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坛巨匠

卢照邻

唐代诗人,字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市)人。曾为邓王府典签及新都尉。他一生不得志,晚年又患风疾,手足痉挛,卧病十余年,成为残废,曾作《五悲文》自道遭遇。后来不胜病痛,投颖水而死。他最擅长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异,以韵致取胜,《长安古意》是其代表作。这首诗借用历史题材,以纵横奔放、富丽铺陈的笔调,描绘了当时首都长安现实生活的形形色色:如云的车骑,壮丽的宫馆,将相,廷尉,御史,游侠子弟,歌姬舞女,市井娼家等等。描写了他们“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的繁华狂热、堕落癫狂的生活。诗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出这一切终究会发展到空虚幻灭的结局:“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在末尾,以自己的冷清生活与前面所描写的统治阶级的生活作了对比:“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其作品在艺术上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六朝的藻绘余习,但是韵味深厚,不流于浮艳,继承了宫体诗,而又变革了宫体诗。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他“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著作有《卢之集》(一称《幽忧子集》)。

骆宾王

唐代文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唐四杰之一。作过长安县主簿、临海县丞等。后来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活动,不知所终。他生活经历丰富,四杰中存诗最多。其诗歌虽没有彻底摆脱齐梁浮饰夸丽文风,但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为诗歌注入了新鲜内容。他擅长七言歌行,颇多边塞题材的诗作,富生活实感,开唐代边塞诗歌之先河。他的咏物诗托物抒怀,慷慨悲凉。代表作是《帝京篇》,《在狱咏蝉》等。《帝京篇》内容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是篇幅更大,多辞赋铺排的成分,“当时以为绝唱”。他的边塞诗歌,如《边城落日》、《边夜有怀》等,都较有特色。而名作《在狱咏蝉》,艺术上更为成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是咏蝉,更是以蝉自比,抒发了作者有志不得实现的悲愤沉痛之情,感情深沉真挚。除诗歌外,他的文章在当时也甚为人重,尤其是为徐敬业起兵写的《讨武檄》,更是名闻天下。著作有《骆临海集》。

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少年时代即博览群书,工文辞,显露才华。麟德初年,在刘祥道协助下王勃自举,被朝廷起用,任命为王府修撰,因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斥出府。曾任虢州参军。后在探父途中因溺海而死。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天下,人称“初唐四杰”。其诗多为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之作;在诗的风格上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力求清新,但一些诗篇仍流于华艳。代表作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有集,但已失散,经明代人搜集辑有《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即善于作文,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注释的《汉书》而攻读,并作《指瑕》指出其中失误之处。麟德初年,刘祥道巡视行至关内,王勃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刘祥道将此事上奏朝廷,经考试成绩优异,尚未成年就被破格任命为朝散郎。他多次在金銮殿上进献歌颂皇恩的文章。沛王听说了王勃的名字,就将他召入王府,专事修撰,曾写《平台秘略》一书。全书撰成,沛王愈加喜爱和器重他。当时,诸王进行斗鸡比赛,王勃开玩笑,写了千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高宗生气道:“这也值得虚构渲染,岂不是扩大矛盾!”将王勃斥出王府。

王勃被革除官职之后,客居在剑南。他曾登上葛愦山眺望,感慨万端,不禁想起诸葛亮当年的功业,在赋诗中流露出自己的心情。王勃听说虢州有许多草药,就请求补任虢州参军。但又因他倚仗自己有才学而欺凌别人,被周围的官吏所嫉恨。没入官府的奴隶曹达犯了罪,躲藏到王勃住处,王勃因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把曹达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当将他处以死刑,但正遇大赦就被免刑。其父王福田寺,受王勃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被降职为交趾县令。王勃在前往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亡,年仅29岁。

当初,途经钟陵时,九月九日这天都督在滕王阁举行盛大宴会。都督本打算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文以向宾客炫耀,便拿出纸和笔遍请来客作序,但无人敢应接。当推让到王勃时,只见他欣然接受并不推辞。都督很生气,起身离席而去,派出官吏前去探察王勃作文情况。官吏接连向他禀报,一次比一次称述王勃所作文章不凡,于是都督惊异地叹道:“这是位天才呀!”请王勃将文章写完,宴会在十分欢乐的气氛中结束。王勃作文章,开始时并不深加思索,先研磨许多墨汁,再痛饮一番酒,便倒在床上蒙被而睡。待睡醒时,挥笔疾书成章,不改一字,当时人称王勃这是作腹稿。王勃酷爱写文章。

以前,王勃祖父王通,隋朝末年居住在白牛溪,教授的学生很多。王通曾作文120篇记述从汉魏到晋代的事迹,以接续古代《尚书》但后来所作的序被遗失,另有个篇有目无文,王勃为其补充了残缺散失的部分,经归纳整理定为25篇。他曾言道为人之子不可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方,王勃跟他交游,获得了其中所有要领。王勃曾读《易经》,一次他在夜里梦见有人告诉他:“《易》有太极,你要刻苦钻研它。”醒后作《易发挥》数篇,直到作《晋卦》时因患病才停止。

王勃之兄王,弟王助,都考中了进士。

陈子昂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24岁中进士,古读书台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曾两次出塞,直言敢谏,遭受排斥打击。38岁后辞职归乡,不久蒙冤死于狱中。他倡导诗歌革新,标举“风骨”、“兴寄”,反对齐梁藻饰柔靡诗风,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其诗歌代表为《感遇诗》38首,这些诗内容广阔,思想丰富,既有讽时刺事之作,也有感慨身世、抒发理想之作,总体风格苍凉激越,质朴明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情调深沉孤独,引起时人及后人无数共鸣。除诗歌外,他在散文革新方面也极具功绩,他的对策、奏疏,都是朴实畅达的散文,开唐代文风之先。欧阳修评之为“文宗”。著作有《陈伯玉集》。

张九龄

唐代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在朝直言敢谏,是开元时代贤相之一。后遭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刺史。他早年以文学为张说所赏识,赞为“轻缣素练,实济时用”(唐刘肃《大唐新语》)。他曾提拔过孟浩然、王维,是受人钦慕的文坛宿将。他的诗歌多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理想,以兴寄为主,含蓄蕴藉,词采富艳,情致深婉。他又喜游山水,写作了许多山水诗,其特点是突破前人仅求神似的写法,力求主观交融,《西江夜行》、《望月怀远》是优秀代表,尤其《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为人称道的名句。晚年他遭受谗毁,感慨加深,诗歌风格转向质朴简劲。著作有《张曲江集》。

王之涣

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凉州词》诗意图西太原市)人,后徙居绛州(今山西新绛)。一生只任过主簿、县尉等低职。后被人诬陷,去官。曾漫游黄河南北达15年,后任文安县尉,在任上去世。他性格慷慨豪放,多边塞诗歌,与王昌龄、高适相唱和,被称为边塞诗人。其边塞诗雄奇豪迈,苍茫悲凉,极富音乐性。惜存诗仅六首,但几乎首首精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景,更把哲理融入诗情,是众口皆碑之名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广为传诵的优秀诗作,后人甚至评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人。前半生在家闭门苦读,曾一度隐居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几年后,重回故乡。后张九龄作荆州刺史,引他作幕僚,不久即归隐,以此终身。在盛唐诗人中,他年辈较早,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赞赏、倾慕。李白《赠孟浩然》诗中曾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的诗歌,意境清远,淳朴明丽,语言流畅,多蕴自然超妙之趣。他擅长五言律诗和排律,多写隐逸生活和山水田园风光,一向与王维并称。他对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他的诗歌内容比较狭窄,缺乏社会意义,苏轼曾说他:“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苕溪渔隐丛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诗,几乎人皆能诵。其他名作还有《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著作有《孟浩然集》。

王昌龄

唐代诗人,字伯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一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进士,初补秘书郎,授氾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为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悲惨。

他的诗歌涉及边塞、宫怨、闺情等题材,尤以边塞诗歌为佳。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言绝句,其中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也最高,后人称之为“七绝圣手”。其诗歌微婉多讽,而又句奇格妙、雄浑自然。明代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以和李白争胜,列为“神品”(《艺苑言》卷四)。《从军行》、《出塞》、《代扶风主人答》为代表。其中《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一首,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早慧,博学多闻,多才多艺,于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以诗名盖世,且精通书画、音乐。曾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缺、吏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安史之乱中,因追随玄宗不及,为安禄山所获,被迫接受伪职。乱后,原谅其罪过而授太子中允。累迁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经历和诗风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抱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积极奋发,诗作中则有浪漫豪情的边塞诗和英雄豪迈的游侠篇。后期则亦官亦隐,吃斋奉佛,诗作以写隐居的闲情逸致和寄情山水为主,由此成为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人,诗中流露出对现实的冷漠和佛老的消极思想。他除善写景观以外,还有一些著名的赠别绝句,其中《渭城曲》被谱成《阳关三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其山水画以水墨渲染,萧疏清淡,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曾作《辋川图》。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因尽心奉养母亲崔氏而以孝顺闻名。他和弟弟王缙都有卓越的才智,在博学多闻、多才多艺方面也名望相当。家中兄弟互相亲爱,深为士人所推崇。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缺、库部郎中。在母亲去世服丧期间,骨瘦如柴,几乎经受不住。服丧期满后,官拜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任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洛阳两都,玄宗出宫逃走,王维没来得及随从护驾而去,被叛兵所获。王维服药泻肚,假装哑嗓无法说话。安禄山一向爱惜他,派人前去迎接,把他安置在洛阳,拘禁在普施寺,强迫他接受安禄山授予的官职。安禄山在凝碧宫宴请部下,乐工都是梨园弟子和教坊中的人。王维听说后非常悲伤,秘密作诗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叛贼平定以后,沦为安禄山属官的都依三等定罪。王维因为《凝碧诗》被肃宗知道以后,特别嘉奖他,同时王缙请求削除自己刑部侍郎的官职为兄长王维赎罪,朝廷便破例宽恕了王维,贬授太子中允的官职。乾元(758~760)年间,升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又官拜给事中,后转任尚书右丞。

