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乘胜前进

1989 年刚过圣诞节,布赖恩·阿瑟就满载书籍和衣物驱车西行,从桑塔费返回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家。他凝视着新墨西哥辉煌的落日,沐浴在沙漠的一片金光之中。“我当时想,这简直浪漫得不像是现实了。”他笑道。

但这确实是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说:“我在桑塔费研究所已经呆了十八个月了。我感到我需要回家了,需要回去撰写、去思考、去理清头脑中的一切。我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新思想、新概念,我觉得自己在桑塔费的一个月中

所学到的,比在斯坦福一年中所学到的还要多。这一年半的体会简直过于丰富了。但要离开桑塔费却仍然是件伤心的事。我感到非常非常伤感。说得好听一点,这是一种怀念之情。眼前的一切景色,沙漠、阳光、落日,使我清楚地意识到,在这儿度过的十八个月是我科学生涯的巅峰期。但现在已经结束了,而且不会轻易再现了。我知道还有别人会来桑塔费,继续我们的事业。我知道我也许也还会再来,甚至将来某一时期也许会回来主持某个经济学项目。但我怀疑,到那时候桑塔费研究所还会是老样子。我感到自己置身于桑塔费的鼎盛期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复杂之道

三年以后,这位人口研究与经济学系主任兼教授坐在他的办公室临窗的一隅,俯视着斯坦福大学的林荫大道。他承认,他对在桑塔费所经历的一切仍没有完全理出头绪来。阿瑟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欣赏桑塔费的思想和概念。但我想,桑塔费的故事仍然在继续。”

他说,最根本的是,他开始认识到,桑塔费研究所将是众多变化的催化剂。没有桑塔费研究所,这些变化也总是会发生的,但却要缓慢得多。当然经济学研究项目正是如此。他离开后,这个项目在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阑恩和耶鲁大学的约翰·吉纳考普劳斯(John Geanakoplos)的主持下继续进行。“到 1985 年左右,似乎各类经济学家都在探索新的方法,他们开始四处张望、各处寻觅,深感统治了以往三十年的常规经济学理论已经达到了极限。旧有的理论曾经促使他们深入探索能够用静滞的均衡分析方法所解释的问题。但常规理论忽略了过程、进化和型态形成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没有均衡可言、偶然因素不断出现、历史事件关乎重大、而适应和进化永不衰竭。当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当时陷入了困境,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未能用数学形式做完整表述之前,不能成其为理论。大家只知道如何在均衡的条件下从事研究,但一些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已经感到,经济学研究必须从另一个方向有所突破。”

“桑塔费研究所所做的,正是扮演了这一切变化的伟大催化者。在桑塔费研究所,经济学界的许多杰出人物,许多像汉恩和阿诺这样的顶尖人物, 能够与像荷兰德和安德森这样的杰才相互交流。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交谈认识到:对呀!我们可以采用归纳学习法,不一定要采取演绎逻辑法。我们可以斩断均衡的困结,面对指向开放的进化,因为其它学科对这类问题早已开展了研究。桑塔费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专用术语、比喻、专家咨询等经济学领域急需的技术基础和支持。但更重要的是,桑塔费研究所使这个新的经济学观点合法化了。因为当人们听说像阿诺、汉恩、沙金特这样的人物在撰写这类的学术论文时,他们会觉得,那其他人照此行事也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近来,阿瑟每次参加经济学会议都可以看到事态在这样发展。他说:“一直都有人对经济过程和变化的问题感兴趣。”确实,早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伟大的匈亚利经济学家约瑟夫·舒姆彼特就倡导过其中许多基本概念。“但我的感觉是,在最近四五年中,有这种思想的人信心大增。他们不用再为只能对经济变化做出语言上的和定性的描述而感到歉意了。现在他们已经全副武装,对经济过程和变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运动,并正在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

阿瑟说,这个运动当然使他的日子好过得多了。他的曾经不予发表的报

酬递增率理论现在有了跟从者,他被当作受人尊重的学者邀请到各种场合和很远的地方作学术报告。1989 年,他应《科学美国人》 ( Scientific American)的邀请,为这个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报酬递增率方面的文章。“这是件令我最高兴的事。”他说。这篇文章于 1990 年 2 月被该杂志刊登出来,

使他成为 1990 年度进化经济学最佳研究舒姆彼特奖的获奖者之一。

但对阿瑟来说,阿诺在 1989 年 9 月对桑塔费式经济学研究的评价才是令他最为感激的。当时,肯·阿诺是在一个为期一周、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经济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说的这番话。但不无讽刺的是,阿瑟那天基本上没听见阿诺在说些什么。他说,那天中午他走出小教堂大门去吃午饭的时候,不慎严重扭伤了脚。整个下午他在小教堂改成的会议室里忍着疼痛参加闭幕式。考夫曼为他包扎了扭伤的脚,他面前的椅子上还放着一袋让他敷脚的冰块。阿诺在闭幕式上的发言直到几天以后才让他感到如闻春雷。当时他不听医生、同事和妻子的劝告,一瘸一拐地赶到西伯利亚的伊尔库兹克去参加一个企划已久的会议。

他说:“那就好像凌晨三点钟的一道亮彻天穹的闪光。当时飞机刚落在伊尔库兹克,有一个人在跑道上骑着自行车,手里晃着一根光棒,指示我们哪儿有出租车。顿时,我想到了阿诺在闭幕词中所说的话,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阿诺当时说:‘我想我们现在可以很安全地说,我们已经有了另外一种经济学。我们原来已经有了一种经济学,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常规经济学’他很谦虚,没有把这称为阿诺—德布诺体系(Arrow—Debre system), 但他指的基本上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和一般的均衡理论。‘现在我们又有了另一种经济学,桑塔费式的进化经济学。’他很清楚地说,对他来说,这一年的进展表明,这是研究经济学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等量齐观。这并不是说常规经济学理论错了,而是我们又探索到了一个新的方法。这个新的方法适用于对常规方法之外的经济学的研究。所以, 这个新的方法是对常规经济学的一种补充。他还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新的经济学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现在这个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但他发现这项研究非常有趣、非常令人激动。”

“他的这些话使我无比兴奋。”阿瑟说。“但阿诺还说了第二层意思。他将桑塔费的研究与考勒斯基金会(Cowles Foundation)的研究做了比较。他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就与考勒斯基金会的研究保持着联系。他说,与考勒斯基金会的研究的同期水平相比,还不到两年的桑塔费研究目前似乎更易为人接受。我听到他的这番评论简直惊喜之极,感到受到了莫大的褒奖。因为考勒斯基金会项目组的成员都是当今经济学界的少壮派人物。他们中间有阿诺、库珀曼斯、德布诺、科林(K1ein)、赫威兹(Hurwicz)等人。其中有四人获过诺贝尔奖,还有几个正在步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他们是用数学规范了经济学的大人物,是为后几代人制定了规范的人物,是实际上在经济学领域领导了一场革命的人物。”

从桑塔费研究所的角度来看,催化经济学领域的巨变只是他们为催化整个科学界复杂性革命所付出的努力的一部分。他们的探索也许最终是一场幻梦,但阿瑟相信,乔治·考温、马瑞·盖尔曼和其他人已经准确地把握了最重要的问题。

他说:“不是科学家的人总是认为科学是演绎出来的。但其实科学主要是通过比喻而来的。现在的情形是,人们头脑中的某一类比喻发生了变化。”

回顾以往,想象牛顿出现以后我们的头脑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十七世纪之前,世界就是树木、疾病、人类的心灵和行为,这样的世界既混乱又有机。天堂仍然是复杂的,行星的轨道显得任意而难解。从艺术的角度来想象一下当时世界的情形吧。尔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牛顿。他设计了几条规律、设计了微分学,忽然间,行星看上去就是在简单而可以预测的轨道上运行了!”

“直到现在为止,牛顿对人们的心灵仍有无法想象的深远影响。”阿瑟说。“天堂,即上帝的住所,已经能够被我们解释了。我们不再需要天使来管东管西了,不再需要上帝来主宰一切了。所以,没有了上帝,这个世纪就变得更加世俗了。然而,当我们面对毒蛇、地震、风暴和瘟疫的时候,我们还是极其渴望知道是谁主宰了这一切。所以,在 1680 年至整个十八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信仰转为对大自然至高无上的崇拜:如果你让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大自然会负责使一切事物的发展符合共同的利益。

阿瑟说,行星时钟般规律的运动成为十八世纪的比喻:简单的、有规律的、可预测的、能够自我运行的牛顿式的机器。这个后来主宰了两个半世纪的简化论科学变成了牛顿式物理学。“简化论科学会说:‘嘿,这个世界既复杂又混乱。但是你看,只要有这两三条规则就能把所有这一切简化成简单无比的系统!’”

阿瑟说:“所以,剩下的事就要指望亚当·斯密了。亚当·斯密在苏格兰文艺复兴巅峰期的爱丁堡发现了隐匿在经济背后的机制,于 1776 年出版了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他在该书中称,如果让人们自由地追求他们的个人利益,供求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负责让一切都朝着符合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很显然,这并非故事的全部。斯密自己也指出了像工人异化和剥削这类令人烦恼不已的问题。但他的牛顿式经济学观点之简洁、强大和正确,使其从此成为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主导。“斯密的思想太伟大了, 我们都为之倾倒。很久以前,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Kenneth Boulding) 曾经问我:‘你想在经济学领域做些什么?’当时我年轻气盛,毫不谦虚地回答说:‘我想把经济学推向二十世纪。’他看着我说:‘难道你不觉得你应该先把它推入十八世纪?’”

