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微软公司
公平不是总存在的,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总有一些不能如意的地方,但只要适应它,并贯彻始终,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比尔·盖茨
考取哈佛大学
1973年夏天,比尔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这个日后哈佛校史上最著名的辍学学生在来到哈佛之前曾经还一度为自己的成绩惴惴不安。许多年后他依然记得,当时参加完大学入学考试之后心情非常紧张,因为志愿所填报的哈佛等3所大学都是很难进的。比尔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哈佛此时早已名声在外。哈佛一向以治学严谨闻名于世,其中不乏超凡脱俗的治校者。比如,有一任校长尊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不受制于传统说教、更不文过饰非的务实开拓创新精神,让这方崇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圣土成为了美国顶尖科学家和领袖人物的摇篮。
数不清的社会精英从这个校园里走出:7位美国总统、12位副总统,33位普利策奖获得者、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十位跨国公司的总裁、10多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财团中有2/3的决策经理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比尔的父母从来不以为比尔·盖茨对计算机的迷恋是一件认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儿时的玩乐罢了。他们一直希望比尔继承父业,最终做一名体面的律师。比尔进入哈佛,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好不过了,他们的一块心病终于消除。比尔当时也有过做律师的想法,虽然他最喜欢的学科是抽象数学和经济学。同时,他还认为到了哈佛大学可以向许多比他更有才华的学生学习。
哈佛大学无疑是个人才荟萃之地,是享誉世界的资深学府,能进入这所世人瞩目的学校深造,实在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机会。
但是比尔发现自己人虽然已经到了哈佛,可心却仍然留在计算机上。所幸的是哈佛的教学比较灵活,他在读本科的时候,除经济、历史、文学、心理学等必修课之外,还选修了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等课程。并且学校允许学生同时攻读研究生课程。
比尔进大学后也获得批准同时攻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他对法律以及一些学科实在没有多大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可是每次考试成绩也不算差。据说有一次考希腊文学时,他竟酣然入睡。监考老师以为他是在潜心思考,可是见他过了半小时仍一动不动,才把他从梦中叫醒。他匆忙答卷,差点没来得及把题做完,但结果居然得了一个“B”,他为此得意非凡。对比尔·盖茨来说,在课堂上打瞌睡其实并非偶然。不过他绝不是嗜睡之徒,他可以三天三夜不合眼,一有事情要做就一气呵成,完全把时间概念置之度外。一旦睡起觉来也毫不含糊,随便在什么地方抓条毛毯往头上一蒙,顷刻就能进入梦乡。
哈佛大学计算机中心的计算机可多了。如果说在这所大学里有什么东西真正使比尔·盖茨获得满足的话,那就是这个计算机中心。这里不仅有比尔·盖茨最熟悉的POP-10型机,还有其他各种型号的机种。比尔·盖茨自然成了这个中心的常客,一有空就钻进里面玩计算机游戏,不到深夜不愿意离开。当然,这样玩计算机是相当消耗精力的,但比尔也并不完全沉迷于其中。他常常和朋友一道玩别的游戏,一起跳摇滚。比尔对和女孩子交往似乎没有多大兴趣,他在这方面与他的许多同学很不一样。他似乎确实同一个名叫卡洛琳·格洛伊德的姑娘有过交往,那是他父亲同事的女儿。
卡洛琳很快就发现比尔对女人没有什么吸引力,他同她们的交谈中,除了谈计算机考试方面的事情似乎就没有别的内容。比尔也不好交际,同姑娘们在一起便感到无趣,但他更愿意同年长的人打牌。
卡洛琳觉得她同比尔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爱好,甚至怀疑比尔有心理障碍,便只好同他分手。不过许多年后,卡洛琳对比尔的看法有了变化,认为他只不过是不愿意在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罢了。
决不屈居第二
住在同一宿舍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史蒂夫·鲍默尔的。他和比尔都有一个毛病,喜欢彻夜交谈。比尔玩牌到深夜回房间,总要同鲍默尔“交换信息”,激烈地讨论各种问题。这个鲍默尔也同比尔一样,“都竭力想把上课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又能得到高分”。
比尔说:“他和我都很少把精力集中在我们的课程上,只是到了临考时,才把关键的书本找来狠狠地啃上一通。我和史蒂夫都曾攻读过一门艰深的经济学课程,即2010年的经济学——那是研究生水平的课程。任课的教授允许大家把全部成绩押在期末考试上,所以我和史蒂夫整个学期都干别的事情去了。直至考前一周,我们才把这门从未涉足的功课拿来猛背几天,结果都拿了‘优’。”
这种作风在一定的情况下或许是奏效的,但是到了真正做起事情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比尔回忆说:“然而,我和保罗创建微软公司之后,却发现对于开办公司来说,这种拖拉作风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微软公司的首批客户是日本的一些公司。他们办事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我们只要比计划落后一点,他们就会立刻派人坐飞机来关照我们,像看管不懂事的小孩一样。
“他们知道他们派来的人不会起什么作用,但是那些人会在我们的办公室里一天蹲上18个小时,一个劲向我们表明他们是如何在意此事。这些家伙真是认真得很!他们会问:‘为什么原定的时间表改变了?我们需要你们解释。我们要知道此事发生的根源。’现在,我们对被迫拖延某些项目的现象仍然感到十分痛心。我们也在不断改进我们的办事作风。有时候我们仍然要拖延某些项目,但是已经比过去好多了。这都得归功于那些严格细心的保姆们。”
比尔喜欢数学,同学们都觉得他能成为一名数学家,而不是一名律师。他在数学这方面显示出了特殊的天赋。但是在每次上数学课时,他的表现却有些奇特。据他的同学亨利·莱特说:“他坐在教室里,课桌上连一个笔记本也没有,只用两手抱住脑袋,样子显得十分厌倦。他看老师在黑板上解题,过了半小时左右,便举手说:‘老师,你有个地方不对,让我来给你说说。’这常常让老师窘得下不了台。
“他觉得给老师挑毛病是一种乐趣,似乎并不顾老师的面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他只做20%,但那是有分量的20%。他认为做那些一目了然的作业无异于浪费时间。每当我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便打电话同他谈上几分钟,他总能使我从复杂的数学难题中解脱出来。他真正是个人物。”
在哈佛大学,比尔在数学方面最得意的一次是提出了解决一个数学难题的方法。那是刊登在数学杂志上的难题:一个厨师做了一叠大小不同的煎饼,他要不断从上面拿起几个煎饼翻到下面,最后使煎饼按大小顺序排列,最小的煎饼在上面,最大的煎饼在下面。试问:假如这里有N个煎饼,厨师需要翻动多少次,才能完成这个排列?
