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养

一丘之貉

【释义】貉是一种形似狐狸的小兽。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没有差别,都是坏人。

【出处】汉·班固《汉书·杨恽传》。

汉宣帝时期,杨恽在朝廷作中郎将。杨恽的父亲杨敞担任过大司农、御史大夫,还代理过丞相,是朝廷的大官。霍光谋反被杨恽告发,杨恽随之被封为平通侯。

杨恽因为受到皇帝的器重,自以为很了不起,把朝廷的大臣们都不放在眼里,经常直直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和过失。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嫉恨。不久,太仆戴长乐被人告发,被捕下狱,戴长乐怀疑是杨恽密告他的,因此在狱中写了一封信,向皇帝告状,说杨恽诽谤朝廷,咒骂圣上。他在信中写道:“有一回,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人杀了,他发议论说:昏庸的君主不采纳大臣们的良策,自然要得到如此的下场。秦二世胡亥宠信奸臣,杀害忠良,所以灭亡。若是他任用贤臣,也许秦朝会持续到现在呢!总而言之,古今的昏君都是一丘之貉。这是杨恽引亡国之事,诽谤当世之主,违背人臣之礼……”

听说杨恽有这样的言论,汉宣帝非常气愤,但念他过去有功,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削职为民。

后来,杨恽对着暴君桀、纣的古画像,随口说道:“要是皇帝能看到这幅画,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就可避免亡国换朝了。”

宣帝听了大怒,终于把杨恽杀了。

一代楷模

【释义】楷模:榜样、模范。给一代人树立了榜样。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靖传》。

唐朝初期,将领李靖武艺高强,深谙兵法,所以,打了许多胜仗。

李靖跟随唐高祖李渊南征北战,为大唐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勋,多次得到奖赏。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封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调任兵部尚书。有一年,突厥军犯境,李靖仅率领骑兵3000人,就一举将敌军击退。后来,李靖又立下不少战功,官职升至尚书右仆射。

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应该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患。一次,趁唐太宗派他访察民俗之机,呈上一份奏书,禀报说自己的脚生了毛病,请求退休归家。唐太宗见李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派中书侍郎去传他的旨意。

唐太宗认为,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者甚少,像李靖这样的有功之臣,能够识大体而隐退,实在是可嘉之士呀!唐太宗对李靖说:“我同意你的请求,并不是单单成全你的志向,而是想把你树立为一代人的典范呀!”(朕令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李靖如愿以偿。

一蛇吞象

【释义】亦作“巴蛇吞象”。巴蛇是传说中的一种神蛇,长800尺,能吃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佚名《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是传说中南海的一种神蛇。它身长足有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连骨头吞下肚里,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被吐出的骨头可以医治腹内疾病。这个传说流传很广。屈原在《天问》中有“一蛇吞象,其大如何”的句子。

后来有人根据传说,改编成“蛇吞象”的故事:古代有个穷苦猎人叫阿象,他怜悯一条饿昏的小蛇,精心地把它饲养大。此后,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使自己变成了富翁。但由于他贪得无厌最终被青蛇一口吞掉了。这个故事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形象描述。

二疏辞官

【释义】“二疏辞官”表示不慕官场,及时隐退。

【出处】此典出自《汉书·疏广传》。

汉代汉宣帝时期,有两个贤德之人,一个叫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一个叫疏受,字公子,是疏广的侄子。公元前67年,宣帝册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几个月以后,丙吉当上了御史大夫,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太子家令。疏受好礼恭谨,才思敏捷,善于辞令。一次,宣帝来到太子宫,疏受迎送应对,祝酒上寿,一切都彬彬有礼,皇帝满心欢喜。不久,疏受就被封为太子少傅。皇太子每次入朝,疏广和疏受都陪同前往。太傅疏广在前,少傅疏受在后,叔侄都是太子师傅,在朝廷上下传为美谈。

一次,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就没有危险。’功成身退,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啊!”我们官居高位,俸禄二千石,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及时隐退,恐怕有后悔的那一天。我认为,不如叔侄二人相随出关,告老还乡,以终天年,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疏受叩头说:“谨听大人教诲。”当天,二人都上书称病。三个月后,皇帝垂问,疏广就说自己病重,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也觉得他们的确年老了,就答应了赐给他们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黄金五十斤。临行时,许多公卿大夫、朋友、同乡都为他们送行,在长安东廓门外摆下酒宴,送行者的车有几百辆,叔侄二人向众人告别而去。在道路两旁观看的人都说:“这是两位贤德的大夫啊!”有的人还感动得流下泪来。

人中之龙

【释义】形容杰出的、非凡的人才。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宋纤传》。

宋纤是晋代一位文才出众、品德高尚的人。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后来看到统治阶级内部的种种黑暗,便开始厌恶官场生活,立志不参与政事,隐居终老。

当地太守马岌很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寻访他,想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赶紧吩咐童儿关门,拒不相见。

马岌吃了个闭门羹,有点不高兴。但转而一想,一个人能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洁身自好,清贫自守,又禁不住生出敬佩之心。他颇有感慨地对随从说:“宋纤的大名常能听到,他的德行总让人想着去效仿,但他的身形却不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在许多人想跻身其间的官场,绝无仅有。宋先生可真称得上是人中之龙啊!”

三省吾身

【释义】经常自我检查,反省自己。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学而》。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年纪虽小,却勤奋好学,深受孔子的喜爱。

一天,同学们问他:“你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呀?”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地这样问问自己:替别人办的事情有没有尽到力啊?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啊?先生教我的学业是不是学习好啦……如果发现哪样做得不合适,我就及时改正。这样慢慢地也就成了习惯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义无反顾

【释义】为正义的事业而勇往直前。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汉司马相如才华出众,很得汉武帝赏识,便把他调到身边做事。

当时巴蜀地区因不满唐蒙高压征集民工来修治通往夜郎、僰中的西南夷道而发生骚乱。武帝就让司马相如去劝责一下唐蒙,并让他写一篇安民文告,向巴蜀老百姓解释一番。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镝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们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义无反顾”就是从文告中“义不反顾”一句中引申出来的。

下车泣罪

【释义】表示为政宽仁,感于自己政教之责而哀怜罪人。

【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

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爱戴,舜便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他。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见到有个犯罪的人被押着走过。禹吩咐把车停下,问:“这人犯了什么罪?”

押送的人回答说:“他偷了别人家的稻谷被抓住,我们把他送去治罪!”禹听了便下车,来到那罪人身旁,问:“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

那罪人看出问话的是个大人物,以为受到严惩,吓得低着头不敢吭声。禹对此并不生气,一面对他进行规劝,一面流下泪来。禹左右的人见了,都很不理解。其中一个问道:“这人偷了东西,该送去受惩罚。不知大王为什么流下眼泪?”

禹擦了擦眼泪回答说:“我不是为这个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从前尧和舜做首领的时候,老百姓和他们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首领,老百姓却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来,百姓所以犯错,在于我的过错,是我对他们教育不够。所以我内心感到非常痛苦!”武士和罪犯听了都深受感动。

禹当即命侍从取出一块龟甲,在上面刻写了“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几个字,然后下令把那罪人放了。

大公无私

【释义】为公着想,毫无私心。

【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篇》。

祁黄羊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当时晋平公事无论巨细都同祁黄羊商讨,特别是对官吏的任免上。

一天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一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称职?”

祁黄羊说:“解狐才干敏练,通达政务,让他去一定能够胜任。”

晋平公听后感到奇怪:“你对解狐的印象很坏,平时你们从不交往,你怎么会推荐他去那么重要的县城作县令呢?”

祁黄羊说:“大王问我,谁当南阳县令合适,并没有问我和谁的关系好。”

于是晋平公派解狐到南阳任职。解狐到了南阳,废除许多不合理的法规,公平处理老百姓的诉讼,兴修水利,按时节督促农民种田养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南阳县的百姓对解狐非常爱戴。南阳上缴的赋税也有大幅度增加,晋平公对解狐的政绩感到十分满意,更赞赏祁黄羊荐举人才得当。

当时晋国的法纪很混乱,地方官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富人为富不仁,欺压良善,经常有人到京城告状。朝中急需一名判官审理这些案件。

因此,晋平公征询祁黄羊意见说:“朝中缺一名判官,你看谁担任比较合适?”

