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实施

  • 湖南省委副书记戚和平要求:把农民受益作为实施“阳光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强调要把责任落实作为实施好“阳光工程”的重要保证。
  • 贵州省农业厅副厅长王臣礼说:“参加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就业后,为人多地少的我省农村,另辟一条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
  • 广西农业厅副厅长郑恒受说:“广西将强化措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转移质量,努力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地方品牌。”

河北架起农民增收桥梁

2004年5月16日,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河北省副省长付双建,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省政府于万魁副秘书长及省劳动保障厅、农业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中央驻冀及省直10多家新闻单位,参加了启动仪式。

国家6部委《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下发后,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

2004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劳动保障厅、农业厅、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建设厅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成立了河北省“阳光工程”领导小组,由副省长付双建任组长,有关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劳动保障厅。

6月10日,河北省政府召开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启动仪式暨项目培训工作会议。会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于万魁主持。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刘永富副部长、河北省政府付双建副省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刘志金厅长、省“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负责人和成员单位的处、科长、新闻单位记者,共计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付双建、刘永富作了重要讲话,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田芬,对本省“阳光工程”的实施提出了要求,并进行了全面部署。

农业、财政、教育、建设等部门的主管领导,先后做了表态性发言。这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河北省“阳光工程”全面启动。

为把“阳光工程”真正落到实处,河北省各市、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实施细则,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即以副市长、副县长为组长,以劳动保障、农业、财政、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了将“阳光工程”的任务目标与年终考核相挂钩的考核办法。

各市、县政府,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精神,相继召开专门会议,启动阳光工程,并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同时,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任务和各部门的职责,设立了专线电话,确定了办公地点,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由县政府统筹,乡、镇政府组织、培训基地承办、就业服务机构输出就业的协调有效,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使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扎实、稳步地开展起来。

来自农村的宋修银说,他每次到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地,总是思潮澎湃。

宋修银从小就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在他懂事后,一直都有一个愿望:提高父母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全家早日走上小康之路。

宋修银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多项农民培训工作,大大促进了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农民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使许多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无论是在家种田还是外出务工,千千万万农民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宋修银说:

我们家对“阳光工程”情有独钟,它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质的变化,是无法用文字表明的。

……

走进阳光培训,我父亲仿佛喝到一杯甘甜的清泉……

宋修银说,因为自己家在农村,亟需这样的培训来指导和帮助父母和乡亲们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

宋修银感谢“阳光工程”,并说:“珍爱人民的‘阳光工程’必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的厚爱。”

在河北省泊头市,有5万多名农民穿梭在农田和工厂之间,既不荒废土地,又不闲置手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两栖”农民。这些农民是上班进车间,下班忙农活。

如此多的农民能在家门口务工,得益于泊头市委、市政府发展特色工业的务实举措。

泊头铸造业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铸造之乡”,多年前就形成了铸造机械、环保设备和汽车模具三大特色产业。

围绕这3个特色产业,泊头市在项目推介和引进时,注重补足产业链条上的缺项,建成了一批符合本地人力资源和产业特点的项目,还按照集群发展的思路,积极建设乡镇工业小区。

交河镇的铸造和工量具工业区、四营镇的环保设备工业区、富镇的汽车配件工业区等,快速成长壮大,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随着特色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用工需求增加,泊头市越来越重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

全市12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都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所,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已覆盖了全部575个村庄。

就业培训中心、氩弧焊培训学校等10多所学校,被打造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按照企业订单编写教材,专业涉及数控、电工等10多个工种,相当于在农田和工厂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大大提高了就业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阳光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农民学到了技术,增加了收入,人民从心底里感谢政府实施的这一贴心的“阳光工程”。

海南省进行示范性培训

2004年6月1日,海南省有关部门,在海口市举办中西部11个贫困县、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标志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

这次培训班是从中西部11个市县农村中,没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招收年龄18至25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品德好、能吃苦耐劳的农村青年共600人,由10所有特色的职业学校承办,开设12种岗位的培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职业技能教育。

2004年7月14日,21岁的陈珍蝶和另外8名同学,到海口琼苑宾馆上班。

陈珍蝶是海南省首批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的学员,经过一个月的酒店服务培训后,7月14日这一天开始正式上岗。

从同年的6月1日开始,在海南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农业厅、财政厅、教育厅、人事劳动保障厅、科技厅、建设厅,联合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负责全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对各地组织实施“阳光工程”进行业务指导。

培训以短期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培训时间10至90天不等。

海南省各市、县,根据国家各个职业技能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

结合该省的实际情况,首次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保健、建筑、制造、服装、运输、修理、制药、农产品加工、旅游等。

省政府有关部门规定:

凡被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均可申请使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府扶持资金,并按规定降低收费标准。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采取多种形式给予补贴或资助。要由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严禁强迫命令,违背农民工意愿。

黄东是海口市东山镇的青年,20多岁,在海口市金凤凰技工培训学校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接受服装加工培训。

