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气质塑造

一意孤行

【释义】孤行:独自行事。顽固地按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赵禹、张汤都是汉景帝时期的名臣。先后被景帝任命为太中大夫,负责制定各项条令法规,深受景帝的器重。

赵禹为人耿直,严于自律,为官清正廉洁,严格照章办事从不被别人所左右,严格照章办事。担任太中大夫以后,他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为排除人情上的干扰,他遣散了家中的门客,同时,不再与朝中官员私下往来,并谢绝同僚们的邀请,避免泄露朝廷机密。

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官员往往找几个知心朋友在一起饮酒谈心。

席间海阔天空,毫无边际,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朝中要闻、民间琐事无不当作话题。赵禹学问广博,口才又好,谈起来更是风趣、诙谐。现在席中少了赵禹,人们都觉得趣味不足。

自从赵禹谢绝朋友间的应酬之后,他的朋友们甚为不满,有时私下议论甚至多有微词,误认为赵禹是官作大了,有意疏远老朋友。

好心的朋友劝他改变一下作风,免得得罪老朋友,赵禹笑而不答。

开始,朋友对他还有些误解,时间久了,朋友知道赵禹出于公心,不得不如此,便改变了错误理解,对赵禹仍然敬重如昔。

张汤与赵禹截然相反,他为官残酷,性情贪婪,而且巴结权贵,只要对他有用,他一律热情接纳,从不考虑对方的人品如何。

长安的许多富商不敢得罪张汤,担心张汤暗中加害他们,只好经常带上厚重的礼品去巴结张汤。张汤是来者不拒,一律照单全收。

甚至有些风雅名流,尽管讨厌张汤,但震于他贪婪、残酷的恶名,也不得不违心与之交往。

不久,张汤因巧于辞令,善于揣摸景帝和丞相的心理,被提升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在一次讨论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博士狄山提出和亲的建议。理由是,当年汉高帝北征匈奴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尚且被困平城。于今将士不如当年,无力与匈奴抗衡。

张汤怒斥狄山是迂腐之见。

狄山反唇相讥:“我是愚忠,你是诈忠,我早就看出你是一个狡诈的小人。”

皇帝因宠爱张汤,责问狄山:

“你能守住一个郡么?”

狄山承认不能。

皇帝又问:

“那么守一个县呢?”

狄山回答是否定的。后来,勉强表示能守住一寨。狄山被派往前线,不久战死沙场。

张汤依仗皇帝信任,越发横行无忌,招致百官的痛恨,皇帝这时也觉察到张汤的肆无忌惮,便派赵禹审问张汤。

赵禹秉公执法,严厉斥责张汤的种种不法行径。张汤见自己的罪行已经暴露无遗,又听越禹说得有根有据,自知罪恶深重,便引剑自杀了。

一毛不拔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此人非常吝啬小气。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

墨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史称“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他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别人进行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拔不拔?”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声了。

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朱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提倡爱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人心如面

【释义】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尹何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家的小臣,有一次,子皮打算让他去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许多人提出疑议,因为他们认为尹何没有经验和能力来管理这么大的地域。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子产。子产说:“尹何年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忠厚、细致,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了。”

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别人,总希望对被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他能力之外的事交给他。这好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危险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给你效劳呢?”接着,子产诚恳地说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怕把锦缎给糟蹋了。”

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您连锦缎都舍不得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做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还重要了吗?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不会做官的人能够借做官的机会来学会做官的。”子产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政才能驾轻就熟,处理正确,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是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这番语来提醒我,我就要做傻事了。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国家大事依靠你,家事靠我自己就行。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得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子皮依靠子产的帮助,把郑国治理得强大起来。

人面兽心

【释义】外貌是人,但内心像野兽一样凶残卑劣。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黄帝》。

杨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将老子请到家里,尊敬地向老子请教。老子见他态度诚恳,便给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看人不能光看外表,主要还要看其内心如何,光看外表容易被其迷惑,所以圣人是不注重外表而注重心智的,凡夫俗子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假如看人,只要有身子、手、脚、头发、牙齿,你说他是人,然而这种人可能就有一颗兽心。他长着一颗野兽的心,但外表与人一模一样,你也会亲近他;那些长有翅膀、有角、有爪、能飞、能跳的是禽兽,然而禽兽未必没有一颗人心,它们虽然有人心,但外表不与人相同,你还是会疏远它的。过去的伏羲氏、女蜗氏、神农氏、夏后氏,全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可他们却有至高无上的圣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家伙,形状外表都与人相同,可是却长着禽兽般的心。如果人们只看外表而以为他们具有德行,那不是上当了吗?禽兽之心智也有与人相似的地方,例如它们会找东西吃,雄雌相偶,母子相亲,逃避敌害,躲寒就温,居则成群,行则有列,幼者居内,壮者居外,觅食相助,遇害群鸣……可是禽兽的心智远不如人,所以人能使唤它们。在黄帝与炎帝的时候,让熊罴狼豹上战场作战,让雕鹰鸢鸟协助攻敌,这是用力量驯化禽兽的结果。尧帝就不同了,他使用音乐便令百兽跳舞,使用萧、笛让凤凰来仪、百鸟唱歌。这些全是上古之人的神圣所在呀,他们知道万物的情态,了解异类的声音,才能驯化它们,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杨朱听了老子的这番话,获益非浅,对他更加佩服了。

十八罗汉

【释义】“十八罗汉”讥讽人的主观与贪求。

【出处】此典出自《笑府》。

有个人挖地,无意中挖出一个金罗汉,便用手不住地敲着金罗汉的脑袋问:“那十七个罗汉在哪里?”

亡命之徒

【释义】原指逃脱户籍改换姓名、逃亡在外的人。现指不顾性命冒险作恶的歹徒。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乐彦桢传》。

唐末的乐彦桢有个儿子叫乐从训。他不务正业,整天在外花天酒地、惹是生非,还结交了许多狐朋狗友,乐彦桢对他很伤心。

一次,乐从训听说都统王铎调往沧州,要经过魏州境内。他对王铎的家财向往已久。于是,用重金买通王铎家的歌女,说出王铎的行走时间和路线,便纠集了一批凶徒设置埋伏。等王铎一行走进他们的包围圈,便蜂拥而上,乱砍乱杀。不久,乐从训等人杀死了王铎及仆人,抢了王铎的金银财宝和歌女之后逃之夭夭。

后来,乐从训的胆子越来越大,他召集了500多个亡命之徒,为非作歹,弄得周围鸡犬不宁。州府上下怨声载道,纷纷要求严惩他。乐从训听到风声,连夜逃走了。这时,乐彦桢被任命为六州都指挥使兼相州刺史。乐从训便打着父亲的旗号,收集兵器,聚敛钱帛,滥杀无辜,州府怀疑乐彦桢图谋不轨,便罢免了他,推举都将赵文弁出来主持州事,乐彦桢又气又恨,不久病死。

乐从训带了3万余人来到城下,气势汹汹地来问罪。赵文弁胆小怕事,按兵不动。上司怀疑赵文弁与乐从训串通一气,又罢免了赵文弁。罗弘信自告奋勇出来充任节度使,率军出击,杀得乐从训片甲不留,终于消除了地方一害。

大吹大擂

【释义】“大吹大擂”原指大奏礼乐,大吹管乐,大擂金鼓。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显示自己。

【出处】此典出自《元曲选·王实甫〈丽春堂〉四》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又见《水浒传》十九回:“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

何观察何涛奉了济州府的命令,带领五百官兵和众多做公的,气势汹汹地到石碣村捉拿智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七人。何观察等人来到石碣村后,晁盖、公孙胜、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以过人的智谋、出奇的计策、非凡的勇猛,在芦荡中歼灭了官兵,活捉了何涛。阮小二将捆成粽子似的何涛提上岸来,指着骂道:“你这家伙是济州一个诈害百姓的蠢虫!我本想把你碎尸万段,却还要放你回去对那济州府当官的贼驴说,咱们是不好欺负的!何况你一个小小州尹,就是蔡京亲自来,我也要搠他三二十个透明的窟窿。我们放你回去,告诉你那个鸟官人,教他不要讨死!”阮小七喝道:“众兵卒都完蛋了,留下你的两个耳朵做证明!”阮小七于是拔出尖刀,把何观察的两个耳朵割下来,鲜血淋漓,然后就放何涛回去了。于是何涛立刻如丧家之犬,夹着尾巴溜跑了。

好汉们打了胜仗,离开石碣村,直奔梁山泊而来。来到李家道口朱贵酒店,吴用将投梁山泊之事与朱贵说了,朱贵大喜。朱贵一面叫酒保安排酒食,招待众人;一面用响箭射向对岸,通报寨里。

第二天,晁盖、公孙胜等上山去,王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晁盖、公孙胜等入寨之后,“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只羊,五头猪,大吹大擂筵席”,以示欢迎。

大谬不然

【释义】“大谬不然”比喻原来没料到的荒谬,也指大错特错,事情完全不是这样。

【出处】此典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汉武帝时接替他的父亲司马谈的职位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司马迁由于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处腐刑。因而,司马迁非常苦恼和愤恨,在《报任少卿书》里,他发泄了这种情绪。他说:自己因为恩蒙汉武帝重用,本来准备鞠躬尽瘁报答知遇之恩,但万万没有想到,由于自己过分的忠心,反而受到了摧残,天下的事情真是太荒谬、太离奇了,大大地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小心翼翼

【释义】翼翼:恭敬的样子。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大雅·大明》。

在陕西渭河以北、岐山脚下,是一片黄土高原。三四千年以前,这里是周国的发祥地。周国人热爱这片国土,在这里划土田,设官吏,筑城邑,营宗室,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姬昌在周国的历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君,很有作为。《诗经》上说他做事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完全按照上天的旨意去治理国家,因而上天也格外保佑他。他改革周国的内政,努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几十年过去了,周国终于繁荣兴盛起来,邻国老百姓见到周国富庶,纷纷携儿带女来到周国。