数学教授克里斯托斯·潘帕莱米托说:“这个问题看起来不难,做起来却很不容易。比尔说他知道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个办法比其他人的都要好。他对自己这个办法作了很详尽的解释,我耐心听完了。”
他把比尔的方法记录下来,并发表在1979年的一期《非线性数学》杂志上。比尔的这个解法使这一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影响至少可以在数学界持续15年。比尔本来可以按照许多同学和老师的估计,向数学方面继续发展,可是他看见还有几个同学在这个方面比他技高一筹。而他素来有一条信条——在一切事情上决不屈居第二,因此放弃了专攻数学的打算。
对学业感到茫然
入学不到一年,比尔又开始为他和保罗的“交通数据公司”寻找业务。
他们指望他们的交通数据机器会在全国得到普及。保罗去过好几个州,向官员们游说,希望他们采用这项技术。他还去了加拿大。但是他们却发现并没有多少人想买他们的机器。后来,美国联邦政府决定向各市县政府免费提供这项服务,如此一来,就更没有人愿意再花钱让交通数据公司来解决问题了。
他们走投无路,甚至想把这个创立不久的公司卖给巴西的一家公司,但不巧那家公司恰好也陷入困境,自身难保,哪里还有心思来购买交通数据公司。
比尔和保罗并不死心,他们在电话中反复讨论公司的前途。保罗希望到波士顿来同比尔一起开拓未来,倾全力办好他们的公司。
比尔也一再考虑退学,同保罗共创未来。他知道父母不会同意他的想法,但他仍然反复向他们说明,他和保罗的想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非一时心血来潮。
1974年夏天,保罗居然开着他那辆老爷车从华盛顿州来到波士顿,在那里找了一份工作。他常常在晚上和周末到哈佛去看望比尔,同比尔热烈讨论创办计算机公司的计划。
他们收集资料,分析形势,越来越确信计算机已经面临一个进入千家万户的辉煌前景。这将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就如当年蒸汽机、汽车、飞机的发明一样,会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
保罗反复强调“计算机必将大为普及”。既然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不去领导这一技术革命的新潮流,就必然被时代抛弃。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他不断怂恿比尔:“干吧,咱们创办一家计算机公司吧!”他反复强调,再不干就迟了,就贻误历史赋予的大好机会了,就会抱憾终生,甚至被后人责备。
他们打算先自己生产计算机。保罗·艾伦从小喜欢电子技术,会安装收音机,后来因为设计交通数据处理装置,对集成电路也颇有了解和研究。但是,要制造计算机就非同小可了,那是比一台收音机复杂百倍千倍的装置,而且投资额之大,也不是两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所能筹措的。
保罗后来说:“最后,我们还是认为搞硬件风险太大,不是闹着玩的。我俩的综合实力不是在硬件上,我们要搞的还是软件。用比尔的话说,那是计算机的灵魂。”他们只好放弃制造计算机的打算,而仍然利用他们的优势,搞软件开发。
但是,这个打算一时仍然没有付诸行动。因为:比尔没有从哈佛退学,他上了二年级;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公司工作。
比尔仍然对他的学业感到茫然,不知道如此继续下去,将来毕业之后会有什么结果。他一心想的依然是开办自己的计算机公司,把全部精力用在最喜欢最愿意下力气的事情上,同保罗在前途广阔的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里大显身手,一展宏图。
然而,他又不愿意违背父母的心愿,放弃在哈佛的学习。他常常陷入矛盾的心情之中不能自拔,在宿舍里一连几个小时面壁坐思,试图考虑出一个结果,下决心作出生活中一个极其重大的选择。但是,这样的沉思常常白费时间,他心里的矛盾无法得到消解。
他无意中恋上了牌局。这一年,他从集体大宿舍搬到了一间小宿舍,同住的只有一个同学安迪·布莱特曼。这间宿舍里配有烹饪用具,名叫“卡雷房”。
每天晚上,一群小伙子就聚集到“卡雷房”郑重其事地打牌赌钱,一个晚上的输赢在几百甚至上千美元。比尔·盖茨既然不能集中精力去搞计算机软件开发,自然就很容易将热情投入同样需要花费心思的玩牌游戏。
他起初技艺欠佳,频频失手。但是他天性好钻研,记忆力和分析力超群,而且具有一种坚韧不拔、事事认真的秉性,不久之后,就成了玩牌高手,牌瘾之大,完全不亚于他的计算机瘾。
比尔回忆起他玩牌赢钱的经历时不无得意地说:“我牌打得不赖。医学院和商学院也有一伙人经常来玩,他们牌艺不高,我们就提高筹码,让他们输个精光,结果他们再也不来了。而我们那伙人一直坚持到最后。大家水平相当,也就没有多少输赢了。”
牌打得很厉害,有时可以持续一天一夜。尤其在输了钱的时候,比尔是绝不肯善罢甘休的。为了克制牌瘾,他曾把支票交给保罗保管,但是仍然无济于事,过了两天他又把支票要回来。于是,他认为不如干脆顺其自然。
比尔在他后来写的一本书里,就那个时候的生活回忆道:“1973年秋,我进了哈佛。学校里有不少人故作姿态,松松垮垮,让人觉得他对一切漠然视之。因此,第一学年时,我也有意制定了一套行事策略:大多数课程逃课,到期末再猛学一阵。我是想看看我花最少的时间能得多高的分数。这不过是一种游戏,一种老把戏罢了。我把其他时间都拿来玩扑克,扑克对我有极大的魅力。玩牌时,你得了解各种情况:谁叫牌大胆,谁已经出过什么牌,谁叫牌和诈牌的方式如何等,然后把种种情况综合起来,再根据自己手上的牌决定出牌策略。我精于此道。”
革新BASIC语言
哈佛大学的机房是个管理极其严密的地方,几个管理员负责这里的一切。比尔是这里的常客。管理员催促着:“比尔,该走了,下班的时间已经到了。你看,大家都去吃晚饭了。”
“谢谢,约克,谢谢你提醒我,我还真有点饿了呢!再等我5分钟,我马上就完成。”比尔说着,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舞动。
比尔没话找话地问:“约克,你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呢?”
“什么都爱吃,特别是水果和奶酪。”
“我也是,可我最想吃的还是我妈妈做的小馅饼,又香又脆,味道美极了。”比尔瞟了约克一眼,“你听说过食人族的故事吗?”
“‘食人族’长什么样子?真的吃人吗?”
“那当然,他们个个青面獠牙,两条粗壮的腿,跑起来比汽车还快。一次,一个‘食人族’要吃一个姑娘,姑娘被吓得尿了裤子。食人族气恼地说:‘唉!真糟糕,把汤弄洒了。’”
管理员被逗得哈哈大笑,突然他反应了过来,拍着比尔的脑袋。
“臭小子,又蒙我,总给我编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来拖延时间。行了,快走吧,又让你多玩了半个多小时。”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比尔悄悄地溜进了机房。
“那位同学,这是专业授课时间,请改日再来吧!”老师很快就认出了这个陌生的面孔。
“詹姆斯先生,我就是赶来上您的课的。”比尔诚恳地望着老师。
“很抱歉,我不教非专业的学生。”
“我的计算机水平跟专业的一样好,不信我给您演示一下。现在我正在设计计算机垒球的游戏规则,我需要一台精密的计算机。”
“我们的机器数量有限,本专业的同学也得轮流上机,很遗憾。不过我会关注你的计算机垒球的。”詹姆斯被比尔感动了。
一连几周,比尔都在潜心研究他的计算机垒球赛的BASIC程序。
一天,保罗又来看比尔。他知道比尔大多数课程都逃课,到了期末再猛学一阵,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玩计算机和扑克。
保罗果然在比尔的寝室找到蒙头大睡的比尔。
“醒醒!大白天不去上课,却睡大觉!”