黄东说,是村委会的干部要求他们来参加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他以前没有听说过“阳光工程”,也不知道“阳光工程”是什么。

黄东说,镇政府指定村委会挑选一些青壮年劳动力来培训。参加培训,他们个人要付140元,其余的由政府替他们出钱。

黄东说自己原来在家里是和舅舅搞木工的,搞木工比搞服装辛苦多了。所以,他很愿意参加此次培训,努力学好技术。

李誉雄是来自海口市石山镇的青年,原来在家里帮助爸爸卖杂货。参加“阳光工程”的培训,是父亲告诉他的。

李誉雄说自己喜欢服装,现在基础学得很不错,基本上都会了,他希望能多学一点,学完了能到服装厂里更好地工作。

李誉雄还介绍说,他们学校实行包干制。每天7时40分上课,11时30分下课,下午14时30分上课,15时30分下课。

根据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要求,海南省有关部门组建了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据各个市县“阳光办公室”上报统计,全省共认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45个,其中公办单位37个,民办机构8个,初步建立起培训体系。

中央财政安排海南省“阳光工程”项目补助资金200万元,海南省财政配套安排“阳光工程”资金200万元,部分培训项目,各个市县根据财力,也安排了一些补助资金。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2004年,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开展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

在2004年,海南省“阳光工程”主体培训完成2.3万人,经培训转移就业的近2万人,完成了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达的“阳光工程”项目示范性培训任务。

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4年6月9日,福建省农办、省财政厅联合在福州市举行了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启动仪式暨项目管理培训会议。

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成员单位、各区市和22个“阳光工程”示范县、市、区农办分管主任、财政局分管局长,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建科技报》等新闻单位记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启动仪式上,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分别就“阳光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阳光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两个专题,向与会人员做了详细的介绍。

福建省清流县东华乡下戈村村民汤生意,在参加县里组织的烹饪培训后,10月初就在城区开办了“农家酒寨”,生意红红火火。

余朋乡农民陈菊花,参加电瓶车工培训后,举家进城就业,每月增收400余元。

福建省浦城县,是最早列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示范县之一。

各培训单位紧紧围绕着县工业园区用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用工和农业内部转移需求进行培训,帮助一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加强对“阳光工程”的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县人大方青孙副主任带领县政协、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农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验收组,于2008年9月1至3日,对浦城县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验收组认真听取了各培训学校开展培训情况的汇报,查阅了培训组织情况、教材教案、考试考核、就业安置及跟踪服务等相关材料。

同时,验收组先后深入到仙阳、九牧、永兴、古楼、富岭、水北街及工业园区等多家企业,通过打电话咨询和到企业与受训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验收组对各培训学校采取与县工业园区用工对接、与农业产业发展对接、与现代农业内部转移对接,把培训班办到企业、乡村,通过拓宽培训专业,提高培训技能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清流县是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县,他们在省里提出的“就业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逐家逐户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摸清农村劳动力底数,并以农村低保户、被征地农民、库区移民为就业扶贫重点,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清流县按照方便群众求学的原则,围绕全县发展珠绣、电子、服装加工、旅游、苗木花卉等产业和“就业订单”用工需求,编写教材,安排培训专业和教学点,并采取政府补贴等方法,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参训。

与此同时,县里从办班开始,就与用工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建立包括培训专业、参训时间、就业单位、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参训农民培训转移台账,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确保农民培训后,能够百分百的就业。

通过参加参训,清流县的这些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家庭平均现金收入增长25%。

“就业扶贫工程”的实施,为众多农家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江西多途径创新培训模式

2004年6月16日,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协调小组,在南昌召开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会,标志着江西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正式启动。

省政府副省长危朝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省农业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领导,到会并分别发言。

上饶市农业局、玉山县农业局、吉安县农业局、资溪县农业局、江西服装学院、赣州农校的代表,分别作了经验介绍。

早在2002年,江西省吉安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6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县之一,率先启动了农民工培训工作。

2003年12月,在全省农民教育工作会上,确定了依托“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南昌县、玉山县列为省级农民培训示范县。

试点示范县都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县农业部门牵头,县财政局、团委、妇联、教育局、劳动人事局、广播电视局等配合。

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农业局,下设招生处、培训处、就业处,依托职业学校建立了培训机构,并积极地展开了培训。基本形成了“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重点依托培训单位、实行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格局,为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方式和转移就业、配套服务、监督管理等有效机制,进行了初步地探索。

在这次“阳光工程”启动会议上,各区、市农业局科教科负责人,各项目县农业局、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江西省领导对本省实施“阳光工程”进行了工作部署,下发了《实施方案》。

为确保培训质量,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身上,建立了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明确职能分工,一级向一级负责。

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向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当场签订项目责任书,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也与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签订任务合同,逐级落实责任。

要求各项目实施县,在组织认定培训基地的工作中,要面向各类培训机构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择优确定项目实施单位。