周国的富强使姬昌理所当然成为西方诸侯各国的盟主,商朝只好封他为西伯,统一北方。后来商王对周国势力的扩大感到非常不安,一度把姬昌抓起来,因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境内)。由于其他诸侯和商朝的一些大臣说情和搭救,商王又不得不释放了他。

由于纣王荒淫无道,杀戮功臣元老,欺压百姓,引起朝野一致反对。姬昌积极争取奴隶主贵族的广泛支持,积蓄力量,准备讨伐纣王,可惜尚未发兵,就去世了,周国尊称他为周文王。

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率领军队灭掉商朝。

飞扬跋扈

【释义】飞扬:放纵,高傲;跋扈:蛮横,肆意妄为。原指意态举动超越常规不受约束。后形容骄横放肆,不受法度制约。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记》。

侯景原是北魏时定州刺史,后高欢篡权后,他又依附高欢做了大丞相府长史兼定州刺史,侯景为人极其残暴,又依仗手下有10万精兵,在河南13州霸道了14年。

高欢死后,高澄执政,要剥夺侯景的兵权,侯景便率兵归降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坐镇寿阳。

但不久侯景发动叛乱,攻陷了梁都建康,改国号为汉。

每逢出兵作战,侯景总嘱咐领兵的将领攻破城池后,把城里的无辜百姓杀光,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厉害。他又禁止两人以上交谈,如有人违犯,株连九族。他建立了一个大舂碓,把对他不满的人都投入碓内捣死。但是梁朝的老百姓支持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不久湘东王击败了侯景。侯景在逃跑途中被杀,结束了他飞扬跋扈的一生。

不识时务

【释义】“不识时务”意指认不清当前形势与时代潮流,有时也指不知趣。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张霸传》:“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道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东汉献帝时,大臣掌握着大权,汉室已面临危险的地步。刘备是皇室的子孙,就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但是东奔西走,总是没有好的根据地。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隐士司马徽,司马徽是当时才能优异的人,他对刘备说:“我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你为什么总是东奔西走的没有一个好的根据地呢?”刘备说:“这也许是我的运气不好,八字生得不巧呀!”司马徽道:“不是这样的,是因为你的身边没有优秀的人才。”刘备说:“我自己虽然没有才能,但是我的身边都是能干的人,如文有糜竺和简雍,武有关羽和张飞,不能说没有人才。”司马徽说:“糜、简二人只能说是普通的文人,对你没有多大帮助。关羽和张飞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们毕竟只是武将,不是通权达变的人才;至于糜竺、简雍二人,我刚才说过,他们对你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他们都是白面书生,是不识时务的人;只有识时务的人,才可以称得起是俊杰,你要找到识时务的人来辅助你,才能成就大业。”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释义】“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用以比喻作为一家之主,对子侄辈的一些小过失,要装痴假聋,不必追究,否则大家庭就难以维系。

【出处】此典出自《北史·长孙平传》:“平进谏曰:‘谚云: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唐代宗大历二年》:子仪闻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唐代,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又接连发生了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几次逃难,郭子仪,多次打败乱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李豫为了酬劳郭子仪,除了给他高官厚禄外,还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暧为妻。小夫妻吵架的时候,升平公主摆起了公主架子。郭暧气愤地说:“你是公主又有什么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稳皇位的吗?我爸爸还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升平公主气得立刻跑回皇宫去向皇帝哭诉。郭子仪恐慌不已,郭暧的话如果被追究起来,是要满门抄斩的啊!于是他连忙把郭暧捆绑起来,并向皇帝李豫请罪。谁知李豫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俗谚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子、媳妇吵嘴说的话,大人何必计较呢?”一场天大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专横跋扈

【释义】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是东汉时期一个自高自大的将军,他凭借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担任过朝中许多重要职务。

汉顺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他上任以后,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当时,梁冀的父亲、大将军梁商有位老朋友吕放,是洛阳令,吕放在一次进京的时候,拜会了梁商,把梁冀的所作所为告诉了他。梁商很恼火,就把梁冀找来,严厉地训斥了一顿。

梁冀怀恨在心,暗中派出刺客,把吕放杀了。他怕父亲知道,又借追捕凶手为名,把吕放宗族亲友一百多人全部杀死。

不久,梁商病死,汉顺帝让梁冀接任了他父亲大将军的职务。从此,梁冀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公元144年,汉顺帝病死,汉冲帝即位。那时冲帝还是个二岁的幼儿,由梁太后代为执政。梁冀根本不把自己的妹妹放在眼里,更加专横跋扈。

过了一年,冲帝又死了。梁冀为了继续操纵朝中大权,便立当时只有八岁的刘缵做皇帝,便是汉质帝。

汉质帝虽然年幼,人却很聪明。他知道梁冀非常骄横,心中很不满。一天,质帝坐朝,百官朝见毕,他看着梁冀说:

“他可真是个蛮横无理的大将军呀!”

梁冀听了,又气又恨,害怕质帝日后会对自己不利,就指使爪牙把毒药掺在汤饼中送给质帝吃,把质帝毒死了。

接着,梁冀又立刘志为汉桓帝。从此,他更加骄蛮凶横,不可一世。他对反对自己的人,大加杀戮,残酷无情,当时朝中无人敢反对他,因此,他先后专权达二十余年。后来,汉桓帝随着年龄的增加,也逐渐羽翼丰满,最后逼得他自杀而死。

为虎作伥

【释义】“为虎作伥”意思是引诱、帮助坏人做坏事。

【出处】此典出自《北梦琐言逸闻》:“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古时有这样一则传说:有一只老虎,正在茂密的森林里寻找食物,忽然碰见一个人,就一口咬死了这个人,然后把这个人身上的肉吃光了。老虎虽然把这人当做了鲜美的食物,痛快地吃了一顿,可是却还不准这人的灵魂离开他,一定要让这个人再找一个人给它吃,才可以获得自由。于是这灵魂就引着老虎到处去找第二个人。不久,找到第二个人,这时候,那灵魂便走上前去把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又把带子解开,让老虎轻而易举地吃掉赤裸裸的人身。那帮助老虎干这种吃人勾当的灵魂,叫做“伥鬼”,也叫“虎伥”。

从容不迫

【释义】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出处】春秋·庄周《庄子·秋水》。

庆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的哲学家。

有一天,庄子和当时宋国的另一名哲学家惠子一同在濠水(在今安田凤阳境内)岸边观鱼。

庄子说:“你看这条鱼在水中游得多么从容自在啊!它是多么地快乐!”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它们现在很快乐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能断定我不知道它们现在很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喜是忧。但你总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则是肯定无疑的。”

庄子说:“我们从头说起:你刚才问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才会问我的。我现在告诉你,我是从自己的感受中体会的。我与你在濠水边同游观鱼,悠闲自在,自得其乐。这鱼其实跟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它的方式是在水中从容不迫地游戏观望。”

匹夫之勇

【释义】指没有智谋,仅凭个人力气的鲁莽之人。

【出处】《国语·越语上》。

春秋时期,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受到了百般凌辱,越国遭受到极大的损失。

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誓死复国雪耻。

于是,勾践以身作则,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亲身参加劳动,体恤民情。根据百姓实际制定政令,百姓讨厌的就取消,老百姓认为不够和不妥的地方,就加以修改补充。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增加生产,鼓励繁殖人口。

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对他们加强道义方面的教育,对从四面八方前来效力的人才,则在祖庙里隆重地接待他们。

勾践有时坐着船巡行各地,船上装着好饭好菜,遇到出游的年轻人,就请他们来进餐,然后详细问明他们的姓名及各种情况,以备日后录用。

不是自己亲自种出来的粮食,勾践不吃;不是夫人织制的衣服,勾践不穿。

在国内,十年免收租税,百姓富足,都储有3年的粮食。

于是,百姓们都向越王勾践请求道:

“当今越国国内,热爱国君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都想为父母报仇,当臣子的都一心想替君主报仇。因此一旦跟吴国打起仗来,难道还会有不竭尽全力的人吗?请您下命令和吴国人决一死战吧。”

勾践看到对吴作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便顺势答应了百姓们的请求。他召集大众训示道:

“我听说贤德的君王,不愁兵将人数不多,担心的是他们品行不好,贪功冒进或临阵逃跑;现在吴王夫差拥有数千装备精良的兵将,还嫌他军队的人数不多。作战难道仅在于人数的多少吗?现在我要协助上天消灭吴国。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我不希望你们只凭个人一时的勇气去作战),希望你们能听从号令,统一行动。奋勇杀敌的有赏,临阵脱逃,要严罚!”百姓们父子、夫妻、兄弟之间互相勉励说:

“谁能像我们国君一样对百姓施加这么多恩惠呢?我们能不为他而拼死战斗么!”

公元前473年,越国同吴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勾践带领的军队英勇冲杀,勇往直前,大获全胜。最后吴王夫差自杀身亡,越国消灭了吴国。

天衣无缝

【释义】说明处理事情没有漏洞,考虑周到全面。

【出处】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

从前,有位才子郭翰,在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在灯下读书,因为太热了,他就走到院子里,躺在竹椅上乘凉。那是一个晴朗的夜晚,长空如碧,明月高悬,星空中飘着几朵白云。郭翰正看得入神,忽见一朵白云飘然而至,停在他的面前。

郭翰吃了一惊,忙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美丽无比的少女,正微笑着站在那里。郭翰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姑娘,赶紧站起来施礼,那位美少女倒是很大方,自然和郭翰聊了起来。

郭翰问道:“请问姑娘从哪里来?”

