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家的并称
两司马指汉代词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班张指东汉班固和张衡。二人都擅长辞赋,班有《两都赋》,张有《二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作品多用比兴,借古讽今,愤世嫉俗,也掺杂人生无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趣。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称为三曹。三曹的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的诗,文字清峻通脱,语言直抒胸臆。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其弟陆云。《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
李杜①指诗人李白、杜甫。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②指唐诗人李商隐、杜牧。两人同为晚唐的著名诗人。后有人称之谓李杜或小李杜。
韩柳 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很有影响。
诗囚指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元好问《放言》诗:“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意思是说两人耽于作诗苦吟,仿佛为诗所囚。两人又有苦吟诗人之称。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洵称老苏,轼称大苏,辙称小苏。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居重要地位。
三袁明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
苏辛指宋词人苏轼、辛弃疾。前人词论,常分词为“婉约”、“豪放”两派,而以苏轼、辛弃疾为豪放词的代表,故常并称。
元曲四大家指元朝杂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关汉卿,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曲家。
南洪北孔指清代剧作家洪升、孔尚任。洪生南方浙江钱塘,孔生北方曲阜,故名。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千字文
《千字文》编撰于南朝梁武帝时候,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爱慕,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并叫散骑侍郎(官名)周兴嗣按照四言韵律的形式,把这1000字连缀成为一篇通俗文章,古曰“千字文”,它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对初学者进行启蒙教育。
据说,周兴嗣是在一夜之中,将1000个字编撰成文的,第二天,雄鸡唱晓之时,周兴嗣竟然须发皆白,可见其殚精竭虑的程度。
名著与时间
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心血。
王充写《论衡》费了30多年精力。
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22年。
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用了17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
沈括写《梦溪笔谈》费了9年光阴。
王祯写《农书》熬过了15个寒暑。
徐宏祖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宋应星写《天工开物》用了20年精力。
顾炎武写《日知录》花了20年精力。
李汝珍写《镜花缘》历时30年而成。
曹雪芹写《红楼梦》倾注了10年心血。
孔尚任写《桃花扇》前后用了15年。
朱起凤写《辞通》费了30年光阴。
《西游记》的故事
《西游记》是中国的一部很受读者欢迎的古典神话小说。近些年来,根据它改编的电影、电视连续剧、动画片,更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小朋友们的欢迎。提到《西游记》,有哪一个孩子不会立刻想起那个武艺高强,会72般变化,能腾云驾雾、降妖除怪的孙悟空呢!有谁会想不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呢!
《西游记》虽然好看,可是今天,当我们学习了文化知识以后,我们就知道,这些天兵天将、妖魔鬼怪,都是人们幻化出来的,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断定,《西游记》完全是作者编造的,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真的有唐僧去西天取经这回事。
在1300多年前,即我国的唐朝时期,有一个男子姓陈,出家做了和尚,他的法名(即出家后的名字)叫玄奘。玄奘是个很喜欢钻研经书的人,在长期的苦学中,他学到了不少知识,并逐渐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僧人。
我们知道,佛教的起源地是印度,后来有一些印度僧人来到中国,这样就把佛教带到了中国。唐朝时期,佛教进一步在我国流传开来,从朝廷的官员,到普通百姓,信佛的人很多。有一天,唐朝皇帝召见了玄奘。他对玄奘说:“虽然佛教从印度传来已经好些年了,可是还没有一个中国僧人到印度求取过真正的经文,你是否愿意去一趟印度,为我国取回真经呢?”
