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施工建设

  • 工程指挥部的领导说:“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呢,因为棘洪滩水库的选址在桃源河上,要建水库,必须先改河道。”
  • 在引黄济青工程的施工中,解放军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这一人民军队所特有的英雄气概。
  • 武振伟常说:“引黄济青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工程质量必须搞好,而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好措施是选择好施工队伍。”

引黄济青工程开工建设

1986年4月15日,春意盎然,山东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在胶县桃源河改道工地上破土动工。

同时,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开工典礼大会在胶县桃源河改道工地隆重举行。

山东省副省长卢洪在开工典礼的讲话中说:

我省引黄济青工程已由准备阶段进入施工阶段。我们一定要发扬山东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力争提前建成引黄济青工程,为“富民兴鲁,振兴山东”做出新贡献。

副省长刘鹏在开工典礼大会讲话中指出:

引黄济青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下的一项重大工程,中央领导同志对工程方案的确定、建设方针、施工要求等重大问题,都作了明确指示。

希望你们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做到少花钱,多办事,高质量、高标准地把工程建设好。

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固辉在开工典礼大会上,代表济南军区党委、军区领导机关和全体指战员,对工程破土动工表示祝贺。他指出:

兴建引黄济青工程,不仅是山东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济南军区的一件大事,责无旁贷,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支援。

军区希望参加施工的全体干部战士,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昂的革命热情,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地方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优质、高速、安全、低耗地完成人民交给的建设任务。

棘洪滩水库的选址在桃源河上,要建水库,必须先改河道。桃源河开始改道,打响了引黄济青工程建设的第一炮。

建设工期紧,施工难度大,是引黄济青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为了使工程胜利完成,黄河水早日流进青岛,采取了“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确保质量,渠成水通”的总方针,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科学地运筹,进行重点控制、分级管理。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按照“分段干,各负其责”的原则,沿途各市、地分别负责完成不同的工程,并成立引黄济青工程各不同地区段的管理机构。

引黄济青工程从打渔张引黄闸到青岛市白沙水厂全长290公里。途经4个市地、10个县、市、区。具有引水、沉沙、输水、蓄水、净水、配水等设施,功能齐全,配套完整。

在保证率95%时,向青岛市供水规模为日净水量30万吨,在保证青岛用水前提下,可为工程沿线供水6400万立方米,向高氟区供水1100万立方米。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惠民分部负责渠首施工。1986年10月24日,引黄济青工程惠民地区段正式开工。

该段工程由渠首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起,经该县乔庄、庞家、纯化、陈户、湖滨、阎坊等乡镇进入东营市广饶县,境内长42公里。包括高低输沙渠、打渔张河改道、输水河开挖等。

由于渠首所在地紧靠黄河,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加之渠道、河道纵横,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根据土方施工难度和不同工程部位的工期、工程量、取土场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施工方式。

18公里长的输水河工程,由于开挖、衬砌工程量大,战线长,为了不影响博兴县农业灌溉,只能利用灌溉间隙先开挖输水河,再进行衬砌。

博兴县近3万名群众自觉上阵,承担输水河开挖、衬砌工程。广大群众历尽千辛万苦,昼夜奋战,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掀起一个个施工高潮,终于高标准、高质量地及时完成了任务。

6公里长低输沙渠,断面小,运距短,战线长,工期要求紧。

博兴县组织11个乡镇的20多万名民工和几十台推土机,人工上土,推土机碾压,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半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在引黄济青工程建设中,一直把质量放在首位。

他们不仅建立健全了各级管理机构,而形成了严密的质量管理网络。曾先后进行4次质量检查,对于那些不符合规定的工程,全部推倒重来。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为了能够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他们立了“高、严、狠、细”的标准,对施工队伍进行严格的审查。

同时,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还大力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严格的工程招标、包干等措施,分别落实施工任务期限。

当时,有500多家大小企业参加了投标,先后有江苏、天津、安徽、水电直属企业及山东省内企业200多家夺标。

引黄济青的心脏工程是新水厂的建设,在这一关键工程的公开招标中,刚刚成立不足周岁的江南建筑集团在几个回合的答辩角逐中,力战群雄,夺得标的。

江南建筑集团来自江苏镇江,是一个集科研、设计、建材、装潢、施工等为一体的综合承包建筑集团。

江南建筑集团一举夺标后,便千里迢迢扎营于青岛市郊的白沙水厂工地上。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施工条件下,他们顽强拼搏,迎难而上。

冬天的二级泵房施工,需要续浇筑混凝土,不能间歇,夜里每两小时需提升一次模板。工人们硬是顶着严寒,在零下7度的野外作业,按期完成了工作任务。

在进行反应沉淀的施工中,因机械比较紧张,工人们采取肩挑手提的方式,日夜猛干,只用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1.8万立方米土方量的挖掘任务。

远离家乡、条件艰苦、劳动艰辛,并没有影响江南建筑集团职工们的工作热情与干劲。

工地主任黄康南慢性疾病缠身,他边吃药边工作。

一次,在接到家乡来电,得知爱人负伤的消息后,尽管思乡想妻,却没有回家,仍然战斗在一线。

工地最年轻的施工副主任李平,已领了结婚证,尽管岳父母一再要求他立即回乡完婚,但他却回信道:“白沙水厂一天不通水,我就一天不回去!”

江南建筑集团将工程质量视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建立了层层质量监督的网络。

企业要求工长、质量、施工员必须在工地上与工人一起上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

不论施工过程中的哪个环节、那个工作人员出现的问题,都要限期整改,决不放过。

他们制定的工作任务单有3个不签字:

一是不符合图纸不签字;二是不清完料场地不签字;三是不经过工长、班长和专职质监员的检查验收不签字。

种种措施,保证了新水厂的施工质量。

在7500项测试中,有800项检测的达到优良了,在120米长的反应沉淀池的池面施工中,规范设计要求误差5厘米,工人们却干出了误差只有1.7厘米的绝活。

1989年11月25日,惠民地区段工程竣工,正式向青岛市送水。

工程完成后,可增加青岛市日供水量30万吨,向沿线供水6400万立方米,向高氟地区供水1100万立方米。

青岛市市长俞正声代表青岛市人民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们堪称“全国第一流”。

万名指战员改建桃源河

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当时,济南军区经中央军委批准,派了近万名指战员,带着各种机械车辆,从豫中平原大地、沂蒙山区、胶东半岛,千里跋涉、日夜兼程,赶赴桃源河。

桃源河改道工程是引黄济青工程的第一期工程。桃源河过去并不为人所知,甚至在全国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名字。

引黄济青工程施工建设中,人民解放军及各界群众都积极支援工程建设,他们以“引黄战士艰苦创业中其乐无穷,引黄济青为民造福功在当前福及子孙”勉励自己,谱写了一支支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奉献之歌。

在引黄济青工程的施工中,解放军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这一人民军队所特有的英雄气概。伴随着战士们的劳动号子及机器的轰鸣声、马达声,桃源河这条小河就特别地引人注目了。

桃源河改道工程的施工工地过去是涝洼地,长满草芦苇根。地下水位比较高,挖到一米深就只能站在水里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赶在汛期之前完成施工任务,难度就比较大。困难考验着广大的指战员。

1986年4月中旬,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和副司令员固辉来工地看望奋战在一线的指战员们,鼓励他们发扬军人的革命传统,为人民造福,为部队增光添彩。

广大指战员发挥敢打硬拼的顽强拼搏精神,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昼夜战斗在工地上,在劳动中铸造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当时,营、连之间展开劳动竞赛,战士们用小车推土筑堤,每次往返400多米,每人每天推八九十趟,光跑路就达八九十里。他们的手上磨出了许多水泡、血泡,肩上背上勒出了很多条血痕。

在工地上最引人注目的竞赛要数二营五连的“龙虎斗”了。

这个连指挥排的电话班,因常年翻山越岭,人人都有一副棒身板,特别能吃苦耐劳,被称之为“虎班”。

而这个连一排的一班,因在往年援建胜利油田的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工地上的“一条龙”。

在工地的劳动竞赛中,这两个班开始了争第一的竞赛,谁也不服谁,各有高招。

“龙班”班长特别注意在提高劳动效率上做文章。

把全班分成小组,3人一辆车,人换车不换,吃饭休息也是轮流接替,提高了进度。

“虎班”的战士们身强力壮,他们充分发挥其体力强的优势,挖土如同猛虎扑食,推车犹如猛虎下山。

两个班各有所长,全都打破施工部队挖土方的纪录。往往不是今天“龙班”取胜,就是明天“虎班”第一,战士越干越有劲头,劳动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这期间,有100多人推迟探亲,有许多干部战士带病工作。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地,从不因个人与小家的事情而影响工作。

某部五连四班班长王得宝,突然接到了从遥远的沂蒙山区发来的加急电报,电文中的“父病故”几个字,惊得他一屁股坐在泥地上。

班里的战士都知道,这是他第二次接到这样不幸的消息了。

早在王得宝参军不久,他母亲便因病离开了人世,谁知他父亲又突然去世了,巨大的悲痛使得这个壮汉泪如泉涌。

在首长和战友们的催促下,他回到老家奔丧。

乡亲们纷纷劝他退役回来照顾家。但王得宝认为,同引黄济青工程相比,他个人的小家算得了什么!

