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微软帝国
每项事业成功都离不开选择,而只有不同平常的选择才会获取不同平常的成功。——比尔·盖茨
与蓝色巨人的合作
1980年8月的一天,比尔接到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电话,对方说有两个特使将来拜访微软公司。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建于1911年。在20世纪20年代,它是最大的时钟制造商,后来又研制成功电动打字机并独霸市场。从1951年起,这家公司开始经营计算机,至20世纪70年代,它已经控制了美国60%的计算机市场和大部分欧洲市场。
至1980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已有雇员34万人,在计算机硬件制造方面独占鳌头,占据了80%以上大型计算机市场。
比尔怎么也没想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会派特使主动来访。他猜想对方可能是为了购买软件而来,可只为购买软件,何必郑重其事地派两个特使亲临呢?
比尔意识到事关重大,急忙取消了原定的同阿塔里公司董事长的约会,叫来鲍默尔,准备接见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特使。
他们脱下一向喜欢穿的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换上了笔挺的西装和锃亮的皮鞋。
等见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特使,对方的第一个做法更让人不可理解:他们要比尔·盖茨在谈判前先签署一个协议,保证不泄露谈判的任何内容,也不得向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代表谈自己公司的任何机密,比如某些设计思想,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以后发生纠纷。而且微软公司永远不得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提出法律诉讼。
比尔尽管觉得事情有点奇怪而神秘,可还是不假思索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因为他的法律知识告诉他,这样的协议好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随后,两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特使向比尔提了一些奇怪的问题,大概地了解了微软公司生产些什么软件,家用计算机的哪些功能最重要等情况,很快结束了这次似乎结识性的访问。
临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特使告诉比尔说:“别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给你们打电话的。”
特使还表示:“这是我们公司所做的最不寻常的一件事。”
等两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特使离去后,比尔仍摸不着头绪,但他有一种预感:一定有什么大事就要来了。
在计算机世界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不容置疑的领袖,年营业额达280亿美元。这家受人尊敬的大公司还有个外号叫“蓝色巨人”。因为它数以千计的经理都穿着统一的蓝色服装。
为了开发微型计算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人力,专门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来负责这件事,并且拟订了一个计划叫作“象棋计划”。
“象棋计划”委员会在研究市场上流行的计算机时,发现微软公司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更让他们惊奇的是,微软公司自创立之日起,产品销售额每年都要翻一番,这给“象棋计划”委员会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们决定访问微软公司,为其即将推出的微型计算机制作软件。
8月的一天,比尔突然接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打来的电话,提出安排一次会见。
“下个星期怎么样?”比尔问。
“不,我们在两个小时内就乘飞机到。”
这真使比尔有点为难,因为他马上要会见一位计算机大亨。但是为了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接洽,他立即取消了与大亨的约会,因为即使是大亨,在“蓝色巨人”面前也变成了“矮人”。
会见一开始,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代表就拿出一份协议,要求比尔等人签字。协议内容和上次的差不多,要求这次会谈的内容绝对保密,微软公司将来永远不能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提出法律诉讼。比尔又毫不犹豫地签了字。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代表向他们透露了“象棋计划”的内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想知道如何使迅速推出的微型计算机能运行现在流行的软件;如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提交一份计算机的规格书,微软公司能否为其制造软件。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代表团负责人把目光投向比尔,问道:“总裁先生,如果我们公司向贵公司提供一项8位计算机规格书,贵公司能否为它的只读存储器编写BASIC语言?而且能否在1981年4月前完成?”
比尔轻松地脱口而出:“毫无问题。”
比尔顿了一下,又说:“不过,我有一个建议,请贵公司考虑。贵公司决定使用8080微处理器芯片,是个欠妥的考虑。因为现在市场虽然属于8位计算机,但正在被使用8086微处理器芯片的16位计算机取代。
“8086微处理器芯片是英特尔公司1978年4月继8080微处理器芯片之后,专为制造微型计算机推出的产品,它的存储和调用容量高达100万个字节,而8080微处理器才64000个。就计算速度来说,8080微处理器是无法与8086微处理器相比的。所以,8086微处理器芯片对用户的吸引力自然十分明显。
“因此我个人认为,贵公司既然打算以商用市场为发展个人计算机的目标,就必须使用新一代的8086微处理器芯片,这样才能一开始就站在发展的潮头上。”
比尔说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代表决定将他的意见写进他们的报告中。他们又要求比尔提出一个能使用微软公司开发语言的计算机设计蓝图。就这样,这次会谈即告结束。
不久,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又派代表来到微软公司。他们告诉比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最高领导层同意比尔的建议,决定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086微处理器芯片,并要求微软公司提供他们的BASIC、FORTRAN、COBOL语言,但首先要在1981年4月前编写出BASIC语言。
比尔一听,顿感为难而失望。因为微软公司生产的各版本FORTRAN、COBOL语言,都必须依靠已经几乎成为市场实际标准的CP/M操作系统。而开发CP/M操作系统的数字研究公司目前正在开发适合于8086微处理器芯片的CP/M-86版本。因为这个系统的开发者不是微软公司,而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数字研究公司,所以,比尔·盖茨只好向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代表说明,这个系统的所有权不在微软公司,而在数字研究公司。
随后,比尔又说:“我熟悉数字研究公司的老板基尔代尔教授。我可以把你们介绍给他,希望你们能合作愉快。”
比尔知道这样做对他意味着失去了大概是有生以来的最大一笔生意,然而他仍希望数字研究公司能得到这个应得的机会。他知道在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这样声誉卓著的大公司打交道时,高尚的商业品行是至关重要的。
基尔代尔教授与比尔早就相识,既是比尔可敬的朋友,又是竞争对手。他智慧超群,但更像是位学者,对办实业不像比尔那么投入。这位教授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编写了CP/M程序,非常成功。后来,教授在妻子的鼓励下组建了一个公司,专门出售CP/M程序,把公司定名为数字研究公司。
然而,历史注定了这个机会最终仍然落在比尔身上,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使者,数字研究公司的人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基尔代尔教授当时出差在外,接待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代表的是他的妻子,也是公司的职员。她首先不愿在会谈开始前的协议上签字。他们根据这个神秘举动而怀疑来访者的动机,以为这样必定使数字研究公司吃亏。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代表解释,这个保守协议不过是一种官样文章,防止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进行技术内容谈判的公司控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剽窃。无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代表如何解释,都无法消除他们的怀疑。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代表对他们的不信任非常不满,只好拂袖而去。基尔代尔出差回来,说签署这样一份协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数字研究公司正与惠普公司谈判,冷落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基尔代尔除了同惠普的谈判,考虑最多的是同夫人一起去海边度假。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代表对数字研究公司的拖延不决,颇为不满。最后,他们等得不耐烦了,便又回头去找比尔。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除了购买BASIC等软件,还要求微软公司开发新的软件,取代CP/M,来满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需要。这一刻,意味着名噪一时的CP/M开始一落千丈,而由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支持的微软公司即将推出的MS-DOS将炙手可热。
比尔见自己抛出去的大好机遇又回来了,决定抓住不放,全力一搏。
他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最需要的是一个先进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就得想办法自行开发一个替代CP/M的操作系统,来满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需要。
于是,他打电话告诉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软件部负责人,说他手里有对方感兴趣的东西,而对方却要他提出一份可行性报告。
比尔手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呢?比尔这时知道西雅图有一家计算机产品公司主要出售电脑主机板,那里就有一个SCP-DOS,是为8086微处理器开发的16位操作系统,可以代替CP/M。
他知道,只要对SCP-DOS这个操作系统加以修改,就可以达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提出的要求。
1980年10月,比尔让保罗出面,花了10万美元,从开发者帕特森手里买下了SCP-DOS这个软件的使用许可权。
有了这个软件作为基础,微软公司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计软件就可以节约一年的时间。
同月,比尔、保罗和鲍默尔去佛罗里达州的博卡拉顿,向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提交报告。
在飞机上,他们还对报告反复做了检查。在迈阿密下飞机后,比尔忽然发现他忘记打领带了。这是一个不可轻视的细节。他只好在驱车去博卡拉顿时,到路边的商店买了一条领带。
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会议室,他们同对方14名技术人员谈了整整一天。比尔回答了对方提出的数十个问题。
最后,对方有人问他:“像你这样的人,你们公司有几个?”
比尔回答:“可以说我们公司的每个人都这样。”
比尔又补充说:“我是我们公司里学历最低的,只上过一年大学。”
尽管比尔觉得自己回答得不错,可能否与对方签订合同,最终还取决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高层决策者。
幸运的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新任董事长约翰·奥佩尔曾同比尔的母亲玛丽一起做过联合道路公司董事会的董事,对玛丽的品性和人格很有印象。当他得知微软公司的老板是玛丽的儿子时,认为比尔的人品是可以信赖的,便同意与微软公司签订合同。
1980年11月6日,微软公司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共同研制个人计算机的合同正式签订。
比尔感到了强大的压力。对于能否在规定的期限里完成这项工作,他心里也没底。他只想冒险一试。
艰难的秘密研发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规定研制期限为一年,而且要求严格保守机密,因为这涉及重要的商业利益。公司为这项软件开发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保密标准,比尔和他的同事们住进了西雅图国家银行大厦8楼的一间微软公司办公室,它位于过道尽头,长2.7米,宽1.8米。
办公室的隔壁是一家证券经纪公司。为了防止泄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对他们进行封闭式管理,不准随便开门,一切有关“象棋计划”的资料文件都不得带出房间。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还为比尔和他的同事们安装了一种专门的保险箱,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还要求在天花板上装铁丝网,以防有人从屋顶上进入房间,但这个过分的要求遭到了比尔的拒绝。房间里没有窗户也没有空调设备,夏天室内气温高达38度。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人还要求不准开门,并且多次进行安全检查。据说有一次微软公司的人正在开门通风,被检查人员发现,就受到了警告。微软公司的人虽然极不习惯这种管理,但知道商战无情,泄密就等于自杀,也只好遵命。
按照合同规定,这些软件的开发必须在1981年3月底完成。他们聘请了蒂姆·帕特森来协助设计操作系统,比尔则负责改进原来为阿尔塔计算机设计的BASIC,使它能用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他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按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要求,将QDOS使用的8英寸磁盘改为使用5.25英寸磁盘,这牵涉数字记录状态的变更。蒂姆·帕特森好长时间都不知道微软公司是在为谁研制这些软件。
有一天,他接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打来的电话,询问有关DOS的情况。他觉得奇怪,问对方是谁,对方马上意识到不对,便支支吾吾地搪塞一下,匆忙挂了电话。
为了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加强联络,在相距6400多千米的西雅图和博卡拉顿之间,除了邮件往返不断,还建立了一条“热线”,也就是一个电子通信系统。
比尔也不时出差去博卡拉顿。在飞机上睡觉成了他的习惯,这样,人一到就马上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偶尔他可以一天之内飞一个来回,行程达12000多千米。
开发工作的困难有的可以预计,有的难以预料。微软公司在感恩节的周末才收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送来的一台样机。鲍勃·奥里尔负责对原QDOS加工,将它转变成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个人计算机要求的专业软件。
但最初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计算机的规格只有一个雏形,并没有规定全部细节,为了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这个软件的开发,鲍勃只好冒险一试。
收到样机以后,他就同迈克·科特尼开始在那间闷热难熬的小屋子里紧张工作。他们使用了两种计算机,这些机器持续不断发出的热量不仅使屋子里的温度又上升了好几度,叫人受不了,而且更严重的是引起了计算机本身工作的不稳定。情况往往这样,出错之后,他们花好几个小时在软件上去寻找原因,结果才知道原因是在计算机上。
1981年1月5日,鲍勃·奥里尔终于决定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卢·弗拉申斯基写信,说明这个问题。他写道:“几个星期以来,微软公司的人勤奋工作,在你们送来的个人计算机样机上安装86-DOS。刚开始时,硬件运行是正常的,令人满意。但是不久之后就不稳定了。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工程师认为问题出在样机上,可能是由于计算机工作时产生热量,使一些地方发生了接触不良的现象。为了在计算机上安装合适的操作系统,我们有时不得不花好多天时间来查明问题是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我们就这样浪费了许多时日。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可能在1月12日前完成预定的DOS和BASIC-86的开发。不过,我们再也不能浪费时间了。”
后来,微软公司的程序编制员尼尔·孔森也参加了鲍勃他们的工作,小小的房间里又增加了一台计算机,气温有时几乎达到40度,计算机的工作可靠性进一步下降。他们只好违背保密禁令,终日房门大开。但他们仍然害怕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视察员前来检查,就建立了一个“警报系统”,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人一来,只要有雇员发现,就立刻向他们报警。不过,这个系统也有失灵的时候。
有一次,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一个视察人员悄悄来到公司,没有被人发现。他直接闯入鲍勃他们的工作室,见大门敞开,一些计算机零件甚至放在室外,就马上要求公司对此作出解释。微软公司受到很大的压力。从此以后,保密规定执行得更加严厉,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也加强了检查系统。微软公司雇员们的日子更加难过,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喘气的机会。
至1981年2月,微软公司的MS-DOS终于能在样机上正常运行,但鲍勃发现计算机运行的速度比预期的要慢,并不比苹果2机速快。
他又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帕特·哈灵顿写信说:“我们不能肯定这台样机的速度是否是最快的最后版本。我们担忧的是《个人电脑》杂志对样机的首次评价,可能就会根据目前这一台样机做出。如果我们没有超过8位处理器的速度,我们的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会是好的。”
鲍勃不久之后就得到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回信。信中称:“你信中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得到解决。你对计算机样机运行情况的担忧,得到了我们的一致赞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告诉我,最后推出的产品将对所有的缺点进行改进。”
还有一个硬件问题也使开发工作不能如期完成。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样机的基本输入和输出系统不能把数据输入64K以上的位置,否则就死机。直至4月,鲍勃才发现这个问题,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马上派工程师去西雅图解决,但这样已经使微软公司损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另外,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应当提供的游戏杆控制卡直至2月才送到,BASIC的开发进度也受到影响。3月初,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代表同微软公司会谈,讨论如何提前软件的交货日期。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日程表,微软公司同意了这个日程安排,但强调如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提供的硬件不可靠,他们也难以按日程安排交货。
微软公司其他人员的任务便是对PASCAL、COBOL、FORTRAN等语言进行转换。整个来说,这是一项浩繁无比的工作,而要求完成的时间又实在有限。在签订合同之前,比尔·盖茨他们就怀疑能否在规定的期限里完成这项工作,但三思之后,仍然决定冒险一试。他和公司的全体人员自始至终承受着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强大压力。
比尔一伙多年以来已经不止一次抢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而这一次他们面临的是一项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挑战,不能不慎重对待。这伙人似乎在世界上消失了,不仅冬天去滑雪的传统爱好自然取消,就连去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角参观史无前例的航天飞机发射这样诱人的事情,也差点成为泡影。
最后,比尔经不住一些人的好说歹说,只好答应,如果他们能提前完成一部分工作,就可以去肯尼迪角。人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干了5天,终于获准去看航天飞机发射,比尔和保罗也在公司同事的力劝下一道前往。
在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合作中,微软公司学到了很多东西。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工作方法也对微软公司采用的标准产生了重大影响。微软公司的软件要经受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用非常先进的方法进行严格测试,比尔甚至认为这种测试近于残酷。
为了考验软件的质量,他们把软件送给许多特定的用户使用,以便能找出隐藏得很深的错误。这往往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微软公司注意到了这个要求,便逐渐改善了公司产品质量检测、计划编制及安全措施等系统的一系列做法。
结果,微软公司的任务如期完成。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象棋计划也获得成功。
1981年7月,微软公司得到正式通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不久将发布新一代个人计算机诞生的消息。公司全体人员欣喜若狂,人们拥抱、握手,马上到西雅图一家豪华酒店去庆祝这一盛事。
但他们的操作系统还需要改进,他们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根据比尔的建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计组设计制造的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使用16位微处理芯片8088。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跃进,使个人计算机从玩具水平提高到了作为商业工具的应用水平。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还采用了比尔提出的另一种明智构思——采用开放式设计,让其他公司可以仿制,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个人计算机标准。
比尔曾说:
假如人们知道一个操作系统的技术细节,就很容易为这个系统设计软件。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开发软件变得十分方便,不久就出现了数千种这样的软件。
比尔为什么一反过去谴责盗版的态度,而主张公开软件的秘密呢?因为他看到要阻止盗版何其困难:与其让自己的软件被别人无偿复制,最终成为一种事实标准,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先行公开自己的软件。这样,一般就再不会有人去设计另外的操作系统了。
微软公司开发的这个MS-DOS磁盘操作系统,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把它叫作PC-DOS。PC就是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的英语缩写。MS-DOS其实只是当时可供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选择的3个操作系统之一。
微软公司当然希望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能选用MS-DOS,为此,它不仅使MS-DOS在质量上比其他同类产品略胜一筹,而且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还做到让MS-DOS在价格上有最大的竞争力。
微软公司以低廉的一次性费用,让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使用这个操作系统,结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仅以60美元出售这个系统,而以450美元和175美元出售其他两个系统。MS-DOS自然销路大畅,购买者众;微软公司的策略大获成功。
比尔说: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那里赚钱,而是要从出售MS-DOS的特许权赚钱。有的计算机公司想要提供或多或少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个人计算机兼容的机器,我们就把MS-DOS的特许权出售给这些公司。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可以免费使用我们的软件,但是它对未来的升级版软件并不能享有独占使用权和控制权。
这样,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便自然放弃了使用其他两个操作系统的升级版本。
比尔对MS-DOS采用开放政策,并不担心被人无偿盗用,是有他更高明的考虑的,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了。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他最担心的并不是这样做有可能给他带来损失,而是另外一件无法预料的事情。
微软公司虽然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签订了开发供新一代个人计算机使用软件的协议,却并没有保证这些软件最终必定会得到使用,因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是同时开发许多项目,其中只有少数项目能够最后完成。个人计算机仅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秘密研制的众多项目之一,也时有来自公司的消息说要取消这个项目。
如果这样,微软公司就只能按合同的规定得到一笔为数不多的研究开发费,实际上就等于公司白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更令人不解而且愤怒的是,有一期《信息世界》报竟然发表文章,详细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制个人计算机的情况,其中也透露了将使用一种新的操作系统。
比尔无法理解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对保密要求如此严格,杂志上为什么却能够对一切细节了如指掌。他越来越感到事情很不正常,甚至觉得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会不会怪罪于他,说是他泄露了机密。他打电话去报纸编辑部质问消息来源,得到的答复却是无可奉告。
比尔担心的第二件事情,是购买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SCP-DOS软件问题。这是一次版权的不完全转让,因为按保罗和帕特森签订的合同规定,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仍然保留着将这个软件转让给其他公司的权利。这是一个隐患。
于是,比尔让保罗给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老板布洛克写信。保罗是这家公司的老熟人,说微软公司希望得到86-DOS的完全转让权,好全面对付数字研究公司。
布洛克并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有什么不好,就答应签署协议。但是,当他看到微软公司的律师草拟的文本之后,才知道是要求出售这个软件的专利权。当然,微软公司也允许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继续使用这个软件,而且今后还可以免费使用它的升级版本。
但比尔在文本上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把原来要求唯一使用权改成了所有权。
在布洛克看来,条件并无不利于他的地方,而且还对他非常有利,因为他实际上等于净得一笔收入。他对他们那个86-DOS的前途本身就没有多大信心,再说他也并没有失去这个软件的使用权。
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微软公司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更不知道微软公司是在同强大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一起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协议签署之后,比尔十分得意,法律方面隐患的解除,他终于可以放心了。
菜单软件问世
1981年8月12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纽约宣布新型个人计算机问世,并展出了第一台样机。
不久,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个人计算机开始在商店里正式出售,成为抢手货。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尽管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仍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而实力雄厚的惠普、数字设备、得州仪器、施乐等公司,都在计算机市场上纷纷落马,因为他们的机器在兼容性方面无法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相匹敌。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一举成功,美国计算机市场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个人计算机一炮打响,微软公司也名声大振,它的DOS也就成了举足轻重的软件。
可微软公司也面临新的激烈的竞争,因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表明态度,欢迎外界的发展,并完全公开产业标准的规格,以便那些希望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个人计算机开发附加卡的公司有所依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还愿意同别人一起讨论软件的开发问题,也鼓励自己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发软件。
为了加入这场竞争,微软公司又相继开发出MS-DOS、BASIC、FORTRAN、PASCAL语言一个惊险游戏和一个打字程序。
微软公司在MS-DOS1.0的基础上,开发一种双面读写磁盘的新版本DOS1.1,使磁盘容量由原来单面的120K增加至320K。
这时,比尔才有理由说出他久藏心中的那句话:“让我来建立这个标准吧!”