玄奘一听,非常高兴。他对皇帝说:“我也非常想去佛教的故乡,以便学习更多的知识。我立誓,不取回真经,决不回来。”就这样,在公元627年,玄奘独自一人,从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印度虽然在我国的南边,但因当时交通不便,却不能直接南下,而必先西行绕道而行。
向西去的路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一路上不是荒漠戈壁,就是高山野岭。当时没有火车、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能靠双脚走。玄奘历尽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比如,有时几天没有水喝,有时十多天才翻过一座雪山,经常遇见野兽、强盗等。但玄奘的意志非常坚定,他克服各种困难,一直向西走。
经过了四年艰苦的跋涉,玄奘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那里,玄奘学习了佛教的许多经典,成了一个博学的高僧。公元645年,玄奘满载着从印度取回的经卷,返回了唐朝的都城长安。玄奘的归来,轰动了朝野,长安城的百姓倾城而出,迎接玄奘的归来。
玄奘的印度之行,不仅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而且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并且越传越神奇。到了16世纪中期,有一个名叫吴承恩的人,在大量民间流传的玄奘取经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和整理,就写出了这部脍炙人口的《西游记》。
《聊斋志异》的写成
在中国古代,有一本很著名的奇书《聊斋志异》。为什么说它是奇书呢?因为这本书讲的不是真事,全是幻化出来的神仙、鬼怪、狐仙的故事。可为什么这样一本纯粹是幻化的书,竟能成为一本名著,并获得劳动人民的喜爱呢?这,可就要从此书的形成过程说起了。
清朝时,有个读书人叫蒲松龄。蒲松龄十分好学,读了许多书,十来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长大后,蒲松龄就想参加考试。因为若考得好,他就可以当官,为国家百姓出力了。
可蒲松龄连考了几十年,也没被录用;相反,那些没才能、家里有钱有势的人,却靠送钱、送礼、拉关系,被录取了。
蒲松龄很失望,他感叹道:“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像我这样正直、有才能的人,只因为穷,永远也不可能被官府重用。”他已暗下决心,要写一本书,来控诉这黑暗的社会。可是假如直接在书中写出官府的腐败,必定会招来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为了避免这种恶运,蒲松龄决定:借用神仙、鬼怪、狐仙等不存在的东西,来隐晦、曲折地反映黑暗的现实,痛斥官府的腐败。这样写来,官府就找不出直接的证据来治自己的罪了。
蒲松龄在一个村子里住下来,边教书,边写书。为了搜集材料,一有空,他就带着席子、烟叶,拎着茶水,来到村旁的大路口。每逢有人经过,蒲松龄就招呼道:“老乡,坐下喝口水、抽袋烟,聊聊天再走吧!”而在闲聊的过程中,蒲松龄则听到了许多新奇的故事和传说。
晚上,蒲松龄就把听来的奇事记录下来。逐渐地,一本写满稀奇古怪故事的书就完成了。由于蒲松龄的书房名叫聊斋;又因书是一部“志异”,即记录怪异故事的书,所以蒲松龄就将书命名为《聊斋志异》了。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里面的故事早在1200多年前,就开始在阿拉伯民间广为流传了。到了400多年前,这些故事才被汇集成书。后又被译成多国文字,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书中的许多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的神灯》等,都已广为世人熟知了。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古代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它的国王叫山鲁亚尔。有一次,山鲁亚尔发现王后和奴仆们在一起狂歌、纵饮、胡作非为,不禁大怒,就把王后等人全杀了。
从此之后,山鲁亚尔就变得非常厌恶女子,并决心报复。于是,他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夜,第二天就把这个女子杀死。这样连续过了3年,国中的女子不是被杀,就是因为害怕逃跑了。可国王不管这些,仍然命令宰相给他找女子,以供他虐杀。
这一天,宰相遍寻民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女子,非常忧愁,就唉声叹气地回了家。他的大女儿山鲁佐德见状,走上前来问道:“您为什么发愁呀?”
宰相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山鲁佐德,小女儿叫敦亚佐德。宰相知道山鲁佐德知书达礼,通晓历史和民间的许多道理和故事,就把烦恼说了出来。
山鲁佐德说:“父亲,我愿意牺牲自己,去拯救别的女子。你就把我嫁给国王吧,我也许可以设法活下去。”
父亲不忍心这样做,可经不住山鲁佐德的劝说,只好答应了。临别时,山鲁佐德教给妹妹一个计策,随后就进宫了。一见到国王,山鲁佐德就哭了起来。她说:“您能把我的妹妹传来,让我和她做最后的话别吗?”
于是,国王就派人把敦亚佐德接来了。敦亚佐德见到姐姐后就说:“姐,再给我讲个故事吧!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消遣掉最后一夜。”
山鲁佐德说:“我非常愿意,但不知国王是否允许?”