祁黄羊说:“祁午当判官很合适。他公正廉洁,不徇私情,执法严明。”

晋平公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的亲生儿子吗,你推荐他当法官,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从容地说:“你问我谁可以当判官,我只考虑谁当判官称职,根本没想过我与被推荐人的关系,祁午是我的儿子,但我知道他更是一名称职的判官,所以推荐了他。”

晋平公虽然任命祁午当了法官,总觉得有些不放心,就不断地派人了解祁午的任职情况。他了解到,祁午克尽职守,办事公正,很得众人的好评。从此对祁黄羊更加信任。

孔子听说这件事,评价说:“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呀,荐举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完全凭才能取人。”

大义灭亲

【释义】对犯罪的亲属也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州吁是春秋时卫国卫桓公的弟弟,他一心想当国君,就与自己的心腹石厚密谋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王位。

州吁当上国君以后,担心人心不服,自己的王位坐不稳,就同石厚商议。

石厚的父亲石碏是卫国的老臣,一直忠心耿耿,德高望重。深得人们敬佩。他早就告诫石厚别这样做,但石厚不听。他对州吁杀害哥哥篡夺王位十分不满,一时又没有办法,就以年老有病为由,回家休养去了。石厚就向州吁建议,利用石碏的威望,请他出来辅佐朝政,就能收服人心,州吁的王位就会安稳。

州吁觉得很有道理,就叫石厚回家去劝说石碏出山。石碏觉得这是除去州吁和石厚、为先王报仇的好机会,就答应了。石厚对石碏说:“现在人心不稳,该怎么办呢?”石碏说:“诸侯即王位,要得到周天子的批准,应该请人到周天子那儿去说情。”石厚又问:“该请谁去才好?”石碏说:“陈桓公跟周天子关系很亲密,跟我的交情也不错,你和州吁一起去见陈桓公,请他去跟周天子说说,肯定没有问题。”

石厚把父亲的意思转告了州吁,州吁很高兴,就和石厚一起到陈国去见陈桓公。这时,陈国大夫子睨已接到了石碏的密信,石碏请陈国帮忙除掉州吁和石厚。

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子睨把他们两人带到太庙去见陈桓公。来到太庙门口,州吁和石厚看见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忠不孝无德无义者不准进去。”两人吃了一惊,忙问子睨:“放块牌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子睨说:“这块牌子一直就在这里,没有什么意思,你们不必多心。”州吁和石厚进了太庙,马上就被陈桓公命令武士抓了起来,陈桓公拿出石碏的密信,当众读了起来。信中说,州吁和石厚大逆不道,谋杀国君,篡夺王位,请陈国帮卫国伸张正义,除掉两人为民除害。

陈桓公打算把二人斩首,但子睨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杀他不妥当,还是让卫国自己处置,陈桓公便派人通知石碏。

石碏接到陈桓公的通知,就同大臣们商量怎么处置州吁和石厚。州吁是肯定应该杀掉的,但大臣们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石碏又这么老了,想看在石碏的面子上,从轻处罚石厚。石碏却说:“州吁犯这么大的罪,都是我儿子石厚教唆怂恿的,我怎么能为了私情而不顾天下大义呢!”他又问大臣们谁去执法,大臣们都不想亲手杀死石碏的儿子,没有人响应。石碏就说:“没有人去,那我就亲自去!”他的一个家臣见了,赶紧把他拉住,表示愿意前去执法。

家臣到了陈国,当众砍下了石厚的脑袋。消息传到卫国,人们都拍手称快,称赞说:“石碏为了伸张正义而杀了自己的儿子,真是大义灭亲啊!”

大逆不道

【释义】原指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秩序的言行。现用来形容罪大恶极。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楚汉相争,相遇于广武城,楚军与汉军摆开阵势,项羽跃马阵前喊话:“小儿刘邦,你我二人相争,天下黎民涂炭吾心不忍,今天你我单独较量,作一了断,谁胜了,天下就是谁的,快来受死!”

刘邦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就回答说:“你不配向我挑战,你已经是个十恶不赦理该诛杀的罪人。”接着他数说了项羽的十条罪恶:“第一,你违背了我们的约定,我先攻下关中,按约应该为关中王,你却自己称王;第二,你杀死卿大夫,自己称霸;第三,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带兵入关;第四,你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第五,你杀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第六,你活埋20万秦国百姓;第七,你封王封地,赶走原主,弄得天下不宁;第八,你占有了彭城,夺取韩国之地,又强占梁国和楚国的大片土地;第九,你阴谋杀害义帝怀王;第十,你作为臣子却杀死君主,为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还有何面目来向我挑战啊!”项羽一听,气得脸色铁青,拉开劲弓就射,刘邦躲避不及,被一箭射中胸口,跌倒在地。汉军将士赶紧抬起刘邦退回广武城中。刘邦以诈死来诱敌,假装被项羽射死,晚间楚军来偷袭汉军,被杀得大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指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颜渊》。

一次,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先生,请问怎样立身处事才合乎‘仁’的道德?”

孔子说:“一个人待人接物,都要严肃、认真和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论在朝廷做官,还是落职在野,都不要发牢骚。”

仲弓感激地说:“我虽然迟钝,但先生的话我还是要牢记心上。”

不可救药

【释义】药:治疗。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治。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大雅·板》。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弄得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周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

“老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老夫一片诚意将你劝,

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

真是病重得不可救药。”

这首诗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入膏肓一样无法治愈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国人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不食盗食

【释义】“不食盗食”形容坚持廉洁方正的原则。

【出处】此典出自《列子·说符》。

东方有一个人,名叫爰旌目,一次要出门到很远的地方去,走到半路没有东西吃,就饿昏倒了。

狐父的一个强盗名丘,看见他快要饿死的样子,便拿来一些汤水饭喂给他吃。

爰旌目吃了三口以后眼睛才开始看得见东西,他开口问道:“你是做什么的?”

答道:“我是狐父人,名字叫丘。”

爰旌目说:“哦!你不是个强盗吗?干吗要来给我饭吃呢?我是一个讲信义的人,不吃你们强盗送来的饭!”

于是,他便两手按在地上用力呕吐,呕吐不出来,喉咙里格格作声地趴在地上死去了。

不欺暗室

【释义】就是即使在别人觉察不到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形容心地光明。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

春秋时期,遽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臣。他为人十分正派,很得卫灵公的信赖。

有一天晚上,他乘马车经过王宫门口。按照当时的礼节,臣子乘车经过王宫门口时应该下车敬礼示意后再离开。但到了晚上宫门已经关闭,又没有人看见,臣子不行礼也是可以的,但遽伯玉认为既然定了这个礼节,就不管是什么时间,有没有人看见,自己都应该遵守。所以,他到了宫门口以后,就停车下来,恭恭敬敬地向王宫行礼表达敬意,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

这时,正好卫灵公还没有睡,他正在宫里和夫人南子说话。他听见宫外有马车行驶的声音,知道马车是从东往西走的,到了宫门口还停了一会儿。

他就问南子说:“这是谁呀?怎么会在宫门口停下呢?”

南子说:“坐车的人肯定是遽伯玉,他乘车从东往西边去了。”

卫灵公觉得奇怪,就问:“你怎么知道那一定就是遽伯玉呢?”

南子说:“遽伯玉是有名的忠臣、贤人,他光明磊落,表里如一,他不会在公开场合故意表现自己来博取名声,也不会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做不该做的事。他最遵守礼节,就是没人看见,他也决不会忽略自己应尽的礼数。刚才一定是他坐车经过官门,下车行了礼以后才离开。”

卫灵公听了有些怀疑,就派人暗中调查,结果还真是这么回事。他暗下佩服南子的判断力,却故意同她开玩笑,骗她说:“我派人查过了,昨晚的确是有人坐车经过王宫,在宫门外停车行了礼,但这人却并不是遽伯玉。”

南子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倒了一杯酒,向卫灵公表示祝贺。卫灵公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说:“你昨晚说那人是遽伯玉,我告诉你说是另外的人,你猜错了,为什么还要向我祝贺呢?”

南子说:“原先我还以为卫国只有遽伯玉一个贤人,现在才知道我们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贤人,这说明您至少有两个贤臣,难道还不值得祝贺吗?”

卫灵公听了,很佩服南子的远见卓识,就接过酒喝了,笑着把真相告诉了南子,并说:“第二个贤臣倒是还没有找到,可你却是我的贤妻啊!”从此,他对南子更加敬重了。

为人作嫁

【释义】比喻一个人空有满腹才华、本领,却不能直接为己用,不得不借助他人力量,为他人服务。现多作为颂扬“甘为人梯”的精神,属褒义。

【出处】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百七十。

唐朝的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名叫秦韬玉。但他写的一首题为《贫女》的七言律诗,却非常著名。全诗如下:

蓬门未识翁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的大意是:我这个生在穷人家的姑娘,从小就穿着粗布做的衣裳,因为家境清贫,我都长成大姑娘了,还没人来替我说媒。如今,人们看重的只是衣着、打扮,有谁欣赏我的高尚情操呢?我有一双灵巧的手,针钱活儿也在姊妹们之上。至于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讨人家的喜欢,跟别人争妍斗丽,这种事情我是不愿意干的。你看我这样的脾气、性格,不随和如今的世态人情,即使有良媒相托,不也是难择佳婿吗?唉!我自己的亲事毫无指望,叫人心神不定,可是还要天天手按金线、银线刺绣绸衣罗裙,不停地为人家缝制出嫁的衣裳啊。

诗人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对现世的强烈不满,因为出身的卑贱,导致待遇的不平等,却毫无办法。那些才智超群的寒士,终年为人家谋划、献策,得不到朝廷的赏识、重用,这是多么叫人伤心啊!