微软公司憋足了劲要大显身手,可别的公司也不甘落后,微处理公司先成功地开发出一套编辑软件,名叫“文字之星”,接着可视公司开发出一种个人财务软件,并备受各种推销商和财务人员推崇。
“文字之星”推出后,销售量巨大,为微处理公司赚来滚滚财源。它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大多数办公用和个人用计算机的必备品。
而个人财务软件也一时间成了最走红的管理必备软件,尤其受到全世界经理人员的欢迎,个人计算机也因它而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比尔清楚地看到,如果微软公司不能战胜“文字之星”和个人财务软件,那么自己的市场就会被抢夺。
而摆在微软公司面前的,就是尽快开发一种软件,不仅可以在CP/M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上使用,而且应当在当时流行的一切操作系统上使用。而个人财务软件只能在苹果机的操作系统上使用,可视公司随后又推出的Supercalc,也只能在CP/M操作系统上使用。
比尔认为,要超越首先必须突破,这虽然困难,但不超越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就只有死路一条。他将开发和改进应用软件的重任压在了查尔斯·西蒙尼的肩上。
西蒙尼与比尔一样,堪称电脑神童。
西蒙尼和比尔由于对软件的开发有着共同的一致的看法而走到了一起。
比尔有一个希望:今后,要使应用软件对微软公司的贡献超过操作系统,西蒙尼正是他选择来实现这一愿望的人。
西蒙尼很快就成为微软公司核心成员之一,而且是极少几个能使比尔改变想法的人中间的一个。
西蒙尼和比尔相比,除了彼此出身不同之外,他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西蒙尼的经历简直就是所谓“美国梦”的活样板。他到美国来的时候,几乎是身无分文,但最后却飞黄腾达,风光无限。
西蒙尼设计过许多软件,他将自己设计的第一件高水平软件卖给了祖国匈牙利。
然而,在匈牙利,计算机技术并不很发达,他学习编制软件使用的计算机,是一台俄国制造的老式电子计算机,笨重无比,足有一幢房子那样大。而这台名为“乌拉尔Ⅱ型”的计算机,竟是匈牙利当时仅有的几台计算机之一。
匈牙利落后的计算机技术和封闭的信息,使西蒙尼感到闷闷不乐,他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下,一展才华。
1964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了一次国家贸易洽谈会,西蒙尼将自己编制的一个示范程序送给了丹麦的丹尼西计算机公司贸易代表团,他希望这家公司将这个程序带回丹麦,让人们看看。
丹尼西公司这样做了。
人们认为,西蒙尼的程序相当不错。一些公司听说他还不到20岁,对他很感兴趣。
通过一番联系,西蒙尼在西方谋到一份工作,他离开父母,背井离乡,毅然迈入西方计算机高科技的大门。那时他只有16岁。
他在丹麦工作了几年,积累了一些资金,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就读。
在1972年,他被美国施乐公司计算机研究中心PACR录用。公司离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不远,西蒙尼一边工作,一边到该校攻读博士学位。他撰写的毕业论文是他发明的一种代码输入法。
西蒙尼所在的PARC研究中心,做出过不少引人注目的成绩。他设计的阿尔托计算机曾激发乔布斯开发出麦金托什,也激发了比尔开发视窗。这个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出一种新工具——鼠标。
西蒙尼对鼠标非常熟悉,他研制的供施乐公司的阿尔托计算机使用的字处理程序,就是第一个用鼠标的软件。他把这个软件叫作“WYSIWYG”。后来,这个设计为微软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1980年,西蒙尼的一个朋友给了他一个名单,说假如他想另谋高就,可以按名单上开列的人名去联系。这份名单的头一个人就是比尔·盖茨。
西蒙尼首先选择了到微软公司任职。该年11月,他同比尔和史蒂夫·鲍默尔见了面。谈话只进行了5分钟,西蒙尼就下定决心到微软公司工作。虽然他出于礼貌,后来陆续也同名单上的其他人接触过,但他发现只有比尔·盖茨所持的观点卓尔不群。
他预感到微软公司正在开发的软件必将对这个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那里,他将真正大有作为。
西蒙尼到微软公司后,还想把他的两个朋友拉过来,但是,那两个朋友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了比尔的邀请,尽管比尔向他们提出的待遇相当诱人。
西蒙尼为此大感失望,说:“我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就不懂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微软公司成立了以西蒙尼为首的开发小组,这标志着对软件的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不久,他们完成了一种叫作“多计划”的软件设计并投入试生产。这个软件推入市场后,如果反应良好,不出现差错,即正式投入销售。
西蒙尼推出了一种全新的软件使用方法,这就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著名的“菜单”方式。
计算机的使用者都知道,为了开启软件的某一功能,必须输入一些指令,这当然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为此,你必须熟记许多指令,而且在输入的时候不能打错一个字母。
如果没有专业方面的训练,用这种传统的命令方式使用计算机,实在不是很方便的事情。
你在屏幕上看不见所有你需要的指令,这些指令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正常,也难以直观地显现出来。
在计算机行话中,这就叫作“界面不友好”。
西蒙尼的“菜单”完全改变了这种常常令人困惑的局面。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菜单”的来由和意义。
西蒙尼说:“我喜欢列举餐厅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菜单。
“假如我到一家法国餐厅吃饭,但我不会说法语,对四周的环境也十分陌生,心里忐忑不安,害怕出洋相,非常紧张。这时来了一位女招待,用法语向我打招呼,我会突然感到两手冰凉。可能,一名会计坐到计算机面前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怎么办?
“这时,假如有人给我一份菜单,那就好了。我可以指着菜单点菜。这不会有错,即使我点的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也许我最后一道菜点的是蜗牛,这也不至于使我尴尬。
“但是,设想一下,假如你进了一家法国餐厅,那里却没有菜单供你点菜,而你又不会法语,但是你得用法语告诉女招待你想要什么,那就麻烦了。
“在计算机的程序方面,情形也是一样的。你必须要有一份菜单。菜单是友好的,因为使用者知道他要选择什么,只要用鼠标在那个位置上点一下,就能选出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不必乱发命令。如果乱发命令,就可能出错。”
有记者在杂志上对西蒙尼的菜单揶揄有加,说:“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你可以说,‘这里有我们的3种风味菜。如果你要看更多的,那就只好问你的女招待了。’”
但是西蒙尼对此并不在乎。他开发的多计划菜单出现在屏幕下部,各种指令用简明易懂的文字表示。
如果你用鼠标选中“打印”这个功能,软件就马上打开一个次级菜单,提供更详尽的项目,让你更进一步做选择。如果你打算放弃这次操作,只需按ESC键,屏幕就可以回到此前的状态。多计划菜单软件还有其他一些颇具特色的功能。
1982年春,微软公司把这套软件交给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但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并没有重视这个软件,它仍然在继续大力推广MS-DOS版的Visicalc。
1982年8月,微软公司将这套供苹果机用的多计划软件第一版推出,过了不久,又发行了CP/M版。
比尔宣布,任何人只要会使用计算机,就能够使用这套多计划软件。人们从他的话中已经听得出,他是在宣布现行的Visicalc和Supercalc即将被逐出市场。
至1982年10月,供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计算机使用的多计划软件才迟迟问世。
多计划软件终于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软件评论》杂志把多计划软件评为同类产品中的最佳选择,说它易学易用、功能强大。
《软件评论》还说,“多计划软件似乎是专为取代Visicalc软件的位置,为独领市场风骚而设计的”,说它“拥有全部必需的性能”。《世界信息》周刊将这个软件列为“年度最佳软件”。
成为新闻人物
1981年,微机的生产和应用有了巨大发展,它从业余爱好者的家中走向了成千上万的办公室。人们不仅仅想用电脑来做游戏,更希望利用它使工作简便、快捷,来处理更多的事务,解决更多的问题,赚取更多的利润。
美国人乃至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们,都越来越感觉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面临着一个信息时代,对这一局面不闻不问、置身其外的态度已不可取也不可能。喜欢事事搞民意调查的美国新闻界对此自然不会视若无睹,他们发出问卷,问人们是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一台家用计算机,结果是80%的人有这个愿望。
当时有人作了一个大胆的预言,说至20世纪末,全世界个人计算机的拥有量将达8000万台。当然,这位大胆的预言家对形势的估计显然仍是太保守了。至1991年,仅微软公司的DOS,就已经有8000万套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个人计算机上使用,还有不知多少其他品牌的计算机在全世界运作,而且这个数量还在继续飞速增加。
美国《时代》周刊的一页封面,对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具有55年历史的老资格新闻周刊《时代》,每年都要评选出一位新闻人物,并在次年元月的封面上刊登出来。这一传统已持续了好几十年。每年评出的新闻人物不是风光一时的政界要人,就是卓有建树的科学巨匠。这份杂志每年评出的新闻人物几乎都是众望所归,很少有人提出异议。这一做法反映了世界上变化万端的时代风云的动向。
《时代》周刊评出的1982年“新闻人物”是谁呢?千千万万读者接到该杂志后,看见的却不是某一时代人物,而是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
《时代》以一台机器作为它当年评出的新闻人物,可谓别具匠心。
杂志的主笔奥托·弗雷德里奇先生对这位“封面人物”作了独出心裁而又热情洋溢的介绍:
在整整一年的新闻中间,最有意义和最吸引人的话题,并非一个单独事件,而是代表了一个发展进程,一个不断发展并且被广泛接受的、备受欢迎的进程。
同时,这个进程还影响到其他各个领域,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所以,《时代》在当今风云激荡的世界上选择了这样一位新闻人物。当然,它并不是一位什么人物,而是一台机器,一台个人计算机。
奥托在文章中也提到计算机发展中不无遗憾的一些事实,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软件的缺乏。计算机用户数量的疯涨,对软件的需求自然大为迫切。用户需要更多更好的软件,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要求。没有软件,计算机只是一个摆设。软件不丰富,计算机也无法发挥它的威力。
由于软件开发的迟滞,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人们购买计算机的热情自然也就受到限制。计算机,只有当它具有更多的功能、具有更大的用途时,才能拥有更多的消费者。
《时代》的评选和奥托的文章,一方面大大地宣扬了计算机的功能,使更多的美国人对它发生兴趣并对它的使用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也尖锐地指出了计算机普及所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开发软件。
软件的缺乏和计算机热之间的矛盾自然引起比尔的极大关注。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没有对软件的标准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我曾买到过根本不能用的软件。尽管现在有许多软件出现,但大多令人悲哀。”
他强调说:“两年之后,我们要推出在各方面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软件。现在的软件太糟糕,太难使用,而且缺少更多的性能。不过这一切正在得到改善。”
1982年,比尔27岁,他在软件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功已经在全国令人注目。这一年,美国有名的《金钱》杂志用了他的照片作为封面。
比尔的秘书卢堡看见之后高兴极了,她把这一期杂志发给微软公司的每一位雇员,对比尔说:“他们给你拍的照片太好了,我真喜欢!”
比尔说:“你认为是这样吗?可我看起来太年轻了。”
卢堡说:“你本来年轻嘛,不过才27岁!”
比尔因为长得比他实际年龄要小,还遇到过小小的麻烦。
有一次,他同包括卢堡在内的几个雇员去餐馆吃饭。比尔要一杯啤酒,女招待却怀疑他不满20岁,没有达到法定饮酒年龄,要他出示身份证。
反击下的金泡沫奖
西蒙尼为多计划软件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微软公司的一名重臣。可是3个月后,就连比尔也没有料到,一种新的软件很快取代了多计划软件的主导地位。
这是在一次计算机展览会上,当西蒙尼看到莲花公司推出的莲花1-2-3软件时,吃了一惊。
西蒙尼对比尔说:“比尔,我们遇到麻烦了。”
比尔也在心底为莲花1-2-3叫好,可是他还是不相信多计划软件竞争不过它。“西蒙尼,你觉得多计划软件超不过莲花1-2-3吗?”
“当然可以超过。但是,我们的软件是为了满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要求而编制的,这难免要受到限制。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来个扩大版,以此吸引客户。”
经过努力,西蒙尼的扩大版终于推出来了,它具备了教学程序,使用者可以用教学程序学习如何使用。即使是这样,多计划软件还是赶不上莲花1-2-3的销售量。
1983年1月,1-2-3的销售量就独霸了市场,至20世纪80年代末,它已经累计销售500万套,创下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纪录。
微软公司这次失败的损失是巨大的,致使微软公司的软件一度退出软件市场。比尔感到在软件设计这个领域,真是藏龙卧虎,稍不慎就会被取而代之。
经过反复思考,比尔认为在短时间不能开发出新的软件抢回市场的情况下,多计划软件应该暂时避开美国市场,转向世界进军,开辟新的市场。
比尔把进军世界的第一站选在了欧洲,并很快打开了局面。于是他又回过头抢夺美国市场。
比尔首先是对微处理公司的“文字之星”进行反击。同年4月,在亚特兰大展示会上,微软公司展出了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计的第二套软件:一套字处理软件。
所谓的字处理软件,就是专门用于处理文字的软件,它可以对输入计算机的文字材料进行修改、编辑、存储,大大减轻文字工作者的劳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微软公司的这套字处理软件,主要是针对微处理公司的“文字之星”。
“文字之星”是微处理公司1979年开发的,至1982年已售出100万套之多。但这个软件严重的缺点是操作太复杂。
微软公司在向“文字之星”软件的使用者收集了各种意见,经过仔细考虑之后,确定了自己产品的特点。微软公司用高级C语言来编写这套软件,在屏幕上分窗口,在每个窗口里同时显示不同的文件。
这套软件还设置了一个“废纸篓”,专门装删除的材料,如果使用者要重新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很方便地从中捡回来。
这套软件还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各种字体、画线、指示特殊符号。它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使用鼠标来操作,使用者只需移动桌面上的鼠标,让屏幕上做相应移动的箭头指向菜单中需要执行的命令处,轻轻一按鼠标上的开关,命令就被执行了。这些优点正好弥补了“文字之星”的缺点。
比尔还在这个软件中加入激光打印机的驱动程序。微软公司开始把这套软件命名为“多用工具字处理”软件,后来有人建议公司产品统统使用“微软公司”两字作为名称。这样可以简化和统一公司软件的命名,也有助于创立公司的形象,扩大公司的影响。
比尔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多计划”软件就更名为“微软公司计划”,“多文件”软件更名为“微软公司文件”,这个“多用工具字处理”软件也改成了“微软公司字处理”。
“微软公司字处理”问世之后,立刻得到许多用户的喜爱和接受。尽管这样,“微软公司字处理”在1984年畅销软件排行榜上还没进入前10名,名列前茅的仍然是“文字之星”。比尔决定对“微软公司字处理”再做改进,压不过“文字之星”决不罢休。
1985年初,“微软公司字处理”做出较大改进的2.0版面世。它能驱动惠普公司的喷墨打印机,却仍没有解决前两个版本中存在的问题。
这时,虽然“微软公司字处理”没有压过“文字之星”,也已经稳步地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微软公司字处理”和“文字之星”经过激烈的比拼,终于逐渐占了上风,在市场上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在与微处理公司的比拼中占了上风之后,比尔又把目光投向了莲花公司。对于和莲花公司的较量,比尔·盖茨极为慎重。
早在1981年9月,比尔就决定开发一个软件,一举摧毁莲花1-2-3软件的致命威胁。没想到在“开战”前,保罗因患癌症离开了微软公司。比尔只好多次亲自参与实施。他参与实施开发的这个软件,就是最后定名的视窗。
所谓视窗,就是把MS-DOS复杂烦琐的以字符为基础的操作,改为简明的以直观的图形界面为基础的操作。
比尔打算在MS-DOS和各应用软件之间,增加一个记录有显示器和打印机型号的接口管理软件,各应用软件就可以不必直接同操作系统打交道,而只需通过接口管理软件设置显示器和打印机。所有的应用软件都在统一的接口下运行,这样使用者将感到非常方便省事。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构想,也是其他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目标。
可惜无数人在经过多年的尝试之后,都无一成功。比尔知道,要使自己在软件市场上技压群雄,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这个构想上有所突破。
他为这个软件的编制人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其中包括必须使用图像模式、下拉式菜单及对话框、屏幕上可见即可打印出等。这个软件后来被定名为“微软视窗”。
1983年1月,在一次个人计算机会议上,比尔向与会者暗示了微软公司正在开发这种软件。
然而,尽管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全力苦干,这项艰巨的创新工作仍然进展甚微。
这并非是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无能,因为开发新的视窗软件实在太难了。
当时的个人计算机的内存只有256K,而视窗需要的内存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字。而在这个时期,其他许多公司也都产生了同微软公司一样的构想,正在加紧开发类似的软件。
10月的一天,鲍默尔闯进了比尔的办公室,一脸沮丧,说:“糟透了!比尔,我们遇到麻烦了。”
比尔放下手里的一份文件,没吭声。
鲍默尔接着说:“我得到一些信息,有一家公司昨天突然宣布开发的一种类似视窗的软件已经投放市场,最初的30000套订货正陆续送到用户手中。”
他把双手按在桌子上,又说:“还有另外一家新的软件公司也在最近推出一种名叫DESQ的软件,其功能形式也与视窗相似。”
他加重了语气说:“你知道的,在此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个视窗类的软件在广泛流行了。所以,我担心,我们的视窗就算搞出来,也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比尔一边踱着步,一边慢慢地说:“视窗非搞出来不可。不要管别人怎么张扬,我们要照干不误。”
鲍默尔说:“可我们已经竭尽全力正在拼命干!”
比尔又慢慢坐回椅子,摇晃着,思索着。
“史蒂夫,我看我们有必要铤而走险了。是的,我们也来一个虚张声势!”
“你想怎么干?”
“开个新闻发布会,宣布视窗年底推出。”
“你真的有把握吗?”