国王原本心神不定,不能入睡,听到姐妹俩的谈话,很感兴趣,就答应了。因为山鲁佐德讲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国王听得很入迷,所以他就让山鲁佐德接着讲下去。就这样,山鲁佐德连续讲了1001个夜晚,共200多个故事。
后来,国王终于被感化了。他悔恨地对山鲁佐德说:“我从前乱杀人是错误的,从现在起,我再不这样做了。”
从此,萨桑国就走上了和平、幸福的道路。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他出生于一个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他利用汉初以来收集到的各类历史文献,着手写一部史书,去世前嘱司马迁完成其未竟之志。司马迁少怀大志,以著史为己任。
司马迁青年时期四处游历。所到之处,他考察风土人情,参观名胜古迹,访问耆老故旧,收集整理资料,扩大了胸襟和视野,增加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著作《史记》。不幸的是,司马迁著书后的第七年,遇到了“李陵之祸”。这一年,李陵兵败匈奴而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治罪,受了宫刑(即阉割)。这是司马迁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对司马迁的生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陵之祸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残忍和世态炎凉,决心“隐忍苟活”、著书雪耻,使《史记》成为他的“发愤”之作。
受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司马迁精神和肉体的无以复加的摧残。但司马迁是一个有抱负、有远见、有血性的人,他有着非同一般的生死观。他赞赏的是那些能够隐忍一时、成就大业的历史人物,而瞧不起那种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人。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种崇高的生死观常常反映在《史记》里。司马迁高度赞扬了陈涉和蔺相如在生死关头所做的抉择;至于像韩信受辱于恶少年,伍子胥面对楚王的缉吏所表现的隐忍退缩,司马迁也是赞同的。因为大丈夫抱有命世之才,正当暂忍一时之困辱,以图日后之功效;他还以一系列历史人物遭遇苦难后发愤著书的事迹鼓励自己。
受宫刑后,司马迁以他的非同寻常的生死观,顽强地与黑暗邪恶势力抗争,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史记》与史书
凡是了解一点中国文化的人,没有人不知道《史记》这本伟大的历史书的。说到《史记》的伟大,我们必须从它的作者司马迁谈起。
司马迁生于2000年前,他的父亲是一个史官。史官是当时一种很小的官,职责就是替国家编写历史书。在父亲的影响下,司马迁从小就念了许多书,长大后,他接替了父亲的职位。
有一年,正当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一本新的历史书,即《史记》的时候,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却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原来,朝廷里有一个很会打仗的将领,叫李陵。可有一次,在和敌人作战失败后,李陵竟然投降了。皇帝非常震怒,下令把李陵的全家都斩掉。朝廷的大臣们见皇帝大怒,都不敢替李陵的家属说情。而正直的司马迁却站出来说:“天下无常胜的将军。李陵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的,假如不杀他的全家,李陵定然会乘机逃出敌营,重回朝廷。”
尽管司马迁说的是实情,可皇帝却不许人冒犯自己。于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宫刑就是割去人的生殖器的刑罚,是当时最残忍的一种刑罚。受此刑的人,大都不肯再活下去。可是司马迁却忍受着众人对他的羞辱,顽强地活了下去。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要去完成,那就是写完《史记》。
在司马迁55岁时,《史记》完成了。第二年,司马迁悄然离开了人世。因此,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凝聚着司马迁全部理想、精神、血汗和生命的巨作。
《史记》的伟大首先在它的内容上。《史记》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记起,一直记到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它跨越了漫长的3000多年的历史,记载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难怪有人称《史记》是一部精彩的百科全书呢!
第二,《史记》真实、可信。历史书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尊重事实,这是许多写历史的人都很难做到的。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做到了。
第三,《史记》也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博学多才,他在《史记》中为读者塑造了许多生动、精彩的历史人物。
《红楼梦》与文学的光辉顶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辉煌的巨著。作者通过写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人物的活动,涉及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的种种斗争,从而展现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物活生生的情态。
作者曹雪芹(1724~1764),字梦阮,号雪芹。他出身封建官僚世家,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家庭又面临灾变,沦落成破落户的飘零子弟。曹雪芹30岁以后开始写《红楼梦》,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约于40岁时写成前80回。
《红楼梦》通过对以贾家为主的四大家族衰落过程及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表现了作者反抗封建制度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作者是通过塑造一系列形象来显示这个主题的。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在形象塑造上,显示出了精湛的功力,为我国小说艺术的长廊增添了系列式的典型人物群体。《红楼梦》全书共有400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面貌各异、形象鲜明。更主要的是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这两个反封建反理学的艺术形象,达到了时代的高峰。
在艺术方面,《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传统,在典型人物塑造深刻、反映现实社会深广、结构工巧、文学语言的诗情哲理、艺术构思的精湛缜密、故事情节的优美生动等方面,都达到了时代的高峰。所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臻于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
《红楼梦》的写作
《红楼梦》是中国的一部古典名著,它不仅塑造了上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写出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华的顶峰走向没落的全过程。《红楼梦》的语言极其丰富,书中的人物对话、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安排,也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被人们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身世与创作态度分不开的。
曹雪芹,清朝人。他出身在一个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与清朝皇室有很亲密关系的人。当年清朝皇帝康熙6次下江南,有5次都是住在他们曹家。由此可见曹家受皇帝宠幸的程度。
曹雪芹在15岁前,一直都过着富贵公子哥的生活。可后来家中遭遇横祸:罢官、抄家、财产被充公……曹家终于一败涂地了。而曹雪芹在这之后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糟糕,到了后来竟然连吃饭、穿衣、取暖都成了大问题。
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家族巨变,曹雪芹的心中自然有许多感慨。他决定将自家的家族史写成一部小说,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
曹雪芹满腹经纶,很有才华,因此他的小说刚写出前面几章,就引起了朋友们的极大关注,他们都鼓励他一定要把这本书写下去。
这时的曹雪芹家中已极度贫困,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如此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改变曹雪芹写书的决心。
1763年,曹雪芹惟一的爱子因生病无钱医治而死亡。这给了曹雪芹以沉重的打击,他经常徘徊在孩子的坟前,伤心流泪,不思饮食。悲伤、贫困、著书的辛苦,使曹雪芹一病不起,在1764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孤独地离开了人世。此时,《红楼梦》尚未成书,只写了80回。据考证,这80回,曹雪芹曾在10年中,增删过5次。真可谓字字皆是血泪凝结的!
