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药材类
1.黄麻
椴树科黄麻属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又名络麻、绿麻、荚头麻。长果黄麻起源于中国;圆果黄麻原产印度、巴基斯坦。主产国孟加拉、印度和中国,次为巴西、尼泊尔、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其中孟加拉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中国主产区为广东、浙江、台湾等省。
黄麻属约有40个种。有栽培价值的是圆果黄麻和长果黄麻。黄麻主根入土深1米左右。茎高2~5米,粗1.5~2厘米,青、红或紫色。叶卵圆至披针形。聚伞花序,花黄色。蒴果。长果黄麻为圆筒形蒴果,长5~8厘米,种子墨绿或灰黑色。圆果黄麻为球形蒴果,有纵棱和疣状突起,种子褐色。黄麻系热带或亚热带的短日照作物。长果黄麻对日照反应更为敏感。南种北引种植,可延长营养生长期,提高纤维产量。
中国栽培黄麻的历史悠久。主要产区在长江以南,以浙江、广东、台湾三省栽培面积较大。
直根系,有主根和侧面根,主根长达1m左右。茎直立,圆柱形,带有深浅不同的绿、红、紫等颜色。表面光滑或稍粗糙,叶为完全叶,互生,螺旋形排列。子叶两片,圆形。真叶披针形或卵圆形,叶端尖、边缘有锯齿,叶片基部两侧面各有一个须状物,称为叶须。在叶柄基部两侧面各有一片尖形狭长的小托叶,绿色或红色,脱落早。花为聚伞花序,丛生。长果种一般2-3朵,圆果处一般2-6朵。花小,黄色。长果种的花比圆果种的大些。雄蕊黄色,雌蕊一个,柱头短,圆果种的子房、蒴果球形;长果种的子房、蒴果圆柱形。圆果种每果有种子30-50粒,成熟后呈褐色,种子较大,千粒重3g左右;长果种每果有种子100-200粒,呈墨绿色或灰黑色,种子较小,千粒重2g左右。
黄麻适于高温和多雨气候。发芽适宜温度25-28℃。土壤水分和温度适宜,播种后4-6天即可出苗。为短日性植物。适于土层深厚、肥力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一生可分为苗期、旺长期、现蕾开花期和结果期。圆果种天然异交率在5%以下,为自花授粉作物;长果种为8-17%,属常异花授粉作物。
黄麻的栽培
一、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立高产稳产麻田
黄麻高产的基本条件是土、肥、水,有疏松、肥沃的土壤,并且能灌能排,为高产稳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部分麻区还不能进行灌溉,施肥水平也不高,是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麻区要发动群众,大搞以土、肥、水为中心的麻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
黄麻地的基本建设,首先要解决灌水问题,同时疏通排水沟渠,做到旱能自流灌溉,雨水能自动排干。其次,要平整土地,实现园田化,使它便于灌排和机械作业的要求。第三,要积极进行土壤改良,深翻6-8寸,增施有机肥料,间种绿肥或纯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第四,在缺水沤麻的地方,要搞好沤麻池、塘的建设,可以把原有的池、塘、水渠进行修整和加深,用来沤麻,也可以利用麻田沤麻,即收麻后,把麻田四周田埂加高2尺左右,蓄水沤麻。
二、轮作与套种
黄麻不宜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作过久,易发生病害,特别是根线虫病,引起死麻,降低纤维产量和品质。连作改轮作能有效地控制根线虫病的发生,改良土壤提高产量。
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有稻麻轮作,棉、麻轮作和旱粮豆类与麻轮作等。
1.稻、麻轮作这种水旱轮作方式,改变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对于黄麻由于根深叶茂,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渗水性和保肥力;栽培水稻,由于淹水能减少黄麻根线虫病和杂草。所以稻、麻都有显著增产的效果。
2.棉、麻轮作种1-2年棉花,再种黄麻,有利于减少病害和杂草,也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不但黄麻增产,棉花也增产。但常出现麻地种棉,棉花徒长的现象,要注意加以控制。
3.旱粮或豆类与麻轮作这种轮作方式,也和棉、麻轮作一样,能够减少黄麻病害,改良土壤结构,两者都能增产。特别是豆、麻轮作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它能使土壤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于黄麻的生长,花生和黄麻轮作,效果也很好。高粱、甘薯、玉米和黄麻轮作,吸肥能力较强,要注意增施肥料。
套种的方式有:1.稻底麻;2.花生底麻;3.春花套种黄麻;4.蚕豆、小麦或油菜套种黄麻。
套种的好处:实行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是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入的重要途径。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前、后作物在季节上的关系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套种是解决这个矛盾,实现粮、麻等全面丰收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一播全苗,培育壮苗
长江流域麻区,黄麻播种时,长因阴雨连绵,低温多湿,造成烂种、死芽。一播全苗的主要措施,是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讲究整地和播种质量,适时播种,注意排水。出苗后必须早管,促苗早发,培育壮苗,为丰产打下基础。
1.讲究整地质量
黄麻的根系发达,入土教深,吸水吸肥力强。深耕可以加深耕作层,使主根向下伸长,侧根向四周扩展,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增强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并有拟制杂草和地下虫害发生作用,增产效果显著。深耕时间一般在前作物播种前或收获后进行,深翻6-7寸。如果冬作物是蚕豆、小麦、油菜套种黄麻的,也必须在年前用犁在行间深翻一次,再在播种前进行松土除草,使土壤疏松。
