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坛巨匠

唐寅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时与邻渡头帘影图轴里张灵纵酒放荡,不学习应付科举的课业。后来听从祝允明劝说,参加乡试,得第一名,人称唐解元。参加会试时,因主考程敏政泄题事受牵连,遂被下狱,后谪为小吏,他以此为耻,不就职,回到家乡筑桃花坞居住,从此更加放荡不羁。他一生致力于绘画,擅长山水,也精于花鸟,兼及书法。他还能写诗作文,才思敏捷。与祝允明、徐祯卿、文征明齐名,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著作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寅生性聪颖伶俐,经常与邻里狂放青年张灵纵情饮酒,不加节制,不从事府县学生专为应科举考试的学业。祝允明规劝他,于是唐寅闭门读书一年整。弘治十一年(1498)参加乡试中第一名。主考官梁储对他的文章赞赏称奇,回朝以后,拿给翰林学士程敏政看,敏政也认为很不平常。不久,敏政担任会试主考官,江阴县富人徐经贿赂他的仆人,预先得到试题。此事被人揭发出来,言官向皇帝上书弹劾敏政,并牵连到唐寅。因此奉皇帝诏令把他们投入监狱。后来,他被贬谪为吏员。唐寅以此为耻,不去就职。回到家里更加放荡。宁王朱宸濠以丰富的财物为礼品聘请他,唐寅察觉宸濠有谋反的企图,但不敢直接推辞,就假装疯狂,任情酗酒,甚至把身上最肮脏丑陋而又隐秘的地方袒露出来。让宸濠难以忍受,于是放他回家。回家后,唐寅修建居室起名为桃花坞。每天在里面与客人纵情饮酒,54岁去世。

唐寅的诗文,初期表现出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到了晚年心灰意冷放纵自己,说后人知我不在诗文这方面,谈论他时,涉及这一点的人都很惋惜。苏州一带自从祝枝山(祝允明)等人以放荡不羁为世人所指责轻视,而他们的文才又轻佻艳丽,倾倒了同他们一气的那些人,传播他们言行的人添枝加叶,甚至把别人的事也加在他们身上,往往超出礼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外。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九岁能撰写文章,20岁尽通《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1540)在家乡考中举人。曾经八次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未中进士。即读书讲道,跟他学习的常达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四十四年(1565)才中进士。为长兴知县。隆庆中升南京太仆寺寺丞,在内阁制敕房办事,曾参与修《世宗实录》,在任职期间去世。

有光做古文,本于经书,喜好司马迁的《史记》,深得太史公著作的精神文理。反对当时文坛盟主王世贞等人的复古主张。称世贞为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归有光堪称文学大家。为当时文坛另一流派的首领。与德清人胡友信齐名,时人并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文集》。

归有光幼时以同乡人魏校为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中举人,曾八次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都落第。迁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道,从他读书学习的常达数百人之多,人称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1565)才考中进士,为长兴知县。以古代教育感化的手段治理百姓。每当审理诉讼,就召集妇女儿童在公案前,以江苏方言谈个不休,断决完毕即打发他们离去,不再整理案情卷宗。上级长官的命令有不合实际的,每每搁置不执行。万里江山图有所判断决定,径直按自己的意见实行。上级长官大多很厌恶他,调他为顺德府通判,专一管辖马政,也就是马的畜养繁殖等事务。在明代,进士为县令后没有升迁为辅佐官员的,这名义上是升,实际是重重地压抑他。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素来知道有光才德,引荐他任南京太仆寺寺丞,留在京师主持内阁制敕房事务。又参与纂修《世宗实录》。后来在作官期内去世。

有光作古文,根据经学。喜好司马迁的《史记》,深得太史公的神韵文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芏,有光却极力攻击他,说他是狂妄而又平庸的大人物。世贞非常怨恨这种讥嘲。但后来也衷心佩服有光,为他写的赞语有:“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趣,久而自伤”。可见对有光多么推重。