因有了独特的曹雪芹,才有了独特的《红楼梦》,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永远灿烂的光辉著作。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
他于1564年4月26日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他住的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经常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震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都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这部剧本中,作家写了自由爱情的可贵,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歌颂了理想的爱情。
1599年,莎士比亚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其中的幽灵。
在这出悲剧中,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代表具有先进思想的新兴资产阶级,他热爱生活,反抗邪恶但却思想多于行动,过于优柔寡断;叔父代表的是封建反动势力,他荒淫无耻、奸险毒辣、诡计多端。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表达了在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哈姆雷特的悲剧反映了包括莎士比亚在内,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在以后的几年里,莎士比亚又写出了《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1616年,莎士比亚离开了人世。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的生日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上演他的戏剧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的墓在他故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年),出身贵族。相传一生创作了90部悲剧和笑剧,并曾十多次获奖。现完整传世的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三联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和《波斯人》、《乞援人》、《七将攻忒拜》等七部,前三部为其代表作。多以神话为题材,借以反映自由公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表现雅典早期奴隶制民主派在政治经济上适当节制贵族,满足自由公民愿望的改良主义主张。
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年),出身于雅典富商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音乐和诗歌上造诣很深。相传一生创作了130多部悲剧和笑剧,现存《埃阿斯》、《特剌喀斯少女》、《厄斯克特拉》、《菲洛克忒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七部悲剧。一般认为后两部是他的杰作。所作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主要表现旧的意识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反映雅典城邦盛极而衰时期的社会状况。既表现抽象的命运观和报应观,又重视人的个性和自由意志,故其英雄形象有与命运斗争到底的坚强信念。人物性格鲜明,结构紧凑,情节曲折。
欧里庇得斯:(约前480~前406年),出身于贵族家庭。学过绘画、哲学,也当过兵。相传创作戏剧90余部,现存《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腓尼基妇女》等18部。大多取材于神话和英雄传说,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社会发生危机时期的种种矛盾,表现了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注意描写日常生活,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语言自然流畅,富于感情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三部曲”
“三部曲”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有联系的文学作品。下面列举中国现代文学“三部曲”的各篇: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的“四世同堂三部曲”——《惶惑》、《偷生》、《饥荒》。
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移》、《复兴》。
洪琛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郭小川的长诗“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
沙汀的“三记三部曲”——《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梁斌的“红旗谱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二十四史的作者及其史载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书》 西汉班固著。记载了西汉时代的历史。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著。记载了东汉时代的历史。
《三国志》 西晋陈寿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时代的历史。
《晋书》 唐房玄龄等21人著。记载了西晋、东晋、十六国时代的历史。
《宋书》 梁沈约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宋王朝的历史。
《南齐书》 梁萧子显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南齐的历史。
《梁书》 唐姚思廉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梁国的历史。
《陈书》 唐姚思廉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陈国的历史。
《魏书》 北齐魏收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魏国的历史。
《北齐书》 唐李百药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国的历史。
《周书》 唐令狐德等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周国的历史。
《南史》 唐李延寿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历史。
《北史》 唐李延寿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历史。
《隋书》 唐魏征等著。记载了隋朝的历史。
《旧唐书》 后晋刘煦等著。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新唐书》 宋欧阳修等著。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
《旧五代史》 宋张居正著。记载了五代的历史。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等著。记载了五代的历史。
《宋史》 元脱脱等著。记载了宋朝的历史。
《辽史》 元脱脱等著。记载了辽代的历史。
《金史》 元脱脱等著。记载了金代的历史。
《元史》 明宋濂著。记载了元朝的历史。
《明史》 清张廷玉等著。记载了明朝的历史。
后人将《新元史》加进,称“二十五史”,也有人将“清史稿”加进,称“二十五史”;还有人将《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加进,称“二十六史”。
《明日歌》和《今日歌》
明代诗人钱福,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文思敏捷,写有《明日歌》,歌词是: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冬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朝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儿子文嘉,写有《今日歌》,歌词是: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
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起。
另外,稍晚于文嘉的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还写过《明日训》,全文为:
期明日,则今日是做梦之日。
以梦废今日,而明日不醒,当奈何?