王维在开元、天宝年间,因诗而享有盛名。他兄弟二人在两都任官,凡是诸王、驸马、豪门贵族,无不恭敬与之交接,宁王、薛王待他们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他的书画技艺也非常杰出,达到绝妙的程度。笔法构思参照大自然的创造化育,而画面上立意布局即使有所不足,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其成就和天赋也绝非一般画家所能比得上的。有人得到一幅《奏乐图》,不知是什么曲名,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有喜欢多事的人招来乐工演奏加以检验,竟丝毫不差,人们都佩服他精妙绝伦的才思。

王维兄弟二人都尊奉佛教,平日生活中常吃蔬菜,不吃荤腥,晚年长期素食,不穿纹彩之服。他得到宋之问在蓝田的别墅,处于辋口,辋水环绕房下。他在水中的高地上种植了竹林,建造了花房,和友人裴迪划船往来其间,弹琴赋诗,终日歌咏。他曾把自己所作有关田园诗汇集成《辋川集》。在京师长安每天供养十几个知名僧人,以阐述佛家义理为乐事。斋房中没有别的,只有茶具、药器、经案和绳床。上朝回来以后,就独自坐守,烧香、念佛。妻子去世也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摒弃尘世一切牵挂。乾元二年(759)七月逝世。临终的时候,因为王缙在凤翔,王维急忙找笔要给王缙写告别信,又给平生好友写了好几封,信中文字多是敦促勉励朋友遵奉佛教、修养身心的意思,写完后便弃笔而死。

代宗时期,王缙任宰相。代宗喜好文学,常对王缙说:“你的兄长天宝时诗名冠世,我曾在亲王座上听到他的乐章。现在他有多少文集,你都拿来给我。”王缙说:“我的兄长在开元年间有成百上千的诗篇,待天宝末年安史之乱以后,连十分之一都没保存下来。近来在京城内外亲朋好友中互相搜集,大致得到四百多篇。”第二天进献给皇帝,代宗下诏给予褒奖赏赐。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其先祖因罪徒居中亚碎叶,李白即出生于此。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少年时李白即咏诗作赋,博学多才。仗义行侠。天宝初年奉诏入京,任翰林供奉。仅一年余就因受权贵谗毁自请离开长安。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作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永王起兵反叛朝廷,李白因此受牵连,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其诗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的疾苦寄子深切的同情,讴歌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诗歌风格宏伟豪放,情感炽烈,笔力雄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语言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完美境界,对后世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广为传诵。著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李白醉酒图李白出生之际,其母梦见太白星,故给他取名白。李白十岁时,通晓《诗经》、《尚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一带。所居州举行科举考试,他不去应考。苏廷页任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认为他不同凡人,说:“此人乃是天才模样,略施以学业造就,可以与司马相如相比。”但李白喜好纵横术,爱好击剑和做仗义行侠的事,轻视钱财,看重施惠于人。后李白搬至任城客居,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一起住在徂来山,整日沉醉于酣饮,人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行来到会稽,与吴筠相识并成为好友,吴筠被朝廷召见,李白也同行来到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的作品后感叹道:“你是降居人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将此事告知玄宗。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共论当今世事,李白上奏颂一篇。玄宗赐予他饮食,还亲自为他调羹,并任命李白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时常与酒徒酣饮而醉倒在街上。一次,皇帝坐在沈香子亭,忽然心有所感,欲让李白将其写成乐章,李白被召来时,已喝醉,皇帝左右的人用水给他洗脸,略有缓解,李白便接过笔来一气呵成,所作文章词语委婉清丽,精湛贴切,思绪流畅。皇帝喜爱李白的才华,多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在皇帝身边侍奉,因醉酒,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素来地位显贵,以此为耻辱,于是挑了李白的诗去激怒杨贵妃。皇帝想给李白封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自知不被皇帝身边亲近的人所容纳,就更加放任不修边幅,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结为“酒八仙人”。李白恳求皇帝让他归还山野隐居,皇帝只得赐给黄金放其离去。自此,李白漫游四方,一次他乘月明之夜与崔宗之从采石矶出发直至金陵,途中身着皇宫锦袍端坐船上,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匡庐之间,永王李征召他为府僚佐。李磷起兵反叛朝廷,李白逃回彭泽;李兵败,李白当判死罪。当初,李白游并州,遇见郭子仪,认为这人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犯法,经李白营救才得以免罪。为此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以赎李白的罪过,朝廷仍下令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正好又遇皇上发布大赦令,李白回到寻阳,但又因受罪案牵连入狱。不久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赴河南,路过寻阳将李白从狱中释放,任命他为参谋,没多久李白就辞职了。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依附于他。代宗即位,征召李白任左拾遗,但此时李白已去世,享年六十余岁。

李白晚年喜好黄老之术,他渡过牛渚矶到姑孰,喜爱谢家的青山,想终老于此地。但他去世时,被安葬在东边山脚下。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来到李白墓前祭奠,命令禁止樵夫在周围打柴。范传正寻访李白后裔,只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此时她们已嫁为民妻,但其举止仍很有风范,她们哭诉道:“先祖父意在终老青山,仓促中却葬在东边山脚下,这并非他的本意。”于是,范传正为李白改葬,还在墓前立了两块碑。范传正还告知两个孙女,将让她们改嫁世家子弟,但她二人辞谢道,因孤苦穷困已失身于平民,只有认命,不愿改嫁。范传正对她们深表赞叹,免去她们丈夫的徭役。

文宗当朝时,诏令以李白的歌诗、裴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高适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唐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年轻时曾怀昂藏不凡的抱负来到长安,因求仕不遇,便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指望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后在梁宋一带游历,靠乞求为生。天宝(742~756)年间,举有道科,任封丘尉,因不甘作鞭挞黎庶的小官,弃官而走,客居河西,由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推荐任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官拜左拾遗,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后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诗中很多优秀作品作于边塞和浪游梁宋时期。他的边塞诗反映出作者建功立业、为君分忧的抱负和扫平边患、维护和平的希望。对士卒生活的同情、将士苦乐悬殊的揭露以及战争的激烈与艰苦等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游历梁宋时,尽管生活贫困,诗风却依然豪迈洒脱。所以,总体来看,高适的诗歌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昂扬奋发。有《高常诗集》十卷。

高适年轻时困顿失意,不治产业,家境贫穷,寄居于梁州、宋州,靠乞求为生。天宝年间,国内谋求进身为官的人都留意于文辞。高适年过50,才开始着意研习诗篇。几年之间,文风逐渐改变,以风格自高,每次吟诵一篇诗文时,都能博得好事者的称赞。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的文才很出众,推荐他考中制举有道科。当时右相李林甫专权,轻视文雅,只把他作为应举士子来对待。官拜汴州封丘县尉,这不是他中意的官职,便解职离任,到河西去旅行。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他与众不同,上表请求任命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充任幕府掌书记,又随从哥舒翰入朝觐见,哥舒翰在皇帝面前大加称赞他。

安禄山叛乱,朝廷征召哥舒翰讨伐,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迁为监察御史,依旧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待到哥舒翰兵败时,高适从骆谷道向西奔赴皇帝所在,到达河池郡,拜见玄宗,于是向皇帝报告潼关失守的情况。他说:“仆射哥舒翰忠义激发,这些为臣都十分清楚,由于他的疾病导致疲惫不振和智谋衰减。而且监军李大宜和将士们以香火盟誓,让女伎弹奏箜篌、琵琶等助兴取乐,赌博饮酒,却不顾军务。让助战的少数民族和秦、陇地区的士兵们暴露在盛夏的炎炎烈日之下。吃的粮食尚且不够,却想让他们勇猛作战,又怎么能办到呢?所以才会出现望风而逃,临阵变故,致使本来是万无一失的国土,顷刻之间便丧失了。南阳的军队由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自统领,几位监军交替当权,在这种局势下难道会一定打赢吗?我和杨国忠争论,我的意见始终也没有被采纳。陛下因此才涉足于巴山、剑阁的险途,西去蜀中,躲避灾祸,不足为耻。”玄宗嘉奖了他,不久迁官侍御史。到达成都后,八月,玄宗发布制书说:“侍御史高适,节操坚贞高尚,形象高大明爽,激发之情中兼有经国济民之谋,渊博之中富蕴文雅之才。深谋远策都能把握本质,直言不讳和刚正的表情都表明他是真正的忠臣,应该改官执掌纠察,使他一越而登讽谕之职。现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赐给绯鱼袋。”高适恃其意气,敢于进言,权贵宠臣都惧怕他。

