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美国)
有这么一种看法: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多高,看它的歌剧院就知道了。这种观点,不分国家、历史,不讲文化差异,实在失之武断。但若真把剧院当作城市文化风彩的一面橱窗,那再没什么能比大都会歌剧院
(Metropolitan OperaHouse)更好地展示纽约这座国际商业中心的气派了。现在这座大都会歌剧院建成于 1965 年,是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核心部
分,它的建筑风格,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规模庞大,能容纳 4 000 多名观众,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大剧院之一。
除了大都会歌剧院之外,纽约市还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交响乐团和大名鼎鼎的百老汇歌舞剧院,这几处地方,历史都不算长,要和旧大陆那些久享盛名的艺术团体比起来,只好算是小兄弟。纽约爱乐乐团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 1842 年,而大都会歌剧院则是直到 1883 年才成立。
美国独立之初,文化娱乐事业,远不像今天这么发达。那时,即便是上流社会的观众,除了一种叙事歌剧(以流行曲调填新词的杂烩)和偶而来访的意大利歌剧之外,别无可看。产自美国本土的作品,更加寥寥无几。在 1781 年,倒是上演过一出美国人创作的音乐喜剧,名为《密涅瓦神殿》,华盛顿亲自出席观看。但这多半不是为了剧作,而是为了作者。此人名叫弗朗西斯·霍普金斯,却不是个藉藉无名之辈,他出身律师,当过法官,还签署过《独立宣言》,据考证,美国的星条旗就是出自他的设计。可以想象,这出戏现在早已失传了。
到 19 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美国独霸天下,几乎就成了歌剧的同义词。1854 年,纽约市建成了一座音乐学会歌剧院,此后的几十年里,威尔第的大部分歌剧,都在这儿首次与美国观众见面。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想在这座剧院里享到包厢的特权,是太难了。
有一批纽约的豪商巨贾,就因为无法坐到包厢,觉得很没面子,而愤愤不平。愤愤不平的结果,是要另起炉灶,盖一座属于自己的大歌剧院。这些人
都是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大款,为了要当一回歌剧院的主人,他们一下子认捐了一笔 80 万美金的巨款。于是就产生了一座大都会歌剧院。有趣的是,
这些人在 1892 年剧院大火之后,曾一度收回过经营权,看他们的经营方法, 就不难窥其心态于一斑:这个名为大都会歌剧院不动产公司的机构,把剧院租给每一个成功的制作人,却不收一文钱的租金,他们所要求的,只是使用包厢的特权。
剧院的选址,是在百老汇第 39 大街和第 40 大街之间。说来难以置信, 建筑师 J·C·凯第平生还从没盖过一座剧院,据说他以此为荣,夸口说他这辈子从未进过任何一家剧院。
到 1883 年 10 月 22 日,大都会歌剧院正式落成开幕,当时耗资 173 200 美元。剧院的外表,因为用朴实的黄砖,看起来单调乏味,但内里极其豪奢, 单是一个华丽的马蹄形观众大厅,就耗去了大部分建筑资金。观众厅有 4 层,
122 个包厢,音效据说非常好,不过为了突出主楼层,而舍弃了两层楼座, 大部分的观众,视线都很差。另外蹩脚的舞台装备,也拖了剧院的后腿。
大都会歌剧院的首演剧目,是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浮士德》,之后便推出了一系列意大利作品。不过它在经济效益上出师不利,第一季就大大蚀了一笔。于是股东们收回经营权,委任指挥家列奥波德·达姆罗什为剧院的艺术指导。