王得宝谢绝了乡亲们的挽留,办完丧事,立即返回了部队,参加工程建设。

被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工程劲旅海军北海舰队工程指挥部,也参加了引黄济青工程的施工建设。

这支部队常年转战大江南北,曾出色完成了60多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的援建任务。

在参加引黄济青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点远离市区和村镇,官兵们没有水吃,只好在混浊的河道边挖水坑,蓄水饮用。

在引黄济青施工的3年多时间里,官兵们喝了3年的苦水,住工棚,睡地铺,风餐露宿;顶烈日,斗风雪,冒严寒,露天作业。

当滔滔黄河水流入青岛时,山东省委、省政府将一面“引黄济青造福人民”的锦旗赠给了这支英雄部队。

征战引黄济青工程的解放军指战员们,就这样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战斗在引黄济青工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演绎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大会战场景。

广大指战员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克服了风化岩、流沙等复杂地质带来的困难,终于使桃源河段改道工程首战告捷,提前10多天完成任务,达到一次验收合格,为整个工程的顺利进展创造了条件。

修建大沽河输水枢纽

1988年元宵节,挂在人们眉梢上的春节喜气还没有消退,临沂地区水利工程公司施工一队的前锋人马开赴大沽河畔,安营扎寨。

在丘陵连绵的胶东半岛上,有一条蓝线婉蜒蛇行。它起源于招远县阜山西麓,流经招远,掖县,栖霞、莱阳、莱西、即墨、平度、胶州、崂山9个县、市,最后注入齐鲁咽喉胶州湾。这就是胶东第一大河大沽河。

大沽河流至胶州市境,进入下游,河面开阔,比降平缓。中小高村和矫戈庄之间河段,波流婉转,状如弯弓,夹以两岸郁郁葱葱的林木,煞有一番风光好看。

大沽河输水枢纽工程,不仅倒虹管道之长为引黄济青工程全线之最,而且是唯一的集输水河工程、大沽河引水工程和交通桥工程三部分为一体的枢纽工程。

省引黄济青指挥部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以临沂地区水利工程公司施工一队为主体,胶州市水利工程公司为辅助,共同啃这块硬骨头。

临工一队队长兼支部书记王洪宽说:“原来我们并不想接这个任务。因为我听说大沽河汛期流量很大,地下水旺盛,同时桥、涵、闸合一,工程复杂,主体工程1989年6月份必须拿出来,时间太紧迫。咱想承包城阳那个隧洞。早先咱在临沂曾经打过4000米的隧洞,设备齐全,又有经验,拉过来干就是。可省指挥部不让,孙总说:‘过年3月不见眉目,我就打你的屁股’。”

王洪宽当时已经59岁,他出生在潍坊,毕业于惠民,分配到济南,请调去临沂,四海为家,一直乡音未改。

作为临沂安装队的开队元勋,沂蒙10大水库,处处刻下了他的业绩。

钱正英部长赞誉过的会宝岭渡槽,技术指导就是他,而当时他仅是个年轻技术员。

到了引黄济青时,王洪宽已经拥有一大堆头衔:队长、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省水利厅先进工作者、临沂地区劳动模范。

10天过去,他们按兵未动。

20天过去,他们按兵未动。

30天过去,他们仍按兵未动。

清明节后,省引黄济青指挥部孙贻让、张孝绪副指挥和青岛水利局柏昆仑副局长一行沿线检查抵达这里,他们一看急了眼。

孙贻让说:“潍河倒虹工程,省安装总队搞了两年。那才450米,可这儿658米,而且是三位一体的枢纽工程,你还不动?整个引黄济青工程定在1989年国庆节通水,你误了大事咋办?”

王洪宽笑了笑,回答:“现在开挖,沙土势必堆成一条拦河坝,汛期一来怎么办?不是要给冲平?秋天还得重返工。”

王洪宽讲述了这些理由,指挥部一行放心离去了。

其实,王洪宽心里并非轻松。

早在1987年冬,王洪宽就专程赶赴大沽河现场查看情势。隆冬腊月,正逢老天爷刮大风,黄沙打着旋儿翻卷,如道道金蛇在河床里狂舞。

王洪宽登上高高的大堤,放眼对岸,沙尘莽莽,一片模糊,心底不由一阵凉。跟大沽河打交道,这还是头一回,不摸底细。一怕地下水脉过旺;二顾虑工程量大,光土方就20万立方米;三担心汛期来得早。万一考虑不慎,影响全局,干系重大。

王洪宽毕竟是闯过大江大河的老水利。积40年之经验,他把各种可能出现的不测作了最坏的估计,一一考虑了应变方案,最后打定主意:先不忙动手,汛期过后再干。

10月3日,他们正式动工破坝。

他们把全队分成6个作业组,定时间,定任务,定人员,定质量,分段包干。工期延误一天,罚款20元;提前一天,奖励20元。责任明确,赏罚分明。

管理人员全靠上去,边干边指挥。各作业组工序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

3台推土机,一台挖掘机,290马力全披挂上阵。机手们端坐驾驶台,一天下来,机体剧烈的颤抖颠得人骨架都要散开,何况再加班一个深夜。

24岁的推土机手赵建民,眉清目秀,一表人材。家有个美貌未婚妻,卿卿我我已经两年。

临来时,未婚妻千嘱咐万叮咛,要赵健民常回去看看。他满口应承。可是一旦开工,什么都置之脑后,乡俗中必须履行的中秋节拜丈人礼仪当然也没顾上。结果人家生了气,断然跟他宣告“拜拜”。

赵健民把失恋的痛苦深深窝在心底,转化为疯狂般的干劲儿,倾泻在操纵杆上。

腊月二十一午夜,施工到23号管,大沽河水由此引入深达8米,多面受力,复杂异常。如不能及时完成,既影响引水闸施工,也影响出水闸施工,是整个工程中关键的一环。

天气预报广播,明天好天气,混凝土组决定抓住有利天时打一个歼灭战。

作为先行,他们必须把木模立好,把钢筋绑扎完。配合默契的木工组组长郝永生和钢筋组组长赵福武,率领各自的人马连夜突击。

长夜沉沉,寒风刺骨,温度计水银柱指向零下10多度。戴手套操作不方便,赤手接触铁丝钢筋,不一会儿就痛疼难忍。大家咬紧牙关,加速动作,变痛疼为麻木就没事了。

2时,木模全部立好,23.5吨钢筋也绑扎完毕,8天任务5天完成。

王东带着他的40号人马上阵了,由混凝土极易凝固的性质,决定了这个组独有的施工特点,浇铸必须一气呵成,否则将出现冷缝。

每节涵洞120方混凝土,整整需要浇铸一昼夜。

队部曾考虑两个组交替,那就要增加40个民工,就要花费资金多建一些工棚。

他们提出,不用替换,一昼夜干下来再休息。24小时不停歇,那不仅仅是拼力气,那是拼命!

