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服务工商农技

  • 王一硕说:“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一个西部志愿者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 杨传卫说:“在巴里坤服务了一年多,我感到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为县团委建立了共青团县委网站。”
  • 许振楠说:“如果不是当过一年的西部志愿者,我还真的没有实力进入母校任教。”

志愿服务锤炼扎实本领

在志愿服务的陕西省麟游县,药农没人不知道王一硕的。

在2003年王一硕毕业时,药学专业就业形势空前良好。王一硕被老师推荐到了北京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成为了不少学生羡慕的对象。

但是,国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召,却让王一硕第一次拒绝了老师的建议。

王一硕说:

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我一个打工仔才能重新回到大学。到西部志愿服务,正是我报答的好机会,我怎能退却?

结果,在王一硕的影响和带动下,他所在班级的77名同学,全部报名到西部作志愿者,在当时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

2003年8月,王一硕被分配到陕西省麟游县科技局做志愿者。适逢麟游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开局年,王一硕又是全县唯一的中药专业的大学生。

所以,王一硕刚上班,局领导就让他负责全县10个乡镇的中药材种植工作。于是,王一硕背起行李就下乡了,住到了农民的家里。

麟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海拔1200米,严重缺水,居民吃水困难。

“原来我觉得自己家就很穷了,谁知道那儿更穷!一天只吃两顿饭!”王一硕说,“因为缺水,那里的农民都用水窖积存雨水做饭。那水又浑又有怪味儿,里面还有许多小虫子。我一看见就想吐,好长时间才适应。”

有一次,在下乡的汽车上,王一硕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坐在车上大声哭泣。一问才知道,原来她把刚刚卖鸡蛋换来的4.5元钱弄丢了,而这就是她一家人一个月的油盐钱。

“我觉得自己再穷也比她强太多了!所以我立即给了她50元钱。”王一硕说:

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一个西部志愿者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一个月后,县科技局决定在桑树塬乡土桥村建百亩黄芩示范基地,由王一硕负责。

从基地选址、动员群众到耕地、施肥、播种,王一硕跟学院的专家联系,拿到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和指导意见。

但是,要动员群众改变几十年来的习惯,将耕地改为药田,再按照全新的方法来种植,谈何容易?

尤其是面对个子不高,只有23岁的王一硕,不少农民当着乡长的面问他:“你这个碎娃,即小孩,按你讲的种,不出苗,你能负责?”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也捏着一把汗。”王一硕说,“但是,我还是有把握的。于是就肯定地回答,你们放心,我负责。”

为把握播种时机,王一硕多次向专家请教,又到当地气象局查阅了10年的气象资料,掌握气候规律。

结果,播种后,天很快就降了雨。10多天后,黄芩苗情长势良好。农民们也纷纷对他刮目相看,每次王一硕下乡,都给他送去许多的核桃和鸡蛋。

王一硕眼中含泪,说:“要知道,这核桃和鸡蛋,就是他们平时换油盐的东西呀!”

国庆节放假,王一硕又放弃回家的机会,自费买了600多元的书,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出一本有关柴胡、黄芩等10多种中药材种植的普及资料。自费印刷后,发给种药材的农户,指导他们日常的管理。

王一硕还与安徽亳州、河南禹州的药商联系,达成了以保护价收购黄芩的协议,提高药农的收益。

由于指导到位,该县的黄芩示范基地取得了成功,全县黄芩的种植达到了3万亩,每年可为当地增加收入近千万元。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一硕跑遍了县里的10个乡镇。麟游县委书记陈少锋说:

走遍我们麟游的10个乡镇,能找到不认识县长、不认识县委书记的药农,可没有不认识免费教农民种药材的王一硕的。

2003年10月,王一硕被调到县药材公司,进行国家GSP认证。

GSP认证是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由于我国实行药品强制认证制度,如果在一定期限内未通过这项认证,药品经营公司就得停业,全体职工就得面临着下岗。

压力大,任务重。而此前,王一硕对GSP还一无所知。

王一硕笑着说:

“好像老天就喜欢给我这样的考验,看我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能否把事情办成。”

“不过,整个公司都信任我,所以我就一边自学一边教,现学现卖。现在想想,这可真是个难得的机会。你想,要不是在西部,谁会把一个公司这么重要的工作全部交给一个刚毕业的大专生?”

