庸两位公子,消除远征楚国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了检验一下自己执政三年来的军事实力,吴王决定出兵。

公元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发动了一场针对徐国和钟吾国的战争,即养城之战。

养城之战是孙武受命拜将后指挥的第一场战役,因此孙武格外重视。在战前,孙武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亲自制订了战略战术和作战计划。

然后,孙武亲自挑选了一部分经过严格训练的军、旅、卒、伍,连同部分水师,开始了北征徐国和钟吾国的战斗。他率师北上,过长江、入淮河,调集战车、战船突然包围了钟吾国。

钟吾国毕竟是一个又小又贫穷的国家,不堪一击。吴军以压倒一切的优势,迅速占领了钟吾国都城,拘捕了国君,钟吾国也就灭亡了。

孙武乘胜进军徐国。徐国国君章羽见吴国大军来袭,赶紧派人向楚国求援。孙武见徐国已向楚国求援,便在楚国救援军队到来之前,利用紧邻淮水的有利条件,堵截壅山的峡谷,用大水灌淹了徐国。

吴国的水军在徐国都城的城濠中游弋,当时吓得徐国国君章羽慌忙出逃,投奔楚国去了。吴国军队几乎没费一兵一卒,战斗几乎没打响,就已经结束了。这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吴军顺利地消灭了徐国。孙武剪除了楚国这两个羽翼小国,为吴军攻克养城扫清了障碍。

消灭了两个小国,接下来就是对付楚国了,当时吴国还不具备全面攻打楚国的势力,所以在攻打楚国养城之前,孙武首先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向吴王阖闾提出了“扰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方针。

在战术实施的时候,孙武将吴军分编成三军,孙武以第一军兵力向城父进军,楚国当然在城父集中了大量兵力,孙武假装不能攻克,然后率领吴军兵锋一转,南下渡过淮水,一直走了250多公里,攻打楚国的潜、六两个地方。

潜、六两地守军抵挡不住,赶紧向楚国国君救援,当楚军的援兵即将到达时,吴军便撤退待命,不与楚军正面冲突。

楚军见吴军撤走,便将部队驻扎在南冈。孙武这时调动吴国的第二军人马沿淮水而上,快速行军数百里直扑楚国战略要地弦邑,即今河南息县南。

弦邑危机,楚军接到命令,火速向弦邑进军,进行支援。孙武见已成功调动了敌军,便命令军队撤退待命。由于吴军的两支部队成功地调动了敌军,使敌人疲于奔命,士气低迷。

这时,孙武乘楚军首尾不能相顾的时候,开始派第三军进攻养城。由于楚国在养城只有少量的防守驻军,吴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城池。居住在养城的掩馀和烛庸两公子,来不及逃走,就被吴军活捉,并被立即处死,养城之战胜利结束。

孙武首次率军出征,便旗开得胜,大获成功。这一下可喜坏了吴王阖闾。阖闾庆幸发现和重用了孙武这样的将才,看来自己西破楚国、争霸天下的夙愿不久就要实现了。

吴王阖闾在嘉奖慰勉孙武的同时,要求孙武乘胜追击,对楚国进行全面进攻,扩大战果。

面对胜利和荣誉,孙武显得异乎寻常的冷静。他分析了吴、楚两国的历史和现状,认为吴国还不具备全面破楚入郢的军事实力,更没有克敌制胜、自保而全胜的把握。

孙武果断地劝谏吴王说:“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与徐国和钟吾国不可同日而语。我军已经连灭两国,又攻下了养城,现在人马疲劳,军资消耗巨大,不如暂且收兵,养精蓄锐,再等良机。”

由于连续三年建设新都城,财力消耗很大。这次军队连续征战三个多月,的确需要进行休整。于是,阖闾听取了孙武的建议,命令班师回朝。

这时疲惫的楚军见吴军要撤退了,也大大放松了警惕,就在吴军途经吴、楚的边境时,孙武命令吴军乘楚军没有准备,向楚国的舒邑发起了进攻。舒邑的楚军绝对没有想到正在撤退的吴军会来个回马枪,所以很快就投降了。

孙武第一次指挥吴国军队,就灭掉了钟吾国和徐国,攻占了养城、舒邑等楚国重要城邑,占领了淮河北岸大片土地。

养城之战,成功拘杀了流亡在楚国的掩馀、烛庸两公子,剪除了楚国的两个羽翼小国,打击了楚国的气焰,为吴国远征楚国消除了后顾之忧。

整个行动仅仅动用了少量吴军,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这充分证明了孙武用兵的神奇和兵法十三篇的巨大威力。孙武第一次崭露头角,小试牛刀,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而一举在吴国朝野、吴军上下赢得了尊敬和威信。

实行全国军事改革

养城之战后,孙武与伍子胥共同成为吴王阖闾的左右手,参与朝政,出谋划策。阖闾经常召见伍子胥、孙武,与他俩一起研究国事,商讨对策。

孙武官职为将军,自然对经武治军方面有所侧重。孙武向吴王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一系列建议和主张。

首先,孙武认为吴国需要扩充兵员,把总兵力扩充到10万人以上,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长远的战争需求。

其次,孙武还认为,吴国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军事改革涉及吴国军事的方方面面,在吴国军事领导体制方面,需要实行军权下移,文武分职;在军事编制方面,需要实行军、旅、卒、伍四级编制。

另外还需要加强军、旅、卒、伍的素质训练,完善吴国的军事法制,严明赏罚规定,还需要治理兵库、充实军需。

孙武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经国治军方略,得到了伍子胥的热烈推崇,最后也都被吴王阖闾采纳。

孙武分工军事,责无旁贷地经常与伍子胥等一起策划庙算,制订改革方案,并亲自组织实施。

孙武由衷地敬佩吴王阖闾执政以来,制定并实行的强国富民的军事政治路线,赞成继续实行“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基本国策。

在阖闾大城的建造中,孙武积极建言献策。按照孙武的建议,吴王阖闾修改了设计方案,在设八座陆路城门的基础上,增设了水门八座,并在城南和城北,留出大片沃野农田,发展农桑,储备粮秣,以解日后围城之急。

城中水陆相傍,河街并行,桥梁众多,民宅枕河,水陆码头,运输繁忙,店肆贸易,兴旺发达。阖闾大城迅速成为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孙武出于军事角度考虑,与伍子胥策划,经吴王同意,围绕都城,加强守备,建设防卫体系,建立了许多的卫星城邑,有记载的就有数十座之多。

吴王采纳孙武的建议,大力发展水军,大量制造各种类型的船只。为了加强边境上的防卫,在穹窿山最高峰派兵防守,建立瞭望台,密切监视太湖之上往来船只的动静。

吴国军队在孙武的管理和训练下,武器装备得到更新和改良,士卒素质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吴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采取疲楚战略

楚国是吴国最强大的敌人,消灭楚国是几代吴王共同的心愿。孙武和伍子胥在辅佐吴王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壮大本国实力的同时,商议了一套用以长期消耗楚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疲楚战略。

最终孙武和伍子胥两个人决定,这个战略由伍子胥负责向吴王阖闾提出。

有一天散朝以后,吴王邀请伍子胥和孙武在皇宫进行私宴,在宴会上,伍子胥提出暂时撤走所有宴会上侍者,只留下吴王和孙武他们三个人。

当其他人都全部下去以后,伍子胥提出了自己和孙武商议的计策。伍子胥说:“大王天天日思夜想的就是与楚国间的战争,臣和孙将军也是天天进行计议,现在有一条计谋,想和大王商议一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吴王阖闾说:“伍将军,赶快说来。”

伍子胥看了一眼孙武,然后开始说:“为臣和孙将军认为,楚国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发动直接的军事进攻,恐怕不能起作用。但是楚国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们政出多门,意见分歧,难以统一,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吴王说:“可是这与战争有什么关系呢?”