阿瑟说,他觉得所有的科学都不再天真,而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却较之落后了三十年。比如,这个世纪之初,像罗素、怀特海德(Whitehead)、佛雷基(Frege)威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这样的哲学家出来证明说,所有的数学都基于简单的逻辑。他们只说对了一部分。许多数学确实能基于简单的逻辑,但不是全部。在三十年代,数学家科特·高德尔(Kurt Codel )表明, 甚至某些非常简单的数学体系,比如像算术,都不完整。它们的系统中总是包括一些甚至在逻辑上都不能被证实真伪的陈述。逻辑学家爱伦·托林在差不多同一时期(而且用的是同样的道理)表明,非常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也会犹豫不决。你无法事先知道计算机是否会提供答案。到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物理学家也从混沌理论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极其简单的等式能够产生令人吃惊的、不可预测的结果。阿瑟说,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不断得到证实。“人们认识到,逻辑和哲学不混乱的、语言是混乱的、化学动力学是混乱的、物理学是混乱的、因此经济自然也是混乱的。这种混乱并不是显微镜下的尘土所造成的,而是这些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你无法抓住它们, 把它们限制在一个洁净的逻辑之盒中。”

结果就爆发了复杂科学的革命。阿瑟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革命是针对简化论而来的。当有人说:‘嘿,我能从这个极其简单的系统入手, 瞧,它产生了如此复杂而不可预测的结果’时,复杂科学的革命就算开始了。” 复杂性理论不是基于牛顿式机械化预测的比喻,它似乎更接近于一颗树从树种长成参天大树的比喻,或者好比一个计算机程序从几行编码展开,甚至或许是一群头脑简单的鸟儿,有机而自组。这当然是朗顿头脑中对人工生命的比喻。他的整个观点就是:复杂而类似生命的行为是几条简单的、由下而上的规则所导致的结果。这个比喻对阿瑟在桑塔费的经济学研究项目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说我对这个项目抱有目的、或自己的观点,那这个目的和观点就是,我想说明混乱而生机勃勃的经济源自于极其简单而优雅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创建了这些股简单的股市模型的原因。这些股市会变得很情绪化,会出现崩盘、或完全出乎预料地出现股市的暴涨,就像通晓某种人性。”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阿瑟当时虽然在桑塔费研究所,但几乎没有一点儿时间来关注朗顿的人工生命、混沌边缘的理论和假设的新的第二定律。经济学项目已经占据了他百分之一百一十的时间。但他听说了这些理论,觉得他们非常吸引人。对他来说,人工生命理论和其它这些理论是这个研究所的某种基本精神。阿瑟说:“马丁·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就是存在。作为具有意识的实体,我们在做些什么?为什么宇宙不只是一团相互碰撞的混乱的粒子?为什么会存在结构、形态和模式?为什么会有意识的存在?”在桑塔费研究所,很少有人像朗顿、考夫曼和法默那样直接探索存在这个问题。但阿瑟感到,每个人都在从不同的方向切入这个问题。

而且,阿瑟感到这些思想与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经济学上致力于研究的问题有很强烈的共鸣。比如,当你透过朗顿的相变之镜来看这个问题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突然就转化成了一种简洁的断言,即,经济深植于有序领域之中,市场永远是均衡的,事物如果有变化,也是变化缓慢。而桑塔费观点同样也转化成了一种简单的断言,即,经济存在于混沌的边缘,经济作用者不断地相互适应,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阿瑟一直很明白哪一种断言更接近现实。

就像其他桑塔费成员一样,阿瑟一开始思考其中更为深广的意义就变得犹豫不决。这个学派的思想尚不成熟,显得不能自圆其说,让人听上去太容易想到这是什么新时代的玩艺儿。但就像桑塔费研究所的所有人一样,阿瑟无法不去思考其中更为深广的意义。

他说,你几乎可以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待复杂性革命。“牛顿的机械化运动的比喻接近正统的新教,这个比喻认为宇宙基本上是井然有序的,我们并不是有赖于上帝来创造秩序。这样说有些偏向天主教了。这是说,上帝安排了世界,而只要我们循规蹈矩,秩序自然存在。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各行其责、追求我们各自的正当权益、努力工作、不打扰别人,那么这个世界会自然趋于均衡。那么我们就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我们应得的利益。这样说也许不太神学化,但这是我对基督教的一种印象。”

“而另一种理论选择——复杂性的特点——则完全是道教的。在道教中,秩序不是天然固有的、‘世界从一开始,一变成二、进而变成许许多多, 许许多多又导致无穷无尽。’在道教中,宇宙是广袤的、无定性的、永恒变化的。你无法将其钉死。虽然其元素永远不变,但它们却永远在进行自我重

组。所以这就像一个万花筒:世界的含义在于模型和变化,世上万事万物虽有重复之处,但却永远不可能一模一样地重复,世事永远新颖、永远不同。”

“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是由和宇宙同样的元素所组成的。所以我们是这个既永不变化、又永恒变化的宇宙的一部分。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逆流而上的船,那你就是在和自己开玩笑。其实你只是一直顺流而下的纸船的船长。如果你要逆流而行,那只会原地不动。另一方面, 如果你很善于识辨流向,认识到你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水流总是永恒变化、永远趋于新的复杂性,那你很容易就能用你的篙,撑过一个又一个旋涡。”

“但这和经济与政治政策又有什么关系呢?从政策这个方面来说,这意味着观察、观察、再观察,偶尔把船篙放入河水中,做一些改进。这意味着, 你力图看清现实的本来面貌,认识到,你置身的游戏始终在变化,因此你要弄清楚眼下的游戏规则。这意味着,你像一只鹰一样观察日本人,不再天真、不再向他们要求公正、不再坚持基于过时的游戏规则的正统理论,不再说: ‘只要能够达到均衡,我们就能生活在富裕都。’你只是在不断观察。当你发现能够采取有效行动时,就采取行动。”

阿瑟说,但请注意,这不是被动等待,也不是宿命。“这是一个运用自然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一个强有力的方法。你不浪费精力,将有限的力量用于最大化的效果。这正是越战时南越的方法和北越的方法的不同之处、维斯特莫兰德(Westmoreland)采取猛烈的炮火攻击,安装刺网和烧毁村庄的方法,而北越就像退落的潮水一样。但三天以后,他们又回来了,谁也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这也是隐含在所有东方武术之后的规则:你不是去阻止你对手的进攻,而是让他们冲着你来,当他向你冲过来的时候看准机会给予他致命的一击。其思想就是观察、然后果断出击,正确把握时机。”

阿瑟不愿意深究这一观点对制定政策的意义。但他确实记得 1989 年秋天,在他离开桑塔费之前,马瑞·盖尔曼力劝他共同主持的一个小型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将复杂科学综合应用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价值和政策制定。比如像亚马逊河流域,因为建路、建农场,雨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砍伐。阿瑟在研讨会期间所做出的回答是,对雨林(或其他东西) 制定政策应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考虑。

第一个层次是常规的成本回报法:每一个特定行动的成本有多大、回报有多大、如何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阿瑟说:“这种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他迫使你弄明白每一个替代方案的意义。当然,在研讨会上,有一些人对雨林的成本与回报问题争论不休。问题是,这个方法总的来说是假设所有问题都已经界定清楚了、各种选择方案也已明确、政治上也做了进退有略的安排, 所以分析者的工作只是对各种方案做成本与利益的计算,就好像这个世界是一个铁路调车场:我们都行驶在同一条轨道上,但我们可以用调度开关来把火车引上其他轨道。”但不幸的是,对常规理论来说,现实世界总不是像我们所界定的那样,特别是在环境问题上。客观的成本收益分析往往是草率而武断的主观判断的结果,而对没人知道如何评估的事情给的就是零分。阿瑟说:“我在讨论中挖苦这类成本收益分析说,保存有斑点的猫头鹰的‘收益’,是要看有多少人来森林游玩,多少人能看到斑点猫头鹰,看到这些有斑点的猫头鹰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好处,等等。这简直是天大的玩笑。这种环境的成本收益分析看起来好像是我们在大自然的橱窗前说:‘那好,我们要这个、这个、还有这个。’但我们自己不是局内人,我们不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

我对这一类的研究毫无兴趣。如果问大自然如何对人类有利,那就太专横、太傲慢了。”

第二层次的分析完全是制度和政治分析。阿瑟说:这是要弄明白谁干什么、为什么干这些。“比如说,一旦你开始做巴西森林的分析,你会发现各种角色:地主、落户者、牧场主、政治人物、乡村警察、道路建设者、土著人。他们不是对环境问题做决策的人,但他们都是这个庞杂而互动的垄断游戏中的主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环境。而且,政治体系并非某种游戏之外的事物,而是游戏的结果,各种联盟和派系都是由此而生的。”

阿瑟说,简而言之,你得把这个系统当作系统来看,就像一个乘在纸船上的道教徒会观察复杂而永恒变化的河流那样。当然,历史学家或政治家本能地就会这样来审时度势。最近,经济学方面有些精彩的研究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但在 1989 年的研讨会上,这个观点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似乎还是个新发现。”我在谈话中十分强调这个思想,”阿瑟说。“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真的想深入研究环境问题,就必须问自己这样的一些问题:这和谁有多大程度上的关联、会形成什么样的联盟、形成什么样的基本情势。这样你也许会发现可能干预的突破点。”