GSP认证涉及公司的硬件改造、软件编写、人员培训等全方面的内容,等于要把公司彻头彻尾进行一次升级换代。

王一硕把心一横,拿起教鞭,开始给自己父亲和爷爷辈儿的老职工们当起了老师,以培训班的形式给他们一条一条地教。

每天早上,王一硕5时就起床,夜里总是加班到深夜。

麟游县发展计划局办公室主任许德善回忆说:

那段时间,不管啥时候遇到小王,他的眼睛都是红红的,明显地睡眠不足。

他走了这么久,一提起他,我还能想起那双老是发红的眼睛。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公司顺利通过了认证验收,成为宝鸡市县级药材公司通过认证的第一家国有企业。

2004年3月,王一硕又被抽调到宝鸡市鑫中天制药有限公司,进行GMP认证。

GMP认证是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规范,同GSP认证一样,如果不能在规定期限内通过,药品生产公司同样要被强制停业。

有了上次GSP认证的经验,这一次王一硕就轻车熟路了。两个多月后,该公司顺利通过了GMP认证。

在2004年6月,王一硕又被调到宝鸡市仁寿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任副经理,再次负责该公司的GMP认证工作。

按照期限,2004年7月底,就是志愿服务期满的日子。其他志愿者都按期返回了,因为公司的GMP认证还没有结束,王一硕便延长了服务期,直到10月份认证顺利通过,他才最后一个离开。

2004年7月,王一硕以最高票,被评为陕西省杰出大学生志愿者,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

2004年10月,王一硕回到郑州,首先参加了执业药师考试,顺利通过并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

2005年12月,王一硕又被评为2005年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质奖章。

王一硕通过西部志愿服务,不仅为西部做出了众多贡献,而且还锤炼了意志,练就了一身的本领,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全部身心服务巴里坤

有一个大学生志愿者,曾做过这样的总结: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这就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生活。

毕业于山东莱阳农学院食品检验专业的栾强,在国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任质检部经理,而当时该公司却没有一个规范的食品检验室。

于是,栾强决心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努力填补公司在这方面的空白,帮助该公司建立化验室。

化验室建立后,栾强决定从原料到成品的各个环节,运用分析观点来控制,使公司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西部,都把自己为西部服务当作己任,当教师的争着多代课,当医生的多出诊,在机关的多加班。

栾强虽然担任着公司质检部经理,但是她还提出要在大河中学代课。经单位领导和学校同意后,栾强便成了学校的兼职老师。

公司到学校只有600米的路程,无论刮风下雨,高寒酷暑,这段路便成了栾强遥遥而不远、永远也走不完的服务西部之路。

一年下来,栾强所代的初二(1)班物理课考试平均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

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像栾强这样抢活干、找重活干的,比比皆是。

大学生志愿者郎永建,毕业于济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后,服务于新疆巴里坤县公安局。

郎永建刚来时,只是送送文件、打打字,后来他发现该局政工科计算机闲置,电脑因技术困扰不能充分运用,档案材料用手工操作起来很麻烦。

于是,郎永建就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安保大队的计算机,建立信息档案查询系统。

在建立系统的同时,郎永建一边帮助民警熟练操作技术,一边进行其他科室计算机硬件维修,解决机器故障,为公安局信息档案查询提供了便利。

后来,郎永建调到巴里坤县电子政务中心。2006年8月,郎永建提出申请,经过县项目办考核研究,郎永建顺利留在了巴里坤县,成为电子政务中心不可多得的专业技术人才。

杨传卫,2005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第三批服务西部计划的高才生。

杨传卫说:

在巴里坤服务了一年多,我感到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为县团委建立了共青团县委网站。