伍子胥说:“这大有关系,假如我军采取疲楚的军事战略,待楚军疲惫之后,我们通过外交、间谍等途径影响他们的决策,造成他们的失误。然后再大举伐楚,定会大获全胜。”

吴王说:“听起来还不错,可是具体怎么操作呢!怎么能让楚军疲惫呢?这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吧!将军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呢?”

伍子胥笑笑说:“我和孙武将军早就商量好了,具体的计策是,把吴军分成三批,一批休整并负责本国的卫戍任务,一批进行系统训练,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一批在楚国边境活动,负责骚扰楚军。”

孙武补充说:“这样,三军轮番出师,不停地骚扰楚军,消耗楚军的力量。同时,通过不断运动麻痹对方,在局部地区创造时机,造成以强打弱的态势,集中优势兵力,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消灭楚军的有生力量。”

吴王听到这里,不禁拍手称赞,他大笑说:“这真是妙计,通过这个方法,那大破郢都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吴王完全采纳了孙武和伍子胥的“疲楚误楚”计谋,并责成孙武伍子胥去具体实行。

公元前511年秋,孙武率领刚刚整顿训练过的一支军队围攻楚国的六、潜二城。楚国闻报,便派沈尹戍率兵救潜、六两城。当楚国援军还在途中,吴军加强了进攻的力量,攻占了潜、六两城。

孙武估计楚国救兵将到,留下少数守卫将士迎击援军,主力部队主动撤退。结果,楚军经过长途跋涉,却扑了个空,白跑一趟,只好将潜城人迁到南冈,即今安徽霍山县北,然后悻悻而回。

楚军主力刚回郢都,人还没有解甲,马还没有下辕,孙武又率吴军围攻楚国的夷邑。楚昭王大怒,命令左司马戍、右司马稽两员大将领兵出征。

在楚军救援部队到达夷邑之前,吴军主力部队已经攻克了夷邑。楚军连夜奔赴前线,才赶到附近的地区,离夷邑还有一段路程,吴军就已自动撤走,楚军再一次扑空,士兵怨天尤人。

吴军接着又围攻楚国的弦邑,待楚国援军到达前,攻克弦邑的主力部队又撤走了。

就这样,楚国守卫弱的地方,吴军就进攻,待楚国援军到达前,吴军又主动撤退。吴国实施的疲楚战略,在吴、楚边界频繁发动骚扰战,初步达到了扰楚、疲楚、削弱楚国军事实力的目的,向“西破楚国”的战略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就在孙武、伍子胥等率军在吴、楚边境进行扰楚、疲楚,大量消耗楚军实力时,南方的越国却在吴国的肘腋之下,主动策应楚国,进攻吴国边境。

吴王阖闾在扰楚、疲楚取得初步成果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调兵攻打越国,但又担心一支人马兵力单薄难以取胜。

孙武见吴王犹豫不决,便对吴王说,兵在精而不在多,越军虽然人很多,但是我们可以用计谋分散他们的力量,因而一支人马就足够了。

公元前510年,吴越两军对垒,在槜李,即今浙江嘉兴西南地区开始了一场激战。在孙武的策划下,阖闾同孙武、伍子胥率领一支经过整顿训练的军队,一举攻克占领了这座吴越边境的重要城邑。

吴王阖闾想乘胜追击,再多侵占一些越国的领地边邑。孙武劝谏吴王说,当前吴国主要进攻的战略目标是西部强大的楚国,不应深入越国内部与其争战。阖闾采纳了孙武的意见,主动从越国撤军。

公元前509年,楚昭王为报前年吴国攻占六、潜等邑的仇恨,派主掌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令尹子常率师东征,驻军在豫章,即今河南商城和安徽六安一带。

吴王派孙武、伍子胥率兵迎击,将进犯的楚军包围在豫章。孙武以“伐兵”即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指导思想,成功地运用了相敌、间敌、诱敌、骄敌、诈敌、动敌、因敌等制胜策略,从容不迫,大破楚城,俘虏楚将,大败楚师,牢牢地控制了战场主动权。

最后,孙武在率领吴国大军回师途中,又俘虏了楚平王的儿子、时任守巢大夫的繁,把他带回吴国,作为人质。豫章一战,使吴国最终完成了扰楚疲楚、破楚入郢的战略部署。

广泛运用伐交战略

孙武在设计扰楚、疲楚,大量消耗楚军有生力量的同时,广泛运用了伐交的军事策略,积极策动楚国的邻国叛楚亲吴,从而达到孤立楚国、削弱楚国的目的。

桐国是屈服于楚国的一个附属小国,故址在今安徽桐城县北。在孙武伐交思想的指导下,吴王派使者前往桐国游说:“楚国凌辱桐国,处事非常霸道,官员又极其贪婪,使桐国不堪重负,现在我们的吴王是仁义君主,愿意与桐国结成联盟,联合起来,共同讨伐楚国。”

吴国使臣的话正说到桐国国君的心里,面对日益强大的吴国,桐国也早有投靠的意思,再加上吴国主动亲近,桐国很快叛楚亲吴,成为吴国的盟国。

面对桐国的背叛,楚国国君当然非常恼怒,可是面对当时日益强大起来的吴国,也不敢轻易出兵桐国。

这时,孙武又想到了楚国的另外一个小附属国舒鸠。舒鸠国在桐国的北面,位置就在今安徽舒城县,很早以前就被楚国吞并了,因此,舒鸠人对楚一直怀恨在心,孙武对这一点了如指掌。

于是,孙武派出间谍,唆使舒鸠人说:“如果您们想办法骗楚军来攻打我国,我军便佯装惧怕楚军,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国对我不存戒心,这样就可以寻找机会消灭它。”

舒鸠人为了报复楚国,便听从了吴国的误楚之计。他们故意传播假消息,蒙骗楚国说:“如果楚国出兵到吴国边境,吴国就会害怕楚国的威势,愿意出兵代替楚国讨伐桐国。”