黄麻种子细小,顶土力弱,整地必须力求精细。一般在耙碎土块,整平畦面,达到深、细、平、伏的要求,才能利于麻苗出土、扎根,达到全苗。畦面宽度视地势、土质而异,低洼或粘土容易渍水的,畦面宜窄些;地势较高或沙性土壤,畦面可适当宽些;一般畦宽6-8尺,沟宽8寸左右,便于排水和田间操作。
2.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是达到一播全苗,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过早,气温低,出苗与保苗困难。同时麻苗在短日照条件下容易出现旱花,影响纤维产量和品质;播种过迟,缩短了营养生长期,麻株矮小,纤维产量低。一般当地下5厘米土温稳定在15℃以上,日照不短于12.5小时就可播种。有前作物的必须争取适时套种。在黄麻播种期间,我国多数黄麻产区,常有寒潮出现,各地应在适宜播种期内,根据当地天气变化,抓住“冷尾暖头”,集中优势兵力,抢晴快播。
播种前种子要进行风选或水选,去掉秕籽和杂质,选晴天2-3天,再用种子重量的千分之2五的50%退菌特拌种,并密闭5-10天,然后播种。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的发芽率、播种迟早而定,发芽率在70%以上的种子,在浙江省一般每亩用种3-5斤,发芽率低和早播的还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播种迟的可适当减少。圆果种种子比长果种种子大,在当地条件下,圆果种的播种量应比长果种多。目前,有的地方播种量太少,基本苗数不足,不能保证匀苗密植;但也不能播的太多,以免造成推子苗,形成高脚苗不能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
播种时要求作到边开沟、边播种、边覆盖,抢住墒情,有利种子发芽出土。播种沟深1-2厘米,均匀播下种子后,再用细土粪或灰肥盖籽,可以起到雨天表土不板结,旱天种子不脱水的作用,有利出苗。沙质土壤在播种后,还应进行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利于吸收发芽。采用条播器播种,不但功效高,而且落籽均匀,深浅一致。如用五行条播器播种,每天能播种20-25亩,比人工手播提高工效达5倍。
采取育苗移栽,效果很好。不仅能做到全苗,而且能解决前、后作物在季节上的矛盾,变迟麻为早麻,也是夺取粮、麻双丰收的好经验,育苗时,苗床要精细整理,培育壮苗。前作物收获后,整地开好移栽槽,灌水浸畦3天以上,淹死杂草与地下害虫。移栽前将水排出,做到畦面无水,畦沟有水。苗床在起苗前灌一次跑马水,便于起苗。移栽时,不要栽的太深,以平子叶为宜。麻苗要高矮一致,以免形成落脚苗,生长不齐。栽后随即灌水,3天内保持土壤湿润,促使成活。
3.早管促早发
黄麻苗期,麻株生长缓慢,日平均生长速度仅0.7厘米,对外界出现的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弱,容易受连日低温阴雨的影响,根群腐烂,或病虫危害,造成死苗,如不及时管理,更容易形成瘦弱苗或高脚苗。只要早管,播下就管,用管来战胜不利的环境条件,用管来促苗早发,增强抵抗力,就能达到全苗、壮苗的目的。
黄麻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和根线虫病。炭疽病主要为害麻茎,病斑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扩展而引起茎皮破裂,降低纤维品质。根线虫侵染后,根部发生黄色瘤状物,腐败后破裂,使麻株枯死,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黄麻夜蛾等。
黄麻麻株收获后,即进行沤麻脱胶精洗。未脱胶的麻皮叫生麻或原麻,经脱胶的叫熟麻或精麻。精洗率为55%左右。一般用水渍法脱胶,当水温为30~35℃时,7~8天即可捞洗。
黄麻纤维白色,有光泽,吸湿性能好,散水快,主要供制作麻袋、麻布用,还可选纸、制绳索、织地毯和窗帘等。麻骨可制活性炭、纤维板等。
2.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e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别名秦归,为常用中药,具补血、活血、止痛、润肠之功效。主产于甘肃、陕西、云南、四川等省,陕西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形态特征
当归为多年生草本,高0.4-l米。根肉质,圆锥形,经栽培后多数分枝。栽后第二年抽茎,茎直立,高l-1.2米,浅紫色(少数为淡综色)。叶为2-3出羽状复叶,叶柄基部成鞘状抱茎。顶生复伞形花序,小花白色。果实为椭圆形双悬果,成熟后两瓣开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当归为高山植物,要求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喜肥、怕涝、怕高温的特性,海拔低的地区栽培,不易越夏,气温过高易死亡。种子在10-25℃范围内发芽良好,10-15天出苗。当归具有早期抽薹现象,生产上应注意克服,一般育苗移栽,第三年即可采挖。
当归栽培技术
当归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提前抽苔,栽培管理不规范,质量差别很大。要使当归达到无公害生产,就必须从良种选育、育苗、移栽、管理、采收等方面下功夫,采用先进栽培技术,改变旧的传统耕作习惯,防止当归提前抽苔和种质退化。
一、种苗贮藏技术
选择靠南墙通风良好、阴晾干净的地块,先在地面上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潮土。然后将捆扎成把的根苗头尾交叉横摆一层,间距约1厘米左右,摆好一层后,上覆细土1—2厘米,再摆第二层。摆第二层时,苗头要压住第一层的苗尾。依次连摆5—6层,上盖20厘米的细土,这样便形成一个高约80厘米的梯形土堆。
二、当归常规露地栽培技术
(一)种植前种苗的挑选为了降低抽苔率,对栽种种的苗子必须进行严格的挑选。一般要求苗子根部完整、无病虫害、根系顺、叉根少、粗根少,直径0.3—0.5厘米。
(二)种植前土壤条件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土壤或腐殖质较多的土壤,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移栽前结合浅耕,每亩施农家肥2.5吨,磷二铵20公斤,做成1.3米宽高畦,畦沟宽4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
(三)种植当归生产上一般为春栽,时间以清明前后为宜,4月上中旬为移栽期。过早,幼苗出土后易遭晚霜危害;过迟,种苗已萌动,容易伤芽,降低成活率。栽植方式分穴栽和沟栽。每亩用净苗15公斤。