杨传卫说,建一个网站并不复杂,但是,巴里坤县团委除一台电脑外,什么都没有,这是最大的困难。

要用电脑建网站,必须在其他同志不用时才可以,所以只好在晚上和双休日工作了。

为了建网站,杨传卫每天都工作到凌晨1时,甚至更长。有时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直到把网页效果调试成功。

志愿者们在巴里坤县做出的重要贡献,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焦点访谈》栏目、《新疆日报》等媒体,先后对大学生志愿者在巴里坤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在巴里坤县、哈密地区,乃至全新疆,引起了极大凡响。

在西部实现自我价值

许振楠是去陕西耀州的志愿者,2003年毕业于苏州科技学院。

许振楠说,2003年是非典肆虐的一年,找工作非常难。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号召大学生支援西部的计划开始实施。

学校宣传部援藏几十年的志愿者肖老师,告诉许振楠,离开苏州去西部,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肖老师说,去西部可能更适合许振楠。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如果还想回到东部,有了经验,机会更多,竞争实力更强。

许振楠听从了肖老师的建议,去了陕西耀州。一年以后,他又回到了苏州。

由于许振楠有一年的志愿者经历,很多公司都认为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都向他发出了邀请。

而许振楠的母校,苏州科技学院也对他十分看重,最后他选择了在母校做辅导员。

许振楠说:

如果不是当过一年的西部志愿者,我还真的没有实力进入母校任教。

许振楠经常和自己的学生聊起在西部的日子,建议他们去西部锻炼锻炼。

江能前是苏州科技学院2003年西部志愿者。在陕西延安服务了一年之后,感觉延安更加适合自己,于是又续签一年。

不久,江能前被评为陕西省十佳杰出青年志愿者。后来,江能前考上了西安交大经济管理系的研究生。

江能前说,他在延安第一年服务,就感觉这里很适合他。到了延安,工作也是和他的专业对口的公路项目管理。

江能前说,除了条件艰苦一点,其他方面真是让他如鱼得水。江能前在延安,不但在交通方面服务过,还在其他的部门有过工作经验。

因为是志愿者,江能前没有那么多的束缚,能够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随后,27岁的江能前进入团省委的宣传部挂职,而这在东部发达地区,可能性是很小的。江能前得到了同龄人等不到的机会,实现了自我价值。

带领村民走致富之路

2004年9月30日,24岁的大学生志愿者王寿波,当选为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气田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全国首批一万多名正在服务的西部志愿者中,成功竞选当上“村支书”的第一人。

上级党委下达任命文件,意味着王寿波放弃了当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上大四时,王寿波就报名参加了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取得了候录资格,时间为两年。

也就是说,大学毕业后,只要在2004年12月前,王寿波都有机会到党政机关工作。

但是,王寿波说:

我很高兴能为村民服务,为蚕桑业大村服务,这也是我在农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选择。

王寿波2003年7月,从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毕业,9月便参加了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被安排在綦江县的蚕桑基地新盛镇。

2004年9月16日,王寿波走进镇党委办公室,郑重的填写了竞选气田村党总支书记的报名表。在该村3位报名者中,王寿波是最年轻的一个。

另外两位报名者,一名56岁,是上届村总支书记,另一名也已40多岁。

当天,这一消息在綦江县新盛镇气田村不胫而走,让平静的小山村掀起了波澜。王寿波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可他的年轻和外乡人的身份,又让村民们感到有些犹豫。

9月23日,在数百名村民疑惑的目光中,王寿波登台参加初选。在台上,王寿波振振有词地抛出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层党建等方面的“三大打算”,并重点陈述了他竞选村总支书记的“四大优势”:

“我年轻”。正因为年轻,我才知道要虚心向老同志、老前辈学习;因为年轻,我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扎根在群众中,为村民谋取利益。

“我不存私心”。我上大学时是本届同学中的第一批党员,又当过学生干部;我不是本地人,在这里没有关系网,不会顾及家族、家人的利益,在处理事情时,能“端平一碗水”;如果我能当选,村财务一定透明,让村党支部用好村民的每一分钱。