楚国君臣利令智昏,竟然听信了舒鸠人的谎言,在这年秋天,派楚国军政最高指挥令尹子常率大军伐吴。

吴军故意将战船显露在豫章的水面,伪装成代替楚国讨伐桐国的样子,表示屈服于楚军的威势。

子常得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便误以为吴军胆虚,想用伐桐来讨好自己,于是把大军屯驻在豫章地区,坐等时机。

这时吴军却在巢城,即今安徽淮南市南附近暗中集结,等待时机。楚军从秋天一直驻扎到冬天,日子一长,士气便日益低沉,防备也松懈下来。

孙武抓住时机,按照“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策略,指挥吴军发起突然袭击,在豫章地区大败楚军。楚军毫无戒备,一败涂地。

吴军胜利而归,又顺手牵羊攻其不备,楚国守卫巢城的大夫公子半胜也只好束手就擒。班师回吴后,吴王阖闾说:“这次虽然挫败楚军,但未拿下楚都,功劳不足挂齿。”

伍子胥说道:“这次虽未大败楚军,但臣等做梦都想拿下楚都。只是楚国军队是天下有名的劲旅,不可轻敌。他们国家的令尹子常虽然丧失了民心,但其他大臣还非常贤良,尚未引起诸侯的痛恶。听说子常贪得无厌,日久必招致众叛亲离,诸侯一定反目成仇,到时再乘机西进,一定可以攻下楚国都城。”

于是,吴王派遣孙武在长江下游演练水军,同时派人终日打探楚军消息。这时,孙武再次向吴王提出联合唐、蔡两个小国的战略思想,这样可以逐渐瓦解楚国的军事阵营。

唐、蔡两国虽是小国,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国位于楚、吴两国之间,大体位置在今河南西南与湖北西北的交界处,是吴国进入楚国的一个门户。蔡国位于今河南东南部与安徽交界的淮水上游,地理位置也很重要。

《读史方舆纪要》描述蔡国是:

北望汴洛,南通淮沔,倚荆楚之雄,走陈许之道。山川险塞,田野平舒,战守有资,耕屯足恃,介荆豫之间,自昔襟要处也。

这里是楚国与齐、晋争雄的中间地带。唐、蔡两个国家相连,大体位置正好位于楚国的侧后方,是吴军避开楚军正面部队,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袭击楚军的最佳路线。

唐国因为没有臣服于楚国,所以经常受到楚国的欺凌。在楚、晋争霸的战祸中,唐国深受其害,饱受战乱的痛苦。所以对楚国恨之入骨。

同时,正因为唐国处于楚、晋两个大国争夺的势力范围之间,所以才得以岌岌可危地存在着。蔡国由于紧邻强楚,也受尽楚国的欺凌,蔡国君主苦不堪言。

因此,蔡、唐两个国家对楚国早有心怀不满,充满怨恨,只是慑于对方强大的力量,不敢表现出来。

另外,楚国的令尹子常生性贪婪,曾因此得罪过唐、蔡两个国家的国君。有一年,蔡昭侯带着一双晶莹的玉佩和两件华贵的皮袄去拜见楚王。

蔡昭侯将一件皮袄和一块玉佩奉献给楚昭王,令尹子常见物眼开,向蔡昭侯索要剩下的玉佩和皮袄。

蔡昭侯对子常的贪得无厌,十分愤恨,不肯答应,结果子常在楚王面前说了蔡昭侯的坏话,就把蔡昭侯软禁了起来。

不久,唐成公骑了两匹名贵的宝马,也去拜见楚王。子常又贪婪地向唐成公索要名马,偏偏唐成公也是个倔性子,不吸取蔡昭侯的教训,硬是不给,结果也遭到了同样的下场,被囚禁起来。

那时候楚昭王年纪还小,国政都掌握在子常手里。两位国君一住就是三年,一天到晚想回家,只是身不由己。

唐成公的儿子不见父亲回国,就派大夫公孙哲到楚国探望,才知道唐侯被拘禁的原因。于是公孙哲暗地里让侍从把宝马送给了令尹子常。

于是令尹子常就让昭王把唐成公放了。蔡侯听说唐侯因为献马被放了回去,也把玉佩和皮袄献给了子常,他也被释放回家了。

蔡侯出了郢都,肚子气得鼓鼓的,拿出一块白璧扔到汉水里,发誓说:“我要是不能讨伐楚国而再次渡江南来,就像这条大江一样逝去,寡人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当时蔡侯归国之后,立即联合宋、齐、鲁、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国,总共十七路诸侯,以晋国为首,共同伐楚。但是其间路遇大雨,连绵不断,晋国首先班师归国了。

晋国大军一走,其他国家更是无心恋战,也纷纷归国,伐楚的计划不了了之。蔡侯见诸侯一个个走了,真是大失所望。

回来的时候路过沈国,蔡侯怨恨沈国没有跟着各国一块儿去伐楚,就顺便灭了沈国,把国君俘虏后杀了,以发泄心中的怨气,然后蔡侯带领军队回国,等待新的时机。

孙武对于唐、蔡两个国家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他才向吴王提出了联合唐、蔡两个国家的建议,吴王表示同意。

吴王阖闾派使者极其友好地向唐、蔡两国国君递交了吴王亲笔写的函简,赠送了礼品,表达了吴王的诚意。

这可以说正合唐、蔡两国国君的心意,他们其实也正想投靠吴国,共同破楚,以雪昔日的耻辱呢!

从此,吴国与唐、蔡两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不久三国就签订了联合伐楚的盟约。

后来,蔡国国君又通过晋定公联络宋、齐、鲁、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国,连同蔡、晋共十八个诸侯国,都弃楚附晋,支持吴国进军楚国。楚国在诸侯国中变得孤立起来。

全面向楚国进军

楚昭王即位以后,楚国江河日下。内部奸人专权,忠良被害。外则兵祸连年,东困于吴。楚国的附属国相继叛离,各国诸侯也纷纷打楚的主意。

公元前506年秋天,楚国发兵围攻蔡国,为沈国雪耻。蔡国向晋国求救,但是晋国没有答应,蔡国的大臣建议蔡侯向吴国求救。蔡侯同意了,当即把自己的二儿子公子乾作为人质,去向吴国借兵。

蔡侯的二儿子公子乾见了阖闾后说:“唐蔡两国满怀怨愤,愿为先驱。救助蔡国可以显扬吴国的声望,打败楚国可以获得丰厚的财物。大王想要攻破郢都,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

吴王也打算借此机会大举伐楚,便去征询伍子胥、孙武的意见。吴王问道:“当年寡人主张伐楚,两位一致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经过这五六年的准备,现在出兵,两位认为怎样?”

