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央关怀

  • 刘少奇说:“国家下决心派你们到苏联、东欧留学,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年轻,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要遵照毛主席对青年人提出的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 毛泽东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刘少奇勉励留苏学生

1952年,中央开始筹建留苏预备部,先在辅仁大学东院,后到石驸马大街,继而迁入太平湖北京俄专院内,为该院二部。

留苏预备部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高度强化的俄语培训,学校配备有优秀的管理干部和一流的教师,还聘有苏联专家。

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张,每天都要记大量单词,还要背诵课文和记住语法规则。学员们都很刻苦,毫无叫苦叫累的情绪。

留苏预备部的第一任务,是继续对学员进行政治思想和品德的考查。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很复杂,苏联方面对地主、富农、资本家家庭出身和有海外关系的人非常忌讳,因此,出国留学条件非常严格。

学校开展的忠诚老实运动和发展党团员工作都进行得比较顺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无事不可对党言”。当时有一种说法:

够入党条件,不一定够留苏条件。

在留苏预备部还有一项任务,就是保证学员的身体健康。学校领导说,这是中央首长的指示,“出国留学生不能搞得面黄肌瘦,国家再穷,也要保证他们的健康。”原来,这是周恩来的指示。

学员的伙食非常好,标准为每月十五六元,午餐晚餐都是四菜一汤,早点花样也很多,有人说比国家机关高级干部的小灶食堂还好。每月还发给零用费。医疗条件也很好,对每个人都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

由此可见,中央对留苏学生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后来有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说:

最典型的是出国时的装备,可称得慈母般的体贴入微。学员本人也想不到那么周全,每人满满两大绿帆布箱供5年用的衣物:丝棉呢大衣,呢料夹大衣、西服、中山装、风雨衣、毛衣裤、绒衣裤、内衣裤、衬衣、睡衣、皮帽、夹帽、皮鞋、拖鞋、鞋油、鞋刷,皮带、毛巾、手帕、牙膏、牙刷,女生还有布拉吉、各种头巾,梳子、粉盒等等,此外,每人还发一个上课时用的装书和文具的小皮箱。

当时,为了迅速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自领导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和指导派遣留学生工作,从而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建设人才。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培养国家建设干部的新型正规大学正式成立,刘少奇出席了开学典礼并讲了话。

刘少奇还亲自指导开展派遣留学生的工作。1951年3月8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留学生暑期回国问题的指示中强调,要对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由武装斗争转为国家建设。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重点转移带来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也使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缺乏大量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

面对这种情况,刘少奇对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门技术人才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1952年夏天,党中央和国家副主席的刘少奇来到太平湖北京俄专礼堂会见全体留苏预备部学员,并发表长篇讲话。

刘少奇说语重心长地说:

国家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各方面的建设人才,许多专业在国内还不能培养,国家下决心派你们到苏联、东欧留学,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选拔到这里学习,你们这就是参加了革命,一切要服从国家需要,分配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出国学习要取得优异成绩,最好是5分,4分还勉强……回来好为祖国服务。

他还说:

为派你们留学,国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支出很大一笔钱,派一名留学生的费用相当于25户到30户农民全年的劳动收入……党和国家送你们去苏联学习是一种投资……国家花这许多钱是希望同学们能比在国内学得更多、更好,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建设问题,是使国家工业化,克服中国的落后现象。这比打倒蒋介石,推翻反动统治更艰巨。

刘少奇还谈到,十月革命后他们去苏联留学的困难情况,仅在路上就走了很长时间。

最后,刘少奇还提醒留学生:

要全面看待苏联,那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也有看不惯的东西,如妇女带项链、宝石戒指等,苏联也不是什么都好,那里也还有乞丐、小偷、醉鬼。你们要有思想准备。

刘少奇的这一段讲话对留学生们那种不完全切合实际的向往苏联的心理,是一付良好的清醒剂和预防针。

接着,刘少奇在中南海草坪上与出国的同学合影留念。学员们脱掉布衣,穿上国家发给的西装、布拉吉,既兴奋,又不大自在,更多的是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此后,刘少奇每次出访苏联,无论在莫斯科还是在列宁格勒,都安排会见留学生,介绍国内情况,勉励大家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周恩来与留苏学生谈话

