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

宫廷

长江、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发源地,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建筑史上同样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宫廷建筑则是这个智慧的民族的独创,它反映了中国的建筑历程,对亚洲乃至世界建筑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宫廷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简明的规律性。先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层层相接地组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中国的建筑通常以长向为正面,大门位于正间中央,为了避免中心线落在柱上,除少数例外,建筑间数均采用单数。各间面阔一般是明间较宽或中央数间相等,而梢间、尽间较窄。这样安排使建筑物显得主次分明,整齐而有变化。

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主要取决于屋主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个人需求三个方面。屋主的社会地位越高,经济实力越强,房屋的规模也就越大。

如故宫太和殿,面阔 11 间,进深 5 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单座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布局是主座朝南,左右对称。

多组的建筑群的院落,一般是向纵深方向发展,院与院作行列式的排列, 而一直行一连贯的院落总称“路”,典型的巨大建筑群以“中路”为主,左右再发展出“东路”和“西路”

所谓主座朝南,就指中路、东路、西路中主体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这种布局是由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中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太阳一年四季都从南方照耀。所以面向南方的布局也就面向太阳,这样比较便于采光。

所谓左右对称,就是指东路和西路以中路为对称轴左右对称。这种布局源于儒家思想中的“礼制”观念,并与城市规划的平面组织充分结合,成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例如,北京故宫的中轴线延伸到宫城以外,形成长达8 公里的中轴线,使得北京城中几乎所有重大建筑的布局都以它为基准。

以上所述间架制度和院落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布局的秩序美,它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所在。

中国建筑的三分法(台基、屋身和屋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流行了。敦煌莫高窟里的古代壁画的宫室就是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组成的。

台基、屋身和屋顶这三个部分形式不同,作用不同,建造的材料也不同, 因此它们之间的组合并不具有必然性。有的时候,这三个部分是可以独立发展,自成一体的。

独立的台基就是“坛”。天坛、地坛等实际上就是一座独立的台基。高台也可以看作是台基独立发展而成的一种形式,只是它比一般的台基高大。

屋顶如果独立发展,就会形成亭、榭一类的建筑。

台基发明之初,完全是为了防止住房被水淹没,只具有实用的功能。后来随着台基不断地加高加大,开始显现出一种庄严的外观。打起仗来,居高临下,也有利于防御。于是,新兴的奴隶主阶级就驱使大批奴隶为他们建造高大的台基,这时,台基就不再仅仅是一种防洪的措施了,而具有了显示权势和地位的含义。

最初的台基因为是土制的,所以很容易损坏,后来就用石材和砌砖来作保护。这一时期的台基,风格简朴,有一种古雅的美。

六朝之后,随着佛教的大量输入,中国台基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须弥座出现了。

由于它非常适合于改造中国传统的台基,使之趋于美化,所以竟被完全吸收了进来。此后中国主要建筑物的台基,墙身、影壁的底座,甚至皇帝宝座的底座,无不采用须弥座这种形式。

除了基身以外,台基还包括两种必要的附属元素——台阶和栏杆。台阶和栏杆不仅具有实用的目的,而且在美化台基外形上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栏杆以它复杂多变的线条,使台基的外形变得丰富起来;又以那些雕刻精致的吉祥图案,使每一根望柱都成了精美的艺术品。一层层的台基,一层层的栏杆,它们构成的形状千变万化、波澜壮阔。角度不同、方向各异的台阶,更以纵线条冲破横线条的层层垄断,从而使台基以上的部分与整个大地得以贯通,形成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基除了立面形状多种多样,平面形状也是有不少变化的,有方形、矩形、工字形、三角形、梅花形、十字形、八角形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建筑是“标准化”和“自由发展”两种方式同时并行的,既有一般,也

有特殊,这可以算得上是发展建筑事业中的一些很好的历史经验。可惜的是, “自由创作”的面还是小了一些。尤其在宫廷建筑里,台基的平面形状更是被矩形、正方形所垄断,而“工”字形、“十”字形其实也不过是矩形的一种组合。缺少曲线和方向上的变化,必然导致僵硬、呆板,这不能不是宫殿建筑缺少生气的一大原因。但也正是单一、排比的形制,赋予宫廷建筑统一、威严的美,这种美不是阴柔的优雅与温和,而是阳刚的雄壮和威严。

建筑在台基之上的,是屋身部分。

世界上几乎所有建筑的立面构图重点都被放在屋身之中,正是屋身上那些优美的形状,和谐的节奏,杰出的雕塑,繁多的装饰,使建筑成为一件崇高的艺术品。

然而,中国建筑却是个例外,它的构图重点不在屋身。

中国建筑的屋身部分可以说是一笔带过,除了柱子、隔扇和墙壁以外, 通常都没有什么花样。非但如此,屋身还尽量避免一些非功能性的装饰,以免妨碍使用效果。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的份量似乎只以压倒其余两个部分。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这些屋顶以其庞大的体量,为中国宫殿建筑艺术增加了无穷的气势。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有着众多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大都是从人字两面坡或四面坡的原理加以变化组合而形成的。

庑殿顶是中国最早的屋顶样式,后来成为古建筑单檐屋顶中最为尊贵的一种形式。庑殿顶前后左右成四坡,由四坡屋面及 5 条脊组成,正中为正脊, 四角为垂脊。

正脊两端的枢纽上多饰以龙形,此龙口含正脊,因此称作“正吻”(“吻”就是唇的意思)。垂脊的端部则饰以仙人、走兽、垂兽。走兽俗称“小跑”, 它的多寡按建筑等级一般采用单数,仅北京故宫太和殿用至第十个,等级最高。