“我有专业技能”。大学里我学的是蚕学,在栽桑养蚕上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气田村非常适用,这一点,我相信有不少村民已感受到;我可以联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推广蚕桑新品种和新技术,做好蚕业化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最终提高蚕农的经济收入。

“我信息灵通”。我在各个省都有同学,还有10多个同学在读研究生,只要他们有了什么可行的方案和信息,都会给我;我还可以从分布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单位的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王寿波20多分钟的激情演说,有理有据的分析,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掷地有声的承诺,很快感染了参会的党员和旁听的群众。

许多在养蚕技术上受过王寿波指导的村民,情不自禁地成为了王寿波的支持者。

他们说:“没说的,你可别小看他哟,在他的点拨下,我们今年喂的蚕比去年高了一个等级!”养蚕专业大户陈鹏介绍说,小王去年一到这里,就纠正了当地蚕农长期以来的一个错误认识,让他挽回了2000多元的损失。

在当天的初选中,王寿波顺利晋级下一轮。

29日上午,两名初选过关的竞选者,加上有关方面推荐的4名候选人,开始了最后角逐。

凭借深入民心的“四大优势”,王寿波在6名候选者中,再度以得票第一入围。经5名总支委员的表决,王寿波当选为气田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第一个非本村人的党总支书记。

村里68岁的老党员刘祖华说:“我们就希望找到小王这样的人来当领头人!小王学的是养蚕专业,他在养蚕方面办法很多,也很管用。在学校读书时又当过干部,你说我们想要这样的人不?”

村民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从此,王寿波带领气田村的村民们,走上了养蚕致富的道路。

建立油菜的示范基地

2003年8月,毕业于三峡大学,获文学、法学双学士的刘勇,参加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7名分别来自河北、广西、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的青年志愿者一起,来到了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郎溪乡。

彭水县位于重庆东南部,境内群山连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连同周边的黔江、酉阳、秀山等区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这里,自古民间就流传着民谣: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

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地方的艰苦与穷困。

而刘勇所在的郎溪乡,则是彭水最贫困的乡之一,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区,人口不足万人,人均年收入仅千元左右。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乡里剩下的都是些妇女、儿童和老人。

在郎溪乡,8名志愿者有的当教师、医生,有的做农技员、律师。刘勇则担任了郎溪乡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乡团委书记。

刘勇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志愿者们普遍发现,一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好多农民“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了见阎王”。

农民的贫困,煎熬着8名志愿者年轻的心。经过近一个月田间地头的调查,他们发现,郎溪乡农民以种植玉米和红薯为主。要想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尽快调整种植结构。

随后,刘勇他们分头到邻近几个乡和县城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当地油菜籽需求旺盛。而其中有一名志愿者,恰好来自西南农业大学。

大家还了解到,种植黄籽油菜是重庆市鼓励发展的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之一。很快,一个建立油菜生产示范基地的规划形成了,并且得到了郎溪乡政府的批准。

虽然志愿者们胸有成竹,但当地老百姓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

刘勇说,在规划通过后的第二天,他们就来到码头村,向村民们讲解种植油菜的好处、前景和技术。

谁知,他们讲了半天,村民们却不理不睬,不时还传出不屑的嘘声。直到最后,才有一个村民说:“我种了几十年的地,难道还要你来教我吗!”

虽然有些窝火,但志愿者们一琢磨,就释然了:人家祖祖辈辈都这样,几个外来年轻人一席话,就让人家改过来不现实,得用事实说话!

为此,刘勇他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西南农业大学引进优良品种“渝黄一号”,与几名乡干部一起,制作了规范的示范苗床。

第二步,请乡政府出面,组织50名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农民,前往参观学习油菜种植技术。

第三步,通过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优良油菜品种。

刘勇回忆说:

那段时间,不论烈日当头还是阴雨绵绵,我们都整天泡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油菜。

刘勇说:“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干农活儿。开始的时候还有新奇感,可时间一长,就领略到做农活的不易,手上磨起了血泡,挑破后刺痛钻心。”