王东是安装队的元老,他不善言辞,只知实干。他有4个孩子,3个上学,大女儿随队干临时工。6亩责任田,妻子有病,又不慎骨折,其难可想而知。王东把苦咽在肚里,从不影响情绪。

还有胡东江、夏宗河两位老师傅,已退休在家,又返聘回队,派在关键的工序上,掌握震捣器。60岁的人了,跟小伙子一样干,还整天乐呵呵的。

科长王功宣,以及分管控制、质检、混凝土、砌石的4名技术员,都是科班出身的水校毕业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别看他们活泼好动,工作起来可是扎扎实实,一丝不苟。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质量的好赖就取决于他们,一丁点儿松懈和马虎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为保证如期竣工,过完春节,队部提出3个月不准请假。别人都好说,他们中有3个人春节前刚刚结婚。可他们一声没吭。工地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工地,保质保量,加速施工,争取早日凯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直是临工一队的口号,也一直是他们奉行的宗旨。

这里的每一节涵管,每一道止水橡皮,每一孔闸门,每一方砌石,都完全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施工,一丝不苟。

为工程负责,为施工队的声誉负责,为国家事业和人民利益负责,就像钢筋混凝土,牢牢浇铸,并且凝固在他们每个人的心目中。

建倒虹管,原来通用木排架,一次用完,曲涨变形,到最后废料一堆。

他们考虑:“可不可用钢排架取代?”

经权衡比较,钢排架造价要贵些,但是可以多次使用。遇有尺寸增减,只需加以切割或焊接即成。算起来,比木排架节约得多。

他们花高价买了20多吨角钢,做成大批钢排架。仅此一项,就节约木材300方。

1989年4月22日,枢纽工程的主体胜利竣工。

修建引黄棘洪滩泵站工程

1988年4月,一份份文件堆在山东省治淮建筑安装工程处党委书记朱玉典的案头,一本本剪贴摊开着,而其中,棘水滩泵站的资料摆在正中间。

朱玉典眉头紧锁,他嘴角的香烟还没有吸完,就又续上一支。如同飞旋的螺旋型烟圈一样,他的思绪漩涡也一圈又一圈扩展着。

整个上午,朱玉典就这么端坐着,他想了很多,也想得很远,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想。

管理的核心是决策,成败的关键也是决策。而当时,苦苦困扰着朱玉典的,正是退还是留在棘洪滩的决策问题难下决断。

引黄济青是省重点工程,国务院和省政府曾经多次下令要求于1989年10月通水。

由于种种原因,棘洪滩泵站比其他3个泵站晚建成一年。有权威专家说:合理工期为30个月,纵然是力量雄厚的施工队,没有两年时间也难以完成。

而当时,距离截工期满打满算也不过18个月时间了。3月中旬,他们从省里把任务抢到手,刚安营扎寨,却传来指令:即日撤出,改由一支由洋设备装备起来的国家队接替。

更让朱玉典焦虑的是,就连当初支持他们接受任务的省厅领导及老总们,也几次动员他们迅速撤出,并许诺他们改建其他工程。

朱玉典想:如果留下来,真是不能如期完工,赔偿损失、声誉扫地、法律责任,这些还都是些关系单位和个人的局部问题,但贻误了中央的战略,损伤党和政府的威望,挫伤青岛人民急切盼水的情绪,才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啊。

朱玉典又想:“摸着石头过河,还是撤了吧。”他痛苦地闭上眼睛,把额头枕在手背上。

思绪像放开闸门的洪水涌来:那任凭水淹浪激却岿然不动的崂山水库溢洪闸,打着呼啸腾起巨浪的黄河水,乖乖地流入胡家岸放水闸,就如同一条彩带扎在烟波浩渺的微山湖上的红旗闸……

30年来,齐鲁江河湖海的120多项水利工程,就像座座丰碑矗立在眼前。

接着,朱玉典眼前又出现了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们列着雄纠纠的队伍向他走来。

这些困在棘洪滩上的硬汉子们,断炊之饥可忍,无水之渴可耐,却唯独咽不下这口气。

朱玉典嘴里喃喃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他重新昂起头,两手揉搓着发痛的鬓角。他发狠地说:“好马不吃回头草,集体的力量将战胜一切!”

朱玉典立即赶到了水利部门,他向厅领导恳求,向总工程师保证。

厅领导、老总们都摇头不语。

朱玉典打起攻坚战,苦磨死缠。

厅领导、老总们忧心忡忡:“这不仅是省里的工程啊,搞不好,我们整个山东就要丢丑了!”

朱玉典慷慨地说:“我愿立军令状,以党籍担保!”

领导、老总们审慎地说:“非同戏言哪。”

下午刚上班,朱玉典就把军令状呈上来了。

厅长、老总凝视着他们这位身架略显单薄的老部下。

他们也向省政府、国务院立下军令状:

棘洪滩仍由山东省治淮建筑安装工程处承建,届时不能竣工,愿受任何处分!

厅领导紧紧地握着朱玉典的手说:“一根绳拴俩蚂蚱,飞不了你也蹦不了我们,要努力啊!”

年近古稀的老总重重地拍着朱玉典的肩膀说:“我干了一辈子工程,头一次担这么大的风险,头一次碰上你这样的憨大胆,引黄济青一结束,我就要离职了。小老弟,你、我都不能栽到这个泵站上啊!”

朱玉典听到这里,他这位战场上头部严重受伤也未曾掉过一滴泪珠的血性汉子,也禁不住两眼模糊起来。

4月中旬,胶州湾畔的棘洪滩,处处长满了野花,水泽中一片片滩涂。

而座座工棚、猎猎红旗和人群,冲淡了这里的凄凉和荒寂,给这块处女地带来希望和生机。

首先召开“为人民争气”、“为青岛人民造福”的誓师大会,随后,战斗开始了。这是一场恶战!

有一天,朱玉典正同工程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徐宝庆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

朱玉典说:“徐主任,你去棘洪滩泵站做责任工程师吧。”他手指夹着香烟,但半天没抽,目光充满期待和信任地看着徐宝庆。

徐宝庆梳理得很整齐的黑发里夹杂着些许银丝,棱角分明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他不停地掏出手绢,擦着额头上不停渗出的汗珠,可以看出,他内心在作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徐宝庆是与工程处一起成长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工程处筑下第一个桥闸时,他还是刚走出校门的技术员。从此,山涧野岭留下了徐宝庆的足迹,他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水利专家。

但是,像棘洪滩泵站这样高技术短工期的工程,徐宝庆还从来没有碰到过。

前些日子,当大家商讨退还是留的时候,徐宝庆从技术角度出发,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工程定下来后,而且决定要留下他,他心中却不由想得太多了。

最后,徐宝庆下定了决心,他说:“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既然集中全处最优秀的人员、最良好的机械,决定打下这个重点战役,作为技术老总的他当然不甘落后,他对朱玉典说:“让老马也来吧!”

老马是徐宝庆的爱人,她是处医务室的主治大夫。

朱玉典大喜过望,他紧紧地握着徐宝庆的手:“谢谢你,一个四五百人的工地,确实得有个高明的大夫。”

于是,徐宝庆、老马还有他们的小儿子,全家几乎都上了工地。

徐宝庆夜以继日地投身在工作中,他查看、校正图纸,倒排出工期,任务落实到天、小时。他深入工地,讲解每项工作的特点、方量和要求。

5万立方米的基坑开挖提前结束了,而更为艰巨的近两万立方米的电机层灌注又开始了。

生料、运输、震捣等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设备员、实验员、质检员、安全员各就各位,徐宝庆也紧张地巡视着、指点着。

但是,8月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落日余晖,一刹那间,乌云就像海浪般奔涌出来,雨点劈头盖脸砸下来,整个工地笼罩在白茫茫的雨幕中。

徐宝庆被淋得喘不上气来,他大声喊道:“停工!现场避雨!”

看着人们纷纷躲进了草棚,徐宝庆和其他工地领导才身贴着墙沿,紧急商议下一步的对策。

徐宝庆果断地说:“今日事今日毕,下刀子也得干完!”他接着说:“如果停工,拖后工期不说,还会出现冷缝,影响质量。”

张继祥是一个头发花白、走南闯北的老水利了,他主动请缨来泵站当总指挥部的工程处主任,他支持徐宝庆的意见。

刘队长说:“我去通知伙房,准备夜餐!”

王书记也说:“我去开扩音器,给大家说说!”