比尔醒了,打着哈欠,说:“困死我了,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吗?”
保罗坐下来,说:“哪有什么好消息等着你做梦能梦出来呢?!”
比尔赖在那里不起来,说:“那你来干什么!还耽误我睡觉,我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
“你玩计算机,玩得再疯有什么用!我们得想办法干一番事业,计算机肯定会大为普及……”
“行了,别给我上课了。我也知道计算机有光辉的前景,它将引发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甚至会像当年蒸汽机、汽车、飞机那样,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可是,现在我们能做什么呢?”
“问题不是我们能做什么,是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要搞计算机公司,这一点是肯定的,可怎么搞啊?是继续经营我们的小公司,还是另起炉灶?”
“要搞就另起炉灶。可是,我们肯定不能搞硬件,因为我们没那么多钱,而且风险也大。要搞只能搞软件,在软件上我们有优势。”
“我同意你的意见,可我们总得干起来呀。不能这么白白浪费时光,让别人抢了先呀!”
“我也想立即就干起来,可现在被陷在这里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
“你父母明知道你对法学不感兴趣,为什么还逼你?”
“他们也不逼我,而是对计算机的前景认识不足。他们甚至说,如果我确实不想当律师,可以当数学家。”
“对呀!你数学一直挺棒,而且你在数学上有特殊的天赋啊!”
“在湖滨时,我真有过当数学家的念头。可到哈佛后,特别是到二年级后,我发现有几个同学数学比我更好,我就放弃了专攻数学的念头。我不愿意屈居第二,干就干得最好,不然宁可不干!”
保罗说:“比尔,你老是这样玩性不改,咱们的正经事怎么办?我都快急疯了!”
比尔笑了笑,说:“有些事着急也没用。况且,我现在也只能这样打发时间,除非你有什么好计划让我干。”
保罗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天上能掉下好计划来吗?那得我们自己去创造!”保罗离去后,比尔起床,简单地洗漱,又精神十足地走向了牌桌……
1974年12月的一个清晨,保罗又穿越哈佛广场来看比尔。走到哈佛大学书报亭的时候,保罗突然停住了脚步,他被一本《大众电子》杂志吸引住了。原来这期杂志的封面上刊载了一台计算机的照片,它只有电烤箱那么大。
保罗赶紧买下了这本杂志,仔细地读了起来。这正是使用8080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叫阿尔塔,是艾德·罗伯茨开发的产品。可是因为没有软件,这台计算机不能运行。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保罗马上找到比尔,把这件事说给他听,两个人立刻决定打电话给罗伯茨。
比尔焦急地说:“罗伯茨先生,我们是西雅图交通数据公司的代表,我们研究了《大众电子》上的那篇文章。我们已经开发了一种BASIC语言,它完全可以应用到你的计算机上。我们可以就这件事详细谈谈吗?”
罗伯茨一听就是小孩子的声音,他根本不相信比尔他们的话。
“小伙子,你不要再谈了,已经有50个人和我谈过类似的话,我都不会相信的。我只相信结果,如果谁能提供最成熟的语言,我就和谁合作。”罗伯茨简短地结束了通话。
比尔和保罗并没有灰心,他们又写一封长信,详细说明了他研制的成果,并再三保证这种BASIC语言完全可以在8080微处理器上使用,每套售价只要0.05美元。
罗伯茨收到后,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按照信上的电话号码挂了个电话,但是电话号码是湖滨中学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罗伯茨认为这不过是有人开玩笑而已。
又过了几天,有人向罗伯茨说起了交通数据公司,罗伯茨便与他们取得联系。这真是值得庆幸,盖茨和保罗没有想到罗伯茨会找上门来。两个人决定利用哈佛大学实验室的计算机来模拟阿尔塔微处理器进行研究。4个星期后,BASIC语言的编写已基本完成,于是他们再次给罗伯茨打电话,说他们已经成功地在阿尔塔上应用了BASIC。而实际上,他们从未见过阿尔塔计算机。
罗伯茨听到这个消息后,半信半疑,“如果是那样的话,你们就来我这里,给我演示一下。”罗伯茨和他们约定在3个星期后见面。
这一天,同罗伯茨约定的日子到了,比尔决定让保罗一个人去。比尔为了万无一失,仔细地把程序检查一遍,然后交给保罗。
在保罗的想象中,罗伯茨的办公室一定在市区的大厦里,宽敞明亮,气派豪华。可是他坐在罗伯茨的卡车里,拐来拐去,竟在一家洗衣店旁停了下来。
罗伯茨指着旁边的一个店铺说:“这就是我的办公室。”这大大出乎保罗的意料,想不到阿尔塔这样一台微型计算机竟出自这里。
准备马上试验比尔用BASIC语言编制的第一套软件,那是模拟宇宙飞船在燃料用完之前在月球上着陆的程序。
比尔一向贪睡,可这天早晨却起得比别的同学都早,不声不响地走了。他来到校门口不远的那个啤酒屋,要了一杯啤酒和几块点心,慢慢地吃喝起来。他不时地瞟着吧台上的那部电话。
一杯啤酒刚喝光,同学鲍默尔探头探脑地走进来:“嗨,你真跑这来啦?这些日子你怎么回事?总神神秘秘的,找你玩扑克也不玩!失恋了?还是害了单相思?”“都不是……”“今天你得告诉我,到底出了什么事。你不说,就不把我当哥们!”
比尔又看了电话机一眼,说:“你请我喝啤酒,我就告诉你。”
鲍默尔又要了两杯啤酒。比尔说:“我来是等个电话。你知道我的好朋友保罗吧?他昨天去了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我们约定今天上午他往这里打电话。”
“怎么不让他往学校打电话?”
“学校的电话太忙。况且,我们的事我也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到底什么事啊?”
“关于计算机方面的事。你不知道,阿尔伯克基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新生产出一种微型计算机,叫阿尔塔……”
“我不太懂计算机,你说得别那么专业。”
“简单说吧,这种微型计算机使用的是英特尔公司新推出的8080微处理器芯片。我和保罗早就预见到这种芯片适用微型计算机,就给一些大公司写信,建议他们生产微型计算机,我们可以为这种芯片编写一种新的BASIC语言。
“但我们的信件都没得到答复,没想到阿尔塔却问世了。我们在《大众电子》杂志上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与生产阿尔塔的公司联系,提出为他们编写BASIC语言,因为阿尔塔使用的正是8080微处理器。
“那家公司老板让我们试试。于是,保罗在计算机上做出了阿尔塔处理器的模拟器,我开始编制BASIC语言程序。我们依靠的参考资料只有《大众电子》上的那篇文章,还有8080微处理器芯片详细说明书。
“我们苦干了8个星期,终于完成了。于是,昨天保罗带着我们编制的程序飞往阿尔伯克基。”
“我看你挺紧张,是不是怕你们的东西不行?”