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爬滚打,8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娃”,终于在郎溪乡建起了4000亩油菜科技示范基地和200亩油菜高优示范片区。

“治穷先治愚”。刘勇回忆说,他下村调研时,见到一农民把风香树的枝条插在油菜地里,并双手合十,对天祈祷。

这位农民告诉刘勇,风香树的枝条可以避邪,插在庄稼地里,可以防治病虫害。刘勇听后,不禁愕然。

刘勇与其他7位志愿者自己掏钱,买来农技书刊,并请教农技干部,从零开始,边做边学。同时,他们创办《志愿者之窗》,分发到全乡,把油菜种植各个阶段的技术传播给群众。

2004年5月,在油菜成熟的时节,4000亩油菜产值将超过12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收100元以上。

一位当地农民感激地说:“大学生真是让我们山里人开了眼。油菜长得茎壮、叶肥,亩产比过去增加了近200斤。”

郎溪乡乡长冉定航说:

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的成功,使乡党委政府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更足了,步子更大了。

刘勇感慨地说:

经过近一年的历练,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思想也比在大学时成熟。

在这里,我结识到更多朋友,学到了更多知识,亲身体会到了西部贫困山区老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

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金钱换不来的!

搭建农业的科技平台

2003年8月29日,土家族大学生黄艺,来到了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

同年11月,黄艺被分到了乡退耕还林工作小组,带领着大佛村一、二社的社员们,把桑苗搬到山上的退耕地里,按照规定栽桑养蚕。

黄艺在大学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他积极探索“公司+学校+农户”的方式,创新出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黄艺还组织举办农民夜校、农业星火科技培训班等形式,为当地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双山乡的领导说:“在志愿服务期间,黄艺就走遍了全镇80%的村社。”

黄艺已经落户到双山乡,并主动请缨到本乡海拔最高、距离最偏远的贫困村,担任驻村工作。通过种植、养殖大户的带头作用,因地制宜地实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带领驻村村民走在了奔向小康的路上。

而2004年毕业于湖北长江大学的王文志,则志愿服务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护城乡。

2004年11月16日9点,在万圣村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学校里,王文志正在给几十位农民利用电脑上课,内容包括“今日说法”、“狂犬病”、“油菜田冬季管理”等内容。

48岁的村民黄云秋说:“小王老师讲的课,可实用了。”这位村民拿惯了锄头的手,现在已经能熟练地上网查询资料,甚至还能将自家的农产品,通过网上发帖子出售。

黄云秋憨厚地笑着说:“小王老师不知道到过村里多少次了,反正村里的小狗见了他,也能打招呼了。”

丰文仿是万圣村村党总支书。他说,在王文志远程教育的帮助下,首次在30亩地里种上秋西瓜,结果净收入增加了1.8万元。

丰文仿还兴奋地说,在王文志的建议和帮助下,他家首次将200亩油菜改种成芥菜,目前已经与外地客商签署了收购鲜货合同,“预计增加的收入有6万多元。”

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勤奋努力下,他们运用各自所学的知识,为农民朋友搭建了科技平台,引导西部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为当地引进火力发电

2003年毕业于广东商学院的江凯涛,毅然放弃在大型外资公司的高薪工作,参加了“西部计划”中。

出生在广州大都市里的江凯涛,其父母亲都是国家机关干部。因为是独生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

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江凯涛,是一个自强的人,从不希望自己成为温室中长大的嫩苗。因此,江凯涛从没有想过毕业后要依靠父母。

在读大学的时候,江凯涛就常常在学习之余,做各种兼职,以此来积累社会经验,同时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江凯涛回忆大学时光时,他十分感慨地说:

利用课余时间做校外兼职、担任学生干部,这些实践活动,让我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特别是在广商团委、学生会的工作中,让我提早接触很多人和事,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很感激母校的团委和学生会。

在2003年9月初,江凯涛从广东商学院法学院本科毕业后,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的号召,投身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去,成为首届“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志愿服务行动成员之一。

江凯涛来到了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头塘镇,担任头塘镇的文化站副站长、团委副书记职务。