他们两人一前一后冲进雨中消失在夜色之中。

雨声还在不停地响着,徐宝庆又走向工作台。

顿时,拌和机卷扬机轰鸣,斗车、运输车奔忙,震捣棒也有节奏地抖动起来。

老天似乎有意和人们作对,刚刚探出脑袋的星星隐没了,工棚上的席片、苫子、雨毡被风吹得呼搭搭直响,在强烈的灯光下,阵雨就像银色的飞箭,从天上疾速地射下来。

徐宝庆一手叉腰,一手抹着脸上的雨水,仰天望着雨夜,不禁豪兴勃发地吟道:“风摇扇,雨冲凉,劝我小憩,以充饥肠。”然后大声呼喊:“开饭!”

老马趁着人们吃夜餐的机会,她趔趄着背着药箱,从一群人走向另一群人。

他们17岁的小儿子从一堵墙下冲过来搀扶着老马:“妈,小心脚下!”

老马爱怜地瞅着儿子,嘱咐道:“慢慢吃。”

儿子笑着说:“没事,我连吃了3个大包子。”说着又狼吞虎咽起来。

老马的嘴角露出了微笑。

在一座滴着雨珠的草棚下,老马看到了一口一口喝汤的徐宝庆,她走了过去。

拥挤在徐宝庆周围的人们立即在徐宝庆一旁让出一块地方,并说:“马大夫,你也歇歇吧。”说着有人捧来一碗三鲜汤。

老马一边询问大家的身体状况,一边递给徐宝庆几粒药片。

徐宝庆问:“有多少人不舒服?”

老马回答:“只有五、六个。”

徐宝庆将药片吞下,他瞧了瞧夜空越变越细的雨丝,顺手抓起一根木棍递给老伴说:“你走好,老天又催我们开工了。”

老马回到医务室,她也吞下几片药,就埋头写起预防痢疾的稿件,然后等着散工的人们。

徐宝庆血压高,老马自己心脏也不好,但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工程就需要他们,工人们也离不开他们。工人们还有个上下班,而马大夫却是自己一个人从早到晚连轴转。

工人们干的是体力活,难免磕伤碰破,马大夫就要为他们清洗缝合敷药、包扎。

夏天高温炎热,人们水土不服,胃肠炎多,马大夫又要听诊、处方、送药。有重病人她还要日夜观察护理。

有的家属病了,马大夫也得登门治疗。

预防痢疾、预防中暑、预防疥疮,都要以防为主,保护劳力,才能保证他们按期筑起高高的泵房。

马大夫一丝不苟地写着,她打算明天送给广播室,再贴到食堂门口去。

她一字一句地写着,纸上的字却一圈圈地变大了,后来变成一张娃娃脸,脸上还挂着晶莹的泪……

两个月前,马大夫刚从工程处开会回到家,大儿子就问:“妈,您……还走吗?”

她安详地回答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办完事就回来了。”

儿子爬上床,将头别了过去。

老马掀开锅,空空的。她再拉开菜厨,酱油碗里散落着几根咸菜条,旁边还有几块张着干裂嘴唇的馒头。她再看厨房里,板、盆、筐、刀上蒙着一层灰。

老马一边手脚不停地忙活着,一边气愤地训着儿子:“你都快20岁了,要学会独立生活。”

儿子猛地坐了起来:“出门进门就我一个人,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还是我一个人,我受不了,太寂寞了。”说着,眼泪终于吧嗒嗒地落了下来。

老马看着高大的儿子像个小孩子似地委屈,她心里也不由一阵酸楚:唉,刚入林的雏鸟还恋着爹妈哪!

她拿过毛巾,洗净了擦着儿子脸上的泪痕:“好儿子,这对你也是一种锻炼!一个人,一个单位要生存求发展,就得竞争奋进。爸爸、妈妈、弟弟都汇入改革的大潮中,家庭就得做出牺牲!”

……

1988年11月末,当棘洪滩泵站迈着巨人般的步伐,用8个月走完了其他3个泵站走了20个月的路程时,中央和省、厅领导们都给予高度表扬和热烈的祝贺。

朱玉典、徐宝庆一家连同大家着实热闹了两天。但随后,他们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修建引黄济青潍坊段

1988年11月13日,引黄济青工程寒亭输水河工地上,北风卷着尘土,直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迎风站立在大堤上的人群中,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参加施工的乡、村干部,为了这段工程的质量问题,正争执不下。每个人都希望能说服对方,以证明自己一方观点的正确。

前来视察的潍坊市市长邵桂芳,看到这种情况,他指着身边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再争论了,引黄济青工程潍坊段114公里的技术问题,由老总说了算,大家都要听他的。”

邵桂芳话一出口,大家立即停止了争论,都把目光集中到这位老者的身上。

那位满脸皱纹、被邵桂芳称为“老总”的人,就是引黄济青工程潍坊分指挥部的副总工程师武振伟。

从1978年起,武振伟就担任昌潍地区水利局副总工程师,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水利事业。在潍坊市乃至山东水利界,一说起“武老总”,几乎是无人不知。

武振伟1926年生于青州,1949年7月参加工作,1950年来到潍坊。

40年来,武振伟踏遍了昌潍大地的山山水水,为潍坊的水利工程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6年春天,武振伟担任了引黄济青工程潍坊分指挥部的副总工程师。由于没有正总工程师,他就成为了潍坊段114公里工程建设的技术负责人。

当时,组织上考虑到武振伟已经到了离休年龄,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论年龄我是大点,但我觉得还能干几年,活着就得干,我是共产党员嘛。”

引黄济青工程一开工,武振伟就一心扑在了工程建设上,虽然总工程师的位置不在第一线,但从工程开工起,他就把心放在了第一线。在工程建设紧张阶段,武振伟曾一个月25天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早在1984年,武振伟就参加了引黄济青的论证工作,向规划设计部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设性意见。

工程开工后,武振伟又被推到潍坊段技术负责人的岗位上,这段时间,尽管他年事已高,在工地奔忙一天累得腰酸腿疼,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1987年春天,计划内的许多工程项目,因为设计图纸跟不上而迟迟不能开工,使潍坊段的工程开工率低得可怜。

设计成为牵动着工程建设全局的工作。指挥部专门召开了会议,商量由谁来抓设计工作。

会上,武振伟主动请缨,接下了抓设计工作的担子。

接下任务后,武振伟立即拟定计划,他要组织一个阵容庞大的设计网络,尽快扭转设计落后于施工的状况。

武振伟的计划被批准后,一个以市水利勘测设计室为龙头,以市辖各县、区力量较强的几个设计室为主体的单项建筑物工程设计一条龙形成了。

武振伟一方面经常到各工地了解情况,及时将各种信息传递到设计室,按照工程建设的缓急安排设计。

另一方面,武振伟以他丰富的设计工作经验,帮助各设计室进行设计选型。

另外,武振伟还亲自参加单项工程“三通一平”经费的核定、施工管理费标准的确定和设计审批等工作,力求使设计便于施工,工程预算合理,节省投资。

由于武振伟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设计人员的辛勤劳动,设计图纸跟不上施工要求的局面很快改变了,并逐步减少了“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

1987年6、7月份,潍坊段本年度穿输水河倒虹工程大都已经开工,由于施工队伍素质差等原因,预制管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

为了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武振伟一个工地接一个工地进行了调查,找出了质量问题存在的原因,他在指挥部办公会议上,提出了“加强穿输水河倒虹工程质量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建议。

武振伟的建议引起了各级工程指挥部的重视,使潍坊段的穿输水河倒虹工程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在质量检查中,对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施工单位,武振伟的态度很坚决:一是坚决返工,二是帮助其出主意想办法提高质量。

邵吕沟倒虹工程由于施工单位技术力量弱,又没有正确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预制管有4节达不到强度要求,武振伟到现场发现后,硬是要求施工单位将其作废品处理。

施工单位自己担负由此带来的一万多元经济损失之后,武振伟又手把手地教这个施工队伍怎样配料、怎样立模板,使该工程返工后的质量达到了规范要求。

1988年春、秋两季,寒亭区输水河开挖工程两次出现程度不同的不合格现象,武振伟两次到现场督促返工。因此,他也和一些不坚持质量标准的人吵过,也得罪了一些人。

但武振伟不在乎,他说:“心底无私天地宽。”