有光小儿子名子慕,字季思。万历十九年(1591)在家乡中举,考进士落第,即隐居于江村,与无锡高攀龙最友好,去世之后,巡按御史为他请求朝廷追赠,遂赠他翰林院待诏。

有光对于应付科举的那一套学问很有研究,经学功底深厚,成为特立于流俗之外的大学问家。后来德清人胡友信与他齐名,世人并称“归、胡”。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州山人。明代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为刑部主事,后升员外郎、郎中,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世贞为官执法严谨,主持正义;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先后与执政大臣严嵩、张居正相抗衡,受到他们的打击排挤。他擅长诗和古文,对戏曲也有研究。与李攀龙一起继续倡导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学复古论。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晚年持论渐趋平易,不再菲薄中、晚唐及宋代文学家。与李攀龙共同为明代文坛“后七子”的盟主。攀龙死后,独自主导文坛20年。王世贞又是一位史学家。著作主要有《州,四部稿》、《续稿》、《艺苑巵言》、《山堂别集》等。

王世贞天资聪颖异常,看过的书终生不忘。中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任刑部主事。世贞喜好写诗和古文,在京师做官时,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组织的诗社,又和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相互唱和,继承并发展李攀龙、何景明的文学主张,名气一天比一天大。屡次升任,至员外郎、郎中。

姓阎的坏人犯法,躲藏在锦衣卫都督陆炳家里,王世贞搜出了他。陆炳托权相严嵩说情,希望释放姓阎的,世贞不答应。杨继盛因揭发严嵩罪恶。被送交司法部门治罪,王世贞时常给他送去吃食和药物。杨继盛的妻子上诉丈夫的冤枉,世贞替他起草诉状。继盛死后,又小莲庄院景为他买棺盛殓,经营丧事。严嵩非常恨他。吏部两次准备提升世贞为提学使,严嵩都不用。让他当青州兵备副使。父亲王杼因滦河失事,严嵩借此罗织罪名陷害他,被判死刑关在狱中。世贞知道后辞去官职奔赴京师,与弟弟世懋天天匍伏在严嵩门前,哭着请求宽恕。严嵩暗中坚持定王忄予死罪,表面上常常以谎言宽慰世贞兄弟二人。两人又天天穿着囚服跪在路旁,拦截王侯大臣的轿子,磕响头请求救助,那些达官贵人们都畏惧严嵩,不敢为世贞父子说话,王杼终于被处死。世贞兄弟嚎啕大哭,哀痛欲绝,护送灵柩回乡。从此素食三年,不回内室休息。就是在服孝期满之后,仍然不肯穿着官服,照旧穿麻鞋,裹葛布头巾,不参加宴会。

隆庆元年(1567)八月,世贞兄弟前往京师,伏在宫门外申诉父亲的冤枉,说是被严嵩所陷害,得到大学士徐阶的帮助,恢复了王忄予的官职。世贞理当被起用,但他不愿出来做官,适逢皇帝下诏求直言,于是上书陈述效法祖宗、改正殿名、推广恩义、放宽禁止条例、修订典章制度、推广德意、公开升赏,操练军队充实编制等八件事,以响应诏令。不久,吏部根据谏议官员的推荐,令世贞以副使的官衔到大名府任职。后升任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亲去世回乡,服孝期满,补为湖广按察使,随即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入京师任太仆寺卿。

万历二年(1574)九月,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抚治理郧阳,几次上书逐条论述屯田、军队驻防、军饷等事,都切合国家的军政大计。有个奸猾的和尚冒充乐平王次子,捧着高皇帝肖像,带着金属的证件周游各处。王世贞说:“皇帝的宗族藩王不许出城,这人竟如此虚诳放肆,必定是假冒。”逮捕审讯之后,果真是行骗,那人只有服罪。