江凯涛说:“当时母亲特别舍不得我去,毕竟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但是我父亲还是很支持的。后来我说服了母亲。”

江凯涛坦率地说:“其实当年我也犹豫过,一是已经找到工作了,去参加志愿服务就是违约;二是家里就我一个独生子,父母不太放心我远行。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获得了很多特殊的经历,这是在广州工作很难获得的人生阅历。”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江凯涛毅然踏上了前往西部的道路。

来到百色市田阳县头塘镇,完全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住房是临时搭建的,无冲凉房、无洗漱设施,这让江凯涛第一次感到百般无助、寂寞难奈。

因此,江凯涛夜里常常失眠,开始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江凯涛回忆说:

我印象特别深,有一些农民当年还住在竹子搭建的窝棚里,窝棚就是他们的家,窝棚的第一层养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晒玉米,条件很差。

有一次,在一农民家吃饭,发现与往常不一样:平时都吃得很节俭,但当天却有一大盆猪肉。

后来才知道,是他们家的小猪掉湖里淹死了,他们平时很少吃肉,舍不得扔掉,就捞上来做菜。有些农民的生活真的很贫苦。

看到这些,江凯涛脑海里就常常涌出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想法,希望以此改善他们的生活。

于是,江凯涛横下一条心,决心不干出成绩,誓不罢休。

为了使农民真正掌握致富的技术,江凯涛就尝试在文化站开办一个“现代农业技术”讲座。

讲座成功举办了6期。受益的农村青年有256人。此时,江凯涛已成了农民的老朋友。

江凯涛经常是加班加点地工作,周末也没有休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江凯涛的工作,得到了当地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同,这让江凯涛的心里总是感到甜滋滋的。

在当地服务两个月后,江凯涛终于按捺不住满心的激情,他自告奋勇,帮助田阳县搞起了招商引资的重头工作。

在2003年11月,田阳县电力不足,冬季旱水期经常会停电停水。

江凯涛对该县的水电资源,进行了深入地调查了解,产生了为田阳县联系火力发电的想法。

为了做好招商工作,江凯涛想尽办法,联系在广州经商的熟人、亲友,并陪同招商中心的领导,到广州招商引资。

经过多方联系,最终通过广东省东送电力有限公司,联系上湖北武汉凯迪电力集团,与该公司达成投资近1.3亿元的兴建田阳火力发电厂协议。

火力发电厂是近几年来百色市最大的几个项目之一,加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完善后,可以使田阳县在3至5年内的地方产值增加12个亿。

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盛赞江凯涛为“含金量最高的志愿者”。

2003年,江凯涛还分别获得了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志愿服务奖章(铜奖)”和广西颁发的“广西自治区优秀志愿者”。

在百色工作的时候,母校团委给江凯涛提供了很多帮助。江凯涛回忆说:

我特别记得,团委彭翠峰书记那一年组织广商“三下乡“服务队,到百色开展扶贫服务活动,并专程到我工作的地方看望,捐赠了一批物资给我所在服务地的小学,对我鼓舞很大。

江凯涛说:

我觉得只要符合三个条件就算志愿服务:一必须是志愿,二不为报酬,三是利他。

所以,当你在地铁上让位给别人,也算一种志愿服务。

江凯涛说,广商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省内是比较突出的,工作出色,知名度也比较高。

江凯涛深有感触地说:

当年我在参加青协组织服务的同时,志愿服务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对我日后的成长成才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做志愿者是利他精神与利已精神的结合。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意愿,也有充实自我、锻炼才能的需求,甚至有一些明显利己的因素。

在真心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获得被尊重的满足、成就感的满足、交友需求的满足、非正式组织领导才能锻炼需要的满足等,是综合性的的收获。

做了多年的志愿者,江凯涛感悟颇深,他说:

只有你去实践了,你才会有所体会。所以,“做”是最重要的。

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

每一个西部志愿者在各自工作的领域,所做出的成绩背后,都包含着他们的勤奋和汗水。

一件“小事”,就让内蒙古乌海市副市长李斌博士,对本科毕业的葛志刚刮目相看。

2004年初,李斌对深入基层调研西部计划工作的内蒙古自治区委副书记罗永纲,感慨地说:

这些志愿者真让人喜爱,我真想留他们几个,日后专门为市政府上项目服务。

那是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李斌想通过幻灯机,看看本市乌达区,为山东一家投资氯碱项目的企业,做的用地规划图,以便第二天早上召开研讨会。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李斌怎么也打不开保存规划图的软件,这让他急得团团转。

李斌着急地说:“这个规划图,是我请外地研究院的专家做出来的,如果在研讨会上看不到,岂不白费心血?”

