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宫廷建筑记载了中国的建筑史,而园林则是其中最为精妙的一笔。

中国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它起初的名称叫圃。所谓圃,指的是划定一块地方,让自然环境中的花草树木和鸟兽鱼虫在里头生长繁殖。有时,打猎获取的各种动物也放入圃中圈养,供人狩猎。但是,建造者们觉得圃中光有这些东西还不够,他们希望把围设计得更引人入胜。于是, 除利用自然景观外,他们还人工挖水池,筑高台,开鱼塘。这样一来,围不仅能供人们打猎,还可以让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娱乐,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真是两全其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园林有了初步的发展。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亭和桥,开始成为园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随着汉朝经济的发展,除帝王外,私人也逐渐有能力兴建清新别致的园林。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不仅原有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在艺术成就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出现了一枝新秀——寺院园林。

佛教自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佛教寺院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地。佛教建筑在布局上,与私家园林类似,包括供奉佛像的殿宇和附属的园林两部分。佛教徒参禅修炼的时候,要求清静, 所以,“深山藏古寺”成为寺院园林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泉州的开元寺, 可作为寺院园林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继承了秦汉以来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建筑巍峨的传统。魏明帝曹丕时扩建的芸林苑,便是仿写自然,人工为主的一个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相比,它缺乏曲折幽致,空间多变的特点。

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但留下了许多让人们瞠目结舌的建筑作品。其中之一,就是隋炀帝在洛阳西北兴建的西苑。中国苑、囿的园林化,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众多造园家的努力,到了隋代,已经趋向成熟。西苑也成为继汉武帝修建的上林苑之后最豪华壮丽的一座皇家园林。隋代园林的人工造景, 已不再局限于亭台楼阁,池沼台殿之类的小打小闹,而是更大规模地进行, 发展到了造山为海。

西苑内分为 16 个院,由一条龙鳞渠贯通联接。院中饲养家畜,种植瓜果, 培育名花。绿化布景不仅注意品种,而且隐映园林建筑,藏露结合,颇有意境。西苑以水分区,人工之理论与自然之景交相辉映,富丽堂皇中不失其清秀典雅,气势磅薄中又不乏细腻精巧。

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以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著称。与之相适应,唐代的园林事业,盛况空前,仅唐前期,洛阳的园林总数便达 1000 多处。中国的园林,由最初的仿写自然美,到魏晋南北朝的掌握自然美,到隋朝的提炼自然美,到唐代,自然美典型化,发展到了写意山水园林阶段。园林将诗画二者完美结合起来,成为立体的诗和流动的画。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晚年隐居在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川,并在该地建一园林——辋川别业。园内设 20 景,园中架桥,水上筑舫。造园时不仅将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而且吸取了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使得辋川别业淡雅超逸,耐人寻味。

唐朝的皇家园林中,最富有瑰丽色彩的当数华清宫了。它坐落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之麓,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中国早期的园林特色——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造园家们利用骊山起伏多变的地形,布置园林建筑,大殿小阁鳞次栉比,亭台楼榭环绕相连,奇花异草点缀其间。这一切,使得风光十分秀丽旖旎。尤其夕阳西下的时候,景色更加神奇绚烂。“骊山晚照”,就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宋朝,是词这一文学样式的黄金时代;绘画,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到宋朝,也出现了飞跃。这个时期的文人画师,希望将生活诗意化。他们借景抒情,融汇交织,把缠绵的情思从一角红楼,一池春水甚至一草一木中传递出来;其中,许多人还亲自参加建园活动。他们营造的园林,大多以山水画为蓝本,以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写意山水园林达到了妙极山水的境界。北宋的皇家园林——寿山艮岳,便集中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寿山艮岳是由宋徽宗赵佶本人构图立意,然后命人建造的。它继承了中国园林固有的因地制宜的传统,“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同时,在人工造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园中有一座假山——艮岳,全部是用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叠砌而成,堪称中国园林史上的假山之最。另外,寿山艮岳中的宫殿,不再是成群或成组布置,而是顺着地势,依照景点的需要而建,这与唐以前的宫苑,有了很大的区别。

寿山艮岳中养动物多,但它们的功能有了根本变化,不再是供狩猎之用, 而是起着增加自然情趣的作用,是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寿山艮岳作为一个典型的山水宫宛,成为元、明、清宫苑的重要借鉴。

以艮岳为代表的写意山水园林,建造在城市之中,称为城市园林。而到了南宋,由于都城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另一种园林——自然山水园林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写意山水园林往往以人工造景为主,兼有写意的艺术特色;而自然风景园林凭借原有的自然风景,经人为加工组织,别有一番情趣。在造园手法上,更加注意开发和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

依山就势,按坡筑亭,效法自然,却又高于自然。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在它的统治时期,由于民族众多,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为中国的园林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喇嘛寺院及伊斯兰教的建筑装饰题材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相结合,产生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建筑,在中国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13 世纪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在元大都建造的妙应寺白塔。除寺院园林外,元朝的皇家园林中较著名的有太液池,私家园林中有苏州狮子林。

明清,是中国造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园林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规模之大, 设计之妙,水平之高,堪称登峰造级。

与历代皇家园林的特点相似,明清的皇家园林,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装饰豪华富丽。明朝前期,北海与中海、南海连在一起,总称西苑,共同构成了北京城内最大的风景区。其规模之大,仅从北海 70 多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就可窥见一斑。它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便是采用借景的手法,借景山和故宫,使其大为增色。

清代的皇家园林,特点之一是功能逐渐增多。在园林中,人们不仅可以居住、游玩、狩猎;还可以看戏、祈祷、念佛等。圆明园中,还设立了商业街,可以供人们购物。另一特点是,建筑的数量多,建筑尺度大,园林的布局大多为园中有园,比如说,圆明园中就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重视园林建筑的主体和控制作用,也倍加注意景点的题名,运用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林。颐和园中的知春亭,题名来自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总之,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到清代,其特点可概括为:宜游,宜观,宜登,宜居。

这一时期,与皇家园林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的是园林的另一类型——江南的私家园林。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可游、可观、可居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多分布在江南一带。其中,以苏州园林最负盛名,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

明清江南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美的完美结合,其代表作便是苏州的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