“我心里真没底。因为我们没见过阿尔塔计算机,也没见过8080微处理器。鬼知道我们编制的程序对阿尔塔是不是好用。”
这时,电话机响了。胖老板娘接了电话,转身对比尔和鲍默尔问:“你们谁叫比尔·盖茨,长途电话。”
比尔接过听筒,颤声问:“怎么样?”
听筒里传来保罗激动的声音:“比尔,我们成功了!你猜他们经理怎么说,他高喊着他们的机器终于成了有用的机器,而这多亏了我们的程序。他们已答应按我们的条件订购软件。”
“好极啦!”
比尔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意识到他编写的BASIC语言不仅可以使阿尔塔腾飞,而且对于整个计算机行业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由于比尔和保罗研制的软件使计算机进入了全新的实用领域,计算机就得到了迅速而普遍的推广,在很短的时间内由美国西北部蔓延到了全美国。人们争相购买这种计算机。不久,计算机热潮席卷了全世界。推动计算机革命的人物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当时他们年龄分别不到20岁和22岁。
一天,保罗给比尔打来了电话。“比尔,罗伯茨打来电话,问我能不能为他的公司服务,他会提供职位和很高的工资。我答应了他。”
“这很好啊,是一个好机会。”
“那么你呢?”
“我?每天和同学们一起打扑克?!”比尔轻松地说。
“你怎么又玩起了扑克?!”保罗十分生气。
“其实,我心里时时刻刻在盘算着自己的前程。”
保罗接受了罗伯茨的邀请,于1975年5月到他的公司任软件部经理,专门负责开发软件。其实,他不过是个光杆司令——所谓软件部也就是他一个人而已。这个公司现在已经名扬四海,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着无数计算机爱好者,这些人做梦都在想着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
罗伯茨把这种庞然大物缩小成了可以放进书房的玩意,就使当时的美国人都希望率先掌握这种有可能领导新潮流的技术。罗伯茨的公司生意兴隆,忙着生产阿尔塔计算机。
比尔仍然回到哈佛大学念书、打牌,做他并无多大兴趣的事情。保罗动员比尔假期中也到这家公司继续改进BASIC语言。
比尔研制的BASIC语言经过无数次改进,已经达到了在当时看来相当可靠的水平,使用者一旦出错,它就会产生提示,告诉错误出在什么地方。另外,它不会像当时的许多软件一样,因为自身有错而导致死机。
一天,比尔和保罗像两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得意非凡地走进一家冷饮店。两个人一边吃着冰淇淋,一边交谈着。
“比尔,我们还不能满足于目前这点成绩,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还要把BASIC语言再检查几遍,其中有些小的程序错误,还要挑出来并改正它。”
“我先回霍尼韦尔,在那里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编制新程序,以便为将来做打算。”
比尔满怀喜悦地回到了宿舍,一头倒在了床上。
BASIC语言在阿尔塔上运行成功,给比尔很大的鼓舞。他感到哈佛大学的生活索然无味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领域在向他遥遥招手。
离开哈佛创建微软公司
比尔与保罗商定要办一家自己的软件公司,他们坚信靠出售他们的软件可以赚一笔大钱。
比尔面临选择:要么不办公司而继续在哈佛读书,要么办公司而告别哈佛。比尔经过再三思考,终于决定离开哈佛,立即投身计算机事业。
他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母亲说:“你这个决定太轻率了,我的儿子。你知道吗,哈佛的学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
父亲说:“我觉得,你创办软件公司与完成学业并不矛盾。为什么不能等到毕业之后再去搞公司呢?比尔,我们对你的事情一直都非常支持,你是否能听我们一次呢?”
比尔说:“爸爸,妈妈,对你们以前对我的支持,我一直心怀感激。这次不管你们是否答应我的决定,我仍然像以前那样爱你们,不会心存一点怨恨。因为我深知,你们完全是为了我好。但是,我想说,我对计算机前景的预见要比你们远一些,我知道一场席卷全球的计算机革命即将来临。我如果错过这一大好时机,将遗憾终生。我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也许就能取得无比辉煌的成就,从而使哈佛学位变得不值一提。”
母亲轻叹了一声,说:“好吧,我的儿子。你可以说我们是计算机方面的外行。我们会找个内行来和你谈。我们知道,不说服你,而强迫你留在哈佛,对你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
“我知道你母亲说的是谁了。她说的是受人尊敬的商业领袖斯托姆。你是了解斯托姆的,而且也十分尊敬他,他的话你总该听吧?”
“是的。你们不止一次对我谈起这位前辈。我知道他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千万富翁,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靠电子业致富,也精通计算机技术。我想,他应该明了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比尔的父母没有想到,在斯托姆与比尔谈话之后,斯托姆竟被比尔说服了,反过来劝说他们支持比尔的决定。
1975年7月,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终于把他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正式创建了微软公司。
“微软”二字是微型计算机和软件的缩写。
这个公司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他们原来创建的那个交通数据公司,这两个公司在法律上也完全独立。
按照比尔和保罗当时的协定,微软公司的权益按个人投入的劳动分配,比例为:比尔60%,保罗40%。后来这个比例又调整到64%和36%。
公司成立后,比尔·盖茨找到了罗伯茨,想让他为微软公司销售BASIC软件。
“这很好办,”罗伯茨说,“我在销售的时候可以采取搭售的办法。谁买这套软件,就要买我的机器。不然的话,这软件的价钱可是很高的哟。”
罗伯茨自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不久却遭到了客户的极大反对。因为单买BASIC软件,价格比机器还贵。有些客户就采取了报复行动:他们设法复制BASIC语言软件,然后免费送给别人。
这样,罗伯茨就只能以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为他开发的BASIC软件作为拳头了。
比尔·盖茨看见了这种销售方式产生的后果,决心不再把软件作为计算机的搭配出售,而必须建立软件是单独一种商品的概念。
罗伯茨制造的计算机质量欠佳,又不能向用户如期交货。寄出去的存储卡往往不能正常工作,顾客急需的BASIC软件因“暂时无货”而久久收不到,这使用户对罗伯茨的微型仪器公司大为不满,也直接影响到了微软公司的效益。
一天,比尔和保罗找到了罗伯茨。“我们有一个想法,也许对咱们两个公司都有好处,想和您商量一下。”比尔委婉地说。
“什么样的想法?说出来看看。”
“我想把BASIC语言一次性卖给您,怎么样?”