“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冒险了。”
11月10日,微软公司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包容DOS的图形接口”“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以上使用MS-DOS的计算机都能够使用视窗。比尔的这一举动果真让所有的竞争对手吃了一惊。
在新闻发布会后,微软公司的“微软视窗”开始成为人们关注和期待的焦点。然而,微软公司却一再失信:将视窗交货时间从1983年年底推迟至1984年第一季度;又从1984年的2月推迟到5月;再从1984年5月推迟至8月。
比尔急得坐立不安。视窗迟迟不能问世,他本人和公司的信誉已经受到了影响。微软公司许诺的8月很快到了,可比尔仍然拿不出他的“微软视窗”。
好事的新闻记者纷纷来对他追踪质询。于是,传媒给“微软视窗”取了个令人难堪的绰号——“泡沫软件”,以挖苦微软公司在许诺上的胆大妄为。
比尔并不管新闻界怎么聒噪,他静下心,沉住气,冷静地进行思考。他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行政管理是自己的弱项,必须寻求一位合适的总裁,才能有助“微软视窗”的开发工作。
于是,他决定退居董事长之职,由刚聘用不久的琼·谢利出任第二任总裁。琼·谢利走马上任之后,对视窗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原来,这项开发工作之所以进展迟缓,除了技术难关之外,主要问题还在于管理和组织上的混乱无序。谢利把研制组的工作重新调整布置之后,微软公司最后许诺的8月份早已过去了。
至10月,微软公司只好再次宣布视窗软件的上市日期为1985年6月。面临如此尴尬的处境,比尔索性什么也不说。反正新闻界什么难听的话都说,那就由他们说个够!他要用成功的事实来挽回影响。
视窗软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人员已增加至30人。程序员们的工作几乎已达到疯狂的状态,他们全力以赴,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一位做测试工作的程序员把睡袋搬进了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
有一天早晨,比尔审核已经编完的软件时,突然发现一处差错。他猛一拍桌子,跳起来大声喊:“鲍默尔!鲍默尔在哪?”“来了!来了!”鲍默尔手里端着吃早餐的盘子答应着跑来见比尔。他听出比尔火山爆发般的怒气。
比尔指着电脑,生气地说:“你还吃得下饭吗?你认为这个软件已经完美无缺了吗?不!我告诉你,它出现了差错!我警告你,年底前完不成任务,交不出货,我们公司要垮掉,你们也得卷铺盖滚蛋!”
鲍默尔从未见过比尔发这么大的火,急忙放下早餐,去叫醒刚睡下的程序员,说:“比尔发火了,他发现了软件中的错误。我们必须再次进行检测,不能出任何一点差错,否则我们都会被他炒了鱿鱼。”
紧张而缜密的工作使视窗开发取得了杰出的成果,视窗小组的天才设计思想在这套软件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人们事后对视窗软件开发的时间进行了统计,一共花去了11万个工时。
在1985年5月的春季计算机展销会上,比尔展出了他演示的视窗软件,向成千上万的用户表演了用鼠标和键盘打开或关闭“窗口”的效果。
比尔还当场宣布,视窗1.0版软件标价仅为95美元。11月,视窗软件正式上市。11月21日,微软公司举行气氛热烈的盛大庆祝会。许多挖苦讽刺过比尔和微软公司的记者也应邀到场。有趣的是,那个称“微软视窗”为“泡沫软件”的《信息世界》杂志,向比尔颁发了“金泡沫软件奖”。
开始财富神话
比尔的个人计算机品质,在国际上处于前列,这使它自然而然地流向世界各国。至1986年,微软公司大约超过1/3的收入来自国外销售。微软公司的规模空前扩大,名气远扬世界。
“比尔,我们赶快将微软公司股票上市吧!”微软公司总裁谢利开始不停地催促比尔。“为什么那么着急呀?”
“看一看苹果公司,多成功啊。1980年11月苹果公司的股票第一次公开交易时,它的资产估价为18亿美元,甚至比福特汽车公司还多,带来的财富让人吃惊。从票面价格上来看,苹果公司总裁斯蒂夫·乔布斯突然间竟拥有了2.3亿美元的个人财产,难道你不羡慕吗?”
“这我知道。早在1983年,我们的两大软件竞争对手莲花公司和阿森塔公司的股票就已经上市,并且获得极大成功。”比尔对股市还是很了解的。
“那我们还等什么?”大卫·马奎特也说。
“微软公司收入利润比大约为34%,这就是说,股票不上市,将能更好地为公司保持利益。”
“但上市也有很大好处,可以在近期内获得一大笔资金。而且,对于持有股票的微软公司雇员来说,股票上市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能立即兑现的财富。”
比尔看着微软公司的几位核心成员,说出了他的忧虑:他担心,一旦股票上市使财富滚滚而来,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们精神涣散,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
他还担心,股票上市后因财富剧增,微软公司或许会走上许多公司的老路:变得人与人之间缺乏关怀,人际关系冷淡,而失去现有的家庭般温暖的气氛。尽管他顾虑重重,可敌不过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的普遍要求,比尔不得不采取屈从的态度。他一点头,微软公司的工作班子便立刻开始运作,推动投票上市。
微软公司决定,首先由公司财务负责人盖德特与中立银行家联系,从中挑选承销商。微软公司最终确定萨奇公司作为主要承销商,桑斯公司作为机构购买承销商。
在寻求承销商的过程中,比尔曾答应美国《财富》杂志,允许一名记者追踪报道微软公司股票上市的情况,而且还与这家杂志签订了合同。至1985年年底,新闻传媒已开始发布微软公司的股票将于近期上市的消息。消息传出,微软公司的股票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
至1986年2月初,微软公司印出近40000份公告,分送给各个股票监督委员会代表和代理商们。这份材料透露,在微软公司内部,经过多次的配股,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占据了主要的股份:比尔为1100万股,保罗为640万股,他们分别占全部股份的41%和28%。
在首次上市时,比尔准备卖出80000股,保罗准备卖出20万股。在微软公司的其他核心人物中,鲍默尔拥有170万股,谢利拥有40万股,西蒙尼为30万股,盖德特为19万股。此外,比尔的父母也拥有21万股。
微软公司的上市公报一公布,比尔就收到许多亲戚朋友的求购请求。可他只满足了10多个人,其中包括他的祖母和他的女管家,其他多数人都被他拒绝了。在这期间,他脑海里想的更多的仍是软件,而不是股票。他认为,必须首先让公司有更好的发展,而不应当被股票带来的财富迷失了方向。
他对众多亲友求购者说:“我不想理睬这些请求,我恨整个这件事。我想卖的是软件,而不是股票。”
不管怎样,1986年3月13日上午,微软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了。第一天的开盘价为每股25.17美元,收盘价为29.25美元,共成交360万股。
比尔的老朋友昆德伦在中间休盘时打电话给谢利,大声说:“简直疯了!这样的场面我真是从未见过。每个到这里来的人都是为了购买微软公司股票,其他的股票竟无人问津。”
这种景象也使那些股票承销商们惊得目瞪口呆。一周之后,每股的价格已经飞升至35.5美元。比尔从出售股票中获取了160万美元,而他手上的股票已经价值3.5亿美元。
这时,比尔已改变了对股票上市的看法,他觉得有能力为微软公司股票再挣一个最好的价位。他和他的伙伴在各地区各城市做巡回演讲。
1987年,微软公司的股票直冲上每股90.75美元的高位,而且还有继续往上攀升的趋势。
10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将比尔·盖茨列入美国400名富翁的第29位。他当时股票价值超过10亿美元。这时,比尔和保罗都想到了他们的母校西雅图湖滨中学。他们决定回报母校。
1986年8月的一天,比尔和保罗商量:为母校捐一笔钱,在那里修建一座科学和教学中心。
比尔说:“中心要用我们的名字命名。”
保罗说:“可是谁的名字排在前面呢?”
“我们抛硬币来决定,好吗?”
“好,看谁有运气。”
结果保罗的运气不错,这座中心被命名为“艾伦·盖茨大厦”。他们一举捐助了220万美元。
离开微软的创始人
正当微软公司春风得意、欣欣向荣的时候,这家公司老资格的软件专家、公司的缔造者之一——保罗·艾伦,却悄然离去。这是因为癌症。
还在1982年,保罗就病得不轻。那时候,他和几位同事正在法国巴黎做商业旅行。他突然觉得自己在发烧,不得不向伙伴们表示歉意,独自回到酒店。
他对伙伴们说:他的病恐怕要比感冒之类严重得多。他休息了好几天,但病情没有好转,只好终止这次旅行。
他进行了几次诊断,结果表明,他患有某种癌变。为了保命,他遵医嘱停止了工作,进行化疗和休养。
新版的BASIC语言程序成了他离开微软公司之前的最后一件作品。
保罗和比尔都是电脑神童,也都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但保罗的性格与比尔却迥然不同。保罗的个性更为内向,他更愿意享受一些清闲的生活,特别是成功之后的愉悦。
保罗还是一个超级球迷,他从不放过一场西雅图超音速队的NBA比赛。比尔也曾有过一些业余爱好,但没有像保罗这样自始至终。
比尔总是追求,追求,不断地追求事业上的发展,有充满竞争的活力和奋进的勇气。他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忙得不可开交。而保罗倒宁愿去拨弄一下他喜爱的吉他,看看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
由于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有人甚至传言保罗同比尔的关系不那么融洽,还说保罗宁可通过电子信箱与比尔讨论问题,也不想去同他面对面地谈谈他们之间的分歧;说保罗很长时间都没去过比尔的办公室,有事总是由鲍默尔代劳。
不过,对于这类说法,保罗总是予以坚决否认。他把这些猜测通通称之为胡说八道,对公司里这些流言大为愤怒,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即使在他发现癌症、接受化疗期间,他也仍然在继续工作,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当然,那时候他已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能在工作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保罗因为性格内向而极重隐私,没有把他的病情告诉微软公司的朋友。人们完全不知道他已患了癌症,这或许正是引发误解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工作上,保罗与比尔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分歧,有时候他们也会在决策问题上或技术问题上发生争执。但无论是保罗还是比尔,都从不把这种分歧和矛盾当一回事。有矛盾和分歧,才有争论和探索,才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他们都认为这样的不愉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辨清情况,让公司不至于走上歧途,才是共同的利益所在。
病魔使保罗不能再工作下去了,他不得不离开公司。他自知来日不多,便希望在离开艰苦的工作之后去享受一番人生的乐趣。
保罗终于离开了长达8年之久、每周40小时以上、极少有节假日的工作岗位,与朋友亲属一道周游了整个欧洲大陆。而他的癌症竟然又奇迹般地有所好转,至今没有复发。当保罗的父亲意外去世之后,他陪伴着母亲安度晚年。
保罗不再是微软公司的副总裁,但他仍然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微软公司这位软件开发大师,就这样默默地退出了他的活动舞台。
坚不可摧的微软帝国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个人计算机慢慢失去市场的主导地位,被别的公司低价抢占。
这使比尔面临一次选择:一是继续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合作,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中占据一定的权益,处于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拖着走的从属地位;二是独自提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标准,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脱钩。
如果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分手,就意味着失去一个伙伴,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但要是不分手,又势必影响到自己公司的发展。比尔决定不动声色,先全力开始开发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设计出自己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视窗3.0版。
视窗3.0版本的问世,标志着微软公司在产业开发上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正式脱钩,发展成为独立研制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机构,也使电脑及其兼容机在性能上从此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1990年5月22日,6000多人聚集到纽约市戏剧中心,庆祝视窗3.0版问世。
微软公司通过卫星把庆祝大会的实况发往美国7个城市的分会场。同一时间,在世界12个大都市也举行了隆重的产品发布会。仅仅这一天,比尔花出的宣传费、广告费、演示费、赠送试用版等全部费用总计达到1000万美元。
比尔穿上笔挺的西服,由母亲陪同,出席盛况空前的庆祝大会。全世界都听见了他的声音:“视窗3.0版将重新确定‘个人’在个人电脑中的地位,这是比DOS还要好的DOS!”
各界迅速做出热烈的反应。《今日美国》说:这是有史以来最让人渴望的产品!
得克萨斯软件公司总裁、视窗的支持者格雷逊评论道:假如你认为在这几年中高科技产品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你并没有看错;但真正的改变,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视窗3.0版本震动了全世界,并且非常畅销,以每月10万套以上的速度在全球发行。至1992年新版3.1推出之前,其销售总量已达700万套创纪录数字。
微软公司的巨大成功使苹果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受到沉重的打击。苹果公司决定用法律的武器,反击微软公司,它要指控微软公司对同行业的产品进行排挤和侵权。
比尔·盖茨判定苹果公司会利用法律向他反击,可他没想到先把他告上法庭的却是西雅图计算机公司。
在一次开庭审理时,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老板布洛克的律师凯利竟然把一只狗带上法庭。
他把狗放到被告席前,而被告席上坐着的正是比尔·盖茨。
凯利大声说:“先生们,你们可能觉得奇怪,甚至不理解我为什么把一只狗带到了法庭上。我可以告诉你们,今天审理的是关于计算机的案子,同时也是一宗关于狗的案子。”
比尔·盖茨好像已经猜出凯利律师要说什么了。
凯利说:“这只狗叫斯帕德,是原告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老板布洛克先生的。有一天,比尔·盖茨先生找到布洛克先生,他说对驯狗很在行,肯定能使这只狗成为一名冠军,还许诺分一些奖金给布洛克先生,于是就牵走了这只狗。不要忘记,这只狗本来是布洛克先生的,正如DOS操作系统一样。我想,先生们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1981年,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老板布洛克以50000美元的价格,把本公司的DOS操作系统转让给微软公司,使微软公司使用这种操作系统尽快攀上大树,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合作成功。
微软公司得知一家外国公司要从DOS操作系统发明人帕特森手里购买销售许可权时,比尔·盖茨用100万美元从帕特森手里收回了这项权利,还把帕特森留在微软公司工作。
不过,作为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老板的布洛克,也拥有这种操作系统的许可权,他不同意比尔·盖茨收回许可权的价格,坚持索要50万美元,于是把微软公司告上法庭。
这好比布洛克的狗被比尔·盖茨牵去夺了冠军,他要从比尔·盖茨手里多要一些奖金。
这次审理,双方律师辩论之后,陪审团开始讨论。布洛克知道,在12名陪审员中,必须有10名以上表示同意,他才能得到巨额索赔。
比尔·盖茨却显得很镇静,尽管赔偿的价码以每两小时上涨10万美元的速度递增,可他丝毫不为所动。最终,法庭判决微软公司以为数不多的钱,收回布洛克手里的DOS的许可权。
凯利立即到交易所,一下子买了一大笔微软公司的股票。他对朋友说:“我通过这宗案子,真正认识了比尔·盖茨!”
再说苹果公司指控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对它的图形用户界面构成排挤和侵权。如果苹果公司一旦打赢官司,不仅微软公司将前功尽弃,而且意味着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也将化为乌有。
在微软公司与苹果公司的纠纷中,不断有新的对手加入苹果公司的行列,向微软公司发难。
1991年初,比尔对鲍默尔说:
我要搞一份备忘录。尽管现在我们处在软件市场的良好发展状态,成绩也不错,可是我们要想到公司未来的处境,要看到未来的发展和风险。我认为这样很有必要。
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被别人赶上,甚至超过。而且,我们要知道,在网络通信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Novell公司,更有那些善于攻占市场份额的软件开发商,正对我们进行围堵。
在备忘录中,我要着重谈一下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关系问题。
比尔·盖茨向公司的主要董事们分发了一份公司发展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在历数公司业务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详尽地分析了公司在各个领域中面临的压力与危机。
这份备忘录公布之后,一些不明事理的人开始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别的竞争对手真的要赶上来了,便开始大量抛售微软公司股票。
微软公司股票在抛出最多时,一天之内下降了8美元。比尔·盖茨个人在一天之内就损失了3.15亿美元的票面价值。
这时,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董事局主席阿克尔斯也发表了他的备忘录,是一份缘于败绩的备忘录。
阿克尔斯在他的备忘录中提出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与苹果公司结盟,很快得到苹果公司的响应。
阿克尔斯在他的备忘录中毫不掩饰地承认,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自1984年以来,公司的销售额首次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一度在股市上遥遥领先的地位现在已岌岌可危。他认为,现在该是公司大力进行整顿的时候了。
阿克尔斯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正在失去市场占有率,我们正在走向衰退。”他同时指责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说:“我们的工作缺乏足够的紧张态度,人人都自得其乐,而根本无视商务上的困境。”
在全美掀起个人计算机热潮的时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几乎占领了一半的市场,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个市场占有率已下降到差不多只有20%。严酷的现实迫使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改变思路,打破陈规,从根本布局上改变现状,以应付狡诈的对手——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
阿克尔斯提出的方案,在前两年是不可思议的。那就是,要同他们过去曾经厮杀得不可开交的对手苹果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因为无论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还是苹果公司,现在都面临共同的来自微软公司的压力。过去,微软公司的年营业额只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1/10,现在,市场已经在微软公司的主导之下,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苹果公司两家公司所占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70%和50%。而且,微软公司产品的利润率比这两家公司都更高。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苹果公司互相联合,一致对敌,乃是大势所趋,只能如此。
阿克尔斯在这份备忘录中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指出了唯一的出路,尽管多少带有苦涩和迫不得已的意味。
在与苹果公司结盟这件事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并不是全无保留的。电脑界不少人士认为,苹果公司只是因为与微软公司的官司才采取联合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策略,它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有着类似与微软公司的矛盾。
要是苹果公司赢得了与微软公司的官司,它同样会起诉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PM软件。PM软件与视窗完全相同,这同样是苹果公司难以容忍的。只是,在当前形势下,苹果公司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联合起来仍然是有利的。
备忘录发表后不到半个月,在美国国庆节前一天,两家公司正式结盟。他们达成一项协议,在广泛的领域内共同享有彼此的技术。协议的有效期定为7年。
这是一个意料之中却又有些出乎意料的结果。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完全是由于微软公司日益强大造成的。人们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与苹果公司的结盟称为“反微软公司联盟”。
两家公司把结盟仪式搞得轰轰烈烈。仪式在旧金山举行,邀请了500多人参加。在这个仪式上,除签署彼此共享技术成果的协议外,还声言他们将与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合作,开发个人计算机RISC芯片,以用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苹果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真正引起轰动的新闻还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苹果公司将注册两个联营公司。其中一个公司取名塔利根特,它的使命是以苹果公司以前开发的平克项目作为基础,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操作系统。另一个公司起名卡雷达,它的任务则是研制一种个人多媒体计算机,把声像、文本、影像融为一体。
比尔对这两家的结盟却反应淡漠,没有表现出什么忧虑。他在一次业务研讨会上说:“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苹果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结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甚至是很好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合作,以便产生更好的成果。”
有记者问他:“你不担心他们结盟对微软公司的影响吗?”
