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回国

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把荣誉让给别人

门捷列夫自从在卡尔斯鲁厄市参加完化学国际会议后,他的工作激情就更强烈了。他珍惜在海德堡的每一分每一秒,梦想着在这里创造出更多的化学研究成果。

他一再向圣彼得堡学区的督学提出,希望能延长他在国外学习的期限,以便科研取得进一步的进展,但最终未能获准。

1861年2月,门捷列夫不得不收拾行李,动身返回俄罗斯。

在回国的前几天,门捷列夫的小实验室里总是挤满了前来和他道别的人。既有海德堡的教授们,又有俄罗斯的同胞们,还有一些敬佩他才能的工业界的朋友。大家对门捷列夫的离开都十分不舍。

这种离别的伤感在实验室里蔓延着,让人挥之不去。后来一个工业界的朋友干脆对门捷列夫提出了留下来的请求。

“我亲爱的朋友,别走了,就留在这里吧,海德堡需要你。这里有你辛苦建成的实验室,有你的良师益友。在这里你能够更好地施展的才华,完成你的梦想。至于生计问题,海德堡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城市。只要你有本事你就能够生存下去。”

“谢谢你的好意。我确实对这里有太多的不舍,但是这里毕竟不是我的祖国。海德尔堡需要我,俄罗斯更需要我。”

“可是回去又有什么好处呢?俄罗斯的经济并不比这里发达,实验条件也不如这里好。你是个科学家,不是政治家,科学家的生命是科研。哪里有好的科学条件就应该扎根在哪里啊!”

“我是个科学家,但是我首先是名俄罗斯人。我身体里流淌的是俄罗斯的鲜血,这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我出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我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可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你为什么非要放弃好的环境呢?”

“一个国家不富强,它的科学就不会发达。同样,一个国家的科学不发达,这个国家就不会富强。我是一个俄罗斯的科学家,俄罗斯对我比科学家要重要。”

那个朋友无话可说,只有深深地祝福:“希望你回国后,能够为你的祖国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朋友的祝福声中,门捷列夫带着他那装满了简陋的仪器和装着实验用的混合液的玻璃瓶,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俄罗斯,回到了久违的圣彼得堡。

如果说离开海德尔的时候,他还有些伤感,那么当他回到彼得堡,这座古老的城市后,他剩下的就只有激动了。

“我回来了,圣彼得堡!我回来了,俄罗斯!”门捷列夫登上高高的城楼,大声地呼喊着。

在这里充满了他的辛酸,充满了他的自豪,更充满了他满腔的爱恋。门捷列夫暗暗地发誓,“我一定要把我的所学,全部奉献在这片热土上。”

门捷列夫回来的时间是2月份,而他要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才能够找到教职。所以他就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审视了一下俄罗斯的现状。他发现,俄罗斯还没有一本能够由浅入深、条理井然地阐明世界最新化学理论成就的教科书。受卡尔斯鲁厄会议的启发,他决定用“统一的”化学观点来编写新的教材。

门捷列夫坐在桌前,思考着:“俄罗斯的化学整体水平都很落后,那么我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书的主题呢?”

忽然他的脑海中闪过,海德堡大学的化学前辈韦勒教授,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恰恰是有机化学使人头晕目眩。它给我的印象是一片茂密的黑森林,里面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宝藏,以及奇异的草丛、树林,只要一不小心走了进去,就无法走出来。”

多有趣的比喻啊,有机化学是黑森林,到底是黑森林太诱人,让人流连忘返而无法脱身走出来呢,还是那里的道路太崎岖,让人无法辨别方向而走不出来呢?