1987年夏季,有一个投资18万元的倒虹工程,当地负责修筑进场路的施工队伍竟提出要“三通一平”经费近20万元,超过了工程本身的投资额。

武振伟知道后,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其中有问题,就立即奔赴工程现场,亲自了解周围道路的状况,了解当地筑路工资标准。

道路泥泞,车开不进去,武振伟就下车步行,而后,他又进行了精确的计算,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最后只花了3万多元,就使施工队伍顺利进场。

武振伟常说的一句话是:“引黄济青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工程质量必须搞好,而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好措施是选择好施工队伍。”

在工程建设中,有的县为了照顾地方利益,排挤外地施工队伍。

武振伟坚决反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他说这是一种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一有这种情况,他就立即去制止。自己制止不了的,他就向上级反映。

有的人看武振伟这样认真,就劝他“少管闲事多养神”,但他坚决不,而且说这种事一定要管到底。

有的施工队负责人带着礼品到武振伟家里疏通关系,他都挡了回去。

在武振伟的一再坚持下,潍坊段的绝大部分工程施工队伍在雇用前都经过了资格审查,极个别不合格的上去了又被撤换下来。

1987年冬天,武振伟不顾天气寒冷和身体不适,他和其他人一道奔赴潍坊市各县、区,认真地考查各个级别的水利施工企业,考查他们的领导素质,考查他们的技术力量和设备,考查企业的主管单位是否有保证能力。

武振伟常说:“一个好的施工企业,要有3个合格的人,即一个工地行政负责人,一个技术负责人,一个质量检查员。这3个人都能认真负责,头脑清醒,工程就能建设好。”

在考查施工队伍时,武振伟特别注意考查人。由他为主考查后雇用的青州、临朐、安丘、高密4个县级水利三级建筑公司,虽然级别不够,但在1988至1989年输水河倒虹工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1988年,临沂地区水利安装总队率先在利民河倒虹工程施工中,应用角钢支撑代替木支撑来支撑模板,模板牢固,移位小,而且安装、拆卸快,工效提高了3倍,施工质量也比木支撑好。

武振伟听说后,他连续到工地上看了多次,当他掌握了这项新工艺的制作、使用方法后,立即到其他工地上进行了宣传、推广,并积极建议指挥部领导为各工地提供方便,使潍坊段1988至1989年施工的各大倒虹工程,都用上了角钢支架,大大缩短了倒虹洞身的工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稳定了倒虹混凝土工程质量。

武振伟的家住潍坊市水利局院内,孩子参加工作后不在身边,家里3口人,他们两口和老母亲一起生活,年近90岁的老母亲卧床不起一年多了,需要有人照顾。而当时正是引黄济青最紧张的施工阶段,照顾老人的担子,就全部落到了同样年近古稀的老伴身上。

晚上回到家里,劳累一天的老伴总想唠叨武振伟几句,可一看到他满身尘土回到家里,心里的气恼和怨恨就都变为了爱怜。

1987年11月,武振伟的老母亲去世了。

武振伟心里悔恨不已,恨自己天天在外奔波,没有能够尽到儿子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忠孝毕竟不能两全啊!

1989年初,武振伟有一颗牙即将脱落,疼得他连饭都吃不下去,可他仍然坚持到了寒亭输水河工地上,去处理质量问题。

与武振伟一起到工地的同事们,都不忍心看他那痛苦的样子,纷纷劝道:“牙痛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还是早点回家休息去吧。”

但武振伟一再坚持着,不愿意放下工作回家。直到问题解决了,他才匆忙赶到医院去处理那颗坏牙。

修建引黄济青平度段

1985年10月5日上午,平度县张家坊乡党委办公室里,平度县委副书记魏景与一位县水利局副局长正围着桌子讨论着。

他们在一张平度县地图上,谨慎地画上了一道蜿蜒的长线。而后,他两人与在场的8位沿线乡镇的党委书记一起,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仅仅3年半时间,这条长线便变成了55.18公里长的高质量输水河道。除去筹备时间,整个工期只有两年零7个月。

平度县水利局副局长姜秀廷最初参与了确定河道走向,并最终由他指挥了这项工程攻坚战。

姜秀廷生长在城关村一个农民家庭里,但他自幼没迷上种庄稼,却迷上了野外勘探和建设一类的工作。他从少年起,就渴望能做一名为祖国奔走于荒山野岭间的建设者。

1965年姜秀廷报考大学时,在“本人志愿”一栏里,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山东工学院水利系”一行字。后来他果然考中了!

1970年夏,姜秀廷背着薄薄的行李和厚厚的知识,回到了故乡平度县,开始将幼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姜秀廷先是在东北山区的尹府水库当了10年技术员,后来在双山水库又干了4年所长。

1984年,姜秀廷被任命为平度县水利局副局长,没过多久,他就接受了引黄济青工程的重任,又开始了野外奔波。

1985年9月,姜秀廷与副县长张兴国和一名技术员在青岛黄海饭店参加了“山东省引黄济青可行性论证会”,从那天起,他就与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姜秀廷领回战线拉得最长、工作最为艰巨的引黄工程任务之后,平度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过多次专门会议,明确提出了“确保工程创全优”的口号。

为落实这一目标,姜秀廷与工程师们一道,大家废寝忘食,制定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施工方案和完备的招标、奖惩、质量管理责任制。

有一家建筑公司中标施工第一期河道衬砌工程,在25公里长的线路上,由于缺乏施工管理经验,他们居然从开春一直干到三秋。

工期长是一方面,而且有的地段质量太差了。

姜秀廷一眼就看出了问题,他马上说:“这活儿干得马马虎虎,而且还偷工减料了,不行!”

施工人员都知道这家建筑公司的头与工程指挥部有个人交情,以为姜秀廷发发火也就算了。

不料,姜秀廷浓眉一拧,做出决定:不合格的部分必须返工,并按承包合同规定,罚款1000元!

对方再三求情,但无济于事。晚上,有说客到姜秀廷家登门求情,但都失望而归。

该建筑公司只得认罚,缴上1000元作为教训,老老实实地按工程质量标准返了工。

为了确保日后河道的使用年限,水泥预制砌块的质量必须过硬。承建这些砌块的有县水利建安公司,该公司是平度水利工程建设的骨干企业。

按理讲,作为水利局的“嫡系部队”,他们本应该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但第一批砌块运到工地时,姜秀廷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严肃地说:“这些砌块达不到标准,不能上堤!”

有人笑着对姜秀廷说:“姜局长,内外有别嘛。”

姜秀廷干脆地说:“质量面前内外一样。你不尊重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不尊重你,你想糊弄工程,工程肯定要报复你。没说的,返工吧。”

建安公司被姜秀廷一番斩钉截铁但却语重心长的话说服了,他们拉回了不合格的产品。几天后,便打了一个漂亮仗,送来的产品车车达标!

无论内外部队,包揽工程的队伍干活都更加认真了。大家这才领教:军中无戏言,无论亲疏,谁打了败仗,谁就要遭处罚,只能从一开始就按质量标准仔细干好。

引黄济青建设几年中,姜秀廷因为工程质量不过关而确实得罪过不少人,但后来说起来,大家都不记恨他。

指挥部党委多次搞党员评议,每次姜秀廷都得满分。

即使有人对姜秀廷严把质量关的铁碗做法一时不理解,但看着他经手过4万多吨物资材料和参与决策建起了3幢职工宿舍楼,而他依然住在城关村那4间老辈留下的旧屋里,看看开工前姜秀廷几十趟奔波于省城和县城之间的风尘仆仆的身影,看看开工后他几乎天天出现在堤上坝下的不知疲惫,大家也都理解了。

姜秀廷也并非都是见到差的就一罚了事,抓工程质量不是一味靠罚款,与罚并举的是奖。指挥部制订的奖罚措施,就像两个相辅相成的车轮,载着“质量”在时间的大道上疾驰。

由姜秀廷挂帅的质量检验领导小组,对工程质量实行定期检查制,并当即打分。95分以上为一等奖,90分至95分为二等,80分至90分为三等。奖金兑现,与流动红旗一并发至施工单位。

只有80分以下的才被罚款,一次不够80分的,罚!两次还不够的,停工整顿!3次依然不及80分的,对不起,只好劝你打道回府吧!