张居正当政,因为王世贞和自己是一年考中进士的,称为同年,有意引进推荐,但世贞不太亲近依附他。王世贞管辖的荆州地震,世贞引用西汉人京房的占卜,说臣道过盛,国家的西南地方就要遭灾,借以暗指张居正。居正的妻弟污辱了江陵县令,世贞议论劾奏一点也不宽恕。张居正终于不能忍受,正值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张居正即以圣旨的名义罢了王世贞的官。后来起用为应天府尹,又被弹劾罢官。居正死后,召起世贞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世贞以有病推辞不赴任。很久以后,世贞的友好王锡爵当权,起用他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早先的情况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府尹与侍郎,都是正三品,通计以前所享俸禄,已经通过三次考核满期,应该得到恩荫一个儿子的待遇。及到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时,御史黄仁荣说世贞以前曾被弹劾,不应当计算那段时间的俸禄,并且根据过去的事例力争。世贞于是三次上书称病辞职回家。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家里去世。

开始时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主持文盟,李攀龙死,他独自掌管文坛20年。世贞才学最高,地位与名望也最显赫,美好的声誉和非凡的气概在全国影响很大。一时做官的、隐士、词客、和尚、道士无不争取与他交往,谁要是得到他一句赞赏的话,立即声价十倍。他所持论点,文章一定是西汉的最好,诗必定是盛唐的最美。唐代大历(766~779)年间以后的书不要读,他的作品过分修饰词藻。晚年,攻击他的人渐渐多起来,他的文风也逐渐趋于平淡。病重时,刘凤去探望他,见他手里拿着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文集,诵读欣赏不已。

世贞自号凤洲,又号州山人。和他交往的人,大抵都见于他的文集中,各有目录标出。称前五子的是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后五子则是南昌余日德、蒲圻魏裳、歙县汪道昆、铜梁张佳胤、新蔡张九一。广五子则是昆山俞允文、浚县卢柟,濮州李先芳、孝丰吴维岳、顺德欧大任。续五子则是阳曲王道行、东明石星、从化黎民表、南昌朱多、常熟赵用贤。末五子则是京山李维桢、鄞县屠隆、南乐魏允中、兰谿胡应麟,而赵用贤也在其中。他的取舍,多半以自己的喜好和憎恶来分高下。

徐渭

徐渭(152l~1599),字文长。明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府学学生时就很有名气。入浙江、福建总督胡宗宪衙门主管文书。曾为宗宪作“献白鹿表”进呈朝廷,得到皇帝称赏。徐渭也懂军事。宗宪擒徐海诱汪直,他都曾参与谋议。宗宪下狱,徐渭两次自杀未遂。后犯罪,入狱八年,徐渭工诗文,又擅长书法及绘画。曾评价自己的成就说:“吾书法第一,诗次之,文第三,画第四。”他对杂剧也有研究。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南词录》、《四声猿》等。

徐渭十余岁即模仿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解嘲》,作《释毁》,年稍长以同乡季本为师。在府学为诸生时,名气就很大。总督胡宗宪,请他到官署,与安徽歙州人余寅、浙江鄞县人沈明臣共同主管文书事宜。宗宪得到白鹿一只,以为祥瑞,要献给朝廷,令徐渭起草表章,宗宪将渭及别人起草表章一并送往京师,给友好的翰林学士,请他择优上报皇帝。学士即将徐渭起草的表章呈进。世宗很是高兴,从此益发宠爱优待宗宪,宗宪也因此更加重视徐渭。宗宪曾经宴请文武官员于烂柯山,酒喝至高兴时,军乐声大作。沈明臣作《饶歌》十章,其中有:“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葡萄图轴不闻声。”宗宪大喜,起立捋着胡须说:“好一个沈生,作品如此雄壮酣畅!”当即命令将《饶歌》刻于石上,对沈明臣宠爱优礼与徐渭相当。总督位尊势重,文武官员谒见,都不敢仰脸正面看他。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着布衣,一揖而入,侃侃而谈。官署有急事请徐渭办理,深夜开官署大门等待他。渭有时因醉酒不至,宗宪并不加责怪。余寅、沈明臣也颇高傲自负,见徐渭为人耿直,也以礼相待。