阿瑟说:“所有这些导向第三层次的分析。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看看两个不同的世界观是如何分析环境问题的。一个是我们从文艺复兴时期袭承至今的传统的均衡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二分的,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对人类最有利的均衡点。如果你相信这个观点,那你就是在讨论‘自然资源的最优化决策’,这是我从研讨会上最初的一个发言者那儿听到的词儿。”

“另一个观点就是复杂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基本上是不可分的。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置身其中,在作用者与被作用者之间不存在区分,因为我们是这个相互锁定之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人类采取对我们自己有利的行为,而不了解整个系统会如何对此做出调整,比如像砍伐雨林,那我们就会连带出一连串的事情,这些事情很可能会反过来以不同的模式迫使我们适应,比如像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所以一旦你放弃二分法,那么问题就变了。你就不能谈论最优化的问题了,因为它变得毫无意义。这就好像家长要在与孩子的对立中找到最优化的行为方式一样。如果你把自己的家当一个家来看的话,就会感到这个观点很怪异。你只能谈共处和相互适应,怎样做对这个家庭最有利。”

“我所说的,对东方哲学来说基本上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东方哲学一向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这个世界观无论在科学界、在文化界,在还是在西方,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人们的观念正在非常缓慢地从对自然的剥削,即,人类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共存。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开始摒弃幼稚,变得成熟起来。当我们了解了复杂系统,就是开始懂得我们是这个永恒变化、互相制约、非线性运动的万花筒般的世界的一部分。”

“所以问题是,你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采取行动。回答是,你要保持尽可能多的选择。你选择的是生存能力和可行的方案,而不是所谓的‘最优化’。许多人都会对此发问:‘这样你不就选择了较次的方案了吗?’不,你没有。因为利益最大化不再是一个界定得很清楚的定义了。你要做的是在前途未卜的世界上变得更强健、更有生存能力。而这反过来又会使你尽可能多地了解非线性关系和偶然因素的作用。你极其小心谨慎地观察这个世界,不期望目

前的状况会永远不变。”

所以,在这一切中,桑塔费研究所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阿瑟说, 当然不会是另一个制定政策的智囊机构,虽然似乎总有人这样期望。不,桑塔费研究所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观察这个永恒流动的河流,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目之所及。

“在真正的复杂系统中,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模式,但其中有些共同的主题却是可以辨认出来的。比如,你可以笼统地谈及历史上的‘革命’,虽然这个革命与那个革命也许全然不同。所以我们才要用比喻。其实,许多政策的制定不得不依赖于恰当的比喻。反过来说,糟糕的政策制定总是与不恰当的比喻有关。比如说,把反毒比喻成‘战争’,让人想象到枪炮和军事进攻,也许不太恰当。”

“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成立桑塔费研究所的目的,就是要让这样的研究所成为创造复杂系统的比喻和词汇的地方。如果有人在计算机上做了一项非常精彩的研究,你就可以说:‘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比喻。让我们把它称为混沌的边缘。’或随便什么。因此,桑塔费要做的是,在对复杂性系统做出充分研究之后,告诉我们有哪些可供观察的模型,有哪些比喻适用于永恒变化、不断发展的复杂系统,而不是告诉我们有哪些比喻可以适用于机械运动。”

“因此我认为,聪明的做法,是让桑塔费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阿瑟说。“把它变成一个出售政策的商店将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它会使桑塔费的意义贬值,最终使它走向反面。因为当前所缺乏的正是对复杂系统运作机制的了解。这是今后五十年到一百年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阿瑟说:“我觉得从事这类研究与个性有关。从事复杂性研究的都是些喜欢过程和模型的人,他们与习惯于静滞与有序的人正好相反。我知道,在我这一生中,只要碰到简单的规则产生出突现而复杂的一片混沌时,我就会禁不住说:‘啊,这太棒了!’我觉得,有时其他人碰到这种现象会退缩回去。”

他说,大约在 1980 年的某段时间,当他仍在苦苦阐述自己对具有动力的、进化的经济学观点的时候,他碰巧读到遗传学家里查德·列文丁(Richard Lewontin)的一本书。他被其中的一段话所震撼了。列文丁说,有两种科学家。第一种科学家把世界基本上看作是均衡的。如果有某种不合时宜的力量在某一时辰将整个系统略微推离了均衡点,他们会感到,从通盘来说,这个系统仍然会回归到均衡点上来。列文丁把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叫作“柏拉图派”,因为柏拉图这位雅典哲学家曾声称,我们周遭这个混沌而不尽完善的世界不过是尽善尽美的“原型”的各种影像而已。

而第二种类型的科学家则把世界看作一个流动和变化的过程,看作同种物质以无穷无尽的不同组合不断循环往复。列文丁把这些科学家称为“赫拉克赖脱派”(Heracliti- ans),因为赫拉克赖脱这位爱奥尼亚哲学家曾热烈而诗意地认定,这个世界处于流动的、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比柏拉图几乎早一个世纪的赫氏因观察到“你踏入同一条河,但流过的却是不同的水流” 而著称。他的这句话被柏拉图意解为:“一个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阿瑟说:“列文丁的这些话对我是一个启迪。我终于对周遭的万事万物恍然大悟。心想,我们终于从牛顿的理论中醒悟过来了。”

苦行僧的粗布衣服

当布赖恩·阿瑟于落日的余晖中驱车返回时,桑塔费的赫拉克赖脱派主将正准备辞职隐退。尽管经济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功,尽管桑塔费掀起了一场混沌边缘、人工生命等理论的知识热潮,但乔治·考温却非常清楚,桑塔费研究所的永久性基金还是等于零。都已经 6 年了,他实在是厌倦了经常要向人乞求运作经费,厌倦了为经济学项目会不会变成一只独控研究所的八百磅的大猩猩而担忧。说起这个八百磅的大猩猩,他还厌倦了不断要与马瑞·盖尔曼为桑塔费研究所的意义而进行意志的较量,包括对复杂性革命对人类创建一个永续的未来的意义这样的问题进行争论。考温感到疲惫不堪。他已经创建了桑塔费研究所,并已经使之投入运转,他希望能将有生之年投入到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中去,投入到这个陌生的、新兴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中去。所以,在 1990 年 3 月召开的桑塔费研究所的年度董事会上,考温呈交了自己的正式辞职报告。他告诉董事会成员们,他再给他们一年的时间,他们有一年的时间来选择一个接替他的人,而他则在这一年中尽力为研究所寻找到稳定的基金来源。但仅此而已。

他说:“我觉得该是换一个新人来执政研究所的时候了。年度董事会是在我七十岁生日刚过一周后召开的。我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过,到七十岁时我不会自以为事事缺我就办不成,我见过太多挡道的老家伙了。有许多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该是他们一展身手的时候了。”

桑塔费研究所的常客们并没有对考温的辞职报告感到大惊小怪。他最近看上去非常憔悴疲惫,大家都开始为他的健康担心。他的脾气也变得反复无常,经常前一天笑容可掬,第二天就变得暴怒而悲伤。他经常对人说,他 1984 年当这个研究所所长的时候就想申请辞职,之所以一直干到现在,是为年轻的接班人做铺垫。他早就不止一次地说他要辞职,又被劝留了下来。在 1989 年的董事会上,他就暗示该是他退位的时候了,并指定了一个为他寻找接班人的委员会。现在这个委员会不得不加快行动,真干实事了。

但这正是这个寻找接班人的委员会和所有人面临的问题。考温是构想成立这个研究所的第一人。他最早预先了复杂性科学,那是在其他人还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门科学之前。在创建桑塔费研究所,使之成为使所有成员都感染上知识热情的家园上,他是贡献最大的人。就像朗顿所说的那样,只要看见考温坐在修道院院长的办公室里,不知为什么,你就会觉得一切顺利。没人知道还有谁能够做到这一点。

所以,如果考温卸任,谁来接替合适呢?

考温自己对此也茫然不知。但起码现在他还没空为此担忧。今后 12 个月的压力只会有增无减。“在我明智地从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前,我希望获得今后三年基金的保证,这样我的接班人就不会一上台就穷得叮当响。”这意味着,目前他最紧迫、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向国家科学委员会和能源部提交没完没了的申请基金报告。前三年这两个机构提供的共两百万美元的基金已于 1987 年兑现了,现在需要申请续延。如果不能获得续延,当这个研究所所长差不多就是名存实亡了。

但对考温来说,申请基金的报告所包括的远非基金本身。如果仅是钱的事,他的日子就好过得多了。桑塔费研究所本来也可以像许多大学的科学和工程系那样,坚持让科研人员自己去向各个提供研究资金的机构去申请资金。这不会太困难,桑塔费研究所有的是既聪明又有经验的学术界人物,他们一辈子都是从基金会筹措资金的。但考温知道,这样一来,桑塔费研究所

最终会断送自己的最大特色。

考温说:“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创建一个新型的科学社团。这个社团或多或少要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能够涵盖硬科学、数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我们一开始就邀请了最优秀的人物,这些人因共同的品位而产生了奇迹。我们按预想将不同学科最优秀的人物聚集在一起,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知识的大融合。我认为我们创建的这个科学社团无论在知识广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超群拔类的,我还从未见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科学机构聚集过如此杰出的一群人。我寄希望于他们,努力促成他们产生研究成果。” “但如果我们的资金来源是东拼西凑的,我们的力量马上就会支离破

