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联合舰队以惨败告终
1944年6月19日19时,空战结束。当时天空中既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
返航的漫长旅程对美飞行员来说犹如噩梦一般,飞行员一个接一个地报告燃料即将用完。
20时15分,美机在暗夜之中总算返回了自己的“家”。可为了防止日机和日潜艇的袭击,美特混舰队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家”中一片漆黑。正如米切尔所预料的,当这些美机飞回的时候天已全黑,只有少数技术娴熟的飞行员在黑暗的甲板上顺利降落。
此时,在航空母舰上的人可以清楚地听到飞机在头顶上盘旋;可大多数飞行员只能辨认出军舰的航迹,根本认不出哪一艘是航空母舰。有的飞机打开了红色和绿色识别灯,发动机喘着粗气,发出燃油耗尽时的那种“噼噼啪啪”的响声。
派这些飞行员出击本来就是一个冒险的决定,此时,米切尔又作出了另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命令所有航空母舰全部开灯。
刹那间,所有的航空母舰都打开了红色桅杆灯,飞行甲板上灯火辉煌,探照灯光柱刺破了夜空,将这片海区装点得犹如美国的狂欢节,从空中看又像神话中的世界。
一位飞行员说:这种场面犹如“好莱坞的彩排、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独立纪念日赶到一起了”。
然而,更确切地说,这真是一场狂欢中的悲剧:这些天之骄子们在灯光的指引下,本可以在任何一艘他们发现的航空母舰上降落。但由于大多数飞机的燃油已经耗尽,飞行员急于降落,一发现他们盼望已久的美妙灯光,就蜂拥着朝甲板飞来。
结果发生了一连串的冲撞爆炸事故,不少飞机一架接一架地掉到海里。有一架飞机在降落时撞在前面已降落的飞机上,还有一架飞机甚至把一艘驱逐舰的桅杆灯当成了引导信号,干净利落地降落在驱逐舰旁边的海面上……
至22时,这一灾难性的夜间返航,美机损失了77架飞机,是刚结束的空战中损失的4倍,但落水的飞行员大部被救。
就在美国人忙于搭救落水飞行员时,小泽舰队也很快撤出了战斗。至此,马里亚纳海空战宣告结束。
在此次海战中,美军仅有两艘航母、两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舰受轻伤,无一艘军舰沉没,舰载机损失117架。
日军被击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击伤航母3艘,战列舰、巡洋舰和油船各1艘,舰载机损失404架,占全部舰载机的92%;基地飞机损失247架,几乎全军覆没;此外,日军出动的36艘潜艇也被击沉20艘。
这场海战,日军投入了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舰只和大部分基地航空兵,原想一举扭转战局,不料又以惨败而告终。特别是舰载航空兵损失高达92%,这对于日军而言是致命的。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根本无法恢复成一支现代化的舰队。尤其是飞行员的损失更是难以弥补。
在短时期里,日军的航母部队不能成为有战斗力的部队,从而使中太平洋上的制空权、制海权彻底落入美军之手,美军继而取得了战略进攻更有利的条件。
俗话说“兵不厌诈”。美军的“双管齐下”战略使日军大本营以为美军的战略主攻方向是新几内亚-棉兰老岛,特别是当5月27日麦克阿瑟指挥的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在比阿岛登陆后,日军更是认为美军太平洋舰队将到达新几内亚以北海域,于是迅速向该方向调集兵力,并准备在帛琉海域与美决战。
同时,日军将潜艇部队配置于加罗林群岛以南,以尽早发现美军舰队,甚至当美军6月11日开始对马里亚纳群岛实施炮火准备,日军仍然认为那是美军的牵制性行动,对此不以为然。直至6月15日美军的大批登陆舰艇到达塞班岛海域,并开始换乘,日军这才意识到美军的主攻方向是在马里亚纳,但为时已晚。
小泽本来计划借助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500余架基地飞机,来与舰载航空兵协同对美军实施两面夹击。但由于日军对美军战略进攻方向判断失误,将马里亚纳群岛的基地航空兵大部调往新几内亚,待判明美军攻击方向后再往回调,已经来不及了。
现代海空战的决定性力量是航母及其舰载机。尽管日本联合舰队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了改组,将以战列舰为核心改为以航母为核心的第一机动舰队,并为航母配置了基本满额的舰载机。
然而,日军战争初期那些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几乎都已消耗殆尽,补充的飞行员缺乏必要的训练,技战术水平非常有限。
靠这些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菜鸟”飞行员,哪里能抵挡住美军强大航母编队的进攻呢?小泽出于扬长避短的考虑,决定在美军作战半径之外发动攻击,然后在马里亚纳群岛机场上降落加油挂弹,再从陆地机场起飞攻击美军,形成“穿梭攻击”之势。从表面上看,好像很不错,既可有效打击美军,又能避免美军的攻击。
但他忽视了其飞行员的战术技术水平有限这一重要因素,实施“超距攻击”必须在极限航程起飞,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要尽量节约燃料,要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要随时警惕周围敌情……
连技术熟练的飞行员都不容易做到,何况日军飞行员大都是新手,经历如此漫长的航程后还没投入战斗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哪里还有足够的精力应付美机的拦截?
马里亚纳海战的结局告诉人们,战场上的胜利不仅来自于正确的战略判断和战役上的正确指挥,而且需要战斗员凭借精湛的战术和技术去实现指挥员的战役目标,没有一系列具体的战术上成功和胜利,那种所谓正确的战略意图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