比尔笑着说:“这可算得上是一件好事:它们合二为一,我们因此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竞争促生微软视窗
不过,苹果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结盟,还是让比尔·盖茨在心中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一天,鲍默尔告诉比尔:“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苹果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结盟之后,他们已经把多媒体提上了日程。”
“这并未让我感到吃惊,因为我已经想到了他们和我们现在一样也会搞多媒体。所以,我们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必须争分夺秒。谁控制了多媒体电脑,就可以通过全球上亿台个人电脑实行软件控制。”
微软公司与“反微软公司联盟”关于多媒体的新一轮竞争开始了。
多媒体缘于许多年前早已过时的幻灯机。那时,有人以多部幻灯机联动的方式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再使用录音机将声音插入使音画同时出现。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多媒体。不过今天的多媒体设计思想,确实是从这种古老的原始装置中产生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达和传输信息的形式被称作媒体。现代社会人们采用的媒体形式,主要有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以及活动图像等。
人们在利用多媒体时,存在一个人机关系问题,即所谓人机界面问题。直至今天,大多数人机界面并不友好,这使许多人对计算机望而生畏。
电脑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但起初在接受和处理几种媒体方面显得笨拙不堪。人们可以用文字同电脑对话,但是对人类使用的图形、声音、图像等媒体,电脑却无能为力,变成了瞎子和聋子。
让电脑能处理声音和图像,是多媒体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超级难题。
微软公司当初开发的视窗3.0版本已经具有多媒体的功能。在视窗3.0的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搭载多媒体扩展系统,组成一个功能多样的多媒体视窗。它可以通过新的接口与音响、录像机、摄像机和光盘等设备联结起来,实现多媒体的功能。
而苹果公司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麦金托什计算机,实际上就是多媒体计算机的雏形。麦金托什计算机具有极为卓越的性能,它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的68000型32位微处理器,速度达到了每秒2Mips,远远超过了当时流行的小型机VAX11/70,而它的价格只是小型机的零头。
麦金托什计算机最为突出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图形处理系统,实际上可以说整个麦金托什系统都是围绕图形处理来设计的,它甚至可以将文字也当作特殊图形来处理。
麦金托什计算机的多功能特征不仅表现在它的图形至上的设计上,它还能非常出色地处理声音系统,可以用它来作曲,自动控制电声乐队,做音乐教学和语言研究等。
然而,微软公司还是抢先了一步,在1991年3月公布了静止图像压缩标准不久,又公布了活动图像压缩标准。
至1991年年底,多媒体将比尔推上了世界级电脑权威的宝座。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比尔就对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景看得一清二楚。在苹果公司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结盟后,巨大的压力使比尔加快了对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
比尔并没有因为多媒体开发有了突破而高枕无忧。他已清楚地看到,未来社会不仅需要多媒体,更是个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马不停蹄地向信息高速公路进军,是他的当务之急。
信息高速公路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它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将各个大学、科研机构、企事业部门乃至普通家庭连接起来。它像一个高度发达的公路网那样四通八达,使信息的交流传输快捷准确、方便自如。这种设施全面地包容了未来信息时代的内涵,因此被人们普遍接受。
信息高速公路一旦建成,将融合现有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功能,为全社会各部门服务。它使用广泛,在诸如工业、技术、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业、娱乐、运动等行业都会大有作为。
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在任何地方与他的亲朋好友交谈,可以看到图书馆里最新的图书资料,可以查询商场中所有商品的价格和有关情况。
人们可以坐在家里接受教育,获得需要的知识,在家里办公,在家里得到保健服务和其他服务。学生可以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师和最感兴趣的课程,而不需要考虑地理距离、财力和因健康原因而造成的行动不便。家长可以很方便地同教师和学校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欣赏最新出品的电影,听最喜爱的歌曲和音乐,阅读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看最感兴趣的文娱节目。
各个厂商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从世界各地获得订货单,而且附有所需产品的详细说明,制造厂根据这些说明制造出合乎规格的产品。世界各地的股票投资者可以及时获取全球的证券行情和行情分析,从而据此选择新的投资行动。
正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它已被世人包括各国政府看作必须尽先拥有的工具。各国政府甚至把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视为争夺世界先进地位不可缺少的步骤。而对于这个技术本身,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大规模普及电话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
很快,在全世界已有不少国家开始规划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高速信息网络,比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南美洲的一些国家。
还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比尔就对这样的前景看得一清二楚。他在此之前干的一切事业仅仅算是一个前奏,一个热身运动,一场准备工作,真正要干的事情还在后面。
所以,他那份充满忧患意识的备忘录处处提到坎坷和危机,处处设想困难和艰险,也处处表露出雄心壮志和非凡勇气。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备忘录,以及由这份备忘录引出的与苹果公司的结盟,更加快了比尔对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行动,成为他的新事业的催化剂。
比尔早已预见到并且也为后来的事实证明,随着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与投入使用,整个社会将发生深刻变化,而且也将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如果顺利地解决好这些问题,社会结构又将向前大大迈进一步。
个人计算机问世之初,电脑只对个人或少数人起作用。一台初级电脑可以让一名高中学生在一周之内完成前30年中全世界的数学家都难以完成的工作,后来的电脑则可以使这些工作在几分钟之内完成。
现在,一名高中学生可以用电脑出版发行一份杂志,绘制出复杂的图像,很快写出鸿篇巨制,还可以在顷刻之间给上百万个朋友发出电子邮件,甚至可以逼真地模拟F-16战斗机进行空战演习。计算机也一直被看作领导者加强权力的一种力量,少数人可以通过计算机掌握千百万人的档案,可以监督他们的各种行动。
计算机网络系统打破了少数人的特权。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司职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业务资料,了解整个公司的运转情况,还能够通过电子信箱把自己的意见传输给公司的最高领导层。他甚至可以获取机密,并且把它们透露出去。
电脑网络系统给掌握权力的人增加了压力。一方面,他们需要自己机构中所有的人都掌握最新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新技术对自己的权威提出挑战。
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掌握权力的人们出了一道难题——如果防止自己的下属掌握最新技术,自己就将在经济上遭受严重损失;而要推广这些新技术,就不得不把自身情况向整个社会公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每个人的权力扩大了,使各个机构内部组织形式变得复杂了,这是令所有主管人员感到头疼的问题。
电脑网络系统传递的电子信函随时可能被别人“拆开”阅读,使个人隐私和其他机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守。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每个人都成了一本可以被任何人打开的书,人们可以对他人的个人情况一览无余,因此再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当然,也可以使用现代技术来保护人们的隐私权,开发加密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这可以使人们的谈话或电子信息不被外人监听或截取,也可以对各种需要保密的资料加以控制。
但这种加密技术又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麻烦:如果有关部门的窃听设施失效,监控系统不起作用,那么,社会上各种歹徒将大摇大摆各行其是,这意味着对恐怖分子、绑架者、勒索者、黄色节目制作者的犯罪行为反倒大开了方便之门,对社会安全的保障是个不可忽视的危险。
电脑网络可以通过复杂的通讯线路将全世界上亿的人联系起来。在这个网络上,所有的信息来源都可以像广播电台的节目一样迅速传播出去。
每一个普通用户都相当于一个广播电台或电视台。这样一来,对于各种内容的随意传播几乎就无法控制了。人们有理由对此感到忧虑。假如色情作品通过网络大肆传播,诬蔑性、诽谤性、骚扰性言论漫天流行,无疑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那么,是否需要严格控制电子信息的传播呢?当然要。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
因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利用传统技术无能为力。不过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叫作“防火墙”的智能过滤软件,它能去掉那些不希望让人看见的内容,使各种非法的和有害的信息化为明日黄花。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后这道魔之间的较量又会出现一种什么结果呢?
电脑网络作为教学手段是非常方便有效的,但它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降。这种电脑教育方式造成的后果或许为人们所始料不及。多媒体电脑的一张5英寸光盘,可以储存一部百科全书的内容。人们只需敲几下键盘,用鼠标一点,就能查出有关的条目。它同时还能播放出声音和图像。
在教育方面,它的竞争力已大大超过了电视。但有人认为,多媒体在教育上很可能弊大于利。从文学创作的状况来看,哪怕只是部分放弃叙述形式的教学和严格的逻辑思维,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而多媒体提供的内容,恰好正是情绪上的影响,而不是理性分析与逻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表达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
电脑网络一旦普及,必将最终改变人们的认知习惯、哲学观念,甚至行为方式。电脑使用二进位字符,二进位字符是无形的,它只是由0和1两个数字构成。用如此简单的数字材料却记载了信息时代的一切内容。
各种文字、图像、表格、激光唱盘、多媒体光盘等一切信息载体,都离不开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二进位数字的广泛使用使现代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原来存在的三维空间世界,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四维空间,多了一个新的电脑空间。这个空间虽然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却把它当作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场所。
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任何一个键盘都可以将字符输入,可以对文字或图像进行任意修改而且不留一点痕迹,那么,电子图像是否还能作为可靠的物证呢?
既然构成知识产权的字符可以在千百万台电脑上复制,那么,是否还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呢?既然字符作为信息可以像电流一样流向全世界,那么,政府怎样对它们征税,怎样限制它们的内容,又怎样保护其所有权?
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更新更高的技术来解决。从理论上说,技术是无所不能的。这当然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更高昂的代价。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经济构成,而且正在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赋予人们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工作环境以新的意义,甚至对法律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要求制定新的法律和法规。
比尔·盖茨知道要迎接这个世纪大变革,就必须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软件,投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1995年8月,微软公司的多媒体操作系统视窗95问世,给全世界带来石破天惊的震撼。微软公司为这套软件的促销,花费了35亿美元。比尔还亲自出马,充当超级推销员。
视窗95推出这一天,在纽约最高建筑之一的帝国大厦上,竖起了微软公司商标的巨大霓虹灯广告。他们将英国著名的“滚石”乐队的一支流行曲买下,作为广告专用,并反复演奏。
在美国主要电台、电视台进行密集的广告宣传。英国《泰晤士报》的整版印上微软公司的广告,免费向人们散发。
视窗95就在全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视窗95推出的当天,美国就售出30万套;至第四天,全球销售量已超过100万套。
也是在这一年,比尔出版了《未来之路》,曾经连续7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书中的一些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然而,比尔也被指控商业行为不检点。比尔多次被控告在他的领导下,微软公司的很多商业行为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并受到诸多诉讼,面临着被拆分的危险。
1998年,微软公司推出了视窗98,受到广泛的欢迎,微软公司巩固了计算机软件业的霸主地位。
1999年,比尔撰写了《未来时速》一书,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以崭新的方式来解决商业问题的。这本书在超过60个国家以25种语言出版。《未来时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被《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列为畅销书。
2000年,盖茨任命他长期的好友史蒂夫·鲍默尔为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而自己则为“首席软件设计师”。
2011年9月14日,Windows8开发者预览版发布,宣布兼容移动终端。微软公司将苹果公司的IOS、谷歌公司的Android视为Windows8在移动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
2012年8月2日,微软公司宣布Windows8开发完成,正式发布RTM版本。2012年10月将正式推出Windows8,微软公司自称触摸革命将开始。
比尔在公司正式发布最新操作系统Windows8之前,亲自试用后表示,“Windows8是一款令人十分兴奋的产品,它的发布对于微软公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已经开始使用Windows8,并且对它非常满意。
Windows8系统是微软公司在过去10年多时间里对Windows系统做出过最大改动的一款产品,甚至把开始菜单的Windows图标删掉了。公司试图通过这一产品在当今这个移动设备已经开始全面超越个人电脑的世界里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
2011年,微软公司Windows和Windows Live部门总共获得190亿美元营收,占公司699亿美元总营收的27%。
世界天才的魅力
不要让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阻碍你前进。要成为一个行动主义者。将解决人类的不平等视为己任。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比尔·盖茨
背后的伟大女人
1964年10月20日,在美国达拉斯州一个不出名的小镇,梅琳达来到了这个世界。她的家庭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童年的梅琳达不善言谈,总是与周围的人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得极其内向,所以没有人想象得出她将来会过上什么样的日子。直至现在,梅琳达都很畏惧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的才能,不过她的举止倒是很有风度。
梅琳达是一个懂事比较早的女孩,当她还在当地一家天主教私立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已经会做许多家务事,有时会帮母亲洗衣服,有时带妹妹去上学。
1990年,梅琳达商学院毕业,她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时梅琳达只希望自己能从事一份相对让她感到能展示自己才华的工作。
她首先想到了硅谷,但她并不很擅长计算机软件开发,所以找一份营销或是策划方面的工作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也与她学的专业比较对口。她开始将目标锁定在电脑行业。恰逢微软公司一年一度的人才招聘在不久后举行,于是她很认真地填写了一份简历,并及时寄到了微软公司相关部门。
那时梅琳达也在想,自己是否也应该为自己设个目标,然后让自己去适应所有的一切呢?随着微软公司的名声在美国甚至世界同行中越来越大,她的这个目标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于是她干脆就锁定了在微软公司营销部门任一个职位。
早在1978年,微软公司就先后超过莲花、阿森塔特、甲骨文等软件公司而成为美国商界最引人注目的一颗明星,所以许多年轻人都想到其间就职,或许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他们崇拜的偶像——比尔·盖茨。
但是让梅琳达更想来到这里的,是她认为如能到微软公司工作,着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尽管这里高手云集,但如果你真有水平,那这里绝对有你施展才华的平台。
为此,梅琳达曾做过充分的准备。起初,微软公司总裁鲍默尔在招聘启事上注明,这个部门只需要两个职位,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梅琳达还是相信自己被聘用主要得益于自己的自信,更确切地说是得益于她先前为自己锁定的目标。那时她并没有另一种准备——如果微软公司将我拒之门外,我会让自己选择什么?她没有任何其他的思想准备。信念在这里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
在很小的时候,梅琳达便被告知:“信念可以改变一切。”想不到它真的让自己受益匪浅。
在招聘过程中有段奇特的面试经过。在那个年代,许多公司并不选择这种做法,但那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而有趣的方法。直至现在,微软公司每年招聘新人时,这个程序也必不可少。
微软公司负责这项工作的是鲍默尔,那天梅琳达如约叩响了他办公室的门。这里已经聚集了一些先来应聘的男男女女,大概这些学生模样的人都是选择的同一职业——营销。事先所有人都得知,微软公司在这个职位上只需要两个人,那就意味着至少有90%以上的人会被淘汰。
招聘会的气氛并不像梅琳达想象中的那样紧张,但梅琳达还是不敢有丝毫松懈。
“梅琳达·夫兰奇,轮到你了。”有一个主管模样的人请她到隔壁的一间办公室。
“您好。”梅琳达热情地向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打招呼,想必他就是主考官了。
他看上去很直爽,说话的声音总是很大,梅琳达当时不知道他是不是对所有人都这样。
“对软件的问题,你能不能说说有多少了解?”她还没有坐稳,主考官便开始问话了。
梅琳达原本想先向他介绍个人的一些情况,看他对这些似乎不感兴趣,便直截了当地说:“是的,我对软件很感兴趣,并且在学校的时候曾参与过一些软件的制作。当然,我更喜欢的是微软公司这个团队。”
“这么说,你对软件很感兴趣了,那么你觉得软件是不是无所不能?”
“可以这么说,我们人类可以完成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由软件来完成。”
“你认为软件的开发,对人的生活会产生怎样根本性的影响?”
这个问题梅琳达从来没有考虑过,但是她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凭着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自信,她一口气说了一大堆。看来对方感觉不错。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个接一个,像是连珠炮,但都与具体的工作没有一点联系。主考官也似乎不想给这些面试的人一点喘息的时间,问题也越来越奇怪。
甚至他问梅琳达:“你喜不喜欢穿西装?”
“你喜不喜欢吃汉堡包?”这样的问题那时连梅琳达的母亲都很少关心的。
“这就是微软公司的面试吗?”在梅琳达笔试的时候,就听说过有个主考官很厉害。确实,鲍默尔是个知识渊博而又异常机灵的人。对此梅琳达抱怨说:“厉害,厉害,看来微软公司的钱不好挣。”
前来面试的每一个人,只要一见到鲍默尔,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那时梅琳达被他问得几乎浑身冒汗。后来,她还特意将这件事情讲述给比尔听,比尔得意得不得了:“他是我的挚友,我在工作中不能缺少他。”
除了自信,梅琳达更应该感谢幸运之神,由于她出色的表现,很快就得到了微软公司的回复。两天后,微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来电:“3天后,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微软公司的一些地方看看。”
从此梅琳达正式走进了微软公司,成为了它的一分子。
梅琳达天生爱笑,总是笑口常开,而且笑容很甜。那年,她成了微软公司营销部门的职员。事情并不像她想的那样简单,她需要经常加班。有人告诉她,微软公司的老板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工作狂。她在脑海中描述着这样一个人:看上去很清瘦,对员工苛刻而又吝啬。出于好奇,梅琳达强烈希望亲眼目睹这位风云人物。
一天早晨,梅琳达刚上班,就发现一个衣衫不整、头发蓬乱的人,像是没睡醒的样子,摇摇晃晃地攀着楼梯闯进来。这哪里像一个白领?!她赶紧请女上司露丝·华伦去阻止这个“乞丐”闯入。
“你不会是在开玩笑吧,这个人我怎么惹得起?”露丝·华伦伸了伸脖子,看样子不像在说谎。
“难道他是董事长?不可能的。”梅琳达非常自信。
露丝·华伦告诉她,那人确实是比尔·盖茨,所有见过他的人都会感到失望。从此,每每看到董事长时,梅琳达都会对他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许这个世界上,天才与乞丐原本就没有什么两样,上帝不断造化着这样的天才——爱迪生、爱因斯坦,现在又多出了一个比尔·盖茨。
在梅琳达进入微软公司的第二年,她依然没有机会与这个看似古怪的董事长说过一句话,尽管他们有时擦肩而过。
比尔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才华,他最赏识能为公司作出贡献的人,而在微软公司脱颖而出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梅琳达很幸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注意到早期Windows系统中一个致命的错误,并及时将它反馈给露丝·华伦,公司因此避免了巨大的损失。这件事引起比尔的注意,从此,梅琳达的名字便出现在他的日记本上。
从那时起,比尔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微软公司出现如此出色的女员工,一定要抽时间拜访她,这比什么奖励都重要。
一天傍晚,梅琳达正在办公室核对产品清单,门突然被推开了。“噢,怎么进来之前连门都不敲一下?!”梅琳达心里嘀咕着,但马上发现是董事长,她心里又惊又喜。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见到董事长了,但她从董事长的眼神中仿佛看得出来,他对自己还非常陌生,很久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环顾四周。董事长先前的那股“霸气”开始渐渐消退,进而表现出一种非常的深沉,这让梅琳达一时不知所措。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梅琳达有点腼腆地问他:“董事长先生,您有事要指示吗?”
比尔并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只是与她谈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那时,梅琳达的心里乱糟糟的:“是不是出了什么乱子了?要是那样,他应该批评我才对。要么是大祸临头了,说不定我会被踢出微软公司的。虽然工作很多,可是我的工作没有出现什么差错呀。”
恍惚中她还是表现得很镇静。比尔又问及梅琳达工作的计划与执行情况,他总是语无伦次。面对这样一位有些神经质的董事长,梅琳达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说起来没完没了,而且还一套一套的,很少留给比尔插话的机会。
末了,比尔只是鼓了几下掌,表示非常赞同她的看法:
“梅琳达小姐,你有这样的才华,而我却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失误。”
梅琳达非常激动,是啊,还有什么赞赏的话比这直白的表扬更能让梅琳达的心感到欣慰呢?