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江西省各地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农民工培训的特点,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开设培训工种、确定培训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并坚持依托教育机构、就近方便农民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

首先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如安远县、浮梁县、南昌县、安源区、玉山县、吉安县、上高县等县,依托县职业中学等培训机构,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基地,农民自愿报名参加培训。

湖口县委、县政府批准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基地,并定编3人。

其次是集中培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为了方便农民,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

上饶市农业局不仅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和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引导性培训。而且,还进乡入村上门授课,把培训班办到了农家院。

玉山县在依托基地培训的基础上,举办流动培训班,将培训设备运到乡村,使农民不出门,就能接受技能培训,并且降低了学习成本,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此外,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各县积极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及经济发达的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用工情况,落实转移就业岗位,按照用工单位的需要,做到按“订单”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如湖口县与香港金怡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服装、电工等就业岗位1500余个。

玉山县与绍兴大发布业有限公司、浙江天圣控股集团公司、江阴市振宏印染有限公司、杭州赛尔美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联系了培训就业岗位5000余个,培训合格学员全部送往用工企业。

资溪县则以面包行业协会这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面包制作技术培训中心。

一批又一批学员通过培训学习,从过去的门外汉变成了技术能手,而且进一步做强做大了资溪面包产业。

同时,培训还利用长、中、短训相结合。如广昌县依托培训基地,面向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模具钳工、旅游服务、园林管理、食用菌栽培等专业,实行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大力开展一个月内短期培训,积极开展3个月的熟练工培训,结合学历教育,开展一年以上高级工培训。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流动性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地在确保大多数受训农民就业之外,还切实为农民工做好就业后服务工作。

乐平市委、市政府,在浙江省温州市设立了“江西省乐平市驻温州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成立后,取得了很好的作用。

浮梁县政府通过驻外办事处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积极为农民外出务工牵线搭桥。

由于采取了订单培训的方式,农民受训后,大多数都能顺利就业,就业率一般在70%至90%左右。

经过技能培训后,就业去向有3种类型:一是输出型,主要去向为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二是本地型,农民工培训后,主要就业方向是本县工业园区企业,如湖口县已培训的农民工,有80%是在本县工业园区企业中就业;三是自主创业型,通过培训,农民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选择自主择业。

特别是不少外出务工农民,在完成资本和经验的双重积累后,又纷纷回到家乡创办实体,以劳务经济反哺当地经济,通过“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外出一人”,不仅“致富一家”,而且“致富一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贵州省培训过程网络化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成了培训规划制定、培训基地认定、培训任务的分解和阳光工程组织机构建设等准备工作。

随后,在2004年6月24日,在贵阳召开“贵州省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启动暨项目管理培训会”。

省政府办公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

来自全省9个市、州、地农业局分管局长、“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人和13个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登齐,就如何提高对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抓好“阳光工程”的落实、加强组织协调,确保“阳光工程”的顺利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充分发挥好部门的综合作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省“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做好有关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针对农民的要求以及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及时加以解决。

王登齐强调:

要提高对实施“阳光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抓好“阳光工程”的落实,特别是要强化县级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作好监管、服务工作。

都匀、开阳、罗甸、玉屏等市、县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了交流发言。

省“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同志,就实施“阳光工程”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议认为,当前各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重点抓紧做好培训基地培训内容、收费标准的公告;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落实财政专项资金;要加强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做好信息交流等方面工作;要加强宣传报道,扩大影响。

会议强调,各市、州、地要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将本次会议精神,向部门党组作专题汇报,抓紧“阳光工程”的全面实施。

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实行“向外输出与就地转移并重”策略,抓好实训和岗前操作环节,强化与龙头企业对接机制,以“阳光工程”为平台,开展以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为重点的就近转移,提高转移就业率,实现由农民向技术工人转化。

毕节地区、黔南自治州,分别与上海科茂有限公司、香港联亚集团合肥制衣有限公司、上海杰克有限公司等联系,进行洽谈。

联亚集团承诺,毕节地区输出的劳工在联亚接受培训后,优秀学员可回乡当教员,把车工培训基地办成一所专门学校,打造自己的劳务品牌,让更多农村青年走向工厂。

黔南州福泉市“阳光办”经多次实地考察,选定广东东莞新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为农民工输出企业,为其培训急需的电子操作工。

培训合格后,由新亚公司来人来车,直接安排到厂就业,福泉市职业培训中心派专人护送。

通过用工信息平台、培训平台、生源平台的建设,黔南州构筑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体系,实现“阳光工程”培训全过程网络化,使培训延伸至乡镇村组。

通过选准优秀企业、培训合格员工、保证就业稳定、促进员工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创出黔南“阳光工程”的品牌。

不少广东企业主动到黔南联系,与当地培训机构签订“就业和培训合作”协议,建立“劳动力+培训+就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搭建了牢固平台。