次一级的屋顶是歇山顶,它实际上是庑殿顶的一种变形。歇山顶的主要特征是在左右屋顶的坡面上多了一部分山墙,因此它比庑殿顶多出 4 条戗

脊,加上原有的 5 条屋脊,一共是 9 条屋脊。所以歇山顶又可以称作九脊式。悬山顶和硬山顶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它们同属于二面坡类

型,区别在于:悬山顶的屋檐悬伸于山墙之外,而硬山顶的屋顶并不悬出山墙之外。

上面介绍的几种屋顶形式,具有一处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条正脊。而攒尖顶,却没有正脊,它的屋面呈现为一个锥体,屋面交汇的地方就只有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顶。

依建筑物平面形状的不同,攒尖面又可分为圆攒尖、四角攒尖、八角攒尖等形式。

在次要建筑物中,常将前后两坡的筒瓦在相交时做成圆形,而不采用正檐,这就形成了卷棚顶。

单檐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形式就是“重檐”。重檐是檐廊部分自成一个屋顶构造而成。居殿顶、歇山顶、攒尖顶、都可以设计为重檐的形式。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屋顶,一旦加上重檐,都会变得更加华丽壮观,更加富有尊严。例如,故宫的太和殿,就是以重檐虎殿顶作为屋顶形式,而这种尊贵的屋顶

形式,也只有地位极高的人物才能享用。

整体来说,传统的中国建筑的屋顶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出檐很远,庞大的屋顶对于加大建筑物的体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使中国建筑具有了雄浑之美。

二是屋顶上的装饰构件很多。中国建筑的装饰性物件大都处理在屋顶上,这些装饰物全都含有吉祥、显贵的意义。除此之外,它们对丰富屋顶的轮廓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中国的屋顶具有优美的曲线,这种曲线形式的屋顶也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特色。

中国大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里形容醉翁亭为“有亭翼然”。一个“翼然”,活灵活现地描画出屋顶曲线的优美情态,仿佛屋顶也具有了生命,正要展开翅膀,凌空飞去。

显然,屋顶并不仅仅是一种功能形状,它更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语言。无论在结构上或设计上,中国建筑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木构架制度

了。

中国的木构架方式,大致可分为桧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类型,其中枯梁式、穿斗式比较重要。

抬梁式由减柱观念发展而来。它的主要特征在于柱上架梁,梁上置短柱, 短柱上再承梁,梁的两端承擦,如此层叠而上,在最上层梁的中央安置“肖瓜柱”(短柱)以承托脊擦。

与抬梁式相比,穿斗式的柱径较细,柱距较密,所以空间不够宽敞。它以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擦,柱子之间不用梁,而用若干穿妨联系,并以挑仍承托出檐。

木构架的组成元素包括柱、梁、妨、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

柱承担着整个屋顶的重量,同时,它的长短、粗细装饰等还直接关系到整座建筑物的美观。可以说,柱是木构架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

总之,你很难挑出中国木柱的毛病。尤其在美感方面,柱的形状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建筑家的匠心所在。

柱和梁的接合处需要有一种过渡性的构造,柱头就因而产生。最早的时候,柱头是斗形的,又演变为后来的斗拱。它由单层发展为多层,由单向发展为多向,成为一种十分复杂和巧妙的构造,在外观上给人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

这时,对于某些建筑来说,斗拱的装饰意义已经超过它的功能意义了。总之,斗拱是中国独有的建筑结构和构造,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艺

术角度来看,它都足以代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精神。

在漫长的中国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形式。

起初,雀替也是一种力学构件,后来,和柱、柱础、斗拱一样,雀替被附以装饰性的因素。于是雀替便如同一对翅膀般地长在柱上端的两侧,使原本消失的柱头部分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结果就出现了比任何其他构件更富于变化的图案与形状。

柱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称为额仿。人们往往在额坊上绘制五颜六色的彩画,以美化建筑。

华丽的建筑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尤其在增强建筑

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上产生突出的作用。

中国的建筑不论屋内屋外,全都布满了鲜艳的颜色,连一寸空隙也不留下。

中国人对于建筑的色彩,决非随意为之,相反,中国古典建筑对于在何处使用何种颜色,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

帝王的宫殿,大都是黄色琉璃瓦盖顶,皇宫内部也常使用金黄色。这是因为黄色是中央的颜色,它被其他颜色簇拥,因而是最尊贵的颜色。在封建社会里,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

太子的宫殿座落在皇宫的东面,因此称为东宫,东宫殿顶颜色为青色, 含有生生不息的意思。

红、黄、蓝、绿都是纯度很高的颜色,高纯度的颜色给人一种华丽的感觉。宫殿建筑中用的最多的黄色、红色又都属于暖色,暖色给人以热烈和兴奋的感觉。

中国人不但对色彩的纯度十分敏感,而且对于色彩明度的搭配也很讲究。举一个例子,故宫的建筑很多采用重檐式屋顶,庞大的屋顶仿佛要把屋身压塌,如何解决屋顶对屋身造成的视觉压迫就成了首要问题。建筑家们运用明度高的颜色显得轻飘的特点,使用了金黄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宫殿立刻变得稳如泰山,这就巧妙地解决了上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