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从没忘记人民的养育之恩,心里装满了老百姓的疾苦”

——追记已故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尕布龙,一位来自高原的蒙古汉子,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对土地终生不渝的依恋,对百姓血浓于水的情谊。

尕布龙走了,却仿佛从未离开。

笑与泪中,他心里装满了百姓疾苦

翻看相册,在基层调研工作照中,尕布龙总是与农牧民谈笑风生。

据尕布龙养女召果力回忆,每当回到家乡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父亲总要在乡亲的炕头上坐坐,一边开玩笑、拉家常,一边用乡村俚语讲国家政策。

“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他给大家讲草畜平衡,‘烧炕不能烧半边嘛,半边热死人、半边冻死人,不行嘛。’屋里的笑声,老远都能听到。”召果力说。

然而,见到群众喜笑颜开的尕布龙,在一次调研中却忍不住流泪了。

据当时的司机杨杰回忆,1990年,尕布龙前往海东地区(今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乡调研,走进河口村陈老汉家,眼前的景象让他泪洒衣襟:四面透风的窗户,满是窟窿的毛毡,辨不出颜色的被子……

回到西宁,尕布龙彻夜难眠。

第二天一早,他让杨杰将家中六床较新的被子,全部装到车上。

“我要去满坪看陈老汉。”

“把新的全拿走,家里来人盖什么呀?”

“先凑合几天吧,我们的困难好克服。”

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尕布龙说:“我过去也是比较穷的,所以不能把农民忘掉,忘掉那就忘了本。”

严与宽中,他勾勒出干部的严以律己

在召果力家中,记者看到尕布龙生前穿过的一件皮袍,上面大大小小的补丁,共有八个。

“父亲的衣服很少有不带补丁的,领子、袖口、膝盖破了,我帮他补。”召果力说。

曾与尕布龙共事的人都说,他对自己、对家人、对身边人,要求太严了。

1990年,大外孙东主仁青报考中专仅差2分。知道外公脾气的东主仁青选择了复读,并于第二年考取医学专科。没想到毕业后,原本学医的他,被分配到海晏县甘子河乡砂场当修理工。

据杨杰回忆,省城好几家大医院的领导实在看不下去,主动要求录用东主仁青,都被尕布龙婉拒。

“尕布龙经常教育我们,这不是一顿饭的问题。可如果人人吃饭不给钱,就会‘吃’坏风气,风气坏了是大事。”杨杰说,尕布龙不管到哪里调研,饭钱总要付三份,算上司机和秘书。

然而,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一些“失误”,尕布龙却很宽容。

1988年的一天,尕布龙前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调研,比预定时间早到一个多小时,没吃午饭的尕布龙径直走进乡政府食堂。

“师傅,有吃的没?”

“没有呗,省长过一会儿要来。”炊事员反复打量这个穿旧中山装、黑布鞋的老者。

“给我们一点面,我们自己做个面片吧。”

“那不行,省长来了要吃饭。”

“我们自己做呗。”

架不住软磨硬泡,炊事员将和好的面和一些剩菜给了尕布龙。正当他吃得津津有味时,大通县委、县政府领导来到乡政府食堂,见状连忙斥责并要开除炊事员。

尕布龙连忙站起身,将炊事员拦在身后。

“娃娃不知道嘛,这事不怪他,开除个啥呀。”

后来,尕布龙还多次问到这位炊事员,得知其平安无事,才放下心来。

粗与细间,他迸发出共产党人的勇于担当

如今在青海西宁,说起尕布龙,人们首先想起的,常常是西宁南北山郁郁葱葱的林木。

曾经做过尕布龙同志秘书的袁兆盛说:“尕布龙干工作,有种牧民特有的‘实在’,不干则已,要干就动真格。”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尕布龙曾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担任领导。当时,该县境内的河曲草原鼠害猖獗,受灾面积占全县可利用草场一半以上。

在尕布龙指挥下,旷日持久的“灭鼠战”打响了。

据当时的警卫郭多回忆,此后十多年,每到灭鼠时节,尕布龙在草原上一待就是一两个月,晚上和牧民挤帐篷,白天吃河水拌炒面。经过十多年努力,草原生态渐渐恢复。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县成为我国北方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

曾和尕布龙共事的人说,他干工作不仅细,“窍门儿”还挺多。

“调研市场物价,他会在农贸市场和商贩讨价还价,甚至会和牧区来的骡马商人‘抓袖筒’谈价钱,很多人真把他当成了买骡马的。”杨杰说。

1993年,尕布龙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很快就为自己找了份新“工作”:义务担任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

“大多数人都知道尕布龙为植树亲力亲为、不辞辛劳,其实,他还特别善于规划。”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副主任白前说,20世纪90年代初,尕布龙就提出“以水定林”,第一年搞水利,第二年再整体造林。

“这样一来,树木成活率大大提高,国家有限的生态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白前说,截至目前,西宁南北山共完成绿化20.93万亩,相当于给每位西宁市民“赠送”森林104平方米。

“时至今日,尕布龙的精神愈发引起干部的共鸣,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干部为民情怀的呼唤,呼唤干部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达日县委书记武伟说。

尕布龙走了,然而人民不会忘记他。

不会忘记他的笑与泪、严与宽、粗与细,因为其中折射的,是共产党员一心为民、严于律己、真抓实干的伟大品格。

尕布龙的一生,无须华丽的辞藻,如一曲悠远的蒙古长调,永久地回荡在辽阔壮美的青海高原。

(新华社西宁2015年9月25日电 记者党周、陈凯、庞书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