黔西南州“阳光办”,组织输送经过培训的学员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就业,接着又组织各培训基地负责人到广东深圳、福建泉州、上海、北京等用工较多的发达地区,考察用工单位、职业介绍所的情况。

同时,对已输出学员在用工单位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跟踪访问。

黔西县“阳光办”还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福建石狮市达成劳务输出协议;纳雍县“阳光办”和织金县培训中心则奔赴长三角、珠三角进行劳务考察、签订用工协议,多次组织劳务输出,由政府补贴路费,深受农民欢迎。

将“阳光工程”实施在基层学校,是黔西南州的特色和突破口。

“阳光办”把重点放在未能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当中,首先进行引导性培训,愿意外出务工的再进行示范性培训,并安排外出就业。

依托信誉好的就业中介组织,搞好就业跟踪服务,让务工者安心工作。

同时,为完成全省沼气建设任务,省“阳光办”要求各市、州、地整合资源、对接市场,以“阳光工程”为平台,加大农村沼气技能培训力度,培训出的沼气技工深受欢迎,有些地方还出现争抢技工的现象。

贵州省已开设的培训专业有:机械制造、驾驶与维修、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焊工、建筑装饰、服装缝纫与加工、餐饮旅游服务、商业营销等10大类。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培训,省政府将“阳光工程”,列为省农业厅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

农业厅副厅长王臣礼说:

参加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就业后,工资大幅度提高,经培训转移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8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接近7000元。为人多地少的我省农村,另辟出一条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

辽宁培训取得多赢效果

2004年6月25日,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在沈阳召开了辽宁省实施“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

省农委、财政厅、劳动保障厅、教育厅、科技厅、建设厅的领导,以及各市农发局局长和科教科长、有关学校的领导和《农民日报》、《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参加了会议。

相关部门领导在这次会议上作了讲话,有关单位介绍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辽宁省锦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自省农委等部门《关于组织实施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下发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实践,积极探索,工作思路清晰,态度积极,方向明确,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锦州市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市里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志强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王广明任副组长、市农委等23个部委办局为成员的“锦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并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以及各乡、镇,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相继成立了领导机构,建立了服务组织,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

通过各种会议,锦州市传达贯彻了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文件精神。

在“阳光工程”后,锦州市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办公会、部门协调会以及各县、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工作汇报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举办了全市乡、镇长培训班。

按照省里要求,锦州市落实任务指标,建立健全了指导、监督、检查、信息统计等各项切实可行的管理、考评制度,制定了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创办了“简报”。

他们还利用锦州市农业信息网,开设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网页,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并进行专题报道,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氛围,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在培训基地的认定工作完成后,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对农广校、技校、职专、职教中心等符合条件的培训单位进行评估,有26家教育机构,被确定为锦州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培训内容包括服装加工、餐饮服务、汽车驾驶、美容美发等40余个专业,充分发挥了培训基地的带头作用。

此外,锦州市普遍制定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

在2004年8月15日,锦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库和信息网络,基本上实现了政策保障、资源共享、信息畅通的工作机制。

锦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采取了多种做法。首先是摸清底数,夯实基础,多形式、多渠道实施“阳光工程”。

凌海市自2004年6月份“阳光工程”启动以来,就把抓基础性工作,作为贯穿“阳光工程”始终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资源调查,摸清了底数,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

为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凌海市将当年的5000多名剩余劳动力的信息资料存入档案,市、乡、村建立了就业信息网,印发用工信息资料1万多份。

凌海市确定职教中心等6家培训机构,作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培训形式实现多渠道、多样化。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凌海市先后与省内外1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输送关系,实行订单培训,注重就业的安全性。

锦州市还做到宣传到位,服务保障,各部门齐抓共管。

黑山县在实施“阳光工程”上,层层下达劳务输出指标,实行目标管理。

同时,县里通过劳务输出机构和服务组织,把农业、劳动、财政、教育、工会、妇联、共青团等有关部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为了使全社会参与“阳光工程”这项活动中来,黑山县组织了“黑山人在外地”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在新闻媒体广泛推介黑山人在外地创业的事迹,在社会上反响很大。

为了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县里自上而下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保障组织,县里成立“劳务输出中心”,各乡、镇成立“劳务保障事务所”,各村、社区成立“劳务保障服务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

锦州市还兴办企业,活跃市场,就地就近转移劳动力安置。

凌海市大业乡,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全乡大部分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安置、自我服务的新路子。

为保证剩余劳力的转移就业,大业乡安排了3名专职人员常年抓,配备了微机和打印设备,设立了信息发布板,创办了“简报”。

全乡连续4年,免费为农民发送《致富信息》小册子2.7万份,还在41个村屯设立了信息发布窗口。

在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这个乡还新建400平方米的“培训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实了师资力量,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锦州市还注意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使原有培训机构重新焕发生机。

