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随身带——移动通信

神话中的顺风耳变成了现实,在 1899 年,人类第一次利用无线电波实现了无线电报通信。电话发明不过一百多年,全世界就有六亿多部电话,成为

最主要的通信工具。光导纤维的发展,将可能达到全世界的人同时通话的能力,而巨型的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程控交换机,将有可能把成亿部电话联系在一起,这些和卫星通信相结合,构成了世界上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通信技术。

电话随身带——移动通信技术,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和人通话, 这是移动通信致力的目标。

早在 1921 年,美国警方使用的车载无线电台,可以说是最早的陆地无线电移动通信。1946 年,美国在圣路易斯和密苏里首先开通了公众移动电话系统,人工移动通信开始发展起来。到 1963 年,美国研制的自动移动通信系统取得成功并投入使用。移动用户可以直接拨号,自动选择频道并能自动接入公众电话网,移动电话的技术日趋成熟。

在 1978 年,美国、日本和瑞典等国家先后开发出一种同频复用、大容量

小区制的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它的工作频段是 900 兆赫,能在全地域自动接入公共电话交换网。这种电话系统的网络,由一个个边长为几千米到十几千米的正方形小区组成,因形如蜂窝,取名为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方式,使人们能够在移动过程中进行通信,这就适应了现在社会快节奏、人员流动性强的需要,因此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

无线寻呼通信,是一种单向型的移动通信,由于快速、方便、价廉、易普及,受到人们的欢迎。我国自 1984 年开始使用无线寻呼电话(即 BP 机), 至今已有几千个大中城市开办了这种电话业务。

BP 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一种能显示、存贮信息并发出音响的无线接收机。它的灵敏度高,体积比一包香烟还要小,用户可以随身携带。

每个 BP 机都有一个特定的寻呼号。当有人打电话给寻呼台,要求呼唤某一号码的寻呼机用户时,操作人员把要呼叫的信息译成代码,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发射出高频无线电信号。当被寻呼用户 BP 机接收到发射机发出的寻呼信号时,这个 BP 机就会发出毕毕的响声呼唤被寻呼者,并在被寻呼者 BP 机的屏幕上显示所要传送的代码形式的信息,被寻呼者查阅代码表,就可查出这些代码的含义。

BP 机可以实现全国漫游。只要使用统一的寻呼台电话号码,就能避免不同地方使用不同号码带来的麻烦。

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在图书馆里,一位大夫正在查阅资料,他的身边突然响起“比,比,比⋯⋯”的呼叫声。听到这声音,他拿出装在衣袋里的BP 机,从显示屏上简单地显示,他知道这是本单位的紧急呼叫,他给单位里挂个电话,医院里告诉他,要他马上赶回来抢救一名垂危的病人。

它最普及的应用是在商业领域,它能及时地让你与合作伙伴取得联系, 及时了解市场情况,从而成交生意。

1994 年 12 月,美国第三舰队在菲律宾海域航行的时候,受到强台风的突然袭击,因而损失了三艘军舰和 140 架飞机,790 名将士葬身海底。诸如此类的事情是很多的。为了避免船舶遭受损失,并能迅速地对遇难船只提供援助,世界各国建立了巨大的海上通信网,利用无线移动通信,对海上航行的船舶,提供世界各海区的气象资料;还开辟专用的国际遇险频道,用作 40 海里以内的近距离无线移动电话通信,遇难船只使用频率范围为 152~162 兆赫的甚高频电话,或者使用频率范围为 405~535 千赫的无线电报,可以通

过这些畅通的信道,发出求援呼救的信息。

1978 年 9 月 12 日,美国轮船公司的一艘集装箱货轮“美狮号”,在由香港开往曼谷途中,突然碰到强大的台风,在我国西沙群岛浪花礁触礁遇难, 他们立即发出求救的信号。当时广州海难救助打捞局、香港、菲律宾都收到了呼救的无线电信号,派出船只赶去救援。后来,还是我国的“穗救 201” 号海轮将它拖出礁区。

抢救遇难船只,正是由海事卫星系统提供信息。海上的卫星通信,由于使用的是能够穿透电离层的微波频段,电波又主要在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传播,那些空间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电波传播稳定,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

国际海事卫星系统,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的作用,运算速度快、通信过程自动化,能进行各种方式的移动通信,包括电话、电报、传真、电视以及低速和高速数据传输,对海上遇难的船只,还能进行海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