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创辉煌

  • 无力支付上大学费用的买买提江正和母亲一筹莫展,好消息突然降临:他已被自治区文明办确定为2010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受资助学生之一。
  • 截流合龙战役于15时35分打响,经过45分钟紧张攻坚,1.4万立方米的抛投物将龙口“锁”得严严实实。
  • 开始放喷了,只见一条橘红色的气龙从井下喷出,在旷野上飞舞。朱镕基的脸上露出微笑。

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2000年,中央文明委决定从这一年起,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启动后,新疆立即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对落实中央“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进行了全面安排。

自治区坚持把“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落实到群众心坎上。为防止人情照顾,随意圈定,自治区将所有调查全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使西部开发助学项目真正给予那些思想道德表现好、学业成绩优秀、家境确实困难的学生。

2009年,家住新疆阜康市的维吾尔族学生买买提江,以636分的优异成绩,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可贫困的家庭无力支付买买提江上大学的费用。就在他和母亲为如何筹集这笔上大学的费用而一筹莫展时,好消息突然降临,买买提江已被自治区文明办确定为2010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受资助学生之一。

买买提江每年将获得5000元资助,直至完成大学学业。同时,他在校期间的学费将由其所在学校减免50%。

消息传来,一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大家都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是造福困难家庭的好“工程”!

同买买提江一样,2009年,自治区有180名特困学生受到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上大学。

2004年7月,对于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罗正秀来说,是她人生旅途上的重要时刻。

刚刚毕业的罗正秀,毅然决定推迟自己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回到贫穷而可爱的家乡云南漾濞工作。

作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第一批受助的大学生之一,罗正秀永远忘不了:4年前她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时,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她走进向往的大学校门,成为村里唯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像买买提江、罗正秀一样,受惠于“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青年学子还有很多很多……

建设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

2002年11月23日14时许,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大江截流,1.4万立方米的抛投物将龙口“锁”得严严实实。

此番截流成功,标志着紫坪铺工程建设完成了第一个里程碑目标,即将转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16时20分,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省委书记周永康宣布“截流成功”的喜讯时,岷江峡谷沸腾了。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水利工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早在2260年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滋养出一方天府之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江堰无坝引水已远不敷需。

都江堰灌区1000多万亩农田每年春耕农忙季节缺水近6亿立方米,成都市一般年份缺水5亿立方米。兴修水利,合理配置岷江上游水资源势在必行。

紫坪铺,一个岷江不经意拐弯的地方,令几代水利人魂牵梦绕。1958年6月,作为岷江上游7个梯级工程之首,紫坪铺被纳入新中国水电建设的规划蓝图,可惜当年即被迫停建,从此成为水电建设者心中的一个梦。

走过40年风雨历程,紫坪铺翻开新的一页。

1984年,水电部下达了岷江映秀至都江堰河段开发规划和紫坪铺工程复建可行性研究任务。

勘测设计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紫坪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审查批复了这两个报告。勘测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从地质勘探、建筑设计、工程功能,到库区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研究评估,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经过了15年!

世纪之交,2000年3月国家计委印发了紫坪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月水利部批复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认为:

兴建紫坪铺工程对促进四川省的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尽快建设该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001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审查批复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2月,国家计委批准工程开工。

早在1998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紫坪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成都市委书记王荣轩表示:砸锅卖铁也要把紫坪铺搞上去。正是川投集团与成都市的强强联手,沉寂40年的紫坪铺工地又迎来了隆隆机声。

紫坪铺打响的是一场世纪攻坚战。

开工伊始,难题便迎面而来。

大江右岸,一条含有大量砂岩、粉砂岩和煤质页岩的山脊绵延而下,国内水电工程洞挖史上罕见的五大地质难题在此“会合”:岩石结构松散,岩性软弱,瓦斯煤洞采空区分布广,地下水含量高,地质破碎带跨度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靖夷考察施工现场后感慨:这里可谓是个“地质博物馆”。