1953年,是中国开始向苏联、东欧大批派出留学生的一年。当年,中国向苏联派出大学生、研究生600多人。在留学生出国之前,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亲自接见他们。

与周恩来一起参加接见的有高教部长马叙伦。周恩来走到留学生人群当中,和他们亲切交谈。

周恩来说:

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已经开始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今后需要大批的科学技术人员,党和国家对留学生寄于很高的希望,出国留学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学习、吸收人家其他方面好的东西,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接着,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

你们年轻,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要遵照毛主席对青年人提出的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周恩来还说:

有人问,为什么把身体好放在首位,道理很简单,没有健壮的身体,就做不到学习好和工作好。你们在国内就要把身体搞好,才能保证出国后学习好,毕业回国后精力充沛地报效祖国。

周恩来还强调说:

出国学习,还要加一条“纪律好”,这是“三好”的保证。去国外,你们就是新中国青年的代表,应表现出新中国青年严守纪律的高度自觉性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道德风尚。

在周恩来讲话时,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周恩来讲话结束后,学生代表怀着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代表全体出国留学生致答词。答词稿是事先讨论拟就的,答词主要内容有三点:

一是表达了对周总理、马部长百忙之中接见我们的感激之情;

二是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将以实际行动做到周总理提出的“四好”,刻苦学习,把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将来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严守纪律,当好新中国青年代表,维护祖国的声誉和尊严;

三是请周总理转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祝福,并祝周总理、马部长身体健康!

当天晚上,周恩来在怀仁堂设宴招待即将赴苏联的留学生。接着观看了李和曾、杜近芳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精湛的民族传统艺术表演。

后来,周恩来每次出访苏联,只要有可能,都和留学生见面,形式多种多样。

有一次,周恩来在列宁山上友谊大街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迎宾大厅里与使馆工作人员、留学生一起联欢,边跳舞边交谈,还亲自指挥大家唱《洪湖水,浪打浪》、《红色娘子军连歌》等歌曲,大家还紧紧拥挤在总理身边合影,十分亲切、随便。

周恩来的记忆力好得惊人,他喜欢攀谈,拉家常,在短短的时间内能记住10多人的姓名、籍贯、简历等,再次见面时不让对方重述,他能一一说出来,毫无差错,从没有张冠李戴。

张闻天提出留苏标准

1951年,中国留学生开始被派到苏联的各个高校。他们在陌生的地方开始留学生涯。

列宁山,又称麻雀山,位于莫斯科西南,莫斯科河从山脚流过。列宁山上有著名的观景台,正对莫斯科大学教学楼正门,由此可俯瞰莫斯科河与莫斯科市区的美丽景色。到这里来的,除慕名而至的各国游客外,多是本地举行婚礼的新人及其亲友。

当时,对于万千留苏学子来说,列宁山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吸引力,不仅因为这里坐落着举世闻名的莫斯科大学,更是因为这里有着学子们在异国他乡的亲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留学生管理处。

1951年10月,时任中国驻苏联大使的张闻天向国内呼吁:

为搞好留学生的工作,急需在大使馆内部设立公开的专管留学生的部门……这一部门应有三个干部,务请教育部或组织部派一位较强的专管留学生的干部来,并随带两名助手……这一部门的设立,不仅对管理留学生的工作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教育部研究苏联高等教育情况及其经验来说,也是最有效而实际的办法,对改进国内高等教育及将来派遣留学生工作,是有帮助的,对中央人事部了解留学生干部及将来适当分配他们的工作,也有好处的。

1953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滔作为教育部派出的留学生管理干部,踏入了中国驻苏使馆的大门。

李滔在教育参赞、留学生管理处主任、留学生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工作了8年。他迎来一批批的学子,送走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李滔见证了留苏教育历史最重要的阶段,他也因为正直的人格和热情的工作作风,获得了广大留学生的由衷尊敬。

除了国内专门派遣的留学生管理干部外,使馆还从留学生中物色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从事辅助工作。