锦州市太和区地处城郊,原有农广校、农机校、职专、职高、电大和再就业培训中心等6家大小不等的教育机构。这些单位规模小、设备差、师资力量不足,直接掣肘着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了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这个区从“阳光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上级的有关政策,对现有培训资源存量进行了整合,将上述6个培训单位合并在一起,成立了统一的“区职教中心”,专门承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

资源整合后,该中心将形成3个教学区,占地总面积达40多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有3个电教室、120多台电脑,可供百余名学员同时使用。

还有服装加工、水电焊加工、餐饮服务、汽车驾驶维修等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4个实验实习基地,对内搞教学,对外搞加工。

实践证明,整合培训资源,不但使这个区的培训资产得以盘活,教育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而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锦州市还加强培训,注重转移,做好跟踪服务。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非常重视培训质量。

在培训学员中,锦州市农民工吴秋月在百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被北京中兴国际公司录用;北京朝阳区保安公司招用黑山人40名;北京市盛京超市,甚至把4名业务主管的工作,也给了锦州市推荐来的农民工。

北宁市正安镇正二村组织本村150多名农民工,到北京、沈阳、天津、长春等地生产和销售绿豆芽,并逐渐形成了气候。

锦州市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收到了政府满意、农民工知足、用人单位高兴的多赢效果。

甘肃放大阳光培训效应

2004年6月26至28日,甘肃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在兰州市举办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标志着全省“阳光工程”项目全面启动。

全省10个市和32个项目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和相关单位负责人近100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重点组织学习了6部委下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讨论《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意见》,对2004年全省培训转移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从2004年开始,甘肃省庆阳市承担实施了由国家农业、财政、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等6部委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

在省“阳光办”的大力指导下,通过市、县“阳光办”精心组织,各培训单位认真实施,广大学员积极参与。

庆阳市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落实质量建设要求,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输转模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全面完成了省上下达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探索出了适合庆阳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的新路子。

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阳光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庆阳市根据省“阳光办”的要求,成立了由农牧、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指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指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职责。

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同时,庆阳市“阳光办”制定下发了《庆阳市“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把“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农牧系统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内容之中。同各县、区农牧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其他业务工作同考核、同奖惩,实行有目标、有方案、有考评、有奖惩,靠实了项目实施工作责任。

同时,严格基地认定,科学分解任务。根据“阳光工程”项目基地认定办法,庆阳市各县、区“阳光办”,在广泛开展“阳光工程”项目宣传、公开招标程序与要求的基础上,成立评定小组,对辖区内申请培训单位,进行了走访了解和培训条件考察,对各培训单位进行了综合评定。

对经过认定的培训基地,各县、区报请市“阳光办”批准后,及时将培训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培训基地,并同各培训基地签订了培训任务责任书。

庆阳市还执行5项制度,强化项目监管。市各县、区“阳光办”,较好地执行了项目监管5项制度,保证了“阳光工程”项目培训输转工作有序进行。

这5项制度是:

一是建立公示制度。各县区“阳光办”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了各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标准、政府补贴标准、就业去向等内容,对外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二是执行第一节课制度。在培训班开班第一节课上,“阳光办”的同志能亲自检查招生简章,核实学员身分,讲解国家实施“阳光工程”重大意义,向农民讲明政府补助金额。

三是建立培训转移台账制度。对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每期学员从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住址、补助金额、收费情况、就业单位、联系方式进行了全面登记。

四是实行月报制度。县、区“阳光办”每月统计各培训单位的培训转移名单,及时报送省、市“阳光办”。

五是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各县“阳光办”在每个培训班次结束时,专门到学校核查,了解培训和就业情况。对就业的学员实行跟踪或深入农户的形式,了解转移就业情况。

各培训基地在完成培训任务后向县“阳光办”提出申请,县“阳光办”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培训基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然后进行全面自查。

市“阳光办”根据培训转移台账对各县区培训输转进行了专门核查。

通过“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庆阳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农民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该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庆阳市在2005年和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接受“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月均收入800多元以上,比在家务农的农民收入高约400元,比未受训农民工高出约200元。

庆阳市许多地方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富裕一方”的劳务输出效应。

山东扎实做好劳务输出

2004年6月28日,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会议在聊城召开,这标志着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

省政府陈延明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省农业厅副厅长庄文忠,介绍了全省“阳光工程”的安排和工作情况,并对“阳光工程”实施提出了具体意见。

在这次会议上,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与“阳光工程”实施县签订任务责任书;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与培训基地代表签订任务合同;培训基地代表与用工单位签订就业意向合同。

会议还举行了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并向学员代表发放培训卡和培训券。

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人,以及联络员、财政局农财处、科长、部分项目实施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人、部分培训单位代表和学员等共15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于国安主持。

陈延明副省长在讲话中指出:

一是要充分认识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搞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实施“阳光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转变工作方式,服务农民的有益探索。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把这件事抓紧抓实,切实抓出成效。

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推动“阳光工程”的顺利实施。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在提高培训效率、促进转移就业上下功夫;要注意调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不断扩大教育培训的规模。