情急之下,有人给李斌推荐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志愿者葛志刚。

当晚,葛志刚就乘车从乌达区赶来,将保存规划图的软件做了一下格式的转化,就能看了。

“这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一件小事。”葛志刚轻松地说。

那还是在2003年9月,参加西部计划的30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乌海市乌达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干了不少他们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

乌海市是一个工业城市,乌达区又以中小型化工企业居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学生志愿者自发组织学习化工专业的志愿者,走访各个化工企业,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问题。

毕业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志愿者朱荣江,坦率地说:“一下子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和学校老师联系,帮助我们分析。”

乌达区在开展“千村扶贫计划”后,区里奶牛养殖数量迅速增加,兽医短缺。

一些学习兽医等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起来,入村到养殖户家中,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随时给予解答。

志愿者还将这些问题加以汇总,有针对性地举行讲座,让更多的养殖户了解牲畜的疫病防治知识,帮助农民扩大养殖规模。

乌达区区长丁欣亮,高兴地说:

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真让人喜欢,他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总是想方设法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作风非常扎实。

在好多事情上,他们真给我们帮了不少忙。

葛志刚的正式岗位,是乌达区政府办公室秘书。他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一开始,葛志刚对搞文字工作,心里没底。

但是,在政府领导和办公室同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葛志刚很快喜爱上了文字工作,对政府的职能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不久,葛志刚就能够独立编写一些信息、方案和工作总结。

葛志刚说:

作为一名志愿者,到西部来不光是学习和锻炼自己,还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西部做点事情。

于是,在闲暇的时间,葛志刚就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区政府做了一个介绍乌达区工业园区聚氯乙烯项目的网页,同时,还运用网络知识,帮助政府实现了多台主机共享上网,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这些被葛志刚统统称为“小事”的工作,在李利民副区长看来,却是帮了区里的大忙,一些工作感觉“有点儿离不开他们了”。

李利民说:

乌达区新的党政大楼就要建成,我们打算就让小葛负责政府局域网的建设工作,让他帮助我们真正实现乌达区政府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不久,李利民带着工作人员赴山东考察当地的教育工作,这也是在山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王贤华的帮助联系下,进行的。这为乌达区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做出了贡献。

李利民说:

西部就是缺少大学生志愿者这样的人才,我们就是想通过做一些工作,多为乌达区吸引一些这样的人才。

离两年的志愿服务计划只差两个月了,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的李荣伟,又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选择:是离开乌达区,寻找一份更喜爱的职业,还是留下来作为当地的一员,长期为这里服务?

经过几番认真的考虑和权衡后,李荣伟做出自认为最明智的选择,并写下了申请书,希望继续留在乌海工作!

事实上,经过近两年的志愿服务,李荣伟有着一样想法的志愿者还有很多。

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贺淑慧,从2003年9月来乌达区农林局工作以来,走乡镇、串农户、作专题讲座、搞个别指导,一直走在工作的第一线,早已融入了乌海市这个大家庭。

因此,在很早以前,贺淑慧便做出了留在这里工作的决定。现在,她已经真正地成为了农林系统中的一员了。

西部计划为志愿者创造了一个发展新平台,志愿者也为乌海市带来了新思路和新理念。

志愿者们不仅在各条战线上,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同时,他们也参与了该市的各项社会及公益事业,为乌海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为确保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乌海团市委还专门制定了管理办法,并精心组织了“奉献在西部”主题党团日,以及“三下乡”、“手拉手”等活动,努力让这些大学生们认识西部、了解西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西部。

“志愿者就是服务者、奉献者。”来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志愿者朱荣江,在离开乌海之际,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

不管我们是去是留,乌海市已切切实实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了,我们将时刻关注着这里的发展与变化!