为虎作伥

【释义】充当恶人的爪牙,帮恶人办坏事。

【出处】宋·李搛等《太平广记》。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饿虎,在深山老林里遇到一个人,就把那个人咬死吃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老虎享用不可,不然就不放鬼魂。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就给老虎当向导,帮助老虎找人,老虎见到鬼魂找到人,就把人咬死。鬼魂找到了替身,为了使自己早点离开老虎,就上前去把那个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加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干吃人勾当的鬼魂,叫做“伥鬼”。

“为虎作伥”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为富不仁

【释义】“为富不仁”形容一心为了发财,不择手段地剥削人民。

【出处】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滕文公知道想要维持他的政权,必须懂得一些治国的道理,于是他去请孟子给他讲治国的方法。孟子告诉他,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设法缓和一下国内的阶级矛盾。其办法之一就是使赋税正常,要有一定的赋税制度,并劝滕文公不要穷征暴敛,以缓和人民的反抗。他还引鲁国正卿阳虎的话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要发财就不能讲仁爱,讲仁爱就发不了财。)

五十步笑百步

【释义】逃五十步的人笑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犯了同样错误,程度轻的人讥笑程度重的人。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他极力主张实行仁政,为了使他的思想能够得到实现,他到处奔波,到各国去进行游说。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魏国的国君梁惠王接见了他。梁惠王是个很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为了振兴魏国,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勤于处理朝政。可他喜欢用兵,想通过对外战争来实现自己的霸业,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梁惠王感到有些迷茫,可又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这次孟子来了,梁惠王就向他请教。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了,黄河以北受灾,我就让老百姓移居到黄河以东去,还调运粮食到河北岸去赈济灾民;假如黄河以东受灾,我也用同样的办法处理。我观察过其他国家,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辛勤操劳,用心治理国家,但是他们国家的民众也不见减少,我国的百姓也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比方吧!两军交锋的时候,打败了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有的逃了五十步。那些逃了五十步的士兵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说他们是胆小鬼,您说他们有道理吗?”

梁惠王笑着说:“这能有什么道理?他们自己不也是在逃跑吗?只不过跑得慢而已。”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那就应该明白为什么您的百姓不如邻国多的原因了。您虽然比邻国的国君更关心百姓,但还没有实行仁政。您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作战必然会有伤亡,人口怎么会增加呢?”

梁惠王虽然向孟子请教实行仁政的方法,并当时点头同意,但后来并没有做到。

公而忘私

【释义】为了公事而忘了私事。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

祁黄羊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合计一番。

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召进宫,问他:“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想了想,说:“解狐去比较合适。”

晋平公知道解狐平时与祁黄羊有点不和。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狐,有点让人琢磨,就说:“解狐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他去当县令?”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南阳县令,又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点了点头,说:“好吧!”于是就派解狐去当南阳县令。解狐到了南阳,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戴他,认为晋平公用人确实高人一等。

不久,晋平公又把祁黄羊找来,说:“现在还缺少一个军尉,你看谁能够胜任?”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晋平公听了,又吃了一惊,原来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当时,特别忌讳推荐自己的亲属当官,因为很容易招来闲话。晋平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去当军尉,就不怕别人说你徇私情?”祁黄羊笑了笑,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当军尉,又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我看谁胜任这个职务就推荐谁,不管他跟我有没有关系,这样,我还怕什么闲话呢?”

晋平公十分赞赏他的坦荡,就说,“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称职,老百姓又说好,说晋平公又用对了人。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感慨地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凤毛麟角

【释义】凤,凤凰。麟,麒麟。传说中的珍异动物。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

【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南朝宋代的著名诗人谢灵运,才思敏捷,文章精美,使人读后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其孙谢超宗,也极有文才,颇有名声。

谢超宗曾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王府中的文告函件都出自他的手笔。新安王的母亲殷涉仪去世后,谢超宗撰写悼念死者的悼词,写得非常精彩,孝武帝读过以后大加赞扬,对左右说:“谢超宗真是有凤毛呀,天下又出了一个谢灵运!”

当时右卫将军刘道隆也在座。他听孝武帝夸谢超宗有凤毛。他是行伍出身,不懂得凤毛是什么意思,误以为他真有凤凰的羽毛,就跑到谢家,央求说:“听说你有稀奇物件凤毛,快让我看看!”

谢超宗不明来意,反问道:“我这个贫寒之家,你说能有什么稀罕之物呢?”

刘道隆还认为他们故意珍藏,就自己找寻起来,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什么凤毛,他自言自语他说:“早上陛下说你有凤毛啊,怎么找不到呢?”

谢超宗接着说:“凤毛麟角如此珍贵的宝物,我哪里有啊!”从此,这个笑话广为流传,成语便由此转化而来。

匹夫有责

【释义】匹夫,指平民。指国家兴亡,每个人都负有责任。

【出处】明·顾炎武《日知录》。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出身于乡宦之家,6岁开始读书学习,从小就有远大志向。14岁时,他就参加了除旧革新的社团——复社。

1645年,清兵攻占了南京。顾炎武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不久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临终前,她对顾炎武叮嘱道:“你千万不要做清朝的臣子!”顾炎武流泪答应。从此,他伪装商人,四处奔走,联络沿海的抗清力量。清朝进士叶方恒为了吞没顾炎武的家产,勾结顾家的仆人陆恩告发了顾炎武,顾炎武被官府追捕,不得不逃离江南,前往山东。

在北方20多年的艰苦岁月里,顾炎武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一年之中有半年住在旅店里。他与20多位朋友在雁门以北的地方建立秘密活动据点,坚持反清。后来,他定居在陕西华阴。

50岁以后,顾炎武集中精力撰写《日知录》,阐述他的思想和观点。他在日知录中有一句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失有责。”表明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天下无双

【释义】天下没有第二个。形容超群出众,独一无二。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

湖北江夏人黄香,其父是一个小官,因母亲早早过世,只有父子二人过着清苦的生活。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为官又清正廉明,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天之骄子

【释义】汉时指匈奴民族,即匈奴是上天所骄宠的儿子,故极其强盛。后指能力非凡的人。

【出处】汉·班固《汉书·匈奴传》。

匈奴是我国北部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在秦末汉初的半个世纪中,先后征服了我国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许多少数民族,并屡犯汉族地区。公元前200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和匈奴人作战,结果被围困七天七夜,历经艰难才脱险。此后,汉朝几代皇帝都不敢与匈奴碰硬。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后,下决心解除这一后患。

武帝在位期间,先后派韩安国、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征伐匈奴,屡次取得重大胜利。公元前90年,匈奴单于狐鹿姑再次入侵汉族地区,抢掠百姓财物,杀死汉朝官员。武帝非常愤怒,派大将军李广利领兵七万,御史大夫商丘成领兵三万,重合侯莽通领兵四万,前去反击匈奴。

狐鹿姑得知大批汉军反击,马上丢弃笨重的军事设备,威逼民众迁居。汉军三支队伍进入匈奴控制区后,商丘成的人马与匈奴兵交战九天,互有死伤;莽通的人马因匈奴兵自行退去,未曾交战;李广利的人马则大败匈奴兵,并乘胜向北追赶。

就在这时,京城里传来了李广利的家属因犯罪而被捕入狱的消息。李广利非常担忧,不知如何是好。部下有人建议,索性深入匈奴腹地,建立更大功勋,以此为家属抵罪。李广利采取这一方法,继续北进,结果大获全胜,杀了匈奴的左大将。

狐鹿姑虽然丢弃笨重的军事设备后退,但他的实力没有受到多大损伤。等到李广利消耗了相当的实力后,他亲自率领五万骑兵,袭击李广利的队伍。结果,汉军大败,李广利投降,狐鹿姑把女儿嫁给他为妻。但一年后,因遭到已投降匈奴的原汉使卫律的嫉妒而被害。

就这样,武帝派出的三支军队都遭到了严重损失,仍没有达到反击匈奴的目的。为此,单于派出使者,致书武帝说:

“南方有大汉,北方有强胡。你们知道我们胡是什么吗?胡,是上天的宠儿啊!”

单于要求武帝开放关口,让匈奴人方便出入;允许他们娶汉女为妻,并每年给匈奴若干美酒、粟米、绸缎布帛。这样,他们就不再在边境骚扰。

汉武帝和匈奴通过这次针锋相对的较量,认识到“上天的宠儿”一时难以消灭,就有了和谈的意思。武帝病死后,汉朝和匈奴仍是时战时和。

心怀叵测

【释义】叵:不可。测:测定。心里怀着不可测度的险恶用心,比喻害人的奸诈心计。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方经常混战。由于魏较强大,蜀、吴常联合攻魏。

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几年后,刘备再次与东吴孙权结成联盟,准备北上进攻曹操。曹操急忙召集手下的谋士商议对策。

谋士荀攸说:“与其坐等刘备和孙权两家打上门来,不如我们主动出击。”

曹操皱着眉头说:“可是万一西凉王马腾在我南下远征时乘虚而入,我们的后方岂不要危险了?”