1.穴栽。按行株距33×27厘米三角形措开挖穴,穴深15厘米。然后每穴按品字形排列武术入大、中、小苗各一株,边覆土边压紧,覆土至半穴时,将种苗轻轻向上一提,使根系舒服,然后盖土至满穴,覆盖细土没过种苗根颈2—3厘米即可。
2.沟栽。在整好的畦面上横向开沟,沟距40厘米,沟深15厘米,按3—5厘米的株距大中小相间摆于沟内,根颈低于畦面2厘米,盖王2—3厘米。
当归在移栽的同量,在地头或畦边栽植一些备用苗,以备缺苗补栽。
(四)栽培管理
1.查苗补苗。当归移栽后20天左右便可陆续出苗,如有缺苗,应及时补栽,在阴天或傍晚带土移栽,栽后及时灌水,备用苗宜选用中、小苗。
2.除草松土。当归出苗初期生长缓慢,而杂草生长迅速,应该及时除草,第一次除草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进行,从出苗到封垄,应分期除草3—4次,结合锄草进行松土,以防土壤板结,改善通气、水分和温度条件,促进根部发育。锄草应该掌握“中间深,两头浅”的原则,即苗子幼小和立秋后都不宜深锄。因立秋后当归根系多已肥大,含有丰富的糖分,一旦损伤后容易引起烂根,此时,如有杂草,应及时拔除。
3.追肥。
(1)需肥特点。当归一生中需肥量较多,除施足底肥外,还应及时追肥。适宜追肥的时间在6月下旬叶生长盛期和8月上旬根增长期,这是两个需肥高峰期。追肥数量应该是根增长期大于叶增长期。
(2)平衡施肥。当归产区土壤中和农家肥料中一般磷、钾不足,为了平衡氮、磷、钾比例,要补充磷、钾肥料。通常使用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和其它氮、磷、钾复合肥作追肥。在一般情况下,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比例应为1:0.5—0.6:0.1—0.2,在增施氮肥的同时,应保证磷、钾肥要有相应的增加。
4.灌排水。当归生长需要较湿润的土壤环境,天旱时进行适量的灌溉有利于高产,雨水过多时要注意开沟排水,特别是在生长的后期,田间不能积水,否则会引起根腐病,造成烂根。
5.培土。当归生长到中后期(8月以后),根系开始发育,生长迅速。此时培土可结合松土进行,可促进归身的发育,有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6.打老叶。当归封垄后,及时摘除下部因光照不足而发黄的老叶,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透光条件。
7.及时拔苔。早期抽苔的植株,根部逐渐木质化,成为柴根,失去药用价值。这种植株生命力强,消耗水肥多,要及时全部拔除,以免消耗地力,影响未抽苔植株的生长。
三、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当归地膜栽培技术主要以普通地膜栽培技术为主
(一)施肥与土壤条件
当归地膜栽培时要求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坡度小于15度的地块。以腐殖含量高、排水良好的大黑土、黑沙土栽培最佳。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灭茬,耙耱保墒。栽前要精细整地,使耕层疏松绵软。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优质农家肥4—5吨、磷二铵20—25公斤、硫酸钾15公斤。
(二)地膜覆盖种植方法
1.种苗处理。种苗在栽植前,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和50%多菌灵悬浮剂各0.25公斤,兑水10—15公斤配成的药液中侵蘸约6小时左右,晾干后移栽,以预防地下害虫危害和当归麻口病。
2.平衡施肥。栽植前施腐熟的羊粪、猪粪及厩肥5吨,腐熟的油渣50—100公斤、纯氮16—17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3—4公斤。
3.覆膜种植。4月中旬时可覆膜栽植,以“清明”前后栽植为宜。采用边挖穴斜栽、边起垄、边覆膜的方式。垄高10—15厘米,垄面宽60厘米,垄距30厘米,垄面要平整,并清除石块及根茬。选用宽70—75厘米的农用薄膜,先铺膜后定植,铺膜时膜要拉紧、铺平、压严、紧贴垄面,膜面要保持干净,每隔4—6米压土,以防风揭膜。
膜铺好后,按株距20厘米,行距18厘米开穴,一般每亩地6500—7000穴,每垄3行,穴深18厘米左中。
地膜当归定植比露地当归提早5—7天,一般在春分后5—10天定植。定植时每穴栽当归苗(药栽子)2株,用土将苗根际下半部埋住,上半部用毒沙(王)覆盖,可有效防止当归麻口病发生。
毒砂(土)配制一般是细沙(土)50公斤+辛硫磷0.25公斤;或细沙(土)100公斤+克线灵2号3公斤拌匀。
(三)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1.适时补苗。当归苗栽植后20天左右出苗,苗齐后,要及时查苗、补苗,适时间除弱苗、病虫苗、抽苔苗,每穴留健壮苗株。
2.中耕除草。苗高5—6厘米时进行,及时清除垄沟内、膜内杂草。并视长势追施发苗肥,一般亩施发酵油渣30—50公斤,随中耕施入行间。
3.施肥。3叶期即苗高12—15厘米时,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及时拔除田间提前抽苔株。6月中下旬抽苔盛期过后定苗,每亩保苗6000—8000株。6月中下旬用尿素4—5公斤+磷酸二氧钾2公斤,兑水240公斤配成的肥料水溶液灌根,7月下旬用同样数量的氮磷钾料水溶液灌根。
4.防治当归麻口病。6月中下旬结合第1次追肥,用50%多菌灵悬浮剂0.25公斤兑水250公斤配成水肥溶液灌根
四、采挖与粗加工
(一)、采收
1.采收时期。育苗移栽后当年10月中下旬适时采收。当植株枯萎,叶片发黄时即可采挖。采挖过早,根条不充实,产量低,品质差;采挖过迟,土壤冻结,易断根。
2.采收方法。采挖前,先将地上茎叶割取,让太阳曝晒3—5天,既有助于土壤水分的蒸发,便于采挖,又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和转化,使根部更加饱满充实。
采挖时力求根部完整无缺。挖起后,翻晒地面,晾晒半日,抖净泥土,拣除病株,运回加工。
(二)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1)选择排水良好,透水性强的砂质土壤作栽培地。高垄栽种,忌连作。
(2)土壤消毒。移栽前每亩用200倍液65%代森锰锌均匀喷洒。
(3)选用健壮无病种苗移栽。
(4)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病穴中施一撮石灰粉,并用70%托布津800—1000倍液全面喷洒病区,以防蔓延。
2.麻口病
(1)应选黑土地或地下害虫少的地块种植。