碎。”可事实上,各基金机构一般都是就某认可的科学领域的某项专门的研究课题向研究人员个人提供研究资金。这个做法正好与桑塔费的做法背道而驰。“你看,当某个人申请某项研究基金时,他就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提出申请,然后获得五万或十万美元的资助,他就变成了拥有这笔资助的老板,如果你想办法来控制他的自主权,你就犯了莫大的罪。”所以尽管你有最好的愿望,甚至尽管所有的人都极力想使自己保持宽松的学术态度、顾及社团的利益和研究的氛围、重视学科交叉,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费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越来越少地关注相互之间的交流。“失去了中央协调,你就又回到过去的学术老路上了。”

当然,在实际操作上,桑塔费研究所总是不会放过争取专项研究经费的。在目前的资金状况下,研究所无法超越现实,完全坚持自己的原则。确实, 花旗银行对经济学研究课题的资助就是申请专项课题研究资金的最大实例。考温为了扭转这股离心力,迫切需要获得他所谓的“保护伞经费”:一笔能够资助所有在复杂性方面有很好构想的人的钱,无论其构想是否是在早已界定明确的常规学科领域之中。比如可以用来资助朗顿、荷兰德或考夫曼的研究构想。考温说:“如果你想保持复杂性研究的完整统一,那你就必须创造一个让其统一性能够自下而上地突现出来的社团,而不是由你告诉人们该怎么做。保护伞经费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就是为什么他首先想向国家科学委员会和能源部申请资助的原因。除非是天使降临,带给他们一大笔资金,否则这两个机构是唯一有希望提供保护伞经费,不使桑塔费的研究落入各自为政的局面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考温感到获得这两个机构资助的续延至关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个保护伞折闭了,那阿瑟、考夫曼、荷兰德等人开创的令人无比激动的创造精神很快就会串味变质。

所以考温和他的执行副所长迈克·西蒙以及科学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那年春天耗费了大量时间来撰写资金申请报告。他们都知道,这报告必须极具说服力才行。1987 年他们申请第一笔资金时,要说服这两个机构资助桑塔费就非常艰巨困难。当时桑塔费研究所极力证明他们聚集了一流的人才,有一个非常好的构想。而申请第二笔经费远比申请第一笔经费要困难得多。他们的目标是要让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的投资合起来提高十倍,从三年拨款二百万美元,提高到五年拨款两千万美元。而且,他们的这份资金申请报告提交得也不是时候,联邦科研预算目前正在大幅度紧缩,常规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都在为获得科研经费而进行比以往更为激烈的竞争。他们已经听说国家科学委员会和能源部的中世纪式的管理人员正在犯嘀咕说,现在正儿八经的科研项目资金还严重短缺,我们为什么要把钱投到桑塔费这个冒险的跨学科

研究项目上去呢。

考温、西蒙和研究所的其他人显然不能对他们是否能获胜打十分的保票。他们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表明,在过去的三年中,他们的研究已结硕果。在今后五年中,他们有能力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值得这两千万美元的投资。当然,这很微妙,因为他们无法坦然宣称他们已经解开了复杂性的整个谜团, 他们只不过刚开了一个头。但他们能够、也确实宣称过的是,在三年之中创建一个可运作的研究所,专门从事对复杂性问题的研究。他们写到,正如他们在 1987 年的资金申请报告中所承诺的那样,桑塔费研究所“已经开拓了一个综合性研究项目,是一个富于创意的管理体系、聚集了一群极具资历的顶尖研究人员、开始形成对复杂性研究的大量的整体需求的支持。”

考温和西蒙可以为他们在资金申请报告上的说法提供强有力的事实证明。他们指出,在三年时间里,桑塔费研究所资助了共有七百余人参加的三十六个跨学科研讨会,接纳了一百多个访问研究员,这些访问研究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六十余篇有关复杂性科学的论文。研究所还举办了年度性的复杂系统暑期学校,一次性地对一百五十多位科学家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课程,讲授应用于复杂性科学研究方面的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还以“桑塔费研究所复杂性科学”为名出版了系列论文集。在撰写这份资金申请报告时,研究所正在和几家大学出版社商谈出版有关复杂性科学研究期刊的事宜。

考温和西蒙写到,谈及复杂性研究本身,“尤为值得注意。研究所对自己的研究项目的支持有增无减。其支持的方式再也不是未经检验的尝试了。桑塔费研究所支持了许多杰出人才的研究,包括对才华横溢的研究生和诺贝尔奖得主的支持,以及对企业高级主管和声名显赫的政府官员的研究的支持。桑塔费的研究队伍、其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所形成的网络,包容了迄今为止最为广泛的学科领域和最为重大的研究成果。”

他们还可以用一串长长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来支持他们的资金申请。事实上,资金申请报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从人工生命到经济学项目研究成果的阐述。考温和西蒙对经济学研究的评价是:“它是桑塔费研究所最成熟的研究项目,在实质内容上和组织形式上都可以作为其它研究所致力效仿的典范。”

⋯⋯⋯⋯

当然,就像通常比较幸福美满的家庭都会将最好的一面展露给外界一样,桑塔费在其经费申请报告中也隐瞒了一些内情,比如经济学项目令他头痛不已的方面。

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仍是资金这个老问题:考温在表现不怎么慈善宽厚的时候,会觉得经济学家们是想让研究所来替他们筹措所有的资金,供他们尽情享受。即使在他不那么暴躁的时候,他也痛感经济学项目在学术上的成就远远大于在资金上的成功。花旗银行很满意经济学项目的进展,已经续延了每年对该项目十二万五千美元的资助,但这根本不够支付该项目的全部开支。阿瑟为从罗塞尔、塞吉、史龙和麦伦等较大的基金会争取资助的努力也全部失败了。残酷的现实摆在那里:就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经费都严重不足, 遑论资助桑塔费这个冒险的项目了。

考温说:“在美国,对经济学研究的资助本来就少得可怜。虽然经济学家们的薪水都很高,但他们的基础研究却得不到资助。通常是企业资助经济

学家从事非常实际的研究,而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其它政府机构向经济学提供的资助却非常少。这是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政府对社会科学从不提供大笔资助。这有点‘计划’供给的味道、计划不是个好词儿。”结果, 许多经济学家都把眼睛盯向桑塔费研究所,仿佛桑塔费是另一所资助机构, 但经济学家自己却不能为研究所提供太多资金上的支持。所以研究所就不得不用相当大一部分的联邦政府资金来为经济学项目弥补花旗银行捐助的不足部分。而这笔钱本来考温是想用在别得研究项目上的。

但最大的问题是,阿瑟 1989 年底就要离开了,肯·阿诺已经在寻找一位第一流的经济学家来接替他的项目主任一职。考温说:“我们一年一年地在维持着,无法对下一年做出预算。但你想吸引那些能够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的大腕来这里做研究,你就必须向他们承诺说,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他们的研究。虽然从经济学项目一开始,桑塔费研究所就前途未卜,但一两年之后, 这个印象似乎就不那么明显了。研究所看上去开始显得比真正的情况要稳定得多。我们想邀请的人开始把我们当作斯坦福或耶鲁大学了。而且,既然这里没有终身教职可言,那么我们不是让他们扫兴、就是得假装他们的想法完全正确,尽力为他们争取研究基金。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压力。这场游戏的实质发生了变化。”

但真正使考温焦虑的仍然不是资金本身的问题,而是桑塔费社团的脆弱性。经济学项目的巨大成就使桑塔费研究所存在变成全日制的经济研究所的危险,而这与桑塔费研究所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考温说:“创建一个没有科系界限的研究所,然后又只是从事一个学科的研究,这是自相矛盾的。那还不如一开始就创建一个科系。我们必须有一个开始,但同时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确保不使经济学项目成为研究所唯一的兴奋点。”

不足为奇,考温和阿瑟之间为经济学项目的经费和该项目的研究速度已经发生过多次争执。考温说:“在科学委员会里,布赖恩(阿瑟)站在经济学家的共同立场上,认为经济学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只要经济学项目仍在顺利进展,研究所就不应该为任何别的研究项目而转移对经济学项目的支持。研究所不应放弃把宝押在一匹能够赢的马上。现在布赖恩成了这派观点的热衷维护者。这当然很好。但这个研究所的整个哲学思想是,复杂系统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有神经行为、人类行为、社会行为、以及其它许多经济学不会专门来对付的方面。所以我力主支持至少一个能在规模上与经济学项目匹敌的其它研究项目。我们需要拓展我们的学术计划,分散我们的赌注。尽管对此有很多讨论,但科学委员会还是很支持这个基本思想。”

在考温的头脑中,能与经济学研究项目匹敌的是“适应性计算”:即, 研究开发出一组能够应用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复杂性科学各个方面的数学和计算机工具。他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概念性构架,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用于分析的构架。”他补充说,开始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其实就是从一个方面理清我们现在已有的成就,然后给复杂性研究的各个方面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荷兰德的基因算法和分类者系统早就渗透到研究所的各项研究中来了,也许会成为适应性计算的支柱性概念。但考夫曼的布林网络(Boolean networks)和自动催化组、朗顿的人工生命、阿瑟和经济学家们建立的各种玻璃房经济模型也提供了相似的概念。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交互施肥正在进行。法默在他的《关联主义的罗塞达碑》一文中指出,神经网络、免疫系统、自动催化组和分类者系统基本上都具有共同的潜在主题。确实,当迈克·西

蒙和考温在 1989 年的一天坐在考温的办公室里考虑取个什么名字才能涵盖所有这些概念时,西蒙创造出了“适应性计算”这个词。这个词不像“人工生命”那样具有知识的负载。