徐光启的《明日训》寥寥数语,谆谆告诫后人:不可荒废时日,而应当有所作为。
《古文观止》
清代人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了一本古文选读本,定名为《古文观止》。为什么定名为《古文观止》呢?
“观止”二字出于《左传》: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中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就不要再听再看了。后人以“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古文观止》收文上起东周,下至明末,共选辑文章222篇;选材广泛,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多方面的艺术风格。所以,作者认为,他所选辑的文章是最好的,其他文章超不出这些文章的水平。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关于《诗经》的成书,汉代的学者有采诗的说法,在周代,每年春季天子都派人到民间去搜集民歌,然后加以筛选,配上音律,让乐士为天子演唱。现代研究者认为,《诗经》的成书主要是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搜集民间诗歌,然后经过乐师的筛选、整理、编辑而完成的。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在汉代还有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时候的诗本有3000余篇,孔子删其重复者,选取其合乎礼义者,最后剩下305篇。
《诗经》本来叫做《诗》或《诗三百》,只是到了汉代,儒家学者将其奉为六经之一,因此才称为《诗经》。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诗经》也遭厄运,但由于不少学者都能背诵,在汉代才又整理记叙成书。汉代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后来其余三家所传之《诗经》渐渐亡佚,只剩毛苌一家,所以《诗经》又称《毛诗》。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包括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就是“土风”、“土乐”的意思,也就是地方乐调之名。从内容上看,国风中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明显的民歌特色。
“雅”,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是西周王畿地区的乐调,即所谓“官调”,与“风”这样的土乐,即地方乐调相对而言。而大雅、小雅的区分,也主要是从乐调上讲的。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祭祀乐章。“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商颂”是春秋时期宋国人(殷商后裔)颂赞祖先功业的颂歌。
《水浒传》的书名
元朝小说家施耐庵,一面教书,一面根据元人话本《张叔夜擒贼》写作《江湖豪客传》。几年后,施耐庵完成了书的创作,他对书中大部分情节感到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他的学生罗贯中建议他把书名改做《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的书名因此而确定下来。
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
古希腊神话最初产生于民间,经过几百年的口头流传,然后在《荷马史诗》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希腊人在奥林匹斯诸神的殿堂里塑造了12位主神。除了众神之父宙斯和天后赫拉外,其余的神也各自有自己的族谱。他们生育繁忙,香火鼎盛,各神还有各自垂直的家庭谱系。
这里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和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爱情与美貌女神阿弗洛狄忒、太阳神阿波罗等。和别的神话不同,古希腊众神不仅具有人的形体,而且具有人的感觉,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他们同人一样具有欲望,会感到害怕、疼痛等。
大约在前3世纪,希腊已经历了辉煌的古典时期,罗马文学才刚刚起步。由于移民及战俘等因素,促进了两国的文化往来,也促使了先进的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具体地讲,罗马本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这种原始神话带有明显的“万物有灵”和拜物教的特点。但在希腊神话的影响下,罗马神话也很快具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点,许多故事几乎成为希腊神话的翻版,只是换上了罗马神的名字,如宙斯改名为朱比特,赫拉成了尤诺,阿弗洛狄忒成了维纳斯。
最早的罗马文学作品则是希腊文学的译品和仿作。第一个罗马作家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前280~前204年)是个希腊俘虏,他把《奥德赛》译成拉丁文,并将改编过的希腊剧本在罗马上演。罗马的书面文学从此开始。罗马的戏剧是在罗马原有民间戏剧的基础上,接受希腊戏剧的影响发展而来。罗马的文人史诗亦在很大程度上模仿荷马史诗。
与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相比,罗马神话要简单得多,朴素得多。古罗马神话包括神的传说和同神的传说相关的地方历史传说两部分。古罗马的神一部分是罗马及其周围邻近部族原有的,一部分是外来的。传统的罗马神大多与土地有关。
明朝江南四才子