达姆罗什是德国人,由医学博士改行干指挥,在当时的纽约音乐界,举足轻重。他使剧院改换门庭,大演德国剧目,还举行了瓦格纳《女武神》的美国首演。可是一个演出季还没结束,达姆罗什一病身亡,他的幼子沃尔特继任指导,这就正式开始了大都会歌剧院历史上的“德国时期”。此时不但瓦格纳后期的几部大作,从《名歌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到《尼伯龙根指环》,全都得以上演,而且所有剧目,不论国别,一律用德语演出。
20 世纪初,大都会歌剧院的经理是位奥地利人,名叫海因里希·康瑞德, 他替剧院招揽来两位传奇性的大明星:意大利男高音卡鲁索和俄国男低音夏里亚宾。另外他还做了两件惊人之举出来。
头一件,他悍然侵犯德国人的知识产权,在瓦格纳的绝笔之作《帕西法尔》版权期满之前,抢先在大都会歌剧院将它搬上舞台,结果惹得盘据拜罗伊特的瓦格纳家族大为光火。此前这部名剧,在拜罗伊特以外的地方,还从未亮过相。第二件事,他企图力排众议,在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此剧是由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的同名剧本改编而来,要知其时王尔德的大名,足以令一班自命高尚的绅士淑女们掩耳不迭,而被目为瓦格纳衣钵传人的施特劳斯,其音乐的激进与大胆,也很为时人诟病。总而言之,在纽约当时保守的舆论界看来,演出《莎乐美》,简直就是亵渎圣经, 有伤风化,所以演出计划最终只得胎死腹中。
但康瑞德的魄力,还不止于此。大作曲家马勒,时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经过 10 年励精图治,正将该剧院的水平,提升至历史性的巅峰,却为了人事上的波澜,而不安于位。大都会歌剧院于是抓住时机,将他聘来。1908 年元旦,马勒正式在大都会登台演出。
康瑞德的继任者里,有一位加蒂一卡萨扎,他是米兰斯卡拉剧院的原总监。他从米兰请来另一位指挥界的巨人,这个人,不消说,就是托斯卡尼尼。
为了使两位指挥大师配合演出,大都会剧院特别安排了一种双头制,托斯卡尼尼任首席指挥,马勒则是德国歌剧的首席指挥。这两人都以独断专行而知名,配合的效果,也不理想,但这一时期前后,大都会歌剧院名家荟萃,灿若星河,推出了 100 多部作品,演出几千场,几乎场场精彩,真正使得大都会歌剧院名扬全球。
此时的大都会歌剧院,早把它当初的对手——音乐学会歌剧院挤掉,自己取而代之,成了纽约市的头号歌剧院(音乐学会歌剧院后来改成剧院,再后来沦为电影院,最后在 1925 年拆掉了)。它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另一个新崛起的劲敌,德国移民奥斯卡·哈默斯坦创办的曼哈顿歌剧院。哈默斯坦是个商人,机敏精明,靠发明雪茄机起家,我们熟知的剧作家哈默斯坦二世(《音乐之声》、《俄克拉亥马》、《国王与我》的作者),就是他的孙子。
哈默斯坦招聘优秀演员,推出时新戏码,大都会不敢演的《莎乐美》, 他也照演不误,一时间来势汹汹,大有将大都会歌剧院压倒之势。
只不过大都会不动产公司到底财大气粗,1910 年,它出价 120 万美金, 买断了哈默斯坦的股权,附带剥夺他 10 年之内在纽约上演歌剧的权利。哈默斯坦改往伦敦另谋发展,却不敌那里的皇家科文特花园剧院,铩羽而归,等他想返回纽约,重操旧业时,又被大都会歌剧院依照条约,明白禁止。此时的大都会歌剧院,真正成了纽约众多剧院中的霸主。
可惜好景不长。1929 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使大都会歌剧院历年攒下的上百万盈余,全都迅速耗尽。巨额的赤字,吓跑了成批的有钱股东,1932 年, 股份制的公司解散,代之以会员制的大都会歌剧协会。
山穷水尽的剧院,想尽法子要摆脱危机。而想来想去想出的办法,也不外是节用与开源两条。节用就要减薪,也减少演出的场次;开源更加简单, 就是向公众募捐。这倒引出了一桩前所未闻的新鲜事儿——现场直播演出实况。
先说公众对募捐的反应。反应相当热烈,一个筹金组织在 1932 年春就募
到了 15 万美金,第二年,还有一个团体发起了一场“拯救大都会运动”。1935 年,一位很有影响的贝尔蒙特夫人组织起一个“大都会歌剧院协会”,协会出版周刊,发行唱片,资助演出,会员最初有 2 000 人,后来发展到数万人参加。他们还组织剧院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演出,这一系列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演出季的周六下午进行现场转播。