1955年7月,大学二年级刚毕业的陈先玉,突然被调到使馆留学生管理处工作。

陈玉先是1953年9月初抵达莫斯科的,经过入学分配耽搁了一周的课程。大使馆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尽早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赶上耽误的课程。

几个月之后,大使馆通知留学生到克鲁泡特金大街13号使馆小俱乐部开会。当天,陈先玉第一次见到曾任党中央总书记、化名为洛甫的张闻天,陈先玉少年时曾读过张闻天关于青年修养的文章,颇受启发。

在院子里,参赞李滔把陈先玉介绍给张闻天,并告诉他,陈先玉是莫斯科中国留学生总会主席。

张闻天热情地同陈先玉握手,并问陈先玉学什么专业、在哪个学校学习、学校地址在哪里等。陈先玉都—一做了回答。

接着,张闻天还要求陈先玉用俄语重述了一遍。张闻天还问是否是以普列汉诺夫命名的那所经济学院。陈先玉看张闻天想了解得具体些,便说:

我们学校原是普列汉诺夫经济学院一个系,苏联政府为加经济计划工作,就将这个系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设有综合计划和工业、农业、交通、财政金融、物资供应等计划专业。

张闻天又问:“同学们有何困难?”

陈先玉告诉他,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主要是语言困难,在国内只学了一个学年,实际上只有9个月的俄语,与苏联同志一起听大课,听不懂记不下笔记,参考书也看不过来;不过,大家都非常刻苦,有信心学好。

张闻天点点头说:“那就好!那就好!”

张闻天讲话时间不长,他主要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努力学好,并提出全面发展的16字标准:

立场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正派,身体健康。

接着,他还阐述了每句话的涵义。留学生们感到这个要求是严格的,高标准的,但却是应该努力达到的。

张闻天大使于1955年初奉调回国,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协助周恩来主持外交部的日常工作。他的上述讲话一直作为培养留苏学生的工作目标。

当年,有1700多名留学生赶赴苏联,急待落实学校、专业等事宜。中国驻苏联使馆决定调陈先玉到使馆任三等秘,负责留学生的派遣、分配、调换学校和专业等具体对外交涉事宜。

考虑到陈先玉的学业尚未结束,使馆就两种解决方案征求他的意见:一是终止学业专职工作,二是转夜校系继续攻读原专业。陈先玉选择了半工半读。

从此,陈先玉白天在使馆工作,晚上还要去学校参加夜校的学习。

3年以后,陈先玉以全优的成绩大学毕业,从此成了一名专职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一共干了6年半。

曾任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也是于1955年在苏联中央团校进修期间,被抽调到使馆从事留学生管理工作,从而逐步走上了外交道路。

每年国内大批新生到来之际,留学生管理处的人员马不停蹄地穿梭在苏联高等教育部以及各个院校之间,为学生们协调办理入学、转系手续。

对于每个留学生,留学生管理处都建立了专门的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政治表现、工作潜力,为将来国家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意见。

平时,使馆的干部们要定期到中国留学生所在的各个城市巡视,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留学生管理处还要管理留学生党团组织,指导留学生学生会的工作,落实对留学生的政治领导。

除此之外,留学生管理处还要研究苏联各高等学校的情况,了解其科系、课程、设备情况,作为将来派遣留学生及改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参考。

1954年4月,高等教育部颁布《留学生注意事项》。这一文件在思想上、纪律上、学习上、生活上对留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成为海外学子们的行为准绳。

毛泽东接见留苏学生

1957年11月17日,是20世纪50年代的留苏学子永远难忘的日子。

当时,应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的邀请,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的庆典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中国党政代表团的团长是毛泽东,团员有宋庆龄、邓小平、彭德怀、郭沫若、李先念、乌兰夫、陆定一、陈伯达、沈雁冰、王稼祥、杨尚昆、胡乔木、刘晓、赛福鼎等。

毛泽东在莫斯科期间,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于11月17日到莫斯科大学看望中国留学生。当天,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从四面八方来到莫斯科大学,期盼毛主席的接见。

