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郡上邦(今甘肃天水西南)人,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一生折冲沙场,北抗匈奴,西平氐、羌,为保卫西汉西北部边陲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和谋略家。他的“以全取胜”、“贵谋贱战”等谋略思想,分化与打击相结合、屯田备边等谋略手段,在当时的边防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赵充国生活在西汉国力增强的时代。汉武帝放弃了对匈奴和亲政策,由防御转入大规模反攻,连年对匈奴作战。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赵充国以假司马的身份随从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在天水附近被匈奴大军包围。汉军断粮多日,死伤大半,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赵充国遂率领百余名壮士杀出重围,李广利随后率部跟出。突围时,赵充国身受20余处创伤,受到汉武帝的召见和赞扬,并被擢用为中郎(皇帝的侍卫官),不久又升任车骑将军长史。
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西和西南)氐族人起兵反汉。昭帝派兵前往镇压。赵充国当时作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护军都尉参加了平氐战争,并因功晋升中郎将。此后,赵充国又受命统兵镇守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以备匈奴。不久,他被调回京师,出任水衡都尉(主管皇室的池苑及税收、铸钱等事务)。在任此职期间,他几次奉命参加抗击匈奴的作战行动。有一次,他率军击溃来犯的匈奴骑兵,一举擒获匈奴西祁王,因功被封为后将军。同时他还经常参与朝廷关于如何对付匈奴问题的讨论,提出过一些很有见解的谋略建议。
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因乌桓发掘其单于的祖坟,以2万名精兵向乌桓发起猛攻。乌桓族是生活在乌桓山地区(今大兴安岭南端)的民族,汉初依附于匈奴,后来随着力量的强大,不断侵扰汉朝边境,并不时与匈奴发生摩擦。大将军大司马霍光感到,匈奴进攻乌桓正是汉朝攻击匈奴的绝好战机,于是向赵充国问计。赵充国说:“乌桓不断侵犯汉朝边塞,现在匈奴进攻乌桓,对汉朝是有利的。另外,匈奴近期很少对我骚扰,汉朝北部边境比较平静。匈奴、乌桓互相攻击,而汉朝乘机发兵进攻匈奴,必然招致他们的反抗。这不是好计策。”霍光不以赵充国的意见为然,又去征询中郎将范明友的意见。范明友认为匈奴可击。于是,朝廷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领2万人进军辽东。匈奴闻讯赶紧罢兵。范明友将兵锋调转乌桓,大张挞伐。结果,此举引起匈奴、乌桓两方对汉朝的仇恨,此后,匈奴南侵更加频繁;朝廷不得不派赵充国到北部边境组织防御。
汉昭帝于公元前74年死后,赵充国以皇朝重臣身份参与了迎立刘询(宣帝)继任皇位的事宜,被敕封为营平侯。
在汉朝忙于皇位继承事宜时,匈奴联合西域的车师,向与西汉保持密切关系的乌孙发动进攻,企图隔绝汉通西域之路。乌孙向汉求救。汉朝决定出兵救援。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调集20余万人,分六路向匈奴发动进攻。赵充国统领3万余人为其中一路,具体任务是与乌孙合击匈奴于蒲类泽(今新疆巴里坤湖)。因为匈奴闻汉军大出而撤离该地区,他统领的部队仅斩匈奴兵300余人,获牲畜7000余头,并提前撤军回朝。这次大规模远征,是汉武帝开始的对匈奴战争的余波。经过50余年的战争,西汉、匈奴均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感到疲惫已极。宣帝及主要大臣均主张“止兵戈,休士民”。此后,宣帝借重三朝老臣赵充国的威望与经验,派他率精骑4万在北部边境九郡防守匈奴。匈奴见南扰无隙,只好罢兵向汉求和。汉朝北边遂平静下来。
赵充国最光辉的业绩,是他以76岁高龄亲自率军出湟中地区(今青海、甘肃湟水两岸)平定犯汉的羌族武装,此后又在该地区屯田备边。他的军事谋略思想和艺术,也集中体现在这次子羌、备羌斗争中。