历史上第一次转播活动,是在 1931 年岁末最后一天,当时剧院上演的是洪佩尔丁克的作品,转播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后便保留下来,到现在, 美国、加拿大,直到波多黎各,都可以收到这种周六下午的现场广播。后来在 1977 年 3 月 15 日,更进行了第一场电视转播,当时出演主角的,是帕瓦罗蒂和斯科托。
二战结束后,大都会歌剧院的情形,算是时逢太平盛世,经济状况非常稳定。这也因为有朱利亚德基金会和卡内基公司这样的靠山,常常慷慨解囊的缘故。50 年代贝尔蒙特夫人还赞助成立了一个“大都会歌剧院国家评议会”,会员个个是百万富翁,他们每年随便拿出点钱来,就能凑一笔数额不小的捐款,剧院当然不用再为每场演出赚不赚钱这类事情操心了。
这个时候,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都争先恐后与大都会歌剧院签约。卡拉斯、苔芭尔迪、洛斯安洁丽斯、卡巴耶、施瓦茨科普夫、普赖斯、斯苔芳
诺、比约林、莫纳科⋯⋯一直到帕瓦罗蒂和多明戈,所有这些显赫的名字, 都曾印在大都会歌剧院的节目单上。1955 年,伟大的黑人女歌唱家玛丽·安德森,在威尔第的《假面舞会》中登台演出,她成为大都会历史上第一位黑人首席歌手。
曾经发起过爱丁堡音乐节的鲁道夫·宾爵士,从 50 年代起,在大都会当
了 20 多年经理,原本 30 周的演出季,在他手里增加到 45 周。1966 年,剧院喜庆乔迁,搬到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新址。
这年 4 月 16 日,剧院用美国作曲家巴伯特为约写的歌剧《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作首演,正式开幕演出。新剧院的设计者是建筑师华莱士·哈里森,耗资 4 570 万美元。
这是座现代化的剧院,装备极为完善。观众大厅仍是传统的马蹄形,有座席 3 788 个,如若加上站席,和特别照顾残疾、病人的轮椅,总共能容下
4 077 人。建筑的规模,可以称得上是庞大无比。观众厅体积很大,平均有24 米高,周围五层楼座,分三面环绕,其中两侧的是浅楼座,二层是包厢。剧院的门厅也是高大宏伟,由这儿,观众可以从外面的广场直接进入剧院, 另有一条路线,由专设的地下门厅走,观众可以从地下停车场,经过门厅, 就有一应齐全的大楼梯、自动扶梯、电梯,引他们直通各层楼座的休息室。
舞台不但面积大,而且满布着各种精巧复杂的机械装置。
■
大都会歌剧院横剖图
主台上装着 7 块升降台,以 15 厘米为一级,能从台面上升或下降各 3
米,每块升降台都有 18 米长。有了这些升降台,上可搭出山陵台殿,下可表现湖海江河,舞台设计更加灵活方便。两边侧台上的车台;都可以分成小块单独运动,凡 9 米以下的布景,全能靠它迅速更换。后舞台上则有一个直径
18 米的转台,能开到主表演区上旋转。乐队所在的乐池,也分做前后两块, 可以上下升降。剧院的主台宽 30 米,深 24.6 米,高 33 米。
大都会歌剧院的设备先进,还表现在它率先使用了一套机械化驱动机构,叫做“无平衡重式电动吊杆”。“吊杆”这种装备,悬在主台上方,演出时挂布景、吊大幕、打灯光全得靠它,是舞台上最重要、最有用的设备。大都会歌剧院的这套吊杆,电力驱动,性能极好,25 米深的舞台上,密布着109 道布景吊杆,外加 8 道灯光吊杆,这么复杂精致的机械,居然只消用一个人编程操作,一个人插接转换就能控制。哪怕是整整一场布景,只要按一下专设的开关,安装布置就一毫不差地完成了。可见规模庞大,功能巧妙的现代化机械设施,对于舞台表演艺术,能起到多么巨大的辅助作用。
主台上有一个圆天幕,从三面包围了表演区,这是德国式舞台的传统, 天幕的面积,有 2 639 平方米。剧院后面有专设的车间,制作各式服装、布
景、道具。大大小小的排练厅有 20 多间,其中 3 间大排练厅,还可以作合成舞台用。
这座剧院在建筑设计上,是现代化的外观,先进的科技,与传统的马蹄形观众大厅的完美结合。另外剧院的观众厅采用木质装璜,杰出的音效,比老剧院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都会歌剧院除了有周六下午的实况转播外,还常在纽约的公园举行夏季演出。著名的美国指挥家詹姆斯·莱文,从 1975 年起,一直任剧院的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