下班的时间到了,可是董事长迟迟没有要走的意思,他们还一直谈论着公司的经营方略问题。
的确,那一次谈话让梅琳达备受鼓舞。也正是这次谈话,让梅琳达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真实的比尔·盖茨。他的生活、工作原来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她觉得董事长绝对是一个值得任何人去崇拜的人。
能得到董事长的赏识,梅琳达已经感到相当知足了。作为一个一般职工,这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她还有其他什么奢望呢?眼前这个比尔·盖茨不仅是她的董事长,她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她的老师、她的大哥,一种女性特有的崇拜感油然而生。
他们两人谈论了很久很久,谈得非常投机,不时传出比尔·盖茨那天真的笑声。这是梅琳达到微软公司工作以来,最倾心的一次谈话,也是多少年来最开心的一次谈话。
她真没想到,跟微软公司这样世界级企业的老板能有共同语言,能够非常默契地沟通与交流。
夜已经很深了,但他们依然谈兴正浓,话题还有很多很多。随着一阵沉默之后,董事长站了起来,非常热情地邀请梅琳达一起共进晚餐。这更让梅琳达感到受宠若惊。不用说因为工作,不用说吃一顿晚餐,就是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她都愿意。
虽然,梅琳达是位非常腼腆的女性,虽然她一般不接受男性的邀请,但觉得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她因此非常坚决地坐上了他的跑车。梅琳达想除了还要接着谈话,除了是董事长的礼貌邀请,她当时没有其他任何想法。一种女性特有的感觉袭来,她毕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大女孩了,但她认为那是不可能发生的,连她这么自信的人都感到自卑了。
后来,始终不能让梅琳达相信的是,就是那次谈话,使比尔锁定了她这个“猎物”。真是不可思议!即使这样的事情再次出现在梅琳达的眼前,她还是不敢相信。
后来,比尔又多次邀请梅琳达一块儿去吃晚餐。那时,梅琳达根本不敢想象他潜在的动机是想让她成为他的女友,甚至情人与夫人。因为那时关于他的一些绯闻早已满街飞了。
梅琳达开始深入了解比尔的感情问题。从一些人的谈话中,她了解到比尔在情感上一向是一个花心的男人。特别是他与温布莱德一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梅琳达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吸引比尔的,他们之间有关工作性的谈话怎么会产生特殊的关系呢?
后来,比尔在笔记中回忆他们初次的谈话时写道:
正是那次谈话,让你完完全全地征服了我的眼睛、耳朵、嘴巴、脑袋,甚至心灵。
后来,比尔经常煞有介事地到梅琳达的办公室进行例行工作检查。每次,他都会与梅琳达谈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但看得出来,他的心思并不在此。
接下来,梅琳达总猜到他会说:“梅琳达小姐,我可以请你吃晚餐吗?”或是说:“让我们去跳舞好吗?”
面对这个“傻”得近乎可爱的大男孩儿,梅琳达无法回绝他一次又一次的邀请,这不仅仅因为他是董事长。那段时间,餐厅、体育馆、舞厅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1990年盛夏的一天,他们有了一次非常特别的约会。比尔打扮得比较帅气,梅琳达差点认不出来,非常意外。那简直是接见外宾的装束,是微软公司人很难看到的。那也是他们相处两年来,比尔第一次身穿西装一副绅士派头与她约会。
喝咖啡时,比尔始终含情脉脉地盯着梅琳达。平日里,比尔也有害羞的时候。遇到梅琳达直视的目光时,他会不知所措。梅琳达心里暗暗琢磨,比尔今天到底在搞什么呢?
一向非常害怕捕捉到梅琳达目光的他,这次却变得异常坚定,不断直视梅琳达的眼睛,一副有话难说出口的样子。这反倒让梅琳达不知如何是好,除了回避那火辣的目光,只是偶尔微微一笑。
为了打破僵局,她只好尴尬地问他:“你在想什么?”
“我想说,我爱你,梅琳达。相信你会感觉到我的爱的。”
梅琳达几乎要晕了。她不敢相信那话是真的,觉得自己仿佛在梦中,不知该如何回应。比尔此刻却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完全被梅琳达的沉默给镇住了:怎么?她讨厌我对她说这些,我是否应该向她道歉?他愣了很久,再没有说一句话。
梅琳达最终告诉比尔:“我们不合适。”那时,她真的从没想过他们之间的友情会发展成恋情。
梅琳达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始终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可靠的男人,却并不一定要求他是个大富豪。她更愿意过平凡的家庭生活。
那次约会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尔不再三番五次邀请梅琳达吃晚餐,也不再提那个“爱”字,梅琳达也没有因为他的求爱而刻意与他拉开距离。他们一个怕强人所难,一个怕受到伤害,但始终都保持着风度。
不久后的一天,梅琳达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她像往常一样顺手抓起电话。
“梅琳达小姐吗?我想约你共进晚餐。”电话那边的比尔还是用同一个声调说。
“噢,真是抱歉,这次恐怕不行,因为我手头的工作很多,改日可以吗?”梅琳达拒绝了他的邀请。
“不行!我要与你谈谈新工作。”说完,他便挂了电话。
比尔竟用董事长的口吻命令梅琳达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她只得听命。来到华盛顿大酒店,梅琳达希望比尔首先告诉她工作的议题,比尔只是神秘兮兮地说:“不用着急。”
梅琳达不知道他又要耍什么花招。一间客房的门打开了,映入眼帘的既不是等待的客户,也不是丰盛的晚餐,而是一块足足一米见方的大蛋糕!它旁边还插着各种色彩的玫瑰。房间里响起美妙的音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梅琳达的心狂跳。恍惚间,她才意识到,今天是自己26岁的生日。想到比尔每天那么忙碌,还能记得自己的生日,并且花心思准备了这样一个隆重而特别的生日礼物,梅琳达情不自禁地扑到他怀里,流出了幸福的眼泪……
就是这次别出心裁的生日贺礼,一份精心设计的生日祝福,让比尔彻底敲开梅琳达的心扉,他们开始牵手恋爱了。
1994年1月1日,夏威夷群岛绿树成荫,阵阵海风卷起白浪,蓝天碧海,椰影婆娑,一场豪华婚礼在这里悄然举行。比尔和梅琳达在这里接受着众人的祝福。
梅琳达的容忍和苦心换来了家庭的完整和谐。1996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詹妮弗出世。梅琳达辞去微软公司的工作,当起了全职主妇,并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这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
几年来,盖茨与梅琳达的分工相当明确:丈夫挣钱,妻子捐钱。1999年,盖茨夫妇还把他们原先建立的两个基金会合并起来,命名为“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并另外捐助了60亿美元,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该基金会捐资主要集中在梅琳达最关注的两个领域:少儿医疗保险和教育。在梅琳达看来,这是缩短贫富差距的关键。
热衷于慈善事业
1999年,比尔的第二个孩子罗瑞·盖茨出生。这时梅琳达辞去了微软公司的工作,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随后又进入了慈善基金会工作。
她告诉比尔,她更愿意在脱离微软公司之后同时做好两件事情:家庭与慈善事业。因为这对于一位女性,尤其是像她这样一位女性来说,更是一种平衡的生活。
比尔非常赞同妻子的看法。
可以说,在慈善事业方面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与想法,即使在平日里,他们夫妇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就是大慈善家卡耐基所著的《财富的榜样》。他们对于书中“身怀巨富离世的人其实走得最不光彩”这句话触感很深。
的确,这句话曾带给许多人思考与感慨,或许这才是比尔夫妇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初衷,而并非像有些人所称的那样是纯粹的利他主义,或是为了节税。在两人看来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在梅琳达正式告别微软公司进入基金会之前,她还经历过一件不愉快的事。
比尔一向喜欢将公司的每一个主管叫到一起,大声来一次关于创造力的喧哗。他的演讲稿几乎从来都是自己写,更多的时候,员工喜欢他的即兴演讲。
他的口才确实很棒,当然也很幽默。在与比尔一起埋头苦干的那段日子里,梅琳达很欣赏比尔在公司会议中讲话的幽默。不过有一些很有见解的员工会对比尔的讲话提出一些质疑,然后,比尔对他们的回答便是没完没了,直至那些员工再也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为止。
不可否认,比尔主持会议很有特点。有时,许多人对他感到反感,当然也有一些人很乐意听他讲话。
一次,公司举行人事任免会议,有6个部门经理都已在座了,偏偏还有几位没及时赶来。比尔便再也坐不住了。那时梅琳达以为他要对那些迟到的人发脾气,后来他却表扬了那些人。
原因很简单,后来比尔告诉她:“在等这些讨厌家伙们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回答那些令我感到头疼的人的问题,恰巧有个迟到经理给我带来了那时我急需的一些文字材料。”
那次会议气氛很热烈,比尔被问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因为,谁也不想听到自己被董事长比尔宣布降职或是调离,所以大家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极力表现自己的业绩。其中有一位运筹部门的小个子经理卡伦·科德,他并没有急于发表意见。
比尔随后让大家逐个谈谈自己的看法,轮到卡伦时,他便开始问比尔一些问题。他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董事长先生,恕我冒昧,您是如何看待您的太太梅琳达小姐的表现的?”
“糟糕,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梅琳达心里开始有些不安。几乎所有人同时将目光锁定在她的脸上。
“噢,你是说梅琳达的工作吗?”比尔反问道。
“是的。”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当然,她也是我的太太,这似乎并不影响我对她工作的看法,我会给她打一个不错的分数。你是想说她工作存在不足?”
“不是,你误解了。我想对您说,梅琳达做运筹工作更合适。”
“这主要取决于她自己的喜好,但是必须要有成效。”
“董事长先生,我想提出辞呈,让梅琳达接替我的位置。”卡伦很诚恳地说。
他的发言让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谁都知道,微软公司最需要他这样的人。
比尔开始有些坐不住了,他扫视着周围,继而用一种非常明朗的语气说:“卡伦先生,我不会接受你的辞呈,我希望你继续留在微软公司。”
在场的人都为比尔的话鼓掌。
卡伦并没有固执下去,他告诉大家:“在给法国微软公司做预算的时候,我出了一些差错。这个差错很严重,导致公司损失了400万美元。是的,我原以为,董事长会像对待梅琳达那样对待我,所以……”
卡伦提起一年前的那件事,梅琳达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那时露丝到比利时出差,梅琳达临时接任了她的职位,负责公司产品的向外推广。由于大意,她竟在一份协议上签上了露丝的名字。在先前的协议中,双方已经声明,必须由双方的当事人负责签名。这个错误对方也没有发现,于是这年的年初,在账目问题上梅琳达与露丝出现了一些分歧。最后,露丝也不肯插手这件事情。为了赢得客户,比尔只得承认这笔损失。
那时,比尔对梅琳达的工作提出过尖刻的批评,他抱怨她:“你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不希望他们怀疑我们的诚信。”
卡伦那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梅琳达的人,他不同意营销部由这样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来负责,所以他们结下了这段工作上的“恩怨”。
幸好,卡伦留了下来,要不他也会像露丝一样离开微软公司。那样,或许梅琳达会很难堪的。几次经历之后,梅琳达对从前母亲从事的工作——主管,开始失去兴趣。尤其是作为比尔的妻子,她虽然认为自己可以将这份工作做得很好,但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无形中让比尔显得有些被动。一度她想着如何脱离微软公司,这样可以将这个职位留给其他的人。
统管微软公司的比尔,在工作中,面对妻子的失误,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提出自己的批评,否则,梅琳达在同事面前会觉得很难堪——随便哪个人都会对她敬而远之。
虽然这样的事情从那次事件后再没有发生,但梅琳达做好了一切准备。因为,在微软公司任何不愿接受批评的人,都不受人欢迎,比尔也不例外。他在更早的时候把自己的邮箱告诉所有的员工,如果有些员工对他有成见,比尔会一一回复。
曾几何时,梅琳达也做起了一名很不自在的经理。她不愿更多地给自己的员工提意见,只因为她是比尔的太太,她要对自己的言行保持谨慎。尤其是在她离开微软公司的半年前,工作状况是她有史以来最糟糕的。
终于在1999年,梅琳达在一次病痛中决定离开微软公司,而比尔竭力说服她可以到慈善基金会工作。或许那里没有“功”与“名”的争执,是最适合她的。经过比尔的一番开导,梅琳达终于又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职业生涯——微软公司的慈善基金管理处职员。
是的,在这里,她有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虽然这时她的主要工作还是呵护自己的两个孩子,但她会抽出时间管理慈善方面的一些事务。慈善基金管理对她还是一件相当陌生的事情。虽然在这里工作的人不多,但是许多美国知名的企业家、大学教授,或是其他业界人士,都与这个基金会有着密切的往来。
并不是为了单纯的生活让梅琳达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崭新的事业当中,在梅琳达成长的各个阶段,她都曾受到过慈善组织或其行为的影响。
最初,梅琳达的母亲依莲经常会讲给她自己童年时遇到的那些拥有爱心的人。后来,母亲也经常参加一些慈善组织的活动,例如捐一些东西给那些穷人,或是无家可归的人。
有一次母亲将梅琳达的一套新棉被捐赠给了镇上的一个慈善组织,那原本是外婆买给她上学时用的。在学校她也几次目睹了一些贫穷学生从学校的助学机构那里领来一些物品,或是学习用具,也有一些零用钱。
每次,她都会为此感到不自在。因为,在她的身边曾有一位依靠慈善救助而完成学业的学生,这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竟不足普通孩子的1/3,也很少见他吃到好一点的饭食。
那时,一些聪明的学生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施舍这些家境贫穷的学生,怕他们感到难堪。几乎所有获得救助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接受有损自尊的施舍。所以,梅琳达那时会节省一些零用钱并寄存起来。在一年当中,她会不时地将这些钱捐给学校的慈善会。
而最能触动梅琳达心弦的便是1993年深秋她与比尔的非洲之行。她生平第一次在那里看到了人间的另一个世界。自那时起,她便不敢轻易相信一些媒体或是报道。
那里有些人的生存状态远不是媒体所介绍的那样好,即使在非洲相对比较富裕的南非,这个国家中大部分处于上等生活水平的人群,其生活状态也不比美国享受社会福利的人好多少。看着那些饥寒交迫、骨瘦如柴,或是很早就弃学、帮家里务农的孩子,一个新的认识在她的心中诞生了:
“我们常会说人间地狱,这或许就是我所看到的最真实的写照。”
这里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福利,更谈不上像美国公民可以享受的各种保险,或是政府补贴。所有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梅琳达的心。
当然,同时被触动的还有同行的比尔的父亲亨利。他是一位始终热衷于人类慈善事业的老人。他接管了儿子创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在他的带领下,这个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他将大把的钱用来资助全球各地的医疗与教育事业。
在微软公司名气与财富同步增长的同时,外界要求微软公司捐赠的信件也像雪花一样飞来。
比尔的妈妈玛丽是一位颇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她经常开导比尔:“你应该学会做一个好公民,一定要为社会多做些事情。”
比尔最初并不能听进母亲的话:“妈妈,我有一个公司要管理。我为社会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这个企业更加成功。”
不过,最后比尔还是向母亲屈服了。在父母的引导下,比尔也开始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他认为这些钱也应该用在高等教育上,所以他曾经向玛丽的母校华盛顿州立大学捐赠了1200万美元。
2001年1月份的时候,为了便于管理,比尔将原先设立的两个基金会统一起来,并改称“比尔—梅琳达基金会”,这成了真正意义上盖茨家族的慈善基金会。
这时,基金会的资金储备更多了,达到了240亿美元。同时,比尔还将自己的一些股票也投入其中,加上其他一些微软公司高层的参与,致使基金会的资金来源相对充足了很多。由于业务量的突增,亨利决定让梅琳达与他分开管理,亨利主要负责资金,而梅琳达主要负责援助计划的实施与审核。
曾为了慈善事业,亨利与梅琳达走访过世界许多地方。他们在2000年走访了南亚的一些国家,他们吃惊地发现,世界上有许多儿童竟得不到在美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如疫苗、营养食品,甚至干净的水。
每当他们回来之后,梅琳达都要进行仔细研究。她发现,如果他们能提供一些疫苗或是食品等,实际上他们便能以很低的费用每年拯救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与她的看法相同,比尔也觉得这件事情不宜再拖下去,要是等到自己失去工作能力再去做这件事,那只会留下一生的遗憾。于是他们决定将这些贫困地区的妇女与儿童纳入到资助的对象中。
还有一件感动过梅琳达的事情,这一度让她对慈善事业更加投入。
西雅图市郊区的一个小镇曾经发生了一件事情,当地一个青年吉姆·法雷死得很突然,留下妻子与3个儿子相依为命。他的长子也叫吉姆,才刚满10岁,因家里没有多少钱,不得不去瓦厂做工。他的工作是搅土,并将它们放入模型中,做成雏形,再排列在太阳下曝晒。
其余两个小孩,一个6岁,还没有上学;一个刚学会说话。他们的母亲看上去很瘦弱,一家4口人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生活。这也是梅琳达20年来看到的最凄惨的家庭。后来,基金会决定资助两个孩子的所有学费,直至他们读完大学。这也是梅琳达参与基金会事务以来救助的第一批失学儿童。
这件事让她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她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比这更有意义、更宽厚仁慈了。
自从这个基金会成立以来,向各种慈善机构的捐款已近40亿美元。现在,每天都可以收到大约3000多份赞助申请。虽然现在这个基金会的基础资金已达近300亿美元,并且还有许多资金在不断注入,但是目前他们只能每年赞助300多个项目。
在美国,这个基金会主要是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奖学金,此外,还给一些学校或是图书馆捐款。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基金会则更侧重于医疗健康事业,至今他们仍在寻求与在儿童疫苗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合作。
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了一些机构,如联合国以及其他一些致力于儿童与妇女服务事业的组织,他们希望能与这些机构、组织合作。
比尔曾计划在有生之年能够捐出1050亿美元的资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它几乎接近微软公司现在的所有资产总额。
作为这个基金会的管理者,亨利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采访时表示:“我的儿子因为其财富正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偏见与批评,但是我很乐观。大量地捐钱只能证明我们的豁达,我们不在乎这些指责。”
这或许是盖茨家庭的真实想法。
1999年6月,在征求了梅琳达的意见之后,比尔决定捐出10亿美元以帮助那些无法完成大专课程的部分学生。这是比尔个人捐助中数目较为庞大的一次,甚至有人称它为“盖茨千禧奖学金”。
这项工程主要由美国联合黑人大学生基金会来管理,西班牙裔学生奖学金基金会与美国印地安大学生基金会也都十分支持并参与了这项计划。
黑人大学生联合会基金会的主席及首席执行官表示:“这项援助工程将对消除高等教育中的某些不公平现象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可以使教育的大门向所有原来没有机会得到进一步教育的人敞开,我们看到了未来的领导人因此而产生。我们非常感谢比尔夫妇的这项善意举措。”
预计,这笔奖学金在此后的20年当中,每年至少可以资助1000名高中生修读教育、数学、工程,以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甚至可以解决他们的住宿费与学费。获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将获得整个大专教育的费用,包括他们将来研究生学习的费用。
一些批评人士仍然质疑比尔此举是否纯粹出于利他主义,因为比尔曾一度被批评人士认为他是以大笔捐款作为节税之道。比尔—梅琳达基金发言人尼尔森曾否认过他们的这种看法: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是正确的,没有其他可以隐瞒的理由。
“如果有人硬说那是为了节税,从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当然,我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者,莫过于那些从事艾滋病等一些疾病研究的科学家们。无疑,这又会给他们输入新的资金。”
也有许多医学专家站出来表示支持:“这样做太好了!我们绝大部分的工作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医药公司对这些地方不感兴趣,因此我们极其需要这笔资金。”
2002年,比尔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会上他宣布一项重要的行动,这便是比尔—梅琳达基金会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共同提出的两亿美元的生物学研究项目计划。在一些贫困国家,尤其是非洲,每年都有上百万的人死于各种疾病,诸如肺结核、疟疾等。这一笔赞助资金主要用于这些疾病的特效药研究开发上。
这一行动的管理工作交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会负责。该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96年的慈善组织,它与比尔—梅琳达基金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它的主旨便是促进与其他慈善组织或是团体的合作,负责把握基金会的科研方向。他们认为,这一行为有利于支持“高风险、高影响力的科学工作”,同时也是NIH主要资助项目,即研究者感兴趣项目的补充,这样有助于吸引全球顶级科学家来关注健康问题。
当然,梅琳达与比尔更愿意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计划,就此,他们曾与英国伦敦的两所医学院与英国研究慈善基金会进行过相关事宜的洽谈。对于这个计划,他们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双方取得了共识。
世界上每年用于医学研究的经费高达700亿美元,可是其中只有不足10%的经费用于研究造成残疾、死亡的疾病。这是一个巨大的悬差,所以比尔将这个计划视为是对这种现状的一种挑战:“在解决全球健康问题上,科学与技术有很多机会,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资金。”
美国消费者权益协会的活跃分子纳德曾写信给比尔,在信中纳德告诉比尔他希望带领全球358名亿万富翁召开一个会议,讨论美国及全球贫富悬殊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并期望通过这次会议来制定一项资助穷人的计划。
他为了能说服比尔,在信中列举了一连串的数字:“比尔财富超过1000亿美元,比占全美国40%的穷人的财产总和还要多。美国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占1%的富翁资产比占90%的穷人资产还要多。全球358名亿万富翁的总资产超过穷国30亿人口的总收入。”
当这封来信被公开以后,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都拭目以待:比尔将如何行事。比尔告诉公众,他会自主地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以此来回报社会!