湟中地区水草肥美,宜于耕牧。原住该地区的先零羌于汉朝在此设置郡县后西迁青海一带。他们对汉朝不满,希望复返故地,并与匈奴联系,共谋占据河西地区(今河西走廊和湟水地区)。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羌以盟主身份召集甘、青一带各支羌族部落酋长200余人,化解昔日仇恨,交换人质,订立盟约,成立联盟。宣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召集群臣进行研究。赵充国认为,羌族各部落经常互相攻击,不能团结一致,容易对付。但是匈奴想联合羌族共同对付汉朝,并非一世。这次,羌族可能与匈奴联合起来。因此,应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情况不出赵充国所料。不久,羌族首领派遣使者去向匈奴借兵,企图攻打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赵充国向宣帝建议,立即派使臣检阅边防部队,作好作战准备,同时去分化羌族各部落,让他们不要化解仇恨。宣帝接受了赵充国的建议,派骑都尉义渠安国出使羌族。义渠安国到陇西后,将30多名羌族部落酋长召集在一起,不分善恶,全部杀死,并且纵兵袭击羌族部落,杀死千余人。结果,激化了羌族与汉朝的矛盾。羌族部队攻城池,杀汉吏,打得义渠安国大败而归。
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决定出兵征伐羌族,派遣御史大夫丙吉询问赵充国,谁可作统帅。赵充国当时已76岁,自荐说:“没有比老臣我更合适的了。”宣帝又遣人问他:“将军估计羌人的情况如何?需要多少兵马对付?”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遥测。我到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察看情况后,再将详细的作战地图和用兵计划呈报皇帝。”
赵充国受命后率万余骑兵赶到金城,准备渡过黄河进入羌族武装活动十分活跃的西部都尉府(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南)辖区。他用兵一向非常慎重,行军宿营“常以远斥侯(侦察人员)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为营垒”,“先计而后战”。这次渡黄河,为了防备羌兵在汉军半渡时截击,他派出3支小部队半夜潜渡并连夜在黄河对岸赶修工事。天明时,汉军大部队渡过黄河。这时,羌百余骑兵前来挑衅。赵充国力戒汉军不得轻举妄动。他认为,汉军长途跋涉已很疲惫,而羌兵以逸待劳锐气正盛。如果遇到羌兵游骑就予追杀,那么汉军就不但得不到休整,还会误中敌人诱兵之计。“击虏以殄灭(全歼)为期,小利不足贪”。他派出侦察小队查看进军落都(今青海乐都南)必经的四望峡(今乐都西南)。此处地形险要,羌人只要用一支部队把守,汉军就很难通过。但羌人未在此设防。赵充国遂于晚上引军过四望峡到达落都。赵充国对部下说:“我知道羌人不会用兵了。如果他们在四望峡部署数千人防守,我们哪能进来呢!”随后,他率军进驻西部都尉府驻地龙支(在今乐都南)。
赵充国到达西部都尉府后,经过调查研究制定了以分化瓦解为主,以用兵为辅,争取罕、秆羌,孤立先零羌,集中兵力待机出击,以获取全胜的作战方针。
汉宣帝将辛武贤的建议转给赵充国,让其组织部属研究此建议的可行性。赵充国与长史董通年等研究后认为,辛武贤建议以万余骑兵迂回千里攻击罕、秆,是不实际的。马匹负载30天粮食,再加上衣装武器,就难以追逐了。汉军辛辛苦苦赶去,羌兵会撤退藏匿;继续追击,他们会据险扼守,截断汉军粮道。那样,汉军“必有伤危之忧,为夷狄笑”。因此,赵充国仍坚持团结罕、秆,讨伐先零的主张,认为“先行先零之诛”可以使罕、秆等部落“悔过反善”,这才是“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宣帝和朝廷大臣均反对赵充国的意见。他们认为,先零兵强盛,又得到罕、秆的帮助,不先破罕、秆就无法对付先零。宣帝下诏责备赵充国,同时任命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令他们率军攻罕、秆,速战速决。赵充国收到宣帝责备诏书后认为,将领统兵在外,应从安定国家的目标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于是上书劝告宣帝收回成命,指出:置先零,先击罕,释有罪,诛无辜,引出一个仇敌,造成两处祸害,会巩固羌族联盟。这是得不偿失的军事行动。在赵充国的劝说下,宣帝勉强接受了赵的意见。