莫斯科大学是苏联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著名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位于莫斯科西南的列宁山上。莫斯科大学规模宏大,占地320公顷,设有16个系,50多个专业,有学生2.8万名,教职员工81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中国留学生被派到莫斯科大学等院校学习。他们都是当时年轻一代中挑选出来的精英。

当时,留学生们知道毛主席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两个重要国际会议,感到万分高兴,都想见见毛主席,看看毛主席和蔼的面容,听听毛主席洪亮的声音。

自从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后,一封封热情洋溢、感情真挚的信,不断地通过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的手传递给毛泽东,表达他们对自己领袖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学生们知道毛泽东和代表团虽然每天都在开会,讨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大事,但他们相信毛泽东一定会挤出时间来看望他们的。

毛泽东到莫斯科后也一直很想见见留学生,他特意请杨尚昆和刘晓具体安排接见的时间。

11月16日,莫斯科下了一场大雪。

11月17日是星期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冬天的阳光使人感到格外亲切、温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刚刚结束,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正在紧张地进行。

11月17日下午,莫斯科大学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在莫斯科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纷纷集合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俱乐部和教室,聚精会神地听代表团团员陆定一关于国内情况和整风问题的报告。

整个莫斯科大学的礼堂里被留学生挤得水泄不通,走廊、过道都站满了人,军事留学生身穿带军衔的服装威武地坐在前几排,大使馆工作人员坐在主席台两边的地板上。

还有一部分留学生在楼上俱乐部大厅里等候毛主席接见。中苏记者早就摆好了架式,争抢特写镜头和头条新闻。

到会的中国留学生特别多,大约有3500多人。莫斯科大学宽大的礼堂坐得满满的,另外还占了一个俱乐部和一个教堂。在陆定一作报告时,留学生纷纷写条子递到讲台上去,询问毛主席是否来。

留学生陈国藩后来回忆说:

我们几个同学是最早赶到会场的,占据了第一排正中的好位置。得意了没多久,一批穿着整齐军装的军事留学生进场了。刘晓大使宣布,为保障会场秩序,请前两排的同学把位置让给军事留学生,留学生要服从纪律听指挥。

陆定一的报告虽然很重要,可是所有学生都无心听讲。大家都在低声议论一个问题:毛主席今天究竟会不会来?

大家表达心情的小纸条像雪片一样飞向主席台,不一会儿就在主持人刘晓大使面前堆成一座小山。刘晓大使笑着对大家说,这当中百分之九十五是关于和毛主席见面的问题的。

当第一次休息时,大家都涌上了主席台,把刘晓大使包围起来。

刘晓大使向大家解释:

几个月来大使馆不知收到了多少信,接到了多少电话,都表达了同志们极其热烈的心情。同志们对我们的党和领袖热爱的心情我是很理解的。但我们也应当体谅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今天早晨八点钟才就寝,昨晚他工作了一整夜,我们不能使毛主席太疲劳了。

下午15时多钟,陆定一的报告结束了,这时,刘晓大使带来一个喜讯:

毛主席将参加一个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会后很有可能要到这里来和同志们见面。

大使还没结束讲话,同学们就欢呼起来,把大使的话打断了。

大使接着说:“但是,这个会议不知道会开到什么时候,有可能开得很晚。”

同学们齐声高喊:

等到什么时候,我们都愿意!

这时候大家知道毛泽东可能来,高兴得不断地鼓掌和欢呼,整个大礼堂都沸腾起来了。

在等候期间,大家高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主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其实,毛泽东当时也很忙,他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参加在克里姆林宫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作了即席发言。会议一直到15时过后才结束。

散会后,又紧接着出席苏共中央主席团在克里姆林宫为各国党、政府代表团和党代表团举行的宴会,毛泽东在宴会上又即席讲了话。

宴会在17时半左右才结束。毛泽东从宴会厅走出来,到了休息室时,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快步走上去报告说:“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已经等了一天了,现在还在那里等,主席什么时候去看望他们,是不是先休息一下再去。”

毛泽东马上摆摆手,说:“不休息了,现在就去!”