明朝中叶的江南城市,工商业之发达,经济文化之繁荣,远胜前朝各代和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文学艺术也随之产生新趋势,其代表就是被人们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号枝山)、唐寅(号伯虎)、文征明(号衡山)、徐渭(字文长),也称吴门四才子(因为他们都是苏州人)。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们的故事,这里只重点讲讲最有名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词曲赋皆精通,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群书,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后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桃花坞,内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登鹳雀楼》的作者
要问《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大家都会说:当然是王之涣。但是,却也有不少人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卷十五中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渚三篇能状其景。……王文涣诗曰:‘白日依山尽……’。”王文涣是什么人?沈括没说。会不会是王之涣的笔误呢?不大可能,因为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司马光在《司马温公诗话》中说,“在鹳雀楼上题这首诗的是王文美,因为王文美文名不显,其诗被记在王之涣名下,所以后人以讹传讹。”这个“王文美”是不是“王文涣”的笔误呢,极有可能,这样,《登鹳雀楼》的作者就应是王文涣而不是王之涣。
但是,又有怀疑者根据盛唐太学生芮挺章选编的《国秀集》,认为《登鹳雀楼》一诗的著作权应归属于唐代诗人朱斌。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曾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是为《登楼》。”
最近,又有人发现,《吴中人物志》卷七《文苑·唐》部分,记载有:“朱佐日,吴郡人,在唐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赐彩百匹,转侍御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其中称朱佐日“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诗曰……”而在王之涣条下,却对《登鹳雀楼》诗一字未提。
研究者认为,李峤(644~713年),是唐代大臣,著名诗人,高宗时进士,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官至中书令(宰相),富才思,善诗文。因而绝不可能移花接木,戏言以欺武后。武则天因欣赏《登鹳雀楼》一诗而“赐彩百匹”于朱佐日,其事不讹。
那么,这首诗的创作权,到底为谁呢?恐怕又是一个文学之谜了。
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813~858年)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既受杜甫诗歌的影响,又受到梁陈宫体诗的影响,还吸取了李贺诗歌的手法,表现出情深绵邈、绮丽精工的风格。
他的诗作中,咏史诗和爱情诗最能体现其艺术风格,而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多以爱情生活中的相思为主题,着重抒发那种处在重重压抑之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情怀。他的爱情诗,不局限于个人爱情的表达,还有着诗人对人生的慨叹。加上其表现上的含蓄、深沉,故他的爱情诗表现出凄凉伤感的情怀,但又不失于颓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人生的一种追求。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动细致地表达了那种至死不渝的思念之情,成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但联系作者的经历,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对人生的执著追求。所以他的爱情诗内容丰富深刻,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也因为这样,他虽极写相思之情,却毫无齐梁那种绮靡颓废的诗风,表现出凝炼、沉郁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因为作者遣词用字上的精辟、典雅,他的诗虽多用典故,含蓄深沉,但不显得诘屈聱牙,晦涩难懂。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本是传说中的古代歌曲。现存有琵琶和琴曲两种形式的《阳春白雪》。琵琶曲《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琵琶名曲,是由68板小曲集成的套曲。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提到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意思是:演奏《下里巴人》时,有很多人都可以听得懂,而演奏《阳春白雪》时,却只有少数人可以欣赏了。后来,人们就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来分别指代高雅的、不易被大众接受的艺术作品与浅俗的、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作品了。
南宋时期,一个叫赵闻礼的学者编了一部词的集子,就叫《阳春白雪》。因为入选的标准很高,而且以典雅为宗,所以取“阳春”的“万物知春、和风淡荡”的意思,和“白雪”的“凛然高洁,雪竹琳琅”的意思,称其为《阳春白雪》。
五步诗和三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是曹植的“七步诗”,也许你已经读过,但是你可知道唐朝史青五步成诗和宋朝寇准三步成诗吗?