1989年3月初,第二期30公里衬砌工程全面铺开。

姜秀廷率2000民工大军决战于工地,杜进柱坐镇指挥部。

各施工单位按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一方面对参建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强化质量意识,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和施工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形成了人人重视质量,既当工程建设者、又当质量监督者的风气。

结果,仅仅用了100天,全线奏响了凯歌!

老农业干部杜进柱有句“名言”,他说:“干引黄,要有鹰的眼,兔子腿,支个肚子,鹦哥嘴。”

杜进柱解释说:“搞这项功在子孙的大工程,要有像鹰一样锐利的目光,能一眼看出毛病来。要有兔子一样善于奔跑的双腿,不能老蹲在办公室里。还要和忍饿,因整天价奔波在野外,别说按时吃上热饭,有时连冷干粮也啃不上,所以要支撑个肠肚。再还要有一张老是念叨着的嘴,要把上级的意图,‘千里大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不停地讲给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听。”

几年来,姜秀廷和其他工程管理人员身体力行了杜进柱的这一名言,他们废寝忘食,努力工作,一面奔波于指挥部与工地之间,一面躲在避风的大沟里和民工们一起“风餐”,连星期天也没有,却毫无怨言。他们的心思,全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程上了。

1963年水利学校毕业的“老水利”张汇滋,就连名字都与水利有缘分。在工程中,他身兼双职:工程设计室主任,工程质量检验领导小组副组长。

作为前职,张汇滋带领设计室一班人马精心设计,并以心血来补充改进;作为后职,他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责任,经风沐雨,勤于奔波,不放过任何一点质量纰漏。

引黄工程平度段,共有泵站1座、倒虹23座、桥渠62座、分水闸4座、人畜用水管涵8条、排水涵管138个、管理站房屋建筑13座、衬砌河道53.33公里,其中,除河道中部的泵站由省指挥部组织设计并施工外,其余部分,全是平度人自己完成的。

由县里自己设计并自己施工,这在引黄济青工程全线是绝无仅有的。

来平度视察工程的水利电力部部长、副省长及青岛市的党政领导,对工程都感到满意。

1989年7月20日,青岛市委和市政府在平度县隆重召开了庆贺平度县引黄济青工程提前竣工的祝捷大会,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和沿线的10个县、市负责人专程赴会致贺。

在会上,副县长、工程指挥部指挥王增晓代表平度县委、县政府,向与会各代表汇报了工程建设情况。

王增晓说:

为了把“引黄济青”建成具有80年代新水平的全优工程,县委、县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把质量管理摆到一切工作的首位,确保整个工程创全优”的战斗口号……

满面风霜的杜进柱听到这里,他想起为落实这一口号而做过大量工作,工程管理人员召开过20次质量会议,举办过12期施工人员参加的质量学习班。

而且,指挥部里设立了由姜秀廷副指挥挂帅的质量管理小组,各施工点还有一名技术员任质量检查员。正是因为有了层层定岗定职的健全的质量检查管理体系,全部工程质量才有了达标的保证。

王增晓的声音继续在整个大厅回荡:

我们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要求,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狠抓责任制的建立和贯彻实施,努力做到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施工……增强了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和所有参建民工的质量意识,使整个质量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健康轨道,提高了工程内在质量,消除了各类隐蔽质量事故。

姜秀廷目光深邃地听着,他在想:“用经济和法律两个手段‘执法’时,自己是否太不讲情面?工作方式是否可以改一改?不,不行,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绝不宽容任何危及生命的疏忽!”

王增晓的发言声音刚落,热烈如潮的掌声便漫上主席台,漫出会议室,回响在辽阔的平度大地上。

掌声中,县委书记单承志和王增晓走上台去,代表县委、县政府接受了市委、市政府授予的锦旗。

平度县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两副指挥杜进柱和姜秀廷也走上前台,代表指挥部全体人员接受了锦旗。

修建引黄济青寿光段

1987年岁末的一天,寿光县委二楼会议室里涌着一股热流,县委常委和县长联席会议正在紧张进行,中心议题是:引黄济青输水河寿光工段怎么干?

1988年,是寿光县经济建设的关键一年。刚开发的13万亩养虾场需要完善配套;60万亩盐碱地需要改良;35万吨盐田需要建设……这些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恰在这一年,国家重点项目,即引黄济青工程建设也要付诸实施。

这次县委常委和县长联席会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虽然会前已经组织各路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大量可行性论证,但与会者各持一见。有的认为,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撇开自己的工程不干,去干别的,群众想不通;也有的认为,引黄济青是国家的重点工程,我们应该先以大局为重,干好引黄济青工程。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县委书记王伯祥身上。

王伯祥说:“我赞同多数人的意见,拿出21个乡镇的劳力来干引黄济青工程,确保1989年建成通水;另外13个乡镇的劳力搞本县里的建设项目。”

1988年元旦刚过,100人的规划队伍冒着严寒开进40公里的引黄济青沿线,开始了战前的勘察、测量、设计、划线、打桩工作。

历时50天,到腊月三十日,他们就拟定出由寿光广饶边界至宋庄泵站,宋庄泵站至弥河倒虹、弥河倒虹至寿光寒亭边界的3次施工建设的具体规划和施工方案,政策也一锤定音。

1988年春节后第五天,在一次战前干部动员大会上,大家纷纷报名请战,王伯祥站起来开始调兵点将:“大家不要争了,我点名吧,精兵强将上前线,老同志留守搞后勤……”

2月10日,挺进引黄济青工程建设的号令发出了。

当天正值元宵佳节,家家的团圆酒成了饯行酒。夜半,一支支队伍走出村口,汇入通往引黄济青工地建设的公路上人与车的洪流。

羊益、昌大两条主要公路上,汽车、推土机、拖拉机、地排车、小推车,自行车载着粮草,铺盖和工具,浩浩荡荡向引黄济青工地进发。

整整两天两夜,车轮滚滚,人声鼎沸。原计划出15万人,一下子上阵20多万!

多少村庄闭门锁户,多少家庭全家出动,准备结婚的姑娘小伙推迟了婚期,妻子分娩,亲人生病的请来了亲戚,老人陪子上阵,妻子随夫出征。

县委、县府领导率先安营扎寨,县委书记、县长在两间破旧的机房中运筹,部署,指挥着整个战场,县委常委、副县长和各乡镇的领导者们,各就各位统帅着自己的兵马开始鏖战,21个乡镇展开了激烈竞赛。干部,民工个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寿光县施工的输水河长达40公里,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有的地段要下挖5至7米,有的需高筑5米,沿途还要建型泵站一座,倒虹吸16座,桥涵闸37座。

这一切要在一年多时间里完成,的确困难重重,但是,困难吓不倒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寿光人民。

初冬的深夜,风尘仆仆的施工员燕瑞连疲惫地走进工棚摇曵的灯影里,他轻轻地擦去儿子眼角的泪痕。望着熟睡的孩子,这个32岁的汉子,此时眼睛也湿润了。

儿子只有4岁,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睡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可是眼下,身患绝症的妻子躺在百里之外的潍坊人民医院里,燕瑞连只好把孩子带到工地上,睡在这寒冷的工棚里。

在工程将要开工的时候,燕瑞连的妻子因重病住进了潍坊市人民医院。他懂得,施工中不能缺少施工员,强烈的责任心使他只在医院里呆了两天就带着孩子上了工地。

领导看着燕瑞连一天天消瘦下去,就劝他说:“去医院陪几天床吧,工作让別人顶着。”

燕瑞连摇摇头拒绝了。

副县长、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坤山,在工程上马后,天天住在工地上,常常忙得连饭顾不上吃。渴了,喝上一口白开水;饿了,他就啃上几口冷火烧。

指挥部原定10天一次的施工调度会改为一周一次,为了不影响施工,又都安排在晚饭后召开,几乎每次调度会都得开到深夜十一二点。

但是无论怎样,第二天,王坤山总是第一个走到工地上,继续紧张而又繁忙的工作。

在战前动员会上,县委领导就把副总指挥的重担交给了高级水利工程师殷桂友。

当此重任,殷桂友深知需要付出的是什么。但他更清楚:水是城市的血液,引黄济青工程的成功,不但关系到青岛市工业今后的发展速度和百万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沿途各地的工农业建设,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殷桂友来到工地上,白天,他在工地上指挥着施工,深夜回到工棚,抓紧研究图纸。