那位姑娘笑着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在天上呆久了,有点寂寞,听说你是一位才子,就下来找你聊聊。”

郭翰一听,面前这位姑娘原来是位仙女,就觉得更是惊奇,心想,难怪她这么漂亮!就又仔细地打量了她一遍。仙女身上穿的衣服也非常好看,是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且,奇怪的是衣服上却没有一条缝子。郭翰就问仙女:“你的衣服上怎么没有缝子呢?”

仙女笑了笑,说:“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线缝制的,当然没有缝。”

他们在一起愉快地交谈着,不知不觉到了半夜。到鸡叫头遍的时候,仙女说:“我该回去了!”说完,就乘上白云,飘然而去。

天真烂漫

【释义】天真:心地单纯,不虚伪做作。烂漫:坦率自然。原指不矫饰,不做作,纯真自然。后多用作形容儿童心地单纯,性情直率。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郑思肖》。

画家郑思肖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他原来并不叫“思肖”,只因为南宋灭亡后,他为了表达自己对赵氏江山的怀恋,“肖”是“赵”的偏旁。

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

他连自己的朝向也非常注意:无论坐着还是睡觉,总要面对南方。许多人募名前来拜访他,切磋画艺。他见来人说南方话,便热情接待;而听来人说北方话,便拂袖而起。

郑思肖爱画兰花,画的墨兰没有土根,却生动逼真,朋友们都赞叹不已。但有人问他:“先生画墨兰,为什么不画土根呢?”

郑思肖愤然作答道:“土地都给别人抢去了,哪来土根!”这是他对故土的怀恋和对元朝统治者的无声抗议。

郑思肖的画远近闻名,连当地县官也想得到一幅。一次,县官让差役传话,如果他能献出一幅墨兰,就可以免去他的赋税。郑思肖对差人强硬地说:“回禀你们老爷,他头可得,兰不可得!”县官听了,本想对他惩处,但考虑到这样做会引起文人们的反抗情绪,也就不了了之。

他画了一卷墨兰图,高五寸长一丈多,自然仍无土根,并且郑思肖在画上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八个字。大家都称赞他的画“天真烂漫,生机勃勃”。

气壮山河

【释义】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好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壮观。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南宋有个大臣叫赵鼎,他才华横溢、文采突出,他是21岁考中进士,宰相吴敏对他的才干十分赏识,调他到开封任职。

1125年冬,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却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怕金兵。金军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竟答应了。但是,金军继续南下。这年底,抵达开封城下。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做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称高宗,即位初期,启用了一批主战派大臣。赵鼎也在其中,后来还当了宰相。在金兵不断的南侵下,高宗被迫撤退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后来,宰相秦桧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他与金国讲和。赵鼎自然反对他。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后来,高宗终于将赵鼎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孤苦无助,心情郁闷,郁郁寡欢地在朱崖住了三年,其间生活艰难,这些情况被反应到了秦桧那儿,秦桧便叫地方官注意赵鼎的存活时间。

赵鼎62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对儿子悲愤地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不可。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竖在灵枢前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幡),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绝食而死。

见异思迁

【释义】迁:改变。意为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

【出处】《国语·齐语》。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豁明大度,通情达理,不计小节,知人善任。管仲曾用箭射伤过他,但他依然任用管仲做宰相。

有一次,他和相国管仲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相国,你看我们齐国人多地广、行业繁杂,怎样才能让百姓都安居乐业呢?”桓公问。

“我们国家人口的确不少,”管仲沉吟片刻,接着说,“他们如果都混居一地,那势必会相互影响,还可能引起混乱,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能对他们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分散管理,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其实,让他们散居,不仅可以使他们乐业、敬作,还有利于他们后代的成长。如果一个人从小耳濡目染,那长大后就会专心致力于本行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这对我们国家将来发展是很有利的。”

后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家安定,兵强马壮,呈现出繁荣强盛的局面,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见怪不怪

“见怪不怪”表示看到怪异的事物,镇静自若,不大惊小怪。

此典出自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引《见异录》:“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传说,魏元忠没有做大官的时候,家境贫寒。有一天,丫头正在煮饭,忽然来了个老猿为她看火。她感到非常奇怪,连忙跑去告诉魏元忠。元忠镇静如常地说:“老猿知道我没有什么仆人,所以来帮我的忙。”一次,元忠大呼一个老仆,老仆没有答应,一只狗却答应了。元忠并不奇怪,反而说:“这真是一只孝顺的好狗啊!”又有一次,元忠独坐,有一群老鼠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元忠也不觉得奇怪,反而说:“你们是饿了想吃东西吧?”有一天,深更半夜,忽然有几个妇女出现在元忠床前。元忠不但毫不惊诧,反而对她们说:“你们能把我抬到院里去吗?”于是那几个妇女就把元忠抬到院里去了。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回堂屋去?”妇女们又把元忠抬到了堂层。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到街上去呢?”那几个妇女这次没有再把元忠抬到街上去,只是向元忠行了一个礼就走了。临走时妇女们说:“他是一个好人,我们不要戏弄他了!”为此,有人就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以邻为壑

【释义】“以邻为壑”比喻把灾祸、困难、危险推给别人。

【出处】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这段话意思是说:魏国有一个人叫白丹,字圭。他曾经用筑堤坝的办法治理泛滥的洪水,在局部地区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因此,他洋洋得意地说:“人们都说夏朝的大禹治水有功,舜还把帝位让给他。实际上,我治理水患比大禹高明多了。”

孟子对白丹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依据水流的规律治理的。他采用疏通的办法,让洪水流到河海里,把大海当做蓄水的地方。而现在你治水,却把邻国的大片良田沃土当做蓄水的沟壑。水逆流、倒流叫做‘洚水’,‘洚水’就是为害的洪水。你使洪水在邻国泛滥,造成灾害。这种做法是有仁爱之心的人所深恶痛绝的。你的说法是错误的!”

外强中干

【释义】形容表面上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有一年,晋国发生了灾荒,粮食减产很严重。晋惠公派人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很爽快地答应了,他派出船队,运了很多粮食到晋国去。

到了第二年,秦国也遭了大灾荒,而这年晋国却获得了大丰收。于是秦穆公也派人向晋国借粮,但是秦穆公的使者到了晋国却没有借到粮食,晋惠公不愿意帮助秦国。

秦穆公和大臣们见晋惠公这么忘恩负义,都非常气愤。于是,在公元前645年,秦国和晋国之间终于发生了战争。

晋惠公派人去向秦穆公下战书,秦穆公回答说:“当初,你要当国君,我就帮助你当上了国君;你要借粮食,我就给了你粮食;如今你要打仗,我怎么能不答应呢!”

两国军队交战以后,秦军勇猛无比,晋军溃败不止。晋惠公有些着急,就问大夫庆郑:“秦军势不可当,怎么办呢?”

庆郑也对晋惠公忘恩负义的行为十分不满,认为晋惠公是个不讲信义的人,这时见晋惠公问他,就很不客气地说:“是大王自己叫他们打过来的,我有什么办法!”

晋惠公听了,恼羞成怒,就决定亲自率军作战。古人作战时,主帅的战车右边的人选是非常重要的,本来晋惠公右边的应该是庆郑,但晋惠公不再重用他,而是让另一名大臣站在他的右边,还叫人给他的战车套上刚从郑国弄来的骏马。

庆郑在一旁看到,忍不住说道:“打仗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国的马驾车,因为本国的马熟悉水土,又知道主人的心思,指挥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如果用外来的新马,对主人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很难配合一致。到作战的时候,它一旦受惊,就会失去常态,不听主人的号令。到那时,它的鼻子就会乱喷气,周身血脉乱涌,看上去很强悍,实际上很虚弱,中看不中用。到时候弄得进也不行,退也不行,大王肯定会后悔的!”

最后的结果正如庆郑所料,从郑国弄来的马果真不听晋惠公的命令,竟把晋惠公拉到泥沼里去了,晋惠公被秦军俘虏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释义】比喻宁愿为正义而牺牲,也不愿苟且偷生。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东魏丞相高洋独揽大权,灭掉了东魏,并毒死了东魏皇帝元善见和他的三个儿子。

古时候,人们对一些比较异常的自然现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发生了日食、地震之类的事情,人们就会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就会想办法采取一些措施去挽救。有一年,出现了日食的现象,高洋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心里很害怕,于是就去问一位亲信。

因为高洋的皇位是从东魏元善见手上抢来的,他一直就没有安心过,他害怕别人又从自己手上把皇位夺走。他问那位亲信说:“以前王莽夺取了汉朝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

那位亲信知道高洋的心思,就说:“这是因为王莽夺取了汉朝的天下以后没有把刘家宗室的人杀光。要是他当时把刘家宗室的人斩尽杀绝了,后面就没有刘秀了。”于是,高洋就把元氏宗室近亲四十多家七百多口全部杀死了。

消息传出来以后,剩下的元氏远房宗族都非常害怕,他们立刻聚集在一起商量自救的办法。有个叫元景安的县令想了个主意,就说:“我们现在要想保住性命,恐怕就不能再姓元了。我们应该请求皇上,让他赐我们改姓高。”

元景安有个堂兄,名叫景皓,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坚决反对改姓,说:“我们怎么可以为了保住性命,抛弃自己的姓而改姓别人的姓呢?这不是连祖宗都不要吗?大丈夫宁可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愿意为了保全而去做瓦器!我宁愿保持气节而死,也决不愿意为了活命而忍受改姓的屈辱!”