站在旁边的彭德怀听到毛泽东的话后,立即对翻译说:“你赶快去告诉苏联保卫员和司机,把车准备好,我要同主席一起去莫斯科大学看望留学生。”

几分钟后,彭德怀的车紧跟在毛泽东、邓小平的车后面,向莫斯科大学驶去。同去的还有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刘晓等。

18时,当留学生们看到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等从莫斯科大学礼堂讲台后面走出来时,顿时全场沸腾了。在场的全体留学生立即起立,欢呼雀跃,掌声如雷,震耳欲聋。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留学生们兴奋的泪花在脸颊上滚动,无数双有力的手高高举起,他们不断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

10多分钟后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

1957年11月17日,18时许,当毛泽东和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等领导人出现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时,全场沸腾,欢声雷动。

毛泽东身穿灰色中山服,身材魁梧,红光满面。他高兴地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又从右边走到左边,向留学生、实习生们问好,招手致意。

毛泽东用手势向大家示意,才平静下来。毛泽东大声说:“同志们,我向你们问好!”

顿时,又是掌声雷动,毛泽东的讲话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报告,有风趣,善比喻,言语生动简练,寓意深刻。

接着,毛泽东用洪亮而浓重的湖南口音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用生龙活虎、富于哲理的语言,把青年人比作早晨蒸蒸日上的太阳。话音一落,全场立即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说“世界是你们的”时,留学生们一时没有听懂是什么意思,因为湖南话里“世界”听起来像是“西盖”,于是大家交头接耳地互问。

这时,毛泽东双手抱圆,作出全地球之意,并用英文名词解释说,“西盖”就是world。由于当时多数留苏学生不太懂英文,对毛主席的英文解释仍露出不解神态,毛主席回头问刘晓:俄文里“西盖”是怎么说的?

刘晓回答:“米尔。”

于是,毛泽东又对留学生说:“米尔是你们的……”毛泽东风趣的讲话,博得了留学生们的热烈鼓掌。全场立刻响起“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震耳欲聋的掌声经久不息。

毛泽东一挥手,又继续了他的讲话:

我们已经老到这个样子,你们还年轻,我们老,但我们懂世故。你们年轻,有朝气,我们则有暮气。但你们还没有经验,这叫做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缺点。

毛泽东这时笑了,大厅里也出现了笑声和掌声。毛主席说:“你看我们都老了!”

台下立刻喊“毛主席不老!”

毛泽东接着说:“这次来苏我感觉很好。上次我来苏时,心中是不舒服的。但现在苏联同志工作大大变了,对外国也更谦虚了,并且爱和同志们商量问题了。我看苏联现在又有民主,又有集中,这就是列宁的民主集中制。这次会议你们知道吗?”

“知道!”台下立刻齐声回答。

“这次四十周年纪念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这次会议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来共产主义运动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开的很好,很成功。参加这次会的有62个国家共产党的代表,表现出共产主义空前的团结。你们有头没有?”

台下回答:“有!”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得有个头。如果没有头,就是只有民主,没有集中,就是无政府主义,力量就会削弱。我们的头就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你们高兴吗?”

大家都喊“高兴!”

毛泽东说:“不但我们有头,敌人也有头呀!美国就是他们的头子。所以我们应当有头。我们中国来个大国主义好吗?我们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做头可是不容易呀!你们应当和苏联人交好朋友!将来的担子应当由你们来负。”

接着,毛泽东给大家谈起当时的国际形势。他说:

世界的风向变了。去年气候不大好,今年气候很好。现在世界正在大变,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你们读过红楼梦没有?这句话是林黛玉说的。现在我们有十亿人口,中间的有十三亿人口,敌人有四亿人口,而在这四亿人口中还有我们的。在我们中间也有他们的,我们国内的右派不就是他们的吗?但右派毕竟是少数,才占百分之二。好比两个泥人,我们把他们打碎,再用他们做成两个泥人。这时你身上有我的,我身上也有你的。我们的在他们中间要比他们的在我们中间多得多。中间派是多数的。在国际上我们也要争取中间派。因为英法有旧的殖民主义,美国有新殖民主义,而我们什么殖民主义都没有!因此,我们说西风压不倒东风,东风一定压倒西风!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了天,重量七十公斤。刘晓大使体重有没有七十公斤?