这是一个人性的问题。梅琳达也相信他们的行动会带动更多的人,以使他们投身于这一领域——人类的慈善事业。的确,许多事实表明,这一领域开始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支持。
2003年初,美国一家公司终于在全球首次完成了一种艾滋病疫苗的Ⅲ期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却令人感到失望。
试验结果显示从统计学意义上说,那种疫苗对受试者基本上没有什么保护作用。
那么,艾滋病疫苗何时才能研制成功,这也是比尔—梅琳达慈善基金会一直关注的问题。
显然,就目前而言,从他们与一些医学专家的接触中不难看出,医学界对此都表示出相当谨慎的回答。
但是美国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亨达夷告诉基金会,全球每年感染艾滋病的人高达1.5万人。这位科学家还说,艾滋病仍然是全球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在2003年上半年发布了一份最新报告,他们预计,以目前速度流行的话,至2020年,死亡人数还会大幅增加。
这份报告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快艾滋病疫苗的开发进程,资助研发艾滋病疫苗成为比尔—梅琳达基金会最重要的援助计划。
从另一方面来讲,在比尔—梅琳达基金会设立之初,它的宗旨就是解决教育、医疗与儿童问题,所以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倡导下,比尔很愿意每年从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投入到艾滋病疫苗的开发上。
但是,由于艾滋病疫苗研究开发的特殊性,在全球70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中,仅有4%用于了医疗健康,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非常有限,所以经常会有一些科学家到政府部门游说。
比尔—梅琳达基金会也曾组织过这样的活动,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活动,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更多的政府机构与慈善机构的投入。
也有人将这项计划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比,但梅琳达却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更像一个工程计划,基因序列测定肯定是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
而全球艾滋病疫苗开发计划则是一项科学探索计划,其成功的时间难以测算,也就不能主观地设定它的时间进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艾滋病疫苗开发计划与自1970年起在美国开展的“癌症计划”更为相似。在“癌症计划”刚刚启动时,曾有人提出过在10年内攻克癌症。
结果直至现在,癌症还是医疗界棘手的难题。
比尔—梅琳达基金会的一些分析人员认为,在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过程中,全球至少需要建立10个左右的开发中心,他们将会根据进展情况提供必要的一些经费。
当然,他们正在争取其他基金会、企业界、政府部门的支持。
未来的幸福之家
对于比尔来说,“家”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但他却从中得到两种“平衡”,即家庭与事业平衡,情感与生活平衡。
结婚之后,梅琳达依然就职于微软公司,但她很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在她看来,那会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一点在许多美国妇女身上极为少见。
她也曾写信给昔日的大学同学和从前的邻居,请他们不要在媒体面前谈到自己,包括她的婚姻与家庭。甚至她不愿意让自己的母亲依莲·夫兰奇说出这一切。
令梅琳达欣慰的是,依莲做得很周到,每当新闻媒体问起关于女儿的一些问题时,她总会告诉他们:“我被告知,如果你们需要任何信息,应该打电话给微软公司。”
在工作当中,总不免有些人会打电话询问梅琳达的一些情况,那大概是些媒体想从中打主意。梅琳达非常讨厌他们这样无视自己的工作,让她整日沉浸在一种没有了方向的生活中。
由于梅琳达的“聪明”使得她可以经常“平安无事”地陪着孩子出没于麦当劳餐馆,可以安心地坐在公园长椅上。没有媒体与公众的狂热视线,不仅会得到一份坦然,更重要的是她可以紧紧地捍卫只属于自己、比尔和孩子的秘密空间。
比尔在谈到自己的生活偏好时,他总是说:
人工智能、伟大图像、塑造令人喜欢的事物的编辑工具,以及与聪明的人一起工作,是我狂热着迷的事物。
我会在业余时间着迷看书,还经常看电影。
比尔没有诓骗大众,他与梅琳达的家便是在比尔这种偏好的诱使下一手造成的。
这是一个非常别样的住宅,无法用一般意义上的豪华来形容,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小村庄。这里很特别,有时会让梅琳达找不到家的感觉。
这是比尔花了7年时间,用去了近7000万美元建成的。它的问世也曾惊动了全美,因为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私人住宅。与其说家,还不如说更像是一个社区或娱乐场所,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对外公开。
其实,早在1988年,还是单身贵族的比尔就开始为自己梦想的家园张罗了。他请了全美最出色的建筑师梅迪拉为自己设计这座豪宅。他花了400万美元买下了西雅图华盛顿湖畔近540多亩的土地,还有120多米的湖岸。
比尔决定将大约80%的建筑置于地表。在建筑风格上,比尔要求与他们邻居的建筑相仿,否则会引起他们的不安与愤怒。
不光是这些邻居,即使梅琳达也并不认为这一定就是一个五星级的家,它更像是一个未来世界的家,或是科幻梦想成真的家。
相信许多人都想一睹它的风貌,当然,亲眼目睹过它的人并不多。如果说对它的内部用巨大宽敞、金碧辉煌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是比尔的所爱,也是21世纪超级富豪们热衷于修建展现个性风格的住宅。在这里,展现的是一个高科技、智能化的豪宅。
它由3座相连玻璃楼阁与呈圆拱状的会议中心构成。包括6个商用厨房,7个卧房,一个5米宽、18米长的室内游泳池,一个有20个座位的小电影院,还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以及许多办公室,还有停车场与图书馆。
整个住宅根据不同的功能被分为12个区,通道进出口处都装有机关。来访者通过通道口时会产生个人信息,例如他的指纹、声音等,这些都会被作为来访者的资料而记入电脑中。
在所有的房间里几乎都铺设了光纤电缆,所有的电脑与服务器都被联结了起来,这样便可以控制屋内所有高科技设备。
比尔可以坐在车里遥控家中的一切,例如可以调节浴池的水温与深度。屋内与屋外的地面都有加热装置。甚至地板还被做成了一个巨大的传感器,当有人进入屋内时,地板会根据外界条件来调节房间内的温度、亮度与空气湿度。
如有客人来访,计算机系统会根据客人喜好自动调节室内音响与电视系统。只要客人在胸前戴上一个小小胸针,电脑便会识别他的位置,并提供周到服务。整个家具融音乐、音响、影碟于一体,由计算机中心控制,非常有趣!
当然,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便是比尔的会议室。在这里,随时可以上高速互联网,并从中得到所有需要的信息。有时,比尔需要召开一些电视会议,自然,他会选定在这里进行。
客厅也非常别致。其中有一个厨房大得令人瞠目结舌,足足可以满足100多人同时进餐。当然还有一个可供20个人进餐的小餐厅,这两个地方,都是梅琳达的最爱。
比尔还特意为自己安置了一个蹦床与一个游戏室。这里的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并且非常先进。
在所有现代化装饰映衬下,一棵百年老松显得格外有情调,住宅里的传感器可以根据其需水情况,及时浇水。
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另一座加州圣西蒙纪念馆,梅琳达认为它更像是一座未来之宫殿,但是比尔总不忘了将它与自己的微软公司联系起来。家中到处都是高科技的影子,所以小女儿詹妮弗总是问母亲,什么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个机器人。
倘若是一个电脑盲,走进这里,或许会无所适从。比尔曾向梅琳达表示,要在家里修建一个最现代化的网络中心,展示今天与明天的家庭计算机技术的日臻完美。
对于家的科技化,比尔表示:“我并不是要让人人啧啧称奇的科技成为这个房子的特色,我只要让科技在这里扮演一种巧妙、实用的角色。”
早在1995年12月,比尔所著的《未来之路》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发行量达150多万册。在书中,比尔生动地描述了未来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图景,或许他自己的家便是这些图景的雏形。
比尔说:
我希望我的房子与周围环境和将要住进去的人的需要相和谐。尽管我想让它从建筑角度上吸引人,但我更希望它舒适。我的房子也是由硅片和软件建成的。硅片微处理器和内存条的安装以及使它们起作用的软件,使这房子接近于信息高速公路,在几年内将会带入数百万家庭的那些特征。
比尔家里拥有庞大的私人藏书室,他说:“我喜欢在自己的藏书室里度过更多的时光。”谈到这些,他总是很骄傲,“我从不把阅读当作消遣,对于重要著作,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与渴求。”
有一天,他在吃一顿简单午餐的时间里,竟一口气读完了4本收录杂志,其中包括《美国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家》。
有一次,比尔·盖茨在接受《纽约》杂志的一名记者采访时,他竟出人意料地问道:“《纽约》杂志是什么东西?”
他并没有开玩笑,他根本不知道这份杂志。
“我的时间很紧张,所以我必须在阅读方面做出严格的选择。如果津津乐道于以耸人听闻和过分夸饰为能事的报纸杂志,无异于虚度光阴。”
微软公司的职员们这样评价他:“比尔·盖茨并不是专门钻研高难学术问题的书呆子。他酷爱体育运动,有时甚至有点表演天才。”
比尔信心十足地说:“体育的魅力使人无法抗拒。我在力量抗衡的运动上不及别人,但在技巧性强的项目上,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微软公司的雇员们为他们的董事长庆贺30岁生日的时候,比尔在硬木地板上表演的四轮室内溜冰,使他那些衣冠楚楚的下属们个个感到惊异。
“真没想到他还是个室内溜冰高手!”
“他好像无所不能!”
在保罗·艾伦摇滚乐队的伴奏下,比尔翩翩滑动,他舞步轻快,姿态优美,随着摇滚乐节奏不断加快,他的滑动也一再加速。他竟一口气在地板上做了400多次旋转,把生日聚会推向高潮。
比尔从小就喜欢水上运动。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之后,他花钱买了一艘快艇。现在,每天早晨推开窗户,碧波万顷的华盛顿湖就呈现在他的眼前,这使他无法克制对水上运动的酷爱。驾上快艇在水面上飞驰,望着无际的蓝天白云,迎着扑面而来的凉风,他觉得这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时刻。
首富的金钱观
比尔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与他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梅琳达刚踏入微软公司的时候,她就被告知,比尔是个非常特别的人。
确实比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单从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他而言,创业是他人生的旅途,财富是他价值量化的标尺。
他曾经说过:
我不是在为钱而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
这就是比尔对金钱最真实的看法。
比尔很少关心钱的问题,也不在意自己股票的涨跌。钱既不会改变他的生活,也不会使他从工作上分心。他经常会告诉那些向他求经的朋友:“当你有了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简直毫无意义。”
比尔非常讨厌那些喜欢用钱摆阔气的人。他公开在《花花公子》杂志上发表言论:“如果你已经习惯了享受,你将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而我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害怕享受。”
作为微软公司的董事长,不关心自己的钱财,也不在乎自己股票在市场上的涨跌,这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比尔更关心他伟大的“微软公司王国”,钱只是他这些事业的产物。
同所有企业家一样,比尔也在进行分散风险的投资,他除了拥有股票与债券外,还进行房地产投资,以及其他行业投资。
虽然比尔是个经营天才,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财更胜一筹,所以他聘请了一位“金管家”——小他10多岁的劳森。比尔除了让他管理自己5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外,还让他管理比尔—梅琳达慈善基金会的资金。
比尔总是告诉妻子,自己努力工作并不只是为了钱。对待这笔巨大的财富,他从没有想过要如何享用它们,相反在使用这些钱时却很慎重。他不喜欢因钱改变自己的本色,过着前呼后拥的生活,他更喜欢自由自在地独立与人交往。
甚至见到熟人时,他还像从前一样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哦,你好,让我们去吃个热狗如何?”
在生活中,比尔也从不用钱来摆阔。
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那次他们迟到了几分钟,所以没有停车位可以容纳他们的汽车。于是他的朋友建议将车停放在饭店的贵客车位,比尔不同意。
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
比尔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尔认为那是超值收费。比尔在生活中用钱遵循的话是:“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所以即使是花几美元钱,比尔也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婚后,比尔与梅琳达很少去一些豪华的餐馆就餐,有时候是由于工作而不得不光顾一些高级餐厅。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肯德基,或是到一些咖啡馆。有时他还会一块儿光顾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商店。在西雅图有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人开设的商店,在那里可以找到这些国家的一些特色商品。
一次,比尔与梅琳达慕名来到一家墨西哥人开设的食品店,这里被公认是西雅图最实惠的商店,刚一进店门,比尔竟被“50%优惠”的广告词吸引了。在不远处的葡萄干麦片的大盒包装上的确写着这样几个字。
比尔似乎不敢相信这个标价。的确,同样的商品在本地的一些商店要比这里的原价高出一倍。比尔有意想得知它的真伪,便上前仔细端详。当他确认货真价实时,便爽快地付了钱,并告诉梅琳达:“看来这里的确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我今天很高兴自己没有被多掏腰包。”
对于自己的衣着,比尔从不看重它们的牌子或是价钱,只要穿起来感觉很舒适,他就会很喜欢。
一次比尔应邀参加由世界32位顶级企业家举办的“夏日派对”。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装,这还是梅琳达先前在泰国普吉岛给他买的用来拍照时穿的衣服,样子还不错,只是价格还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钱。
但比尔不在乎这些,很高兴地穿着这套衣服参加了这次会议。他生活的教条就是:“一个人只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平日里,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会议,比尔会选择便裤、开领衫,以及他喜欢的运动鞋,但是这其中没有一件是名牌。比尔认为,自己的成功只与人有关,而与金钱多少没多大关系。
确实,比尔几乎所有创业的钱都是他自己在上学之余打工挣来的,而从来没有向父母伸过手。几乎所有人都钦佩他这点。
现在,微软公司的员工所得的各项收入,即使在美国也是最高的,当然,也是其他公司所不能比拟的。比尔也从不吝啬对员工发放一些奖金。
早在创业之初,公司总经理的年薪就达到了22万美元,而那时,比尔每年只可以领取13万美元。他认为,自己对公司作出的贡献并不是最大的。
在微软公司还有一些让人不敢相信的数字,每年都会在几千名员工中产生几十个百万富翁。比尔认为,这些钱只是他们成功的象征而已,除此之外,他不觉得还有什么意义。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有问题出现时,比尔都不会首先想到用钱来化解一切。他甚至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也从没有包机旅行过。
对他来说,钱失去了它对常人那样的诱惑力,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需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我害怕因为过分享受而失去这种生活。这在许多人看来也并不是一个榜样。”
梅琳达曾经抱怨比尔说:“我们的家庭显得如此特别,总会招来别人的非议,他们会说你是个喜欢出风头的人。”
比尔笑着告诉梅琳达:“这是不可避免的。当初在我求学的时候,也会有人说我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很珍惜每一分钱,我从来都是这样的,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趋势,这在我的《未来之路》中已向人们阐明了。”
比尔父母本身的经济收入很丰厚,对于儿子的富有,他们持有什么看法呢?每每有人拿这个问题问比尔,比尔总是不正面回答:“我不炫耀给他们看就是了。我会把钱藏起来,埋在草坪下面,现在草皮都鼓了起来。我希望天不要下雨。”
谁都知道,西雅图的夏天是不可能不下雨的。后来,比尔谈了自己的观点:“我赚的钱对我的父母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真的,我的钱对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点影响也没有。如果我们中谁生病了,我们可以请最好的医生,钱在这一点上会有点用。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谈论钱的问题。”
众所周知,比尔与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绝对是一对吝啬鬼。比尔从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当罗瑞还不会花钱,但詹妮弗已经可以拿着一些零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罗瑞总是抱怨父母不给自己买他最想要的玩具车。比尔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的确,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无忧无虑终将会让他们一事无成。所以比尔夫妻两人宁愿将这些钱捐给最需要它们的人,也不随意交给孩子挥霍。
比尔甚至公开表示过:
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这样对他们没有一点儿好处。
在金钱运用上,比尔非常冷静,但是在事业上,有时他会不惜重金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市场,有时却会避免哪怕一点点无谓的投入。
起初,微软公司的DOS、Windows软件便是搭配在个人电脑上的,这样可以让电脑的购买者产生一种想法:这些软件是完全免费的。这样,最终使Windows系统软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90%。在微软公司推出DOS的时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虽然与其选择的几家软件公司进行了合作,但是操作系统都是作为配件选购的,消费者可以自行决定购买哪种产品。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比尔会不惜一切代价取得市场,那时,他并不在乎钱的问题。在占领DOS市场的时候,其他软件价格都在50美元至100美元,而比尔会以接近免费的低廉价格——1.5美元,推出自己的产品。所以,因为微软公司操作系统的普及,客户会认为这些系统整合得很好,便会一同购买微软公司的其他软件。
当互联网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时候,比尔在竞争中同样没有像其他商家一样把钱看得很重要。那时,微软公司为了与网景抢占网络浏览器软件市场,他会免费赠送客户大量的软件,以及使用手册与免费的服务电话。相比之下,网景的行销则显得很保守。虽然这样让比尔亏损许多,但是他由此获得了大份额的市场。
在电脑软件行业中,许多公司都会出现同样的错误——为短期利润而放弃了建立整个行业构架的机会。通常他们也会非常积极地促销自以为很出色的产品,但却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而比尔向来是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在这一点上,他应该得到人们的钦佩。
微软公司的员工都非常懂得节俭,因此一些人称这是微软公司的“饥饿哲学”。比尔告诉他的员工:“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是我们的血汗钱,所以不应该乱花,应花在刀刃上。”
从微软公司创业时起,比尔就非常注重节俭。
一次,兼任微软公司总裁的韦兰德将自己的办公室装饰得非常气派,比尔看到后非常生气,认为韦兰德把钱花在了这上面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比尔对韦兰德说微软公司还处在创业时期,如果形成这种浪费的作风,不利于微软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比尔一年四季都很忙,有时一个星期要到四五个国家召开十多次会议。每次坐飞机,他通常坐经济舱。没有特殊情况,他是绝不会坐头等舱的。
早在1984年,微软公司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这年,在美国凤凰城举办了一届电脑展示会,比尔应邀出席。主办方事先给比尔订了张头等机舱的票,比尔知道后,没有同意他们的做法,然后硬是换成了经济舱。
还有一次,比尔要到欧洲召开展示会,他又一次让主办方将头等舱机票换成经济舱机票。主办方认为,比尔坐头等舱便于与其他业界人士进行沟通。
但是比尔知道后,大发脾气,他隔一会儿就走到展示会主持人面前,向他索要200美元。因为头等舱与经济舱的差价正好是200美元。他还气哼哼地说:“这200美元我不向他要,向谁要?”