怎么办?建设者胆大心细,瓦斯隧洞施工所能运用的强支护手段,悉数使上。

“短进尺,弱爆破”的新技术,“强支护、慢通过”的施工法,创下在软弱断层破碎带开挖隧洞日进尺6米和洞身衬砌月进尺90米的两项纪录。

在瓦斯浓度超标、多次发生塌方的考验中,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

站在导流洞口,紫坪铺公司总工程师宋彦刚心绪难平:1958年,正是由于导流洞洞挖中瓦斯爆炸,改用导流明渠导流,在汛期被冲垮,从而导致工程下马。

这次建设以史为鉴,终于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洞挖和高边坡开挖等系列难题。

2005年9月10日,受水利部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四川省水利厅共同主持召开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前阶段验收会,通过了蓄水前阶段验收鉴定书。

历经5年建设,紫坪铺工程取得了下闸蓄水的“通行证”。

青藏铁路开工与建成通车

2005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历史永远铭记的时刻,首列“雪域神舟”列车穿越千山万水,满载祖国人民的美好祝福和西藏各族儿女的世纪梦想,抵达拉萨。

这标志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等一条又一条连接汉藏民族的生命线穿越高原,把西藏与内地、北京与拉萨的距离越拉越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仅靠公路运输,西藏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落后的交通成为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

2001年6月29日,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酝酿之后,青藏铁路这条凝聚着党中央领导关怀和西藏人民期盼的“世纪金桥”正式开工。

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武警水电官兵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请战书,送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令铁道部和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领导颇感为难:水电官兵的实力不容置疑,遍布祖国南北的一座座电站,一处处大坝,记录着他们拦江截流、治水发电的辉煌业绩。但是让一支部队、一支水电施工队伍参与青藏铁路这样一条现代化的铁路建设,在铁路建设史上还没有先例。

没有先例就让实力说话!水电部队积极参与投标,决定让激烈的市场竞争来检验自己的实力。

2001年底,在强手如林的竞标队伍中,水电部队一举中标,拿下了位于唐古拉山南麓的第十九标段。

于是,数百名水电官兵浩浩荡荡,带着大型机械设备,迎着高原风沙,碾碎千年冰雪,唱着嘹亮的军歌,在唐古拉山无人区安营扎寨,摆开战场。

刚进施工点时,生活条件很差,山上白天气温零下10摄氏度,晚上达零下30多摄氏度;七、八级的大风从早刮到晚,一出门脸上就像刀子割一样;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整个人像被抛上岸的鱼,上气不接下气。

指挥长周春青,一个铁塔般的山东大汉,但自从踏上唐古拉,身体就不怎么听使唤了。然而,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

正是有了坚强的信念,武警水电官兵在这里奋战两年多,没有一人因为艰苦而后退半步,没有一个人下火线。

测量队长李晶瑜和工程师冯义刚是工地上的一对夫妻。入伍10多年来,夫妻俩转战高原,参加了一座又一座水电大坝的建设,唯独没有给自己建起一个温暖的家,孩子都6岁了,还放在爷爷奶奶家。

每次打电话回去,孩子那一句“你们为什么不带我,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是不是不爱我了?”令夫妻俩有点心酸,但他们从未动摇过参与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决心。

战士窦炳德,新婚才10多天,就因为施工任务紧张返回工地。

独守空房的妻子想不通他为什么急匆匆地就走了,那里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着他?为探个究竟,她从万里之遥的河北老家乘火车转飞机坐汽车,辗转10多天来到陌生的风雪高原,到工地时人已经累得疲惫不堪。

官兵们纷纷走出营门,夹道欢迎这位唯一走进工地一线的来队家属,部队领导为她准备了最充足的氧气,为她做了高原上最可口的饭菜。

看着丈夫和战友们在工地上忙得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妻子理解了他,也理解了所有缺氧不缺情的铮铮铁汉。第二天,她含着泪匆匆地下了山。

两年多的时间里,武警水电部队青藏铁路十九标段指挥部,先后被铁道部授予“火车头奖杯”、“青藏铁路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不断涌现。

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青藏铁路第九和第十八两个标段,北起唐古拉山垭口,南至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全长80多公里。