第二年,永王李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起初,玄宗让诸王分镇地方时,高适就恳切地规劝皇帝这种办法不行。到这时永王反叛,肃宗听说他以往的论争和劝谏,便征召他来谋划。高适便阐述了江东的利害关系,指出永王必定失败的结局。皇上认为他的回答非同寻常,让他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命令他和江东节度使来王真率领所领的兵士平定江淮地区的叛乱,在安州会师。队伍即将渡江而永王已经失败,便从历阳招来季广琛。罢兵以后,李辅国讨厌高适敢于直言的作风,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高适降职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叛乱,调高适去作蜀州刺史,后改迁赴彭州。剑南自从玄宗回到长安以后,在梓州、益州各设一节度使,百姓劳顿疲惫,高适于西山三城设兵戍守,并上疏陈述己见……但他的意见未被朝廷采纳。

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反叛朝廷,出兵攻击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士跟随节度使崔光远攻打段子璋并杀了他。西川节度使的牙将花惊定,仗恃自己的勇猛,杀了段子璋以后,又大肆掠夺了剑南东川。天子对崔光远不能控制部队而大怒,便罢免了他,任命高适取代崔光远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宗即位,吐蕃攻陷了陇右,逐渐进逼京师附近。高适在蜀地训练兵士,在吐蕃南边牵制它,师出无功,松州、维州等州不久却被吐蕃兵攻陷。代宗让黄门侍郎严武取代高适,召他回朝任刑部侍郎,后转任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高适于永泰元年(765)正月去世,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定谥号为忠。

高适喜欢谈论帝王称霸大计,追求功名,崇尚节义。恰逢时事多艰,高适能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然而由于他所谈论的超过了他的实际才能,所以被大臣们所轻视。一生多次作地方官,实行的政策大多宽松、简明,官民都觉得便利可行。他有文集二十卷,在所作的《与贺兰进明书》中,催促贺兰进明尽快救援梁、宋二州,并联络各军;《与许叔冀书》中,情意殷切友好,使许捐弃前嫌,一道援救梁、宋;在《未过淮先与将校书》中,劝告将士们断绝与永王的关系,请求各自表白心迹。这些内容被道德高尚的人认为既合乎道义又懂得变通。自唐朝建立以来,诗人中这样豁达的只有高适一人而已。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唐代大诗人。杜甫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开元末年应试进士不中。天宝年后期,因献《三大礼赋》受到朝廷器重,玄宗命他在集贤院待任。至德二年(757),安禄山军陷长安,杜甫逃到凤翔谒见肃宗,官任右拾遗。后因上疏救助房,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湘江途中。杜甫工诗歌,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社会变化和人民疾苦。许多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最具特征性并为世人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其诗语言凝练,具有高度表达能力,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等诗,广为传诵。著有《杜工部集》六十卷。

杜甫天宝初年应试进士未中。天宝末年,杜甫向唐玄宗进献自己撰写的《三大礼赋》,唐玄宗阅后认为他是个奇才,又在考过他的文章后,授任他为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年(756),安禄山叛乱攻陷京都,唐肃宗领兵出征灵武,杜甫自京都逃出奔赴河西,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任命为右拾遗。房当平民时与杜甫曾是朋友,此时房是当朝宰相,他向圣上请求亲自领兵出征讨伐叛贼,得到批准。当年十月,房兵败于陈涛斜。第二年春季,房被罢免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房是个很有才能之人,不可轻易罢免。肃宗大怒,把房贬为刺史,将杜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地区不太平,粮价物价上涨,杜甫寄居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采果,艰难度日,儿女中被饿死的就有好几个。过了很久,朝廷征召他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761)冬季,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经其上表奏请,任命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给他绯鱼袋。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因此给杜甫以优厚待遇。但杜甫生性狭隘急躁,没有器度,仗着人家对他好而忘乎所以,曾借着醉酒登上严武的床,瞪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为人虽然急躁狂暴,却不和他当面抵触。杜甫在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盖茅屋头枕大江,纵情饮酒高声诵咏,和那些种田的平民百姓在一起放荡不羁,毫无约束。严武过来看望他,有时他连帽子也不戴,竟如此傲慢怪诞。永泰元年(765)夏季,严武去世,杜甫无所依靠。后郭英义替代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义是员武将,为人性情粗暴,无人能向他提出意见和陈述看法,杜甫只好出游东蜀投靠高适。刚赶到,高适又去世了。这年崔宁杀了郭英义,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乱。杜甫携家眷躲避战乱到荆楚之地,乘舟下瞿唐峡,还没等船靠岸,江陵也发生战乱,只好逆湘水而上登衡山,客居在耒阳。一次,杜甫游岳庙,被洪水围困,有十天没进食。耒阳县令得知后,亲自划船迎接杜甫回来。大历五年(770),杜甫因吃牛肉饮酒,当天晚上死于耒阳,时年59岁。

杜甫之子杜宗武,流落湖湘两地而死。杜宗武之子杜嗣业,从耒阳迂回杜甫棺柩,葬于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前。

岑参

岑参(715~770),唐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长倩和伯父岑羲都官至宰相。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先后两次充任安西节度使判宫,成为高仙芝、封常清的幕僚。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郎等职,大历(766~779)初年任嘉州刺吏。由于他有六年的边塞生活,所以,诗文中有很多反映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内容,岑参也因此成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边塞诗中包括了边塞习俗、奇异风光、军旅生活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上进精神为基本特征,气势雄伟,热情奔放,色彩瑰丽,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杜确为之作序。枕上片时春梦时,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早年孤独贫穷;能够磨炼自己,通览史籍。他尤其擅长写文章,措辞崇尚明晰,用意追求真切。他所完成的作品,大多意境颇佳,回曲婉转,卓然独秀,超出常情。每一篇佳作诞生后,世间便人人传抄,即使是里巷中的士人庶民,或是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无不吟育研习,当时的人把岑参比作吴均、何逊,也可说是恰如其分。天宝三年(744)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改官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后又升任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以后又入朝任右补阙。他多次上疏,指出那些诡变奸邪的人,为此改官任起居郎。不久调出京师去任虢州长史,以后又改迁为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当时肃宗屈居太子之位,总领兵马,参谋辅佐他的大臣都是一时之选。肃宗便授权岑参起草奏章,入朝任祠部、考功员外郎,后转任虞部,库部郎中,以后又到地方上任官,担任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鸿渐上表请求朝廷任命参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作为他的幕僚。不久,使职结束后,寄居于蜀。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因战乱受职而并非尊奉朝廷的旨意,在统辖的范围内,文武官吏都阿谀附会,以求自结。他们都说中原多事,而这里还稍为平安些,可以作为栖身之地,但却无暇过问朝廷大事。为此岑参撰写了《招蜀客归》一文,文中申明逆顺的道理和抑制佞邪的计策,有识之人读后为之感叹,奸谋之人则为之羞愧沮丧,他把皇上的德化和恩惠传播到了四川。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今河南省南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三岁而孤,由嫂抚养。贞元年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因劝谏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去世后皇帝赠礼部尚书职,并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亦称“韩昌黎”。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仁政”,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创作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体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继承先秦、西汉古文之所长,尽加以创新,体现出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文字流畅明快的特色。代表作有《原道》、《原性》、《师说》、《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等。其诗力求新颖别致,但有时流于险怪。著有《昌黎先生集》。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被本家一位哥哥收养。韩愈自以为孤儿,从小就刻苦攻读儒学,无须别人督促。大历、贞元年间,文章多推崇古学,仿效扬雄、董仲舒的文风,而独孤及、梁肃以知识渊博深奥而为儒林文士所推重。韩愈追随他们至各处周游,锐意进取,钻研文章字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自成一派。于是他潜心投考进士,投文于达官显贵之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大力为他扩大声誉,因此韩愈在当时很有知名度。

不久韩愈考中进士。宰相董晋出朝去镇守大梁时,征召他为巡官。董晋死后,徐州府张建封又聘请他作自己的宾佐。韩愈出言坦诚直率,无所畏惧和回避,操行刚正不阿,不擅长于人情世故。因此他被调任四门博士,后又任命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朝政松弛,宰相无法控制和处理军政大事,宦官到民市强行买卖,负责谏议的官员上书谏阻,而德宗却置之不理。韩愈曾呈上数千言的奏折,极力指出这一弊政的危害,德宗拒不采纳,还发怒将他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后遇赦移任江陵府掾曹。元和初年他被召回京中任国子博士,又升任都官员外郎。此时华州刺史阎济美因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的县令职务,让他代理掾曹。过了几个月,阎济美被免去刺史官职,到公馆闲住。柳涧就暗中鼓动百姓在途中拦截阎济美,索要前年为过往军队劳役的工值。后来,刺史赵昌巡视时得知柳涧的罪过,上报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因事路过华阴,听说了这件事,以为是刺史相互勾结,便上疏朝廷为柳涧辩解。德宗扣下他的奏折,诏令监察御史李宗奭进行审核,查清了柳涧的贪赃事实,将他再贬为封溪县尉。德宗以随便议论朝政的罪过,将韩愈再度贬为国子博士。韩愈自恃才高,但却屡被朝廷贬职,便写了《劝学解》借以自喻。

