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承继遗志真女杰

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成为国民党内“承继总理遗志,为党最能负责,最能工作,又勇敢于革命运动、工农运动及反帝国

主义运动的积极领袖”。廖仲恺与何香凝利用一切机会号召全党同志继承总理未竟之志,以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为革命的唯一指南。何香凝在总理弥留之际,虔诚地对总理保证说:“我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孙先生改组国民党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誓必拥护孙先生国民党的精神。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我也誓必遵守的。”

廖仲恺、何香凝与当时那些表面上高唱继承总理遗志的人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说了,而且切实地做到了。他们首先竭力促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关于继承总理遗教、实行总理遗志和永远纪念孙中山的有关决定。同时,由于孙中山的去世,使得原先反对国共合作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右派势力再度兴风作浪。廖仲恺与何香凝又与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捍卫三大政策。

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内资历最深的当属胡汉民,也是政府内的第一号人物,他本人有夺取最高统率权的企图。胡汉民虽然是以中立的身份出现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但他实际上是右派的首领,隐然为反共的领袖。而且为了夺权,不惜一味地与当时企图颠覆广东革命政权的滇、桂军阀妥协,只是由于杨、刘集团的迅速覆灭而流产。

胡汉民的这一系列活动使得廖仲恺认

识到要继续贯彻三大政策,必须将胡汉民排斥出现有的领导体制,实行权力的转移。为了继承总理的遗志,廖仲恺挺身而出,联合革命左派势力,与国民党右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改组国民党政府。

在国民党的改组中,廖仲恺与汪精卫在苏联顾问和共产党的支持下,于 1925 年 7

月 1 日,正式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由汪精卫任主席,而将胡汉民改任并无实际职能的外交部长,免去他的代帅和广东省长之职。在改组政府中作用重大的廖仲恺却不贪名、不贪利、不贪权,只出任财政部长。他的这种磊落举动大大提高了他的政治声望和地位。明眼人指出:“当时广州政权实际上是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廖仲恺领导的,⋯⋯ 形式上是由汪精卫领导政府。”廖仲恺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革命的左派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廖仲恺的这些作为,引起了极端右派的切骨仇恨,他们一心要致廖仲恺于死地而后快。1925 年 8 月 20 日,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一起去惠州会馆参加例会。下车时,何香凝被妇女部的一位女同志叫住谈事,而廖仲恺与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陈秋霖一起向会场走去,在会馆台阶遭到了 5 个凶手的枪击。何香凝急忙将廖仲恺送往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廖仲恺在路上就停止了呼息。就

这样,廖仲恺遭了敌人的毒手,成为“努力奉行孙先生遗教而流血的第一人!”死时年仅 48 岁。

廖仲恺逝世后,广州国民政府颁令准予国葬,并令全体官员及官兵臂戴黑纱一周以示哀悼。8 月 25 日出殡时,各界前来送葬的有 10 余万人之众。1935 年 6 月,何香凝与子女一起至广州,取出廖仲恺的遗骨,护送灵柩至南京,至 9 月 1 日,举行了国葬,将廖仲恺安葬在南京中山陵西侧的紫金山南麓。

廖仲恺被刺之后,国民党中央及政府展开了缉凶和审案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件本来十分简单的案子竟成为一桩悬案,结果是不了了之。廖仲恺九泉有知,真是含恨不已!

廖仲恺的被刺,对于何香凝的打击之大是无以复加的。但她毕竟是坚强的革命女性,死神的威胁并没有吓住她。在送廖仲恺的挽联上,何香凝是这样写的:

致命本预期,只国难党纷,费理正需人,一瞑能无遗痛憾?

先灵应勉慰,使完功继事,同魂齐奋力,举家何惜供牺牲!

“举家何惜供牺牲”多么掷地有声的话语,这也是何香凝对于那些企图通过暗杀来吓住革命党人的反革命右派的最为直接的

回答!