(2)对移栽地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加水2.5公斤,喷在15公斤细土上拌匀撒施,翻入土中,耙平。
(3)种苗用含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种衣剂浸沾,以预防病虫危害。
(4)施用腐熟的农家肥或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加水30公斤,并加入50%多菌灵500克,均匀喷撒在肥料上,按亩施量作底肥。
(5)合理轮作、深耕,一般与麦类、豆类、马铃薯、油菜轮用,不能轮用的必须深翻土地,深耕25厘米左右。
(6)在育苗、起苗及栽培管理中尽量减少当归根部创伤,以避免微生物侵入。
(7)定期用广谱长效杀虫、杀菌剂灌根,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和70%甲基托布津600克加水150公斤,每株灌稀释液50克,5月上旬和6月中旬各灌1次。
3.大黄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又称生军、将军、川军。性味苦、寒。有泻实热、下积滞、化瘀、解毒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急性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症。主产青海、甘肃、四川、陕西等省。
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与上种相似。茎无毛或有毛。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
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花果期6~7月。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茎或嫩苗统称为大黄茎,亦供药用。
形态特征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肥大,木质化,不分叉,呈萝卜形,有的具数个分叉,呈牛头形。茎直立,不分枝,高90-120厘米,中空,有纵沟和短柔毛。根生叶大,近圆形,掌状深裂。花序圆锥形,分枝紧密,小枝向上挺直,数枚簇生于各节。花小,数朵簇生,绿白色或浓紫色。瘦果红色,三角形,长圆,具3个棱翅,顶部圆形或微凹,基部心形。
生长习性
性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野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区;家栽在1400米以上的地区。气候条件:冬季最低气温要在-10℃以上,夏季气温不超过30℃,无霜期50-180天,年降雨量为55-1000毫米。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上或砂壤上最好。在黏重酸性的土壤栽种,造成根茎生长不良,影响产量。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不宜种植。大黄忌连作,需经4-5年后再种,宜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或以党参、黄连为前作。
大黄种子容易萌发,在15-25℃的温度条件下,发芽率可达85%以上,种子寿命为l-2年。
大黄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大黄是一种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厘米,选地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山坡地为好,前茬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收获后,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每亩施厩肥4000-5000千克,在贫瘠的土壤上,还可增加施肥量。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芽繁殖。种子繁殖又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法。
(1)直播在初秋或早春进行。直播按行株距70厘米X60厘米穴播,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种5-6粒,覆土2厘米左右。每亩用种量2-2.5千克。
(2)育苗移栽为了节约种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在春季干旱,不宜直播栽培的地区,常采用播种育苗,移栽大田。方法是在整好地作宽1.2米、长21米的高畦,四边开好排水沟。横向在畦上开沟条播,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2-3厘米,再覆一层草。发芽出土后揭去覆草。注意拔草,5-6月施一些稀人粪尿追肥。过冬时10月下旬在大黄苗行上培土3-5厘米,以防幼苗受损,第二年移栽。
育苗第二年的4月中旬(谷雨)或8月下旬(处暑)移栽。将苗挖出后把幼苗侧根剪去,在整好的土地上,及时栽植,株行距各60厘米,挖穴15-30厘米深,每穴1株,覆土,埋住芦头,压实土壤,使根与土紧密结合。
移栽时可采取“曲根定植”,即定植时将种苗根尖端向上弯曲呈L形,可大大降低植株的抽薹率。
(3)子芽繁殖在收获大黄时,将母株根茎上萌生健壮而较大的子芽摘下种植。过小的子芽可栽于苗床里,第二年秋天再行定植。为防止伤口处腐烂,栽种时可在伤口涂上草木灰。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大黄第一年幼苗小,杂草易生,结合松土要勤除草,在行间种植大豆、玉米,抑制杂草生长。第二至三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松土,并在根部多培土。
(2)施肥大黄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还需进行追肥2-3次。第一年6月亩追饼肥50千克,过磷酸钙10-20千克。第二年追肥2次,分别于5月、6月在行间开沟施入人粪尿,或过磷酸钙20-30千克,氯化钾10-20千克,施后覆土,浇水。
(3)打薹大黄栽种后,第二年开始抽薹开花,除留种地外,其余植株的花薹摘掉,打薹应在晴天进行。
4.病虫害防