荀攸又献上一计,说:“丞相的担忧很有道理,不除掉马腾,终究是个后患。不如封他为征南将军,下诏书诱骗他进京,然后见机下手……”曹操照计行事。

马腾接到诏书后犹豫不决,他的侄儿马岱极力劝阻他不要应诏入京。马岱说:“曹操假借皇帝的名义,下诏书给你,完全是心怀叵测,你千万去不得。”马腾的儿子马超则主张将计就计。在京城寻找机会,杀了曹操。马腾权衡再三,决定让马超留守西凉,自己带5000兵马赶赴京城。

马腾到达京城许昌后,派人暗中与曹操的侍郎黄奎联络,密谋杀掉曹操。谁知消息走漏了,曹操抓到了马腾的把柄,便抢在马腾动手之前,把他和黄奎一齐抓获斩首。

以德报怨

【释义】以恩惠来报答怨仇。形容不记前嫌反给好处。

【出处】汉·戴圣《礼记·表记》。

宋就是魏国的一个小县令,他管辖的范围是靠近楚国边境的一个小县。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看上去新鲜得多。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这件事后来被魏国的瓜农看到,非常恼怒,他们纷纷地跑到县令宋就那里述说楚国村民的罪恶行径,请县令给他们作主,他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

“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

“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

“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

“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感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宋就也因此事受到魏国国君的赏赐,当地百姓更加敬重宋就了。

见利忘危

【释义】“见利忘危”用以告诫人们:见利忘危,则危在旦夕;反之,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

【出处】此典出自《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一天,庄周在雕陵栗园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面飞过来。这只鹊鸟翼长七尺,目大径寸,从庄周面前飞过,竟然触到他的额头,也不理会,最后落在栗树林中。

庄周奇怪地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这么大,却飞不远;眼睛这么大,却看不清?”

于是撩起衣裳,快步走上前去,手拿弹弓,准备寻找机会弹射它。这时,又看见一只知了,躲在浓荫下,悠然自得地乘凉,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旁边,一只螳螂隐藏在一片树叶后面,蠢蠢欲动,得意忘形,准备捕食知了。那只奇异的鹊鸟一心想捕食螳螂,以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出类拔萃

【释义】比喻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伊尹是商初的名臣,先后辅佐了汤王、外丙、仲王,德高望重。仲王死后,太甲即位,太甲昏庸无道,伊尹把太甲放逐,直到太甲悔悟自新,又重立太甲为王。孤竹君是商王朝所分封的一个小国诸侯,他有两个儿子,即伯夷、叔齐,孤竹君命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兄弟二人便去投奔西伯侯姬昌。武王伐商,伯夷、叔齐坚决反对。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伯夷、叔齐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后饿死。兄弟二人重情于同胞情谊、冷淡功名富贵的情操享誉后世,深为后人称道。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询问孟子:

“能不能将伊尹、伯夷与孔子相提并论,同称为天下圣人呢?”

孟子回答得非常干脆,他说:“当然不能,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惟一的圣人,谁也没资格与孔子相比。”

公孙丑又问:“那么这三位贤人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孟子回答道:“有,而且不少。比如伊尹甘冒篡位反叛的恶名,放逐了太甲,使商汤王的社稷不致倾覆。这件事,孔子会作,伯夷也会这么干。伯夷不愿违背父亲的意志,放弃了诸侯的封爵,甘愿忍受贫寒,孔子与伊尹会采取与他相同的办法。这三位贤人如果当了国君,他们都有能力统一天下,使天下诸侯按着规定的礼节来朝见;如果让他去做一件违反道理的事,他们都会拒绝,如若让他们去杀无辜的人,哪怕会因此获得天下,他们也同样会拒绝做的。这就是他们相同之处。”

公孙丑追问道:“既然他们都不做坏事,那还有不同的地方吗?”

孟子继续回答道:“不同的地方差别就太大了。你应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学生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宰予说:‘我的老师比尧舜高明得多。’子贡说:‘我的老师能够从一国的礼制来判断它的政治情况;听到一国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品德教育水平。我老师的治国思想是千秋万代的君主所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谁违背了我老师的治国思想,他就治理不好国家。’伊尹和伯夷都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贤人,他们没有功垂百代的治国思想,跟孔子相比,他们相差太远了,事实上孔子比他们优秀得多,他们根本就没法跟孔子相比。”

公孙丑觉得老师孟子评论得很对。

包藏祸心

【释义】形容怀着害人的念头。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

公元前541年,楚国的公子围在副手伍举的陪同下,带了许多兵马到郑国去迎亲。原来,郑国是个小国,楚国是个大国,郑国与楚国交好,想的是借它的力量跟其他诸侯国对峙。为此,大夫公孙段把女儿嫁给楚国的公子围。

执政大夫子产见公子围带了许多兵马来迎亲,害怕他乘机侵袭,便不让公子围等人住进城里的馆舍,并派子羽对公子围说:“敝都的馆舍狭小,容纳不下您这么多的随从,委屈你们住在城外,并举行迎亲仪式吧。”

公子围非常愤怒,命太宰伯州犁对郑国大夫子羽说:“承蒙贵君赐给敝君大夫恩惠,把贵君大夫的女儿嫁给敝君的公子作妻子。敝国上下对这件事极为看重,出发前摆了宴席,在宗庙中进行了祭告。如果在野外举行迎亲仪式,就把贵君的恩惠赐到草丛里去了,我们也就欺骗了先君,这等欺君大罪我们可担当不起啊!”子羽说:“我们郑国国家小,但国小并没有罪过,倒是依靠大国而不设防备,那才是罪过。我们本想通过联姻使自己得到安宁,而楚国作为大国却怀着害人之心,想欺负我们郑国,这是不对的。”

处之泰然

【释义】后人用“处之泰然”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雍也》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

春秋时,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颜回的人,被孔子称为是品格高尚的君子。有一天,孔子对其他学生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呀!他用一个竹筐子吃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面,别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困苦,但颜回却依然快快乐乐。他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曾注释过《论语》。在颜回的这段记载后面,朱熹感慨地写道:“颜回的家境贫困到这种程度,他却处之泰然。”

奴颜婢膝

【释义】奴颜:奴才的谄媚相。婢膝:指婢女常常下跪。形容向敌人卑躬屈膝,献媚求宠。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陈仲微传》。

陈仲微是南宋度宗时的著名谏官。宋度宗昏庸无能,不理朝政,他把大权都交给了太师贾似道。

贾似道见度宗十分昏庸,就专横跋扈,排斥异己。而这时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吞金灭辽,又迅速占领了北方大半个中国,南宋危在旦夕。

陈仲微看到这种情况,内心焦急万分,他大胆上书,严厉指责贾似道误国,并认为宋度宗对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谏书中又从宋朝的历史上进行分析,认为北宋徽宗时代和南宋高宗时代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些奸相都是对敌人奴颜婢膝,以致误国误民。

他还在谏书中希望宋度宗和贾似道以历史为镜子,能够彻底悔悟,改过自新,共御外敌。

但是,宋度宗不听陈仲微的劝谏,继续重用贾似道。直到度宗死后,谢太后当政,才将贾似道放逐。没过多久,元军兵临城下,南宋灭亡了。

礼贤下士

【释义】对有能力的人,以礼相待。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李勉传》。

唐朝有一个名叫李勉的人,他是皇亲。李勉为官清廉,以善用人而闻名。他奉命巡查州县官吏政绩时,发现一个名叫王疿的人很有才华,便让他代理县令的职务。

不久,王疿遭到权贵的诬陷,唐肃宗颁下诏书,要李勉处死王疿,李勉没有马上逮捕王疿,而是连夜上奏章,请求朝廷赦免他。

肃宗接到奏章后,免去王疿死罪。但是,李勉也因执行圣旨不力而被召回京师受罚。

李勉进京后,向肃宗面奏王疿是无罪的,现在要任用的,就是像王疿这样正直能干的人。肃宗了解了全部情况后,对李勉坚持正义、保护贤才的做法予以肯定,授他为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少卿之职,并任命王疿为县令。王疿到任后,为官清正,办事公道,很受百姓爱戴。朝中人也都称赞李勉能识别和爱惜人才。

后来,李勉担任节度使,听人说李巡、张参这两个人相当有才学,便请他俩来辅助自己办理公务。李勉并不因为这两位名士是自己的下属而摆任何架子,而是始终以礼相待。凡有宴饮,总要请他们出席。

不幸的是,李巡、张参两人不久先后去世。李勉非常怀念他们,每逢宴请宾客时,总要设两个空位,照常摆着酒菜,就像他俩还活着似的。

不仅是对李巡、张参那样的贤才,就是对普通士兵,李勉也是以礼相待,爱护备至,所以在他手下当差的人,都愿意为他尽力。

后世对李勉的品格和为人十分推崇,特别是对他尊重有才德的人,有礼貌地对待地位低下的人,更是长久地称道。

冰魂雪魄

【释义】“冰魂雪魄”形容一个人的品质纯洁,行为高尚。

【出处】此典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古代,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叫刘得仁。他死后,诗人们都争着写诗悼念他,一时间有许多悼亡诗问世。在这些诗篇中,只有供奉僧栖白写的诗大有名望。这首诗是:“忍着悲苦到这里献诗悼亡,可是,行为高尚、操行清白的忠魂已难招回。喝令浓香的桂花从月中飘下,落在坟上,长出桂枝来,心中的愁苦才会消除。”

华而不实

【释义】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

“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到。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随他。”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纳闷,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随他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就回来了。”店主说。

在店主的眼里,阳处父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同流合污

【释义】指没有独立的节操,混同于俗流,随世而浮沉。后来也指与坏人一同做坏事。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万章问孟子,为什么孔子憎恨好好先生?

