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最多的古人(4)
这与他对俘虏的豁达大度是分不开的。曹操“不杀降”,敢于用人,史书有不少的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兖州,任用毕谌,后张邈叛,将毕谌的母、弟、妻劫去,曹操对他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毕谌去后就没有回来。及至讨平张邈,毕谌被捉,大家都为他的性命担心。曹操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不仅没有杀毕谌,反任为鲁相。魏种本是曹操推荐的孝廉,张邈攻陷兖州时,曹操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岂料魏种却投降了。及至打败了张邈,魏种被擒,曹操并没有杀他,说:“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毛泽东的这条批语,既表明了他对刘表做法的蔑视,又表明了他对曹操“不杀降”和爱才的称赞。
在《魏书·刘表传》中,卢弼也有一段注释,刘表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攻张怿平之”,有“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祭祀天地,自立为帝。毛泽东读了这段注释又在天头上写了一条批语:做土皇帝,孟德不为。这里,毛泽东又一次称赞了曹操。
1959年2月,毛泽东读了《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翦伯赞写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1959年6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说:有些人“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为我所用。”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3页。
毛泽东称赞曹操“多谋善断”,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是有依据的。公元200年春,曹操将东征刘备,手下将领都说:“与曹公争夺天下的人只有袁绍。袁绍正要逼近,他乘人之危袭击我们,怎么办?”曹操说:“刘备是豪杰之士,现在不攻打,将来一定是大患。袁绍虽有大志,但他见事迟,他不会动兵的。”郭嘉也劝曹操东征,于是曹操大破刘备。袁绍的缺点则在于多端寡要,瞻前顾后。曹操东征刘备的时候,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他从背后攻打曹操,袁绍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推辞。田丰用手杖击打地面说:“你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却以小孩生病为由白白丧失,太可惜了!”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到白马攻打曹军。谋士沮授提出:“颜良气量狭窄,性情暴躁,虽然勇猛但不能独当此任。”袁绍不听,结果颜良兵败被杀。袁绍“没有头脑”,“志大而智小”,于此可见一斑。
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召开四届人大。在四届人大将要召开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为了说服中央委员能够同意他的建议,不要在四届人大会议上再提设国家主席问题,毛泽东用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来启发与教育大家。毛泽东说:“三国时,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要把他放在火炉上烤。”接着,毛泽东又说:“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皇帝,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1975年,毛泽东谈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时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同年,毛泽东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谈话时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认为他们都是对历史贡献巨大的人。这一年,毛泽东为了说明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才干的道理,还举曹操没有上过大学的例子加以说明。
当然,毛泽东对曹操并非全盘肯定。他认为曹操的主要缺点有二: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说: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1页。二是不能严于律己。毛泽东曾经批评过曹操不能严于律己。《三国志》中的《武帝纪》说曹操“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泽东则在眉批中写下“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1页。一语,批评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