十八标是全线平均海拔最高的标段,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和5068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火车站、进藏第一大站安多火车站等重难点工程,都在十八局管段内。

2001年、2002年因为种种原因,施工图纸没能按时到位,他们不等不靠,着手筹建了道碴厂、砂石料厂,为正线施工做好充足的地材储备。同时,还建设了功能齐全的营区和设备、人员配套的工地中心医院,为全体职工和民工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

2001年7月,经过他们艰苦努力,承揽到了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70多公里勘测便道的施工任务,这是他们进入高原后打的第一仗。因为从来没有过高原施工的经验,这一仗打得非常艰难。

高原七月,正值雨季,见着云彩便下雨,一天下两三场甚至十几场,频繁的降雨,增大了在冻土沼泽地带施工的难度。

后来,经过与设计院商量,他们采用抛填片石、铺设木板和土工格室等办法,才克服了沼泽地施工的难题。

另外,在沼泽地里施工,一不小心,车就会被陷住,当时单独一辆车是绝对不敢进工地的,每辆车上都要准备铁锹、钢丝绳,还要准备矿泉水、简易食品等,以备急用。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施工,便道终于贯通了,而当技术人员从工地回到安多县城时,他们一个个变得又黑又瘦,头发像一堆杂草,脸被强烈的紫外线晒脱了皮,让人看了都心酸。而他们最简单的要求就是赶紧找地方洗个澡,美美地睡一觉。

勘测便道的施工,不但增加了对高原冻土施工的认识,熟悉了高原的环境,而且锻炼了队伍,在思想上、技术上为正线施工做好了准备。

2003年6月底,日夜盼望的施工图纸终于开始陆续到位。而此时,新的更尖锐的矛盾又摆在了中铁十八局集团人的面前。

按照铁道部青藏总指的计划安排,2004年4月1日将要从该集团承建的安多火车站,向唐古拉山和拉萨双向铺轨,将原计划2005年9月铺轨至安多的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但后来调整为6月29日,再后来又调整为6月22日。

受高原特殊气候条件的制约,从图纸到位到铺轨前的有效施工时间仅剩下短短的六、七个月,但却要完成500万方土石方、21公里桥、117座涵洞大约11亿元投资的施工任务,工期之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青藏指挥部一班人深深地认识到,这是一场比领导、比管理、比质量、比安全、比环保、比效益的一场硬仗,只能和时间赛跑,确保铺轨不挡道!

工期调整后,他们迅速对人员、设备计划进行调整,并在“非典”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调集人员、设备进场。大战高峰时他们组织了6300多人、1500多台套设备进场,都比原计划增加了近一倍。

2003年7月1日,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参建人员的积极性,他们举行了隆重的百日大战动员大会,向各项目部分析了严峻的形势,摆明了繁重的任务,讲清了大战的意义,决定在全指挥部开展“大战一百天,攻坚夺全战”的百日大战活动。

各项目部也相应召开百日大战动员大会,举行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开展百日大战写决心书活动,深入、广泛地搞好施工大战的宣传和思想动员。

为确保工期,他们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了严厉的奖罚制度。组织工程、计划人员把任务量进行细化,15天一定任务,15天一检查一奖罚,倒排工期,日保旬,旬保月。由各项目部经理与中铁十八局指挥部指挥长签订“军令状”,完成任务的重奖,完不成任务的重罚。

各项目部与施工队、各队与班组,层层都签订了“责任状”,在各班组实行小目标、小竞赛、小奖惩,一天一评比,一天一奖惩,一天一兑现。24小时轮班作业,人歇机不歇,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施工生产。

经过全体参建人员三个半月的顽强拼搏,精心施工,他们创造了日完成1300多万元投资的青藏线施工最高记录,创造了三个半月完成投资8.2亿元的十八局历史记录,打造了“青藏速度”。同时,取得了质量、安全、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创优,在青藏总指组织的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质量信誉评估中,他们均被评为优秀单位。

