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交往最多的老同学(1)
泽东交往最多的老同学
从现存文献考证,毛泽东交往最多的老同学是周世钊。两人既是经常作诗填词应对唱和的诗友,又是相处融洽无话不谈的知己。周世钊是诗词大家,是毛泽东的同学、挚友、诤友、畏友,更是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者和注释家。
周世钊,字敦元,别号敦元、东园。1897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9岁入学。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秋毕业,与毛泽东同窗五载,情谊甚笃。
周在校品学兼优,诗词上颇具造诣,为师生所称道。受徐特立老师的言传身教,矢志从事教育。当时在一师有一个总务学友会,毛泽东任会长,周世钊任文学部部长。周世钊与毛泽东这时既是同桌又是诗友。毛泽东在校时赠给周世钊的诗竟有50首之多,可惜后来都失传了。现在记得起的仅有残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就是那时游泳活动的写照与诗词写作的记录。毛泽东与周世钊少年同窗结诗缘,诗词唱和是他们当时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1918年夏,周世钊加入毛泽东发起并领导的新民学会,兼工人夜校管理员,积极支持和协助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一师毕业后任长沙修业小学国文教员。1919年应毛泽东之邀,周世钊担任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顾问。毛泽东发起湖南各界人士“驱张运动”,周世钊带领学生参加示威游行。“驱张”胜利后,毛泽东与周世钊等创办了“文化书社”,向青年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不久,何叔衡主办《湖南通俗报》,周世钊应邀任编辑,为该报撰写了一些抨击时弊,宣扬新文化的文章。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会员中一些有抱负的青年怀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积极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为此,毛泽东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可到了临行前,毛泽东却决定不去法国了。当时,许多新民学会会员很不理解。对此,毛泽东作了解释,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一封信中说到这件事:“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一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和黎邵西(即黎锦熙)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因此,我想暂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436页。
由此可见毛泽东与周世钊之密切。
五四运动以后,毛泽东、周世钊各奔前程,走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毛泽东投笔从戎,“剑屦俱奋,万里崎岖”,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他始终没有丢下诗词创作。正是在戎马倥偬中写出了大气磅礴的豪壮诗词。周世钊一直留在“芙蓉国里”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为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才华与力量。同时周世钊也无时不关心着毛泽东的动向,毛泽东在延安时就曾给他寄过书信。
1945年8月,周世钊得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为争取和平建国而奔赴虎穴龙潭的重庆时,周世钊立即寄信安慰,表达自己的问候之情。可惜这封信未能送到毛泽东手中。新中国建立前三天,周世钊即寄信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仅15天之后的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即回信给周世钊说:
迭接电示,又得九月二十八日长书,勤勤恳恳,如见故人。延安曾接大示,寄重庆的信则未收到。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城南学社诸友来电亦已收到,请兄转告他们,感谢他们的好意。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册,第69页。
此信中既有怀旧更有期望鼓励,特别是提出向周世钊索取“尊著旧诗”而“多多益善”的恳求,使俩人从此开始了诗词唱和频繁交往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