伍子胥回答说:“楚将子常贪婪无道,得罪了不少诸侯,唐、蔡两国国君对他疾恶如仇,现在他们来向我们求救,君王正好联合他们大举攻楚。”

孙武说:“楚国之所以难以讨伐,就是因为属国太多,不容易直接攻入它的疆界。现在晋侯打了个招呼,十八国就聚集在一块儿,其中陈、许、顿、胡一直都听楚国的,这次也放弃了楚国而跟从晋国,可见人心怨楚,不只是唐、蔡两个国家,这正是楚国势单力孤的时候,现在正是进攻楚国的最佳时机。”

阖闾听孙武也这样说,伐楚的劲头更足了,于是接受了蔡国的人质,答应出兵。

这一年的冬天,吴王阖闾亲自出马,拜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伯嚭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公子山专督粮饷,征集全国兵力,并联合唐、蔡两个国家,总计数百辆战车,3万多兵马,数万随军民夫,号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阖闾大都的阊门出发,兴师讨伐楚国。

孙武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方针,吴国大军从胥江入太湖,进胥溪,经芜湖,过长江北上,再经巢湖到州来,入淮水向西,进抵淮汭,即今河南潢川西北地区。这样的行军路线,是有意给楚军造成吴军要救蔡国的假象。

这时,孙武突然下达命令,全军舍舟登岸,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要人衔枚,马摘铃,昼夜兼程,向楚国东北边境急速前进。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于是吴军舍舟登陆,孙武从吴军中挑选了勇士500人,善跑的士卒3000人,组成3500人的先锋队伍,沿淮水继续向西挺进。所有吴军战船,全部留在淮水转弯的空旷地方。

吴军急行军,先进蔡国,后入唐国,楚国令尹子常见吴兵声势浩大,赶紧撤除了对蔡都的包围,掉头就跑,回到郢都报告楚王。

蔡侯出城迎接吴王,流着眼泪诉说楚国君臣的罪恶。过了一会儿唐侯也到了,两人自愿作为左右军,跟随吴兵攻打楚国。

在唐、蔡两国的密切配合下,吴军迅速通过了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厄三个险峻的关隘,直插楚国腹地,抵达汉水东岸。

吴军顺利抵达汉水东岸,完成了千里奔袭的任务。对下一步如何破楚军、入郢都,孙武与吴王阖闾、伍子胥等进行了认真策划,即所谓的“庙算”。

最后,君臣达成统一意见,制定了详细的破楚方案。具体方案是,先诱使楚军主力东渡汉水,然后吴军进行战略退却,诱惑楚军到柏举地区,进行全歼敌军主力的行动。也是就是说,柏举将是这次攻楚的最主要阵地,如果能够成功,下一步攻破楚国国都郢,擒获楚昭王就轻而易举了。

获悉吴军主力突然出现在汉水以东,楚昭王大惊失色,马上召集大臣举行紧急军事会议,商议选将御敌。

当时有的主张任命公子结为将,有的认为令尹子常合适,双方争论不休,没料到,这一绝密军情被吴国的间谍获知,吴军大营立即作出反应。

伍子胥在楚多年,深知这两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于是放出风声说:“如果让公子结为将,我们就等着取他的人头,让令尹子常率兵,我们只好退避三舍。”

楚国得知后,果然中计,拜贪婪无能的令尹子常为将,而不用有勇有谋的公子结。子常统辖沈尹戍、部将史皇、武城黑等战将,指挥20万大军,星夜赶赴前线。楚军刚刚在汉水南岸驻扎下来,哨探即来报告说,吴军已经在汉水以北驻扎。

孙武见楚军已经作了应战部署,不敢贸然渡水强攻,便略施小计,调动楚军。他特地卖个破绽,下令全军在豫章地区安营扎寨,休整待命。

楚将令尹子常原来断定,吴军是千里来袭,物资供应方面一定是十分困难,最利速战速决,最忌是持久恋战,却没料到,吴军却按兵不动,跟自己隔河相峙。

子常一时摸不清吴军的作战意图,不知吴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命令部队暂时扎营,处处设防,严加戒备。

正在子常犹豫不决的时候,楚国左司马沈尹戍前来献策说:“兵法上讲,进行千里远征,粮草一定缺乏,士兵一定吃不饱饭。现在吴国进行远征,本来应该速战速决,现在孙武按兵不动,正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啊!”

楚军统帅令尹子常说:“是啊!我也一直在迷惑呢!不知道吴军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难道孙武脑子有问题了吗?所以我才会按兵不动的。”

沈尹戍说:“孙武的这一失策,乃是上天保佑我们大楚国啊!将军你在这里暂时拖住吴军,让他们不敢冒险渡河。末将愿意率领本部兵马,绕到吴军的大后方,征调方城以外的民众,烧毁他们的战船,然后我率领人马扼守大隧、直辕、冥陌这三道关口。等吴军疲惫不堪的时候,将军再迎头痛击,末将再从后面进行掩袭,让吴军首尾不能相顾。这样,吴军进退两难,插翅难飞,我军一定会大获全胜。”

两个人商量好以后,左司马沈尹戍立刻分兵行动。其实,孙武这是故意在显露自己的失误,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诱楚军中计,促使楚方分散兵力,造成军力对比上有利于己的变化,然后再趁机发起进攻。

孙武向来十分重视军事间谍活动。这次楚军的军事行动很快被孙武派出的间谍人员获知后,迅速回报给了孙武。孙武与阖闾、伍子胥等分析了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楚军“迂回包抄、前后夹击”的图谋得逞,吴军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孙武与吴王阖闾、伍子胥最后商定,设法诱使敌人骄傲自大,引诱楚国主力出战。

这时,孙武下达命令,让一些士兵假装逃跑,制造吴军军粮不给的假象,同时派一些间谍,到楚军中散布吴军军心涣散的谣言。

楚军方面,在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走后,楚军将领武城黑就立即拜见了楚军统帅令尹子常,他说:“吴军战车纯用木料做成,久经风雨。我军战车外面包着皮革,用胶固定,一遇到阴雨天,胶化筋脱容易损坏。相持不下,对我军不利,不如速战。”

武城黑刚走,令尹子常的部将史皇又悄悄来到帐中,他对子常说:“楚国人喜欢您的少,喜欢司马的多,要是司马领兵烧毁了吴军的战船,堵塞了汉东的道路,那打败吴军的第一功,可又是他的了。”

说着,史皇看了一眼子常,感觉自己的话奏效了,就继续说:“令尹官高名重,却屡次失利,现在又把头功让给司马,将来怎么立于百官之上?说不定司马还会代替您执政呢!不如按照武城黑将军的计策,渡江作战决一胜负。”

令尹子常听了二位部将的话,觉得有道理,正好这时有楚军的探子来报告说,吴军士兵忍受不住饥饿,正在纷纷逃跑。子常听说了这种情况,非常高兴,于是不顾与左司马沈尹戍的约定,倚仗自己兵多势众,下令立即强渡汉水,在大小别山一带,连营数十里,摆出一副大战的架势。

哪知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楚军的错误行动,正是孙武梦寐以求的,吴军早就秣马厉兵,准备厮杀。

所以孙武等楚军渡河刚到一半,立足未稳的时候,就先声夺人,击鼓进兵。吴方前有大军堵截,后有包抄的军队,正是陷于死地而后生,所以个个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十。