朝中掌权者看了这篇文章十分怜惜他,因韩愈有史学才华,被改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又任中书舍人。

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收集他的旧事,说韩愈以前曾因犯错被降为江陵掾曹,当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十分热情,裴均之子斐锷是个不学无术的鄙俗小人,近期裴锷回来探望父亲,韩愈专门作文为其饯别,并以其字相称以示尊敬。这种说法在朝中广为传播,韩愈因此被改任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朝廷仍旧赐予他紫金鱼袋。淮西、蔡州平定后,十二月他随裴度还朝,皇帝因功授以他刑部侍郎,并诏令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所撰碑辞中多是记叙裴度出使的情节。当时,先入蔡州擒住吴元济,李的功劳最大,因此李愤愤不平。李的妻子出入皇宫,上诉碑辞不实,皇上下诏磨去韩愈撰写的碑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刻于石碑上。

凤翔法门寺有个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释迦文佛手指骨一节。寺中书本说道,塔门30年开一次,开时必定五谷丰登,百姓康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皇上令太监杜英奇督率宫女30人,手持香烛花朵,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宫中,将佛骨留在内宫三天,又送到各个寺院。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东奔西走忙于施舍,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中有人不惜倾家荡产、烧伤头顶、灼伤臂膀而求能供养佛骨。韩愈素来不喜欢佛,便给皇帝写了奏书加以谏阻。

奏书呈进以后,宪宗十分气恼。隔一日,将韩愈的奏书给宰相看,并要对他处以极刑。裴度、崔群上奏道:“韩愈违反皇上的意愿,的确应治罪;然而不是心怀对朝廷的忠诚,不惧怕被罢官和敢冒受指责风险的人,怎能这样做?恳求圣上稍赐宽容,以求今后能有更多的劝谏者。”宪宗道:“韩愈说我奉佛之举办得过分,我尚能原谅他。至于他说东汉信佛以后,造成很多帝王过早去世,怎能说这种奇谈怪论?韩愈身为朝臣,敢于如此狂妄,所以不可赦免。”众臣听后心惊,暗为韩愈惋惜。直到许多国戚和显贵也都认为仅以此事对韩愈处以极刑的确太重,都为他辩护,才改为贬任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上任后,给皇帝递了一份奏章。

宪宗看罢奏章,对宰相说:“昨天我收到韩愈到潮州后写来的奏章,使我想到他所劝谏佛骨一事,其动机是爱护我,我岂能不知?但韩愈身为朝臣,不应当说皇上事奉佛就会缩短寿命。我是因此才厌恶他随便妄言的。”皇上这样说其用意是想重新起用韩愈,故先提出个话头,再观宰相的奏对。但皇甫博讨厌韩愈为人急躁直率,害怕他被重新起用,便首先答道:“韩愈说到底还是太狂妄疏忽,但可酌情将他移任另一郡。”于是,韩愈被授予袁州刺史。

当初,韩愈到潮阳,接受公务以后,就询问当地官吏和百姓的生活疾苦。

袁州的习俗,不论男女,凡人身隶属于别人,如违反了成约就要被出钱人家没收为奴。韩愈到后,设法赎回没收的男女,归还其父母。还改变这种习俗,不允许有奴隶。

元和十五年(820),韩愈被调回京城任命为国子祭酒,后转任兵部侍郎。时值镇州杀了田弘正,任命王廷氵奏之际,朝廷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读皇上旨谕。韩愈一到,便集合当地军民,宣讲归顺朝廷的道理,其言辞情真意切,王廷氵奏对韩愈既害怕又十分尊重。后朝廷改任他为吏部侍郎,又转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但因他不参拜台臣,被御史中丞李绅攻劾。韩愈不服,反说如获赦免仍不参拜台臣。李绅、韩愈心胸狭小性格急躁,二人移书往来,纷争不断,朝廷只好把李绅调出京城,任命为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罢免京兆尹,任命为兵部侍郎。待李绅面辞皇上准备前往浙西赴任时,声泪俱下陈述缘由,穆宗于心不忍,就改任李绅为兵部侍郎,韩愈再度任命为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韩愈去世,时年57岁。皇上追赠他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之子韩昶,也考中进士。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荣登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他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继而又任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又因他与白居易唱和甚多,被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以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不乏抒发个人坎坷遭遇的愤懑和痛苦、直接讽刺当朝权贵之作,其中仿效民歌的乐府小章尤为著名。《竹枝词》、《插田歌》等,刚健清新,开朗流畅,富有民歌特色,在唐诗中别具风格。刘禹锡的重要哲学著作《天论》,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论断,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著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贞元九年(793)考中进士,后荣登宏辞科。他精通古文,擅长写五言诗,今体文章文采绮丽。曾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中充任记室,杜佑对他十分礼重。后随杜佑入朝,被授予监察御史。刘禹锡与吏部郎中韦执谊十分友好。

贞元末年,王叔文在东宫任要职,追名求利的下级官员,有许多人依附于他。刘禹锡尤其被王叔文看中而受到夸奖,认为他具有宰相的器度和气质。顺宗即位后,因长期患病无法过问政事,宫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将刘禹锡和柳宗元引进宫中,同他们共同图谋计议,对刘、柳二人的意见言无不从。刘禹锡转任屯田员外郎,审理度支盐铁事务,兼任崇陵使判官。颇依仗权势,中伤正直人士。柳宗元一向不喜欢武元衡,当时武元衡任御史中丞,由左庶子改授右庶子。侍御史窦群上奏刘禹锡扰乱朝政,不应该在朝廷任职,结果窦群当日被罢官。韩皋凭借自己门第高贵,不依附于王叔文集团,被派往湖南任观察使。王叔文等人任情喜怒,盛气凌人,京师人士都不敢直呼其名,只有在路旁以目注视,当时号称二王、刘、柳。

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其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在前往就职途中,又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夷族聚集地,穷乡僻壤,风土人情与内地相差甚远,连个谈话的人也没有。刘禹锡在朗州十年间,只能以撰写文章和吟咏诗词来陶冶情操。南蛮风俗喜好巫术,每当祭神击鼓起舞,必唱粗俗的歌曲。刘禹锡有时跟随其间,还依据诗人的作品,编写新歌辞并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族歌曲,有许多是刘禹锡编写的歌辞。

当初,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的行为犯了众怒,宪宗也非常生气,故将他们再度贬职。朝廷还对他们制订“遇到大赦也不原谅”的命令。然而执政者可惜他们的才华,打算为他们减轻罪名,渐序起用。当时正值程异再次兼任转运使,皇上下诏任命韩皋和刘禹锡等为边远郡的刺史。但因武元衡在朝廷中书省任职,他会同十多名侍御史一起谏阻,说对这些人不能重新起用,此事便作罢了。

元和十年(815),朝廷将刘禹锡从武陵召回朝中,宰相又想任命他为郎官。但因刘禹锡当时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词语间影射讥讽,朝中执政者十分不悦,又将他派往播州任刺史。诏令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道:“刘禹锡有八十多岁的老母,播州地处西南遥远边界,是猿类居住之处,人迹罕至。刘禹锡确实有罪,但他的老母是万万去不了那个地方的。这样,她与儿子就是死别了,我想这恐怕会有损于陛下的仁孝风范。请求陛下法外施恩,将地点改到近处。”宪宗道:“作为人子,凡事应十分谨慎,唯恐给父母带来忧患。但刘禹锡所犯的罪过比他人要严重,你怎能仅用仁孝来为他辩解呢?”裴度无言以对。过了好一会儿,皇上面色略有好转,说:“我所说的,是指为人子弟的职责,但最终还是不想伤他亲人的心。”于是改授刘禹锡为连州刺史。刘禹锡此去离京又是十余年,连任了好几个郡的刺史。

大和二年(828),刘禹锡被朝廷从和州刺史任上召回,任命为主客郎中。他对前事仍耿耿于怀,又写了《游玄都观诗序》,道:“我于贞元二十一年(805)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当时此观中没有花木,这年出任连州,不久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被召还京都,人们都说有道士在观中种满了红桃,有如晨霞闪烁,我才作诗记述当时情景。马上被派往外地任职,至今有十四年,才得以再度回京任主客郎中。重游此观,树木已是荡然无存,只有兔葵和燕麦在春风中摇曳,于是再题28个字,以等再游时纪念。”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世人都夸他的才气而看不起他的这种行为。刘禹锡非常生武元衡、李逢吉的气,对此事裴度略有所知。大和年间,裴度在中书省任职,本想任命刘禹锡为知制诰,朝中掌权者得知他又写了《诗序》,很不高兴,就转任他为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裴度被罢职后,刘禹锡请求到东都任职。终因其恃才傲物而心胸狭小,没能在朝廷久站。六月间,他被任命为苏州刺史,皇上赐予紫金鱼袋。任职期满回朝,又被使命为汝州刺史,后又转任太子宾客,到东都任职。

