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阿比剧院(爱尔兰)
20 世纪初的大不列颠帝国,凭着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和对海外殖民地的劫掠,一时富甲天下,国势如日中天,新的财富,带来新的闲暇,大批的暴发商人和贵族,坐食利息,养尊处优,看戏、打猎成了他们主要的消遣。应运而生的,是伦敦西区一座座新兴的商业性剧院,它们既是娱乐的好去处, 又是社交场所,大都装饰得富丽堂皇,高雅别致,每到演出时,总是一派宝
马香车、士女如云的繁华气象。
不过在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爱尔兰,情况却迥然不同。1904 年,在它的首府都柏林的阿比街上,诞生了一座小型剧院,它容人不过五百,外貌与其说朴素,不如说是寒酸,全靠一位热心的英国女士掏钱赞助,才由下阿比街上破旧不堪的机械工人剧院,连同邻近的市内陈尸所,一起改建而成,这就是日后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堡垒,名闻全球的阿比剧院(Abbey Theatre)。阿比剧院的核心人物,有 192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威廉·巴特
勒·叶芝;作家格雷高里夫人,她是一位殖民地总督的遗孀;象征主义剧作家辛格(旧译泌孤);和稍后出场的无产阶级作家、共产党员肖恩·奥凯西。
自从 12 世纪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后,爱尔兰传统的文化艺术,一直有被英式文化淹没的危险,直到近世,它本土的大作家,要么像乔伊斯背井离乡, 要么像萧伯纳、王尔德那样,到英国谋发展。但是爱尔兰的有识之士,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奋力维痪土的大作家,要么像乔伊斯背井离乡,要么像萧伯纳、王尔德那样,到英国谋发展。但是爱尔兰的有识之士,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奋力维护。1898 年,叶芝和格雷高里夫人联合倡议, 要筹建一座永久性的民族剧院。一年以后,成立了爱尔兰文学剧院,后来又合并了演员费伊兄弟的剧团,改名为“爱尔兰民族剧社”。最初,剧团是租地演出。到了 1903 年,他们在伦敦有一次公演,大获成功,更赢得了一位富
家小姐安妮·霍尼曼的青睐,拜她慷慨解囊之赐,剧社终于在 1904 年有了自己的基地——阿比剧院。
创建之初,阿比剧院的日子十分不好过。前文说过,它的场地太过狭小, 观众有限,收入微薄,只能是惨淡经营。顺便说明一下,剧场建筑,按照各自上演的剧种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歌舞剧院、话剧院、各种地方戏的戏场, 以及音乐厅、曲艺场、杂技场、木偶剧场等等。阿比剧院是话剧院。话剧院的规模和歌剧院不能比,既没那么多演员,也用不着那么大的舞台。再者话剧艺术讲究表演逼真,生动细腻,演员在台上一言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该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这类剧院,视距不宜太远,观众厅不宜太大, 一般都在 800 到 1000 个座位左右。阿比剧院的 500 座容量,在话剧院里, 也还嫌小,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它在剧院的经营管理方面所做的探索,竟然会在日后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小剧场运动”。这是后话。
再说当时阿比剧院经营不利的原因,还在于它的创新试验精神。阿比剧院上演的剧作,大量运用传统的凯尔特神话、方言、史诗,像宗教和政治这么敏感的问题,也敢大胆涉及,所以保守的观众,往往接受不了。例如 1907 年,辛格的一出名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在阿比剧院首演,剧中嘲讽了爱尔兰一些闭塞落后的现象,激恼了观众,以至于引发了一场骚乱!
1916 年复活节起义被英国镇压后,爱尔兰人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而这时的阿比剧院却日益脱离现实,因而既失去了观众,也失掉了一些优秀的演员,经济越发入不敷出。不过从 1924 年起,阿比剧院成了英语国家中第一个
有国家津贴的剧院:新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政府,每年为它提供 850 镑经费。钱虽不多,也缓解了剧院拮据的境况。但真正扭转了剧院困窘局面的,却是一位工人,名叫肖恩·奥凯西。
奥凯西的第一个剧本《枪手的影子》在阿比剧院上演,就造成了轰动, 剧院居然破天荒挂出了座满的牌子。为了看戏,工人和学生们不管刮风下雨, 排着长队等一张低价座票。第二部戏《朱诺与孔雀》更加成功,演出只好顺
延一周,又创了阿比剧院的历史纪录。不过这时作者是在干什么呢?他在当修路工,整天干着搅拌水泥的重活儿!奥凯西家境贫苦,自幼丧父,体弱多病,眼睛半盲,几乎没上过学,是个地地道道的自学成材者,但却凭着一己之力,挽救了阿比剧院在艺术上和经济上的破产。
1913 到 1923 年,爱尔兰有过 10 年内战,爱尔兰共和军的内部,也分作保守、激进两派,骨肉相残。而社会主义者奥凯西,面对着冷枪横飞,瓦砾遍地,暴力所及,连孩子也不能幸免的恐怖景象,产生了怀疑。因而在下一部戏《犁与星》中,对自己亲身参加过的复活节起义,暗寓讽刺,可想而知, 这被当成了大不敬的行为。《犁与星》的首演才进行到一半,阿比剧院里已是嘘声、口哨声、爱国歌曲响成一片。对话听不见,演员只好像演哑剧一样打手势。再后来,剧院里破鞋与烂菜齐飞,恶臭的瓦斯弹被引爆,狂怒的观众冲上舞台,演员们毫不示弱,双方拳脚相加,打成一团。在这一片混乱中, 叶芝阔步走上舞台,他毫不理会台下怒气冲天的观众,盛赞奥凯西的剧作。一场大乱,就这样被这位德高望重的爱尔兰文坛主帅平息下来。
遗憾的是,叶芝与奥凯西的艺术倾向分歧很深,尤其在要不要直接参与社会斗争方面,两人针锋相对。最终叶芝拒演奥凯西的剧作《银杯》,触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自尊心极强的奥凯西,从此与阿比剧院决裂。这对阿比剧院的前途,以及奥凯西的戏剧事业,都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多年以后, 两人方始握手言和,互相谅解,但毕竟为时已太晚。
1951 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剧院。剧团借用一家啤酒厂的厅房,坚持演出,
不久迁入女王剧场。直到 1964 年,才有一座新的剧场,在老阿比剧院的遗址上破土动工。由建筑师斯科特和剧场设计专家桑瑞尔设计的这座剧院,不论是施工人员和建筑材料,全都出自爱尔兰本地,爱尔兰政府还负担了全部资金的 1/5。1966 年 7 月 18 日,新阿比剧院正式开幕,这是一座灰色砖块砌成的方形建筑物,造型庄重,线条简朴,能够容纳 600 名以上的观众。剧院耗
费资金 168 万美元,其建筑观念,非常新颖。
多年以来,阿比剧院在全球戏剧界的影响,十分重要。它培养出的优秀演员,后来都扬名于纽约、伦敦、好莱坞,而且它在小型剧院的经营、管理上,堪称典范。研究戏剧史的专家曾经指出,若没有阿比剧院开其先河,数以百计的小型剧团,都无法成立;美国的小剧场运动,也是源自阿比剧院。尽管自二战以后,阿比剧院的影响力已渐式微,也没有推出什么重要的新作, 但它在全世界的戏剧界,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