楚军大队人马刚刚渡过了一半,所以被河水分成了两截,前方一乱,纷纷溃退,中间的楚军还正在全力渡河,不知道怎么回事,前方的人又回来了,所以在河水里挤成了一团,淹死踩死了无数。

楚国部将史皇一看军队在向后退,就大吼一声说:“谁再向后撤,就地处决。”说着,他一连斩杀了几个后退的士兵。

其他楚军看到这种情况,只好继续前进。河里的楚军看到后面的楚军越来越多,无法后退,只好拼死前进。这时吴军那边却好像松动了,他们放弃了营寨,纷纷后退。就这样,楚军纷纷渡过汉水,登上了岸,终于在小别山列成阵势。

这时楚将史皇出兵挑战,孙武命先锋夫概迎敌。夫概挑了300名勇士,手里都拿着硬木头做的大棒子,一见楚兵,就没头没脑一阵猛抡。

楚兵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阵势,措手不及,被吴兵一通乱打,史皇大败而回。子常说:“你口口声声叫我渡江,好不容易渡了过来,现在才交战就让人家打成这样,你还有脸来见我?”

史皇说:“作战不能斩杀敌将,进攻不能擒获敌王,算不上兵家大胜,现在吴王把营寨扎在大别山下,不如今夜出其不意,前去劫营,一定能立大功。”子常又同意了。于是挑选了一万精兵,悄悄从小路赶到大别山后。

却说孙武听说夫概旗开得胜,众将都来祝贺,就对他们说:“子常见识浅薄,贪功侥幸,如今史皇小有挫折,没受多大损失,今夜必来偷袭大营,诸位不能不防备。”

于是孙武命令吴军先锋夫概和专毅各自带领本部人马,埋伏在大别山的左右,听到号角一响,立刻出击。

唐侯和蔡侯分两路进行接应,伍子胥领兵5000人,抄出小别山,反劫子常的营寨,大将伯嚭带兵接应。

还有公子山保护吴王转移到汉阴山,以避免冲突,命令大寨虚设旌旗,只留几百名老弱残兵守卫。

到了半夜,子常果然带兵悄悄从山后杀出,见大寨里寂静无声,一点儿防备也没有,就命令士兵呼喊着杀入营寨。到里边一看,原来是座空营,子常心说不好,赶忙又带着兵往外杀。

忽听号角齐鸣,专毅、夫概两队人马突然冲出来左右夹攻,子常一边迎战一边往回跑,1万大军,折了多半。

刚刚摆脱了专毅、夫概,子常又听见一阵炮响,左有唐侯,右有蔡侯,两下里截住,唐侯大叫:“还我宝马,免你一死!”蔡侯大叫:“还我裘佩,饶你一命!”

子常又羞又恼,又急又怕。正在这时,只见武城黑领兵来到,大杀一阵,救出了子常。

又跑了有几里路,一伙守寨的士兵前来报告:“营寨已被伍子胥攻破,史将军大败而逃,不知去向。”

子常吓得心惊胆战,领着败兵连夜跑到大别山西麓的柏举,即今湖北麻城以东地区,看看再也没有吴国的兵马,才敢住脚。过了老半天,史皇才领着残兵赶来,剩下的士兵渐渐聚集,于是又立了一座营寨。

子常说:“孙武用兵,果然灵活多变!不如弃寨撤军,请大王增派援兵后再战。”

史皇说:“令尹亲率大兵抵抗吴军,倘若弃寨而归,吴兵一旦渡过汉水,长驱直入郢都,您怎么逃避罪责?不如全力一战,就是死在阵上,也给后代留个好名声!”

子常正在犹豫不决,忽听有人报告:“大王又派一队人马前来接应。”子常出寨迎接,原来是楚国大将薳射。

薳射说:“主公听说吴兵来势凶猛,担心您不能取胜,特派末将领兵一万,听候调遣。”接着问起两军交战的情况。

子常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脸都红了。薳射说:“要是听了沈司马的话,何至于如此。依我看,现在只有挖掘深沟,修筑工事,就地固守,千万不能再主动和吴军交战了,等司马来了以后,再合兵出击。”

子常说:“我因为兵力不足又去劫寨,才被吴兵反咬了一口。要是兵力相当两军对阵,我就不信楚军打不过吴军!如今将军刚到,乘着这股锐气,应该和敌人决一死战!”

薳射不愿意,于是和子常各自为营,名义上说是成掎角之势,实际上离着有好几公里。子常自恃爵高位尊,没把薳射看在眼里,薳射欺负子常作战无能,也不听他指挥,两边各干各的,不肯一起商议战事。

在柏举进行大决战

楚军驻扎的柏举地区,正是孙武他们给楚军设计好的地方,孙武就是希望利用这个地方对楚军进行一次围歼。

这时吴军已经集结好人马,准备在柏举这里与楚军决一死战。

阖闾的弟弟先锋夫概见楚军已经进入吴军事先准备好的作战地区,并且探听到楚将不和,便建议立即攻击楚军。

夫概对吴王请战说:“楚将子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根本就没有斗志。薳射虽来援救,但是不听调遣。如果我军先声夺人,发起进攻。楚军必然大乱,然后我军再大举进攻,一定可以取胜。”

但阖闾、孙武出于“有战必胜”的谨慎考虑,想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

夫概回到自己的营帐,对部下说:“君王既然任命我作先锋,我就有权调动本部军士。军事上应该以利为上,我趋利而动,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于是,夫概亲自率领自己的5000军队,乘楚军尚未开饭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

楚军正准备吃饭,根本没有想到吴军敢主动进攻,见吴军突然杀来措手不及,被杀得不辨东西。

夫概冲进楚军大营,子常一点儿防备也没有,营里边顿时大乱。

武城黑拼命挡住吴兵,子常来不及坐车,跌跌撞撞逃出后寨,左肩膀上已经中了一箭。

正碰上史皇率本部兵马赶到,赶紧请子常上车,然后对子常说:“令尹您自己掂量着办吧!小将应该战死在这里!”

孙武见夫概突击得手,一方面害怕他有什么闪失,另一方面也看到是个进攻的好机会,所以他当即指挥大军掩杀过去。

吴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呐喊着冲进楚营。鼓声震天,人喊马嘶,车数交错,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两军在柏举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肉搏战。

吴军攻势凶猛,楚军抵敌不住,纷纷奔逃。子常见败局已定,就脱下官袍铠甲,驾着车急速逃走,可是又不敢回郢都,只好一直奔郑国逃难去了。

楚军失去主帅,成为一盘散沙,结果一败涂地,这时伍子胥也领兵赶到。

楚军部将史皇唯恐伍子胥追赶子常,就提着画戟领着本部人马杀入吴军,左冲右突,杀死吴军兵将200余人,楚军伤亡也不在此数以下,史皇身中数箭,倒地而死。

楚将武城黑迎战夫概毫不退却,也被夫概斩于马下。

薳射的儿子薳延,听说前营被攻破,急忙报告自己的父亲,要带兵前去援救,薳射不答应,亲自站在营寨前弹压,传令说:“谁敢乱动就斩了谁!”