2004年,是青藏铁路的整体推进年,也是他们的保铺轨年。虽然2003年经过顽强拼搏,他们完成了工程总量的80%强,但是剩余工程量依然很大,保6月22日铺轨的压力依然很大。

2004年2月4日,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亲自率队到十八局集团公司进行座谈,了解十八局2004年工作准备情况。

3月5日,集团公司召开青藏铁路建设动员会,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指导意见。

青藏指挥部认真贯彻部领导、集团公司领导的指示精神,经过认真分析,确定了全年施工任务目标为:铺轨前完成所有线下工程,确保铺轨不挡道;所有线下工程施工不跨年度。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3月初,虽然青藏高原依然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他们便组织人员、设备提早进场,在桥墩、涵洞上搭帐篷、生炉子,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冬季施工,一方面展开其他施工准备工作,为全面冲刺奠定基础。

4月中旬,气温回升,他们抓住时机,及时开展了“大战90天,确保铺轨不挡道”施工大战活动。面对紧迫的工期和繁重的任务,各项目部按照中铁十八局指挥部的部署,将剩余工程任务进行细化,倒排工期,把任务量细化到天、责任到人,每天考核工程进展状况,适时调整施工计划,阶段进行奖励。

对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的,认真查找问题症结,人员不足的,紧急调集人员;设备不配套的,紧急调集设备,确保施工任务按期完成。

中铁十八局指挥部准确掌握各项目部任务剩余情况及人员、设备状况,对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对人员、设备实行全局一盘棋管理,保证全局各项工程有序推进,确保铺轨不挡道。

对有可能挡道的项目部的单位工程进行分割,安排工期相对宽松的项目部进行突击。另外他们坚持主体、附属工程齐头并进的原则,对骨架护坡、排水沟、挡墙等附属工程提早考虑、提早动手,把原材料在铺轨前全部运到施工地点,防止铺轨后增加运输、施工难度。

多年来,他们在极端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打造了三个半月完成8.2亿元工程投资的“青藏速度”,实现了2004年6月22日安多按期铺轨的目标,2005年8月24日,青藏铁路道轨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胜利接轨,让中国铁路成功地越上了世界铁路之巅,津门铁军在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青藏指挥部先后获得国资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工程青年贡献奖”、西藏自治区授予的“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中铁建总公司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指挥部党工委被天津城建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被那曲地区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

指挥长韩利民也先后荣获“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青海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副指挥长李继平荣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副指挥长李正士荣获“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全面展开通县油路工程

2002年6月,西部通县油路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40多年前,库尔班大叔为什么要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那是苦于当时新疆没有公路。

新疆自治区领导十分关心公路建设规模: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王金祥,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艾力更·伊明巴海到交通厅现场办公;自治区人大主任阿木冬·尼牙孜到交通厅调研;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主持召开主席办公会议,专门听取了交通厅的工作汇报……

阿不都热西提带领王金祥、艾力更两位副主席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交通厅现场办公,他语重心长地指出:“今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得好坏,对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建设资金、实施项目都已落实,但由于新疆季节性强、施工期短,后几个月必须每月完成10个亿才能保证完成计划,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全社会都应大力支持公路建设。”

王金祥副主席说:“这几年,新疆发展的明显标志是公路,交通厅对抓好今年的建设项目和资金落实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项目清晰、资金到位、建设队伍充足,如果认真组织,克服其他不利因素,完成任务没有问题。”

6月5日,交通厅2002年公路建设项目督导组、公路建设技术指导组成立。《2002年公路建设奖励办法》同时出台,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公路建设的力度。

3个督导组分别由3位厅领导负责,深入北疆、南疆和东疆3个地区,每月一次,各负其责,各查一方,主要是检查质量、进度、支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其他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阿曼·哈吉厅长在阿勒泰地区督导时,发现施工不规范,于是马上严令停工。他反复告诫建设、施工、监理人员:“新疆资金这么紧张,国家花这么多钱修路,你们干的活一定要对得起你们的良心。”