治病害主要为根腐病,多在8—9月雨季发生,或在高温多湿时发生,常在大黄收获的当年,或前一年发生。根部顶端开始变黑腐烂,叶片同时变黄,以至枯死。防治方法是注意排除积水,及时松土。打薹后,用土理好打薹的伤口,或用生石灰水消毒。发病后及早拔除病株,秋季收集枯枝叶烧毁,减少病菌来源。虫害有蚜虫,6-7月为害严重,可用乐果乳剂2000倍喷洒。鼠害可诱杀或人工扑杀。
5.采收与加工
大黄栽种2-3年后,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时收获。收时,先剪去地上部分,将根茎与根全部挖出,仔细将土抖掉,过大的根茎可切成几块,中、小形的切成片,风干、晒干或烘干。干后装于木箱或撞药设备内冲撞,撞去粗皮,露出黄色即可。每亩可收干货400千克左右。
4.何首乌
何首乌,别名交藤、赤首乌、紫乌藤,学名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属蓼科(polyglnaceae)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何首乌嫩茎、叶、块根均可食用,其块根又称首乌,茎称夜交藤均为滋补上品。
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苗如木槁,叶有光泽,形如桃柳,有雌雄:雄者苗色黄,雌者苗黄赤,根远不过三尺,夜则苗蔓相交。其根味甘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发延年。何首乌多分布在低湿热带,其功效神奇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八仙的张果老误食飞升的传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无毛。根细长,顶端有膨大的长椭圆形、肉质块根,皮黑色或黑紫色。茎缠绕,长3—4米,中空,多分枝,基部木质化。叶片卵形,长5—7厘米,宽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无毛;托叶鞘短筒状。花序圆锥状,长约10厘米,大而开展;苞片卵状披针形;花小,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大小不等,结果时增大,外面3片肥厚,背部有翅;雄蕊8,短于花被;花柱3裂。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平滑。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产地及分布:
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一带。
何首乌的功效
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
何首乌的栽培与繁殖
一、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1.育苗地选择山丘平缓处、灌溉方便、土层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育苗。冬季深翻30厘米,经一冬风化后,翌年春进行多次犁耙,拾去草根、树枝和石块,整平耙细,起宽100厘米,高10~20厘米的畦。每1/15公顷施腐熟的厩肥、草木灰等混合肥2000千克,均匀撒在畦上,然后浅翻入土。
2.种植地选择山坡林缘或房前屋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于冬季深翻30厘米以上,拣去草根和石块。翌年春翻耕1~2次,使土层疏松。每1/15公顷施厩肥、草木灰混合肥3000千克作基肥。施后耙地1次,使肥料与表土混合均匀后,起畦种植,畦宽50厘米、高25厘米。亦可在房前屋后挖坑种植。
(二)育苗繁殖
1.播种育苗每年10~11月间何首乌种子成熟时,将整个果穗轻轻地剪下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装入布袋或纸箱,置阴凉干燥处存放。第2年3月份,当气温回升到20℃以上时撒种。在整好的育苗畦上,按行距10~15厘米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约1.5厘米厚,盖草,淋透水。一般每1/15公顷用种量1.5~2千克。播后10天左右便可出齐苗,这时要及时撤除盖草,淋水,保持畦土湿润,同时注意拔除杂草。出苗后10~20天,进行间苗补苗,按株距4~5厘米定苗。4月初用2%尿素施肥1次,以促进幼苗生长。大约经过90天,苗高30厘米时便可以移到大田种植。此法繁殖幼苗生长较慢,生长周期长。
2.扦插育苗每年3月或11月份,选择1年生粗壮老熟藤蔓,最好是10月以后割去的从根头上长出的粗壮老藤蔓,剪成带有2~3个节,长15厘米左右的插穗,每50条扎成1小扎,下端蘸黄泥浆,置阴凉处待插。在整好畦的育苗地按行距15~18厘米开横沟,沟深10厘米,将插穗靠沟壁摆下,株距1厘米左右,覆土压实,使上剪口稍露出地面,再覆盖1层稻草。注意不要倒插。扦插后要经常保持畦土湿润,遇干旱要淋水,以利插穗生根发芽。雨季则要注意排水,防止因苗床积水而导致插穗腐烂。若天气暖和,插后10~15天就可长出新芽,1个月后长出新根。约经100天的培育,苗长15厘米以上,有数条根后,便可移至大田种植。
3.定植何首乌可以春种或夏种。春种发根快,成活率高,但须根多,产量低,质量差。夏种(5~7月)地温高,阳光充足,种后新根易膨大,结薯块,产量高。从苗地起苗时,苗只留基部20厘米左右的基段,其余剪掉,并将不定根和薯块一起除掉,这是高产的关键。种植时,先在畦上按行、株距20厘米×20厘米开种植穴,每穴种1株,种后覆土压实,淋足定根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可在房前屋后挖坑种植,每坑栽苗4株。
4.田间管理。何首乌定植后,宜小水勤浇,勤中耕除草。搭架栽培的,当茎高30厘米时,应整蔓,使茎蔓均匀分布在架上。直接栽培的,在茎蔓封垄后,可收割部分茎叶,入药,以利通风透光,促进地下块根生长。高温多雨季节,注意排水防涝,以防块根腐烂。何首乌病虫害较少,为减少污染,一般不喷洒化学药剂。
5.收获。何首乌栽植3-4年后,于秋末春初收刨,秋末在寒露至霜降,春初在发芽前。收获后即可割下茎叶晒干入药,也可加工成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的高档首乌茶。收刨的块根去净须根,洗净泥土,切片晒干入药。也可加工蒸熟后泡酒,称为首乌酒,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乌须发和延年益智的作用。
二、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于夏季发生,如田间通风透光,则发病较轻。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每7天-10天喷一次,连喷2次-3次。
