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影视教材的音乐及录音

一、影视教材的音乐

  1. 片头音乐

主要指用于片名字幕的音乐。它有引呈影视教材主题,引入故事情节并预示影视片基调和渲染特定气氛的作用。

  1. 片尾音乐

用于影视教材结尾的音乐。经常是对影视教材主题和基本情绪的概括和总结,或者是造成某种气氛、意境,使观众对影视教材的内容产生联想和回味。

  1. 主题音乐

用以表达影视教材主题思想,概括影视教材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乐曲。主题音乐是影视教材音乐的核心、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也是评价影视教材音乐的主要依据。所以,影视教材的主题音乐应鲜明而富于表现力。

  1. 背景音乐

在影视教材中起背景作用的音乐,不直接参加与情节的发展。背景音乐的特点具有概括性,故不多变。影视教材中的音乐多是背景音乐。

  1. 环境音乐

根据影视教材中画面特定环境的需要,选用生活中流传的具有典型性的乐曲,作为烘托环境气氛的音乐。如江南民歌。运动场上的进行曲等。

  1. 描绘性音乐

用音乐手段对画面上的事物和情景及其具体、独特的音响特征,如鸟鸣、风暴等,加以描绘,这种音乐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

  1. 说明性音乐

即阐述画面内容并表现基本情绪的音乐。在纪录影视片和影视教材中通常称为“叙述性音乐”。主要用来补充和加强人物的情绪状态,但也可对画面的动作效果、影视教材的速度节奏以及民族色彩、时代特征方面作出补充。

  1. 幻想性音乐

表现人物幻想的音乐。带有虚幻朦胧的色调。它与画面的关系可作两种处理:

幻想的音乐与幻想的画面作同步的结合;

幻想的音乐与现实的画面交织在一起,作非同步的结合。9.情节性音乐

直接参与到影视情节中去的音乐。情节发展的动力是冲突,这种音乐经常出现在冲突之中,直接影响情节的发展,深化影视教材的内容,成为情节

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0.气氛性音乐

为影视教材局部整体创作某种特定气氛基调的音乐。这种音乐是以其自身的特性为画面创造出一种具有情绪因素的气氛,而非单纯解释画面。

11.电子音乐

运用电子手段制作或加工的音乐,统称为电子音乐。电子音乐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用磁带录音制作的音乐。即把风声、动物的叫声等自然音响效果,事先录到磁带上,然后剪辑加工而成。

用电子合成器制作的音乐,称作电子合成器音乐。电子合成器能创作各种音响,也能改造一般乐器的音高、音色和音强等。

用电子计算机创作音响,帮助作曲人员进行音乐构思和作曲,称作电子计算机音乐。电子计算机目前还不能自己发挥作用,需要人的想象力、人的智慧去动用它。

电风琴、电吉他、电贝司等电声乐器演奏的音乐,称作“电声音乐”, 不是电子音乐。

二、主题歌、插曲

主题歌。表述影视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全片基本内容的歌曲。是全片音乐的中心,歌曲旋律可作为影视片的主题音乐加以贯穿、发展。在一部影视片中,主题歌可以反复出现,也可以在不同地方演唱不同的歌词,或在音乐上作某些变化处理。

插曲。在影视片中为某一组内容或某一场景而写的歌曲,它常常是抒发某一具体情节中人物的感情,或描述某种事物,或用以赞颂人物等,应用比较自由。有些影视片没有主题歌,只有插曲。

三、音画关系

音乐与画面在影视教材中的结合关系。音乐是听觉艺术,画面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延续来展示各自魅力的艺术,因此在影视教材放映的同一时空中,它们势必会以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一般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形式,其中音画对位又包含音画并行和音画对立。

  1. 音画同步

表现为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音乐情绪与画面情绪基本一致,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完全吻合,音乐强调了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起着解释画面、烘托和渲染画面的作用。

  1. 音画对位

从特定的艺术目的出发,在同一时间内让音乐与画面作不同侧面的表现,两者形成“对位”的关系,以期更为深刻地表达影视教材内容。对位原系音乐术语,指音乐作品中若干个相互对立的旋律声部结合为和谐的整体。音画对位有两类:

  1. 音画并行。音乐不是具体地追随或解释画面内容,也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视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绪状态。

  2. 音画对立。导演和作曲家有意使画面与音乐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

以及内容等方面相互对立,使音乐具有寓意性,从而深化主题。

四、乐队

由演奏者组成的集体。乐队的种类依其演奏乐曲的类别和所用乐器可分为交响乐队(管弦乐队)、弦乐队、吹奏乐队(军乐队)、轻音乐队、民族乐队和混合乐队等。

1.交响乐队

弦乐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 木管组: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等; 铜管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