三是要切实加强领导,搞好部门配合,做到通力协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扎扎实实抓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庄文忠,代表“阳光工程”办公室做了总结讲话,并就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安排情况、“阳光工程”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加强部门配合,齐心协力搞好“阳光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兴仁官庄村的李金刚,参加了由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铸造工专业的培训。

经过培训3个月之后,李金刚在高密众信铸造厂就业。

高密市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政府埋单的方式,进行免费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在短期内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并转移到二、三产业,最终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

“阳光工程”指导小组,确定了高密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3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依托基地培训资源优势,开设了铸造、纺织等11个技能培训专业。

通过订单式为主的短期培训,采取“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的方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创造条件。

同时,为需工企业输送和培养一批具有初级专业技能水平的职工队伍,为农民工和企业构建起了平台和桥梁。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在加快城市新片区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就要积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郭店镇结合实际情况,扎实做好劳务输出的文章,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

首先是强化服务,积极开拓劳务输出基地。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积极联络用工单位,为剩余劳动力牵线搭桥。

其次是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劳务工的就业能力。把劳务工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

五莲县在成功获得山东省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项目,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后,迅速组织实施,进展顺利。

山东省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项目,由该县农业局组织实施,与宏大食品有限公司协作。主要是在宏大公司实施建设出口农产品绿卡计划示范企业,形成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阳光工程”的大力开展,为山东省的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广大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湖南培训女性多业并举

2004年7月4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启动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吉芳主持。省委副书记戚和平、省政府副省长杨泰波、省委副秘书长段林毅、农业厅厅长余英生、财政厅副厅长石建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在长沙市设主会场,其余13个市、州设分会场。省“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各市、州“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项目县、市、区分管领导和“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财政局分管局长,以及培训单位代表、农民学员代表,共计6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富余劳动力达到1600多万。

为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湖南省成立了以杨泰波副省长为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农业厅厅长、财政厅厅长、劳动保障厅厅长为副组长,农业、财政、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农办、妇联、共青团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省农业厅。

各市州、项目县、市、区,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农业部等6部委《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要求,经省“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将国家6部委分配给本省的16万培训任务,分解到了90个县、市、区。

为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省财政安排配了800万元资金,并要求市州、县财政按中央财政1比0.3比0.2的比例,安排配套补助经费,同时要求各级财政适当安排“阳光工程”工作经费。

为规范“阳光工程”的实施,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了《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认定办法(试行)》。

两个《办法》从项目申报、基地认定、监督实施、经费补贴、检查验收等方面,为“阳光工程”加强监督管理,提供了科学和可操作性的依据。

在这次会议上,戚和平副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实施好“阳光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做到“三个到位”,即: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二是政策扶持要到位。三是工作措施要到位。

戚和平要求:

把农民受益作为实施“阳光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强调要把责任落实作为实施好“阳光工程”的重要保证。

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方便农民参加培训,物价等部门要严格对培训单位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审查,不准对受训农民实行滥收费。

杨泰波副省长强调:

实施“阳光工程”做到“四个保证”,突出“两个重点”。即保证补助资金全部用到农民身上,保证培训机构规范合格,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受训农民80%以上转移就业。

重点支持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支持订单培训。

省农业厅厅长余英生,代表省“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作了主题报告,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精神,准确把握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一是要明确“阳光工程”的目标任务;二是要准确把握“阳光工程”实施的原则;三是要对“阳光工程”的实施实行科学指导。

省财政厅石建辉副厅长,要求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阳光工程”的实施,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想方设法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严格资金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

在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湖南省各地相关部门采取了积极的推动措施,并初步取得了成效。

2004年10月22日,蓝山县浆洞待业青年吴志华,通过免费培训掌握技术,高高兴兴走进了该县铭发毛织厂上岗。

蓝山县像吴志华这样,通过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当年实现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3000余名。

自2004年7月以来,该县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及时启动“阳光工程”。

县政府拨出专款,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定单、定点、定向和委培等多种形式,免费开展毛织、家政、电脑、电子电工、美容美发等专业的职能技术培训。

同时,通过采取解决食宿困难、安置就业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的积极性。

特别是针对毛织企业熟练工缺乏的情况,由劳动保障和农业主管部门及时宣传“阳光工程”,各乡、镇办事处对参加技能培训及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摸底。

县就业服务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筹资30余万元,添置毛织机械设备100台,建立了毛织操作培训基地。

截止到2004年10月中旬,报名参加毛织操作培训的人员达1500余人,完成培训872人,并全部安全到当地的毛织企业就业,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矛盾。

在2004年10月,经湖南嘉禾县农广校培训的35名女电脑操作工,顺利与用人单位签定了用工合同。这是嘉禾县实施“阳光工程”后,第一批受益的女劳动力。

在2004年7月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嘉禾县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嘉禾县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2004年-2010年全县农民工培训计划实施意见》,计划明确6年内,完成2.1万名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实现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嘉禾县抓好培训机构资质认定,确定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和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主培训基地,分解了全年600名指导性培训任务。