徐渭懂军事,好设奇计,宗宪擒拿徐海、诱捕汪直,他都曾参与谋议。不过,他依仗宗宪势力,颇有些胡作非为。宗宪下狱,渭深怕受牵连招祸,忧虑过度,以致发疯。用大锥刺耳,深几寸,又用锤子击坏自己的睾丸,都未死。稍后,又打死继妻。司法部门准备判他死罪,将他投入监狱。幸亏同乡张元忭尽力救助得免一死。出狱之后,游历金陵,又到达宣府、辽东等军事重镇,观察一些险要之地,与镇守辽东都督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等相友善。入京都,在张元忭家作客。元忭引导他以礼法约束自己,徐渭不能听从,时间一久,不能忍受这劝告,一怒而去。后来元忭去世,徐渭身穿白衣前往吊唁,抚棺痛哭,哭罢不留姓名就走了。

徐渭天才超然出众,诗文也远远超过同辈的诗人词客,书法优异,更善草书,又擅长画花草竹石。他曾经评价自己的成就说:“我书法第一,诗次之,文第三,画又次之。”当嘉靖年间,王世贞、李攀龙倡导七子诗社,谢榛因是平民被排斥,徐渭对这种以官爵压制平民的作法,很是愤愤不平,发誓不入二人那个诗社。20年后,湖北公安人袁宏道游历江浙,得到徐渭著作残篇,请祭酒陶望龄展读。两人都很欣赏,遂刊刻他的文集行世。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7),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早年即有文名,因拒绝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十一年(1583)才成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因向皇帝上书批评辅臣申时行,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史,后升浙江遂昌知县。又因触忤权贵,二十八年(1600)被罢官回乡。家居二十年去世。在家期间,精心研究词曲和传奇,从事著述,他的《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人称为《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其中《还魂记》(全名为《牡丹亭还魂记》)最有名,这部作品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但在《南柯记》、《邯郸记》中也表现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摹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诗文著作有《玉茗堂全集》等。明末刻本《邯郸记》插图汤显祖少年时就能撰写文章,当时很有名气。张居正想要儿子考中进士,在全国物色有名的学者,请来启发他们的才智。听说显祖和沈懋学的名气,就命令他的几个儿子去请他来家。显祖辞谢不去,懋学应聘,后来就与居正的儿子嗣修一起考中进士第一、二名。显祖直到居正死后,万历十一年(1583),才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南京太常博士,遂即升礼部主事。

十八年(1590),皇帝因星象出现异常变化,以为上天表示警告,因此严厉责备专职向皇帝进言的官员,说他们欺骗蒙蔽自己,并且停止发放他们的俸禄一年。为此,显祖上书说:“言官岂能全是不好的,那是因为陛下作为一国之主的威福权柄暗中被辅臣所窃取,故此言官倾向谁不倾向谁的感情也在不声不响中转移。御史丁此吕首先揭发了科举考试中欺骗蒙蔽行为,相臣申时行嘱咐杨巍检举此吕的所谓过失,从而赶走了他。御吏万国钦向皇上上书极力论述地方大员的欺蒙行为,时行就暗示他的同事将万国钦贬谪到远方。只要有一句话侵犯到他们,没有不被赶出京师的。于是无耻之徒,只知道把自己与执政大臣密切联结起来。凡是他所得到的官爵俸禄,径直认为是执政大臣给他的。纵然日后保不住身家名誉,而今天已经得到了富贵。给事中杨文举奉陛下命令救济灾荒,在那里索要贿赂以万计。到杭州,每日在西湖宴饮,他不但卖放罪犯,甚至荐举人才也索取贿赂,以这种卑劣手段获取厚利。辅臣在他回朝报告完成使命情况时,居然提拔他为都给事中。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胡不过是权贵之门的鹰犬而已,但因为与执政大臣的个人关系密切,依然滥加任用。陛下刚刚责备言官欺骗蒙蔽,而辅臣照旧欺骗蒙蔽。如果坐失当今的机会不治理整顿,臣以为陛下应当可惜的有四点。朝廷本来是以官爵俸禄培植正派人的,如今竟然为私人发展势力,这是爵禄可惜。风吹小草那样倒向他们,不认识什么是廉耻,这是人才可惜。辅臣不破格给人富贵,那就显不出他的恩惠来,这是国家法规可惜。陛下为天下之主已二十年。前十年的政事,因张居正为人刚愎而多私欲,借以发展私人势力,吵吵嚷嚷地破坏了它。后十年的政事,因申时行柔懦而多私欲,借以发展私人势力,像风吹似的不露痕迹地破坏了它。这是皇帝的政事可惜。请求陛下立即斥退杨文举、胡汝宁,并告诫辅臣反省错误悔过自新。”皇帝见到了显祖的意见和建议,很是生气,就把他贬谪到广东省南部徐闻县任典史。稍后升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终,显祖赴京师接受考核时,诉说自己的过失之后就回去了。二十八年(1600)进行官员考绩,主持此事的人提出罢黜他。当时李维祯为浙江监司,力争留下他但没成功,显祖竟被罢官。回到家乡20年辞世。

