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的书生——班 超

班超是东汉时期人。他家祖上几代都是做学问的。班超起初跟父亲班固学习写文章、整理史料,可是他心里总想着要为国家干一番大事业。后来, 他听说北方的匈奴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到汉朝边界上掠夺居民和牲畜,气愤得再也坐不住了,说:“大丈夫应该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呢?”他把笔一扔,就投军去了(成语“投笔从戎”就是从这里来的)。

那时候,汉朝执掌兵权的人是窦固。他采用汉武帝的办法,先去联络西域各国,斩断匈奴的臂膊,再全力对付匈奴。公元 73 年,他派班超为使者, 带着随从和礼物去结交西域各国。

班超先到了鄯善(鄯 shàn)。鄯善王虽然归附了匈奴,向匈奴纳税进贡, 可匈奴还不满足,不断勒索财物,鄯善王很不高兴。他一见汉朝的使者来了, 就殷勤接待。班超住了几天,忽然发现鄯善王的态度变了,不像开始那么恭敬了。班超一打听,原来是匈奴的使者也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才故意冷淡他们。

班超把他手下 36 个随从全召集起来,说:“你们跟我千辛万苦来到西域,想的就是为国立功,没想到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要是他把咱们抓起来交给匈奴,咱们连尸骨都还不了乡了,怎么办呢?”大伙儿说:“你说咋办就咋办。”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去袭击匈奴的帐篷。他们不知道咱们的底细,一定着慌, 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鄯善王就一定会归顺汉朝,大丈夫为国立功就在今夜。”大伙儿都说:“对,就这么拚一下!”

到了半夜,班超带领手下人偷偷地摸到匈奴使者住的地方。班超让 10 个人拿了鼓,埋伏在帐篷后面,对他们说:“你们只要看到火光,就敲鼓呐喊。”然后,他带着其余的人来到门前,顺着风向放起火来。顿时,鼓声、喊声响成一片,睡意正酣的匈奴人,以为外面来了大批人马,吓得纷纷逃命, 班超冲上前去,一连杀了三个匈奴兵,其他人跟着冲上来,杀了匈奴使者和30 多个匈奴随从,其他的匈奴人都跑了。

第二天早晨,鄯善王听说匈奴使者被杀了,又高兴,又害怕。他亲自来见班超,表示从此以后要真心同汉朝和好,还让他的儿子跟班超到汉朝的都城洛阳去学习汉朝的文化。

班超回到洛阳,向汉明帝报告了结交鄯善的经过,汉明帝很高兴。他派班超再去出使于阗(tián),还叫他多带些人马去。班超说:“于阗地方大, 路途远,要想争取他们不在人多,只要能帮助他们抵抗匈奴,让他们信服咱们就行了,我还是只带 36 个随从吧。”

班超带着原班人马,到了于阗,正巧匈奴有个将领也在这里,于阗王不知该依靠哪边,就找了个巫师,让他算个卦。这个巫师心里向着匈奴,他故意说,天神要吃班超骑的马。班超让巫师自己来牵,等巫师一过来,班超立刻拔出宝剑把他杀了。然后,他义正辞严地对于阗王说:“你如果同汉朝和好,对两国都有利,要是想勾结匈奴侵犯汉朝,巫师就是你的榜样。”于阗王再也不敢三心二意了,连声说:“愿意听从汉天子的吩咐。”还表示要学鄯善王的样子,把儿子送到洛阳学习。班超把携带的礼物拿出来送给于阗王, 于阗王非常感激。

于阗和鄯善都是西域的大国,他们同汉朝交好,其他国家也都跟着过来了,只有龟兹(qiū cí)和疏勒站在匈奴一边。龟兹王是匈奴立的,他还仗着匈奴的势力,进攻疏勒,杀了疏勒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班超断定疏勒人不会服气,就带着十几个人到疏勒,出其不意地把兜题抓起来,然后, 又召集疏勒的官员和百姓,对他们说:“匈奴杀了你们的国王,你们怎么不为他报仇,反而投降敌人呢?”那些官员说:“我们没有力量。”班超说:“我是汉朝的使者,愿意帮助你们主持公道。”于是疏勒也归顺了汉朝。为了帮助疏勒人抵抗匈奴和龟兹,班超在疏勒住了下来。

公元 75 年,汉明帝死了,汉章帝即位。有人对他说,在西域驻兵,花费大,得利少。汉章帝就发出一道诏书,让班超撤回来。

班超没有办法,只得准备返回洛阳。疏勒的老百姓听说了,都舍不得放他走。有一个疏勒将领流着眼泪说:“汉朝不管我们了,叫我们靠什么抵挡匈奴呢!与其匈奴打来再死,不如现在就死吧。”说完就自杀了。班超他们动身的那天,于阗王和大臣们抱住他的马腿不让他走。班超看到这种情景, 也不忍心走了。他上书给汉章帝说:“西域各国忍受不了匈 奴的欺负,把汉朝当靠山,如果我走了,他们没有了依靠,只好再投降匈奴,那样他们又会成为汉朝边界上的祸患。我情愿留在西域,帮助他们抵抗匈奴。”汉章帝被班超的赤胆忠心感动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班超为了维护西域各国同汉朝的友好睦邻关系,情愿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荒凉偏远的西域。西域各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非常钦佩他。经过几年的努力,班超使西域的 50 多个小国全都归附了东汉。他把这些国家的兵力集中起来,共同抵抗匈奴的侵略。打这以后,匈奴兵再也不敢来骚扰了。

班超在西域一直住了 31 年,直到 70 多岁才返回中原。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他为打通西域,密切汉族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加深相互的了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