听了元景皓大义凛然的一席话,其他人都觉得很惭愧。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释义】牛后:指牛的肛门,比喻宁可在一个小地方说了算,也不在一个大地方受他人领导。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战国时秦国大肆向外扩张,其余六国随时有灭亡的危险,为了保国,著名政治家苏秦主张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但是韩国要向秦臣服,苏秦向韩国国君讲道理:“宛穰洧水,南边的陉山,也都是易守难攻的好地形。你们有几十万军队,又装备有天下第一的强弓劲弩,士卒能把箭射出六百步之外,百发百中;你们的剑戟锋利异常,在地上能砍断牛马,在战场上能刺透敌人的甲盾。以韩国士卒的英勇来看,那是以一当百。韩国具备这些优势,又有像大王这样的贤明圣主,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您却要向秦国投靠,这不仅是韩国的奇耻大辱,而且还要被天下人笑话呀!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宁可做小鸡的嘴巴,也不做牛的屁股(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鸡嘴虽小,但能遍尝食物的味道;牛屁股虽大,只能排放粪便。今天您想投靠秦国,这与做牛屁股有何区别呢?以大王这样圣明,又拥有这么强大的兵力,然而却招来牛屁股的恶名声,我苏秦也替大王感到羞耻啊!”

苏秦的话说得韩国国君汗颜、羞愧。未战先降,愧对臣民。为表决心拔剑起誓:“寡人宁死,决不屈服秦国!”

平易近人

【释义】比喻和蔼可亲,使人容易接近。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曾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战功显赫,深得周武王器重。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成王年纪很小,周公就替成王处理国家大事。同是武王弟弟的管叔和蔡叔不服,和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周公采取果断行动,平定了这次叛乱。接着,他又击败了东方夷族的反抗,继续分封诸侯,天下从此太平。

周公被封为鱼公,封地在曲阜,但他仍留在都城辅佐王室,而派长子伯禽去接受封地,当了鲁公。伯禽到鲁地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在那里施政的情况。伯禽说:“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晚了。”

在这之前,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的姜尚被封在齐地。他只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报告那里的施政情况。当时,周公感到惊奇,便问他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报告情况呀?”

姜尚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的风俗去做,所以这样快。”

周公对伯禽三年后才来向他汇报情况感到忧虑,叹息道:“这样做事的话,鲁国的后代肯定不如齐国的后代了,从政者一定要把政令做得简约易行。”

本来面目

【释义】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原来的模样。

【出处】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

佛教禅宗六代世祖出身于贫苦家庭,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砍柴维持生活,在21岁那年,顿悟,向黄梅县东禅宗五世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取名慧能。

弘忍大师说:“你为什么要来学佛呢?”

慧能回答:“人虽有东西之分,但佛性无南北之别;我虽然与和尚不同,佛性是没有差别的。”

弘忍知道他不是平常人,有心收他为徒但又恐怕寺里的僧人不肯相容,就分派他去干杂活。

有一天,弘忍召集众弟子宣讲佛法,他让每人作一篇偈语,从中挑选优秀者传给达摩祖师衣钵,定为六代世祖。

有个叫神秀的大和尚连夜写成一篇偈颂: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众人看了,纷纷夸赞。谁知弘忍大师却说,神秀还未见到本性,只到了门外,还没有进门。

当时,慧能在柴房劈柴,听人念诵神秀偈语,心中一动,也吟成一篇偈语,但是,他不会写字,慧能便口诵偈语,请人代为书写。偈语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见了,知道慧能已参透佛法,有意想把衣钵传于他,但弘忍大师知道他不能服众,便只好私下里传位于他,叫他出逃。

慧能接受衣钵后,立即逃往南方,走了两个月,到达大瘐岭。这时,有数百个僧人跟踪追来,想夺取衣钵。其中有个慧明和尚,原来是四品将军,为人粗鲁,他率先赶上慧能。

慧能将衣钵扔在一块大磐石上,说:“这件衣服是个信物,怎么可以凭力气来争夺呢?”

慧明赶来,拾起衣钵,说:“我为佛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的!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走了出来,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说:“不思善,不思恶,这个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慧明顿时开悟,告辞而去。

《六祖坛经·行由品》原文是:“不思善,不思恶,正恁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正襟危坐

【释义】“正襟危坐”即正其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西汉时,有一个叫司马季子的人,通晓天文地理,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游学长安,以算卦为生。有一天,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在一起谈论先王圣人之道术。贾谊说:“我常听说,古代的圣人,不在朝廷为官,那么一定在卜医者的行列中。现在朝廷中的三公九卿我们都见过,不知卜者中是否还有能人。接着,他们二人便来到市井的卜肆中。当时,刚下过雨,肆上人很少,司马季子正由三四个弟子陪同着在那里谈天说地。宋忠和贾谊很恭敬地拜见了司马季子。司马季子请他们坐下之后,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讲了很多为官要顺应民意的道理。

宋忠和贾谊深为司马季子的博闻强记和表达才能所折服,二人揽其冠缨正其衣襟,恭敬严肃地说:“看先生之状貌,听先生之言辞,实在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接触了许多知名人物,没有一个比得上先生,可是你为何要身居卜肆干此卑贱之事呢?”司马季子听罢捧腹大笑,说贤明的人是不屑于和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同流合污的。

任劳任怨

【释义】做事不辞劳苦,不避怨言。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权》。

赵盾是晋国的相国,因种种原因想离开晋国而另投他处,但赵穿不同意让他走,并想出一个办法请赵盾回宫,他用保护桃园为名,让200名勇士把晋灵公给杀了。

赵穿干了这事,赵盾心里老是不痛快,担心谋害国君的罪赵家担不了,于是想瞧瞧朝廷的大事册是怎么写这件事,他拿来一看,上写:“秋正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

赵盾哆嗦着对太史道:“你弄错了吧!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那时候,我还在河东。你怎么叫我担这个罪名啊!”

太史说:“你是相国,国家大事由你掌管,你虽是跑了,可是还没有离开本国的地界,相国的大权还在你手里。要是你不许赵穿那么办,那你回来以后,为什么不捉拿凶手办罪呢?”

赵盾觉得自己理屈了。他想也许大人物免不了要任劳任怨的。于是他叹了一口气说:“算了,我只要于心无愧就是了。”

《盐铁论·刺权》说:“蒙其忧,任其劳”,后演化为“任劳任怨”的成语。

刚愎自用

【释义】愎:固执。形容固执自信,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期,郑国是中原一个弱小国家,经常受到大国的侵扰。有一年,楚国国君楚庄王又领兵来犯。郑国不是楚国的对手,只好乞降议和,楚庄王同意了。就在这时,晋国出兵来救郑国,领军统帅是荀林父,副帅是先毂。荀林父见楚郑已经议和,便决定收兵。

先毂反对荀林父说:“不行!我们晋国就是因为军队作战英勇,才能称霸诸侯。现在碰上敌人不打就撤回,这是胆小鬼。你们愿意逃跑可以,但我绝不干,那样做不如死去!”说完,先毂就率领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楚军去了。

楚庄王这时正在黄河边上休整,准备回国。听说晋军已渡黄河,他更想早点离开,避免同晋国交战,可是他的宠臣伍参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了解晋军的情况,他们的将领全是新派的,有勇无谋,尤其荀林父副手先毂,刚愎不仁,不听指挥,所以晋军有令不能行,一定会失败的。再说您是楚国的国君,哪有一见敌人就仓皇退走的呢?”

楚庄王觉得伍参讲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出兵和晋军交战。结果楚军大胜。

好大喜功

【释义】喜爱干大事,建立大功业。现多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办事铺张浮夸。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太宗本纪》。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国势衰竭,李渊乘机率兵反叛,节节胜利。在从太原向都城咸阳进发,经过霍邑时,遇到了隋朝大将宋老生的顽强抵抗。他的儿子李世民见部队开始后撤,忍不住号啕大哭,李渊很吃惊,就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说:“撤兵,士气自然会散漫,敌人则会从背后趁机追杀,不要多久我们就都会被杀死了,所以我伤心啊!”

李渊一听,顿时醒悟,派李世民去追回大部队。李世民一马当先,领着将士们英勇奋战,终于攻下了霍邑,扫清了西进咸阳的障碍。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生产,还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国家很快恢复了战乱造成的创伤,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在李世民统治下,国家兴旺,政治清明,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新唐书》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君王。但也指出他晚年好大喜功,为了扩大唐朝势力,不断扩充疆域,领兵亲征,这又成了他不光彩的一面。

好谋无决

【释义】指考虑问题多但不善于决断。

【出处】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是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他为曹操除掉吕布征讨袁绍,立了大功,郭嘉少时见识超群,当时朝政危乱,预见天下将有争斗,便在家乡隐名埋姓,密交豪杰。开始,他想投奔袁绍,见到袁绍后,他又改变了主意。

袁绍手下的谋臣辛评、郭图问郭嘉:“你见了袁绍,对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我看袁绍只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东西那么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欢多虑而缺少决断。与袁绍这种人共济天下大难,夺取霸王之业,太难啦!”说完,郭嘉离开袁绍而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郭嘉,问他:“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可是觉得力量不够,怎么办?”

郭嘉恭敬地回答说:“刘邦、项羽的力量开始相差很大,但是刘邦却胜利了。项羽虽然强大,最终却免不了失败。据我分析,目前袁绍必败,而您必胜;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简内机,唯才而用;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而您策得及行,应变无穷;袁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而您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绍必败!”

曹操听了郭嘉的一番话,兴奋地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对曹操也非常满意,说:“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帮助曹操取得很大胜利,可惜只活到三十八岁就病死了。曹操对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亲自下表悼念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好逸恶劳

【释义】指喜欢安逸,厌恶劳动。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方术传·郭玉传》:“为其疗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东汉时,有一个叫郭玉的人,对医学,特别是对针灸术很有研究,曾著有《针经》、《诊脉法》等书。郭玉家境贫寒,曾经当过乞丐。他的医术学好后,给差役杂工治病,却有时治不好。有一次,汉和帝让一个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开始设置,仅次于皇后)穿上杂工的衣服,换了个地方,让郭玉去给她看病。郭玉询问了一下病情,只扎了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汉和帝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郭玉是什么原因。郭玉说:“王公贵族处于尊贵的地位,哪一个都在我之上,给他们治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给这些人治病有四难,其中一难,就是这些人长期以来好逸恶劳,所以得了病就比较难治。”和帝认为,郭玉说得非常有道理。

安于故俗

【释义】形容思想守旧,喜欢按老一套办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名叫公孙鞅,卫国人,所以又称卫鞅。后来因为他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国封他在商地,因此后人又称呼他为商鞅。

商鞅为强秦而变法。但在变法时与一些保守大臣发生分歧。其中有个守旧大臣叫甘龙,他的言论是古代人以不变法而治理社会,社会也照常繁荣稳定,变法实在是不必的!