孟子说:“这种好好先生,八面玲珑,四方讨好,你要批评他吧,他又没犯什么大错。表面上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实际上他是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伪君子。这同尧舜的圣德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孔子憎恨这种人。他们同流合污,一点也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万章说:“我记得孔子说过,他厌恶狗尾草,因为它冒充禾苗;他厌恶邪恶的才智,因为它会破坏仁义;他厌恶夸夸其谈,因为它破坏了信用;他厌恶郑国音乐,因为它干扰雅乐;他厌恶紫色,因为它影响红色……”

孟子打断了万章的话,说:“孔夫子所憎恨的好好先生,说句老实话,他们其实是道德败坏的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尽,必将自取灭亡。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初,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寤生,小的叫共叔段。但姜氏只宠爱小儿子共叔段,她总在郑武公面前夸赞共叔段,想让武公以后把君位传给共叔段,武公一直都不答应。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承君位,就是郑庄公。他母亲怕他的弟弟吃亏,就要求庄公把制邑(在今河南汜水县)封给共叔段,郑庄公没有答应。姜氏又要求把京城(今河南荣阳)封给共叔段。因为这一要求也超出了当时的礼制规定,郑庄公还是不愿意。姜氏见庄公一再拒绝自己的要求,就非常生气,郑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共叔段到了京城后,倚仗着母亲的支持,就私自招兵买马,暗中训练军队,屯积粮草,想等待机会下手,夺取哥哥的皇位。

消息传到了国都,大臣祭仲等人很替郑庄公担忧,劝郑庄公趁早作打算,教训一下共叔段。郑庄公说:“坏事干得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们就等着瞧吧!”

后来,共叔段果然趁郑庄公要去洛阳朝见周天子的机会,由母亲作内应,发动叛乱。但郑庄公早有准备,朝见周天子也只是个幌子,他很快就带领人马杀回来,击败了共叔段,共叔段只好自杀了。

如出一辙

【释义】“如出一辙”比喻言论或行动完全一样。

【出处】此典出自宋代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名将晚谬》:“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指关羽、王思政、慕容绍宗、吴明彻)之过,如出一辙。”

宋朝时候,有一个叫洪迈的人,字景庐,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在地方做过知州,在朝廷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等官职,监修过国史。洪迈的一生读了很多书,他看书的时候,只要有心得体会,便随笔记录下来,这样前后近四十年的时间,著成了一部《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共五集,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方面的笔记。书中考证了宋以前的一些历史史实、政治经济制度;记述了不少词章典故。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在这本随笔的续笔第十一卷中,洪迈指出,历史上有些将领,如蜀将关羽,南北朝时西魏名将王思政、北齐名将慕容绍宗、南朝陈名将吴明彻都曾威震一时,立过盖世之功。但他们到了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人的过失就像车辙一样,都是因为恃功骄傲而轻敌所致。

“如出一辙”原意为好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一样。

安贫乐道

【释义】“安贫乐道”后来多指虽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剥削阶级提出的一种骗人的话,意思是要人们安于穷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们的那套说教。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为了维护封建贵族的统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著名论点,即“忠恕之道”。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刑杀。在孔丘的学说中,劝人安贫守法是一项重要内容。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并用这个作为衡量他的学生品行好坏的一项标准。

据史料记载,孔丘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孔丘最为得意的弟子叫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范。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丘曾称赞他说:颜渊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他虽然贫居陋巷,只有一小竹篮子干粮,一瓢水,也能活的很开心。

尽忠报国

【释义】竭尽忠诚,报效国家。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颜之仪列传》。

颜之仪是南北朝时期北周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当时的北周,依仗国强势大,经常挑起事端,多次进攻南方城池,掠夺大批财物。周宣帝不按国家法令办事,刑政混乱,随意发布命令。颜之仪见此情形,直言劝谏,一点情面也不留。周宣帝对他非常反感,一次,曾经想杀他。朝中大臣们一直为颜之仪求情,周宣帝才饶恕了他。

周宣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年幼的周静帝继位。这时朝廷大臣刘昉、郑泽想让战功卓著、大权在握的外戚将军杨坚做丞相,辅佐周静帝,却又担心大臣们不服,就伪造了周宣帝遗诏,请颜之仪签署发放。颜之仪知道周宣帝生前没有留下这样的旨意,坚决不肯签署伪造的遗诏。杨坚听说后,既气又急,便叫刘昉把起草好的诏书给颜之仪送去,颜之仪义愤填膺,指着刘昉骂道:“如今皇上崩驾,新主年幼,你们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为什么偏偏要把皇室大权送给别人!我颜之仪唯有一死而已,不能欺骗、背叛先帝!”

刘昉见颜之仪不愿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遗诏。杨坚掌权后,就把颜之仪贬到西疆当郡守去了。

成由勤俭破由奢

【释义】成功来自勤俭,破败由于奢侈。

【出处】唐·李贺《咏史》。

在《韩非子·十过》中有一段记录说秦穆公非常关心他的统治,为此他问由余,要由余回答古代的皇帝使国兴与国衰的原因所在。

由余回答说:“由于勤俭而使国家兴盛,由于奢侈而使国家覆亡。”

后来,唐代诗人李贺又取其意,写成《咏史》诗一首: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珍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这首诗运用比喻,象征手法道出国家兴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由勤俭破由奢”。

有名无实

【释义】形容徒有虚名,空有某种形式,而不具备实质内容。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晋国太傅叔向与晋国六卿之一的韩宣子是一对老朋友,有一次韩宣子向叔向诉苦,想得到叔向的理解,却没想到叔向向他道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梁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梁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

“你已达到梁武子一样的贫困,也具备了梁武子的美德,相比之下,精神的财富要比物质的贫穷要充实得多,所以你应该高兴而不应该犯愁,可喜可贺。”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

“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死有余辜

【释义】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春纪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行,病死在沙丘,宦官赵高乘机串通丞相李斯,改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皇帝,并假造圣旨,逼令太子扶苏自杀。赵高当上郎中令后,就想除掉丞相李斯,自己独掌朝政。他费尽心思想出了一条毒计陷害李斯。

一天,赵高对李斯说:“当前国内民心不稳,叛乱四起,但皇上整日无所事事,不理朝纲,只知加重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再这样下去,国家可就要危险了!丞相有责任为国分忧啊!”

李斯就去进谏胡亥,劝告他减免赋税,收买民心,以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

胡亥怒斥李斯道:“你身为当朝丞相,却无力平息叛乱、安抚民心,反来教训、怪罪我,我看你是别有用心吧!”

这时,赵高又偷偷跑到胡亥那儿说:“李斯心术不正,图谋造反,他的儿子已经和贼兵勾结在一起了!”

胡亥信以为真,立刻下令罢免李斯相位,将他打入大牢。赵高又用重金买通狱中刑讯人员,严刑毒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酷刑,只得招认。胡亥勃然大怒,下令将李斯五马分尸,还抄了李斯的家。百姓原本就仇恨无恶不作的李斯,李斯被处死后,大家都拍手称快,认为他死有余辜。

衣冠禽兽

【释义】这个成语是指世上那些残害同类的恶人。

【出处】此典出自《燕书》:“彼兽而人,汝则人而兽也!不杀何为?”