2.根腐病:病株根腐烂,多在夏季发生,地上部枯萎死亡。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部。
三、采收与加工
定植和扦插1年-2年,于秋季叶片枯萎时采收。除去茎藤,刨出根块去掉泥土和须根。何首乌根深达1米,每穴占地面积较大,需深挖。挖出的块根,洗净后削去两端,切成厚片,先烘后晒。也可用石磨碾碎,但不可用铁器,以免降低品质。何首乌的藤茎可除去茎藤上残存的细枝叶,晒干捆扎成把加工入药。
5.黄连
黄连学名Coptischinensis Franch.属毛莨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
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黄连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阴凉处;三角叶黄连系栽培于四川峨眉及洪雅一代海拔1600~2200米之间的山地林下;云南黄连生于海拔1500~2300米之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喜冷凉阴湿,忌阳光直射。以上层为富含腐殖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下层为保水保肥力强的粘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泻火解毒。临床用名有黄连、酒炙黄连、姜制黄连、吴萸制黄连、黄连炭和胆汁制黄连。
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20厘米~30厘米。根茎粗短,黄色,向上多分枝,密生须根。叶全部基生,叶柄细长长于叶片,挺直有沟槽;叶片坚纸质,三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地,二深裂。花茎1~2,由根茎顶端混合芽中抽出,顶生聚伞花序,每序具5~9朵花;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萼片5~6,花瓣9~12,中央有密槽;雄蕊14~23;雌蕊8~16,心皮离生。蓇葖果,6~12,具柄,紫色,种子7~8,长椭圆形,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
三角叶黄连,与黄连相似,但本种叶的一回裂片的深裂片彼此邻接。蓇葖果多为6~7个,无种子。云连根茎较细,叶片上羽状深裂片间常更稀疏。
生长习性
黄连喜高寒冷凉环境,喜阴湿、忌强光直射和高温干燥。野生多见海拔1200米~1800米的高山区,栽培时宜选海拔1400米~1700米的地区。植株正常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C~34C,低于8C或高于34C生长缓慢;超过38C,易受高温伤害。低于5C时,植株处于休眠状态。
黄连生长期较长,播种后6~7年才能形成商品,栽后3~4年根茎生长较快;第5年生长减慢,6~7年生长衰退,根茎易腐烂。
种子有胚后熟休眠特征,经3C~5C的低温湿沙贮藏5~6个月,即可解除休眠,发芽率可达90%左右。种子寿命受贮藏条件的影响很大,干藏和常温湿沙藏,均不易保持种子较长寿命。一般在(0C—2C)和一定的湿度条件下能保持种子的多年生命力。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黄连对土壤要求较严,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和沙壤土为好。土壤PH5.5~PH7为宜。忌连作。早晚有斜射光照的半阴半阳的缓坡地最为适宜,但坡度不宜超过30C。
传统多用搭棚栽连。现多利用林间栽培或同其他作物套作。林间栽培时,宜选用荫蔽度较好的矮生常绿或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为好,不宜选用高大乔木林。
整地前进行熏土,方法是:选晴天将土表7厘米~10厘米的腐殖土翻起,拣净树根、石块,待腐殖土晒干后,收集枯枝落叶和杂草进行熏土。此法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熏土后,耕翻深15厘米,拣净树根等杂物,每1000平方米施入农家肥6000公斤左右作基肥,耙匀整平,作成宽1.5米、高30厘米的畦,畦沟宽50厘米。畦面略成弓形。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
(1)育苗:于10至11月份用经贮藏的种子播种,因种子细小,可将种子与20~30倍的细土拌匀后撒播于畦面,播后不盖土,盖约0.5厘米~1厘米厚的干细腐熟牛马粪。冬季干旱时,还需盖一层草保湿。翌春化雪后,及时将覆盖物去除,以利出苗。每1000平方米用种量为3公斤~4公斤。
(2)移栽:幼苗在播后第三年移栽。可在2~3月、6月或9~10月三个时期进行,尤以6月移栽最好。但低海拔地区宜在2~3月或9~10月移栽。移栽宜在阴天或雨后晴天进行,取生长健壮,具4片以上真叶幼苗,连根挖起,剪去部分须根,留2厘米~3厘米长,按株行距各10厘米,正方形栽植;深度视移栽季节和苗的大小而定,春栽或苗小可栽浅些,秋栽或大苗可稍深些,一般为3厘米~5厘米,地面留3~4片大叶即可、通常上午挖苗,下午栽种,如起挖的苗,当天未栽完,应摊放阴湿处,第二天栽前仍应浸湿再栽。
3.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播种后,翌春3~4月出苗,出苗前应及时除去覆盖物。当苗具1~2片真叶时,按株距1厘米左右间苗。6~7月可在畦面撤一层约1厘米厚的细腐殖土,以稳苗根。荫棚应在出苗前搭好,一畦一棚,棚高50厘米~70厘米,荫蔽度控制在80%左右,如采用林间育苗,必须于播种前调整好荫蔽度。
(2)补苗:黄连苗移栽后,常有死苗,一般6月栽的秋季补苗,秋植者于翌春解冻后补苗。
(3)中耕除草:育苗地杂草较多,每年至少除草3~5次,移栽后每年2~3次。如土壤板结,宜浅松表土。
(4)追肥、培土:育苗地在间苗后,每1000平方米施稀粪水2000公斤,8~9月再撒施干牛粪200公斤,翌春化雪后,再施入以上肥种,但量可适当增加。移栽后2~3月,施一次稀粪水,9~10月和以后每年3~4月和9~10月,各施肥一次。春肥以速效肥为主,秋肥以农家肥为主,每次每1000平方米施3000公斤左右,施肥量可逐年增加。施肥后应及时用细腐殖土培土。
(5)调节荫蔽度:不管是荫棚还是林间,都应注意调节适宜光照条件,以利黄连正常发育。一般移栽当年荫蔽度为70%~80%为宜,以后每年减少10%左右,至收获的那年,可于6月拆去全部棚盖物和间作树枝叶,以增加光照,抑制地上部生长,增加根茎产量。
4.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5月下旬始发,7~8月为害严重,为害叶部。防治方法:适当增加光照,并注意排水;发病初期,将病叶集中烧毁;用庆丰霉素80单位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施。