考温说,所以,在某种层次上,适应性计算项目能够给予这方面的研究热情以正式的认可和协调,更别说还能为从事这些方面研究的研究生、访问科学家和研讨会争取更多的研究经费。但从长远来说,他还希望这个研究项目能够使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甚至历史学家的研究具有精确度和严谨性,就像牛顿发明微分时给物理学带来的影响一样。“我们仍在等待, 也许还要等待十年或十五年,但我们所等待的是一组真正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普遍性算法,它能够被作为一种方法,对复杂的适应性作用者的相互作用做出量性分析。目前,在社会科学方面的辩论方式是,双方对问题各执一词, 都强调自己的观点是最重要的。‘我的观点比你的更重要,因为我可以证明财政政策比金融政策更重要。’等等。但其实你无法证明这一点,因为说来说去最终都只是语言,而计算机模拟则能够提供一种明确界定的参数和变量,这样人们起码可以针对一个共同的话题。计算机可以让你处理各种变量。所以如果一个计算机模拟包括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那么你就能陈述为什么一种政策结果比另一种政策要重要,其结果也许是正确的、或也许是错误的。但这是一个更规范的争辩。就算计算机模型是错的,他们也能充分利用这个模型来规范这种争论。”

但不管计算机模拟是否有这么成功,开展适应性计算研究项目的研究无疑能够带来一个大家欢迎的副作用:它能让考温和研究所找到借口把荷兰德从密西根大学拽出来,成为研究所的全职研究员。荷兰德不仅是这个课题的项目主任一职自然而一致的人选,而且同时他还是个精力充沛、点子不断的人,大家喜欢有他在研究所。

考温和西蒙在资金申请报告中用十页的篇幅阐述了适应性计算项目,其中大部分是由荷兰德自己撰写的。然后,他们就于 1990 年 7 月 13 日把这整整一百五十页的资金申请报告寄往华盛顿。在这之后,他们所能做的就剩下等待,祈祷自己交上好运,希望报告审阅人能够慈悲为怀。

然而,在桑塔费研究所聘请荷兰德这件事上却不无讽刺意味。在桑塔费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考温和其他创始人就十分希望能够聘请长期研究人员,使研究所变成一个像纽约的洛克费尔大学这样全面的研究机构。但财政现状阻碍了这一点的实现。到 1990 年,考温、西蒙和相当一部分桑塔费的常客都开始觉得,这个局限起码有一大好处:不聘请长期研究员起码能使研究所在经济上处境好得多。

“这个好处在于,比起聘用常年研究人员来,我们的体制更为灵活。” 考温说。他意识到,毕竟,一旦你聘用了一群全日制研究人员,你的研究项目就会相当局限在一个具体的领域,除非这些人离开或去世。所以,为什么不让研究所一直扮演催化合媒者的角色呢?迄今为止,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不断更换访问学者,让他们在桑塔费住一段日子,参与知识的大融合, 然后再回到自己所属的大学去。他们不但会与桑塔费研究所保持长久的联系,而且同时会在自己的同事中播下革命的火种。

尽管这话言之有理,但大家却都非常希望对荷兰德是一个例外。而且最棒的是,一笔专项支持他的研究的经费已经有了着落。伦敦的罗伯特·马克斯韦尔(Robert Maxwell),前捷克反政府斗士、靠自我奋斗而成功的报界

亿万巨贾,居然对复杂性科学产生了奇特的热情,表示愿意提供资助。

当然,现在回想起来,马克斯韦尔于 1990 年末神秘地溺水而亡,他的报业王国因巨额负债而随之倒闭。但当时,他看上去就像一个神话故事中的教母一样。桑塔费研究所与马克斯韦尔的联系始于一年以前。当时马瑞·盖尔曼碰巧碰到马克斯韦尔的女儿克里斯琴·马克斯韦尔。克里斯琴于 1989 年 5 月安排盖尔曼和她父亲共进午餐。当盖尔曼向考温报告说,老马克斯韦尔对研究所的研究颇有兴趣时,桑塔费研究所的人马就开始投入向他申请资助的行动了,谁都不知道马克斯韦尔到底有多少财产,但肯定有几十个亿。

1990 年 2 月,在通过许多次电话和传真以后,终于接到了伦敦发来的一份传真。这份传真敲定了两点:第一,马克斯韦尔说,他希望开始与桑塔费研究所进行合作,条件是每年为适应性复杂系统研究提供十万美元的资助。第二,他喜欢研究所创立复杂性这个新科学的期刊的主意,对用他下属的普格蒙出版社(Pergamon Press)来出版这个期刊表示兴趣。

希望开始与研究所进行合作!?考温和西蒙对这几个词斟酌了好一会儿,最后考温决定冒险下这个赌注。“我想向他要更多的钱。”他在回信中寄上了一份研究所期刊委员会工作草案,列出了他们关于创办这份期刊的想法,同时提出出版商在研究所建立一个“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教授”席位, 每年提供三十万美元的资助。考温解释说,这笔钱不仅仅只是马克斯韦尔教授一职的年薪,而且要包括雇用博士后和研究生的费用、差旅费、秘书费和其他等项费用。

伦敦的答复耽搁了一段时间。就像考温和西蒙早就听说的那样,马克斯韦尔什么也没表示。他们能做的就是不断通过传真来提醒他答复这件事,同时也用信件和电话与盖尔曼、克里斯琴和她的兄弟们保持联系。马克斯韦尔的答复,“原则上同意”,终于赶在 1990 年 3 月研究所董事会召开前夕传递过来了。董事会正式决定向荷兰德提供为期五年的马克斯韦尔教授职位。

在密西根,荷兰德利用桑塔费研究所给他的这个机会与校方讨价还价。当时他仍然对计算机与通讯科学系并入工程学院而耿耿于怀,他对这种短视的、以应用为导向的盛行风气深恶痛绝,因此早已开始脚踏两只船了。几年以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暗示要给他终身教职,所以荷兰德就施展了从不为人所知的手腕。他立即就去找了大学教务长,提出:“要我在这个大学工作下去,至少要允许我在心理学系兼职。”他以前撰写《归纳法》这本书的时候就和这个在全国都排名靠前的心理学系有了广泛的接触。教务长艾蒂·戈尔登博哥(Edie Goldenberg)既同情他的处境、又急于想把他留在密西根大学,所以对他做了妥善的安排。

现在他拿着桑塔费的邀请又去找戈尔登博哥了。他对她说:“从研究的角度上来说,这个马克斯韦尔教授的席位对我来说是非常理想的。我很想接受这个邀请,除非我在密西根大学能用更多的时间来从事研究。”戈尔登博哥再一次对他言听计从。她为他找来了经费,做出了安排,还帮助他做出了替代方案。荷兰德将被心理系聘为全职教授,同时减轻他的教学任务,增加他的科研时间。作为回报,他将在桑塔费研究所和密西根大学之间建立长久的关系,密西根大学的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将可以经常到桑塔费从事研究, 这两个学术机构将经常联合举行学术会议。这就等于把冰天雪地的安·阿泊变成了桑塔费研究所的前哨。

合作关系于 1990 年夏天正式建立。为庆祝桑塔费前哨的成立,荷兰德于

1990 年秋季组织了为期两周的研讨会,以阿瑟、斯坦福大学的马克·菲尔德曼和盖尔曼打头阵的特别讨论会揭开序幕。荷兰德和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愉快。荷兰德说:“达德斯塔特校长(James Duderstadt)亲临揭幕式讨论会, 而且自始至终参加了讨论会!甚至还做了笔记。讨论会非常有趣,所有的人都非常愉快。”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除了偶尔去桑塔费或出席各种学术会议之外,荷兰德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他家中的书房里,与他的苹果二型机作伴。他的家是一座独特的山顶大别墅,俯瞰着安·阿泊西边的涛涛山林。最近他甚至开始认真谈起要从大学退休下来,这样他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研究了。他说:“生命是有限的。我年事已高(六十三岁),而我的档卷里还有许多新的想法来不及研究⋯⋯”

在桑塔费,考温听说荷兰德不接受这个教授职位的邀请,感到很遗憾。但他不得不承认,荷兰德施巧计使自己摆脱了糟糕的现状,确实令他大为赞叹。使他更赞叹不已的是,荷兰德用工作为赌注来维护桑塔费与密西根大学的联系,也是非常取悦于桑塔费研究所的事,而且这件事不是因为荷兰德就不会实现。

但同时,考温不得不对付马克斯韦尔。1990 年初夏,他和西蒙不断给伦敦发传真,非常礼貌地提醒马克斯韦尔不要忘了汇这笔款子。1990 年 8 月, 马克斯韦尔的一张十五万美元的个人支票,即第一年的第一笔拨款,终于汇到了。直到这时他们才告诉马克斯韦尔,荷兰德不接受这个邀请。马克斯韦尔回问说:“你们认为我亲自去密西根大学说服他会起作用吗?”