刘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十分友好。他的诗作、书法、文章水平在当时无人能超过。刘禹锡曾作《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被江南文人学士称为佳作,虽然他名位并不很高,但朝廷中有许多高官贵人与他有交情。

开成初年,刘禹锡再次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不久又被任命为同州刺史。任职期满,又任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842)七月去世,时年71岁,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之子刘承雍,进士及第,亦颇有文才。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大原(今山西大原市)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又中拔萃科,官拜校书郎。元和(806~820)初为翰林学士、左拾遗,因上表谏事忤权贵,遭贬为江州司马。后历官杭州、苏州刺史、刑部侍郎、太子少傅。白居易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等人主张恢复古代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谕时政的传统,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讽谕诗尤为世重,其中《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最为杰出,反映了百姓的疾苦和命运的悲惨,对统治阶级的掠夺予以揭露,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其手法浅显平易,文辞质朴,传称老妪皆解,因而流布甚广。白居易由此成为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此外他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流传更广,为后来戏剧提供了题材。白居易一生有大量诗文作品,曾白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共十五卷,合一千三百余首。长庆四年(824),元稹为之编集《白氏长庆集》五○卷。文宗、武宗时期,白居易又几经补缀,题为《白氏文集》。

白居易聪敏过人,擅长文辞,未成年的时候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凭着他的文才幼年时就被举荐和认可。他见到白居易的文章后,情不自禁地说:“我还以为文人从此绝迹了,现在又得到你了!”贞元(785~805)年间,进士和拔萃科都考中了,补授为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制举对策入乙等,调任盩厔县尉,作集贤院校理。当月,宪宗召他入朝作翰林学士,后又升任左拾遗。

元和四年(809),天子因为旱灾严重,下诏免除租税徭役,宽免百姓负担,赈济受灾民众。白居易看到诏书的规定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地区的两税,赈救逃荒的饥民,而且多放宫人回家。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时候,于由页入朝,把能歌善舞的人都送入宫中,有人说是普宁公主招来进献皇上的,其实都是于由页所宠爱的人。白居易认为不如放她们回去,不要让于由页送给皇帝,用邪门歪道引诱皇帝。李师道献上自己的六百万贯钱,替魏征的子孙赎回旧宅,白居易说:“魏征任宰相时,太宗用建宫殿的木材为他建成正室,后代不能守住家业,陛下还应该让贤人的子孙自己赎回并赐给他们。师道身为人臣,不应掠人之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河东王锷即将加上同平章事的衔称,兼掌相权。白居易认为:“宰相为天下人所瞻仰,没有重望和大功的人不能担任。经审察王锷百倍索求,不抚恤疾苦的百姓,搜刮来的资财号称是‘羡余’,献给朝廷,现茁如果再给以高官的称号和相应的车服仪制,四方百姓听说后,都会认为陛下得到了他的进献,便给了他相权。各镇的节度使也会私下议论:谁不如他王锷呢?于是争相搜刮百姓,来换求他们所希望的东西。如果也给他们相权,就会纲纪大乱,如果不给,就有厚薄不同,不能一视同仁。一旦出现失误便不能再挽回。”这时,孙涛因为警卫宫廷的功劳,升任凤翔节度使。张奉国稳定了徐州的局势,平定李錡叛乱有功,升迁为金吾将军,白居易向皇帝进言:“应该罢免孙涛而晋升奉国,以企待天下忠臣之心。”度支司有关在乡狱中的囚犯,三次赦令都未得免罪。白居易又说:“父亲死在狱中后,就拘禁他的儿子;丈夫长年被关押,妻子改嫁,欠债永无偿清的期限,关押没有终止的一日,请求全部免除。”奏书递送了十多次,使他更加知名。

当王承宗背叛朝廷时,皇帝命令吐突承璀率领军队出兵讨伐。居易劝谏说:“唐朝的制度是每次出征讨伐,都专门委派将帅,命令他们取胜。近年开始让宦官作都监。韩全义讨伐淮西时,由贾良国,监军;高崇文讨伐蜀地时,由刘贞亮监军。兴师全国,没有用宦官专任统领的,神策军既然不设行营节度使,就是承璀任皇帝特派的将领,又充任各军招讨处置使,这是真正的都统。恐怕四方听说此事后必然会轻视朝廷,后代也将传布委派宦官任制将的制度始于陛下,陛下能忍受这种名声吗?而且刘济等人以至各位将领必定耻于接受承璀的管制,心中不快,无法立功。这是助长王承宗的奸邪,挫伤诸将的锐气。”皇帝不听。不久出现兵将疲怠,不能取胜,居易便进言说:“陛下出兵讨伐,本来委托承璀,外面又有卢从史、范希朝、张茂昭。现在承璀不进兵决战,已然丧失大将,希朝、茂昭几个月才进入敌境,看这种形势,似乎是暗中相互协商,空得一县,就扎营不进,肯定不会取得胜利。如不尽早停罢,将有四种害处:用府库的资财钱帛和百姓费尽心血累积的财富来帮助河北各镇,让他们更加富裕、强大,这是其一;河北各镇将领听说吴少阳接受朝廷命令,将请求消灭承宗,一再上奏,皇帝就会同意他们的请求。这样河北各镇联合起来,势力更加巩固,宠信与夺不再出于朝廷,这是其二;现在人人暴露在潮湿炎热之下,士兵被这种气温烘烤着,他们虽然不怕死,但谁能忍受这样的苦楚?另外神策军中夹杂召募来的市人,不习作战都逃脱离去,各军必定会军心动摇,这是其三;回鹘、吐蕃常有人员流动侦察,听说征讨王承宗的行动三次都不成功,朝廷兵力的强弱、开销的多少,一旦被他们了解后,就会乘虚入寇,我们难道能首尾相救吗?于是战事相接,事端连连发生,还会有停歇吗?这是其四。一旦上述事情发生后再宣布停止,就会损失威严,丧失权柄,所以只能预防,不能追悔。”也正赶上王承宗向朝廷请罪,皇上便命令罢兵。

后来在殿内应对时,他辩论时态度执着、耿直,皇帝没弄明白,他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大变,退朝后,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如此,我不能容忍他这样,一定要斥退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才敢于讨论政事得失。如果贬退白居易,就是胁制他不敢说话,使他为自己着想,不能发扬盛德。”皇帝醒悟了,依旧像原来那样对待白居易。满年以后应当升迁时,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中一向贫寒,让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像姜公辅一样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便于奉养家人,皇帝批准了。第二年,因为母亲去世解职。回朝后,官拜左赞善大夫。

这时,有强盗杀害了武元衡,此事震憾了京都。白居易最先上疏,请求赶快抓获强盗,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一定捉拿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而不高兴。不久有人说:“居易母亲落井而死,居易却撰写了《新井赋》,言辞浮华,没有诚实的品行,不能任用。”便贬到地方上任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奏说他不适宜治理州郡,追回任命诏书,贬为江州司马。他遭受挫折之后,能够顺应境遇,寄托于佛教的生死轮回之说,犹如忘掉自己的身形。过了很长时间,又改为忠州刺史,后入朝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掌起草诏书。

穆宗喜好打猎游赏,白居易又献上《续虞人箴》规劝说:唐朝受天命建国以来,已经有十二朝皇帝了。他们兢兢业业,勤奋地治理朝政。鸟在深林中生长,兽于丰草中活动,春冬季节捕猎,按自然规律获取,使鸟兽虫鱼,任其自由生存。君主和百姓分处朝野,也能任取安宁。过去玄祖时,就极力教诲:“驰骋捕猎,使人心发狂。”用什么来证明?就是羿和康,由于不引以为诫,终于导致国家覆灭。高祖刚开始狩猎,苏长就进奏说:“建国不满百日,不能就此高兴。”皇上觉悟以后,遂停止了捕猎。直到宋时,也这样规劝玄宗,皇上态度温和,接受谏言,臣下得以从容进谏。宋恭敬地退出后,皇帝握着的鹞子死在手里。啊!到原野中追逐猎物,在大路上跑马,难道不快乐吗?但是车马驰骤,常担心有倾覆之祸,审察安危之势,圣上应该考虑。

不久,转迁为中书舍人。田布官拜魏博节度使,命白居易持节出使宣布诏谕,田布赠送五百匹缣。皇帝命他接受,他推辞说:“田布的父仇国耻还未洗刷,人们应该用东西帮助他,却拿走他的财物,在道义上实在不忍心。现在慰问的使节交错纷繁,如果都有馈赠,那么盗贼没有除灭,田布的资财就耗尽了。”皇帝允许他拒绝。