赵充国按既定方针先打先零羌。先零羌因为长时间屯聚,松懈麻痹,见到汉朝大军来袭,纷纷弃辎重而逃。赵充国认为,逃跑的先零羌是“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因此命令部队“徐行驱之”。结果,先零羌逃亡渡湟水时溺死数百,投降及被斩的500余人,其余七、八千人平安逃过湟水。罕、秆等部落首领见汉军笃守信义,没有对他们采取军事行动,遂亲自到汉营投诚和好。
湟中捷报传入京城,宣帝下令让破羌将军辛武贤作为赵充国的副手,“急应天时大利,吏士锐气以十二月击先零羌”。这时,先零羌在汉军的政治瓦解和军事打击下,内部出现分歧,已有万余人投降汉军。赵充国判断先零羌必然会衰败,因此想改变策略,罢骑兵,屯田备边。他把此想法写成奏文,尚未呈送宣帝,便接到宣帝进攻的命令。他儿子、中郎将赵印十分担心,派使者劝说其父不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赶快执行皇帝的命令,否则“一旦不合上意,遣绣衣(御史)来责将军,将军自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赵充国听了非常生气,说:“我拼死坚持自己的主张,对皇帝是可以忠言相劝的。”
赵充国毅然向皇帝呈送奏章,阐明为什么罢骑兵,以步兵屯田备边。他说:我所统领的吏士及马牛,月用谷物19,9630斛、盐1693斛、干草25,0286石,全靠内地转输,战事不解决,征税、劳役就不会停止。罢除骑兵,只留下步兵1,0281人,月用谷物为2,7363斛、盐308斛。这些步兵分屯要害处,农耕季节每人耕作20亩田。这样可以益积蓄,省大费。宣帝看过奏章后下诏询问赵充国:罢骑兵以步兵屯田,敌人什么时候可以打败?战争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赵充国第二次呈送奏章,说:帝王用兵,要作好全面准备去争取胜利,因此贵在运用谋略而减少交兵作战。班师罢兵,万人屯田,顺天时,因地利,战争可望在一年内结束。他还陈述了屯田的十二点好处。概括起来说,在军事上,万人屯田以作武备,以逸待劳,“坐得必胜之道”;在政治上,威德并行,既可以分化敌人,又可以减轻国内民众徭役,使“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在经济上,屯田士卒粮食可以自给,“省大费”。总之,屯田内有不花钱之利,外有防御之备,是个不打仗而使敌人自己消亡的计策。宣帝看过第二次奏章后又诏问赵充国:现在先零羌仍不断骚扰边境,怎么才能制止住呢?大秆、小开对汉朝尚有疑虑,他们会不会与先零羌联合起来?
赵充国第三次呈上奏章,说:现在,先零羌精兵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逃,分散饥冻。罕、秤、莫须等部落力量很弱,且归顺汉朝的人络绎不绝。至于小股流窜的羌兵袭扰边民,这是不能立即阻止的。如果因此而大动干戈,那是“释坐胜之道,从乘危之势,往终不见利,空自罢敝”。
赵充国每次呈送奏章,宣帝均召集公卿议论。开始,同意赵充国屯田备边建议的有十分之三;中间,同意的有一半;最后,同意的占十分之八。丞相魏相说:“臣愚,不懂兵事利害。后将军赵充国一再提出军事策略,讲的都是正确的。我相信他的计谋一定能成功。”于是,宣帝批准了赵充国屯田备边计策。
赵充国屯田备边收到了预期效果,稳定了汉朝西部边境局势,加速了先零羌的瓦解。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秋天,先零羌首领被其他种族的羌人所杀,残余的先零羌兵4千人降汉。先零羌侵扰汉朝边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西北地区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大片荒地得以开发利用。
赵充国凯旋回京后,请求罢去官职,宣帝批准他退休。但朝廷议论民族关系大事时,常让他参与谋略。甘露元年(公元前52年),赵充国病逝,终年86岁。宣帝因赵充国功高盖世,把他的像画在未央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