比尔几乎很少回家吃午餐,通常他会在公司以汉堡包当午餐,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了。
有一次,办公室来了一位新秘书,名叫里卡,为了庆祝她的生日,比尔特意带着她与其他几个职员来到一家高级饭店,每个人都点了酒与风味菜肴,只有比尔点了酒与汉堡。
梅琳达认为他很不给里卡面子,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点些菜?你那样会让里卡感到难堪的。”
比尔笑笑说:“我就喜欢吃汉堡包,没想那些。”
在与员工的相处中,比尔也从不像是个有钱人。他常对人说,与其说他有钱,还不如说他是“软件产业的卓越开拓者与领导者”更让他感到兴奋。他不喜欢什么事都与钱挂在一起,把金钱看成万能。
一次,他在出席会议的时候,主持人给他租了一辆高级轿车,他硬是拒绝了,然后租了一辆很普通的汽车前往会场。
在微软公司,比尔已经成为员工尤其是一些新员工的榜样。他的作风感染了许多员工,所以微软公司员工的朴素也是很出名的。
这并不是说比尔吝啬,或是小气,他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也是在培养员工的艰苦创业精神,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
携手走向听证席
或许是比尔挑战的个性注定了他一生有惹不完的麻烦事。在打官司方面,比尔的父亲亨利帮了大忙,一次次让他化险为夷。
官司一次次纠缠比尔,但每次都会有一个对他忠贞不贰的人站出来支持他,而使微软公司神话一次次向前延续……
比尔尽管没有完成在哈佛法律专业的学业,也没有从事像他父亲一样的律师职业,但在事业生涯中,当被一桩桩官司缠身时,他能很快发现自己学习法律的用武之处。
例如,当出现一些版权官司,或是其他公司的控告,他总会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来为自己辩护。
在创业之初,微软公司经历的第一场官司是与BASIC语言软件相关的版权问题。一向熟悉法律的比尔并没有在这场官司中失掉什么,相反,这场官司却教会了他在日后繁杂的矛盾与纠纷面前表现得更为成熟。
随着微软公司日益强大,在软件市场开始占有绝对优势,但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到处布满防不胜防的陷阱。尤其是比尔刚刚结婚那两年,关于微软公司的官司接连不断。
在这期间,梅琳达充当了比尔在这些官司中的重要角色,曾多次,他们双双坐在听证席上,梅琳达成为比尔的坚强精神支柱。
在美国硅谷,司法纠纷已成为电脑公司间最普通的事情了。当然,微软公司是被控告次数最多的公司,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视微软公司为眼中钉。除了受到对手对他的攻击,比尔还受到了来自官方的反对。
早在1990年的时候,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开始调查微软公司的市场行为,他们的主要调查目标是比尔提出的对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捆绑销售的方式。
最后,他们拿出联邦政府在19世纪制定的《反垄断法》控告微软公司。
要知道,19世纪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电脑,所以利用《反垄断法》控告微软公司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法官只能从浏览器捆绑、限制性定价等细小的局部来寻找借口。
比尔从容地对他们说:“微软公司的整个软件销售只占软件业销售的4%,这怎么能叫垄断呢?”
法院最后宣判,微软公司的软件市场占有额远低于垄断占有额,在未来的几年中不可能形成具有垄断形势的企业。
比尔十分清楚,“官司战”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并且他也深信,微软公司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公司,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多的挑战,既有立法方面的挑战,也有产品专利方面的挑战,还有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对自身管理与经营的挑战。对此,他已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官司缠身的日子里,比尔更是要投入平时几倍的精力,研读相关法律,也会请一些律师,还要翻阅公司的备忘录,以及搜寻对方的一些材料、信息。而在这时候,梅琳达会尽力帮助比尔,她不希望比尔独自面对挑战。
1997年,比尔常常与安迪两个人在一起比较备忘录,他们想从中发现这些烦人的事到底有没有值得借鉴与反省的地方,或者说,那些死缠蛮打的公司为什么一定要与微软公司对抗,所以在繁杂的官司中,比尔并不显得被动。
比尔也心知肚明——几乎美国所有的软件公司都会站在微软公司的对立面,即使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也对微软公司不抱有好感。只不过微软公司的强大,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
从微软公司大大小小的案件中,比尔认识了不少司法部的官员,还有一些地方法院的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主张微软公司掏腰包解决问题。
这里有很多例子。如20世纪90年代,“微软公司垄断案”便是人们听到的关于微软公司最多的案件。联邦政府甚至有过拆分微软公司的企图,或是期望微软公司拱手将大量的市场让出来,这些无疑会让微软公司损失巨额财产。
那时比尔对妻子说:“梅琳达,我们宁愿将钱捐给需要它的人,或是一些医疗机构,也绝不会用来消灾,何况他们没有理由指责我们。”
的确,微软公司与司法部积怨很深。
比尔虽然经常会被竞争对手和司法部抨击与反对,但是微软公司还是与瑞士的艾波比公司并列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企业第二名,通用公司则赢得第一名。
不可否认的是,在事实的面前,面对铁的事实,比尔骄傲地把腰板挺得更直了。
对于比尔与他的微软公司来说,1997年至1998年的冬天,是被围攻的寒冬。微软公司的竞争对手聘请的游说人士掀起了一场反微软公司的狂潮。
早在1993年针对微软公司展开的反托拉斯调查也加快了脚步,微软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司法部的关注。也正是由于司法部的反对,1995年微软公司曾放弃过以21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软件制造商直觉公司。后来,司法部又调查了微软公司在苹果电脑公司那笔1.5亿美元的投资。
除此之外,司法部于1996年再次把微软公司拉上了法庭,他们声称微软公司有意扭曲、曲解他们曾在1995年下达过的指令。
那时,微软公司提供电脑制造商独立的Windows95操作系统,在这套操作系统中附带微软公司的网页浏览软件——因特网探险家。
司法部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微软公司在肆意扭曲他们的意图,于是希望在法庭上向比尔讨个说法。有来无往并不是比尔一贯的作风,这一年,比尔与梅琳达又一次携手走进了法庭。
司法部的一位律师乔尔·柯莱恩甚至称:“微软公司有想推翻法院的指令以及诉讼策略的赤裸企图,这公然冒犯了法院的权威。”
还有一些法院人士认为:“微软公司已经从捆绑产品出售,演变成捆绑经销商的双手。微软公司越是继续这种行为,消费者权益越是受到损害。”
比尔气愤地说,政府对微软公司的严密调查,简直是一场“政治迫害”。
政府官僚、新闻媒体、评论家,纷纷表示对比尔的这种说法难以接受。
评论家拉斯·麦尔茨说:“共和党员一直宣称,美国司法部长不敢挑战一位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现在很清楚,这一位好像指的是比尔·盖茨,而不是比尔·克林顿。”
不论是媒体报道,还是人们街头巷尾传出来的故事,只要提及一些公司如何在微软公司手中吃亏,便会认定是微软公司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
这是一个商业社会,比尔他们做的只是让自己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所采取的方法、手段都是合乎法律的,根本不存在欺诈与豪夺的成分。
可是,许多人还是对微软公司持不公正态度,不光是国内,甚至在海外,微软公司也会连遭炮轰。
日本主管当局尾随美国司法部之后,于1997年对微软公司展开调查,欧盟的反托拉斯当局也及时跟进。
比尔的一些朋友有时劝比尔:“即使遵从法院的旨意,微软公司也不会失去什么。”
《商业周刊》软件编辑埃米·科尔特斯写道:
拥有微软公司那种技术的公司,应该能制作出堪称世界上最一流的Windows版本——一种附带因特网探险家,一种不附带。
如果这样的话,相信大多数厂家会选用附带因特网探险家的那种。但这不应该是微软公司的罪过,而应是微软公司的功绩。
但考虑到利害关系,他建议比尔说:“政府目前要求的,只是让个人电脑制造商与消费者都有所选择,所以,还是让市场来作决定,为你自己免去一大堆麻烦吧!”
比尔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不可一世的人,他非常理智地看待所有与政府间发生的事情:
“当自己的政府控告你的时候,你会怎么想?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那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我不会坐在那儿说:‘哈,哈,我会为我的为所欲为而高兴。’
“我心里想的是,这是我碰到过的最糟糕的事情!当然,对这些事,我很失望,也很气愤。但我忘不了谦虚,忘不了礼貌。”
后来,微软公司遵从了法官的命令,在销售Windows95操作系统时,不要求经销商搭售微软公司的网络浏览软件。
曾参与过微软公司与联邦政府一件诉讼案的旧金山律师山姆·米勒认为:比尔终于明白,在微软公司设法回复法院命令的方式上犯了一个很大的策略性与公共关系上的错误。
在那不久,微软公司公关部经理狄恩·卡兹也认为,并不是微软公司“终于服从”法官的命令,只不过微软公司与司法部在这一点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双方都希望统一观点,于是与司法部达成了临时协议。
比尔真实的立场当然并不是同政府作对,他希望大众能理解他的真实想法。
于是,他给《商业周刊》写了封信,希望借该周刊缓解微软公司与美国司法部的矛盾:我们当然希望增进与政治领导人的对话,好让他们了解我们所代表的卓越意义。
在梅琳达与比尔参加过的一些司法部听证会上,比尔并没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争辩、脾气暴躁。
虽然他认可法院对微软公司作出的裁决,但是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却不轻易妥协。
显然,比尔对官司已习以为常了,他已做好了笑对各种波折的心理准备。
微软公司以惊人速度发展着,而微软公司官司也许永远是个变数。但有一点不变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官司需要,微软公司需要,梅琳达都会挺身而出,与比尔并肩走上法庭。
保持冷静的头脑
比尔没有大公司总裁常有的威严和高高在上的作风。他当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有时甚至十分严厉,但他却决不会因别人冒犯他而记恨在心。
他不喜欢人人都当应声虫,有时甚至会假装反对某人的意见,以试探对方是否真的对自己的意见有把握,并且不惜因此冒犯自己。
比尔对下属在工作上的要求是异常严格的,他对鲍默尔就是一例。鲍默尔可称得上是比尔的挚友,他们曾经在哈佛大学同窗学习。
鲍默尔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没等拿到学位就去一家公司跑销售,在经营上和软件设计上都有独到之处。他于1980年来到微软公司,担任总裁特别助理,是比尔的得力助手。然而,即使像鲍默尔这样的资深人物,一旦工作上出了差错,比尔也要对他大发雷霆,甚至要炒他的鱿鱼。
微软公司招募人才的对象,主要是美国的17所大学、加拿大的4所大学和日本的6所大学。他们总会不时派人到这些学校去物色人才。
微软公司招募人才的标准,除了智商要高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能满负荷地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能直截了当地谈论自己的看法而不遮遮掩掩。
一旦微软公司初步看中某个学生,就会向他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灵活多变的,富有开放的色彩。哪怕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声调中他们也能看出一些东西,比如此人是否精力充沛,自我期望值是不是太高。
微软公司的人才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他们把这些来自名牌大学、经过严格考核的高素质人才视为自己的一笔财富。到1983年,全公司已有雇员450名,其中100名为程序员。
这些人继承并保持了自创立公司以来具有的典型作风:疯狂地工作,也疯狂地玩乐。程序员完全是由比尔和鲍默尔亲自挑选,在公司享有许多特权。
即便是刚离开学校来到公司的程序员,也有自己的一间独立的办公室。
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得意地说:“在微软公司里,软件工程师得到了一切最好的东西。打从第一天上班起,你就拥有自己的办公室,这实在太好了。对新手也如此待遇的公司,再也找不到第二家。对于一个刚刚跨出校园的学生给予这样的待遇,才能把世界上最著名大学的高材生网罗到手。”
比尔不仅对每个年轻人的相貌都谙熟于心,而且对他们的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都能如数家珍般地倒背如流。
有一次,比尔同一名高级经理到一处工地去,行经停车场时,他毫不迟疑地向那位经理讲出哪辆车的主人叫什么名字。这并非比尔有意去记住这些号码,只不过因为他同那些程序员混得太熟,而且对他们非常关注而已。
比尔希望他的程序员跟他一样,每周工作60小时至80小时。一位程序员感慨地说:“你身处这样的环境,身边所有人都如此刻苦,就连掌管这个公司的人也是如此,因此你也不得不这样做。”
在微软公司,人们疯狂工作已蔚然成风,甚至大有走火入魔的趋势,以至于有时比尔反而得招呼大家悠着点,可小伙子们仍然充耳不闻。这时候,比尔就不得不使出他的绝招,把房门锁上,强制大伙儿休息。
程序员们的努力是有回报的,他们都被纳入了公司股票分配体系之中,公司股票一上市,他们全都成为百万富翁。
业务的不断迅速增长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比尔一旦从巨大的成功中冷静下来,立刻发现随之而来的种种弊端也越来越突出。
比尔首先感到担心的是大量冗员会败坏公司的活力与组织。微软公司初始阶段有雇员100人左右。比尔曾宣称,他的公司最多不超过200名雇员。
但现在比尔不得不重申:“我并不反对生产和人员的增长,但我认为增长速度不能太快。在目前情况下,我不想让公司雇员超过1000人。”而在1986年3月,在微软公司股票上市的时候,公司已有差不多1200人。
在一个大公司里,最容易使人精神涣散的是缺少人情和关怀。在人员不断增多从而造成心理涣散这一点上,既显示出比尔敏锐的预见力,也表现出他能防微杜渐的本领。为了保持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尔动了许多脑筋。
微软公司在西雅图的办公楼已无法容纳与日俱增的雇员。公司决定搬迁到10多千米之外的地方。在那里,比尔买下18亩土地,加班加点地盖了4幢办公大楼。为使员工们可以浏览户外四周碧绿的树林,公司把大楼全都设计成X型。比尔要让全体员工都能分享欣赏全美国最优美的西雅图近郊景色的愉悦,让人们心旷神怡,精神振奋。
比尔把全体软件工程师集中到两幢4层的楼房里。那里有全天服务的快餐店,供应全部免费的软饮料;有开展集体体育活动的场所,如棒球场、足球场和排球场,而且所有体育活动统统免费。
公司早已作出规划,要有宽敞的工作场所、足够的办公大楼和充裕的休息设施。原来预计在未来的25年内,在原有基础上再新建3幢大楼。可是还不到一年,第五幢和第六幢就已破土动工。这两幢尚未完工,第七幢又来了。
只是第七幢修建得不太顺利,因为它坐落在一片树林里。结果,第七幢还没有来得及开工,便干脆开始修建第八幢和第九幢。大面积施工,成片的楼房建成,在6年时间内,微软公司在4000多亩土地上就建成了22幢楼房,以致人们把这里的街道称为“微软公司路”。
比尔在谈到修建这么多办公大楼时说:“我们有这样多的年轻人,他们在进大学前几乎足不出户,而现在又将他们带到这几乎是荒郊野外的地方,怎么能不尽量让他们感到舒服一些呢?说实在的,他们并不乐意老待在这个地方,他们需要交友、玩乐、活动。然而,我需要他们工作,需要他们干得更好。”
比尔强调说:“我希望他们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
比尔既为员工们解决各种困难,又时时告诫他们,千万不要骄傲,要保持清醒、冷静和谦逊的作风。
微软公司厂区原来没有固定的停车场,谁先到公司,谁就能寻到一个停车的位子,连比尔本人也如此。
在公司股票上市以后,公司里一下子增添了许多百万富翁,不少人都因股票而大发其财。在微软公司的停车场上,总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高级轿车,保时捷、奔驰、法拉利等名牌车无所不有,即使董事会的车混在中间,也很难辨认出来。
比尔眼见雇员们的高级轿车越来越多,他的心反倒越收越紧。自从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以来,公司里许多人大发其财,他们的注意力显然已经被分散了。他们常常用更多的心思去关心股票的行情,并且不断滋生出骄傲和扬扬自得的情绪。
比尔忧心忡忡地说:“这实在叫人担心!他们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啊?!”
比尔反复警告他的员工,千万不要被纸面上的价值和财富迷惑!他非常严厉地指出:“这是愚蠢的!公司的股票固然具有高面值,但高面值常常是短暂的,是变化无常的。”
比尔对于微软公司的巨大成功,有过细致的分析与总结。在一次邀请会上,他对自己建立企业文化、组织工作模式、开展经营活动等方面的细节,作了中肯的阐述。
在微软公司,建立了企业内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非常方便而且十分融洽,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从来不设什么关卡,也没有烦琐的手续;合作关系之方便有效,犹如朋友之间的互相支援。
在公司的最高领导层,只有那么几名主要成员。微软公司从来不设那么多的副总裁,这已是众所周知的。这使最高领导层不存在推诿拖沓的作风,办事决策,雷厉风行。这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原则。
微软公司共有9个部门,每个部门的组织结构都是相同的:一名产品部经理,一名开发部经理,一名程序经理,此外,还有一名用户部经理。其中,程序经理是最为重要的职位,他要对产品的特性及其对用户的吸引力负责。
微软公司一向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在9个部门的经理中,只有一位女性。这些人中一些是工商行政管理的高学历人士,另一些则是微软公司历年提升起来的。所有这些人,都具有与所管理部门相关的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能独立操作,独当一面。这正如一台安装得十分精密而且所有零件都具有高质量的机器,开动起来运转自如,效率很高。
为了保证开发小组永远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微软公司采用了著名的达维利亚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的做法是:每6个月将对全体开发人员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其中,大约5%在工作状况和成绩方面处于最后的人将被解职,另谋出路。
对这种做法,比尔解释说:离开微软公司,自然还有其他工作可干,比如去波音公司或其他什么公司。一些人还可以干脆回东部去谋生。
开发小组从来都是较小规模的,人员不多但负有重任,永远保持着队伍精干、效率很高的特色。
比尔认为,哪怕微软公司再进一步发展壮大,他这一支应用程序的开发队伍也不会扩充。微软公司的机构扩充计划中,开发人员只有18个名额,而且还在做缩减的打算。而在莲花公司,开发人员的队伍多达120名。
比尔认为,这会导致互相扯皮、推诿和不负责任的作风。因此在开发人员队伍的建设上,他的基本观点是少而精。
微软公司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设计师”队伍,当然,也仅仅是7个人而已。这些人专门从事的工作是: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规划新的技术远景,乃至为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绘制蓝图。
这是一群具有远见卓识的软件高手,是电脑行业中的凤毛麟角。不言而喻,比尔是他们中的“总设计师”。
对这7位“重量级思想家”,比尔总是格外偏爱,另眼相看。他们是微软公司的精神台柱,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核心。其中包括微软公司的戈登·莱特温和“创收火山”、匈牙利计算机天才西蒙尼。
微软公司把包括这些思想家在内的所有人员分成6个级别,即所谓采用10至15级的等级划分法。如果一名程序员升至15级,他就是“重量级思想家”了。当然,一旦成了这类人物,公司的巨额股票分配也就顺理成章地降临到了头上。
微软公司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比尔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里聚集了最优秀的干才。所谓最优秀的干才,便是他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必须能持之以恒,必须拥有极高的智慧、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正确无误的商业判断能力。
比尔强调,在这里,极高的智慧乃是关键中的关键。而比尔本人的使命,则是正确地驾驭这些英才,让他们的才智得以全面发挥,因为他认为,这些人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可以成倍地、成十倍地发挥出他们的才干。他要求这些人每天一边工作,一边念念不忘:“我必须取胜!”