显祖原本是一个意气风发、激昂慷慨的人,与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友好。后来三人都成为很有名气的高官,各自建立了功绩,而显祖却困顿失意,穷老于家乡。三才为淮河漕运总督,曾经派人带着书信迎接他到自己任职的地方,他辞谢不去。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起初名绛,字忠清,曾自署名蒋山佣。明朝灭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他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少年时参加过“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跟从昆山县令杨永言等起兵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各地,所到之处,考察山川形势,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其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图谋恢复明室。晚年定居陕西华阴,死于曲沃。清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又有人荐修《明史》,他都拒绝参加。他的学问广博,对于经学、历史、国家典章制度、地方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军事、农业以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哲学观点有朴素唯物论倾向。在社会观上,反对君主专制。他研究经学、音韵史地等提倡“经世致用”,注意广求证据,开清代朴学风气。他的诗多感事伤时之作,时常流露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明代的眷怀之情。在音韵学上,对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等方面,都有承前启后的贡献。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生来就有双瞳仁,中间白周边黑。读书能一目十行,看到明朝末年变乱多事,就讲求治理国家的学问。南明灭亡,他奉事继母到常熟县躲避兵乱。昆山县令杨永言起兵抗清,顾炎武和归庄随他共事。鲁王授炎武为兵部司务,抗清失败,幸得脱身逃出,他的母亲绝食而死,曾告诫顾炎武不能为两姓朝廷服务。唐王以兵部职方郎中官职召用他,因为母亲去世未能前往,从此离家出游,再也没有回去。顾炎武胸怀治世的谋略,得不到付诸实践的机会,故每到一个地方常常在小范围内施展才华。他曾经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西南会仙山)下开垦田地,在山西雁门以北,五台山东边发展畜牧,积累了上千两银子。他又走遍了各处的关口厄塞,曾四次拜谒在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六次拜谒明崇祯皇帝的思陵,这才选择陕西华阴县住下来。他说:“陕西人敬慕儒家的经学,看重没做官的学者,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实在是其他地区所少见;而且华阴控扼函谷关和黄河的路口,就是不出大门,也能见到天下的人,了解天下木事。一旦发生危急,入山能坚守险要,不过十里路远;如若有志取天下,则一出函谷关,也有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便利。”于是就定居在这里。

顾炎武生平精力过人,自少小到老年,没有一刻离开过书籍。所到之处,用二骡二马驮书,凡经过关口、厄塞、亭障都叫来老年兵卒询问有关历史事件发展经过。发现有和平日知道的不符合,就翻出书来对照勘察;如果走在平原旷野上,就在马鞍上默默背诵经书的注疏。

