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果辉煌 群众广泛

英国侵略军遭到以三元里人民为首的广州数万人民的奋勇痛击,损失惨重,广东人民的抗英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此次抗英战斗,广州人民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战果呢?

据当时的士绅王廷兰的记载,经过激烈战斗,乡民义勇共杀毙英兵 100 余人,又斩敌兵首领二人,其余受伤无数。

另据当时义勇首领林福祥的《三元里打仗日记》记载,说是水勇砍得英军首领首级 1 颗,杀毙英军 12 名,乡民杀得夷兵 200 余名。

当时的材料也有这样的记载,即乡民杀死英军 108 名,杀伤英军数十名。英国侵略者对这次战斗的记载,关于伤亡数字,多少不一。

1841 年 6 月 3 日,也就是英军遭到广州人民痛击的第四天,卧乌古向上

司报告 5 月 30 日战斗情况,故意掩饰伤亡数字,说此次战斗英军只死 5 人,

伤 23 人。但是,在参与围攻广州的英国军舰“复仇号”的《航行作战记》中,

却说“高地上之作战英军共 15 名阵亡,120 名受伤,伤者之中有 15 名军官。”

所谓高地,就是指牛栏冈。另外,英方的一份材料中又说:英军损失为 14 人被杀,120 人受伤,但是却有约有 300 人因病而死。这里不能排除英军为讳言战败,而故意将被广州人民杀死的英军,谎称为因病而死。然而,就是假定英方材料是真实的话,按最保守的数字来估算,此次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也是使英军伤亡了一二百人之多。而此次战斗,英军出动了 1000 多人, 伤亡,接近 1/5,对于使用刀枪剑戟和锄头犁镐的毫无战斗经验的乡民来说,应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了。

与清朝正规军的作战相比,那就更说明问题了。在英军围攻广州的过程中,清军数万正规军一触即溃,许多地方一枪未放,一炮未打,就一哄而散, 跑得无影无踪。英军总兵力约 4000 人,清军总兵力是英军人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清军几乎是不作任何抵抗,就一败涂地,使英军长驱直入,占领广州城郊各个炮台,将广州围困起来。据英国方面统计,从 5 月 23 日到 5 月 29

日,英军在进攻广州的战斗中,总共才阵亡 9 人,负伤 100 余人。而清军则

至少死数百人(英方统计为 500 人左右),伤者无数。

英军既然非常顺利地进行了登陆作战,围困了广州城,自然就向奕山等卖国贼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战争要求,逼迫清政府交出 600 万元赎城费,勒令驻守广州的奕山和清军限期退出广州城,等等。

而以三元里人民为首的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打得英军魂飞胆破,迫使英军在重重包围中,为了保命,只得主动提出撤退上船,撤离广州城郊,以后不敢再行滋扰。果然,就在第二天,即 6 月 1 日,英军从广州城郊撤出, 自动上船,离开了广东海面。乡民收复了四方炮台等各个炮台,广州之围也解除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打退了英军对广州城的围困和进攻,取得了清军所不能取得的重大胜利。

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那么,广州人民伤亡情况如何呢?据比较确切的统计,广州人民在此次战斗中死 22 人,伤者难以计算, 不知其数。可见,广州人民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广州人民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除了广州人民具有高昂的战斗意志,不怕牺牲奋勇搏斗的斗争精神之外,那就是群众发动的非常广泛,形成和英国侵略军相比的绝对优势的力量,以震天动地的浩大的声势,同仅有千余的英军作决死的斗争,摧垮了英军的斗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广州人民此次抗英斗争的广泛性,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广泛,二是参加抗英斗争的阶层广泛。

从地域上来说,从 5 月 29 日抗英斗争开始,经过 30 日牛栏冈大捷,再

到 31 日围困四方炮台参加抗英斗争的地区逐步扩展,由某一个地区发展到广州北郊,由广州北郊扩展到广州城四周各县。

5 月 29 日英军十几名窜到广州北郊三元里东华里抢劫,淫辱妇女,三元

里菜农韦绍光率村民挺身而出,击毙英军 11 名,扔进村中猪屎坑。这天的抗英斗争仅仅是三元里人民本乡同英军的战斗。

5 月 30 日英军出动千余人扑向三元里,双方在牛栏冈展开大战。这天的抗英斗争先是以三元里及附近各乡村民为主力,战到午后,各乡各镇村民越聚越多,同仇敌忾,共击敌人,人数逐渐多达数万人。到这时,参战地区已经扩大到广州北郊 103 乡的广大地区,声势已经极为浩大。