作为工程负责人,殷桂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管工期多么紧张,他总是以严格、科学的态度组织施工。

在殷桂友的领导下,工程技术人员对原设计做了大小几十项合理修改,不仅为国家节省了200多万元,也为缩短工期赢得了时间。

孙家集镇有一个“姑娘班”、“妈妈班”,班里的240多位“半边天”,虽然都是20至40多岁的人,却担负着全镇近5000名民工的生活后勤保障和4万多方混凝土搅拌任务。

她们和几千名建设者一样,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在工地上奋战了40多天。

1988年3月,在河床开挖最紧张的20多天里,她们都是早上3时上班,到晚上22时下班,而两头不见太阳,回到工棚时,连上地铺的力气都没有,更不用说照料家庭和孩子了。

可是,谁也没有听到她们有什么怨言,而且竟是那样的坚强:“汗可多流,觉可少睡,国家信誉,民族尊严不可丢!”经过短短几小时的休息,第二天又活跃在工地。

1988年5月6日的夜晚,劳动了一天的民工刚刚进入梦乡,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场雨下了80多毫米,输水河内积水1米多深,民工住的窝棚也被水淹,衣服、被褥全部湿透。

意想不到的大雨,起码要耽误10天工期,原订收麦前完成的西段衬砌计划眼看就要成为泡影。

消息传开,各乡镇迅速派来了援建大军。台头镇郑埝村张津斋是位建筑能手,许多农户请他盖新房,每天收入三四十元,但他听说工地上衬砌人手紧张,便找到村干部要求上工地。

在工地上,每人每天仅挣二三元,可张津斋率领的施工小组,每人每天衬砌砼板多达4000多块。因为过于劳累,吃饭时,他手里的筷子掉在地上都不知道。

引黄济青工程共有4个大型泵站,寿光宋庄泵站是引黄济青的枢纽。从引黄闸奔流而来的黄河水,要先在这里用高压泵扬程10米,然后把水送到第二泵站,施工项目包括:主、副厂房,泵房,变电站,清污机桥,进出水池等。

正常施工需要两年,而此时必须在一年半内交付使用,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工程一上马,建设者们就倒排工期,断掉退路,实行12小时工作制,坚持昼夜奋战。

地势洼、土质松,没有道路,他们肩挑人抬,几个月里,这支队伍没休一天班,没停一班工。大家困极了,喝几口茶水提提神,体力不支,坐地上喘口气,爬起来再干,直到工程结束为止。

寿光县引黄济青工程建设多数安排在冬、春两个季节,风雨潮寒连续袭来,民工食宿困难的消息传开,像当年支前那样,后方立即组织支前的突击战。

饭店的油条、大饼、火烧收集起来,各单位的伙房全力赶做馒头,正在买饭的职工不买了,把热腾腾的饭菜装上了车,一辆辆汽车出发了,满载着水、饭、煤、菜、衣服、被褥、雨具,带着后方人民的情谊和问候。

1988年5月6日那场大雨后,革命老根据地牛头镇的村民们,首先想到战斗在引黄工地上的民工。他们从炕上卷起被褥,带上热气腾腾的馍馍,踏着泥泞的路来到工地,像当年慰问胜利归来的子弟兵那样慰问民工。

10万名少先队员和800名教职工寄来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他们奉献的是一颗颗滚烫的心。民工们哭了,带工的领导干部也热泪盈眶。

真诚无私的支援,激励着工地上的人们去拼搏,去战斗,去战胜一个个困难。一条雄伟的人工长河如同一座丰碑,已经矗立在寿光大地上。

国际灌溉委员会施工委主席何金斯在寿光考察了工程建设后,在给省政府的信中说:

寿光的工程质量是世界第一流的,用这么少的投资,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么高的效益,只有在中国才能办到。

修建引黄济青昌邑段

1988年1月,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召开了引黄济青第四次工作会议,部署了加快施工进度的计划。决定整个工程要在1989年7月保证试通水,并提出了输水河开挖工程应纳入农田基本建设去完成的措施。

时间紧,任务重,昌邑县工程指挥部与会者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

会议刚结束,他们便兼程赶回,立即向县委、县政府作了全面汇报,请县委、县政府迅速决定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对于这项关系到青岛市区百万人口吃水的重点工程,昌邑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

县委书记赵凤池亲自听取了汇报,对如何科学地组织好这一工程进行了周密的思考。他连续3次主持召开县委常委和副县长联席会议进行专门研究。

会上,大家认真分析了昌邑县农田基本建设的情况,主要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渤海滩涂开发,特别是1987年秋季以来,在原有对虾养殖面积5万亩的基础上,1987年冬和1988年春在蒲河以东再开发养虾场3.5万亩,在潍河以西扩大1.5万亩,使全县养虾面积达到10万亩。

为此昌邑县发动万名劳力上阵,全面展开了蒲东滩涂开发大会战。

在此期间,围圈蒲东滩涂的防潮大坝两次被大潮冲毁。当时,正值严冬,滴水成冰,全县人民顶风雪,战冰凌,3次出工奋战蒲东大坝,动用几百万个工日,耗资几千万元。

大坝建成后,还要抢在对虾放苗之前完成全部新建虾池的配套工程,还要新建10万亩盐田。

完成全部滩涂开发工程,群众付出的劳动已经够大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动10万劳力投入引黄济青工程,确实非常困难了。

县委书记赵凤池在广泛调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之后,果断地提出:

昌邑县分担的全部引黄济青工程,不打人民战争,不兴师动众,不向群众集资,而是由县财政补贴部分钱,由县指挥部负责,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让机械化施工单位实行经济承包,在上级确定的时间内,全部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赵凤池的意见不但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们的赞同,而且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

机械化施工的承包方案确定之后,具体实施任务就落到了县引黄指挥部的肩上,几位指挥深感责任重大。

当时他们担心:昌邑县承担的输水河战线长,工程量大,土方预算价格比较低,工程能否包出去?

对此,指挥们整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时刻把这事挂在心上。

在县委、县府的指导下,指挥们很快统一了思想,认为社会的发展,组织机械化施工是完全有可能的,必须坚定地探索出一条机械化施工的路子来。

他们首先利用新闻媒介联系承包单位,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开做广告宣传。同时,请省、市的业务上级领导推荐施工单位。

通过多方联系做工作,共有省内外80多个单位联系承包工程,但面商后,大部分单位因价格太低不包了,仅有10多家愿意承包,经过洽谈投标,最后确定了7家机械化施工企业承包,承包长度为42.15公里,总包价625.3万元。

为了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昌邑县引黄指挥部依据《经济合同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条例》,与各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每份合同都让公证机关给予公证。

合同明确规定,自双方加盖公章报公证机关公证之日起,必须严格履行,不准违约,无论哪方违约或撤销合同,都要依据《经济合同法》处理,按照承包总价的20%罚款。

同时规定,工程必须按合同要求的开竣工时间完成任务,每拖后1天,每公里罚200元,每提前1天,奖励包价的0.2%。

昌邑县引黄济青指挥部的指挥们深知,引黄济青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各方面质量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输水河土方挖筑如果达不到质量标准,通水后会发生严重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同时,大规模的机械化施工对昌邑县来说又没有先例,能不能保证质量,这是指挥员们十分担心的。

他们多次召开会议,确定把狠抓质量放在首位,按照省颁布的施工标准,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严格掌握,突出抓好。抓质量不能靠空谈,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为此,他们实行了双管齐下的办法:

一是把工程质量形成合同条文同施工单位定下来。质量合同规定,承包方施工的工程,如果被省指挥部评为优质工程,县指挥部给予奖励,每公里奖金1000元。

标准是下挖土方要严格按照设计断面开挖,做到够深、够宽、够坡度,底平坡顺,弯道圆滑,边坡河底不能破坏。上筑土方要严格按照断面尺寸,不凸不凹,碾压密度根据土质不同达到容重每立方米1.62吨至1.7吨。

如果不符合设计标准,质量不合格,坚决返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承包方负担。

二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两定”“一包”责任制。“两定”是定工段、定人员。土方开挖根据承包单位承包长度划为4个区段,每个区段派3至4人组成质量小组,吃住在工地上,负责本段工程质量。“一包”是各组根据本组人数将所分区段划分为几个小段,包干到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抓到底。