随同阿曼·哈吉督导的公路局局长甫拉提,连夜召开各方负责人会议,提出整改要求。

穆铁礼甫·哈斯木副厅长在木垒至巴里坤督导时,发现有些施工单位的人员、设备到位率不高,施工进展缓慢,当即要求施工单位法人代表亲临工地,制定出明确的月、旬、周进度时间表,确保施工按期完成。

卫晓副厅长在省道218线阿克苏至阿瓦提段督导时,发现施工企业有转包现象,当即做出决定,责令该承包商退场,并没收施工单位的履约保证金。

厅纪检组组长张延兵在博州督导,因车辆分流问题没解决而严重影响施工时,主动找州政府领导协调解决。

针对存在的问题,博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全部上路现场办公,慰问建设者,解决施工中的难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2002年6月9日,公路局在大忙季节召开包括所有项目办主任、设计单位技术代表、各监理组长和35家施工企业法人代表在内的通报会。

公路局局长甫拉提认真地总结了前一段工作的成绩,严肃地指出了一些单位存在的问题。阿曼·哈吉厅长和在家的副厅长全部参加了会议。

交通部在新疆挂职的副厅长李景和,当月底就要离开新疆了,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今年的工程无论是在政治意义上还是在经济意义上都必须干好。”他说:“一是要抓到位、抓控制、抓落实;二是要抓投入、抓阶段、抓进度;三是要抓标准实验、抓分项工程、抓工艺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和进度齐头并进。”

大家深感李景和的话充满感情和期待。

一条路修好了,8年或10年后还能再用。而马马虎虎做出的工程,第一年交工,第二年就开始修补,这样的亏新疆吃过,教训也不少。“把工程做结实、做漂亮”已成为交通厅厅长阿曼·哈吉的口头禅。

公路局局长甫拉提要求说:“谁搞出‘豆腐渣’工程,我们就把他从新疆筑路市场赶走。干出来的工程要经得起检验,要对得起人民和自己的良心。”

作为第八项目办执行办主任,曲保安负责管理路网改造工程第九合同段、克拉玛依市过境路改建工程、克拉玛依至铁厂沟公路新建工程以及额敏至铁厂沟通县油路工程,是执行办主任中管理最多项目的“大管家”。

两年前,曲保安来到克拉玛依,就在这里长驻下来,平时也难得回家一次。乌鲁木齐的朋友见了他后,半开玩笑地称他为克拉玛依人。

曲保安的工作信条,那就是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出精品来。当然他更懂得,要干出精品仅凭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管理经验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在管理过程中,曲保安一方面要求各合同段抓住有利时机,合理组织施工,严格按计划进度施工,要求工程进度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总计划,排至油面施工前一天,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日、旬、月计划要有保障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求各合同段在编制进度计划过程中考虑制约工程进度的关键工序,根据剩余工程量编制每日施工计划量,明确各个施工作业面的机械设备名称、数量、施工人员数量,对技术人员进行定位负责,专人专职,监理工程师根据计划安排督察到位情况。同时,要求监理组加大对进度、质量的控制力度。这种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既保证了质量,又加快了施工进度。

塔中至且末的沙漠公路是交通厅实施的第一条沙漠公路,路基施工难度前所未有。压实度、变沉度及公路标高等指标在沙漠公路中还没有标准,公路管理局第七项目办主任蒋建新心里也没底。

为了得到一整套沙漠公路施工的标准,他们把开始修建的37公里路段确定为实验段。压实度和弯沉度是公路建设中的两个重要指标。压实度的常规测量法是灌沙法,经过多次实验后,蒋建新总结出用环刀法测实,效果显著。风积沙干压是沙漠公路中应用的新技术,为解决风积沙整体承载能力,蒋建新与工作人员一起总结出了用土工布施工的方法,不仅保证了路面承载力,而且提高了路面压实度0.5个百分点。

大学同学见蒋建新功力已到一定火候,开出高出现在工资10倍的钱要“挖”他下海。蒋建新说:“人总得有点精神。”在公路建设中,蒋建新感到既充实又快乐,这正是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

没有那男儿胆,不闯这戈壁滩!在修建这条沙漠公路时,广大筑路人住着地窝子,喝着苦咸水,战胜了大自然的严峻考验,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