(2)炭疽病:5月初始发,为害叶片,严重时致使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冬季注意清洁田园;用1:1:100~150倍波尔多液,或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喷雾。
(3)白绢病:6月始发,7~8月为害严重,为害全株。防治方法:拔除烧毁病株,并用石灰粉处理病穴,或用多菌灵800倍液淋灌。
(4)蛞蝓:3~11月发生,咬食嫩叶,雨天为害严重。防治方法:用蔬菜毒饵诱杀;清晨撒石灰粉。
采收与加工
黄连一般在移栽后5年收获,宜在11月上旬至降雪前采挖。采收时,选晴天,挖起全株,抖去泥土,剪下须根和叶片,即得鲜根茎,俗称“毛团”。鲜根茎不用水洗,应直接干燥,干燥方法多采用炕干,注意火力不能过大,要勤翻动,干到易折断时,趁热放到槽笼里撞去泥沙、须根及残余叶柄,即得干燥根茎。须根、叶片经干燥去泥沙杂质后,亦可入药。残留叶柄及细渣筛净后可作兽药。
留种技术
黄连移栽后2年就可开花结实,但以栽后3~4年生的植株所结种子质量为好,数量也多。一般于5月中旬,当蓇葖果由绿变黄绿色,种子变为黄绿色时,应及时采收。采种宜选晴天或阴天无雨露时进行,将果穗从茎部摘下,盛入细密容器内,置室内或荫凉地方,经2~3天后熟后,搓出种子。再用2倍于种子的腐殖细土或细沙与种子拌匀后层积保藏。
6.柴胡
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价格可到大有恒中药材库查询。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
柴胡知识介绍: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等的根。北柴胡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阳旱荒山坡、路边、林旁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狭叶柴胡多年生草本,生于干燥草原、向阳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广西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土,晒干。
1.柴胡(北柴胡)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稍直或略弯曲,长6至15厘米,直径0.3至1.2厘米,常有分枝,根头膨大,顶端残留数个茎基或叶基,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
2.狭叶柴(南柴胡)胡根呈细长圆锥形,不分枝或下部稍分枝,长5至14厘米,直径0.3至0.8厘米,近根头处具有明显的横向疣状突起,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表面红棕色或深褐色,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呈淡棕色,气微香,且具油腥气。
以根条粗长,无茎苗,须根少者为佳。
柴胡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柴胡、炒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蜜柴胡,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蜜柴胡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柴胡适合人群: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柴胡食疗作用: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微香升散;
具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黄疸,胸胁胀痛,头痛目赤,耳聋口苦,月经不调,脏器下垂,脱肛阴挺。
柴胡食物相克:柴胡与皂荚、女莞、藜芦相克。
柴胡做法指导:
1.解热生用量宜大,升阳生用量宜小;疏肝解郁宜醋炒,阴虚骨蒸宜鳖血炒。
2.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3.柴胡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
4.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汤)。
5.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用。
6.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7.北豆根
北豆根
豆根【Rhizoma Menispermi】别名:黄条香、野豆根、蝙蝠藤。来源: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植物形态:缠绕落叶木质藤本。小枝有细纵条纹。叶互生,圆肾形或卵圆形,先端尖,基部浅心形或近于截形,边缘近全缘或3~7浅裂,掌状脉5~7;叶柄盾状着生。花小,单性异株,花序短圆锥状;雄花萼片6,花瓣6~9,黄绿色,较萼片小;雄蕊10~20,花药球形;雌花心皮3。果实核果状,熟时黑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于山地灌丛中或攀援于岩石上主产东北、华北及陕西。
功能:
1、抗肿瘤作用
北豆根山豆根所含多种生物碱对小鼠肉瘤S180、肉瘤S37、小鼠宫颈癌U14、吉田肉瘤、腹水型肝癌有抑制作用,另外氧化苦参碱对肿瘤之氧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山豆根总碱有降压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扩血管作用有关。山豆根总碱还能显著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作用强度与心肌收缩力增强无关,为一直接的扩冠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山豆根注射液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山豆根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拮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加强戊巴比妥钠、硫贲妥钠及水合氯醛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5、抗溃疡作用。
