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战与电子战

信息战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空军于 80 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信息战是时代的产物,电子战是实现信息战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用于军用目的就必然导致信息战场——数字化战场的产生。现在,一艘护卫舰上已有几百个微处理器,一架战斗机上有几十台微处理器。几乎所有的武器都将进行“微处理器改装”,使之步入“现代化武器”行列。当武器被“嵌入微型电脑”后,“笨弹”就变“巧弹”,“巧弹”就变“智能弹”。所谓“数字化”实际上就是微处理器化——信息变成数字量后才能由计算机高速处理。

微电子是信息战的“基因”,由于它可把信息采集、交换、存贮等功能集中在一个微型芯片上,因而可使军事通信数字化、信息交换程控化、通信管理自动化、通信器材智能化;可大幅度提高军事装备系统性能,使控制雷达的信息处理速度提高十至数十倍;可极大地提高战场情报获取、指挥、通信、目标识别、精确制导的能力。

电子战采用的硬杀伤手段之一是投放微波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的能量可使大规模集成电路瞬间短路烧毁、电子设备完全瘫痪。例如,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布什就曾考虑采用干扰伊拉克的电脑系统的办法来控制伊拉克政府的财政运作体系,以对其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高级官员认为,拢乱他国的财政系统是“小人”行为,会遭到美国人民的反对,而且亦容易引起敌国作出类似的报复行为。因而布什政府最终放弃了这种策略,但此举已显示了信息战的确可以做到瘫痪敌人后防的目的。但是美国在“沙漠盾牌”行动中,还是动用了 34 颗侦察卫星,260 多架电子侦察机、40 多架预警机、21 个电子对抗营,截取伊军全部超高频、高频无线电信号,收集并存贮了几十万条信息。接着又用多种信息系统和电子干扰设备对伊军的 C3I 系统(CommandControl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即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实施软杀伤和硬摧毁,使伊军 C3I 系统瘫痪,导致通信联络中断,雷达迷盲,导弹、飞机、高炮的火控系统失灵,甚至在美军 F— 117A 战斗机将第一枚 2000 磅重的激光制导炸弹投到巴格达电信大楼顶上 40 分钟之后,巴格达市才实行灯火管制;在萨达姆宣布撤军以后,伊军一线作战部队甚至还毫无所知。在这次战争中,多国部队拥有信息的绝对优势也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双方在兵力、装备上基本相当:伊军兵力 54 万人、坦

克 4280 辆、装甲战车 2800 辆、火炮 3200 门;作为多国部队主力的美军 52.7

万人、坦克 2200 辆、装甲战车 2800 辆。然而战场的形势却是:伊军很快损失了坦克 86%、装甲战车 55%、火炮 85%。这里信息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场战争是高科技战争的一个范例。

计算机是信息战的核心武器,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心脏”。到本世纪末,美、日等国将研制出每秒高达百万亿次的智能计算机。这一突破,将使武器系统向全面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使作战指挥、控制、通信和侦察的面貌大为改观。计算机已成为军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各级 C3I 系统已广泛应用计算机,而且各种飞机、舰船、坦克、火炮、导弹及炸弹等杀伤武器已装备了计算机。如果利用计算机病毒来破坏敌方计算机工作,可

以造成敌方 C3I 系统瘫痪,飞机、舰船、坦克无法开动,火炮、导弹无法瞄准目标。因而,计算机对抗已成为新型电子对抗手段。

在 1995 年 8 月份的《时代杂志》里,报导了美国政府已发展了一些电子科技武器。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可把电脑病毒输入敌国的电话交换系统网, 致使敌国的通信系统发生混乱。还可以培养吞吃电子或绝缘物质的微生物, 输入敌国的交换系统,从而破坏其电脑系统。逻辑炸弹是一种电脑病毒,它可潜伏在敌方的电脑系统上,直至某个预定的时间才发难。当这些逻辑病毒发作时,就会慢慢吞食系统内的数据。这种炸弹可以用来攻击敌国的防空系统、铁路运输系统、作战指挥系统、军事通信系统及中央银行等,从而误导或扰乱敌方的系统,使之阵脚大乱,后院起火,不战而退,不战而败。

也许未来的战争会演变成电子科技实力上的对比。最近法国在各国反核声中仍坚持核试验,目的就是要在实现电脑模拟核试验之前搜集到足够的数据,以便建立一个核爆模型。美国之所以热衷于全面禁止核试验,就是由于其核试验基本上已完全可以在电脑上作模拟操作了。也许有一天,战争会像科幻小说所描写的那样,只需在电脑上作一次模拟操作,便会知道谁胜谁负。但战争是政治利益冲突的最终解决形式,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却是任何电子科技所无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