顾炎武研究学问,大抵主张去掉浮华空虚,着重探讨实际,凡是国家典章制度、地方掌故、天文仪象、河流、漕运、军事、农业之类,都要彻底了解发生发展的经过,考察纠正它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另有《肇域志》一编,那是他在考察搜求之后,合图经而写成的。他精于音韵学,撰写《音论》三卷。讲古韵学的,从明代入陈第开始,他虽然开创了研究古音韵的道路,但尚未深入细致。顾炎武从经传中推敲搜寻,探讨它的根源。他又有《诗本音》十卷,这部书主张陈第的“诗无协韵”学说,不和吴棫的本音争辨,也不用吴木或的方法,只就一部经书所用的音韵互相参照,并且与别的书所用之韵互证,说明古音原来就是这样读,不是由于迁就,所以名为“本音”。又有《易音》三卷,就《周易》这部书探求古音,考证精确。还有《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韵补正》一卷,都能追寻夏、商、周以来各历史时期读音的不同,从分门别类中了解它的变化。又撰写有《金石文字记》、《求古录》,也是与经传史书相印证。而他的《日知录》三十卷,尤其是一部极为精粹的书,那是他积累了三十年的资料和工力而后写成的。其中论述治世的理论,能综合事物的名称与实际加以考核,于礼教方面的论述尤其小心谨慎。他认为社会风俗衰落,廉耻的堤防溃败,是因为没有“礼”加以权衡,常常希望以古代礼制表率天下。其他的著作,还有《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谲觚》、《菰中随笔》、《亭林文集》、《诗集》等书,这些著作都是对学术和社会很有补益的。清朝初年,人们说到学有根柢的人,以顾炎武为第一,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又广交贤明而学问渊博的长者,虚心商榷,不自满自大。

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下令荐举博学鸿儒科以招揽人才,又修《明史》,朝中大臣们争相推荐顾炎武,但他誓死不应荐举。二十一年(1682)去世,年70。他没有儿子,吴江人潘耒为他的遗书做序刊行,宣统元年(1909),朝廷决定以顾炎武从祀孔子于文庙。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61~1691),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尚书徐乾学的门生。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时,才16岁。朝廷授他三等侍卫官,后升至一等侍卫。屡次奉使边疆,宣抚各少数民族。他博览群书,虽是贵公子,喜欢与文士交往;严绳孙、陈维崧、姜宸英、顾贞观等都是他的朋友。他善于词作,风格清新流畅,多感伤情调,与南唐后主李煜作品相近,是我国历史上词作名家。他的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他的诗也有较高的水平,晚年悉心攻读经史,搜求唐宋以来名家对经书解释,从事经学考据;与徐乾学共同编刻唐代以来说经诸书,名为《通志堂集解》。死时才31岁。徐乾学编辑他的诗文为《通志堂集》。

纳兰性德敬奉父母极为孝顺,侍候父母疾病时夜以继日,衣不解带,由于劳累忧虑,以致面色黑黄,至亲人病愈后才得恢复。性德几岁时即练习骑马射箭,年龄稍长就善于写文章。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年纪只有十六岁。圣祖皇帝因为他是世代显贵之家的儿子,授他三等侍卫,后升至一等侍卫。圣祖让他创作乾清门应制体诗,又命他翻译皇帝自写的《松赋》,对他的诗作、译作都很满意。不久,纳兰性德生病,圣祖将要到塞外避暑,就派宦官带着专供皇帝看病的医生去为他看病,并且命宦官把纳兰性德的病情随时禀告他。但性德竟然很快就病故了,年仅31岁。纳兰性德曾奉使到塞外宣谕抚慰各少数民族,他死之后,受他安抚的各部都派遣使者进入长城和内地通好。皇帝知道他病故的消息后,从避暑的地方派宦官祭奠慰问,可见对他是多么器重。