罗伯茨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两眼死死地盯了一下比尔,之后在办公室里来回走着。
“看在我们两个公司合作这么长时间,大家又都是朋友的分上,价钱嘛,可以低一些,就6300美元吧!您看怎么样?”
“不不不。”罗伯茨连连摆手,“我怎么能占你们的便宜呢?我看,咱们还是像以前那样合作为好。”
“这个价格已经很低了,如果您嫌高,我们还可以再让一些。”比尔有些着急。
罗伯茨连连摇头。“不是价钱的问题。我不会一下子买断的,咱们还是按以前的协议一起合作吧!”
无论比尔怎么劝说,罗伯茨就是不同意一次性买下BASIC语言。
后来,一个硬件工程师问罗伯茨:“为什么不买下他们的BASIC语言呢?6300美元多便宜呀!这两个人已经从我们这里拿走了18万美元了。”
“你懂什么?如果他俩把BASIC语言一次性卖给我,他们马上就会离开我们公司,那以后谁会为我们开发新的软件程序呢?如果BASIC出现程序错误,谁会修改呢?你会吗?”
有一次,有人在计算机俱乐部的一个展览场里拾到了罗伯茨微型仪器公司的BASIC语言打孔纸条,便交给一名叫丹·索科尔的人复制。于是,微软公司的BASIC软件被无穷尽地拷贝出来,免费送给阿尔塔的使用者和业余计算机爱好者。微软公司的收入由此大受影响。
比尔暴跳如雷,“真是赤裸裸的盗窃!怎么能这样抢夺我们的劳动成果?!”
“再说,这个软件还不完善,我们是想将其中残存的错误清除干净后再公开发行的。”保罗也十分气愤。
比尔和保罗采取了一个新的方法,想使自己完全摆脱盗版者的困扰。
“我们可以在非专有的基础上将BASIC一次性发放许可证,固定费用为31200美元。这笔钱在两年内以每月1300美元付清。”比尔建议道。
保罗拍手叫好:“好啊,这样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微软公司可以保留对产品的控制权;二是微软公司可以忽略盗版者。至于微型仪器公司怎样再对BASIC索价,就由他们自己定了。”
“对,就是这样。微型仪器公司也可以不定价。至于软件的好坏,与微软公司无关。”
微软公司已经基本上从盗版风波中解脱出来。比尔开始四处奔走,到各计算机公司去宣传他的BASIC,希望这些公司在出售他们的计算机时,能够配上微软公司的BASIC语言软件。
比尔在计算机软件方面非凡的知识,以及他强大的说服力,给公司的经理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久他就得到了通用电气公司、NCR公司、花旗银行等大型企业的订单。
“比尔,我们的公司人手不够,咱们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需要再雇些人了。”保罗向比尔提出了建议。
“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聘谁呢?”
“还记得湖滨程序编制小组的理查德·韦兰德吗,可以让他来微软公司呀!”
“对呀,怎么把他给忘了。还有我的同班同学马克·麦克唐纳,软件编程方面也很在行,不妨也请他过来。”
“那样最好了。”
1976年,马克·麦克唐纳和理查德·韦兰德先后到微软公司工作。马克·麦克唐纳很快改进了8080微处理器的BASIC语言,韦兰德则为摩托罗拉公司的8800微处理器编写BASIC语言和COBOL语言。
8月的一天,两个学生来到了微软公司。
比尔问:“你们找谁?”
“我们是来应聘的。”
“我们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我叫阿伯特·朱,他叫史蒂夫·伍德。我们是看到张贴在学校里的招聘广告以后才来的。”
“实在不好意思,你们看,这里比较拥挤,又比较吵闹,工作环境差了些。不过工作起来挺有意思的。”比尔又问,“你们会喜欢这里吗?”
“没关系,工作条件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很喜欢自由的环境。”
“我们是看好了微软公司的业务以及软件事业的发展前景才来这里的。”
“太好了。”比尔非常高兴,“那就上机操作一下,让我看一看你们的水平。”
这两个人被留用了。公司发展了,微软公司就在阿尔伯克基市区里租下4个房间作为办公室。
遭遇难缠的官司
由于罗伯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缺乏市场眼光,公司无法维持,只好把它转卖给一家叫作佩特克的公司。
在BASIC语言软件的销售上,微软公司和佩特克发生了分歧。佩特克认为,既然他们买下了罗伯茨的公司,BASIC语言软件的专利权就应该属他们。
比尔和保罗很是愤怒,因为罗伯茨只是销售这个软件,而他们才是软件的真正主人。不过,佩特克公司的经理们根本没有把这两个刚刚20岁出头的小青年放在眼里。
“小伙子,你们最好明智些,不要再和我们争了,因为你们不是我们的对手。”
最后闹到法庭上。比尔没料到,这场官司竟使自己陷入了经济困境。因为法院规定,在结案前不许动用软件的销售所得,而这正是微软公司的主要经济来源。
幸好,微软公司正在等待裁决的时候,有一笔大生意找上门来。那是一家仪器公司要让微软公司给他们的新机器配备全新的BASIC软件,而软件的归属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无疑影响到生意的成交。
比尔不想失去这样的大客户,两个人说服了微型仪器公司,在不预付现金的情况下接下了这笔生意。
可是,公司没有了软件收入,还要付房屋的租金和员工的工资,微软公司的资金越来越紧张。这时,父亲伸出了援手:“比尔,我知道你遇到了困难,还是让我来帮助你吧!”