到 5 月 31 日,广州四郊各县各乡都已得悉北郊人民在同英国侵略者作斗争,不管路程远近,纷纷赶来,参与围困四方炮台的战斗。到这天中午,已有 400 余乡,人数多达 10 余万人,形成山呼海啸,憾天动地般的浩大声势, 使千余英国侵略军真正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逼得英国侵略者不得不向广州人民妥协,答应撤兵上船,退出广州。

从群众发动的广泛性来说,更能说明广州人民的同仇敌忾和声势浩大。早在英国侵略军进行登陆作战围攻广州城的时候,各地广州人民就同英

国侵略军进行了小规模的抵抗斗争。到 5 月 30 日和 5 月 31 日同英军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时候,广州城郊人民各地区各阶层都投入了战斗。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参加抗英斗争的广州人民主要是农民, 以及丝织工人和打石工人,还有水勇和社学领导的义勇等。

农民这一阶层,包括广州北郊三元里庄农,以及广州北郊其他各乡各村庄农,到 5 月 31 日又包括除广州北郊外的广州城郊各县各乡各村的庄农。广州城郊的庄农,分土著庄农和客家庄农。所谓土著庄农,当时称土家人,就是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广州附近的庄农;所谓客家庄农,当时称客家人,就是最近数十年或百余年从外地迁居广州城郊工作生活的庄农。在平时,土家人和客家人经常发生矛盾,动不动就互相械斗,打得不可开交。但是,在英国侵略者进犯广州人民的关键时候,不论土家人还是客家人,都紧密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共同打击凶恶的侵略者。抗英斗争中的农民的杰出代表是三

元里韦绍光和唐夏村的颜浩长等人。

丝织工人和打石工人也是抗英斗争的主要力量。那时,广州丝织业较发达,城里和郊区都有几十个机行,有些机行甚至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丝织工人也很多。打石工人都是在石铺工作,那时广州城郊三家店、萧冈、三元里, 磨刀坑一带都有石铺。打石工人多是客家人,离乡背井到广州谋生活,很苦很累,但非常团结,说干就干,说打就打,作战非常勇敢。丝织工人和打石工人的代表是陈棠和邓潜等人。

水勇大多是林则徐任钦差大臣时组建起来的,以香山和顺德的水勇最著名,它们的代表是林福祥等人。

义勇大多是当时的社学领导的。社学是明朝洪武年间由明皇帝朱元璋亲自下诏建立的,清朝沿续下来,或称书院,或称义学,本来是进行封建教化和育才兴学的封建教育组织,都是由封建士绅控制。鸦片战争爆发后,地方士绅亲身感受到英国侵略者带来的威胁,主动以社学为号召,组织本乡青壮年,编成义勇,练兵习武,以保乡守土,使社学逐渐演比成可以联合农民和工人进行反抗侵略的武装组织。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升平社学首事何玉成和思州社学首事梁廷栋等,都曾起了宣传鼓动和组织领导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

在广州人民抗英斗争期间,地方士绅的宣传鼓动和联络组织作用不可忽视。他们早在 5 月 29 日三元里东华里歼击英军之前,就有各乡各村相约抗英的约定。三元里抗英爆发后,他们利用自己的声望,飞柬传贴,联络鼓动各县各乡一同行动,同时出谋策划,使抗英斗争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行动,为抗英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地方士绅的代表主要是何玉成、梁廷栋、林福祥等人。

总之,抗英斗争的民众阶层是非常广泛的。抗英斗争一爆发,战斗的锣鼓一敲响,人人冲出村子,奔向战场,子不知父去,父也不知子往,连妇女老人小孩都上阵呐喊助威。如此强大的人民力量,是取得抗英斗争胜利最根本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