子常的败兵都归了薳射,清点一下还有1万多人。薳射说:“吴军乘胜追杀,挡也挡不住了。趁他们还没攻到,不如先退回郢都,再作打算。”于是命令大军拔寨返回,薳延先行,薳射亲自断后。

吴军乘胜追击,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即今湖北安陆西的损水地区,追上了楚军。这时大败而逃的楚军,正在抢舟夺船,争相渡河逃命。

吴王正要下令发起攻击,孙武说:“困兽犹斗,何况是人呢!楚军见我急攻,知道只有死路一条。必然死里求生,与我拼死一战,我军未必能胜。”

吴王说:“那该怎么办呢!难道说就这样放走他们吗?”

孙武笑笑说:“那当然不是,不过如果我们能给那些先渡河的楚军一条生路,没有渡河的楚军便士气低落,只顾逃命。我军乘其半渡的时候发起攻击,谁还肯拼死作战?这一仗算是赢定了!一定会大胜。”

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建议,后退十公里安营下寨。

再说薳射听说吴兵追来了,正要列阵迎敌,又听说吴军撤退了10公里,喜滋滋地说:“我早就知道吴国人胆小,不敢穷追。”

于是薳射下令全军一早吃饱过江。谁知道,刚刚渡过去十分之三,孙武率领吴国的兵马就杀过来了,楚军纷纷争夺渡船,一时大乱。

薳射制止不住,只好跳上车就跑。没渡过去的士兵,也都跟着主帅乱窜。吴军从后面掩杀过来,得了无数的旗鼓戈甲。

这样,吴军在清发水又大败楚军。楚军死伤很多,溺水者更是不计其数,几乎把河水都堵塞了。

孙武让唐蔡二侯,各自领着本国兵将,夺取渡江的船只,沿江一路接应。

薳射逃到雍澨,兵将们一个个又累又饿,再也跑不动了。好在追兵离得远了,这才停下埋锅造饭。

可是饭刚熟,吴兵又来了,兵将们来不及把饭吃下去,赶紧又跑,留下现成的热饭热菜,反便宜了吴兵。

孙武指挥吴军渡过清发水,继续追击楚军残兵败将,抵达雍澨。

雍澨紧贴汉水,过汉水距离楚都郢城只有20余公里,这对于千里挺进、远征他国的吴国将士来说,胜利已是近在咫尺。

吴兵吃饱喝足,又尽力追赶。楚兵自相践踏,死伤的越来越多。薳射的战车一下子被石头绊倒,被夫概一戟刺穿咽喉,当即身亡。

这时,楚军前有波涛汹涌的汉水,后有吴国大军的威胁,楚军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成为吴军的俘虏。

薳延也被吴兵团团围住,冲杀半天也突不出去。忽听东北角喊声大振,薳延说:“吴军又来援兵,我这条命算完了!”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赶到,见楚军败得如此凄惨,便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把1万人马分成三路冲了过去。

夫概忽然看见三路楚军一齐杀到,也不知道敌军到底有多少人马,就把包围薳延的兵马撤走了。

沈尹戍大杀一阵,吴兵死了有1000多,奋力击退了吴军的先头部队,救出了大批人马和车辆,吴军大败。

沈尹戍正要追杀,这时吴王的大军赶到,沈尹戍不敢轻易进攻,所以两下里各自扎营对峙。

原来,去方城调集援军的沈尹戍,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作战策略,包抄吴军的过程中,得知主帅子常冒失渡汉水,误入吴军圈套,柏举之战遭到惨败,现在正向柏举西南方向溃逃。

沈尹戍不敢怠慢,立刻改道从息地向郢都方向回救,一路上马不停蹄,连夜赶路,正好赶到雍澨地区,遇到了追击的吴军。

沈尹戍杀退吴军的先头部队后,又赶忙收集主将子常的残部,准备迎战吴军主力。

沈尹戍对自己的家臣说:“令尹急功近利,使我的计策不能实现,真是天意啊!现在敌人已深入楚地,明天我就和他们决一死战。要是侥幸取胜,吴兵到不了郢都,那是楚国的福气。万一打败了,我把脑袋托付给你,千万别让吴兵抢了去。”

又对薳延说:“你父亲已经为国尽忠,你不能再死了,应该马上回去,传话给子西,请他赶快想办法保卫郢都。”

薳延一下子跪倒在沈尹戍面前说:“愿司马驱除吴兵,早建大功!”说完垂泪而别。

此时,吴楚两国军队都面临着事关成败存亡的一战。

对吴军来说,兴师千里,深入楚地,后方粮草补给紧张,而且处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地方,对面又有沈尹戍带领的楚国军队,可以说已是陷入“死地”。

对于楚军来讲,柏举一战元气大伤,吴军这时已经是逼近楚国郢都城下,如果此战失利,必将国破家亡。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孙武作了战前总动员。他重申了死地作战的原则,告诉吴军将士已陷入死地,只有奋勇向前,拼死作战,才有求生的希望。

孙武一再向吴军强调,如果此战胜利,便可攻入楚都,此战如果失败,就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军将士上下一心,在战场奋勇争先,愈战愈勇。吴、楚两国军队拉锯般地在雍澨连打了三场恶仗。

楚军终因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人困马乏,又被吴军打败。

左司马沈尹戍拼死冲出重围,身上中了好几箭,直挺挺地躺在战车里不能动弹,于是大声呼唤自己的家臣说:“我已经没有用了!你快来把我的首级拿走,去见楚王!”

沈尹戍的家臣怎么也不忍心下手,沈尹戍使出全力大叫了一声,挺剑自杀身亡。

然后他的家臣含泪用宝剑割下了沈尹戍的人头,脱下衣服裹好了抱在怀里,又挖了个土坑掩埋了沈尹戍的尸体,就朝着郢都的方向一直跑去。

至此,楚军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溃兵如潮水一般涌向湖北江陵北的郢都。汉水天堑失守,郢都也没有了可以倚靠的天险,已经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

全力攻破郢都城

孙武指挥吴军不给楚军一点休息的机会,迅速抢渡汉水,直捣郢都。郢都的左右各有一个属城,即麦城和纪南城,三城互为掎角。

吴王阖闾召集众将,商议攻打郢都的日期。

孙武说:“楚军虽然屡战屡败,但郢都正是全盛的时期,而且三座城池互为联络,很不容易攻破。往西是鲁洑江,是进攻郢都的近路,一定有重兵把守。”

吴王问:“那该从那个方向开始进攻呢?”

孙武说:“必须从北面进攻,把军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攻麦城,一部分攻纪南城,大王率领大军直捣郢都,给他来个迅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麦城、纪南城被攻破,郢都也就守不住了。”

伍子胥说:“孙先生的这条计策妙极了!”