因水质差,有的人经常腹胀、恶心、流鼻血、拉肚子,甚至出现了脱发、肠胃功能紊乱等严重反应。

特别是有一些汽车驾驶员和重型机械操作手,长期坐在高温驾驶室内,满身的痱子和湿疹整个夏季都有。大部分人因此而厌食、烦躁、情绪不稳定、失眠,出现“沙漠综合症”。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是凭着这种精神,通县油路在他们的脚下一节节、一段段、一条条地在天山南北不断延伸建成。

2002年10月17日,通车不久的新疆第二条沙漠公路且末段,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和老部长黄镇东等一行来到这里考察。

这里是新疆最先建成通车的通县油路工程。

张春贤对沙漠公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站在平整如镜的路面上,听取了公路局副局长燕宪国关于沙漠公路的修筑过程和防护效果的全面介绍。

张春贤说:“在流动的沙漠腹地修出这么漂亮的路,真了不起!这是真正的沙漠公路。”

老部长黄镇东站在高高的沙山顶上感叹道:“壮观!壮观!沙漠壮观!公路也壮观!”

黄镇东在现场接受塔里木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在流动的大沙漠中,通过攻关,花这么少的钱,建成了这么好的沙漠公路,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今后关键是要做好防护工作,确保公路的畅通。”

项目负责人蒋建新高兴地介绍说:“由于我们管理、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通力协作,许许多多的苦总算没有白吃。我们不仅按要求完成了任务,还获得了奖励,而且通过不断总结完善,积累了一套沙漠筑路的经验。这项工程造福人民,锻炼了建设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项价值非凡的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

2002年7月4日上午,西气东输开工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正式宣布: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

西气东输工程以新疆塔里木为主气源地,以长江三角洲为目标市场。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东至上海市西郊白鹤镇,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和上海市等9个省(区)市,全长4000千米,管径1016毫米,最大供气量每年200亿立方米。

早在1997年,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的周永康与上海市市长徐匡迪相遇。

徐匡迪握着周永康的手说:“你们什么时候能给我们输来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啊?我希望你们中国石油能早一点把气送过来,你一年给我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我就能让上海的天空变蓝。晚了,上海就会考虑用东南亚的液化天然气。”

周永康把这些情况向朱镕基作了汇报。朱镕基说:“你们抓紧时间,做出来比较一下。管道输送天然气划算,上海绝不会用东南亚的液化气。”

2000年夏天,国务院成立了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是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副组长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张文岳,西气东输沿途十省市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副市长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项目论证、规划和组织实施。

同年6月3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向国家计委上报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项目建议书,请求批准立项。

7月15日至18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新疆塔里木油田召开。

组长张国宝,管道沿线各省市有关领导,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等160人参加了会议。他们还实地考察了天然气资源,认为西气东输的资源已经落实。

8月23日,朱镕基听取了汇报,原则上同意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项目建议书。9月14日,国家计委批准了建议书。

9月7日,朱镕基专程来到塔里木油田视察。

轮南是西气东输工程的首站,朱镕基来到轮南的一口气井旁,想亲眼看一看这口井点火放喷的情况。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廖永远向朱镕基汇报说:“这口井日产天然气70万立方米,但这还不是主力气田,主力气田克拉2气田的一口井,日产量可达200万立方米以上。克拉2气田的可采量经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评估,结果比我们评估的要好得多。塔里木的天然气资源是落实的,请总理放心。”

开始放喷了,只见一条橘红色的气龙从井下喷出,在旷野上飞舞。朱镕基的脸上露出微笑。

晚上,在轮南油田会议室里,朱镕基听取了马富才和史兴全关于西气东输工程的汇报后,高兴地说:“这次通过考察,根据国务院的讨论,我们今天又亲眼看到,我认为西气东输不会有当年川气出川的命运,资源是落实的。这个项目不但应该马上启动,而且应该尽快建设,尽快发挥效果。这是一篇大文章,一个大手笔。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序幕,这是要在中国的地图上画上浓浓的一笔。国务院已经决定立项,既然定了就要马上干!”