商鞅驳斥甘龙说:“你这是安于故俗,平常的人安于老一套的习俗,沉溺于旧的见闻,这样的人做官守法还是可以的。但不能与他们谈论变法革新的道理,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保守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从古至今哪有不变化的道理呢?贤者智人变法更礼,而愚人不肖者不明变通,才阻拦限制实行变法!”

大夫杜挚也反对商鞅说:“反正效法古人是无罪的,遵循古礼是不会犯错误的!”

商鞅反驳道:“效法古人,有罪无罪更要根据情况而定,遵循古代也同样如此。”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商汤,周武的例子,一个是夏桀和殷纣的例子,说得秦孝公心悦诚服,商鞅的变法因此而实行下去。

两面三刀

【释义】“两面三刀”比喻耍两面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出处】此典出自《红楼梦》六十五回:“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贾琏偷偷娶了尤二姐的第二天,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来请贾琏,说:“老爷那边紧等叫爷呢。小的答应往舅老爷那边去了,小的连忙来请。”

贾琏走后,尤二姐便和兴儿拉起家常来了。兴儿坐在炕沿下,一面喝酒吃菜,一面将荣府的事告诉尤老娘和尤二姐。后来不知怎的扯到凤姐身上去了。

尤二姐听了笑道:“你在人背后这么说她,将来背着我还不知道怎么说我呢!我又差她一层儿了,越发有说的。”兴儿听了忙跪下求饶。

尤二姐笑道:“你这小猾贼儿,还不起来!说句玩笑话,就吓的这个样儿。你们做什么往这里来?我还要找你奶奶去呢。”兴儿忙摇手道:“奶奶千万别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只怕三姨儿这张嘴还说不过她呢!奶奶这么斯文善良的人,哪里是她的对手。”

作威作福

【释义】“作威作福”本指统治者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来,人们用它形容妄自尊大,滥用权力。

【出处】此典出自《尚书·洪范》:“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后杀掉了他,带着殷纣王的叔父箕子返回镐京。周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的道理,箕子一共讲了九条办法,其中第六条说:“人的德性可分三种:一是正直,二是过分刚强,三是过分柔顺。什么是正直呢?中正平和,不刚不柔,就是正直;什么是过分刚强呢?性情倔强,不能亲近人,就是过分刚强;什么是过分柔和呢?和顺而不坚强,就是过分柔和。君王应当抑制刚强不能亲近的人,推崇和顺可亲的人。只有君王才有权替人造福,对人行使威权,吃美好的食物。大臣们无权替人造福,无权对人行使威权,无权吃美好的食物。如果大臣们有权替人造福,有权对人施以威权,有权吃美好的食物,那么,就会对您的家有害,对您的国不利。您手下的大臣们会因此背离王道,老百姓也将因此犯上作乱。”

妒贤嫉能

【释义】“妒贤嫉能”即嫉妒和憎恨贤能之士。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对有才能的人妒忌。

【出处】此典出自《汉书·高帝纪第一下》:“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跟随叔父项梁在吴地起义。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另一支抗秦力量刘邦击败,自刎而死。

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在他起兵抗秦以后,曾经有很多贤臣名将,如范增、陈平、英布、韩信等,投靠在他的手下。他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因为妒忌这些人的才能,致使这些人不是弃楚归汉就是愤然离去。韩信归汉后,成了刘邦和项羽争斗中致项羽于死地的大将。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仅不听从劝告,反而中了陈平、刘邦施的反间计,罢免了范增的权力,致使范增愤然离去,病死途中。由于项羽不善用人,最后终于成了孤家寡人,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惨剧。

汉朝建立以后,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为什么我能取得天下,而项羽就失去了天下呢?”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害功臣,疑贤者,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犹豫不决

【释义】“犹豫不决”形容人在处理事情时,没有主意,不知道如何处理。

【出处】此典出自《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犹是一种兽类,据说它生性多疑。不论在什么地方觅食或玩耍时,只要一听到人的声音,它就怀疑是有猎人要来捕捉它或者是什么东西要来杀害他,就匆忙先爬到树上去,躲藏在树枝或密叶之间,把头探出来,偷偷地看看情况。不一会儿,又从树上跳下来,在地上东张西望,其实,它根本就看不到什么东西,但一会儿它又怀疑起来,于是又魂不附体似地又爬到树上去。在树上停了一会儿,它觉得没有什么危害,又从树上跳下来;不久,它又回到树上去。就这样它不停地跳来跳去。跳了大半天,一点主意也没有。

步步为营

“步步为营”形容进军谨慎;也用来比喻行动、做事谨慎。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刘备率领大军去攻取汉中。守将夏侯渊得知消息,便差人上报操闻之大惊,亲率四十万大军抵敌。夏侯渊知援兵已到,仍固守定军山,未曾出战。曹操命夏侯渊前去诱敌。蜀将黄忠即派牙将陈式出战迎敌。尚诈败而走,陈式追击,行到半路,两山上滚木擂石打下来,无法前进。正准备撤回时,背后夏侯渊冲出,陈式被生擒。败军逃回,黄忠慌忙去找法正商议。法正说:“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战而擒之。”黄忠采纳他的计谋,把各种战利品赏给军士。黄忠军步步为营,生擒了夏侯尚。夏侯渊怒不可遏,立即要出战黄忠。张郃劝夏侯渊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夏侯渊拒不听从劝谏,分兵围住对方,大骂挑战。下午,法正见曹兵倦怠,乃将红旗一展,鼓角齐鸣,喊声大振,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一刀砍为两段,曹兵大溃,四处溃逃。

穷凶极恶

【释义】穷:极端。指极端凶恶。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汉献帝兴平年间,在吴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黄金车,班兰耳,

闓昌门,出天子。

20多年后,夏口、武昌的天空出现了黄龙和凤凰,因唱童谣的地方和夏口、武昌都属于孙权统治的地区,孙权的大臣们说这些现象都是吉兆,纷纷动员他做皇帝。在这之前,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刘备已先后称帝,建立了魏国和蜀国。

孙权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决定也做皇帝,在都城武昌的南郊杀牛宰羊,登坛祭神即皇帝位,称为吴大帝。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来取联吴抗魏的策略,听说孙权称帝,就派人去庆贺,并表示要与吴国结为联盟。孙权考虑到魏国强大,就同意结盟。两国的盟约说:上天降下灾难,使国家失常,奸臣作乱,这种情况从董卓开始,到曹操结束。董卓和曹操穷凶极恶,闹得天下四分五裂,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现在我们吴国和蜀国重新结盟,两国今后互不侵犯,齐心协力共同对付魏国……

孙权建立吴国不久,迁都建业,派上大将军陆逊辅助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孙、刘后来联合起兵,在赤壁大败曹军,给穷凶极恶的曹操以沉重的打击。

夜郎自大

【释义】夜郎:汉时西南部的一个小国,在今贵州省西北部。比喻闭关自守,孤陋寡闻,妄自尊大。

【出处】汉·班固《汉书·西南夷列传》。

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一条通往古印度的道路,王然于、柏始昌等人多次抄小路前往西南夷,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了滇(云南)地,滇王当羌问使者“汉朝和我们相比,哪个大?”到了夜郎国,夜郎王也是这样问。原来他们对汉朝的情况很不了解,一直认为自己的地盘非常广大,谁也比不了。使者听了,不禁哑然失笑,便向他们作了介绍,他们仍然不相信。

汉武帝初期,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侵犯我国边境地区。汉武帝在镇抚北方的同时,也派兵去征讨南方。此时唐蒙应召出征,他在向汉武帝的上书中建议要征服南方必须首先结交并镇抚夜郎国,然后再由夜郎的牂柯江南下,作为进取南方之路。汉武帝采纳了唐蒙的建议,并由他率领一万多人和运送大批礼物由长安到夜郎,以便安抚夜郎国,并将夜郎国改为汉的郡县。

夜郎国的故址在贵州西部地区,娄山关东北二十里地方,在西南六十多个部族中还真是较大的一个。国内四面环山,交通不便。

竹多同是夜郎国的国王。相传有一个女子在牂水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水面上飘过来三节大竹子,并听到竹子里还有小孩子的哭声,赶紧把竹子捞起剖开,竟然是一个男婴,于是便捡回去抚养。他长大以后,既有才学,又有武艺,后来做了夜郎国王,就姓竹。

唐蒙到了夜郎国以后,见夜朗王坐在一把椅子上高高在上,根本不把汉使放在眼里,并一直说夜郎国是世界的中心,汉使便向他转达了朝廷意愿,以封候和把他儿子作为郡守为条件,并赠送了华丽的绸缎等礼物,提出改夜郎为郡县。由于国王从来未离开过自己的国土,也不知外界的情形,所以一直称王称霸。当使者告诉他说汉朝有十三个州府,每个州府又有许多县,夜郎的国土只有汉朝一个县那么大。夜郎国王才同意改为汉朝的郡。

物以类聚

【释义】类:同类。同类的东西经常聚集在一起。现多比喻坏人臭味相投。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

战国时期,齐宣王深明大义,善于用人。一日,他让大臣们推荐名士,准备广招贤才。著名学者淳于髡在一天之内就推荐了7人。齐宣王认为大夫淳于髡不负责任,就说:“我听说贤士是很难得到的,如果在千里以内能发现一个,就可以算得上遍地皆是了。如果在l00年里产生一个,就可以算得上是源源不绝了。如今你真不简单,一天之内就发现了7个,是不是多了些?”