嗯,不用了吧。桑塔费能够采取一个折衷的办法:从 1990 年秋季开始的这个学期,由荷兰德和盖尔曼分享这笔经费。具体地说,由荷兰德负责这个新的适应性计算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到 1991 年度,他们俩的位置就由斯图尔特·考夫曼和戴维·潘恩斯来接替。同时,桑塔费研究所将利用自己的灵活性来邀请最优秀的年轻人,比如像塞瑟·劳爱德(Seth Lloyd)、詹姆士·克鲁奇费尔德和艾尔弗莱德·赫伯尔(Alfred Hubler)。

马克斯韦尔回传真说,他乐意接受这个方案。同时,所有人都同意通过马克斯韦尔的普格蒙出版社来出版新的复杂性科学期刊。考温和马克斯韦尔通过越洋电话就其中的具体事宜做了长谈。但不久马克斯韦尔就突然决定出卖普格蒙,腾出资金来另做他图。1991 年 2 月底,在连续不断的越洋传真催促之下,马克斯韦尔甚至还记得将该年度的第二笔资助共 15 万美元汇了过来。

1990 年的整个夏天和秋天,只要一提及考温的接班人这个话题,马瑞·盖尔曼就会叹口气,用迫不得已的语气说:“我猜我不得不接手了。”

可以理解,盖尔曼当然不想当桑塔费研究所的所长。他讨厌繁重的行政工作。他这一辈子都在拒绝这类的工作。比如说,他拒绝了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数学和天文学系主任的差使。但桑塔费研究所和复杂性科学太重要了, 还有谁比他更清楚地知道需要做什么呢?还有谁能比他更清晰地阐述过复杂性科学呢?还有谁有比他更大的荣誉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来使桑塔费研究所具有必须有的影响呢?

确实,还有谁能做到这一切呢?研究所寻找所长接班人委员会的工作立刻陷入瘫痪。谁都不傻:盖尔曼想当桑塔费研究所所长。问题是,他们是否敢让他当这个所长。有些人感到他们可以认真考虑这个可能性。他们说,盖尔曼毕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人物,是诺贝尔奖得主。如果他想当这个所长,

那为什么不让他试试呢?

其他对他更了解的人想到马瑞·盖尔曼当所长都吓坏了。谁都不怀疑他的才识、他的精力和他筹措资金的本事。他总是无穷无尽地提出各种有趣的、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他在把各路顶尖人物聚集一处这一点上确实能力超群。没有他,桑塔费研究所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但让他当所长?他们立即就想到他的办公桌上像地质层般堆积了没有审阅过的文件,他从不给人回电话,却跑出去救护雨林。更糟糕的是,他们觉得如果他当了所长,桑塔费研究所就会变成“盖尔曼研究所”。

一个认识盖尔曼的物理学家说:“马瑞对生活是最抱知识分子观念的。” 他的谈话和他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受他知识关怀的驱动。他十分关注桑塔费研究所的知识性议题,他总是瞄准着他希望前往的方向。他对此深有所思,希望确保所有的人都朝这个方向努力。

“他这样做既有利也有弊。我认为,其利处是,桑塔费研究所需要有马瑞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知识分子来推动我们的研究朝富有成效的方向发展,但弊端是,只要有马瑞在,别的人就很难插嘴。一旦他分析了一个问题,他就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被透彻地分析过了。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会觉得人家没听进他的话,或者是没听明白他的话。如果他不是把别人的意见忽略不计,那就是更加清晰地重申自己的意见。所以,他总是以他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力量压制其他人的意见。一个有目共睹的危险是,桑塔费研究所会成为盖尔曼个人热情的载体。”

这当然也是考温看到的危险。公平地说,考温也听到盖尔曼谈及研究所需要多样性、需要容纳多种观点。但他仍然认为,如果盖尔曼当了所长,他就会破坏研究所不拘一格的自由学术气氛和多元性。尽管他并不是有意要这么做,但所有真正的思想者都会明智地离去。考温说:“马瑞总是认为他的观点是唯一可能的观点,总是要改变别人的观点。”

考温这么认为自有他的道理。自研究所成立以来,他就一直在和盖尔曼做斗争。当然,他尽力控制不要让他们之间的争论恶化。考温深深感到他和研究所有多么需要盖尔曼,他感到常常不得不向盖尔曼让步,许多人都疑惑他这样做是否是因为被盖尔曼的诺贝尔奖给吓住了,但有时考温也会感到忍无可忍。

比如,他们对什么是研究所最合适的研究课题一直争论不休。盖尔曼说: “我认为桑塔费研究所的主题应该是对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研究。对我来说, 宇宙的简单规律及其概率特点、信息的本质和量子力学,这些是我们所研究的主题的整个基础。在桑塔费,我们已经对信息和宇宙做过两次讨论了。在早期,我们还成功地举办了一个研讨会,用对数学、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的总观看法来探讨超弦。但研究所反对研究超弦,对此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我们从此再也没有研究过超弦。研究所所长乔治·考温非常不喜欢研究这些。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其实,考温并不是讨厌研究超弦。所谓超弦理论,即假设的“万有理论”, 旨在把所有基本粒子描述成微乎其微的、纯能量的、剧烈振动的弦,是非常精彩的理论。只是有许多地方、许多人都在研究超弦,人们在那些地方可以尽情地研究超弦、夸克和宇宙。他认为桑塔费研究所没有时间和资金来做这种重复性的研究。(考温并不是唯一这么认为的人。科学委员会的大多数人对超弦研讨会的看法都是:“再也不举办超弦研讨会了。”)但对考温来说,

真正令他恼火的是,盖尔曼的“简单性”听起来像是以伪装出现的简化论。他发现盖尔曼显然喜欢拒绝任何他个人不感兴趣的研究,比如像化学或固态物理学。(他当着菲尔·安德森的面把固态物理学贬为“污态物理学”,显然是故意要激怒安德森。)考温说,也许盖尔曼这么做只是为了好玩,但其中尚未完全揭开面纱的内容是:盖尔曼认为,桑塔费研究所对集体行为的研究是实用主义的和混乱不堪的,因而是非“知识性”的。

对局外人来说,考温对盖尔曼的简单性概念的怒气听上去有点像中世纪时对神学要旨的神秘争辩。但考温和盖尔曼却为此争论得怒不可遏,这种争论经常会引向别的话题,也会导致其中一人猛然摔下电话。考温尤为清楚地记得 1987 年的一次争论。那是一次私人聚会,当时有五、六个桑塔费的主要人物围坐在餐桌旁,讨论应该如何形容桑塔费研究所。考温说:“每当我们说我们感兴趣的是复杂性科学,马瑞就会补充说,‘还有构成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则。’他指的是夸克。他话中的含义是,社会组织是由众多的夸克组成的,你可以通过对夸克的研究,理解夸克的各种聚合物。”

考温说:“我把这称为理论物理的宗教,这是对对称性和全面简化论的信仰。我不认为我们有任何理由来遵从这个观点。所以我就说,我们不打算研究夸克。”考温认为,突现的、复杂的系统代表了某种新的、基本的概念, 我们需要用这种概念来了解物质超越其基本作用力法则的宏观行为。考温的观点得到了在场的大多数人的支持。

“马瑞直截了当地说,他绝不认同。嗯,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马瑞想强调他自己想怎么做,然后希望其他人能按照他的思路去做。我觉得他这也太自我中心了,所以大发脾气。”

确实,当时考温在盛怒之下,拿起桌子上的文件说:“我不干了。”就走出了房间。奈普和卡罗瑟斯赶紧追出门去,大叫:“乔治,回来!”

他最终还是回来了。但那次事件以后,盖尔曼几乎再不提“简单性”这个词了。

但考温对简单性的恼怒,与他对研究所的“全球持续性”项目的恼怒比起来,就算不得什么了。起初,这是考温的项目,这个项目稍稍反映了他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前景的深切关注。但他当时并没有把这个项目称为“持续性”。他最初的概念是“全球稳定”或“全球安全”。1988 年 12 月,他以“全球安全”为名组办了首届小型研讨会。考温说:“起初研究讨论的像是某种国家安全,但很快讨论的内容就大大扩展了,扩展到今后一百年中我们怎么避免‘A 级’灾难,生存下去?即某种一代人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混沌边缘的术语中,避免这样的灾难意味着要寻找到某种阻止巨大的毁灭性崩落的方法。“起初,我把核战争列为最大的 A 级灾难,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列为次等的 B 级灾难。但到我们召开这次研讨会时,美苏两国恢复了友好关系,这类的核战争问题在我的灾难排名上落到了第五位。人口爆炸问题,即厄里奇式的灾难,继之上升到首位,排名第二的是可能的环境灾难,比如像温室升温效应。对此我个人倒并不认为是 A 级灾难,但其他人认为是。”对此的讨论有一阵子是低调的,主要是因为考温无论有没有空都坚持自

己组织小型会议。但后来盖尔曼也开始对此发生了兴趣。用全球性的、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长久生存性这个想法正好和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毕竟,盖尔曼的科学入门就是起自他五岁时在中央公园的大自然中的那次散步。他最为关注的是对全球环境的保护,特别是雨林生物的多样化。所以他

就介入了这个项目,非要把考温的全球稳定研究项目推向他希望的方向。到1990 年的时候,他已经成功地修改了这个研究项目的议题,把它变成了他的项目。

他主持这个项目比考温要激进得多了。盖尔曼不只是对避免灾难感兴趣,而且还要获得全球“持续性”状态,无论这个词有多么模棱两可。

在1990 年5 月的桑塔费研讨会上——那时盖尔曼已经和考温共同主持这个项目了——盖尔曼指出,近来“持续性”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时髦的胡言和没完没了的老生常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一切正常。但一切正常正是问题所在。在迈克阿瑟基金会主任盖尔曼的协助下创立的环境智囊库,华盛顿世界资源研究所,创始人兼所长格斯·斯佩特(Gus Speth)和该所的其他人都认为,只有人类社会在几十年之内经历起码六大根本转变,全球的永久持续性才有可能实现:

  1. 在人口统计上,过渡到大致稳定的全球人口。

  2. 在技术上、过渡到人均对环境的最小影响。

  3. 在经济上,过渡到能够对商品和服务实行真正的成本兑付,包括对环境成本的计算,这样,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就会基于脱离对大自然的盘剥,而不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消耗。

  4. 在社会组织上,人们要过渡到能够共同承担对大自然的损耗,同时增加世界上穷人的非破坏性就业机会。

  5. 在机构上,过渡到建立有利于全球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超国界联盟,并允许各国政策之间的相互交融。

  6. 信息传递上,我们的科学研究、教育和全球监控要能使大多数人懂得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的本质。

当然,其诀窍在于从现在的此岸到达未来的彼岸,避开考温的 A 级全球性灾难。盖尔曼说,如果我们想要做到这些,那么对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研究显然就是至关重要的。对这六大基本转变的认识意味着对相互牵制、相互依存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的理解。你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只从单个问题出发,就希望能对整个系统的行为做出描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相互紧密关联的系统来看,即使目前的计算机模型尚原始粗糙。

盖尔曼说,更重要的是,要从现在的此岸到达未来的彼岸,就要确保未来的彼岸是一个值得生存的世界。一个永久持续的人类社会很容易变成控制严酷、毫不宽容、失去人生自由的奥威尔式的可怖的社会。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有很强的适应性、很强健、对灾难有灵活的应付能力的社会,一个可以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社会,一个不死板僵化、能够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的社会。

他说,要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一场逆流而上的奋战。在西方,知识分子和管理者们总是非常理性,他们看到的是会导致不利后果的事情,总是寻找能够防止这些不利后果发生的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才会有避孕措施和军备限制等等。这些手段和方法当然很重要,但真正的解决方案所要求的要比这多得多。真正的解决方案有赖于我们克制、升华和转变我们的传统欲望,比如像要超越和战胜我们的对手,特别是他族的对手的欲望。这些冲动也许曾经是可以调整过来的。但现在确实已经在我们头脑中扎下了根。可我们再也不能容忍这种冲动存在了。

盖尔曼说,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一方面,人类受到迷信、神话故

事的威胁,顽固地拒绝认识这个星球的紧迫问题,坚持各种形式的部落制思维方式。所以,要实现这六大根本性转变,就必须就原则性问题达成某种广泛的共识和对地球未来的理性看法,当然更要做到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理性地管理我们自己。

但另一方面,“如何宽容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盖尔曼问。这不是政治上是否正确的事,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存在。文化是不会被法令所连根拔除的。看看伊朗国王想全盘西化伊朗而引起的强烈反抗就知道了。这个世界如果不能容忍多元化文化的存在,就会完全失控。而且,文化的多元性对于一个永久持续的世界,就像基因的多样性对于生物一样重要。盖尔曼说,我们需要跨文化的大融合。“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发现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对物质的需要超过了对精神的需要。”从长远来说,要解决物质和精神这个两难的问题,不但需要敏锐的感觉,更需要行为科学研究有新的突破和更深刻的发展。治愈每个人的精神疾病并非易事,治愈社会痼疾也并非易事。

盖尔曼说,当然,研究这类多面的、相互深刻关联的系统正是桑塔费研究所成立的目的。但他认为,这个研究所的规模太小了,无法独自承担对全球持续问题的研究,需要有像世界资源研究所、布鲁金斯研究所和迈克阿瑟基金会的共同参与(实际上迈克阿瑟基金会已经是该项目的资助机构之一了)。盖尔曼说,应该由这些机构来承担政策方面的研究,而桑塔费研究所则从事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这样他们就可以起步,将持续性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了。

到了 1990 年 5 月,这个研究课题已经被改称为“全球持续”项目,而且早已不在考温的控制之下了。考温唯一能做的是把气憋在肚子里,沉默地听凭它发展。毕竟盖尔曼是研究所科学委员会的主席之一,比考温更有权对任何项目的研究方向发表意见。盖尔曼能够、也确实做到了让这个项目按他的意愿进展,而考温作为研究所所长,只能负责出去为这个项目筹措资金。

就好像这些还不够令考温气恼似的,盖尔曼的研究议题更让考温气上加气。其实考温并不认为这个研究议题有什么不对。考温最初也是认为当今的世界远不能持久,这个世界急需根本性的改变。惹恼考温的不是这个原因, 而是盖尔曼和他在布鲁金斯、迈克阿瑟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同伙们过于自信了。尽管盖尔曼的主张与他们实际所做的完全不同,但只要你实际听听他们所说的,就无法不感到他们认为自己完全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完全知道解决的办法,他们现在所要做的一切就是采取保护雨林的行动。

有这种感觉的并不是考温一个人。在研究所,有许多人都对全球持续项目抱有很深的疑虑。这个项目已经变成了某种全球环境保护运动了。“如果你早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那这就不是一个研究项目了。”一位桑塔费研究所的研究员说。“这变成了一个政策实施项目,这不是桑塔费研究所应该扮演的角色。”

但实际情况是,考温实在没有精力再来和盖尔曼争执了。让他去主持这个见鬼的全球持续性项目吧。考温准备退休以后再回到他概念中的全球稳定性研究上来。“我感到马瑞和我在知识层面上并不存在很深的分歧。我们太相似了。也许这正是问题之所在。他的社交手段很容易就会让我感到被冒犯了。而且不止我一个人对他有这种感觉。但我没有理由非要忍受这些,所以很容易就会不耐烦。如果我的性格再完美一些,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我已经到了这把年纪了,不会和我已经做出让步的人去计较了。”

1990 年已接近尾声,盖尔曼仍然是桑塔费研究所所长一职唯一可以考虑的人选。这时考温凑巧和奈普闲聊了一次。奈普已经回到了罗沙拉莫斯主持介子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奈普是一位身材高大、脾气随和的物理学家,有一头惹人注目的波浪般起伏的银色卷发。他在和考温的闲聊中谈及罗沙拉莫斯正在提供非常吸引人的提早退休待遇,这样起码可以部分地缓解冷战后国防经费缩减带来的压力。五十八岁的奈普说,他正在考虑是否要借机提前退休。

他俩都不记得当时是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说了些什么。但他们很快就触及到了这个问题:奈普是否有兴趣接受桑塔费研究所所长的位置?

对考温来说,奈普是他中意的人选。奈普参与了桑塔费研究所最初的创建工作。当时创建这个研究所还是一个在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中酝酿的想法。奈普总是很乐意尽力帮助促成这件事,甚至同意担任了两年研究所董事会主席的职务。他曾经在华盛顿主持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后来又主持过美国大学研究协会(Univers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芝加哥城外的弗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能源部新的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都是在这个七十二个成员的大学财团的领导之下的。奈普显然很关心桑塔费研究所,关心研究所存在的意义。而且,与其他所长候选人不同的是,奈普对研究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很强烈的个人倾向。

“乔治,”奈普抗议到:“你必须记住我不是个理论科学家,我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

“这太好了。”考温答道。

对奈普接任所长一职的讨论就此开始。奈普同意,如果研究所董事会要他出来担任所长一职,他会接受。当考温把这话带给董事会时,董事会成员显然都松了一口气。本来始终有一个悬而未决问题:盖尔曼是否愿意、或是否可能把自己转变成一个行政管理者,是否愿意把大量耗费在别的兴趣上的时间转移到桑塔费研究所的事务上来,干好这份工作。到 1990 年底为止,大家总的看法是,他不会的。那么,既然现在有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所长人选,事情就变得显而易见了,就连盖尔曼自己也明白,如果硬要进行投票表决的话,他必输无疑。

同时,盖尔曼自己也开始意识到,他想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潘恩斯和其他人花了大量的时间一再向他解释当一个行政管理者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财政预算、各种会议和没完没了的人事争纷。潘恩斯一直在劝说他。“马瑞,这不是你想在桑塔费研究所做的工作。你想做的是当一个教授。”

所以最终大家都保持了君子风度。1990 年 12 月召开了特别董事会议, 盖尔曼本人也投了奈普一票。奈普获得了一致通过,当选为所长。

盖尔曼说:“我感到有些失望。我很想当这个所长。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这类行政工作表示兴趣。不过我很高兴奈普当选了所长。很高兴我们选择的所长是个很好的人,很容易共事。”

考温履行了他一年前的诺言,在 1991 年 3 月召开的董事会上辞去了桑塔费研究所所长一职。也正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他尽到了自己的良心和义务。国家科学委员会和能源部续延了对桑塔费研究所的资助。但只是续延了三年,而不是五年,维持了两百万美元的数额,而没有提高到两千万美元。不过这笔资金确实得到了续延。同时,迈克阿瑟基金会也已经决定将它对桑塔费研究所的资助金从每年三十五万美元提高到每年五十万美元。好几位私人资助者也提高了他们的资助数额,包括高登·盖逖(Gorden Getty)、威廉

姆·凯克(William Keck)。马克斯韦尔也答应每年提供三十万美元的教授基金,尽管他仍然按学期汇寄这笔基金。考温确实做到了在离任时为研究所近期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他的接班人奈普可以从容地继位,不用一上台就经常要为日常经费而寻求资金了。(但在现实中,生活并不那么充满玫瑰色彩。1991 年末马克斯韦尔突然死亡后,他允诺的那笔教授基金也就化为泡影了。这给奈普 1992 年度财政预算留下了一个大缺口,迫使研究所减少了来访人员和博士后的名额。但幸运的是,这一亏空只是暂时的,可以弥补得上。)