齐人西王须,擅长于做贩运海外物品的买卖,他经常往来于扶南的众多城镇和顿逊的各民族部落中,贩运各种珍奇宝物,像玳瑁、颇藜、火齐、玛瑙等类,晶亮的白光闪烁不止。有一次,在海上忽然遇见一阵风,把船刮翻了,西王须便抓住一根折断的桅杆,在海里漂了很长时间,侥幸靠近海岸爬了上去。他穿着湿透的衣服奔走在彝山北面的山谷之中,山谷幽深昏暗,不见阳光,常像有大雨压到地面似的。西王须想到自己可能难逃一死,便寻找一个山洞,希望自己的遗体不被乌鸦鹞鹰啄食了。还没进入山洞,忽然有一只猩猩从山洞中走出来,它注视着西王须,表现出同情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它便去拿了豆棵、萝卜、谷穗等食物,比划着让他吃。西王须正饥饿难忍,便狼吞虎咽吃下去了。山洞的右边有一个小洞,睡觉的地方铺着新的鸟毛,有一尺多厚,非常暖和,猩猩便让给西王须去睡,自己却躺在洞口外面,当时天气很寒冷,也不顾惜自己,它的语言虽然和人不一样,但咿咿呀呀的发出声音,好像安慰劝解的模样,这样整整过了一年也不稍有懈怠。有一天,海上开来了一条大船,停泊在山下,猩猩便急忙拉着西王须出来,送他登上船。西王须上船一看,恰好是他的朋友。猩猩还遥望着大船,不忍离去。

西王须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说猩猩的血可以染毡布,过一百年也不褪色。这只猩猩长得很肥,刺死它可以得到一斗多血,为什么不上岸去捕捉它呢?”朋友一听大骂道:“它虽然是一只野兽却非常像人,你虽然是人却像只野兽呀!不杀你留着有什么用?”于是他的朋友便用口袋装了石头套在他的脖子上,把他推进海里淹死了。

两袖清风

【释义】比喻为官清廉,除了两袖清风外一无所有。

【出处】明·都穆《都公谭纂》。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官,他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镇继位,这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为“翁父”。于谦看不惯他独揽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从来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就写了一首题为《入京》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君子固穷

【释义】“君子固穷”的意思是,君子再穷也能够坚守节操。后用它比喻人安于穷困,不为财物所诱惑。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带着学生游历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能够采纳。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由于不受卫灵公重用,便离开卫国去了陈国。孔子等人来到陈国境内,粮食吃完了,随从的人全都是面黄肌瘦。有的人病倒了,不能起来行走。子路气愤地去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但是小人碰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言必信,行必果

【释义】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话算数,做事果断。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贡》。

有一次,子贡随老师孔子一起外出游玩,途中,子贡向孔子请教道:“怎样才能称‘士’?”

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做‘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在家族当中人们都称赞他孝敬父母,在乡里人们都称赞他恭敬尊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回答说:“说话可靠守信用,行动起来坚决(言必信,行必果),这种人虽然成不了大器,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

孔子评论说:“那都是一帮见识短浅、鼠目寸光的人。”

宠辱不惊

【释义】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指人有很深的涵养。将得失看得很轻。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卢承庆传》。

卢承庆是唐朝时的一名大臣,知识丰富,修养特高,他待人平易,淡泊名利。

唐太宗十分赏识他,封他做兵部侍郎,同时主管五品官员的选拔、考核。

卢承庆却一本正经地上书推辞道:“选拔官员应该是尚书大臣管辖的范围,让我来管是超越本分了。”皇帝更觉得他忠诚可靠,自然没有同意他的推辞,执意让他负责。

有一次,卢承庆正在主持考核、选拔百官的时候,有一个接受考核的官员一不小心,从乘坐的漕舟内掉到了水里。经过好多人的努力,才把他拉上岸来,却早弄得头发散乱,衣衫尽湿,颇为狼狈。

卢承庆觉得此人冒冒失失,决定把他的考核等级定为中下。考核结果向他宣布的时候,这个人一点也不恼火,十分平静地说:“如果不是我能力所能达到的,即使考一个中中,我也不会高兴。”

卢承庆觉得这个人能够那么平静,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都能镇定自如,实在是个心胸豁达能干大事的人,至于乘船落水,也许只是一时疏忽,不可苛求。于是称赞他说:“你这个人宠辱不惊,堪称大器,考核得中上。”

忠言逆耳

【释义】对自己有利的话语听起来都觉得不顺耳。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的军队进驻灞上以后,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领着仆人,带着皇帝的大印、兵符等来到刘邦的军营,向刘邦投降了,秦朝政权正式宣告灭亡。

刘邦率领军队进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他的将土们都乱纷纷地争着去找宫中的库房宝物,大家都挑好的东西拿。刘邦也在将士们的陪同下来到了阿房宫,他看到官殿那么富丽堂皇,陈设那么豪华,觉得眼睛都看花了。他每到一处,都有许多美如天仙的宫女们跪在地上迎接他,使得他有些飘飘然的感觉。

他在宫中呆了一会儿,坐了一下秦二世的龙床,感到舒服极了,真想在宫中住下来不走了。

正在这时,刘邦的部将樊哙突然闯了进来,他毫不客气地对刘邦说:“您是想打天下呢,还是想当个大财主啊?秦朝为什么灭亡了?还不是因为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您要是想打天下,就不能留恋这些东西。还是赶快回到军营中去吧!”

刘邦还是不想马上离开,说:“你先回去吧!我再呆一会儿。”

恰好这时张良也进来了,樊哙就把刚才的事给他说了一遍,要他去劝刘邦。张良就对刘邦说:“正是因为秦朝的君主昏庸、暴虐,生活奢侈,荒淫无道,引起百姓造反,您才能够来到这儿。您为天下百姓除害,就应该勤俭、朴素,而您却一进秦宫就想着享乐!甚至不想走了,这怎么能行呢?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樊将军说得很对,希望您能听从他的劝告。”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对他一向十分敬重。他听了张良的话以后,猛然省悟,就吩咐将士不准拿宫中的一针一线,把库房也原样不动地封了,然后带着将士们回到了军营。

紧跟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郡县的父老,向他们宣布约法三章,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为他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忠言逆耳”也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披肝沥胆

“披肝沥胆”比喻对人对事非常忠诚。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曹操带领二十万兵马,分兵五路至徐州,攻打刘备。刘备兵败,张飞突围后,刘备无处可击,遂去投奔袁绍。关羽被围无法解脱,为保全刘备家眷,只得暂时投降曹操。

刘备在袁绍那里,整天忧心忡忡,一忧关羽、张飞不知去向,二忧妻小陷于曹营。袁绍得知刘备心中苦痛,便遣良将击曹。袁曹交战,关羽连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刘备始知云长身在曹营。袁绍得知刘备二弟关羽斩了他的爱将,即下令斩刘备之首。刘备表示愿修密书一封与云长,叫他前来辅佐袁绍,共同消灭曹操。袁绍大喜,即派人前往送信。关羽看毕书信,大哭,当即写书答云:“……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

之后,关羽便去拜辞曹操,曹操知道他的心思,避而不见。关羽去志已决,遂率旧日随从,护送车仗,夺门而走。关羽一行沿路屡遭难险,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古城与刘备、张飞相聚。

空前绝后

【释义】以前不曾有过,今后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也作“光前绝后”。

【出处】佚名《宣和画谱》。

顾恺之是晋朝人,他文采出众才气超人,绘画更是炉火纯青,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顾恺之的人物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与众不同的是,他画人物,从来不先点眼珠。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人物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一语道出了其中的诀窍,使人叹服。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南北朝时的梁朝,又出了一个叫张僧繇的大画家。他善画山水、人物、佛像,在当时名气很响。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庙佛塔,都命他作画。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给龙点眼珠。旁人问他为什么不点上眼睛,他说:“恐怕点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去。众人不信,坚持要他试一试,他便点了两条,果然破壁飞去。这一传说虽夸张得近于荒诞,但说明了他作画技艺是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个更有成就的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书法大成于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画闻名当时,且写得一手好字,有“书圣”之称。据传说,他曾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几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相传看过这幅画后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大有人在。

所以,后来有人评价这三个画家时,认为顾恺之的画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画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兼两人的长处。

舍身取义

【释义】身:生命。取:求取。舍弃生命以求得正义。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豫让是春秋时晋国的义士,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他扮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粉饰墙壁,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就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

豫让后来又把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做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放过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豫让也被襄子的话所感动,请求襄子把袍子脱下来,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

洁身自好

【释义】“洁身自好”比喻一个正直的人不受污浊环境的影响。

【出处】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

战国时,屈原被楚国释放后,流浪在湘江一带。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楚国的诗歌,想到楚国的政局每况愈下,万分忧虑。长期的流放,使得他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上。一个渔父见到他后,非常惊讶地说:“你不就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魄成这个样子呀?”屈原长长地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像喝醉了酒一样失去了理智,而我却保持着异常清醒的头脑。所以,我被流放了。”

渔父听后嘲笑他说:“完美的人是不会受外在事物的约束的,而是掌握它的特征并加以运用。例如,世道浑浊,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呢?众人皆醉,为什么不仿效他们也喝个酩酊大醉呢?何苦洁身自好,遭受到流放呢?”

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受到脏物的污染呢?”

渔父听了屈原的一席话,知道无法改变屈原的看法,就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独步天下

【释义】超群出众,独一无二,天下第一。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良传》。

戴良是东汉初期的读书人,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名扬四方。他学识渊博,但性情怪僻,不同常人。有一天,他的朋友谢季孝问他:“老兄,你自以为天下谁可与你相比?”

