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官怕洋鬼子 洋鬼子怕百姓

三元里抗英斗争,其坚定性和力量的强大,与清政府不断对英妥协和软弱,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正是因为以三元里人民为首的广州人民的不妥协的抗英斗争,才使得英国侵略者不敢在广州肆意妄为,横行霸道。

就在 1841 年 5 月 27 日奕山向英军投降,英军在勒索 600 万元赎城费后, 按广州和约的规定,英军应该撤离广州。然而,奕山的妥协投降没有换来英军的撤退,反而促使英国侵略者看透了清政府虚弱的本质。英军不但不撤围广州,反而在广州郊区四处劫掠。

同时,广州和约是义律与奕山等人策划达成的,一些英军将领,如卧乌古、辛好士等人,坚决反对广州和约,他们主张不要赎城费,坚决以武力占领广州城,让“英国军旗在广州城内飘场”,让“广州城垣在英国军旗面前崩倒”。

义律本人也在刚刚签完广州和约后表示后悔。据当时在广州洋行的英国人自己讲,义律曾说自己后悔签订这个和约,得到了 600 万赎城费,失去了攻占广州城的机会。

因此,广州和约签订后,卧乌古不但不把英军撤离广州城外,反而把新到的第二十六团调到广州城北,准备扩大侵略范围,准备在 5 月 30 日进攻佛山镇地区。实际上,广州和约签订后,英军的侵略活动不但没有收敛,反而以广州为中心,而向四周扩大了。

就在这时,三元里人民先是在 5 月 29 日痛歼前来骚扰的英军,接着在 5

月 30 日在牛栏冈同英军大战,又接着在 5 月 31 日围困四方炮台,给英国侵略者以巨大打击,迫使英国侵略者撤围广州,使广州免于陷落敌手。

关于这一点,当时的清朝官吏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当时广州地方士绅梁廷■说,当时的形势是,朝廷步步退让,英夷节节进逼,形成“我愈退而彼愈进”的局面,幸亏广大民众奋力抗敌,才将英夷击退,逼使英夷由得寸进尺,改为撤退上船,离开广州。

当时的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得更明白。他说:这次广州城侥幸保住,没有被英夷占领,全靠乡民们力量。乡民们知道官兵靠不住,激于义愤,竭力抗击英夷,一呼四起,声势浩大,吓得英夷魂飞胆破, 主动撤离广州,广州城因而解围。

事实正是如此,经过广州人民的打击,“西人胆落,自后十余年虽跋扈河滨,不敢北出一步”。意思是说,自从三元里抗英斗争之后,英国侵略者吓坏了,以后十多年虽然不断骚扰我东南沿海,就是不敢进犯广州城。

三元里抗英之后,广州人民再接再厉,烧洋馆,反租地,惩罚卖国贼官僚,反对英国人进入广州城,每一次斗争都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广州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清朝政府却对英

国侵略者怕得要命,不但妥协投降,还拼命阻挠破坏人民的抗英斗争。腐朽的清政府对外来的侵略一筹莫展,步步退让,屡屡妥协,不断投降,对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的阻挠破坏,却总是想千方设百计,却总是有办法对付。

那时,领导民众抗英的大多是地方士绅。这些地方士绅有一定的爱国热情,但同封建政府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有的是地方小官吏,有的是世家大族,有的是举人进士,都有候补做官的前途,不敢得罪朝廷。因此,每当抗英斗争形成大规模时,清政府前来威胁利诱,这些人就退缩软弱了,使抗英斗争轰轰烈烈的大好形势,中途断送了。

这种情形,实际上就是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害怕外国侵略者,而外国侵略者害怕英勇的中国人民。

这一结论,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结束后,在广州地区流行的一首歌谣完全一致。

这首歌谣是:“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百姓。”

这首歌谣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慨括了当时清政府、中国人民、外国侵略者三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及其所起的伟大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