他们必须能够迅速地转换在工作和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这就是说,在周末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并非什么稀罕事,这是微软公司人所必备的一种素质。
作为微软公司,它必须对所有的竞争对手施以无情的打击。这其实是产生于激烈竞争中的防范心理。微软公司担心在商业上失去它的领先地位,因而不得不先发制人,以防患于未然。
微软公司在商业竞争上总是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谨慎态度。比尔无法容忍失败,所以他脑子里一直考虑的是:有朝一日,谁将会取代我们?这也正是他千方百计要消灭每一个竞争对手的原因。
多年来,比尔对他手下的经理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谆谆告诫: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决不可以被胜利冲昏头脑,要看清楚,四面八方全是虎视眈眈的对手。
比尔对他们说:应当去了解他们,细致入微地了解他们,连他们的生日和孩子的名字都应当了解得一清二楚。
比尔希望,他手下的人们能够像他自己那样时刻保持警觉,而千万不可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他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反复叮嘱:“要多想想我们的竞争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要认为我们已经占了上风,因此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这必将导致落伍,导致淘汰!”
事实证明,比尔和他的微软公司在内部管理机制和对外竞争策略上的一整套做法,是科学、严谨、卓有成效的。微软公司在世界电脑业界独领风骚而又经久不衰,正是这种管理策略最强有力的注脚,正是微软公司经营思想最生动的体现。
把目光瞄向中国
经过多年努力,微软公司已在一些主要国家站稳了脚跟,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荷兰和瑞典都设立了分部。
比尔又把目光盯向中国。中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市场有了急速的发展。1992年,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代表处,标志着微软公司正式进入中国。
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以及视窗1.0、视窗2.0和视窗3.0都在中国非常走俏。中国的计算机几乎都离不开微软公司软件系统的支持。
进入中国后,微软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开发本地化软件版本,即中文版;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讲座、研讨会,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设立微软公司大学和培训中心,培养会操作微软公司设备的人才;为微软公司培养产品销售方面的人才;与中国的新闻出版单位合作,编发各种技术资料;与中国知名厂商合作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
微软公司的这些措施使微软公司在中国的事业发展很快,也促进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在推出Windows95之前,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计算机市场,进一步推进微软公司在中国的事业,比尔决定访问中国。
1994年3月21日晚,比尔以休假旅游的名义来到中国。不过,谁都知道,比尔是到中国了解计算机行情来了。
他这次来中国只带了翻译,没有随行人员。他一身美国流行的休闲时装打扮,外套里穿一件普通衬衣,着牛仔裤和运动鞋。
比尔一到中国,就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他毕竟已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豪,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的总裁。
3月22日,比尔到中科院参观,并同周光召院长会谈。他在中科院参观了语言识别系统,发现中国软件工程具有极大的潜力,连声称赞说:“远远没有看够,很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同行的工作。”下午,比尔主持了一个软件发布会,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问题。
3月23日,比尔在早餐会上会见了10多位中国著名的软件工作者。饭后,他到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做专题演讲,题目是《20世纪90年代微机工业展望》,来自中国各地的1000多名电脑工作者出席聆听。
比尔的讲演有许多独到之处,给中国电脑界同行带来不少新的信息。他阐述了大量新的见解,对20世纪90年代电脑发展的趋势作了预测,还演示了视窗—NT对3部影片同时剪接处理的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他的演讲和演示,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
1995年9月,轰动世界的Windows95在全世界顺利发布,纽约夜半街头排起长队购买Windows95的情形成为所有电视节目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微软公司的股票直线上涨,比尔的个人财产又成为华尔街的热门话题。
在一片喧哗之中,比尔开始了按计划度假。这个年度最长的假期,比尔选择来中国。他避开美国传媒的视线,同新婚妻子、父亲和当时的全球第二大富翁华伦·巴菲特等一行10多人悄悄地来到了中国。
9月18日,比尔一行开始在北京观光。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成为他最感兴趣的内容,如故宫、颐和园、恭王府、天坛。比尔饱览了中国5000年文明,更深层次地体会了中国文化内涵,了解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同时,比尔还去了北京大学,在参观校园之余,还同北大师生进行了座谈。
9月20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瀛台接见了比尔一行。
席间,比尔表示,他要去中国的西部看一看,包括西安的兵马俑、甘肃的敦煌,还要去看长江三峡。比尔特别提到了他要在中国尝试不同的交通工具,包括飞机、火车、轮船、自行车和骆驼。
比尔还专门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骑自行车,体会北京人的生活。其后,比尔一行开始了中国西部之旅。
3个月后,比尔又来到中国,这次他去了中国南方都市广州,与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比尔的到来让羊城的年轻人兴奋不已。为了一睹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家的风采,广州中国大酒店的大门让热情的羊城人给挤破了。这次微软公司也成功地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渠道。
1996年6月,比尔第四次访问中国,这次他去了上海,直接在中国的工业与商业中心探讨中国的市场问题。在这次访问中,比尔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支持上海市政府建设上海信息港的备忘录,到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参观访问并作了演讲。当然,比尔也专门抽时间一睹了中国东方之珠上海的风采。
12月8日,中国电子工业部与微软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合作开发视窗95中文软件,这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标志着微软公司要抢占中文软件这个巨大的、前途无量的市场。
1997年12月12日,比尔第五次来到中国。这次中国之行最为轰动的是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在清华大学校园,比尔站在一张高凳子上,发表了他对中国市场的看法:
微软公司的计算设想是全球计算,我们认为PC与Internet的连接会使世界变得更小,而且对下列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建立人们之间的理解、共享包括医药在内的关键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允许全球商业良好地运作,Internet已在推动这一切,微软公司已经在全球建立起业务运作。
我们对在中国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满意。我们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软件开发活动,而且还将继续增加。我们的关键是拥有高水平的软件开发人员。我们一直非常幸运地从清华大学招收了大量的人才,我们的核心人才来自清华大学。
比尔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成了在校园发生的最令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是读书,还是辍学去经商?”“今年我19岁,如何开始我的事业?”“成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人是千百万人的梦想,那现在你的梦想是什么?”
各种问题飞向比尔,他十分有兴致地同学生们进行交流。也许他过早地结束了哈佛大学的学生生活,他似乎对校园情有独钟,从北大、上海交大到复旦,到清华,他不断地给学生们增加一个又一个梦想。比尔的坦率、比尔的热情,成为更多的年轻人不断向上的动力。
比尔的清华大学之行,在给中国大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给比尔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满脸稚气的大学生,如同20年前的他自己,他们提出的许多聪明、机智的问题,让他感觉到后生可畏。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再一次让比尔感受到了这个国家巨大的活力。
回到美国后不久,比尔便决定将原本准备投资到印度的海外第二个研究院改建到北京中关村。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中国研究院正式成立。这表明,包括在1995年就已经成立的微软公司中国研究和开发中心在内,微软公司所有独立地从事基础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研究的机构都已在中国安营扎寨。
1999年,比尔第六次访问中国,虽然时间仅有短短6个小时,但他发起的将Windows系统从PC平台移至其他设备终端的“维纳斯计划”,让业界轰动。
2001年,比尔第七次访问中国,他在上海APEC会议上48小时内连续3场演讲让人记忆犹新。
2003年,比尔第八次访问中国并带来“NET计划”,中国成为全球首批与微软公司签署此计划的国家之一。
2004年,比尔第九次访问中国。
2007年,比尔第十次中国行的7个月后,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正式宣布,5年内捐资5000万美元,帮助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并在北京设立防治艾滋病办事处。比尔认为,值得投资帮助中国防治艾滋病。比尔说:“我相信这些资金会用在‘刀刃’上。”
2008年8月,比尔在北京参加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2010年,两个巨富巴菲特和比尔访华,游说中国的新兴巨富加入他们的“慈善联盟”。
2011年,比尔为慈善访华,表示支持平民慈善。比尔访华除了带来援助,还希望将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成功经验介绍给贫困的非洲国家,比如将中国的水稻研究成果引入非洲,帮助非洲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两大水稻研究中心分别设在中国和菲律宾,基金会正在与这两个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以研究出更多适合非洲种植的水稻品种,例如抗旱水稻。
告别微软帝国
2006年6月15日,比尔宣布2008年7月将隐退,届时将辞去首席软件设计师一职,并不再参与微软公司的管理事务。
在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比尔显得相对镇定,但是却掩盖不了某些哀伤的情绪,毕竟这是他奋斗一生的地方。一些员工甚至热泪盈眶。
隐退后的比尔将专心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比尔将几百亿的家财捐献给这个慈善基金会。
微软公司的一名员工说:“毫无疑问,他的慷慨使得数十万人重获生命。”
2008年7月之后,这个微软公司最为神圣的职位将交给雷·奥茨。
在此之后,比尔将投身于他的基金会,但这并不表示他将对微软公司不闻不问。他表示,隐退后仍然会关注微软公司的发展,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后比尔将投身于他的基金会。除了对计算机和软件的热爱之外,盖茨对生物技术也很有兴趣。他是ICOS公司董事会的一员,这是一家专注于蛋白质基体及小分子疗法的公司。他也是很多其他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人。
比尔还成立了公司。该公司正在研究开发世界最大的可视信息资源之一的来自于全球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的艺术及摄影作品综合数字档案。
此外,比尔还和移动电话先锋一起投资于Teledesic。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计划使用几百个低轨道卫星来提供覆盖全世界的双向宽带电讯服务。
2008年6月3日,比尔最后一次以微软公司员工的身份发表演讲。他简要地讲到了自己要退休的事。退休之后,他将把主要精力用于基金会的慈善工作当中。比尔称这种转变“略微有点突然”。
“我将投身于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是我自17岁以来第一次真正地改变职业。在此之前,我完全沉浸于软件之中。”
2008年6月28日,美国当地时间27日上午9时左右,微软公司在雷德蒙市召开了一次盛大的欢送会,送别比尔·盖茨。这对微软公司的职员,包括CEO史蒂夫·鲍默尔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时刻。
这次送别大会到会人数超过800人,更多的人则是在电脑前观看网上直播的。
上午9时20分,在鲍默尔的领引下,比尔从一个黑色帷幕后面,交叉着双臂走了出来。观众们站起来长时间鼓掌,比尔向观众介绍了自己的妻子梅琳达和孩子们。
比尔谈到了公司的历史,包括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之战。他笑着说,正是那场战斗导致了微软公司的成功。他谈到微软公司的竞争前景,称关注软件依然是正确的。
比尔表示,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过去30年在公司工作是多么自然的事情。有时当他开车送孩子时,会忘了在干什么,突然想到工作,就会开车去微软公司,孩子们问:“爸爸,爸爸,我们去微软公司做什么?”
关于微软公司的发展,比尔认为,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敏捷,特别是在处理困难的挑战面前。
比尔解释说,在微软公司的初期他让鲍默尔加入董事会是为了帮助招人。比尔说:“聘请自己的朋友不会为了聚会。”
在被问及最大的错误时,比尔表示软件行业的关键所在是精确预测到新的趋势,在图形用户界面上微软公司领先了,但在其他领域如网络搜索和广告上一直落后。
比尔说:“当我们错过一个大机会就无法获得最有才华的人,这是最危险的。这种事情发生了很多次,过去就算了,但这种事越少越好。”
比尔说:“人们常常问我,在微软公司面临如此多的挑战时,我怎么能离开呢?我表示,是的,竞争一直很激烈,但现在公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强大。”
比尔认为,微软公司的智商是非常出众的。现在我们无法再提高智商,有时还会降低些,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6月底,比尔正式从微软公司退休,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向慈善事业。比尔将带着他全部580亿美元的财产投入到他的“第二项事业”慈善中去,而不是留给自己子女。
比尔说:“这是我和妻子共同的决定,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比尔的新工作并不会减少人们对他的迷恋,因为神秘的光环背后闪现的不是金钱的光泽。
曾撰写过几本与科技行业及微软公司有关书籍的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迈克尔·库苏马诺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尔几乎可以与上帝比肩。人们常常会比喻说,你无法像上帝那样无所不能,或者你无法像盖茨那样富可敌国。”
事实上,为了今天的退出,比尔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来苦心培养接班人——这就是他的哈佛同窗史蒂夫·鲍默尔。
比尔在4年前曾私下对鲍默尔说他想离开,他在2006年公开宣布了将于2008年正式退休的计划。
他也在退休前一直在说:我已经是微软公司的第二号人物了,我不再是微软公司的决策者。
鲍默尔1980年加入微软公司,是比尔聘用的第一位商务经理。随后负责公司营运、操作系统开发等工作。
鲍默尔1998年跃升为总裁,负责微软公司日常管理。
2000年鲍默尔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比尔自己则改任公司首席软件设计师,为他20年来的得力助手充当配角。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场角色换位令这一对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搭档一度几乎分道扬镳。
鲍默尔坐上了头把交椅,但比尔仍手握大权,这引发了两人间持续一年的争夺战。两人的冲突让公司的战略决策陷入瘫痪,董事会成员只好介入调停。
两人在2001年言归于好。当时比尔终于意识到他需要接受第二号人物的角色。比尔说,我必须改变。
如果这一次交接顺利,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8年前的那场冲突促使两人直面一个关键问题:比尔能否让他的这位朋友毫无羁绊地经营公司。微软公司在计划这最终的权力交接时,也汲取了那场危机的教训。
交接在两人心头的分量,在微软公司最高管理层3月份的一次会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鲍默尔向与会者发表了开幕致词,当他提到这是他和比尔以及杰夫·雷克斯一起参加的最后一次这样的会议时,他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雷克斯是微软公司的老资格高管,也是鲍默尔的朋友,他也将加入比尔的慈善事业。
上个月,在比尔和鲍默尔的一次共同采访中,两人谈到创建微软公司时,鲍默尔眼里含着泪水说:“这有点儿像生儿育女,比尔生出了孩子,而我就像是孩子小时候带他的一个保姆。我们在一起共事其乐融融,这很好。我的意思是,这很重要,不过这就是我们做的。”
比尔笑着说:“进入2008年,权力交接已成定局的根据就是今春微软公司对雅虎的收购努力。”比尔基本没有参与此事,并表示交易背后的那个人是鲍默尔,而负责两家公司技术合并工作的则是奥兹。
尽管现在看来这项计划已经彻底失败,而且将雅虎推到了竞争对手谷歌的怀抱,并引发了外界对鲍默尔判断能力不足的质疑,但不管怎样,比尔站在了鲍默尔一边。在雅虎问题上,比尔和史蒂夫的看法是一致的。
有件事是显而易见的:要不是鲍默尔愿意接班,比尔是不会这么快放手的。比尔的妻子梅琳达说:“比尔曾经多次跟我说过,如果史蒂夫不待在公司,他是无法放下微软公司的。”如果史蒂夫做得不好,比尔也不会放心退休,他永远不会。
下个月,鲍默尔就将搬入比尔多年来使用的办公室。而今后,身为董事长的比尔每周将只为微软公司工作一天。对于未来的日子,鲍默尔说:“我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找比尔帮忙,这是原则。利用他嘛,会的,但需要他!”
此次交接标志着一段闻名遐迩的商业伙伴关系就此终结。这对伙伴缔造出了一个崭新的行业,孕育出许许多多的百万富翁,还为全世界重新界定了电脑的使用方式。
在比尔的领导下,微软公司还回击了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反垄断诉讼战,而比尔积聚起来的个人财富成为他参与解决艾滋病等全球问题的资本。
微软公司内部把比尔这次转身称为变迁。尽管比尔已安排好诸项事宜,但考虑到员工的心理变化,众多业界人士预计,这场变迁会给微软公司留下一条无形鸿沟。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微软公司员工们乐于承认比尔即微软公司。
1999年,反垄断判决拖累美国股市微软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保罗·艾伦。在回忆1983年离开微软公司这段经历时他说:如果人们并不是每天依照你的决定行事,你并不能时时意识到转变角色将带有什么样的戏剧性。
对于比尔来说,离开自己深爱的岗位并投身一些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也一定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比尔很清楚,慈善家这个身份与一直以来扮演的软件之王角色绝对有天壤之别。
他说:“我们不可能举办一个针对疟疾的国际展。你不能让50000人聚集到一座城市,说比尔有关疟疾的讲话就要开始了。”比尔意识到,与数字世界领导者这个身份相比,参与基金会的工作意义更大。
他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与旧世界相比更为传统。我们要进行计划生育,资助与农作物有关的研究。一些人认为,你不应该借科学之力帮助穷人。但与涉及饥饿和死亡的问题相比,使用什么样的操作系统简直不值一提。”
“比尔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这是鲍默尔在两年前对公司领导班子所说的话。鲍默尔说,“相反,他们应该将比尔带给微软公司的东西复制下来。”
没有比尔的微软公司,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多久呢?微软公司许多员工认为,鲍默尔比比尔更有闯劲,这可能也是比尔早在1980年就想让鲍默尔加入微软公司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微软公司今后肯定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生存的方式可能会有些不同。
用比尔最喜欢说的话来说,微软公司很可能会继续保留其硬核本色,就像比尔时代的微软公司一样。
不过,如果微软公司遭遇危机,比尔能否抵挡住重返公司的诱惑,还不得而知。
在过去的10年间,有好几位知名创始人在他们的公司遭遇困境时都义无反顾地回来主持大局,其中包括重塑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和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
咨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大卫·纳德勒说,他们都有一种救世主情结,认为“我是唯一一个能让公司重现辉煌的人”。
比尔表示:他乐意在某些长期项目上帮忙。
比尔对鲍默尔作出的其中一项承诺就是,除了继续参加公司董事会会议之外,每周会花两个半小时在“继续与搜索”和广告团队合作的业务上。
但他明确表示不会重返微软公司。
他说,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比尔从离开微软公司后就很少参与微软公司事务。
在2012年10月,比尔罕见地回到公司,鲍默尔和员工热烈地欢迎了他。
比尔这次回公司的原因依然是慈善,微软公司内部举行了一个慈善庆祝晚宴。
比尔和鲍默尔透露,该公司成立30年来,其团队成员已经筹集了10亿美元,资助了31000个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微软公司高达65%的员工参与了捐献,同时也付出了与员工捐款相匹配的雇员志愿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