县农业局积极筹措“阳光工程”启动资金,精心发布宣传广告,印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到乡镇,增加了全县广大农村女劳动力对“阳光工程”的了解,保证了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于传统角色的定位,农村妇女在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同时,需要兼顾家庭,操持家务。

因此,以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立足本村、本乡资源优势,多业并举,成为湖南省武陵区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30岁以下的新生劳动力,这部分女性以未婚为主,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头脑灵活,精力充沛,成为各行业最易吸纳的劳动力。

在武陵区全区7个乡、镇,80%以上有一技之长的年轻女性,多选择外出务工。她们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周边地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适合女性心灵手巧的制衣、制鞋、机械电子,以及美容美发、健身娱乐、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

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锻炼,这批人员中,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专业技能的人逐渐成为城市白领。

而30至45岁,以初中文化为主的骨干劳动力。这部分女性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力较强或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妇女,她们一般选择就近创业,或从事加工生产,或创办经济实体,或利用有限土地科学养殖、种植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带动一村一乡的发展。

她们热爱故土,善抓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闯敢干,创业较为成功。

武陵区农村涌现出来的一大批省、市、区级“双学双比”,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女能手、科技示范户、种养基地带头人,就属这一年龄层次的人。

如育苗大王谢金翠、养殖大户唐冲、皮蛋加工大户王秋珍等。

在这些典型人物的带动下,当地农村妇女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从一家一项、一户一品的常规竞赛,向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方向转化,已形成丹洲的柑桔苗圃、芦山的皮蛋加工、河洑的特种养殖开发、南坪的庭院经济等各具规模的龙头项目18余种,从事特色产业的妇女达150余人。

另一类是经济基础较差的妇女,因上有老下有小,难离故土,但有精力、能吃苦,多选择季节性就近打工。在区县附近从事家政服务、美容、餐饮,有的吸纳到烟厂、酱板鸭厂等效益好的企业,从事临时工作。

因她们离家不远,个人开销较少,打工所得能及时补贴家用,同时农忙能及时回归,打工、务农可以两方面兼顾。

如南坪岗乡腰路铺村,位于火车站大市场经济辐射地带,全村70%以上女劳动力,选择在火车站附近打零工。

50岁左右文化程度偏低的基本劳动力,由于她们劳动技能偏低,年龄偏大,多留守农村,从事传统小农业生产,进行以家庭为单位,以解决吃饭为目的的小规模、传统种植养殖业,在家带养孙子,支持儿女外出打工。

这部分人已成为稳定农村生产的基础力量,占农村现有农业劳动力比例的60%。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对农村女性自身来说,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改善了经济收入状况。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所体现的最明显变化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且这种经济收入随职业工种变化呈上升趋势。

二是社会地位的变化。妇女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不仅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许多妇女靠打工收入建起了新房,解决了孩子的教育经费,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在参加过程中,通过市场竞争的锻炼,其中一部分基础较好、肯学、肯干、善经营的人脱颖而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妇女典型。她们在促进武陵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劳动力价值最大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评价女性群体,农村女性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三是增强了妇女自身综合素质。农村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依赖走向独立,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妇女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大大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本领。她们不再是围着灶头、孩子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家庭主妇,一部分农村女性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进入村、支两委,当选区、乡两级人大、政协和党代会代表,积极参政议政。

通过“阳光工程”的大力开展,农村女性参与经济活动更具积极的成果和更大的意义。

广西大力举办推介洽谈会

2004年7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在毗邻广东的梧州市,举办了“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介洽谈会”,标志着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

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自治区农民工培训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领导、各市农业局局长和科教科、站长,部分县、市、区农业局局长,以及培训单位、用工单位和即将输送的农民工,共10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7月10日9时,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介洽谈会举行了开幕式。

广西农业厅副厅长郑恒受说: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民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渠道的拓宽,广东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民工的需求越来越多,广西将强化措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转移质量,努力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地方品牌。

开幕式后,广西农业厅的领导和梧州市领导,欢送农民工踏上征程。

农民工代表、藤县农民李梅说:

我们原本一无所成,这次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培训转变了观念,学到了一技之长,掌握了一定的务工本领。

而且,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使我们找到了合适的用工岗位。

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工作,树立广西农民工的良好形象。

大巴车徐徐开动,带领着农民工们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介洽谈会上,还举行了用工、培训和劳务输出协议签订仪式,来自广东、广西的近150家培训单位和用工企业,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

自2004年以来,广西始终把实施“阳光工程”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来抓。

在2008年2月23日上午,在广西灾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洽谈会上,贺州市172名经过培训的农民,踏上了开往广东的客车,前往广东各地签约单位地务工创业。