2001年2月28日,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举行西气东输项目天然气购销及管道运输意向书签字仪式,33家意向用户与中国石油签订了意向书。

3月5日,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告:西气东输工程被列为国家近期要完成的四个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之一。

尔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4月底向国家计委上报了“西气东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月12日,报告在国务院总理办公会上获准通过。

2004年8月3日10时30分左右,西气东输工程的最后一道焊口焊接完毕。至此,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全长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

2008年2月22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开工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同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新疆鄯善、甘肃武威、宁夏吴忠、陕西定边4个开工现场同时开工。

这条钢铁巨龙出霍尔果斯首站,不到30公里就遇到了拦路虎果子沟。

果子沟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地势险要、峡谷地形复杂,扼守古丝绸之路北道,自古就是中国通往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这里天山“小冰川”气候活跃,山洪、雪崩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冬春季自然条件恶劣,长年大雪封山、冰雪覆盖期一般在200天以上,极端低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

它是西气东输二线西段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天然屏障。

“果子沟通,则新疆通;新疆通,则西二线西段通。”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总经理吴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管道建设者们。

为确保工程快速优质推进,吴宏每天都关注果子沟工程进展,并及时提出改进工作意见。他先后13次亲临果子沟检查指导工作。尤其是每当工程建设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困难时期,就是顶风冒雪,吴宏也要赶到工地现场办公、慰问员工。

2009年2月27日,经过全体建设者17个月的艰苦奋战,果子沟隧道群全部贯通。

为确保年底前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率先投产,隧道刚具备管道施工条件,承建果子沟隧道群管道工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华油工建,就把它从隧道建设者手中抢了过来,迅速集结8个焊接机组、500多名员工、200余台设备决战果子沟。

7月13日,果子沟1号隧道管道打火开焊。胜利穿越果子沟的西气东输二线,一路东进,悄然穿过赛里木湖畔,攻克独山与乱山,越过乌鲁木齐,直指宁夏中卫联络压气站,势如破竹。

谁知半路杀出“鬼见愁”的火焰山,挡住了去路。

7月份,火焰山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8摄氏度,地表最高温度则在70摄氏度以上,酷热难耐。管道局一公司建设者形象地称这里的工区为“火洲戈壁”。

为了早日走出火洲,管道建设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天微亮和日落前,趁天气凉爽,焊工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进工棚,焊完一道焊口,脱掉工靴,还是能倒出水来。降暑用的绿豆汤一天送六趟全部被喝光。

为防止员工脱水和中暑,现场停放了一辆急救车,医护人员时刻守护着。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管道建设者仍然创造了骄人业绩。地处火洲戈壁最热的5标段焊接机组,焊接速度由初期每天不到20道口,快速上升到50至70道口,焊接质量也稳步提升。

“每天进75根管,我们照样能‘吃’完。”负责现场施工的队长李宁说。

历时4个月,管道局一公司建设者与热浪共舞,漂亮地完成了火洲戈壁35公里管道焊接任务。

进入甘肃,管道局二公司有一处施工营地,设在距瓜州城60公里的百里无人区,吃水和蔬菜全部靠车运。在蜿蜒崎岖的沙石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一车菜运到营地坏掉了一大半。

钢管中转站距工地80公里,唯一的通道还是条“搓板路”。80公里的路程,却要走上6小时,往返一趟则至少需要10小时。

无人区缺水缺菜,但不缺精神。管道局二公司凭借顽强的毅力,焊完了管道,带着胜利者的微笑走出了无人区。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建设者攻克基岸大坡度焊接等难关后,利用西气东输隧道成功穿越黄河,进入中卫联络压气站,借助中卫-靖边联络线与西气东输相连。

自西气东输二线打火开焊以来,在不到16个月的时间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成功穿越10条隧道、36条大中型河流、109处公路铁路,于2009年6月4日实现管线主体焊接完工,一次焊接合格率98.73%。这标志着这一重大能源项目进入了全面投产攻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