淳于髡答道:“您说得不太对。世上有生命的东西总是按照类别或聚或分的。鸟喜欢和鸟宿于一起,兽喜欢和兽结伴。人们若想到沼泽中去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只怕这辈子、下辈子也找不出一根。但如果到睾黍山、梁父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多得要用车子才能载得回来了。什么道理呢?就是物以类聚呀!您如果承认我是贤士,那么和我关系密切的人如果不是贤士,我会和他们交往吗?您到我这儿来找贤士,别说是7个,就是再多些,我也能推荐得出!”

一席话,说得齐宣王无言以对了。

《战国策·齐策三》中,淳于髡对齐宣王说的原文有这么几句:“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畴:类的意思。后人由此概括出“物以类聚”的成语。

明目张胆

【释义】“明目张胆”原指有胆有识,敢作敢为,但沿用下来,渐渐变成了贬义,形容公然作恶,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出处】此典出自《宋史·刘安世传》:“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宋朝时候有一个叫刘安世的人,字器之,考中进士后,由于学识渊博,因此深受宋王宠信。他性情耿直,非常讲信义,对事物的见解又相当精辟,不久,被宋王任命为谏议大夫。这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官职,该职负有批评皇帝言行的重任。刘安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之后,立即回家对他的母亲说:“宋王不因我的无能而摒弃我,反而委我做谏议大夫;儿子自知没有什么能力,但皇命不可更改,无法推辞,唯有好好的尽做臣子的责任,时时提醒皇上。毫不畏避的对待自己的职责,才是我应该做的事。今后侍奉母亲恐将有所怠慢,务请母亲原谅我!”刘安世做了谏议大夫后,果然耿直进谏,满朝文武都对他敬佩,当时有“殿上虎卒”的美誉。

舍我其谁

【释义】只有我才能担任某一工作或任务,形容态度狂妄或十分自信。

【出处】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战国时,孟子收了很多学生,他们经常向孟子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每次都认真地解答,将儒家的学说加以发挥。一天,当孟子正在讲学时,一个学生问道:“先生昨天曾经讲到,人重要的是有‘不忍人之心’,那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轻轻地咳了一声,然后从容地说:“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心随意伤害别人的想法。从前的帝王,如周文王、周公等,就是由于有了这种思想,因此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现在的统治者都不愿伤害别人,一心一意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治理天下不就易如反掌了吗?为什么说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举个例子来说,人们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将要掉进一口深井里,心里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恐惧同情的念头。一个人有了同情心,就会知道羞耻,也就产生了智慧,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呀。如果能将它发扬光大,它就会像刚刚点燃的烈火,缓缓流出的泉水一样,逐渐扩大,那不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吗?”学生们都赞叹先生讲得好。

后来孟子离开时,一个学生在路边问他:“先生,您似乎有点不愉快!您不是说过君子不应埋怨上天,不应归罪于别人吗?”孟子笑了一下,说:“过去是一个时代,现在又是一个时代。历史每过五百年就要产生一个英明的君王和圣贤,从周武王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假如上天要产生一个圣贤,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呢?”

贪得无厌

【释义】贪:贪心;厌:满足。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赵世家》。

春秋末期,周朝势衰力竭,天子有令不行,人们根本不把主上放在眼里。一些当初受封的诸侯都纷纷闹独立,扩展自己的领土。那时,晋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国中有六个上卿:赵、魏、韩、范、知、中行。在六个上卿中,知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总是处心积虑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次,知伯联合韩、赵、魏去攻打中行氏;在把中行氏消灭后,他便把中行氏的土地侵占了。过了几年,知伯又派人去向韩康子要求割地,韩康子惧怕知伯,便忍气吞声地割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给他。

知伯得到这块土地以后,很是喜欢。接着,他又派人去向魏桓子要求割地,魏桓子本不想给他,但怕他起兵攻打,也不得已割让了一块土地给他。

这时候,知伯得意忘形,他以为全天下的人都怕他,于是他又派人去要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

可是,赵襄子却不答应,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不能随便送人!”

知伯得知赵襄子不肯割让土地,十分生气,便约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讨伐赵襄子。

赵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便采纳了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城中坚守。结果知伯围攻晋阳三年,却一直没能攻下来。

但这时候,晋阳城里粮食快要完了,知伯又用水淹城,形势十分危急。赵襄子便派张孟谈去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让他们联合进攻。

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就对知伯不满,知道知伯贪得无厌,灭了赵襄子对他们没什么好处,便答应和赵襄子一起联合起来,灭掉知伯,然后平分知伯的土地。

于是,三家约定由赵襄子乘夜出兵袭击,韩康子和魏桓子作内应。结果,三家联合,一举击败了知伯,并将他杀死。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释义】败絮:破旧的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

【出处】明·刘基《卖柑者言》。

刘基是明朝初年的大臣,元末的进士,担任过一些小官。后来,他劝说朱元璋脱离红中军领袖韩林儿,独树一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刘基善于写诗作文,他写过一篇题为《卖柑者言》的文章,记载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揭露了当时社会上阴暗的一面。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觉得机会难得,便走过去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上市时的十倍,但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

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顿时非常气愤,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那个小贩很从容地对他说:“我靠卖这佯的柑子为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买的人数也数不清,谁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先生您不满意。”

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岂止是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不凡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骏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这么一说,匆忙地将柑子又提回家。回到家里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

举扇一挥

【释义】形容傲慢的态度。

【出处】此典出自《南史·萧子显传》:“(萧子显)颇负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

南朝梁国有一个人叫萧子显,是朝廷大官。他居官显赫,又有才气,因而很傲慢。他负责选择官吏,接见各种各样的宾客的时候,他从不与人交谈,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挥一挥而已。

举棋不定

【释义】“举棋不定”意思是说举起棋子不知放在哪里才好,比喻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没有主见,拿不定主意,犹疑不决。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非常骄横粗暴,人们对他极端不满。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趁机叛乱,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卫献公落荒而逃到齐国。赶跑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卫国朝政,掌握国家大权。但是,当宁惠子病得奄奄一息时,他又非常后悔,感到驱逐国君这事是一件耻辱,于是嘱咐他的儿子宁悼子把献公接回来,以此洗掉耻辱。宁悼子答应按他的要求去办。

逃亡在外的卫献公并不甘心失败,他积极开展复国活动,派人与宁悼子联系,答应回国后不掌管朝政,国政全交给宁悼子处理。于是宁悼子欣然同意。然而,许多大夫极力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縠会见献公后,回来劝告宁悼子说:“献公虽然在外逃亡了十二年,可是他那骄横粗暴的禀性却一点没有改变,如果让他恢复君位,我们大家可就要死到临头了。”大夫叔仪也劝告说:“现在你们宁家对待国君,还不如下棋那样认真。下棋的人拿着棋子犹豫不决,就不能战胜对手。对待国君这样的大事,如果摇摆不定,一会儿将他驱逐了,一会儿又把他接回来,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

宁悼子一心想独揽大权,以宁惠子遗嘱为借口,不顾大夫们的劝告,最终还是把献公接了回来。卫献公复位后,并没有忘记被驱逐的事,他非常仇恨宁悼子,决心报复。后来卫献公终于借用公孙免的力量,把宁悼子满门抄斩了。

厚颜无耻

【释义】比喻脸皮厚,不知羞耻。

【出处】此典出自南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一作无)耻。”

南北朝时,南齐有一个叫周颙的人,他最初很孤傲,隐居在北山中,不愿做官。当时,人们有一种偏见,以为隐居之士必然都是些有才能的人。而周颙却是有隐居之名而无其实。他隐居只不过是待价而贾,以此换取更高的官职。后来,周颙出来做官了,任海盐令。职满后入京(南齐的京城在建康,即今南京市),将要路经北山,孔稚珪就写了这篇《北山移文》来讽刺周颙,同时,也对那些追名逐利、热衷往上爬的封建士大夫文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鞭笞。

《北山移文》的最后一段说:周颙现在急急忙忙在海盐县邑整顿行装,鼓着船桨向京都急驰。虽然他心早已投向朝廷,但还要装模作样地再游北山,以示自己的清高。如果要看周颙的这种行径,连芳杜也得厚着脸皮,薜荔也得不顾羞耻,苍翠的山岭要再受污辱,朱红的山崖要重蒙污秽。周颙来北山后,听到他的谈话就得洗耳,连清池都要被弄脏了。

变本加厉

【释义】“变本加厉”原意为比原来更加发展。今用以比喻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多用于贬义。

【出处】此典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增冰为积水所为,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编撰了一部文学总集《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撰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篇(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基本上都有。由于《文选》是一部选取前人文学著作的总集,阅读各家代表作品比较方便,因此受到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到了后世,几乎成了他们必看的著作,甚至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萧统在《文选》的序文中,对选编此书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标准作了介绍。他说: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又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就像冰是由水凝成的一样,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冷得多一样。

威武不屈

【释义】指刚正不阿,不屈服于武力。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膝文公》。

孟子是战国时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

“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

“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则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威武不能屈)。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了孔子的一番话,心中很不高兴,但又觉得言之有理,无奈只好离开了。

畏首畏尾

【释义】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特立独行

【释义】“特立独行”的意思是,自恃有操守、有识见,不随波逐流。

【出处】此典出自《宋史·李焘传》:“焘性刚大,特立独行。”

南宋学者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公元1138年中进士,他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历任兵部员外郎、礼部侍郎、敷文阁学士,主修国史。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性情刚直,志向远大,自恃有操守,有识见,不随波逐流。李焘早年著书时,秦桧还大权在握,秦桧死后,李焘才开始在朝廷有名。等到成了孝宗近臣,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时,经常严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学者张拭曾经说:“李焘像霜雪中的苍松翠柏。他没有嗜好,没有姬妾,也不添置家产。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写作上了。”他曾花了四十年的时间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叶适(字正则)认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继《春秋》之后的又一部历史巨著。

狼子野心

【释义】狼子:狼崽子,具有难以驯服的残忍本性。比喻残酷的人本性难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

春秋时期,子文和子良兄弟二人都在楚国做官,子文是令尹,子良是司马。有一年,子良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子越。子文看过这个孩子以后,就对弟弟说:“子越这个孩子,长得像熊、虎一样,可是哭起来好像豺狼叫唤。俗话说狼子野心,我看子越是条狼,必须杀掉,不然我们的家族恐怕会因他招来灾祸!”