许多志愿者,都把自己曾经付出汗水和辛勤工作的地方,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惦记着他们曾经放飞梦想的土地。

西部,曾经是他们梦想的家园,而牵挂和奉献,将伴随着他们,直到永远。

致力于普氏原羚保护

在志愿者服务的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致力于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并在各自的领域中,艰难地跋涉着。

2003年11月,王雯同学代表兰州大学绿队,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培训。

在此之前,清华大学要求每一个社团,必须准备一份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项书。到培训结束时,根据立项书评奖,并给予一定奖金,作为实施这个项目的资助金。

凭着一点印象,王雯在一摞《人与自然》中,找到了中科院动物所首席研究员蒋志刚的这篇文章《世界最稀有的羊——普氏小羚羊》,文章中对普氏原羚的介绍,深深地震撼了王雯。

普氏原羚,也叫普氏小羚羊。俗称滩原羚、黄羊、滩黄羊等,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昌都,以及那曲等海拔3400米左右的草甸地区。

然而,当时仅在青海湖湖滨地区,能够发现它们的踪迹。

据有关的资料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初,青海环湖附近普氏原羚的数量超过1000只,而后来仅存600余只了。

最终,王雯他们的普氏原羚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并得到了3000元奖金。

在第一代保护普羚人的心里,这不仅仅是第一笔项目基金,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们要担负起保护普羚的重任。

王雯说:

并不是我们的立项书写得有多么出色,而是这种动物确实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保护了,它们已经被遗忘得太久。只是希望不要等到人类想起它们的时候,却只能在标本馆里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

从此,每年都由上一届项目组留下的老队员,带着新队员组成新的团队,坚持进行对普氏原羚的调查和保护。

2004年农历正月初十,兰州大学绿队普氏原羚项目组的4名队员,从兰州出发,前往零下20多度的青海,对普氏原羚进行调查。

在等到项目组的其余9个人到达西宁后,他们沿西宁—湖东种羊场—哈尔盖—甘子河—鸟岛—刚察—西宁的路线,进行野外考察,寻找普氏原羚的踪迹。

每一项工作,都是在寒冷的环境下艰难进行,但是责任和见到普氏原羚的决心,战胜了自然环境的艰苦和食物的不足。

在队员李强的记忆里,他们刚抵达湖东草场边缘地带时,便发现了普氏原羚。

4个人带上自己的装备,以最快的速度跳下车,抓起相机,稳住激动得有点儿颤抖的手,把镜头拉到最近,兴奋地摁下了快门。

到2004年2月14日,项目组的13名队员完成了第一期考察,其中两篇论文,分别获得了甘肃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同时,一本考察文集《最后的舞者》,也在队员们的手中诞生。

2005年暑假,绿队开展了普氏原羚二期项目,对青海省湖东种羊场和海晏县尕海,进行了考察和保护普氏原羚的宣传活动。初步了解了普氏原羚的习性、历史分布及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在尕海周围沙地调查了植被情况和网围栏,对普氏原羚的危害,寻找它们的生存痕迹,并向当地政府反映了那里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对普氏原羚的威胁,并提出保护意见。

2006年暑假,绿队开展了普氏原羚三期项目,前往青海省刚察县及天峻县,实地观测拍摄普氏原羚,并利用青海湖环湖自行车赛,进行普氏原羚保护宣传。

2007年暑假,兰州大学绿队普氏原羚四期项目组前往甘肃省山丹县军马场,对当地是否存在普氏原羚展开调查,确定了当地有类似于普氏原羚的野生羚羊分布。

保护普氏原羚,任重而道远,兰州大学绿队的大学生们,依然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志愿者们的道路也许会更曲折,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让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环保志愿者的行列,我们依然会拥有美丽的西部,以及和谐的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