这时,河朔又乱,皇帝纠集各道出兵讨伐,拖延了很久没有成效。河朔叛兵攻占弓高,断绝粮道,深州之围更加紧急。居易上奏说:“兵多则难以调用,将多就不能统下命令。应该命令魏博、泽潞、定州、沧州四镇节度使,让他们各守其境,减少度支的军费开支,每道各出三千精兵,以李光颜统帅,光颜原有的凤翔、徐、滑、河阳、陈许各军不下四万,可以径直逼进,打开弓高的粮道,联合下博的官军,为深州解围,与牛元翼会合。仍然让裴度任招讨使,命所有太原兵马向西压境,乘机夹攻,从中招谕,动摇敌人军心,不等铲除干净,他们必然会自己生乱。而且光颜长期为将,享有威名,裴度为人忠厚勇敢,能够独当一面,再投有像他俩这样的了。”此时,天子放纵,逸乐过度,宰相低能,赏罚失当,只有坐视敌人骚扰,却无能为力。居易虽然多次进献忠言,却不被采纳,便请求到地方上做官,任杭州刺史。他首先在钱塘湖筑防护堤,聚湖水,灌溉土地上千顷,又疏通李泌六井,百姓得以取水。过一段时间,以太子左庶子分掌东都,后又拜苏州刺史。因病免官。

文宗继立,召他入朝任秘书监,后升迁为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太和(827~835)初年,李德裕、李宗闵斗争激烈,邪恶逐利的人利用这个机会,互相争权,官吏升降与毁誉的变化非常迅速,有如朝夕更替那样频繁。杨虞卿和白居易两家联姻,但他却和李宗闵结好,居易厌恶党人之间的排斥倾轧,便到东都养病。任太子宾客,分掌东都。转年就官拜河南尹,又以太子宾客分掌东都。开成(836~840)初年,文宗起用他为同州刺史,此职未授,又改任太子少傅,进封冯翊县侯。会昌(841~846)初年,以刑部尚书任告老离任。会昌六年(846)白居易去世,终年75岁。朝廷追赠他尚书右仆射衔,宣宗作诗凭吊。白居易遗嘱中要求丧事从简,不必请求谥号。

白居易得到宪宗信任时,事无不言,清除、选取的有关意见,多被采纳批准。然而遭到当权者的嫉妒,所以被排斥,蕴藏的才志不能施展,才借文章、饮酒来抒发胸臆。再次得到起用后又因为君主年幼、傲慢,更加不合,任官期间便因病离任,于是没有建立功名的愿望。他与弟弟白行简、从曾祖兄弟白敏中关系友好。在他东都居住的履道里,疏通水池,种植树木,建造香山石楼,开凿八节滩,为自己取号为醉吟先生,自作《醉吟先生传》。晚年受佛教影响极深,以至整月不食荤腥,自称香山居士。曾与胡杲、吉、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宴饮聚会,这些人都是年高不事朝廷的人,人们仰慕他们,为他们绘制了《九老图》。

居易文辞精深,然而最擅长作诗,达几千篇之多,为当时士人争相传播。古朝鲜商人把白居易的诗带回国卖给国相,每篇以二两金子的价值成交,一些明显的假托之作,其相一看就能辨别出来。当初,和元稹互相咏诗以相赠答,所以号称“元白”;元稹死后,又和刘禹锡名望相当,时称“刘白”。白居易出生后七个月就能翻书,伯母和婶母用手指“之”、“无”两字让他辨认,虽然试验上百次,竟没有出错;九岁时就能默记诗赋声韵格律。其文才之深是由天生的气质决定的。白敏中任宰相时,请求为白居易加谥号,有关部门定为“文”。他履道里的家宅最后成了佛寺。东都和江州的人们为他建立于祠堂。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考中进士,授任校书郎,后调任蓝田尉,又升任监察御史。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诗文兼工,尤擅长散文,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笔锋犀利。其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成份。《天说》、《天对》等重要论著,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否认在“元气”之上还有最高的主宰;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他的社会历史观,也富有进步意义。著有《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奭是高宗朝的宰相。父亲柳镇,曾任太常博士,最终官至侍御史。柳宗元自幼聪慧机敏超过常人,尤其擅长写西汉体古文、诗歌、骚体赋,下笔构思,与古人相等。通过他的精心剪裁,细致加工,文章璀璨如同珠宝,深为同辈人所推崇。柳宗元参加进士科考试中第,又应博学宏辞中第,被任命为校书郎、蓝田县尉。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优待柳宗元。王叔文把柳宗元和监察御史吕温秘密引入宫中,与他们共商国事。后升任柳宗元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本想重用他,却逢在职时间不长,王叔文失败,柳宗元与同辈七人都被降职、流放。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放逐,经历南方瘴气弥漫、崎岖险恶之地,胸中蓄积了《离骚》作者那样的郁愤哀伤之情,抒情叙事,动笔皆成文章。他写就骚体文十余篇,人们读后无不为之伤感。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常例移任柳州刺史。当时朗州司马刘禹锡移任播州刺史,诏书下后,柳宗元对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年事已高,现在刘禹锡到南蛮居住区去当刺史,那里地处西南边疆,往返有万里之遥,怎么能与母亲同行?如果母子天各一方,此行就等于永别。我和刘禹锡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岂能忍心看到他这样?”于是,柳宗元立即写奏章,请求把柳州刺史的职务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去当刺史。正好裴度也向天子上奏此事,刘禹锡终于被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有个地方风俗,借钱时须用子女作抵押,过期不还其子女就被债主收作奴婢,柳宗元到任后革除这种陋俗。那些已被收为奴婢的人,柳宗元拿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五岭之间考进士科的人,都不远数千里来柳州拜他为师,凡出自柳宗元门下的人,必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极多,声名震动当世,人们称他为“柳柳州”。有文集四十卷传世。柳宗元于元和十四年(819)十五日逝世,时年47岁。其子周六、周七此时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柳宗元治理丧事并护送灵柩和他的妻儿回京师,时人均称赞裴行立讲道义。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早年家贫。15岁举明经科,补任校书郎,继而升任右拾遗。因得罪宦官和守旧官僚,被贬为河南县尉。后被朝廷重新起用,官至平章事。因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皇帝赠其右仆射职。与白居易齐名,互有唱和,文学观点也相近,时称“元白”。元稹推崇杜甫,在《乐府古题序》中阐明文学主张,反对“沿袭古题”,主张“刺美见事”。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一些诗篇,以乐府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作了揭露。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和《长恨歌》,另有传奇《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但后期作品多写身边琐事,又有艳诗,对诗歌创作有不良影响。著有《元氏长庆集》。元稹八岁时丧父。其母郑夫人是位贤慧聪明的妇人,因家中贫困,母亲亲自为元稹授课,教他读书和学问。元稹九岁能写文章。15岁考中明经。24岁被列为第四等,被授以秘书省校书郎。28岁应考天子主持的殿试,因文才学识兼优,明于时务而被录取。当时考中者共计18人,元稹名列第一,这年是元和元年(806)四月。圣旨下达,他被任命为右拾遗。

元稹生性爽快聪颖,遇事反应敏捷。担任谏官之后,不愿碌碌无为不思进取,而是事无不言,当日就上奏章专论谏官的职责。又列举以前王叔文、王亵渎皇上的信任,蒙骗太子而得到宠爱,在永贞年间,大肆败坏朝政的教训来教导东宫官员,用人应当选拔品行正派的人,并献上《教本书》。

宪宗阅后非常高兴。

元稹又论及西北边关之事,都是朝政中的大事,宪宗召见他,询问其防务策略。元稹因此被朝中执政者所忌妒,被逐出京都贬任河南县尉。其母去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出任监察御史。元和四年(809),元稹奉命出使东蜀,向朝廷上奏章揭发前任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反朝廷规定擅自增收赋税,又没收涂山甫等官吏、平民88户田宅111亩、奴婢27人、草1500捆、钱7000贯。当时严砺已死,七个州的刺史都被处罚。元稹虽奉命行使职责,但朝中执政者有与严砺交往很深的人十分恨元稹。元稹出使回朝,命他在东台分管公务。浙西观察使韩皋拘留湖州安吉县令孙氵解并处以杖刑,四天之内孙死去。徐州监军使孟升死亡,节度使王绍派人送孟升的棺柩回京城,签发命令一路上利用驿站递送,还在传送官府公文的邮传房间里安放棺柩。元稹依照法律将这些事上奏朝廷予以揭发。河南府尹房式作了违法的事,元稹想要追究,不经朝廷批准,擅自令他停止公务。元稹将详情飞报朝廷之后,皇上罚房式一个月俸禄,并诏令元稹回京。回京途中,他投宿在敷水驿,宦官刘士元后来也到驿站住宿,二人为住厅发生争执。刘士元一气之下,推开元稹房门闯了进去,元稹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就跑到大厅后面躲藏。刘士元紧追不舍,用马鞭打伤了他的面部。朝中执政者以元稹少年后辈却作威作福之罪,将他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元稹因聪明机警过人,年少有才而知名,与太原的白居易十分友好。善于作诗,尤其擅长描述风态物色,当时人评论诗,称他们二人为“元、白”。从身份高贵的名人文士,到一般的平民百姓,都传诵他们的诗,号称“元和体”。元稹终因才高,性格直爽不容于朝廷,被流放到荆蛮之地将近十年。没多久,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移任通州司马。虽然通州、江州相距遥远,但二人书信来往赠答诗作十分频繁,凡所作诗,有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的。这些诗在江南人士中广为流传,一直传到京城。长安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传抄他们二人的诗。人们观其诗,了解了他们被流离放逐、怀才不遇的失意心境,无不为之感到凄惨惋惜。