“不,我会想出办法的。”比尔为了渡过难关,只好向员工借了7000美元。
在打这场官司上,他在哈佛所学的法律知识大大助了他一臂之力。他还去向父亲讨教。父亲仔细分析案子之后告诉他,这场官司完全可以打赢,他还为儿子介绍阿尔伯克基一位资深律师。
1977年12月,法院指派的仲裁人员终于宣布佩特克公司和艾德·罗伯茨违背协议,罗伯茨将BASIC语言软件的专利权卖给佩特克公司属“商业剽窃”,判定微型仪器公司只有权使用BASIC软件,微软公司则享有该软件的销售权。
微软公司可以继续销售软件,佩特克公司不能再分享BASIC软件的任何利润。
1977年后,微软公司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这件事给了比尔很大的启发,他对法律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1977年,美国举行了全国计算机大会。这次大会都是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参加。像微软公司这样初创的公司一般是不会参加的,因为参加这样的大会会花费许多钱。
比尔对保罗说:“保罗,我们还是决定吧!会期一天天临近,如果不参加这次大会,我们就会像聋子和瞎子一样,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
“是啊,我也知道参加的好处,可是……”保罗担心的是要花费很多钱。
“不!”比尔看上去很坚定,“我们一定要参加,就是掏空家底,我们也要去。”
这次大会后,公司的业务迅速扩大,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年仅21岁的董事长
微软公司创业之初没有正式的办公室,后来因为新人不断加入,比尔才在阿尔伯克基市中心租了一套4个房间的办公室,但里边还是空荡荡的,什么家具也没有。
为了接待即将来访的惠普公司人员,比尔马上动员刚刚加入微软公司的几个新人,连夜去寻找办公设备。他则亲手安装终端设备,几天之后微软公司算是有了一间正规的办公室。
微软公司当时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搞业务、搞推销都是一把好手,可是搞起内务,做起管理方面的杂事,没有人能有耐心。
第一任秘书是个年轻的女大学生,除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她对任何事情都是一副不闻不问的冷漠劲儿。比尔深感对公司这些风风火火的年轻人来讲,需要一位热心肠、事无巨细地把后勤工作都能揽下的总管式女秘书。
比尔认为他不能总让这方面的事情分他的心,他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他倾尽心力。因此,他要求总经理伍德立即解雇现任秘书,并限时命他找到符合要求的秘书。尽管比尔去公司外见到年轻漂亮的女性是一副赏心悦目的样子,在公司内见到她们却好像有些害怕和不可思议,有时他甚至躲得远远的。
伍德是公司的老员工,也是比尔的朋友。不久,比尔在自己的办公室召见了伍德,问他需要的女秘书找到没有。伍德一连交上了几个年轻女性的应聘资料,比尔看后都连连摇头。他看中女秘书的干练、稳重、能干,他对花瓶式的当摆设的年轻女性没兴趣。
“难道就没有比她们更合适的人选了吗?”比尔失望地责问伍德。伍德犹豫着拿出一分资料递到比尔面前,“这位女士做过文秘、档案管理和会计员等不少后勤工作,只是她年纪太大,又有家庭拖累,恐怕……”
不等伍德说完,比尔已经一目十行地看完了这份应聘资料,说:“只要她能胜任公司的各种杂务而不厌其烦就行。”
就这样,比尔的第二任女秘书,42岁的卢堡上任了。她是4个孩子的母亲,她出来应聘时并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在长年操持家庭后她希望能够重新走向社会,重新追寻自我价值。
卢堡觉得这个公司的气氛有点古怪,与别的不同。一般的公司请秘书一定要年轻漂亮身材苗条的女性,而自己这么大的年龄居然得以录用,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几天之后的早上,卢堡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到一个男孩子直闯进董事长的办公室,经过她面前时只是“嗨”地打一声招呼,像孩子对待母亲似的那么自然。然后他就摆弄起办公室的电脑。先前伍德曾特别提醒她,严禁任何闲人进入董事长办公室操作电脑。
卢堡慌慌张张地跑去找伍德:“伍德,有一个小孩儿闯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
伍德抬起头看了一眼办公室说:“那个小孩就是董事长。”
“什么,他就是比尔·盖茨?”卢堡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过了几分钟,还不死心,又跑去问伍德:“对不起,请问董事长几岁了?”
“21岁。”卢堡回家后把这段新闻告诉了丈夫,丈夫警告她,要她特别留意到月底时微软公司是否发得出工资。而卢堡却没有理会丈夫的忠告,她陷入沉思:一个给人如此幼嫩印象的董事长办实业,遇到的困难一定会很多。我作为一个成熟女性,今后在娃娃公司一定要尽到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卢堡发现微软公司不同于其他公司,尤其是比尔和保罗,他们的行为颇异于常人。他们通常是中午到公司上班,一直工作至深夜,每周7天,莫不如是。假如偶然要在第二天早上会客,他们就在办公室睡到天亮。
比尔在办公室里的起居饭食,成了卢堡日常工作的一项内容,这使比尔感到一种母性的关怀和温暖,减少了远离家庭而带来的种种不适感。而比尔也像对母亲一样对待他的这位雇员,压根就没考虑过再聘别人。卢堡在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
比尔是个谈判高手,不过第一次会见客户时,也会使人产生小小的误会。客户见到比尔时,总不免怀疑眼前的小个子是不是微软公司的董事长,可能微软公司真正的董事长正在干其他的事吧!
他们伺机打电话到微软公司核实,卢堡接到这样的电话,总是和蔼可亲地回答:“请您留意,他是年龄看上去十六七岁,长一头金发,戴眼镜的男孩子。如果见到的是这样的形象。准没错。自古英雄出少年嘛!”卢堡的话化解了对方积郁在心头的疑虑。
比尔是很乐意与客人谈生意的,他经常到外地出差。微软公司所在的双园中央大厦,距离阿尔伯克基机场只有几分钟的车程,为了使工作尽可能满负荷,他往往在办公室处理事情至最后的时刻,才驾驶着保时捷飞速前往机场。
沿途经常超车,甚至闯红灯也时有发生。他急急忙忙把轿车驶进停车场放好,然后让卢堡事后到机场取回,每次如此。因为超速驾驶,他收到不少法庭的传票。等他进入机场,跑到飞机下边的时候,地勤人员已经开始收拾登机扶梯了。
每逢比尔要出差,卢堡都亲自督促。比尔对卢堡的执着与认真表示无奈。卢堡把微软公司看成一个大家庭,她对公司的每个员工,对公司里的工作都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很自然,她成了微软公司的后勤总管,负责发放工资、记账、接订单、采购、打印文件等。
每天早上9时左右,清洁工就进入微软公司的办公室进行清理工作。有一天一位软件工程师突然从办公室里嚷着冲出来,板起脸孔看着卢堡,问她有没有把他的程序扔掉。卢堡莫名其妙地问:“没看见什么程序呀!”
经过卢堡仔细询问,才弄清是清洁工误把这位软件工程师放在电脑旁、写在废纸上的一叠程序,当作垃圾扔了。这位工程师唏嘘不已,那是他的灵感之作。自从这件事后,卢堡定了制度,在微软公司的办公室里,清洁工只能清除垃圾桶里的东西,其他地方的东西一律不准移动。可是新问题又来了,程序设计师把喝完饮料的空罐随手扔在电脑旁边或桌子的一角,清洁工也不敢去碰,过不多久,办公室里空罐堆积如山。卢堡又得向清洁工解释,哪些东西是有用的,不可以碰;哪些东西是垃圾,应该清除。
卢堡成了公司的灵魂,给公司带来了凝聚力,比尔和其他员工对卢堡有很强的信赖心理。当微软公司决定迁往西雅图,而卢堡因为丈夫在阿尔伯克基有自己的事业不能走时,比尔对她依依不舍,留恋不已。比尔、保罗和伍德联名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给予卢堡的工作能力以很高的评价。卢堡凭着这封推荐信,重新找一份工作不成问题。
临别时比尔握住卢堡的手动情地说:“微软公司留着空位,随时欢迎你。你快点过来吧!”