何香凝在未来的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正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践着自己的诺言,所谓“哀思唯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

何香凝一如既往地坚决贯彻和执行孙中山所倡导的三大政策,并对于国民党新老右派破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及国共合作的种种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国民党二大之后,进入党的最高领导层的蒋介石积极反共,制造了诬蔑共产党暴动的“中山舰事件”,派兵包围了苏联顾问处。何香凝闻讯,不顾全城戒严,冒着危险直接找到蒋介石,当面斥骂蒋介石“背信弃义, 以德报怨,违背了孙先生的主张,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将何以对孙先生?”哑口无言的蒋介石只得撤走了包围顾问处的军队,并释放了被抓的共产党员。

同年 5 月,蒋介石又抛出了旨在对付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何香凝立即识破了右派的真实意旨所在,当场拍桌顿足地含泪痛斥这是反对三大政策,有违孙先生的真意。在以后的一系列斗争中,何香凝都与蒋介石的个人军事独裁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的“四·一二

政变”,何香凝通电全国,讨伐蒋介石背叛

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革命事业的罪行,号召全党“去此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蠹贼!”

汪精卫发动反革命的“七·一五事变”, 在武汉大肆搜捕革命左派和共产党之时,何香凝正气凛然地出面保护。她写信给中央组织部长说:“我是妇女部长,若认为妇女都是‘共党’和‘准共’,我是他们的头头, 有事找我,不准为难她们!”在庐山时天天斥骂反动派,还给在汉口的革命党人送去船票,以使他们脱离虎口。

为了表示不与断送国民革命的罪人为伍,她拒绝参加蒋介石与宋美龄 12 月初在上海举行的婚礼,更不担任他们的证婚人。而是回到了广州专心创办仲恺农工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她辞去了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以示与反动派的彻底决裂,分道扬镰。1929 年 6 月,她专程谒拜了南京中山陵。在中山陵前,何香凝思绪万千,写了《总理奉安后一日有感》:

紫金山上中山月, 照彻金陵烈士血。烈士之血为谁流? 如斯代价空磨灭。

⋯⋯ 我向阴魂慰一词,

君等冤仇必能雪。

填山移海大有人, 誓抱头颅为国掷。众志成城莫可摧, 恶之逆之终自绝。回头忽见月重明, 波涛声沓鬼声歇。

既痛斥了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的断送革命, 又对革命的最终胜利抱定了信心。

随后,何香凝出国游历了南洋及欧洲, 最后侨居于法国巴黎,过着清贫的流亡生活,以示不与蒋、汪之流同流合污。

“九·一八事变”之后,何香凝立即回国,投身到抗日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之中。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谴责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和独裁统治,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支持民众救国运动的主张。次年 1 月, 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何香凝积极投入到抗日支前的活动中,致电海外华侨,呼吁援助,多方奔走为十九路军筹集军饷,并创办了一所“国民党伤兵医院”。

1934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六大纲领》何香凝和宋庆龄都在上面签字支持。次年,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建立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号召,何香凝与宋庆龄在上海联络国民党左派首先响应支持,并为其实现不断努力。

1937 年春,何香凝积级支持沈钧儒、邹

韬奋等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出任救国会理事。6 月,和宋庆龄以及上海文化界人士 16 人一起发起争取爱国自由的“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沈钧儒等“七君子”。“七·七事变”爆发后,何香凝积极组织各界妇女支援抗日,慰劳抗日战士。皖南事变后,何香凝与其他爱国志士在香港联合发表了《宣言》,强烈谴责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有力地支持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何香凝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8 年 1 月,何香凝与其他反蒋的国民党组织和党员一起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次年,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已经年逾 70 的何香凝仍然投

身到革命和建设之中,在 20 多年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等职,真可称“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何香凝尽心尽力地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社会主义的事业操劳和出谋划策,成为一位德高望重、深受海内外人士敬爱的革命老人和国家领导人。虽然何香凝所主持的事务是多方面的,但她主要的

精力大多投到了国家侨务工作方面,团结侨胞、侨属,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众所周知,何香凝还是一位著名的女画家和女诗人,工作之余,她欣然挥毫,不断地作画赋诗。陈毅在她所做的画中曾题到: “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 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这是对何香凝的绘画风格和人品的高度评价。

1972 年 9 月 1 日,何香凝在北京因病去世。宋庆龄在追悼词中称赞何香凝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何香凝的遗愿, 她的灵柩被护送到南京,与廖仲恺先生葬在一起。

廖仲恺何香凝这对革命的伴侣,在苍松翠柏之中,安然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