元和十四年(819),元稹从虢州长史任上被征召回京,授任膳部员外郎。宰相令狐楚是一代文豪大家,素知元稹的辞学深湛,对元稹说:“我曾阅读过你的作品,遗憾的是读的不多,深感相见太迟。请拿出你所有的诗作,以开阔我的胸怀。”元稹即将自己的文章献上。

令狐楚阅后深为赞赏,认为元稹是当代的鲍照和谢朓。

穆宗皇帝在东宫时,曾有妃嫔在其身边吟诵用元稹诗作谱成的歌曲,穆宗因此了解到元稹的诗作,称赞他的诗写得好,宫中人都称元稹为“元才子”。荆南监军崔潭峻十分礼貌地与元稹交往,不以其掾吏身份相待,经常求得元稹的诗作来背诵。长庆初年,崔潭峻归朝,取出示稹的《连昌宫辞》等百余篇上奏皇上,穆宗大喜,询向元稹现在何处,答道:“现任南宫散郎。”当天元稹被授为祠部郎中兼知制诰。朝廷官员以为既为知制造,却不是中书省门下出身,因而十分看不起他。但元稹的辞诰一旦撰出,遥然与古文作品相当,立刻在当时盛传起来,由此他得到皇上极大的眷顾。元稹曾作《长庆宫辞》近百篇,在京都被人们竞相传诵。没过多久,他被召入翰林,任中书舍人、承旨学士。宦官们因崔潭峻的缘故,都争相与元稹交往,而执掌枢密的宦官魏弘简尤其和元稹相交甚好,为此穆宗愈发重视元稹。河南节度使裴度三次上疏,说元稹与魏弘简是生死之交,企图谋乱朝政,言词相当激烈。穆宗为照顾朝廷内外的人情,只好罢免了元稹东宫内的职务,授任工部侍郎。皇上对元稹的恩顾始终未减,长庆二年(822),任他为平章事。诏令下达之日,朝野中人无不讥笑这种做法。

此时,王廷凑、朱克融联合军队将牛元翼围困在深州,朝廷赦其二人之罪,赐予节钺,令其撤出军队,但他们拒不听从朝廷诏令。元稹因受皇上破格提拔,想要有所建树以报皇恩。有位辅佐和王名叫于方的人,是已故司空于由页之子,想方没法靠近元稹,告知有五昭、王友明两位奇士,曾客居在燕、赵之间,与叛贼颇为相熟,可以使用反间计救出牛元翼,还自愿用家中钱财资助此二人行事,打算贿赂兵、吏部的令史签发告身二十通,以便好施赏赐,元稹同意了这些做法。但一个叫李赏的人得知了于方的计谋,因元稹与裴度之间不和,就告知裴度说:“于方被元稹所指使,想要勾结王昭等人行刺裴度。”裴度对此忍隐而不予揭发。等到后来神策军中尉上奏于方的事,皇上诏命三司使韩皋等人审讯,但谋害裴度之事查无验证,但反间之事全都暴露,于是皇上罢免了元稹、裴度的平章事,将元稹派出京都为同州刺史,裴度任仆射。有谏官上疏,称处罚裴度过重,处罚元稹过轻,皇上心中怜悯元稹,将裴度官职改削为长春宫使。

元稹刚罢平章事时,没上奏三司狱,京兆尹刘遵古派遣坊所隐密巡察元稹的居处,元稹上奏了此事,皇上得知后很生气,处罚了刘遵古,并派宦官抚慰元稹。元稹至同州后,上表感谢皇上。

元稹在同州任职两年,被改授为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会稽山水十分秀丽,元稹所征聘的幕僚都是当时的文士,有时大家同往镜湖、秦望等地巡游,一个月总有三四回。每当他们背诵吟咏诗章,动辄成卷、成册。副使窦巩,因诗而闻名于天下。他与元稹以诗歌对答交往最多,时至今日仍被人们称为兰亭绝唱。元稹随心所俗,四处漫游,毫不留意自己的仪表,在当时以渎职、轻财而出名。他在越州共任职八年。

大和初年(827),元稹就任检校礼部尚书。大和三年(829)九月,晋升为尚书左丞。他重申并严格执行朝廷法纪,将众人指责的七个郎官调出京城。但因元稹平素并不注意检点自己的操行,人们心里对他并不佩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元稹的仕途大为通敞,准备出任宰相之职。大和四年(830)正月,他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元稹突患重病,第二天就在节度使任上去世了,时年53岁,皇上赠其尚书右仆射职。元稹之子名元道护,当时刚三岁。元稹的二哥司农少卿元积,为他操办了丧事。元稹所著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杂文共计一百卷,称为《元氏长庆集》。他还著有古今刑政书三百卷,为《类集》,同时刊行于当代。

元稹在文友中与白居易交情最深。晚辈中最看重庞严,说庞严的文体和自己相似,所以曾向朝廷保荐他。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郑王李亮之后。曾官拜协律郎。少年时即以才华出众,深为韩愈、皇甫所重。是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极富创造性,在继承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神弦歌的传统之上,又受到李白、韩愈诗风的影响,加之他呕尽心血、炼词琢句地创作,使他的诗歌表现出想象丰富、险峭幽诡、穠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他的诗中有歌颂边塞将士英勇赴战的慷慨悲歌,有反映百姓凄惨命运的真实描写,也有因厌弃现实而构织的超凡脱俗的梦境,以及因郁郁不得志的愤懑而寻找的发泄。这些情感很多是通过托古讽今、比物征事的手法表现出来的。然而,由于生活范围的狭窄和过于追求奇诡佳句,他的诗有时流于晦涩,缺乏思理。李贺更擅长于乐府,能合于弦管。他有诗作二百余首,分作四编,杜牧为之作序。

李贺七岁时能作诗文,韩愈、皇甫开始听说后还不相信,路过李家时,让李贺赋诗,李贺拿笔就写,如同平日已经写好一样立刻成文,自己定名为《高轩过》,韩愈二人大为惊讶,李贺从此出了名。他身材纤细瘦弱,两眉相连,手指较长,能快笔疾书。他每天天亮出发、骑着小马,由小奴随从,身背古旧的锦制囊袋,途中有所收获时就写下来投入袋中。从不先定诗题再写内容,像是被别人约束完成规定的课程一样。等到日落回家时,袋子已经装满。除非遇上大醉和吊丧的日子,大致天天如此。即使受到责备也不为所动。他的母亲让婢女查看他装在袋中的东西,见他写了那么多,便大怒道:“这个孩子是要呕心沥血才肯罢休啊。”因为父亲取名为晋肃,便不肯考举进士,韩愈为此写了《讳辨》。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

李贺用辞崇尚奇异,作品都能震惊文坛,非同寻常。他文笔超绝,不受一般常规旧矩的约束,同时期的人都没有能效仿他的。他写了几十篇乐府诗,云韶府的乐工们都为它们配了弦管乐来演奏。后任协律郎,直到去世,终年27岁。和他一道交游的权璩、杨敬之、王恭元等人,经常在他撰著之后,将作品拿走。加上他的早逝,所以他的诗歌极少流传于世。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唐大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唐以后著名的诗词作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加之作风狂放不羁,为士大夫所不齿,仕途上屡遭挫折,晚年官拜方城县尉、国子监助教等。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风格浓艳,文采绚烂,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怀才不遇。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故词作艺术成就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他的词上承南朝宫体诗风,下开花间词人之先河,在创造意境和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而且,温词数量很多,对后人影响很大。然其题材偏于描写闺情,伤于柔弱,而且雕琢过甚,对后来词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风一致的词作选录成《花间集》,后人因称之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一生著有《汉南真稿》、《金鉴集》、《乾月巽子》等。有《温飞卿集笺注》九卷,为明人曾益及顾予咸等人所辑。

温庭筠,太原人,本名岐,字飞卿。大中(847~860)初年,考中进士。他苦心学习,尤其擅长于诗歌辞赋。初到京师时,就受到有名望者的一致推许和尊重。然而他的士大夫的操行中却搀杂了很多世间的烦琐之举,不注意衣着仅表,追求吹拉弹奏的音乐,撰写文辞艳丽而流于轻佻的词句,高级官吏家的刁狡、强横子弟如裴诚、令狐缟等人,都和他一道赌博酗酒,整日酣醉,因此多年投考进士不中。徐商镇守襄阳时,温庭筠前去投奔,徐商安排他任巡官。咸通(860~874)年间,庭筠因不得志返回江东,途经广陵。他心中记恨当年令狐位居相职时不帮他成名,所以到广陵以后,就和刚登科第的年轻人于街道里巷之间纵情游玩,很长时间不去拜谒令狐淘。又到杨子院去要钱,醉酒后触犯宵禁的法律,遭到虞候的击打,致使毁容断齿,才回到扬州投诉。令狐淘逮捕了虞侯加以惩处,虞候极力诉说庭筠在里巷中的劣迹,于是令狐淘把二人都释放了。从此,他的恶劣品行便传遍了京师。庭筠亲自到长安,投书于朝廷命官,为自己洗刷冤屈。后来皇帝委任徐商作宰相,执掌朝政,徐商替他说了很多好话。没多久,徐相罢免相职到地方上任职,杨收为了谴责庭筠,把他贬为方城县尉,后改迁为隋县尉,直到去世。