唐朝人史青,曾经上表唐玄宗。表中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不足为奇,而且让人觉得迟涩,他自称五步即可成诗。玄宗阅罢,十分惊奇,便将他召进宫,当面试问,命以“除夕”为题,五步内成诗。结果,史青未出五步,已成五律八句:
今夜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云中改,
云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
已入后园梅。
玄宗大赞其才,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五步成诗,还不是最快的。更有快者,为宋寇准七岁时三步成诗。某次酒筵前,宾客让寇准以“华山”为题赋诗,寇准三步内赋成一诗:
只有天上见,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寥寥数语,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其语言之精当,气象之阔大,并不在“七步诗”之下。
世外桃源
我国东晋时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一生写了不少很好的诗歌和文章。其中,被人们熟知的“世外桃源”的故事,就是陶渊明创作出来的。
陶渊明在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渔人摇着小船,在河上捕鱼。也不知摇出有多远,他忽然看见了一片桃花林。当渔人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却发现了一个可爱的村庄。村里道路平坦,房屋整齐,有良田、桑树和竹林;人们耕作、往来,个个都显得无忧无虑,欢乐愉快。
村民们看见渔人,都很惊异,忙杀鸡摆酒招待他。村民们对渔人说:“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就来到了这里。后来,祖先们发现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好地方,就在这里定居、繁衍了。”
村民们听见渔人说,在桃花源外的世界里,有着无数的战乱、灾难,都非常惊讶。几天后,渔人离开了桃花源。他在沿途都做上标记,然后他找到太守,汇报了自己离奇的经历。太守忙派人跟着渔人去寻找桃花源,可是这些人很快就迷失了方向,根本找不到桃花源了。
桃花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是陶渊明虚构的地方。可宁静美丽、没有战争和贫困的桃花源,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从此,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比喻那种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地方,或者用它来比喻那种理想的社会了。
汨罗诗魂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那时国家正处于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擅长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招致一些大臣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
楚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怀王三十年(前299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楚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屈原的作品体现了他“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理想,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思想,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另外,还表现了他坚持理想、坚持节操和“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但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高尚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屈原沉江之后,被热爱他的人们尊称为“汨罗诗魂”。
李白与“诗仙”
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这要从他得名的由来和他的诗作特点来说明。
原来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前苏联境内),5岁即随父入川。他自幼轻财侠义,从小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但直到40岁依然未登仕途。42岁那年,他由朋友举荐,应召入京,初进长安,即访谒文坛名流贺知章,拿出《蜀道难》来请教。据说贺读完十分惊叹,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称他为“谪仙”。从此,他的诗名大振,誉满京华。后人因此而沿称他为“诗仙”。
另外,李白被称“诗仙”,还因他的诗作极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诗作所具有的那种想落天外的意境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李白的富于想像、超然洒脱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是屡见不鲜的,难怪后人称他为“诗仙”了。
还有,李白思想中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道家思想和尚武任侠的游侠精神,使得他的诗充满着一种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他的诗夸张、神奇瑰丽、色彩斑斓、气势豪迈奔放,大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中,作者就是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和生动华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光怪陆离、仙境般的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就是在表现战争、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诗歌中,李白也常常用到浪漫主义手法。如他的送别诗《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把眷眷别情,用极贴切的夸张表现出来,自然而又洒脱。除了李白谁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呢?
除此之外,李白诗集中游仙诗和纵酒诗触目皆是,写得好的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梦游天姥吟留别》、《襄阳歌》、《将进酒》等等。不论是极写仙境之美之奇,纵酒之乐之狂,还是表现对现实不满,对权贵的蔑视,诗中都表现出诗人桀鹜不驯的性格和飘逸潇洒、超凡脱俗的诗风,所以李白才有“诗仙”之美称。
神童骆宾王
骆宾王是唐代初期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人们习惯于将他和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说骆宾王是神童可是有凭据的,因为那首名为《咏鹅》的诗,是他在7岁时随口吟诵出来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骆宾王出生在浙江义乌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由于父亲是个做小官的,少年时骆宾王的家境比较好,可以念书。同时又因为父亲重视读书,骆宾王得以从小便开始念书、识字、学习做诗。骆宾王很聪明,而且十分好学。这些都为骆宾王在诗坛上早早崭露头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来拜访骆宾王的父亲。坐了一段时间,客人说:“你们这儿的景色不错,咱们能不能出门走走?”
于是,骆宾王就随着父亲陪同客人走出家门,向一片池塘走去。这片池塘水波清澈、碧绿,岸边长着绿油油的野草,几棵垂柳枝繁叶茂,给人间撒下片片清凉的绿阴。
“这是村里人乘凉和闲聊的地方。”骆宾王向客人介绍道,“我们村里的小孩也爱在这里捉迷藏,打水仗。”
客人高兴地点着头,并开始认真观察这片可爱的小池塘。只见和风轻拂着低垂的柳梢,水面清波荡漾,一群大白鹅在水面上自由地游着。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啊!