子良认为子文胡说八道,是在嫉妒自己,就没有听哥哥的话。因此,子越安全地活下来,长大了。但子文始终认为子越活着是十分不吉利的,他在临死的时候,把全家族人都找来,对大家说:“将来如果子越当了官,你们要及早离开楚国,免得遭难!”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子扬做了令尹;子良的儿子子越则做了司马。不久,一个叫芜贾的人替子越杀死了子扬。子越当上了令尹,而芜贾自己当上了司马,后来他又被子越杀死了。

这年秋天,子越谋反,带兵攻打楚王,经过几次决战,终于被楚王打败。

笑里藏刀

【释义】在笑容中藏着尖刀。比喻表面和善,内心阴险毒辣。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义府传》。

唐朝有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出身贫寒,但潜心读书,关心时政,胸怀大志。唐太宗时,他在科举考试中因对答良好而被朝廷录用,当了一个小官。

唐高宗继位后,擅长奉承拍马的李义府升了官。过了几年,高宗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李义府百般拥护、万分支持,博得了高宗的欢心,很快升任右丞相,成为掌握朝政大权的高级官员。

李义府表面上待人和蔼谦恭,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但心底里却偏狭阴险,对冒犯或不顺从他的人打击报复,决不手软,那些得罪过他的人都会遭到他的迫害。为此,大家在背后给他一个外号:“笑中刀”。

有一次,李义府听说大理寺(最高司法机构)的监狱里关着一个犯死罪的女囚,长得非常美,便想霸占她。他目无国法指使狱吏毕正义私下放了她,然后把她弄到手。事情被发觉后,主管大理寺的官员向高宗奏告。毕正义畏罪自杀,李义府以为死无对证,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侍御史(掌管监察官员工作的官职)王义方了解内情后,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谋是李义府,要求朝廷对他严加惩处。但是,高宗加以偏袒,不仅不捉拿李义府问罪,反而将王义方贬到外地去做小官。事后,李义府还恬不知耻、皮笑肉不笑地讽刺了王义方。

后来,李义府目无法纪,胆大妄为。一天他在宫中偷看到一份任职名单,便默记一人,回家后指使儿子去向此人索要钱财,此人无意中将此事说了出去,高宗便将他父子俩流放到边远的四川去。长期作恶多端、笑里藏刀的李义府终于未逃法网,时人无不拍手称快。

素面朝天

【释义】妇女不施脂粉,入朝觐见天子。

【出处】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去世后,他便常常郁郁寡欢,寝食不安,也无心料理朝政,有时还发无名火。

当时他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是一位绝色美人。玄宗一见到她就神魂颠倒,虽然从辈分上说,她是自己的儿媳妇,但他顾不得辈分了,千方百计将她弄到自己的身边,封她为贵妃,宠爱有加。自从得到杨贵妃,唐玄宗便整天沉溺于歌舞声色中了。

杨贵妃集后宫三千宫女嫔妃的宠爱在一身,杨家顿时鸡犬升天,兄弟姐妹都得到封赏,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三人都美貌出众,玄宗经常与她们一起寻欢作乐,每年都要赏赐大量的脂粉钱。

三人中虢国夫人最漂亮,又很会卖弄风骚,讨皇上喜欢,玄宗对她也是怜爱有加,虢国夫人自恃美艳,常常不施脂粉,素面入朝,觐见天子(素面朝天)。诗人杜甫曾有诗讽刺道: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上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娥眉朝至尊。

宫中女子为了讨皇上欢心,都要描眉画唇,施以厚厚的脂粉,虢国夫人别出心裁,不施脂粉,在六宫粉黛中反而更显得美若天仙,玄宗由此更加宠爱她。她家的宅第,豪华比得上皇宫,气派没有哪家能比,虢国夫人享尽荣华富贵。安史之乱后,她逃到陈仓,死在那里。

嫉恶如仇

【释义】痛恨坏人坏事如同痛恨仇敌一样。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傅咸传》。

西晋时,统治阶级内部腐败现象严重,里里外外,从大到小,各级官吏,奢侈无度,互相攀比。单是晋武帝司马炎就有宫女近万人,供他日夜寻欢作乐。有些大官僚,一天的饭费竟数以万计,他们挥霍无度,用白蜡当柴烧,厕所里放上高级香料。

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清廉之士的不满和忧虑。当时,有一个叫傅咸的人,武帝、惠帝执政时,都在朝中做官。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敢于揭露和批判邪恶。傅咸多次上书给武帝和惠帝,主张裁并官府。他尖锐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于他的劝谏和批评,朝廷罢免了一些官吏,因此使京城的官吏们有所收敛,有所惧怕。傅咸大胆地揭露官僚权贵们的弊端,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不少人深为敬佩。人们赞扬他疾恶如仇。

惟我独尊

【释义】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狂妄自大。

【出处】佚名《阿含经》。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传说他五十岁时痛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创世说教,于是放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开始成道,在鹿野传教。以后一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获得很多信徒。他八十岁时,于麦地那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逝世。

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崇拜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传说他从母亲的右肋出生,出生后便可走路,走了几步后,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声宣告:“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盛气凌人

【释义】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侵犯。形容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高自大,气势逼人的样子。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战国时代,赵国刚由赵太后执政,秦国就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太后不肯,任凭大臣们如何劝谏,太后始终不答应。最后她对左右的人说:“今后若再有人来劝我,我定要吐他一脸口水。”

赵国的老臣触龙来见太后。太后想,这一定又是个来劝我的家伙,心中厌恶,脸上露出怒气,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想拿他来发泄心中的怨恨。但触龙进来后,先是表示因年老体衰,未能多来看望太后而深感歉意,而后又拉起了家常,太后以为他是来看望自己的,情绪也缓和了不少。

触龙见此光景,便向太后说出了一件心事。他请求太后把他自己十五岁的小儿子舒棋安排在王宫卫队,因为他喜欢舒棋,怎奈自己老了,此事就托请太后照顾。

太后见这位老臣为小儿子的事如此恳切,便问道:

“你们男人家也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吗?”

“比女人更喜欢。”触龙回答。

“女人们对小儿子才更喜欢呢!”赵太后不禁笑出声来。

“我觉得你更喜欢女儿。你对长安君的喜欢比不上你对你女儿燕后的喜欢。”触龙趁机说道。

“不,你弄错了,我更喜欢我小儿子长安君。”太后坦然地说。

触龙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转入正题,对赵太后说:“你喜欢女儿,所以她出嫁到了燕国。你祈祷上天,希望她不要回来,指望她生个儿子继承王位,你这是为她的长远利益考虑。但对长安君,尽管你赐给他许多金银,但你却不让他去替国家建立功劳,将来怎么会有做君王的威望呢?你没有替长安君做长远打算,所以说,你喜欢长安君比不上喜欢燕后。”

赵太后听了这番话,自知理亏,便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了。

趾高气扬

【释义】走路时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跟随齐王一起出行来到了楚国。楚王献上珍贵的象床以示敬意。

负责送象床的人叫登徒,不高兴干这趟差使。就去拜访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公孙戍想办法使自己免除这一差使。事成后愿以祖传的宝剑作为酬报。

公孙戍答应了下来。便去参见孟尝君问:“您接受了楚国的象床吗?”孟尝君点点头。

公孙戍说:“希望您不要接受。”

孟尝君诧异地问道:“为什么?”

公孙戍说:“好几个国家都让您执掌相印,是因您振兴了齐国,也是因为喜欢你做事的方式和清廉的作风,现在您接受楚国的宝物象床,那么您还没去的那些国家,他们怎么接待您呢?我恳请您别接受。”

“好罢”,孟尝君同意了公孙戍的意见。

公孙戍见目的已达到,正准备离去时,孟尝君则叫住了他问道:“你教我不接受象床的意思很好。那么你现在赶路把脚抬得很高,脸上神采飞扬,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外加一柄宝剑。”

孟尝君笑笑说:“说出来听听。”

公孙戍说:“您的那么多门客都不来劝您,我来了,这是一喜;我的意见您听取了,这是二喜;我的意见纠正了您的过失,这是三喜。运送象床的人不喜欢这个差使,事成许诺送我一柄宝剑,现在我可以得到了。”

孟尝君听完,又好气又好笑,说:“那你快去吧。”

此后,孟尝君告诉门下,若有能当面指出他的过失,挽回损失或获得荣誉的人一定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向他直言的人越来越多了。

智囊人物

【释义】智囊:即智谋的口袋,比喻内装很多计谋办法,需要什么就能拿出什么。比喻足智多谋的人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战国时的樗里子是秦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樗里子为人滑稽,很有智谋,所以国人很赞赏他的智谋,称他为“智囊”。樗里子因屡建战功,被封爵号“严君”,秦武王时,与甘茂并列为左右丞相。

秦昭王七年,樗里子去世,埋葬在渭水南岸章台的东边,他在死前曾预言说:“一百年以后,在这里一定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到了汉朝兴起,果真有长乐宫建在它的东面,未央宫建在它的西面,储藏军械的府库正对着他的坟墓。他的这些预言都被应验,成为事实。由于樗里子足智善谋,也确实为秦王朝出了许多好主意,所以受到秦国百姓的爱戴和器重。当时秦国人有句谚语说:“论武力要算任鄙,论智谋则数樗里子。”于是,樗里子被称为“智囊人物”。