他昂然答道:“我就像孔子、大禹一样,独步天下,有谁可比!”谢季孝虽了解他的不凡,但总觉得这话似乎说得过了头。

其实,戴良并非空口说大话,他确实怀有远大的志向,他的才学和他在当时拥有的声望,足以使他成就一番事业。可是,他看不惯现实人事,决心超然世外,不问政治,官衙曾多次派人请他去作官,跑了一次又一次,实在把他跑烦了,便索性带着妻子儿女,躲到江夏(今湖北省内)的深山里隐居起来,一直到老死。

虽死犹生

【释义】人死了还像活着一样。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出处】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咸阳王元禧传》。

北魏时的咸阳王元禧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当他还在做冀州刺史的时候,就极力支持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废除原有鲜卑族的陋习,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倡导学习汉族的文化。当时在元禧所辖范围内特见成效。

元宏对他的几个弟弟都怀有深深的手足之情。弟弟元禧身居要职后,元宏总是教导他要谦虚谨慎。元宏死后,元禧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元恪。他不再像当初跟随元宏那样兢兢业业了,慢慢地居功自傲,身边拥有美女数十个,仍不满足,还派人到处搜罗美女。元恪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反感。

公元501年,元恪宣布亲自执掌朝政。元禧深感不安,便勾结一些人准备谋反。一日,元恪出城办事,元禧乘机集合人马,但准备不充分,没来得及起事就泄密了。元恪接到密报,派人去捉拿元禧。

元禧仓皇出逃,只有一位随从尹龙虎跟随身边。为了缓和紧张的情绪,尹龙虎出了一则谜语让元禧猜:“要睡则一起睡,要起则一齐起,贪婪的样子就像豺狼,但自己从来不把东西据为己有。”

元禧想了一阵,因心乱如麻,猜不出是什么,尹龙虎告诉他是筷子。元禧看着忠心耿耿的部下,感慨地对他说:“你可要作好与我一起去死的打算啊。”

尹龙虎郑重表示与元禧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后来他们一起被元恪赐死。

轻于鸿毛

【释义】毫无价值,像鸿毛一样轻微。

【出处】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和李陵都是汉武帝时的朝中大臣,他们对各自的为人都非常了解。后来,李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失败被俘,汉武帝就杀了他的全家。司马迁觉得李陵已尽到了责任,汉武帝的做法太过分了,于是在一次朝见时,直率地说出了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武帝正怒气未消,见他为李陵辩护,不由得勃然大怒,下令对司马迁处以腐刑,把他投入大牢。

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在是没有一点人情味,就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竟把他处以最耻辱的腐刑,觉得真是“伴君如伴虎”啊!他想到死,但又觉得自己的死,就像九条牛身上少掉一根毛或像死掉一只蚂蚁一样毫无价值!他想到自己的好朋友任安曾经写信问他“进贤之义”,至今尚未回信,就决定给他写封回信。

他在信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述说了他的愤慨不满以及他隐忍苟活的原因是要写作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不久,汉武帝觉得对司马迁的处分有点过分,就赦免了他,让他做了当时应该由宦官做的中书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蹊:小路。原指桃树、李树。虽不会向人打招呼,但其花朵艳丽动人,其果实甘美,引人喜爱,树下自然会走出路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汉初期,匈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支游牧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我汉族居民。

陇西(今甘肃省东部)的名将李广奋勇抗击,匈奴既怕他,又敬重他,称他为“飞将军”。一次,李广率领4000名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骑兵和他在一起。他们分两路围剿匈奴。李广率兵前进几百里后,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4万骑兵包围。面对优势敌人,李广竭尽全力组织抗击。后来张骞的大军赶到才得以解围。这一次,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得撤兵回去。事后,朝廷追究责任,张骞因拖延行程应处死刑,后出钱赎去死罪降为平民;李广杀敌有功,但部队损失太大,功过相抵既没有被处罚,也没有受封赏。

有一次,李广私下对占卜天象的王朔说:“自从汉朝抗击匈奴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战役不参加的。我率领过的部队当中,职位低的校尉中,才能不及一般人,而以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侯的,有十数人之多。我李广比起别人来不算落后,但却从来没有因为积功而取得侯爵的封邑,这是为什么呢?”

王朔则问他:“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

李广想了一下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起来造反,我用计哄骗他们,使他们投降了。后来我又用诡计,把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内杀死了。这是我以为最遗憾的大事。”

王朔叹息道:“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最严重的莫过于把已经投降的敌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所以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决定对匈奴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击,分两路向匈奴进军,已经年老的李广主动请战,担任前将军,归卫青指挥。李广在行进途中几次迷路。等他赶到会合地点,已比指定的时间迟了好几天,当时,匈奴已被卫青的大军打败。会合后,卫青派手下的人问李广迷路的经过情况,并催促李广的部下快到卫青那里去认罪。李广气愤地说:“我的部下并没有罪,误期迟到的责任全在我一人身上,要审问就审问我。我现在亲自去大将军的幕府去听候审问。”接着,李广对部下说:“我一生跟匈奴打了大小70多次仗,这次跟着大将军出战,本来很幸运可以同单于的军队接触,没想到大将军又把我的队伍调开,让我走那条迂回遥远的路,而偏偏又迷失了路径,这岂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毕竟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去打交道了!”说完,拔刀自刎。

司马迁曾引用孔子的话对李广进行过评记,接着又说,我看李将军诚实得像个乡下人,嘴里不会花言巧语。他死后,天下人不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非常悲痛。俗语说:‘桃花和李花是不会说话的,但它开放的时候,欣赏的人都在树下踩出小路。’这话虽然讲的是小事,但却可以用来比喻大事。”原文是:“太史公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桃李满天下

【释义】桃树、李树,指可培育的人才。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高宗时的大理丞狄仁杰,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他善于明辨是非,善断各种疑难杂案。在做预州刺史时,不畏强权,秉公执法,深得百姓欢迎。

武则天即位初年,狄仁杰被出名的酷吏来俊臣陷害入狱,后来虽被释放,却被贬为彭泽令。几年后,狄仁杰因政绩突出很有声望,武则天便命他为宰相。

狄仁杰不畏权势,他见武后宠用武氏亲属和张易之、张宗昌等宫廷奸党,便多次向武后提出举贤任能的主张。他把自己了解的门生、好友,如张柬之、桓彦范等数十人陆续推荐给武后。有一次,武后让他再推荐一个尚书郎,狄仁杰不避嫌疑,立即提出自己的儿子狄光嗣可以胜任,武后同意了。以后事实证明狄光嗣非常称职。

狄仁杰荐贤举能的行动,对当时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人对他说:“你真是爱才的人啊,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都是你推荐的,你的学生,你的门人都得到了重用,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啊!”

流芳后世

【释义】“流芳后世”的意思是,好的名声永远传留于后世,也作“流芳百世”。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桓温(公元312~373年),字元子,晋代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曾任荆州刺史,掌握长江上游的兵权,立下卓越的战功,官至大司马,专擅朝政。

桓温天生俭朴,每次饮宴只安排七个盘子装茶果而已。然而,他却以雄才和勇武为资本,在朝廷里专横霸道,独揽大权,窥视皇帝的宝座,企图篡夺帝位。他有时候躺在床上对他的心腹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在曹魏的朝廷中都独揽大权。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尊司马昭为文帝,尊司马师为景帝。我是这样无所作为,恐怕要被文帝、景帝笑话了。”众人都不敢答话。接着,桓温抚着枕头起身说:“既然不能流芳后世,还不如遗臭万年么!”他曾经路过王敦的坟墓,因为王敦曾在晋元帝和晋明帝时期专擅朝政,后又起兵反叛朝廷,因而桓温非常佩服王敦,望着王敦的坟墓说:“真是一个能干的人,真是一个能干的人!”他的心迹就是如此狂妄。当时,远方有一个受过具足戒的女僧,以道术闻名。女僧在一间屋子里洗浴,桓温偷窥她,只见女僧赤裸着身子,先用刀把自己的肚子豁开,然后砍掉两只脚。女僧洗浴完以后,走出屋门,桓温向她请教吉凶之事,女僧说:“如果您做了天子,也会像我这样,豁开肚子,砍掉双脚。”

爱老怜贫

【释义】“爱老怜贫”表示敬重年老的人,同情贫苦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但听见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

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上,看见前面有座高山,那山峰岩石重叠,涧壑湾环,怪石嶙峋。满山的大蟒喷吐愁雾,奇怪的长蛇吐出怪风,唐僧骑在马上十分害怕。孙大圣见状,舞动金箍棒,大吼一声,吓得那些狼虫乱窜,虎豹奔逃。师徒们进到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唐僧感到肚中饥饿难忍,要悟空为他化斋。悟空明明知道这没处可化斋,本不想去,但又怕师父念那个紧箍咒,不得已只好将身一纵,跳上云端,手搭凉篷,四处寻觅。看了多时,才见正南方向有一座高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悟空料定那是山桃,便奔南山摘桃子去了。

常言道:“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这山之中果然有妖怪——白骨精。孙悟空去时,惊动了他。他在云端踏着阴风,看见唐僧坐在地上,十分高兴。因为他听别人说:吃了唐僧的肉可长生不老。那妖精想去捉唐僧,但见唐僧身边有两员大将,就不敢靠近,便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花容月貌的少女。那少女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一个青瓷沙罐,右手提一个绿瓷瓶,从西向东,径向唐僧走来。唐僧听说少女是来斋僧的,连忙站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是甚人家?有甚心愿,来此斋僧?”那妖精见唐僧看不出他是妖怪所变,便哄骗说:“我丈夫在北山凹里锄田,我给他送饭去,不料在路上遇到三位远来,我父母好善乐施,所以将这饭食送给你们吃。”唐僧道:“善哉!善哉!……我不敢吃;如果我吃了你的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又装模作样地说:“师父啊!我父母斋僧还是小可,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爱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要是听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唐僧还是不吃。站立一旁的猪八戒可气坏了,他不容分说,一嘴把罐子拱倒,就要开始吃。

这时悟空正好从南山摘桃回来,睁起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举棒就打。那妖精使了个“解尸法”,把个假尸留在路边,偷偷溜掉了。

惟利是图

【释义】是:指示代词,复指“利”。只要是利就贪图。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

公元580年,秦桓公一方面与晋厉公订立友好同盟条约,而另一方面则又派人游说狄国和楚国,怂恿他们攻打晋国。晋厉公对秦桓公的做法不理解,就派特使吕相去秦国抗议。

吕相对秦桓公说:“你们秦国是一个大国,可是为什么从来就不讲信义?你一方面与晋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却对楚国说,支持它侵犯晋国的行动。世人应该怎么理解你们的政策?”