桑塔费研究所所长一职刚顺利交接完,考温就离开了研究所。在经受了七年的焦虑和行政重荷之后,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好好休整一下。这对他来说, 意味着愉快地重新沉浸到他和罗沙拉莫斯的同事们已经计划好的双贝它衰变实验中去。这项实验已经接近尾声了,他有好几个月几乎都不在桑塔费研究所露面了。(双贝它衰变实验是考温长长的一串研究计划中的一项。该项目于前一年 10 月受到能源部的表彰,考温被提名为具有崇高荣誉的费米奖得主之一。这项奖是为表彰在发展、利用和控制核能源方面的杰出科学成果而颁发的。前几位获该奖者包括像冯诺曼、奥本海默这样的人物。双贝它衰变是放射性的一种古怪而极为罕见的形式。它为常规的基本粒子物理理论提供了敏感的实验测试。令考温感到欣慰的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能够探测出这种衰变,证明了它完全符合常规理论的说法。)

但对考温来说,暂短的休整对他身体的恢复显然很有效果。1991 年秋天,他又重返桑塔费,在研究所与朗顿共用一个办公室。不止一个人说过, 他现在看上去有多么健康、多么精力旺盛。

考温说:“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我从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的感觉。就让我用这样的比喻来描述这种感觉吧:这就好像有一个人一直处在一片噪音之中,当噪音突然终止后他就有点回不过神来地说:‘那是怎么回事!?’ 或者就像你一直穿着一件苦行僧的粗布衣服,当你刚脱下这件衣服时,会有点怪怪的感觉。如果你还具有清教徒的性格,你刚脱下这件衣服时甚至还有点犯罪的感觉。但我现在已经穿上了改良过的粗布衣服,感觉好多了。”

他说,特别是,他现在有这么多时间来思考这门新的复杂性科学。他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为之倾心。“谈到这个知识性概念的向心力,我感到似乎我比任何人都为之所吸引。复杂性科学已经紧紧抓住了我的心,使我总是沉浸在一种永恒的激动情绪中。我感到我的生命似乎得到了释放,是心智的释放。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成就,使我感到我在这里无论做任何事都是值得的。”

他说,最吸引他的问题是适应的问题,或更准确地说,在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情况下的适应。当然,他认为这只是探索全球永久持续性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他同时发现,在所有谈及“过渡”到一个永久持续的世界的内容中,一直都忽视了适应的问题。他说:“不知不怎么搞的,我们的研究总是在谈一组从 A 状态,即现状,到 B 状态,即永久持续的未来的过渡。但问题是,根本不存在这么一种状态。你不得不假设,过渡与转变会永远地持续下去。你必须讨论的是,这些系统一直保持着某种动力,这种动力根植于其所处环境之中,而环境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动的。”就像荷兰德所说,稳定就等于死亡。这个世界处在混沌的边缘,必须使自己适应永恒的新奇。考温说: “对此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只是最近,我在玩味海弗劳克·伊

利斯(Havelock Ellis)的书《生命之舞》,但这个词也不尽其意,生命并不是舞蹈,甚至没有一个特定的节律。所以,如果我们回到赫拉克赖脱的概念:‘万物皆动’,那么,‘永久持续’这个词就并没有抓住其本质。”

考温接着说,当然,也许像混沌的边缘和自我组织的临界点这样的概念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怎样想防患于未然,A 级灾难都是不可避免的。“巴克已经证明了,各种规模的动乱与崩落,包括最大的灾难,都是基本的现象。我相信他的话。”但同时,对神秘莫测、似乎不可遏制的、日益增长的复杂性,他仍然抱乐观态度。“巴克所观察的系统并不具有记忆和文化。我坚信, 如果你一代代地加入记忆和准确的信息,在这点上比以往有长足的长进,那么你就会积累智慧。我很怀疑世界是否会过渡为一个没有创伤、没有悲剧的乐园。但我认为,人类应该相信自己能塑造未来。如果我们无法完全塑造未来,我想我们起码能够实施某种灾难控制。也许我们能够做到让灾难的概率逐代下降。比如说,十年前,核战争的可能性为几个百分点,而现在已经消失为零了。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环境和人的灾难。所以我怀疑,如果我们逐日地反复强调这一点,不断改善环境恶化和人口爆炸的状况,那将会有助于我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社会。这比只会说:‘这全是上帝的旨意’要强得多。”

另一方面,考温在评价他作为桑塔费研究所的创始人的业绩时,变得格外慎重。他说:“我很高兴我做了这一尝试。现在我还无法评介这一尝试究竟有多成功。但在有一点上,我们的时间没有白费:现在许多人都认为,是我们桑塔费研究所促使了物理学家走向经济学、社会学等所谓的‘软’科学的研究。这使这些物理学家不再像以前那样顽固坚持只研究能够进行严谨分析的现象,而开始进入了以往总是嗤之以鼻的‘模糊’领域。一些保守的物理学家批评他们这样做是把自己也弄模糊了,但复杂这门新的科学的出现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研究复杂科学就是要关心到关于国家和世界的福利和幸福的事。我认为,复杂科学的研究趋势,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学术界都有好处。因为如果这门科学能够发挥作用,就会导致重大事件的发生。我认为, 这重大事件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变得像一盘散沙一样的科学事业将获得重新整合,物理学分析的严谨性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远见将被重新结合起来。”

他补充说,到目前为止,桑塔费的这一努力已大见成效,特别是在经济学研究项目上。但谁知道这种努力能延续多久呢?尽管所有的人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也许仍然会有一天,甚至连桑塔费研究所都会变得停滞不前、保守老化。凡机构都会发生这种情况。“也许不得不关闭这儿的研究所,到别处另开一个研究所。我认为,开办这个研究所是必要的。无论桑塔费研究所是否能够永远办下去,桑塔费的事业都必须继续下去。”

阳光灿烂的时刻

1991 年 5 月的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午餐后不久,新墨西哥的阳光洒满了桑塔费所在的修道院的小院,朗顿博士坐在一张白得晃眼的桌子旁,穷于应付记者穷追不舍的提问。

朗顿博士这些日子看上去格外轻松、自信。他已于六个月前,即 1990

年 11 月份,成功地通过了他的关于混沌边缘的博士论文答辩,终于拨散了他生活中的这片乌云。同时,他自然获得了科学家基本协会的会员证。桑塔费研究所立即就将他聘为“外部研究员”。外部研究员与桑塔费研究所保持永

久的合作关系,对桑塔费研究所的科研方向有很大的发言权。冷战结束以后, 罗沙拉莫斯的财政日益紧缩,只够维持日常运转。桑塔费研究所于是就成了人工生命研究的主要支持者。朗顿觉得在研究所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这是他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朗顿显然不是唯一一个把研究所当作家的人。午后洒满阳光的小院子里挤满了访问学者和常驻学者。在一张桌旁,考夫曼正滔滔不绝地与方塔纳和其他人大谈他最近对自动催化和复杂进化问题的思考,他的旁边,戴维·阑恩正在和他带的研究生弗朗西斯卡·柴诺蒙特(Francesca Chiaromonte)正围着一张桌子谈着经济学项目的最新进展:他们的一项计算机模拟目前正在探索从事技术发明的公司的多种适应性的动力何在;法默则和一群少壮派围在另一张桌子旁,讨论成立预测公司的事。法默对罗沙拉莫斯的经费限制和官僚作风已经忍无可忍了。他觉得,要追求自己的研究兴趣,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暂时离开几年,用他的预测算法大赚一笔钱,这样他就永远不用再写研究基金申请报告了。他强烈地感到非这么做不可,甚至已经剪去了他的马尾巴,以便以更好的面貌周旋于商界。

当然,那个星期五的下午,大家都怀有某种对一个时代结束的别绪。四年多来,这个修道院一直是一个狭小、简朴、拥挤、但却非常完美的地方。研究所在不断扩大,走廊上已经再也容不下更多的办公桌了,而且修道院的租赁期限也到了,天主教堂要把它收回去。研究所在一个月之内就要搬到在“律师之地”租用的办公地点去了,那是一个新的综合办公楼,办公的空间会更大,大家都觉得新的办公楼非常理想。但是,再不可能在这样洒满阳光的院子里聚餐了。

朗顿继续在向记者们解释人工生命与混沌边缘之间概念的细微差别。研究所的几个年轻博士后并不知道这是一场采访,也拉了椅子围拢过来。人工生命在学术圈内已经闻名遐迩了,所以这样的谈话总是值得一听。一场采访很快就变成了一场自由讨论。当你看到突现时如何识别它?是什么使某组实体的合成变成了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似乎没人怯于发表意见。

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巴奇小组的最新成员麦莱尼亚·密契尔

(Melanie Mitchell)问:“作为个体,是否有程度上的差异?”朗顿不知道。他说:“我不能想象进化能够单独作用于个体,进化总是作用于生态系统、人口,总是这个部分产生的结果会迎合那个部分的需要。”

这又引起了其它问题:进化到底是适者生存、还是生存者生存?究竟什么是适应?照荷兰德的说法,桑塔费的观点是,适应要求内在模型的变化, 但这是看待适应的唯一方法吗?

在谈到突变时,有人问,存在一种以上的突变吗?如果存在,那么存在多少种突变呢?朗顿正要回答,又顿住了,最后笑了起来。“我正准备对此进行研究。我现在还无法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所有这些术语,像突变、生命、适应、复杂等,都是我们仍在努力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