打击乐组:包括定音鼓、小军鼓、大鼓、钹、铃鼓、三角铁、钢琴、竖琴、钢片琴、钟琴等。

乐队规模根据本管乐器的数量分为单管制、双管制、三管制、四管制等。2.弦乐队

由弦乐器组成的乐队。3.吹奏乐队

由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乐队。4.轻音乐队

演奏轻音乐的乐队。常用乐器有六弦琴、手风琴、钢琴、单簧管、萨克斯管、小号、长号、爵士鼓、弦乐器和电声乐器等。

  1. 民族乐队

由各国的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因国家而不同。在我国常见的有以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的“丝竹”乐队,由管乐器及打击乐器组成的“吹打”乐队, 还有由管乐组、弹拨乐组、弦乐组及打击乐组组成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乐队所用乐器的数量根据作品的需要而定,一般情况由下列四组构成:

管乐组:包括笛、笙、唢呐、箫、管子等;

弹拨乐组:包括柳琴、琵琶、阮、三弦扬琴、筝等;

弦乐组:包括板胡、高胡、二胡、中胡、低胡及大低胡等;

打击乐组:包括定音鼓、排鼓、手鼓、堂鼓、大鼓、钹、云锣、锣、铃、木鱼、编钟等。

  1. 混合乐队

由交响乐队和民族乐队的部分乐器混编而成。

五、音乐制作

从影视作曲(音乐编辑)开始酝酿、构思到将音乐录制在电影胶片或录像磁带上的全部过程。

音乐录音可以分为:

先期录音。在画面拍摄前就预先把画面中所需要的音乐和歌曲录好。正式拍摄时,同步播放先期录音声带,使演员表演与音乐相吻合;

后期录音。在影片全部拍完剪走后,音乐指挥一面看着放映的画面,一面指挥乐队进行录音,使音画结合达到满意的效果;

混合录音。语言、音乐和音响三条声带通过多部录音机在放映画面的同时还原出来,导演、作曲家(音乐编辑)和录音师密切配合,对各种声音的高低强弱比例作最后调整,经过再录音,制成一条将各种声音有机结合在一

起的混合声带。

六、录音方法

光学录音。电影制作中在感光胶片上记录声音的方法。近代光学录音的发展,已采用电子扫描、激光调制等新技术,又称“感光性录音”。

磁性录音。利用电磁转换原理,将声音记录在磁带或其它磁性材料上的方法。磁性录音与光学录音相比,具有音质好、可立即还音、磁带能重复使用等优点。目前,在影片摄制阶段已全部使用磁性录音,只是最后印制拷贝时才转录成光学声。

机械——光学录音。这是机械录音与光学声带放音相结合的录音方法。它是为了同时得到机械录音的失真、噪音小和声带放声的磨损、失真小两方面优点。这种录音方法与磁性录音相比,虽有声带可以目视检查等优点,但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够复制,若复制会失掉原始声带的特性,故它只适于作原始录音。

特殊录音。在影视教材制作中,为获得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某些声音效果, 而使用某些特殊的设备进行录音的方法,称为特殊录音。特殊录音具体分为下列几种:速度不正常的录音;电子录音;改变声音的音调;增加交混响时间的录音。

七、声音的质感

原声的本色体现。泛指影视教材中的声音经过录制、加工后,仍保持原发声体所具有的特点和本色。在录音过程中,只有运用高质量的录音设备和磁带、良好的录音场所和高超的录音技巧,才可能获得具有良好质感的声音, 增强影视声音的真实感。在原始录音过程中,可通过频率补偿,改变混响时间、延时等技术手段使声音还原本质(渐近线)。运用同样技术手段还能对质感良好的声音进行“化装”(改变其固有的音色),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八、补录

由于画面、声音内容的变动或技术上未能达到要求等原因,对已录制的磁带进行局部修改。补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重新录制的声带替换需要改动的原声带;另一种是在原声带上直接加偏磁,在消去需修改声音的同时,录上新的内容。

九、噪声

噪声有三种情况:

指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波无规则组合所形成的声音。通常是由电子设备和记录媒介引起的。在影视录音过程中,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噪声水平, 以保证录音质量。

指物体无规则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包括自然音响、动作音响等,这些声音用于电影电视中,可增加银(屏)幕形象的环境感和真实感。

指在某种情况下对人的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它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还与人们的生理、心理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