秦桓公傲慢无礼地回答道:“这很好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只要对秦国有好处,其它后果概不考虑。”

吕相吃惊地指出:“你们这样做,不是惟利是图吗?”

秦桓公说:“你概括得很准确,我们所需要的正是惟利是图的政策。”

吕相质问道:“你们就不怕别国跟你们断交吗?”

秦桓公说:“那就听便吧。”

吕相知道此事已无可救药,立即回去向晋厉公报告,晋厉公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当即撕毁盟约,彻底与秦国断交,战争再次爆发。

虚有其表

【释义】形容样子不错而实际很差的人或物。

【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唐玄宗时折中书舍人萧嵩,身材魁梧,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同时还留一副相当漂亮的长胡须,可以说相貌非凡。

一天晚上,唐明皇想起要任命苏颋为宰相,忙叫侍从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了,唐明皇就命他写一道任命苏颋为宰相的诏书。萧嵩遵命,过了一会儿,便把诏书草稿呈送明皇审阅。明皇见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因犯了苏颋之父苏瑰的名讳,认为不妥,要他当场修改一下。

萧嵩一时又急又怕,周身流汗,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怎样修改才好。等了好久,明皇过来看看,只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改成了“国之珍宝”,其余全无变动。唐明皇非常生气,萧嵩知趣而退。唐明皇还未等他退出宫门,就把草稿掷在地上,接着说道:“此人虚有其表,不可大用。”

救死扶伤

【释义】抢救快死的人,扶助受伤的人。形容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是我国汉朝时伟大的史学家,因上书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被处以腐刑。

他的朋友任安来信,要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司马迁当时未给任安回信。后来,任安又因事下狱当斩,司马迁于是给朋友回信,叙述自己受刑后,怎样由“隐忍苟活”到决心完成《史记》的写作,以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能“推贤进士”,作为对任安的回答。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在回忆自己当时因何为李陵辩护时,写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其中的“虏救死扶伤不给”是说,李陵虽深入虎穴,以寡敌众,但仍然把敌人大量杀伤,使敌人无暇抢救死伤的将士。

雪中送炭

【释义】比喻在别人极端困难和危急时刻,给人以帮助。

【出处】南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自称石湖居士。他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诗,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不是雪中须送炭,

聊装风景要诗来。

《宋史·太宗纪》记: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人们都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宋太宗在皇宫中忽然大发慈悲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

数典忘祖

【释义】数:数说着,典:典籍。查找着典籍,却忘了自己祖宗的职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夫人穆后去世。按照方仪,天子的夫人去世,各诸侯国都要派使者携带礼物前往京城去参加葬礼。

晋国的籍谈作为荀砾的副使前往京城参加葬礼。但晋王却没让他们带礼物去。周景王因此很不痛快,葬礼后设宴款待客人时,周景王故意用鲁国进贡的宝壶来斟酒,并别有用心地问荀砾:“别的诸侯国都进贡了礼物,为什么惟独你们晋国没有礼物?”

荀砾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就向副使籍谈作了一个揖,示意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籍谈是晋国掌管典籍文书的官吏,对晋国的历史和典籍制度等都非常熟悉。籍谈就回答说:“当初各诸侯受封时都得到了王室赏赐的宝器,而晋国没有得到。加上晋国处在深山僻壤,与戎狄等少数民族为邻,离王室又远,天子的威灵不能达到晋国,我们顺服戎狄都来不及,还怎么向王室贡献礼器?”

周景王听了籍谈的话,感到很生气,说:“你忘记了吗?晋国的唐叔是周成王的弟弟,怎么会不赏赐礼器给他呢?唐叔接受了文王赏赐的鼓和车子,还接受了武王赏赐的皮甲,后来周襄王还赏赐了斧钺、香酒、弓箭和勇士给晋文公,晋文公还用它们来征服了东夏,这些不是赏赐是什么?你的祖先就是晋国掌管文物典籍的官员,你是掌管典籍的人的后代,现在也掌管着晋国的文物典籍,怎么会把这些都忘了?”

籍谈听了,无法回答。宾客们都走了以后,周景王对左右侍臣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他列举祖上的典章制度,却忘记了祖先的职守。”

路不拾遗

【释义】社会秩序好,在路上丢失了东西没有人拾。

【出处】后晋·刘帟等《旧唐书》。

唐朝时,有一行人经过武阳,在路上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以后才发觉,心中很是着急。有人劝慰他道:“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可以找到原物。”那人就赶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

人们形容社会风气好,路上遗失了东西也没有人拾,就叫“路不拾遗”,也作“道不拾遗”。

“路不拾遗”往往与“夜不闭户”同时使用,这两个成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管宁割席

【释义】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绝交,一刀两断。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邴原和管宁是东汉灵帝人,三人一起读书,一处吃住,成了好朋友,华歆与管宁在学堂还是同桌,更是不分彼此,感情犹笃。

有一天,老师要他们两人开辟校园中的荒地,两人各执一把锄头,用力挖地松土,汗流满面。忽然管宁的锄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但他毫无所觉,仍然用力向前挖去。华歆发现了刚才的情况,便问:“管宁,你锄到了一块什么?”

管宁回答:“管它哩,这是挖土,又不是掘财宝。”

华歆突然兴奋起来说:“财宝,说不定……”华歆伏在地上拨土,忽然高声大叫:“哦!金子。喏!好大一块黄金。”

“那是你的财气。”管宁仍然毫不在意地说。

从此以后,华歆有了黄金,再也不好好读书了。管宁经常警告华歆,他也不听。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官员坐着轿子从学堂门前经过,华歆忍不住拉管宁一块去看,管宁仍然专心读书没理会。华歆出去看后,回来向管宁说话时充满了对当官的羡慕。通过这两次事,管宁决定不再与华歆为友,他果断地割断了两个人同坐的席子。

赫赫有名

【释义】赫赫:盛大显著的样子。形容名声非常显著。

【出处】汉·班固《汉书·何武传》。

西汉时的大臣何武,刚直严正,尤其瞧不起那些结党营私、任人惟亲之辈。他经常拟好条例来考核下面的官吏。只看才能、不徇私情。所以由他提拔起来的都不是“赫赫有名”之辈。

当时有个大臣叫何寿,曾是何武的上司。何寿看出何武是宰相之才,又是同姓,就和他结交,所以在太守任期内对何武很好。后来何寿当了大司农,他的侄子在任扬州刺史的何武手下当长史。

一次,何武朝见天子,住在京师,正好何寿的侄子也到了长安,何寿就邀请了何武的弟弟何显等人一起饮酒,借着酒意,何寿让自己的侄子出来和大家见面,故意说:“这是扬州长史,才能低下,所以没有被提拔。”

何显听了,觉得很尴尬,回去后,要何武举荐何寿的侄子。何武不听,说:“刺史是全州的长官,有责任举荐贤良,惩治恶人,决不能有所偏私。”

德高望重

【释义】“德高望重”意即品德高尚,声望很高。现在人们常用来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多用于老年)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东晋时,皇族司马道子和他的儿子司马元显位高权重,骄横无比。为了宣扬自己,攫取更大的权力,司马元显曾让礼官写奏议,称赞他品德高、声望重。就这样,他当上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独揽朝政大权,宫廷内外群僚都必须听从他,并要对他表示尊敬。

司马元显利用自己的职权,不断地搜刮,富过帝室。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伙同他的父亲征调江南诸郡已被免除奴隶身份的佃客,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服兵役,称为“乐属”,激起佃客的反抗,从而爆发了孙恩起义。他在镇压起义中,屡屡失败,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荆、江二州刺史桓玄攻下建康,司马元显和他的父亲都被杀。当时,这位自称“德隆望重”的司马元显才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