尽管如此,指挥们对质量问题还是不放心,又成立了由一名副指挥为首的质量检查小组,具体抓好质量检查监督,定期和不定期地到工地巡回检查,及时解决质量问题。

为了严格控制筑方碾压密度,他们购置了烘干检测设备,指定两人专门负责取土化验,确保筑方段质量。

有一个单位进入新的大筑方工段施工,因为当时天气干旱,地面20厘米厚的土层含水量低,土方上筑碾压不实,通过化验发现容重接近要求数值,但是没有达到要求。质量检查组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返工处理,把已筑的土方推走,然后分层上筑,层层泼水,层层碾压,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

省指挥部下达昌邑县输水河开挖24.5公里施工任务,由于机械化施工的威力和后勤服务工作的及时,铺工28公里,完成25公里,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

1989年,距离引黄济青工程试水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而摆在昌邑县面前的施工任务依然十分艰巨:12.56公里输水河要开挖;36.56公里输水河要衬砌;2.2万立方米衬砌预制板要加工;需新开工和收尾的40座建筑物要完成。

元旦刚过,昌邑县委、县政府领导3次到县引黄济青指挥部召开会议,具体研究加快工程进度的措施。输水河衬砌承包给37家企业,预制板承包给30个单位,全线铺开,突击施工。

对所需的两万多吨水泥、1600多吨钢材及大批油料,组织20多人的后勤班子,及时调运,不误工程需要,并从水利部门选调20名有施工技术的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分兵把口,把住工程质量关。

在诸多任务中,昌邑县认为首先要完成输水河开挖。输水河开挖完不成,其他衬砌等都是一句空话。

为了加快机械化开挖进度,县指挥部制订了具体奖励政策。

这样,承包单位增调了9台施工机械投入施工。同时,县指挥部还通过协商从原承包数较大的单位割出6.07公里,联系增调了两个机械化施工单位,分别承包了工程,加快了施工进度。

由于组织严密,指挥得力,工程进展顺利。输水河开挖,混凝土预制板加工,到6月底已全部完成。输水河衬砌和建筑物工程,7月底也全部完成,大型建筑物如王耨泵站,6月底完成了主体工程,不防碍试水,7月底全部竣工,保证了通水无阻。

广大群众踊跃参加建设

1986年,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像当年积极拥军那样支前。

军队为人民利益勇往直前,不怕艰难,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军队一往情深。

当时在青岛,无论是工厂工人、机关干部、公安干警,还是街道居民、学校师生,都到过引黄济青工程现场挖土修渠,而且全是义务劳动。

桃源河改道工程全长7.73公里,宽50米,是涝洼地,施工条件非常差。军民一起苦干,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会儿,困了就到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休息一下,没白没黑地干。

引黄济青是当时近40年山东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它西起山东博兴,东至青岛崂山,全长252.5公里,流经山东4个地区10个县市。

桃源河改道工程开始后,当地各级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大力支持施工的部队,青岛市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带队来慰问部队。

附近地区的干部群众也为部队生活提供很大的方便。有的工厂听说部队的施工工具不够,连夜加班,为部队赶制小推车。

一些个体劳动者自发到工地为战士义务理发、补鞋、修车、修表等。还有一些当地妇女组成拥军小组,为战士们洗衣、做饭。工地附近村镇的群众自觉地为部队倒出自家最好的屋子。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沿线的136个村庄献出了3.8万亩土地,还有5个村庄搬迁。

人民群众的厚爱为施工部队战胜艰难险阻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工程建设中,从省到各地市、县、区,各行各业、各部门都围绕着为引黄济青工程搞好服务这一共同目标,大家积极采取措施,为引黄济青工程搞好充足的物资供应。

沿线地市计委、建行、粮食、交通、建筑、商业等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充分供应工程所需的数百万吨的煤炭、钢材、粮食、木材、水泥等。

医疗卫生部门,则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工地巡回医疗,防病治病,宣传饮食卫生常识,以保证工地工作人员的健康。

引黄济青工程中,青岛市连年组织近百万人次的义务劳动大军,到工地上开展义务劳动。在这些年轻人当中,不但有普通市民,也有附近县、市、区的村民,他们用手中的锹、铲子、小推车等简单的工具在开挖棘洪滩水库。

棘洪滩水库以上工程主要有输水河开挖、衬砌及泵站、倒虹、涵闸、公路桥、生产桥等,一共有141个建筑物。棘洪滩水库工程,主要有坝体填筑、库区护砌及放水洞、泄水洞等。棘洪滩水库以下工程,主要包括暗渠、净水厂、高位水池、加压站以及通往青岛市区的100多公里的输水管道等。

仅1986年冬至1987年春,青岛市就组织全市军民参加劳动85万个工日,挖掘和回填土石方76.5万立方米。

大家有推车的,拉车的,当时没有什么工具,只有推小车,前面几个人拉着,拉上以后接着把它倒掉。当时真的是干得热火朝天,分几个班,上午班,下午班,人是很多,劳动力是用不了的。

经过100万军民3年多的奋战,棘洪滩水库修建完毕。1989年11月5日,引黄济青工程一次性通水成功。

国务院在给山东省人民政府及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的贺电中说:

引黄济青工程通水,这是我国继引滦入津之后又一项规模巨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

国务院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工程建设者们致以热烈祝贺!

工程建设中,广大干部、群众和人民解放军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团结一致,使整个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好。

11月25日,引黄济青工程通水典礼在山东省昌邑县王耨泵站举行,以每秒30立方米流量和一米流速正式向青岛送水。

11月28日,黄河水进入棘洪滩水库。

12月12日,引黄济青白沙河新水厂正式向市内五区送水,使青岛市区日供水能力增加30万立方米。

引黄济青工程是山东省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设工程,解决了青岛市生产生活严重缺水的燃眉之急,而且还可向沿线供水6400万立方米,向高氟区供水1100万立方米。

从此,每天约30万立方米的黄河水将供应青岛市,基本解决了青岛市长期供水紧张的问题,同时为沿线高氟区人畜用水和农田灌溉提供部分水源,对进一步开发胶东半岛、振兴山东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关怀和支持建设

从1986年,引黄济青工程得到了中央、国务院、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极大关怀和支持。

先后到工地视察指导工作的领导人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济南军区司令员迟浩田、常务副省长李振、山东省委副书记马忠臣、山东省副省长卢洪、王乐泉和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刘鹏、省政协副主席陆懋增等。

各级政府有关领导经常到施工现场视察,了解工程进度,并以现场办公会的形式,就地召开有关人员会议,研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年多的时间,仅山东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负责人就引黄济青问题,召开了30多次现场办公会和各种会议。

通过这些会议,及时解决了工程定点定线、移民搬迁、物料供应等重大问题60多个,为工程的顺利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黄济青工程的沿线,各级政府都尽责尽力,大家积极支持工程建设。

平度市在开挖55.8公里的输水河工程中,平度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几乎全部上阵,并动员10万群众参战。主管部门还组织了400多人的后勤队伍进行支援。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建设者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大家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月的任务,而且做到了安全施工,没有发生一起事故,也没有发生一件纠纷。

党中央、国务院、山东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及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对引黄济青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不仅为引黄济青工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为建设者们能按期完成工程任务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正式通水,国务院发来贺电,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为通水典礼剪彩,李鹏亲笔题词:

造福于人民的工程。

2009年4月14日上午,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高洪波、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一行10余人来博兴县视察引黄济青渠首工程。尚龙江、李家良、满学先、张平、刘方太等市、县领导陪同视察。

在打渔张引黄闸,高洪波、杜昌文一行听取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引黄济青渠首工程属引黄济青工程滨州分局暨博兴管理处管辖,所辖工程全长42.58公里。

整个渠首工程永久性占地1.1万亩,大小建筑物70座,输变电、微波通讯、水沙测站、交通等附属工程齐全,是集引水、输沙、沉沙、输水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该工程自1989年10月14日试通水运行至2008年底,共引黄河水30亿立方米,经北堤涵闸运往青岛及沿途水量19亿立方米,博兴农业灌溉用水11亿立方米,为青岛市、沿途各地和我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