阖闾就派伍子胥和公子山领兵1万,蔡侯带着本国兵马协助他们,去攻打麦城;派孙武和夫概领兵1万,唐侯带着本国的兵马协助他们,去攻打纪南城;阖闾和伯嚭等,领着大军攻打郢都。

孙武率兵攻打纪南城,他首先引兵过了虎牙山,然后又转入当阳长坂坡。

这时孙武望见漳河水滔滔而过,水势汹涌。纪南城地势低下,距离纪南城不远的郢都地势也非常低下。

孙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命令吴兵在高处驻扎,然后准备各种挖掘工具,限令士兵在一夜之间,掘开一道深壕,直逼纪南城。

到天明时分,吴军的深壕已经掘好,这时孙武下令凿开漳江河堤,江水进入壕沟,一泻千里,泻到纪南城中。

守城将领还以为江水暴涨,急忙命令城中的百姓向郢都逃命。不料江水浩大,连郢都城下都是一片汪洋。

孙武命人在山上砍竹造筏,吴军乘筏,以势如破竹之势杀到郢都城下。

郢都人看到吴军的攻势,一个个都是惶恐不安,十分恐惧,各自逃生。

吴国大军顺势包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一面派兵构筑工事,准备依城抵抗,一面做好了出逃准备。

11月28日,吴国军队向郢城发起了总攻。此时楚国军心消沉,民心动荡,完全丧失了斗志,郢城很快便被吴军攻陷。

楚昭王知道郢都已经难以把守,只好带着爱妹、侍臣,乘舟从西门逃走,向西北隋国的古云梦泽方向狼狈逃去。

孙武派人堵住漳江决口,又使人掘开水坝,放水归江,重兵把守郢都四郊,这时伍子胥已经攻下麦城的捷报也从远方传来。

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吴王阖闾率领孙武、伍子胥、伯嚭、夫概等吴国大军,进入郢都。

当吴国大军进入郢都,吴国君臣沉浸在破楚入郢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时,孙武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孙武看到,吴国凭三万精兵虽然可以千里袭郢,获得破楚胜利,但是吴国没有巩固的后方,楚国旧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南方的邻国越国也会趁机攻打吴国。

但是,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阖闾,却听不进孙武的忠言,未予理睬。

当天晚上,阖闾就住在楚王的宫里,手下有人说:“楚昭王的妻子非常漂亮,可以请来服侍您。”

孙武劝谏说:“已经攻占了人家的国都,又欺侮人家的妻女,这是不义的表现,会遭到百姓非议的。再说昭王的妻子是贞烈的妇人,一定不会前来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善待她,赢得百姓的称赞。”

可是这时候的阖闾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就听不进去任何劝告,就派人去叫,谁知昭王的妻子说什么也不来。

阖闾火了,命令手下:“把她捉过来见我。”

楚昭王的妻子关上门,用宝剑敲着窗户说:“我听人说,诸侯是一个国家道德的表率。按礼法规定,男女居不同席,食不同器。现在大王丢弃了堂皇的仪表,以淫乱闻名于百姓,我宁愿死在剑下,也不能从命。”

阖闾听了十分惭愧,赶紧道歉说:“我一直对夫人心存敬慕,只想和您见上一面,哪儿敢乱来呢?夫人休息吧!”于是派原来的宫女为她把门,命令任何人都不许随便进去。

伍子胥没找着昭王出气,就怂恿伯嚭等人分别到楚国大臣们的家里抄家。

唐侯、蔡侯和公子山一起去抄楚国令尹子常的家,结果唐侯和蔡侯把送给子常的宝物都找了回来,然后又都转送给吴王。

伍子胥进宫去见吴王,要求把楚王的宗庙全部拆毁,孙武劝阻说:“军队为了正义而战,才称得上师出有名。楚平王废太子,任用奸臣,残害忠良,对外又粗暴地对待诸侯,咱们吴兵因此才能来到这里。”

吴王说:“那又怎样呢!我们现在不是已经攻下了楚国都城了吗?楚国现在已经是我们的了,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孙武看了一眼吴王,还是忍不住继续说:“现在郢都已被攻破,应该把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立为国君,代替昭王。楚国百姓因为怜惜太子建的无辜,一定不会闹事,而且还会感激吴国的恩德,世代向吴国朝贡。大王虽然放弃了楚国,却和得到了楚国一样。这样,名誉、实惠就全有了!”

阖闾一心要灭掉楚国,没听孙武的劝告,就下令烧毁了楚王的宗庙。蔡侯、唐侯也各自辞别回本国去了。

第二天,阖闾又在章华台上大宴群臣,有乐师奏曲,大家都喝得挺高兴,只有伍子胥忽然痛哭起来。阖闾说:“你向楚王报仇的志愿已经实现,又怎么悲伤起来?”

伍子胥流着眼泪回答说:“平王已经死了,昭王又逃跑了,我的深仇大恨,还没报万分之一呢!”

阖闾说:“你想怎么样呢?”

伍子胥回答说:“请求大王允许我挖开平王的坟墓,打开他的棺材,砍下他的脑袋,才能化解我心中的仇恨。”

阖闾说:“你对我的帮助太多了,我怎么能喜欢那堆烂骨头,而不满足你的愿望呢?”

伍子胥掘开平王的坟墓,然后劈开棺木,拽出尸体,举起九节铜鞭,照着平王的身上就是300下,直打得平王的尸体肉烂骨折。

吴楚之战是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吴楚大战中,孙武指挥吴国大军,在大小别山地区初战得势,在柏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在清发水大败楚军残部,在雍澨消灭了左司马沈尹戍的回援部队。

以3万精兵,击败楚军20万大军,五战全胜,直捣郢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从楚国安全撤军

再说楚昭王拼命逃跑,好不容易摆脱了吴军的追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然后他派楚将申包胥急速到秦国搬兵求救。

申包胥在秦国痛哭了三天三夜,眼中都哭出了血,才最终感动了秦王,派出秦国兵马帮助楚昭王复国。

秦军和楚军在襄阳会师后,楚兵先走,秦军在后面跟着。到了沂水,碰上了吴国夫概的军队。秦国作为生力军的加入,大大激励了楚军的战斗热情,楚军与吴军一见面就开始了混战。夫概有些迷惑,不知道这些楚军为什么忽然变得勇敢了起来。

这时,秦军突然从后面杀出来,夫概一眼望见旗帜上有个挺大的“秦”字,当时吓了一跳,说:“西边的秦军怎么到这儿来了?”急忙收兵,可已经损失了一半多。

夫概跑回郢都,见到吴王后,说秦兵攻势锐利,不可抵挡,吴王心里也有点儿害怕。

孙武建议说:“军队好比是兵器,可以暂时使用却不能长久使用。而且楚国的地盘很大,老百姓未必愿意服从吴国,我以前请您立芈胜为楚王,以安抚楚国百姓,正是担心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

“那先生认为应该怎么办呢?”吴王问。

“事到如今,不如派使臣去和秦国讲和,答应让昭王回来,同时要求楚国把边鄙的一部分国土,割让给吴国,这样您也不算吃亏。”孙武说。

“那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固守吗?”吴王问。

“如果总是贪恋着楚宫,和敌军长期相持,楚国人就会因愤怒而抵抗得更加厉害,再加上像虎狼一样强横的秦军,我可不能保证咱们不出一点儿意外。”孙武回答说。

伍子胥明白楚昭王肯定是抓不到了,也同意孙武的看法。阖闾正想听从他们的意见,伯嚭说:“我军自从离开吴国,一路势如破竹,五战得郢,就把楚国给平了。现在一遇秦军,就要撤退,为什么这样前勇而后怯?请您给我1万精兵,一定让秦军片甲不回。要是胜不了,甘愿受罚!”