在这些经过培训的农民中,有一个叫何敬乐的人。何敬乐的家里因为雨雪冰冻灾害,使家里的收入遭受了损失。

如今,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何敬乐有了外出务工的机会。

何敬乐高兴地说:

今年,我家里虽然遭受了冰冻灾害,我家种的青菜、粮食都受到了损失,但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很关心,为我们创造了增收的机会。

通过这次“阳光工程”培训,还为我找到了工作,至少我家的生活不愁了。

此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荐洽谈会,吸引了1.1万多名有意向转移就业的农民,其中2500多农民工当场找到工作岗位。当场签订培训订单达1.5万多人。

广西把灾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确保农民在农业受灾的情况下,通过务工到达增收目的。

广西自治区农业厅总农艺师白先进说:

通过举办灾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介洽谈会,为培训单位和用工企业,搭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与转移的合作平台。

有了这个平台,就能更有效地实施定单和定向培训,提高灾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拓宽和畅通转移就业的渠道。

同时,对加快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做到农业损失劳务补,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程度,实现灾年农业增收,保持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有了一定的保证。

北京通州推动技能培训

在2006年,借助实施“阳光工程”和中央新一轮惠农政策的有利机遇,北京市通州区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到2006年7月底,通州区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1万多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5.6%。

通州区劳动保障局坚持以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整合培训资源,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实用性和适应性。

在工作中,通州区基层各部门重视程度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结合区位优势,围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举办果树、农艺、花卉等专业培训班100多期。

一些农村劳动力还主动要求举办培训班,这表明技能培训促就业的意识,在农村劳动力中进一步增强。

同时,通州区根据乡、镇产业的特色,一产重点开展了农艺工、果树工、菌类种植等专业培训,二、三产业则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转移培训工作。

此外,培训的方式也更加地灵活。结合镇级转移培训基地和村级培训分站的建设,把培训办到村里,办到田间地头。

面对社会人才高素质化的新形势,通州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过程中,坚持多方位培训,确保就业的广泛性。

有关部门特别注重订单培训,培训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或就业需要,开展定向、定点、定量培训,采取就近、免费、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培训资源。

针对农民就业需求,以“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形式,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士,组织开展职业技术和技能短训。

培训合格的学员,直接到用人单位工作。这种技能培训,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在2006年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等级培训4000多人,非等级培训6000多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3.2%。

为推动妇女就业工作的开展,在2005年,通州区妇联在全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妇联中,开展妇女培训就业工作擂台赛。

各参赛妇联制定妇女培训就业方案和措施,建立妇女培训就业工作联系卡。

活动设达标奖和擂主奖。乡镇的就业人数在当年达到400人,街道达到200人,可获达标奖。在达标的基础上,评出擂主。

擂台赛活动开展之后,各级妇联干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他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妇女就业培训力度,充分发动村妇代会妇女典型、妇女代表、“妇”字号基地作用,为妇女就业工作做贡献。

如通州区张家湾镇,为推动妇女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结合擂台赛活动,推出“一赛、一卡、一社”的工作路线。

“一赛”,即以“真情激发择业观,共同开拓就业路”为主题,在全镇妇女中开展就业工作擂台赛,实现妇女就业2700人,新增妇女就业500余人。

“一卡”,即在57个村的妇代会中,建立“再就业联系卡”,要求每个妇代会干部至少解决10人以上妇女就业。

“一社”,即建立“姐妹缘编织社”,挖掘和开发民间手工艺行业人力资源,带动妇女就业。

宋庄镇妇联也积极以妇女培训就业擂台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实用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的开展,促进了更多的困难的家庭找到了就业的出路,解决了经济窘境。与此同时,也有利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川抓培训助民过难关

在2009年2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思延乡、龙门乡的150多名农民工,正在接受电动缝纫的紧张培训。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大规模裁员,导致不少农民工失业返乡,形成农民工返乡潮。

雅安市是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后,农民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来自外出务工。

如果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及时地、妥善地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牵动着雅安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相关涉农部门人员的心。为了解决好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视金融危机为发展契机,千方百计地拓宽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使返乡农民工,掌握一定的技能,以便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为了解农民工的诉求,雅安市迅速地开辟了就业绿色通道。在2008年10月,雅安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返乡农民工预警监测周报制度,对各地返乡农民工进行登记。

宝兴县经过落实返乡农民工相关优惠政策,大规模地开展了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引导鼓励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协调区域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在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等方面,有关部门尽量多使用农民工,切实促进返乡失业农民工再就业。为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有关部门还举办了各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过去,劳务培训存在涉及部门多,培训时间短等问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2007年,雅安市除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外,还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培训基地和重点用工企业。农民工的培训时间,达到了3个月,培训最低目标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初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此外,各级各部门还举办了“阳光工程培训”、“品牌工程培训”、“劳务扶贫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温暖工程培训”等。

仅在2008年,1.6万余人通过劳动部门定点机构,接受了免费技能培训。1.4万余人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后转移就业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