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十九世纪后期的文学第一节 概 说

十九世纪七十年至九十年代是俄国社会不断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开始形成的时代。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不仅出现在反资本主义制度、反农奴制残余的斗争行列,也出现在作家队伍中。他们的出现,标明了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开始。

1861 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但这场不彻底的改革也在俄国留下了严重的农奴制残余。农民们处在极度贫困之中。产业工人们为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不断进行自发的斗争。这一时期,农民骚动和工人罢工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场有农民参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

七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以“到民间去!”为口号的民粹派运动。他们站在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立场上,反对沙皇专制和地主的剥削,批判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他们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堕落和倒退,并认为,只有回到俄国农村的“村社”,才能使农民既摆脱贫困,又不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侵害。他们幻想走俄国的村社道路,避开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他们并没有懂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而且必将取而代之。1874 年,大批进步青年满怀着对农民的同情和勇于献身的精神,穿上农民的衣服,深入到农村宣传反抗沙皇专制和地主剥削的主张。后来,很多参加这一运动的青年都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1876 年,“土地与自由社”成立,他们提出把土地平分给农民以及实现“村社”的完全自立等要求。后来他们又分化为两个独立的组织,即“民意党”和“土地平分社”,民意党人在得不到群众支持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采取个人恐怖行动。1881 年 3 月,他们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这种个别的恐怖活动根本无助于解决俄国社会的矛盾。

亚历山大三世上台以后,变本加厉地实行专制统治,俄国历史上又一个“停滞”时期开始。

在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相当复杂。有主张坐山观望的,也有宣传“道德自我完善”的。就在这时,民粹派中的格·瓦·普列汉诺夫和薇·伊·扎苏里奇已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了。1883 年,他们在日内瓦组织了“劳动解放社”,1895 年,列宁领导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个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俄国解放运动进入了第三阶段。

七十、八十年代,批判现卖主义仍是俄国文学的主流。除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谢德林这些老作家仍在继续着自己的创作,文坛上还出现了一批平民知识分子作家,即“七十年代小说家”,如纳乌莫夫、扎索季母斯基、兹拉托夫拉茨基等。柯罗连科和契诃夫也在这个时代登上了文坛。

这个时代,文学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短小精焊的特写、中短篇小说的兴起,而长篇小说的形式日益受到冷落而走向低潮。在七十年代,文坛上出现了托尔斯的《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少年》、

《卡拉玛佐夫兄弟》和屠格涅夫的《处女地》、谢德林的《戈洛夫廖一家》

等名著,这个时期被史学家们称为长篇小说繁荣的“最后十年”。中短篇小说是应时代需要文学快捷作出反映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名篇有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列斯科夫的《左撇子》、《巧妙的理发师》;谢德林的《童话集》。契诃夫、柯罗连科、迦尔洵也是该时期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斯科夫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抒情气息,他以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情节曲折、语言简洁而生动、且富有幽默感著称,长篇小说《大堂神父》(1872)以写神职人员的生活风貌填补了俄国文学中这一题材的空白。90 年代,俄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新作家,如亚·谢·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维·维·魏列萨耶夫(1867—1945), 亚·伊·库普林(1870—1938)、伊·阿·布宁(1879—1953)等。无产阶级的大文豪高尔基的创作也始于此时,他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优秀传统,暴露了社会现实的丑恶黑暗,充满了为幸福和自由而斗争的浪漫主义激情。其代表作有:《阿尔希帕老爷爷和廖恩卡》(1893)《切尔卡什》(1895)、

《二十六个和一个》(1899)、《福玛·高尔杰耶夫》(1898—1899)、《马卡尔·楚德拉》(1892)、《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等。在这些作品中, 他揭露了资产阶级小市民的贪婪和丑恶,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浪汉、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叛逆精神,歌颂敢于斗争、不畏牺牲的英雄性格。

高尔基,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作家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文学即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