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漏

宋代科学家燕肃研制成莲花漏以后,当局不采用,燕肃一方面继续申辩, 一方面到处宣传,前后坚持了 9 年。这 9 年里,燕肃四处奔走,每到一个地方,就把莲花漏的制作方法刻在石头上,希望这个方法能传播出去。

燕肃的石本莲花漏图一直流传到了元代。前面我们介绍过的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件石本莲花漏图,很可能是燕肃遗留下来的石刻。少年郭守敬仔细地研究莲花漏图,并且考虑了莲花漏的制作方法。

郭守敬在元朝政府任职以后,并没有停止对莲花漏的研制。一次,他和张文谦一起去大名出差,郭守敬就为当地制作了不少莲花漏。元太史院内灵台上有一个铜壶刻漏,也是郭守敬制作的莲花漏。这架莲花漏已经比宋代的更好用了。

在 1276 年前后,郭守敬又创制了一架自动报时的七宝灯漏,献给元朝政府。元朝政府在召集会议时,常把七宝灯漏陈设在大明殿上。七宝灯漏高一丈六尺,用水激动机件,自动运转。机件中有云珠和珠梁,梁的两端有龙头, 可以用来调整水流的缓急。七宝灯漏里的 12 个抱着时辰牌子的木偶,轮流走

出来报时,还有 4 个木头分别去撞钟、敲鼓、击钲、打铙,报告时刻。七宝灯漏后来被人们称做“大明殿灯漏”,是一种独立的机械性计时仪器。

郭守敬到了晚年,仍然勤勤恳恳研究漏壶。先后制造成了“柜香漏”、“屏风香漏”、“行漏”等等。公元 1298 年,68 岁的郭守敬制成了“灵台水运浑天漏”,这是一台巨大的水钟,比唐代一行和梁令瓒制作的浑天铜仪还要精巧。可惜,郭守敬制作的这些漏壶都散失了。

今天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套漏壶,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 年)制成的。这一年 86 岁的郭守敬恰恰离开了人间。这是一种三级漏壶,把第一、二、三个水壶分别放在高、中、低的架子上,使水从第一壶漏到第二壶,然后到第三壶——平水壶。平水壶除了底部有个漏孔以外,上面还有个排水口。如果流进去的水过多,就会从排水口漫出,这样就保持住了平水壶的水位不变,使水稳定地漏到受水壶里。受水壶里的水平稳均匀地上涨,浮箭便能比较准确地报时了。

宫里的刻漏由专人管理。管理人看了浮箭和刻度,到时就挂出时辰牌子, 公布时辰。北京故宫里就有一间专放漏壶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