葛巾漉酒

【释义】“葛巾漉酒”形容性情直率,行为豁达;也可用以形容喜欢饮酒。

【出处】此典出自《宋书·陶潜传》:“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东晋大诗人陶潜,名渊明,字元亮,特别喜欢喝酒。有时,郡中的将领去拜访他,正赶上陶家新酒酿熟,陶潜就摘下头巾滤酒。滤完酒后,又把头巾戴到头上。”

貂裘换酒

【释义】拿名贵的貂皮衣服去换酒喝。指富贵者放荡不羁。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阮孚传》。

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有个嗜酒如命的儿子叫阮孚。当时皇帝整顿朝纲,依靠申韩等精干大臣,但对阮孚等狂傲不羁之士也给予一定的地位。然而阮孚一点也不把皇帝的“恩宠”放在心上,不管担任什么官职,酒照喝不误,而且总是一醉方休。尽管他这样玩忽职守,但有意思的是,皇帝总是很宽容他,还不断地委以重任。

有一次,皇帝委派琅玡王做车骑将军,镇守广陵一带,并让阮孚作为长史去辅助他。临行前,皇帝劝告阮孚说:“你此去军务繁忙,要少喝点酒了。”

阮孚表面应承:“皇上不认为我无能,委我重任,我自当勤勉于政事,不好再说什么。”接着他话头一转,巧言辩解说,“普天之下,皇恩浩荡,盗贼敛迹,日月朗照,百姓乐业。我为什么不乘此良机饱餐美味佳肴,来它个一醉方休呢?”

皇帝听了这一番歌功颂德的话,自然心里美滋滋的,不久又提升他为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

从此阮孚更加恣意豪饮,有一次他竟拿了一件名贵的貂裘衣服用来换酒。有人上书弹劾他,但皇帝仍然宽容地没有追究。

越人遇狗

【释义】“越人遇狗”比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出处】此典出自《伯牙琴》。

有个越人在路上遇见一条狗。这条狗俯首摇尾,对越人说:“我擅长打猎,猎物和你平分。”

越人很高兴,就把狗带回了家,每天喂它精美的膳食,用人的礼节对待它。狗得到了这样的盛情招待,逐渐傲慢起来,每次捕捉到动物,必定自己吃尽了才算完。有人讥笑越人说:“您喂养着这条狗,它捕猎到动物,自己都吃光了,你还要这条狗干什么?”

越人一听醒悟了,就与狗分食猎物,而且自己要多拿些。

狗非常恼怒,立即咬住越人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足,逃跑了。

道见桑妇

【释义】“道见桑妇”说明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将怎样对待自己。俗话说得好,“欺人者必受人欺”,就是这个道理。

【出处】此典出自《列子·说符》:“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

公问何笑。

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回娘家,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文公出会诸侯,想顺路攻打卫国。公子锄仰头大笑。

晋文公便问他笑什么。

他说:“有一个邻居,送他妻子回娘家,在路上遇到一个采桑的妇女,便微笑着前去和她搭话。但回头一看,却看见有人也正向他的妻子招手哩。我为此而暗笑呵!”

晋文公立刻领悟了公子锄这番话的意思,就停止了进兵,带领人马回国。还没到国内,就发现有敌人正在侵犯他的北部边疆了。

歇后郑五

【释义】“歇后郑五”比喻滑稽幽默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旧唐书·郑綮传》:“歇后郑五做宰相,时事可知矣。”

唐代人郑綮,以进士登第,才华横溢,滑稽幽默。唐昭宗(李晔)时期,郑綮历任监察御史、庐州刺史等职,光化初年任宰相。

郑綮擅长写诗。他写的诗,大多数都是嘲讽人物、讥刺时政,有时故意离开诗词的格律。例如,他离开庐州,与当地人告别时,吟诗道:“唯有两行公廨(官署)泪,一时洒向渡头风。”显得那么幽默滑稽。因此,当时人把他的诗称作“郑五歇后体”。所谓“歇后”,即是隐语,如,讥笑人无耻,只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而不明说无“耻”。人们把他称作“歇后郑五”,由此可知,他是非常滑稽幽默的。

光化初年,唐昭宗回到宫内,感到各种政务都不令人满意,郑綮经常撰写诗篇进行嘲讽,宦官时常在皇上面前朗诵他的诗作。唐昭宗看到他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觉得他非常有胆识,就在常见大臣的花名册旁边批注道:“郑綮可任礼部侍郎、行宰相职。”中书省掌管文书的官吏就跑到他家去参拜,郑綮笑着问道:“诸位先生大人误会了,即使天下人都不认字,宰相之职也轮不到我郑五来做。”官吏们说:“这是陛下的旨意,明天就会下达正式任命的诏令。”郑綮把手一拱,说:“如果真是这样,可要笑死人了。”第二天,皇帝的任命果然下达了,亲朋好友都赶来祝贺,郑綮挠着头皮说:“我歇后郑五当了宰相,当前的政事可见一斑了。”他多次上表婉言辞让,都没有得到允许。自从进入宰相府管事之后,郑綮忠心耿耿地遵守为相之道,不再开玩笑了。

溺井之狗

【释义】“溺井之狗”比喻干了坏事的人,总是要千方百计阻挠人们揭露他的恶行。

【出处】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有一个人,因为他的狗能抓到禽兽之类的东西,所以他特别喜爱它。他的狗曾经把尿撒到水井里。被他的邻居看到,想要进门告诉它的主人。狗憎恶他,就挡在门口咬他。邻居害怕它,最终没有进去。

解狐举贤

【释义】“解狐举贤”比喻人要任人唯贤,以国事为重。

【出处】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举刑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之曰:‘子释罪,敢不再拜。’曰:‘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解狐推荐刑伯柳做上党的郡守,刑伯柳去向他道谢说:“你能原谅我的过错,我怎么敢不再次拜谢你呢!”解狐说:“我推荐你,是公事;怨恨你,是私事。你去(上任)吧,我对你的怨恨,一如既往。”

鲍鱼之肆

【释义】“鲍鱼之肆”是指小人集聚的地方。

【出处】此典出自《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春秋时,孔子说:“不了解某人,就看他结交的朋友;不了解某个君主,就看他作用的臣子。”孔子又说:“与好人相处,如同进入有兰草白芷的房间,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与它同化了。与坏人相处,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臭味,也与它同化了。所以说,朱砂埋藏的地方是红的,煤炭埋藏的地方是黑的。君子应该慎重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模棱宰相

【释义】“模棱宰相”指遇事含含糊糊、不明确表态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新唐书·苏味道传》:“味道练台阁故事,善占奏,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持两端可也。’故世号模棱手,或模棱宰相。”

唐朝大臣苏味道,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是一个文学家,在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中了进士。武则天时期,苏味道做宰相多年,一味地谄媚。

苏味道熟悉尚书省历来的典章制度,上朝的时候可以不带奏章,单凭口头禀报。但是他当宰相,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官位,从来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只是阿谀、耍滑、营私苟且罢了。苏味道常对别人说:“决断事不要那么明白、清楚,一旦出现差错,后悔就晚了,只要含含糊糊、左右逢源、不明确表态就可以了。”所以,世上人都称他为“模棱手”或“模棱宰相”。

静待其变

【释义】静静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等待合适的时机。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晋宣帝纪》:“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令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迎之,毗仗节立军门,帝乃止。”

“以静制动,以稳待变”,是军事谋略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静待其变”,或者是“静观其变”。它的典源,即出之上面这段文字记载。

这里的亮是指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温县人,曾任过曹操的主簿,魏明帝时任大将军。他的孙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他为宣帝。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十余万出斜谷,准备与魏国的军队在渭水一带决战。当时魏国认为,诸葛亮远道而来,长途行军,急于速战速决。所以,朝廷命令魏军统帅司马懿坚守不出,不急于与蜀军决战,静观形势的变化。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按兵不动。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用的东西,羞辱讥讽司马懿胆小怯懦,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果然大怒,上表请求决战。朝廷不同意,并派遣一个名叫辛毗的钦差大臣,带着象征着王命的符节充当军师,以监督司马懿。后来诸葛亮又来挑战,司马懿忍无可忍,要出兵应战,辛毗带着符节站立在军帐外,司马懿无法出兵。

其实,司马懿在这里用了一个计谋。他原本就不打算与蜀军决战,所以佯装大怒上表请战,实际是做给别人看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若真想打,何必不远千里向天子请战呢?这样一来,既保全了不甘受污辱的面子,又达到了“以静制动”、“以稳待变”的军事目的。毛泽东后来读史,曾说司马懿的这一手确实高明。

结果,蜀、魏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军不战自退。司马懿静待其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情况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在此之前,诸葛亮的使者来到司马懿军营,司马懿看似不经意地问道:“诸葛亮先生身体可好?每天能吃多少饭?”使者答:“每天能吃三四升米。”又问处理政事情况,回答说:“二十杖以上的罪犯都归他亲自处理。”司马懿事后对人说:“进食已是如此,每件事无论大小事必躬亲,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结果,真被他说中了。所以“静观其变”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能否实现,取决于将帅不仅要有良好的修养,而且要具有丰富的智慧。

正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司马懿虽然算准了诸葛亮不久于人世,但当诸葛亮真的病重逝世后,蜀军秘不发丧,烧掉营盘退走。司马懿率军追赶,蜀军按诸葛亮临终部署,突然掉头列阵,鼓钟齐鸣,好像要回兵相拒,这倒把司马懿吓了一跳,赶紧收兵停止追赶。直到两天后,搞清诸葛亮真的不在人世了,才再派兵追赶,可已经是为时晚矣,蜀军早已撤走。这就是“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典故,意思是死去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尽管如此,司马懿仍然不愧为一代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