此情此景令客人忽然产生了想做诗的念头。可思量片刻,客人也没有想出自己满意的诗句。看见骆宾王,客人灵机一动道:“你会做诗吗?”
骆宾王毫不迟疑地大声答道:“会。我平日里常练习写诗。”
“那你能以这水里游的鹅为题,吟一首《咏鹅》诗吗?”客人很想考考骆宾王的才学,便这样说。
骆宾王毫不胆怯,只见他凝视了片刻眼前正在嬉戏的鹅,很快便吟诵道:“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听罢大惊失色道:“不仅真切生动,而且与众不同。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华,真是神童啊!”
从此,骆宾王“神童”的名号就传开了。而骆宾王长大后,也果真不负众望,成为流传千古的“初唐四杰”之一。
杜甫与诗圣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4岁时,他就开始认真地念书学诗;14岁时,他已成了颇有名气的诗人。35岁时,胸怀报国之志的杜甫,来到首都长安,想通过做官,为国为民尽自己的聪明才智。
然而,此时唐朝的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大权都被掌握在那些贪官污吏手中。像杜甫这样有才华、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眼看理想无法实现,生活也没有着落,倍受打击的杜甫一下子病倒在了一家小旅店里。
尽管如此,杜甫的报国之志并没消减。这天,当杜甫走过一座桥时,看见尘土满天,一队衣衫破烂的男子正排着队向北走;而旁边则有许多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哀号、哭泣。杜甫上前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又是官府在强抓男子去边关打仗呢!
这生离死别的凄惨景象,不觉令杜甫联想起他的所见所闻。多年来,由于战争不断,许多人丧失了生命;而大片的良田也长满了野草。可是那些有权有钱的富人,却依然在欢歌宴饮。愤怒不平的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大量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感人诗篇。
有一天,突然狂风暴雨大作,杜甫居住的草屋的屋顶是用茅草覆盖的;大风将茅草刮走了,屋子漏起雨来,淋湿了家中仅有的几件用品。哎呀,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熬呀?可是杜甫此刻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苦难,而是在一首著名的诗篇中,发出了这样深沉的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遮风挡雨的屋子,让天下所有贫寒的人们都能住进去呢?哎,假如眼前立刻出现这样的屋子,那么即使我的房子是破的,我挨饿、受冻、死去,也是心甘情愿的啊!
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啊!这句话也成了杜甫崇高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杜甫共留给后人3000多首诗歌,读杜甫的诗,我们很容易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因此后人就将杜甫尊称为“诗圣”了。
李贺与“鬼才”
唐朝诗人李贺被人称为“鬼才”,这是因为他的诗非常与众不同。有人说:“这人的诗充满了奇异、诡怪的联想,并且语言险怪、瑰丽,似乎有一种鬼气。”
小时候的李贺就显露出他不同寻常的聪明。7岁那年,他的家中来了两个客人。这两个人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一个叫韩愈,一个叫皇甫。他们一进门便问:“李贺在家吗?我们是读了他的诗文,特地前来拜访他的。”
李贺迎上前说:“我就是李贺。”韩、皇甫二人一看,原来是一个身材纤弱,面色苍白,有一双明亮大眼睛的男孩子。韩、皇甫说:“我们昨日读了一首好诗,别人说是一个7岁孩子李贺写的。我们很惊讶,因此想来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然后,韩、皇甫二人要求李贺以他们二人来访为题,做一首诗。李贺不慌不忙,欣然领命,不久就写出了一首诗。韩、皇甫二人读后,不禁同声惊呼:“真是神童!真是神童!”
李贺虽然文思敏捷,小小年纪便以诗才闻名远近,但是这并非表示他是无师自通的。
其实,李贺是一个读书、作诗非常用功的人。李贺经常出门游览,寻找写诗的素材。他总是一边观赏景物,一边思考诗句。李贺常随身带着一个布囊,每当他想到什么奇妙的好句子,就会立刻掏出纸笔,记寻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将纸条投入布囊中,回到家中再认真整理。
李贺的母亲见他作诗如此辛苦,非常心疼,感叹说:“孩子呀,你写诗真要呕出心来啦!”
李贺诗才虽高,可惜却很短命,只活了27岁就死了。人们赞叹李贺的才华,惋惜他的早逝,于是就传说:“李贺其实没有死,因为他的诗才感动了天帝,天帝特意召他去天宫作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