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汤山温泉
在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北 30 公里处;孤峰峙立,卵石如鳞,通称汤山。实际上有三座孤立的小山,西边一座比较大,三峰形似笔架者叫大汤山,中间一座仅有一些怪石的叫小汤山,东这一座最小叫后山。这里共有 11 处温泉出露,可谓泉眼密集。泉口气泡滚滚,热气腾腾,尤其是隆冬季节,这里一片白雾冲矢,蔚为奇观。据测量,温泉每昼夜流出热水 6000 余立方米,其中以小汤山地区泉水温度最高,流量最大,故总称小汤山温泉。
小汤山以南有两个温泉,东面一个水温较高,叫沸泉,西面一个水温适中,叫温泉,两泉相距只有 3 米多。水温差别却较大。小汤山温泉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到处都有地下水,那么按每下降 100 米地温增高 3℃的规律, 地球深处的地下水木都是热的了吗?那么凿一个深深的窟窿不就会喷出热水来了吗?
原来,小汤山的地下岩层是硅质白云岩,它们是在 10 亿年前生成的。由于长期流水的侵蚀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一道道沟缝和一个个溶洞, 它们就是地下热水的藏身响,形成了绝妙的热水储层,岩层上是砂层和土层, 这就是松软严实的覆盖层——保持地下热水的大棉被,在地壳年应力的作用下,在小汤山南面出现一条断层线,地球深处的水受热后沿此断层上涌,使形成了温泉,读到这里,你大概对“小池何自暖如汤?”的疑问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小汤山地区如今设有北京疗养院,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是北京的又一游览胜处。其实,早在 600 多年前的元代,小汤山温泉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大元一统志》里有这样的记载:“温泉在昌平县⋯⋯东南卅五里汤山下。”明代时,曾在主泉口的周围修筑汉自玉围栏。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
年),在源泉处凿了一个长方形的池子,深广各 3 米多,面积达 100 平方米。周围环砌自石雕栏。东西两泉均注入池中,水清如镜,有一串串珍珠似的气泡,断断续续冒出水面,好像溅玉喷珠,冉冉上升,及达地面,泛起朵朵水花,则别有一番情趣。池子的北边,有清乾隆皇帝修建的行官,外筑一道长长的矮墙,内有亭、台、楼、阁,又有荷池百亩,环绕山下。山顶的北面崖有上,刻有乾隆手书的“九华分秀”四字。行宫后面还有湖,湖水是从原来的小石山上引导的山泉,湖周多枫树,秋深时节,层层红叶,与苍翠的古柏相映成趣。北京小汤山温泉,为到首都北京观光旅游的人们增添了新的去处。
我国对温泉的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没有温泉监官职, 管理京城附近的温泉。如今,人们对温泉的利用范围是越来越广泛了。
北京小汤山温泉最高温度达 53.3℃,水里含有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钠、钾、钙、镁、碳酸氢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氟离子,并含有少量的铀、镭、氡等放射性元素,还有大量的氮和少量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矿化度为 0.43 克/升,pH 值为 7.17,属于弱碱性的含氡的热矿泉水,是良好的医疗用水、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和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利用温
泉水洗浴疗病,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因此,今后这里的北京疗养院应充分发挥其医疗、体育、综合理疗的综合效益。
在北京地区。利用地下热水供住宅取暧是很诱人的。自 1975 年以来,北
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空军招待所、冶金出版社,和小汤山疗养院等 11 个单位,
先后用地下热水供暖,面积近 20 万平方米。其中北京城区的九个单位利用地
热供暖,截至 1982 年共达 13.19 万平方米,总共节省 304 万元的一次性基本
建设投资,节省煤 1.31 万吨,节电近 94 万度,节省劳力 83 人,节省工业用
水近 2 万立方米,取得 76.52 万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在小汤山地区,还可以修建温室,开辟地热实验农场,用以暖化土壤,提前育种,保护水生植物和鱼类过冬等,不需要大量投资,却可以成功地利用地下热水发挥其热效应。
在广泛应用地下热水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保护泉眼不使其干涸断流。近 10 年来,北京大小汤山的十几处温泉已经先后断流干涸,仅剩下的北京疗养院的东、西两泉,还是引附近钻井的热水才得以保持下来的。所以关于北京地区的地下热水是否可以大面积开采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