8.龙胆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及中药材龙胆的统称。植物龙胆在中国大陆、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均有分布,生长于海拔400米至1,700米的地区。中国有龙胆属240多种,多产于西南高山地区,北京周边只有少数几种,与杜鹃、报春合称为世界三大高山花卉。龙胆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清热、泻肝、定惊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性味苦,涩,大寒,无毒。主治骨间寒热、惊病邪气,继绝伤,定五脏,杀虫毒。”此外,龙胆在游戏中还作为一种兵器。
龙胆科植物中有观赏价值的有华丽龙胆、流苏龙胆、兰玉簪龙胆、叶萼龙胆、大花龙胆、宽花龙胆等。龙胆以其绚丽多姿的花形花色,赢得了人们的钟爱。
药理作用:
1.对消化道的影响 龙胆或龙胆苦甙能促进胃液和胃酸分泌,用龙胆苦甙给予造成胃瘘管的狗口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并可使游离盐酸增加,食欲增进。而舌下涂抹或静脉注射则无效,故认为龙胆苦甙可直接促进胃液分泌和使游离酸增加。
2.利胆和保肝作用 取健康及肝脏损害小白鼠,十二指肠给予50g/kg龙胆注射液或健康犬静脉注射4.5g/kg,均能显着增加胆汁流量。从犬的胆汁分泌流量曲线可见在给药5分钟和20分钟时出现两个高峰。龙胆苦甙对四氯化碳和D-氨基半乳糖(Galn)造成的小鼠肝脏急性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能减轻给药组动物肝坏死和肝细胞病变程度,对抗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糖元合成障碍。龙胆注射液25g/kg皮下注射,对α-萘异硫氰酸所致小鼠实验性黄疸模型(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郁积),可明显地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
3.利尿作用
龙胆注射液10g/kg,耳静脉注射,可使5只家兔由给药前每30分钟平均排尿量0.76ml增加至2.64ml(p<0.1),提示龙胆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4.抗菌作用
试14种龙胆属植物,其中7对根瘤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根癌病土壤杆菌等有作用。龙胆草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试管法证明龙胆煎剂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龙胆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但较大剂量时则出现麻醉作用。另有报道,龙胆碱25-200mg/kg腹腔注射或灌胃,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和定向反射,延长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的睡眠时间,降低体温,松弛肌肉,以及降低士的宁的毒性等;200-400mg/kg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可降低小鼠的活动能力。獐牙菜苦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对肠及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6.其他作用 大量服用时,可妨碍消化,时有头痛,颜面潮红,陷于昏眩。曾用含龙胆(品种未注明)的化癌丹试用于小鼠艾氏腹水小癌,证明有抗肿瘤的作用。龙胆酊大剂量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心脏,使心率减慢。从G.lutea中提出的龙胆苦甙以疟原虫有较高的毒性用于疟疾发热及抗菌素甲醛实验性关节炎肿等作用。龙胆碱对猫有降压作用,对大鼠甲醛实验性关节炎肿有抗炎作用。龙胆水提物对氯化苦所致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
6.毒性
龙胆碱小鼠灌胃的LD50为460mg/kg,皮下注射大于500mg/kg,静脉注射为250-300mg/kg。另有报道龙胆碱小鼠灌胃LD50为1.3g/kg。
9.白芍
白芍药(学名:Paeonia sterniana Fletcher in Journ.)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驰名中外,其根并入药。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地下部块状或粗厚;叶基生或茎生,大,互生,羽状或三出复叶或深裂;花大而美丽,单生于枝顶或有时成束,白色;萼片5,宿存;花瓣5-10,但在栽培种中的常为重瓣;雄蕊多数;花盘环状或杯状;心皮2-5,离心发育,结果时变为蓇葖,每个有种子数颗。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中国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白芍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作用(d-儿茶精和没食子酸乙酯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护肝作用:白芍对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B1.D-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3.解痉作用:白芍对肠管和在位胃运动有抑制作用,能显著对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
4.镇痛作用:白芍能抑制小鼠扭体、嘶叫、热板反应,对吗啡抑制扭体反应有协同作用,并能对抗戊四唑所致惊厥
5.抗菌作用。
10.甘草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