3年后,1980年冬季一个寒夜,西雅图的浓雾持续不散,因急需得力人手而心情不好的比尔独坐在办公室发愁。这时,一个熟悉的嗓音伴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他的面前:“我回来了。”
是卢堡!她先是一个人从阿尔伯克基来到西雅图,后又说服丈夫举家迁来。卢堡一直无法忘掉和比尔这些人相处的日子。她对朋友说:“一旦你和比尔共过事,就很难长久离开他。他精力充沛,平易近人。你可以无忧无虑,很开心。”
是的,比尔从卢堡那里得到了信赖,卢堡也从比尔那里得到了尊重,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成了微软公司一道独特的风景。
转战定居西雅图
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行业蓬勃发展的年代,大有群雄争霸、各领一代风骚的气势。尤其在70年代后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微型机问世”。
但是,也可以想象,在成功者辈出的同时,又有多少英雄落荒而逃。前面提到的罗伯茨的微型仪器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它生产的阿尔塔计算机质量上不去,公司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败北,最后被佩特克公司收买。
而佩特克公司不久也奄奄一息。后起之秀的IMSAI公司意欲生产更专业化的计算机以赢得市场,但仍然因质量方面的原因而美梦难圆,最后也几乎弄到破产的地步。
这也给微软公司带来一些损失,因为IMSAI同微软公司签订了转让FORTRAN语言软件专利的协定,IMSAI倒闭,微软公司也就得不到这笔款项了。
1977年,终于出现了坦迪克公司的TRS-80型计算机、科莫多公司的PET型计算机和苹果公司的苹果2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在性能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产品,销售量当然也就扶摇直上。
TRS-80型计算机上市一个月就卖出10000台;PET于1977年在第一届西海岸计算机交易会上大获成功;苹果2机不仅质量优异,使用方便,而且具备了磁盘驱动器,很快成为热门产品。
微软公司先后为这些机器开发了先进的BASIC语言。但是,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各公司为了求新和保持自己的特色,都独自采取一套操作系统。软件公司不得不投其所好,为他们编制形形色色的软件。这些软件花费大量精力编制出来,销售量却不大,因为其应用范围太有限。
这时,也是比尔老熟人的加里·基尔代尔教授,为英特尔公司的8080微处理器编制了一套叫作CP/M的微机控制程序,所有用8080微处理器的计算机都可以使用这个操作系统。
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几十家公司都采用了这套操作系统,这使基尔代尔一年的收入超过60000美元。
比尔和保罗看准了CP/M的前景,他们知道这个操作系统最终将成为一个标准。他们在研制开发他们的FORTRAN和COBOL时,就选择了这个系统,使他们的程序可以为许多计算机采用,因此他们的软件销路也不错。
1977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达到50万美元。至1978年,微软公司已经在微机语言上占了统治地位,他们的BASIC已推出第五版,逐渐被人们公认为标准件。1978年年底,公司的赢利突破100万美元,已有13名雇员。
许多国家或政府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为一些技术设置规范,使它具有通用性,这就叫作法定标准,具有法律的效力。
但是,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不一定就是市场上习以为常的标准。比如,一般人想当然地以为,英文打字机和电脑的键盘设置,一定是百余年来经过无数次改进、根据各字母的使用率确定下来的,应该是十分科学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它的键盘设置是开始的时候随意定下的,但是由于已被社会确认,也就成了一种事实标准。同样的情况也见于钟表指针的走向。
由于市场变化多端,事实标准必然随经济机制变化而变化,当有更好更先进的东西问世的时候,事实标准就自然改变。
比如,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使用电子管的家用电器,因为它们被后来的半导体器件挤出了市场;电唱机10年前还是“音乐中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在已经难寻踪迹,而且所有唱片公司都已转产。这套相当成熟的技术几年间就被无情淘汰,而由现在的激光唱机完全取代。
比尔对事实标准有很深的认识。他说:“事实标准常常通过经济机制在市场上发生变化,这种经济机制与推动商业成果的正向螺旋十分相似,它使一个成功推动另一个成功。这一概念叫作正反馈,它说明事实标准为什么常常出现在人们寻求兼容性的时候。”
那么,如何才能产生正反馈循环呢?比尔认为事情非常简单,“只要有一种稍微优于对手的做法就行了”。而在高技术产品中,实现兼容性就是最有效的做法,既可以生产大量的产品,成本又不一定会有多大增加。
他举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录像机的制式之战。从技术上说,当时的BETA制式更为出色。
但是,使用这种制式,一盘录像带只能录制一个小时,无法录下一场电影或一场足球赛;而用VHS制式,一盘磁带则可以录3个小时。比较起录像的质量来,当时一般的用户更关心的是带子的容量。
因此,JVC公司开发了VHS标准,并容许其他录像机生产厂以低廉的许可费使用这一标准。于是,VHS制式的录像机大量生产出来,VHS制式的录像带也随之占领了市场;人们自然就习以为常地认为VHS制式是一种恒久的标准,而愿意多收藏VHS制式的带子。生产厂家便加倍生产,使它逐渐占领了市场。
1983年,当VHS制式磁带开始逐渐被确立为标准的时候,它在美国的销售量也随之开始剧增,当年就比前一年增加50%,为950多万盒;1984年,销量达到2200万盒;至1987年,该数字升至1.1亿盒。
至此,VHS录像机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任。而与JVC公司同时起步的SONY公司曾使用BETA制式,由于这种制式对用户不太有利,就逐渐被冷落下来,最终导致彻底失败。
比尔说:“VHS是正向反馈循环的受益者。”他还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一种新技术接受水平的数量变化,能够导致技术作用本身的质量变化。”
他还举了激光唱机为例,来说明配套软件对于建立标准的重大作用。他说:“这种唱机刚问世的时候,销量不多,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更多的音乐曲目可供使用。后来,当激光唱片大量涌入市场之后,激光唱机的优越性就充分显露出来,很快取代了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机械唱机。”
比尔深刻认识到:“计算机对其用户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的质量和可供计算机使用的各种应用软件。”
他希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公司,但是,既然与罗伯茨已经毫无关系,他们就没有必要继续留在阿尔伯克基。有人建议比尔把公司迁往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那是一个高技术公司密集的地方,是许多著名计算机公司的诞生之地,对于微软公司今后的发展,应是大有好处的。
在新墨西哥的阿尔伯克基,由于计算机市场风云变幻,昔日的计算机公司已逐渐因经营不善而隐退,只有微软公司还在这里坚挺着。
“保罗,我觉得我们应该搬家了,这里死气沉沉,像与世隔绝一样。”比尔说。
“是啊!”保罗说,“可是哪里更合适呢?”
“西雅图。”
“看来西雅图是合适的,”保罗说,“那里有华盛顿大学,有我们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有幽雅的环境和温和的气候,还有我们过去的影子。”
在迁往西雅图之前,微软公司决定在11月7日照一张集体相,来纪念在阿尔伯克基的日日夜夜。
“11月7日,这一天是俄国革命成功的日子。今天,它更是微软公司战略大转移的日子。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比尔自豪极了。
就在这个月,微软公司完成了全年100万的销售额。他们带着这个成绩,要向着大西北进发了。
“孩子们,你们能回来,我和比尔的母亲都非常高兴,这不,她又去筹办你们的欢迎会去了。”父亲的脸上充满笑容。
“几年时间,西雅图的变化还真大!”