他的儿子温宪,进士考试及第。弟弟温庭皓,咸通年间任徐州从事。节度使崔彦鲁被庞勋所杀,庭皓也遭杀害。庭筠一生著述颇多,他的诗歌辞赋韵格清秀脱俗,读书之士都大为称颂。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奚谷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自幼能文,才智出众,深得牛党令孤楚的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后举进士。李党泾原节帅王茂元爱其才,辟为掌书记,又以女妻之。后牛党当权,商隐长期遭到排斥。后任剑南东川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一生穷困不得志。在他的诗中反映了对晚唐国运的关心和对宦官专权的愤慨,通过一些咏史诗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政治见解。商隐诗以抒情见长,故所作情诗多为人传诵,成就最高者为七言律诗,语言凝炼,典丽精工,在这方面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融合了齐梁诗色彩的浓艳,以及李贺诗幻想象征的手法,成为唐代一大家。他的诗歌,尤其是爱情诗,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自幼就能写文章。令狐楚镇守河阳时,商隐用文章触犯他,年仅二十岁左右。令狐楚因为他年纪轻,才智出众,待之以礼,并让他和自己儿子们交游。以后令狐楚督镇天平军和汴州时,商隐跟从他作为巡官。令狐楚每年供给他费用和衣服,让他跟自己回到国都长安,报告本道当年政情及收入、户口等情况。开成二年(837)才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转迁为弘农县尉。会昌二年(842),又因书判优异,以拔萃选及第。王茂元镇守河阳时,征召他任掌书记,后来又得到侍御史的官职。王茂元爱惜他的才干,把女儿嫁给了他。茂元虽然读书为儒,但原本是将门之子,李德裕一向信任他。当时德裕掌权,便起用茂元任河阳镇帅。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之间结怨很深,商隐既然作为茂元的从事官,李宗闵之流便非常轻视他。当时令狐楚已经去世,其子令狐淘任员外郎,令狐淘因为商隐辜负父亲的恩德,特别憎恨他的品行。不久,王茂元去世,商隐出游到了京师,许久得不到转迁。正遇上给事中郑亚视察桂州,邀商隐任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执裳朝政,令狐淘在内府,一同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郑亚因为和德裕同党而获罪,也遭贬谪,任循州刺史。李商隐跟随郑亚在岭外多年。大中三年(849)商隐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任命商隐为佐官,让他主管表奏。第二年,令狐淘作了宰相,商隐多次上奏阵述衷情,令狐淘都不能明白。卢弘正镇守徐州,商隐又随从去作掌书记。府职结束后被征入朝廷,又用文章求取令狐淘的谅解,于是补任太学博士。正巧河南尹柳仲郢镇守东蜀,便辟召他任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年,仲郢因专擅杀人而获罪贬官,商隐也被罢免官职,返回郑州,不久病死。

商隐能作古文,不喜欢对偶。在令狐楚幕府供职时,楚善于撰写上陈皇帝的章奏,便把写作方法教给了商隐,从此戒为今体章奏。商隐学问广博,强于记忆,落笔后不能自己,尤其善于撰写悼亡祭奠之文。他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当时号称“三十六体”。论文章思路和文辞清新华美,温庭筠胜过他。但二人都没有保持节操,依靠自己的文才,思想奇异偏激,背离常理,被当权者所轻视。功名、官职都无所成就,终生穷困不得志。他的弟弟李羲叟,也通过进士科及第,屡任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知音律、善词章、工书画、好声色、信佛教。嗣位之初,宋已代周建国,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后主自贬国号为江南,改称国土,遣使朝宋,岁贡方物委曲求全,苟延求存。宋开宝七年(974)宋朝遣兵南伐,次年占领金陵,俘煜入汴京,在度过了两年多囚徒生活之后,大宗派人将他毒死。李煜从皇帝到囚徒生活的巨变,也反映到他的作品中,使之呈现不同的风貌。前期多咏宫廷奢华、酣歌狂舞,风格浮靡,实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被称为亡国之音。后期作品多寓身世感慨,倾吐内心深切哀痛,情致凄婉,其艺术成就在于使词摆脱了传统的风格,直接借以言怀述志,而不再是晚唐五代词人借妇女的不幸遭遇来曲折地表达心情,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影响颇大,且善于用白描手法表现,语言优雅简洁。郭麟曾在《南唐杂咏》中对李煜一生作了如此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后人曾以其词与其父中主李所作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李煜为人仁爱孝顺,擅长作文章,精于书画。他长得额头宽大,前齿并列,一目有二瞳子,有帝王之相。自太子李冀以上五子都早逝夭折,李煜按次序被封为吴王。建隆二年(961),李迁往南都,立煜为太子,留守监国。李去世,煜在金陵即位。李煜母亲钟氏,父亲名钟泰章。煜尊奉母亲为圣尊后;确立妃周氏为皇后;封弟弟李从善为韩王,李从益为郑王,李从谦为宜春王,李从度为昭平郡公,李从信为文阳郡公。在国内颁布大赦令,派遣中书侍郎冯延鲁向宋朝进献贡品。命令各官署中四品以下没有职事的官员,每天抽出二人到内殿待制,以备顾问。

建隆三年,泉州留从效去世。李在当初向后周称臣时,留从效也进呈表章向后周纳贡;周世宗因为李的缘故,没有接受。从效听说李迁到洪州,害怕是来袭取他,便派儿子留绍基向金陵纳贡。从效因病去世后,泉州人便将其宗族一并送往金陵,推举副使张汉思为泉州节度使。汉思年迈不能胜任,泉州人陈洪进便驱逐他而自称留后,李煜随即任命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大多把过去使用的铜钱贮藏起来,使旧钱越来越少,商贾则多用十枚铁钱换一枚铜钱,把铜钱带出州境,官府不能禁止,李煜便下令以一当十。任命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李仲遇为清源公,次子李仲仪为宣城公。

乾德五年(972),命令中书、门下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殿和勤政殿学士,分别在光政殿轮流值宿,李煜和他们一道讨论问题。李煜曾认为韩熙载为国尽忠,能直言不讳,想要起用他作宰相。可是熙载的后房有娼妓侧室几十人,她们多到外面私自待客,因此李煜责备熙载,降谪他为右庶子,分掌南都。熙载将所有的妓女全部斥退,独自乘车上了路,李煜高兴地留住了他,恢复了他的职位。随即那些妓女又渐渐回来了,李煜说:“我对他是无可奈何了!”这样,熙载去世,李煜叹息道:“我终究没能让熙载当上宰相。”于是想要追赠他为平章事,便询问前代可有相同的例子。群臣回答说:“过去刘穆之曾赠官为开府仪同三司。”于是便追赠熙载为平章事。韩熙载本是北海将门之子,早先与李谷非常友好。明宗时期,熙载向南投奔吴越,李谷送他到正阳,畅饮后将分手时,熙载对李谷说:“江左如果起用我作宰相,我将会长驱而入平定中原。”李谷说:“中原朝廷如果让我作宰相,攻取江南如同探囊取物一样轻而易举。”等到后周军队出征淮南时,任命李谷为将领,攻取淮南,而熙载却不能有所成就。

开宝四年(971),李煜派遣他的弟弟韩王李从善到京师拜见宋朝皇帝,宋朝竟扣留了李从善,不让他返回。李煜亲自上疏向宋朝请求允许李从善回国,宋太祖不同意。李煜常常心中郁闷,为国家的窘迫局面而担忧,每天和臣下畅饮欢乐,愁思悲歌不止。

开宝五年,李煜下令降低制度等级。改下书称教,中书、门下两省改称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称为司会府,御史台改称为司宪府,翰林院改称文馆,枢密院改称光政院,诸王均为国公,以此来尊奉宋朝?李煜性情骄横奢侈,喜好音乐女色,又信奉佛教,高谈阔论而不治理政事。

开宝六年,内史舍人潘佑上书极力规谏李煜,李煜逮捕了潘佑并将他投入监狱,潘佑上吊自杀。

开宝七年,宋太祖派遣使臣命令李煜入朝觐见,李煜声称有病不去。宋朝派兵南征后唐,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向朝廷献表请求缓兵,宋朝不予答复。开宝八年(975)十二月,宋军攻克了金陵。九年(976)李煜被俘送至京师,太祖赦免了他,封他为违命侯,官拜左千牛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