阖闾就同意他出去迎战。孙武和伍子胥极力劝阻,伯嚭不听。吴兵出城后,在军祥和敌军相遇,就摆好阵势准备交战。

伯嚭见楚军阵容不整,便叫士兵敲起战鼓,带领人马冲了过去。结果楚军没战几个回合,就败退了下去,伯嚭大喜,认为楚军不堪一击,一直紧追不舍。

可是没追出1公里路,山路两边楚国伏兵,一齐杀了出来,秦将领着生力军,从中间直冲过来。三路兵马把吴军截成三段,伯嚭左冲右突,怎么也跑不出去。这时伍子胥带兵赶到,大杀一阵,救出伯嚭。一万人马,没剩下两千。

伯嚭把自己绑了,来见吴王请罪。孙武对伍子胥说:“伯嚭的为人,恃功自傲,早晚是吴国的祸害,不如乘他兵败,按军令把他斩了。”

伍子胥说:“他虽然这次差点儿全军覆没,可是以前的功劳不小,何况敌人就在眼前,不能斩杀大将。”于是就请求吴王赦免了伯嚭。

这时秦军直逼郢都,阖闾就命令夫概和公子山守城,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纪南城,伍子胥、伯嚭分别驻守磨城、驴城,形成掎角之势,与秦兵对峙。又派人到唐国、蔡国去借兵。

却说夫概自恃立过破楚的头功,这回在沂水栽了跟头,阖闾改派他协守郢都,总觉得心里堵得慌。

等到听说阖闾和秦兵相持不下,夫概忽然心里一动,想道:“按吴国的规矩,哥哥死了弟弟继位。照这样,阖闾死了,我就可以当吴王。可如今阖闾已经立自己的儿子波当太子,我没指望了!不如乘大兵出征,国内空虚,偷偷带兵回国,夺位称王,不比将来再争王位强?”

于是夫概带领本部兵马,偷偷出了郢都的东门,渡过汉水回到吴国。假装说:“吴王被秦兵打败,不知去向,我应该以他弟弟的名义,继承王位。”

于是夫概自称吴王,派自己的儿子扶臧带领人马驻守淮河,堵住阖闾的归路。太子波和专毅听说夫概叛变回国,领兵抵抗,不让夫概进城。夫概就派使者到越国借兵,想夹攻吴国,答应事成之后,割五座城给越国作谢礼,这正中越王下怀,其实就是夫概不来借兵,他也正准备进攻吴国呢!

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率领大军攻入楚都郢城的第二年,一直对吴国虎视眈眈的越国,果然趁吴国大军在外、国内空虚的机会,起兵伐吴,对吴国进行报复。

越国军队在越王允常指挥下,采取偷袭方式,越过吴军防线,直逼吴都。

再说阖闾正在郢都召集众将商议战事,公子山忽然来报告说:“不知什么缘故,夫概领着本部兵马私自回吴国了。”

孙武说:“夫概这一走,必反无疑。”

阖闾说:“那该怎么办呢?”

孙武说:“夫概是一勇之夫,不足为虑。要担心的,倒是越国人可能闻风而动。大王应该马上回兵,先平内乱。”

阖闾于是留孙武、伍子胥退守郢都,自己和伯嚭率领船队顺流而下。没走多远,就得到太子波的告急信,说:“夫概造反称王,又勾结越兵犯境,吴都危在旦夕。”

阖闾大吃一惊说:“果然不出孙先生所料。”当即一面派人去郢都,叫孙武、伍子胥带兵支援,一面连夜往回赶。沿江传令给夫概的兵将:“离开夫概回来的,恢复本来的职务,回来晚的,杀!”岸上的兵将,纷纷倒戈归队。

夫概见兵将跑了不少,就想强迫老百姓当兵。百姓们听说吴王还在,都躲藏起来。夫概只好孤军迎战。阖闾问:“我和你是亲兄弟,你为什么背叛我?”

夫概回答说:“你杀王僚难道就不是背叛?”阖闾气得直跺脚,叫伯嚭:“为我捉住这个叛贼!”没战几合,阖闾就指挥着大军冲杀过去。

夫概虽然勇武,怎奈寡不敌众,大败而逃。扶臧在江上准备了船只,把夫概渡过长江,向北投奔宋国去了。阖闾安抚了百姓,回到吴都,太子波迎接进城,然后商量抵御越军的办法。

却说孙武得到吴王退兵的命令,正和伍子胥商议如何退兵,忽然听到报告:“楚军中有人送信来了。”

伍子胥打开书信一看,原来是楚将申包胥写来的。信上说:你想为你们父兄报仇,实现了灭亡楚国的愿望。可是我也有个愿望,就是恢复楚国。如果吴军还不撤出楚国,我愿意带领秦军奉陪到底。

伍子胥一边把信拿给孙武看,一边说:“咱们几万吴兵,长驱入楚,烧了它的宗庙,毁了它的社稷,鞭打了平王的尸体,住在他们君臣的家里享受,自古以来,当臣子的向君王报仇,还没有像咱们这样痛快过。”

孙武笑笑说:“是啊!你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

伍子胥接着说:“况且秦兵虽然打败了一部分吴兵,但我军并没受到很大的损失。《兵法》说:见可而进,知难则退。幸好楚军还不知道咱们国内危机,依我看,是咱们退兵的时候了。”

孙武说:“就这样无条件的退兵,恐怕楚军会笑话咱们,你何不提出要求,让他们把吴楚边境的一座大城送给吴国,这样说起来也好听啊!”

伍子胥说:“对!”于是就给申包胥写了封回信说:如果楚国能够把边境的一座大城作为进献给吴王的礼物,吴国即刻就撤军回国。

楚将申包胥看了伍子胥的回信,当即以昭王的名义表示同意,许诺送给吴国一座大城。

见到楚国已经派出使者,递交了正式约定,孙武和伍子胥也就满载着从楚国得到的金珠美玉,班师回国。又把楚国境内的上万户人家迁到吴国,充实吴国人烟稀少的地方。

越国的子爵允常听说孙武等已回到吴国,知道孙武善于用兵,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也把兵撤了回去,说:“越国和吴国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于是也自封为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