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黄河情结(2)

1954年冬,毛泽东在南巡返京途经郑州时,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第三次专门听取了黄委负责人王化云、赵明甫二人关于治黄工作的汇报,并着重谈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规划问题。

1955年6月,毛泽东在河南省委会客室第四次专门听取了治黄工作汇报,这次他关心的热点是关于黄河治理规划的实施问题。

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泺口又一次视察了黄河,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1961年8月在庐山时,毛泽东曾和身边的卫士张仙朋闲谈,他感慨地说:我有三大志愿:

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可使我多搞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官员也是个推动。

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

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三个愿望中,就有沿黄河实地考察,可见毛泽东的黄河情结之深。其时,毛泽东是全国人民伟大的领袖,工作自然是千头万绪,许多大事需要他去考虑。这些看似普通的要求,对他来说就成了奢望。

1963年的金秋时节,毛泽东坐在中南海丰泽园的摇椅上,心头一片空明。十几年过去,共和国基本上处于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与苏联的争论也以“九评”的发表暂时告一段落,国内反动势力已逐步被肃清,自然灾害已基本渡过,“大跃进”的问题经庐山会议也初步得以平息,经济建设正处于调整发展状态。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忽然感到一阵少有的轻松。于是,诗人的情愫又在他的身上复活了。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曾与好朋友萧三交流过,他一要通晓中国各朝代的历史,寻找一条中国之路;二要周游名山大川,结交天下志士墨客,找到国家兴衰的规律。旧年的夙愿被点燃了,毛泽东告诉身边的汪东兴,他要到黄河源头去开始他的叩问,这江山如何千秋万世,无疆无限。毛泽东以他独有的固执拍板了,汪东兴就只能马上去落实。

翌年元旦刚过,解放军总政保卫部部长蔡顺礼将军就急忙通知内蒙古军区保卫部,立即派一名负责人,两天内赶到总政保卫部。时任内蒙古军区保卫部部长的恽汝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副部长图门毕力格图。仅用了一天半,图门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总政保卫部。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和保卫部蔡顺礼部长立即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第二天,蔡顺礼带图门去中南海,汪东兴把任务向图门作了交代,并强调绝密,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只能告知乌兰夫和政法委书记,内蒙古军区领导只能告知第一书记和主管政法的副政委。

这年的2月,图门带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带着汽车和马匹,出发考察内蒙古境内的18个旗县。他们不仅要考察沿黄河的地形、文物、史志、风土、人情,还要调查社情、道路、人员成分、政治环境,包罗万象,详细之至。小分队的成员们,除了内蒙古公安厅警卫处长查德格尔隐隐约约猜到一些外,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执行这次任务。图门心里清楚,他要向伟大领袖提供考察路线上的一切细节。

考察的路上,历尽了艰辛。小分队踏着未融化的冰雪,顶着西伯利亚刺骨的寒流,吃着冻硬的干粮,喝着雪水,艰难地行进在广漠的草原、戈壁、沙漠上。这一群现役的或者曾经的军人,以长期军旅生活磨炼出来的韧性,不怕野狼的袭击,不怕沙暴的疯狂,不怕刺骨的冰河,走过了18个旗县,获得了丰富的资料。

和战争期间送情报一样火急,这些资料迅速报到了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