一场盛大的欢迎会之后,微软公司的成员们又在比尔的带领下不分昼夜地工作。
1978年3月的一天,一个日本人把电话打到了西雅图。
“喂,是美国微软公司吗?我要找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
比尔接过了电话。
“比尔·盖茨,您好!我是日本的西胜彦。我开办了一家计算机公司,还出版了一份计算机杂志,同时也销售计算机软件。我对贵公司的BASIC语言非常感兴趣,很想跟您见上一面。”
“你怎么会知道我呢?”
“我仔细阅读过关于微软公司的大量文章。对于您本人我也略知一二,咱们俩有许多共同之处。”
“是吗?那么你能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我今年22岁,原是东京名校早稻田大学的学生。本打算毕业后回家经营一所私立学校的,可是半路迷上了计算机,于是便退学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比尔兴奋地站了起来:“我们年龄相同,又有着相似的经历,真是志同道合啊!”
“比尔·盖茨先生,如果您愿意,欢迎您到日本来做客。机票由我来解决,到那时我们再详谈,怎么样?”
“很遗憾,近期我非常忙,不能到日本去。不过3个月后,美国有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会议,我们可以在会上见面。那时我们就可以促膝谈心了。”
“很好,我会尽快与你见面。”
西胜彦果真来到了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安娜海姆的一次展销会上,同比尔见了面。
比尔和西胜彦谈了8个小时。“我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个人计算机将像电视机、录像机等电器一样,逐渐进入每个家庭。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必然成为一股滚滚洪流。”西胜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你的看法和我一样。
“我也一直看好计算机的发展前景。我要抓住计算机的灵魂——软件,推动这场革命。
“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今后把微软公司变成世界上家喻户晓的软件发行公司。”
“我愿意做微软公司在远东地区的代理人,把你的产品推广到全世界。”
两人签订了一项短短的合同,达成一笔超过1.5亿美元的交易。
在西胜彦的介绍下,日本电气公司的主管渡边先生同比尔见了面。
渡边在《华尔街日报》的访问报道中说:
我一直认为不打领带、吃着汉堡、喝着可乐、行事不加拘束的年轻人,才能够真正为个人电脑创造出适用的软件。因为个人电脑是属于年轻人的产业。
日本电气公司推出了他们的第一套个人电脑PC8001。
西胜彦捧着一份报纸说:“比尔·盖茨,你听说了吗,日立公司已宣布将可显示6行字的液晶显示器应用于生产。”
比尔说:“那又怎么样?”
“我突然有了个灵感,将这种液晶显示器应用于计算机,不是可以大大缩小计算机的体积吗!而且这种显示器体积小,便于携带。”
“还真有你的,西胜彦。计算机硬件你也要插一手。”
“我总能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不久的将来,一种微型计算机就会问世。”
“如果计算机小到可以随身携带,绝对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进步。”
两个年轻人开始着手微电脑的研究工作,全世界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诞生了。
当微软公司的股票准备上市时,比尔·盖茨再次邀请西胜彦:“西胜彦,到微软公司来吧,我可以给你安排一个全职的工作,报酬丰厚。”
“谢谢,比尔·盖茨。我愿意和你共事,却不打算把自己出卖给你!”
聘用传奇人物鲍默尔
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大,比尔又要搞软件开发,又要负责公司管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想找一个人帮助他管理公司。
于是,比尔请一个商人朋友纽曼为他物色一个懂公司管理的人才。
出乎比尔的意料,纽曼向比尔推荐的这个人竟然是史蒂夫·鲍默尔——比尔在哈佛时的同班同学,两人还是赌友。
纽曼对比尔介绍说:“鲍默尔毕业之后,又去了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可他没等拿到学位,就去一家公司干了一段时间。现在,他成了抢手人物,有好几家公司要找他做管理工作呢!”
比尔兴奋地说:“那么,我一定把他抢到手!”
1980年夏天,鲍默尔受聘到微软公司,职务是总裁助理,年薪50000美元。他和保罗成了比尔得力的左膀右臂。
鲍默尔身材结实,接近于矮胖,头发稀疏,好交际,性格外向,他是橄榄球队的经理以及大学的文学杂志出版人。鲍默尔在1977年获得了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鲍默尔来微软公司之前正在西雅图附近经营一家很小的软件公司。在鲍默尔寻求进入电影业未果后不久,他的哈佛伙伴打来了电话,他还没有忘记他们间的友谊。
比尔把鲍默尔请到了西雅图,与这位大学好友饮酒共餐,带着他面见自己的父母老盖茨和玛丽,陪同他周游全城。
那可不是微软公司在以后岁月里招募员工的方式,后来的招聘流程变得异常严格,没有人能够游览全城,更没有机会见到比尔的父母。然而,此时此刻比尔迫切需要鲍默尔,希望他能马上从商学院辍学。
比尔对他的穷追不舍让年轻的鲍默尔陷入了两难。他可以继续商学院的学业以取悦父亲。他父亲没有上过商学院,渴望自己的儿子能获得商学学位。或者,他可以接受好友的提议,以年薪50000美元和企业5%的股份的条件担任比尔的助手。
鲍默尔决定去微软公司工作,与比尔达成了这笔交易。比尔那时正跟朋友们在一艘帆船上,是拿船用电话跟他通话的。鲍默尔成了公司的第十一名员工。
鲍默尔作为微软公司的第一任商业经理,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员工很快就疏远了他,令他们大为不满的是鲍默尔所获得的丰厚工资。鲍默尔不会编写程序,他在斯坦福商学院度过了整整一年,他之所以能够进入公司主要是因为他和比尔曾经是哈佛的同窗好友。
当比尔给鲍默尔的确认函变得人所共知时,大戏在公司上下开演了。员工们互相探询:为什么比尔给了鲍默尔这么高的薪水?为什么比尔给了他5%的企业股份?
鲍默尔与比尔的关系太密切了,任何这类不满和流言难以发挥持久的影响。俩人似乎密不可分。鲍默尔不但把比尔办公室里的沙发一端当作自己的工作场地,而且还搬来与比尔居住在一起。
比尔与鲍默尔的关系对于微软公司的未来至关重要。比尔一直也在与其他同事密切共事,但是,再也没有其他人能够与他铸造出这样一种紧密的工作关系。
很久以后比尔说:“选择鲍默尔效力微软公司是他所作出过的最杰出的商业决策之一。鲍默尔不但可以完全值得信赖,而且还能分享比尔的愿景,并像他一样致力于微软公司的成功。”
比尔认为颇为有利的是,鲍默尔具有一种与他不同的能力集合,比尔能与之探讨想法并得到有根据的反馈意见。
比尔总结道:“激发具有卓越才华人员的益处是,不但可以使商业变得更加充满乐趣,而且还会真正获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