门捷列夫想了想,最后决定勇敢地去闯一闯那黑森林。于是他找出自己在去德国之前在大学中讲授有机化学的笔记和提纲,开始了奋笔疾书。

两个月后,俄罗斯第一本用俄文写成的有机化学教科书《有机化学》出版了。在这以前,俄国大学生用的一直是德国出版的有机化学教材。

这本书厚达四百多页,它不仅阐明了化学上的一些最新成就,而且吸收了阿佛加德罗分子学说的精华,从本质上分析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它既深入浅出,又有条不紊。

这本书有两个特色:

一是确定了说明有机化学所积累的广泛资料的新原则:“自然化学系统的基础,应该是它们在化学性质方面的相互联系,而不是一种或是两种物理属性。”这个指导思想使门捷列夫后来在发现周期律的工作中高人一筹。

二是与当时大多数有机化学教科书不同,它公开反对了流行的“活力论”观点。门捷列夫写道:“每一种生命现象都不是由于什么特殊力量或是什么特殊原因造成的,而是根据大自然的一般规律形成的。”无论是在比较系统的理论叙述中,或是在研究各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时,这本书都非常注意带本质的东西。比如,在论证元素原子量的变化时,特别强调了元素的极其重要的化合价属性。所以,这本著作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广泛赞扬。

著名化学家齐宁看了这本书后赞不绝口:

看看吧,门捷列夫干得多么出色!经他如此指点迷津后,有机化学的“黑森林”更加引人入胜了。就我看来,门捷列夫完全有资格获得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奖金。

由于齐宁的极力推荐,俄罗斯科学院不久就作出决定,授予门捷列夫全额“季米多夫”奖金。

编写教科书本身也是一种探索和研究。门捷列夫在《有机化学》一书中,还提出了一个饶有兴味的同分异构问题。同分异构是指化合物由相同的原子组成,但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现象。

最早发现的同分异构体是异氰酸银(AgNCO)和雷酸银(AgONC),它们的分子组成相同,都是一个银原子、一个氮原子、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但前者性质稳定,后者却易爆炸。

门捷列夫没有研究出这个问题的原因,但凭直觉认为同分异构现象是个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于是把它写进了自己的著作,以期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

果然,就在《有机化学》出版的当年,俄国化学家亚历山在·米哈伊洛维奇·布特列洛夫揭破了这个谜。

布特列洛夫于1849年毕业于喀山大学,因为成绩优良并有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被留在喀山大学任教。1854年,他获得了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后,就回到喀山大学担任教授。

当时齐宁教授也在喀山大学任教,布特列洛夫受益很深。后来,由他主持和领导喀山大学的全部化学教学活动。

布特列洛夫首先发现了制备二碘甲烷的新方法,并制备了许多二碘甲烷和二碘甲烷的衍生物,并首次合成了六次甲基四氨。首次合成了甲醛的聚合物。他还发现,这些聚合物经石灰水处理会转变成糖类物质。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受到欧洲各国化学家的注目和称赞,一致认为,布特列洛夫的工作是化学上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糖类物质的合成,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1861年,布特列洛夫首次提出了化学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这一年9月份,在德国的施别依市举行了科学家和医生代表大会。会上,布特列洛夫宣读了他的著名论文:《论物质的化学结构》。在论文中,他系统地阐明了化学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布特列洛夫指出:物质的性质不仅仅依靠于它是由何种原子构成的,而且还依靠于原子在分子中的分布状况,依靠于原子之间的关系。各种同分异构物彼此不同,是由于原子分布状况所形成的。

这一学说强调了物质分子的结构形式对物质性质的意义,从而成为有机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此时的门捷列夫作为从国外归来的学者和《有机化学》的作者,而备受化学界的青睐,他受聘于圣彼得堡大学、士官学校、工科学校和交通大学,教授化学课程,并担任了圣彼得堡大学有机化学的主任。

门捷列夫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当布特列洛夫揭破了同分异构这个谜团后,门捷列夫主动向圣彼得堡大学校务委员会写信,要求把自己所担任教职中地位最高的该校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一职,这一职务是学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和标志,让给布特列洛夫。

他在信中写道:“布特列洛夫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校教育和著作的特点都是俄罗斯式的。他是我国最著名的院士齐宁的学生,他不是在外国成为化学家,而是在我国的喀山成为化学家的。他以自己的独创性创立了化学中的布特列洛夫学派。我认为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一职应该由布特列洛夫担任,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我虚怀若谷,而是我们应该把机会让给崭露头角的杰出青年。”

门捷列夫的这个举动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赞扬,认为他具有真正科学家的品德和风度。

而门捷列夫此时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你一定要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把别人的成功作为你前进的动力,你千万不能够在原地徘徊、满足,只有不断地突破才能够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