刘晓回答:“不到,差一点儿。”

毛泽东风趣地说道:“就是说,苏联可以把刘晓大使送上天。美国还做不到嘛!”

台下的同学们开怀大笑。

然后,毛泽东谈起国内的情况。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毛泽东说:

真正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在我国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人认为在1956年,我看实际上是在1957年。1956年改变了所有制,这是比较容易的,1957年才在政治上、思想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接着说,只要下定决心,世上看来难办的事,也可以办成的。毛泽东说:“我们工作中的缺点还是有的。你们现在还没有工作,将来一工作就会有错误,遇到错误要认真地改,这次整风是件很大的事,我们就是为了要认真地改,才整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是最讲‘认真’。”

毛泽东再次祝贺大家,对大家说:“世界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毛泽东的话,像甘露般地滴进渴望祖国强盛的留学生的心坎里,像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远在异国他乡的学子们的心田。

毛泽东提出三点要求

1957年11月17日下午,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与中国留学生会面。

毛泽东讲完后,亲切地向热烈鼓掌的人们招手致意。这时从大礼堂走廊的人群里传出了一个声音:“毛主席,请您不要走,请坐下歇歇。”

毛泽东微笑地点了点头,慈祥地望着大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慢慢地吸着,同时把身体向前一倾,问坐在讲台下面最前排的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大概5分钟后,毛泽东吸完香烟,把烟头放在烟灰碟里,站了起来。这时,同学们都知道毛泽东应该休息去了,惜别的心情紧扣着每个人的心弦。

一个聪明的女学生半红着脸,高叫了一声:“毛主席,祝您健康!”这时会场从沉静中惊醒过来,此起彼伏地欢呼起来。

毛泽东离开座位,走到学生们面前,亲切地对大家说:“谢谢你们!”

然后,毛泽东迈着稳健的步子,慢慢地离开大礼堂。每个人都目送着毛泽东魁伟的背影,眼睛里流露着万分高兴和激动的神情。

毛泽东热情洋溢的讲话大约持续了40来分钟,讲话时,邓小平、彭德怀等一直站在毛泽东的后面。当得知后院的学生俱乐部里还有留学生没有见到他,毛泽东立刻又到了俱乐部,向那里的留学生们问好。

毛泽东微笑地说:

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将来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

毛泽东讲话后,同邓小平、彭德怀等离开俱乐部,沿着走廊出去时。苏联学生和各国留学生也都自发地热烈鼓掌,向毛泽东问好。

毛泽东同他们握手致意。学生越聚越多,把毛泽东围了起来。毛泽东笑着同苏联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讲了话:

十月革命胜利,这是一个真理,世界是青年一代的,这又是一个真理,苏联卫星上天,这也是一个真理。中苏两国人民要紧密团结。中国和苏联是大国,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敌人就害怕。

这时,走廊里已挤得水泄不通。有的苏联学生双手举起照相机,对着毛泽东照相,有的学生干脆拿来凳子,站在凳子上照相,咔嚓的照相机声、闪光灯不断的闪动声和人群的嘈杂声,使整个莫斯科大学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

彭德怀一直跟在毛泽东后面,好几次险些被挤倒。彭德怀的一只皮鞋曾被人踏脱,许多苏联便衣警察为了维持秩序,为了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其他人员的安全,忙得满头大汗。

毛泽东从人群中挤出来,来到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宿舍会客室里休息,那里正好有4位苏联女学生,其中一位叫契科爱娃的经济系女学生,一见到毛泽东就用清晰的中国话说:“您好!”

苏联女学生对毛泽东说:“您来这里是我们莫斯科大学的光荣。”

毛泽东说:“我也很光荣。”

她们又问毛泽东:“您喜欢这个莫斯科大学吗?”

毛泽东说:“很喜欢,我们中国现在还没有。”

她们说:“你们将来一定会有的。”

毛泽东说:“是的,将来一定会有。”

当时,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足足逗留了3个小时。现在的俄罗斯政府和人民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演讲时的场景,作为永久性的历史见证和中苏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象征,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