纳兰性德参加顺天府乡试时,主考人是徐乾学,他中举以后,就成了徐乾学的门生。性德跟老师研讨学术,曾搜集刻印宋代、元代人讲解经传的各种著作,为书作序,将自己撰写的《礼记陈氏集说补正》附在里面,合起来名为《通志常集解》。纳兰性德很会作诗,尤其擅长填词。他涉猎了全部南唐、北宋各词作家的作品,对于其中杰作都彻底研究过。他所著的《饮水》、《侧帽》两词集,风格清新自然,超尘脱俗。性德曾读元朝人赵松雪(孟頫)自我写照有感,就按照诗意为赵画一小像,仿照他的衣冠。看到他画的,在座的客人赞许过分,他推辞不受。徐乾学对他说:“你为何那么像王逸少(羲之)?”他就大喜。性德还喜欢以礼接待有学问的人,和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等人友谊较深。顾贞观的朋友吴江人吴兆骞因科场事犯罪被流放到宁古塔,吴兆骞作《金缕曲》两篇寄来,性德阅读之后赞叹说:“晋朝人山阳向秀的《思旧赋》,汉朝都尉李陵的《河梁》诗,加上这两篇就是古往今来的三部杰作了。”贞观极力请纳兰性德设法营救兆骞,经纳兰性德斡旋,吴兆骞被释放回内地。为此,一些读书人更加称许他。

袁枚

袁枚(1716~1779),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曾任溧水、江浦、沭阳诸县县令,后调任江宁(今南京市)县令时,遇事尽自己所能,颇有政绩。后因父亲去世回家,从此不再出来做官。袁枚在江宁城西修筑“随园”,搜集书籍,创作诗文,远近名流来请教的每天都有,从此享盛名五十年,晚年游历南方一些名山胜水,与诗友往还。袁枚以诗闻名当世,诗创作中讲究抒写性情,反对清初以来拟古和形式主义的风气,他的诗风格清新。与蒋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袁枚幼小时即显出天生的异常聪颖。12岁,补入县学读书。20岁时,到广西巡抚官署中探望叔父,巡抚金鉷见了,发现他不同寻常,让他做《铜鼓赋》以试他的才学,袁枚立时写成,文字华美。这时,正值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选拔人才,金鉷就上书推荐他参加考试。当时全国推举的有二百多人,袁枚年龄最小,经过考试没能录取。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读书。后来朝廷任命他为江南知县,于是历任溧水、江浦、沭阳等县知县,又调任政务繁重的江宁县任知县。当时尹继善任总督,深知袁枚的才能,很器重他,袁枚也遇事竭尽自己能力去做,很有成绩。当地人甚至以袁枚所判处的案件写成歌曲刻印,流传四方。袁枚并不因为做官有成绩而高兴,不久托称疾病离职回家居住。朝廷召他到陕西做官,后因父亲去世回家,于是上书请求在家奉养母亲。袁枚选择南京小仓山,修建园林馆舍,号“随园”,这里池榭馆阁高大而华美,从此袁枚在这里度过了五十年的优闲岁月。他也时常出外游览秀丽的山水,再也不出来做官。他把全副精力才能都用来做文赋诗,一些名流来这里访问请教的每天不断。他与客人谈话时海阔天空,极有风趣,每位客人都能满意而归。他又喜欢引导年轻人,凡遇青少年哪怕有一句美好的话,袁枚都赞不绝口。他还异常重视友谊,翰林编修程晋芳死去,袁枚拿出程晋芳五千两银子的借券烧掉,而且抚恤他的妻儿家室。

袁枚天资聪颖异常。他论述做诗主张抒写性隋,别人想要写出什么内容,有词不达意的,全都替别人充分表达出来。读书人大多仿效他的文体。所著的《随园集》等书,共三十多种。国内的人,上自公卿大臣,下至背着货物沿街叫卖的小贩,都知道他的名字。海外的琉球人也有来请他写字的。然而袁枚喜好音乐女色,他的作品也有些杂乱多变招致世人讥笑的。去世的时候,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