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部矛盾埋祸根

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四军领导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副军长项英是工人出身,论职务,他曾一度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之上,长期担任党内高级职务。1920 年,他就组织武汉纺织工人首次罢工;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那年他组织全国第一个工人俱乐部,组织过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2 年入党后,多次选为中央委员,1931 年担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委主席。1935 年红军长征时,他与陈毅留下,领导南下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红军游击队下山抗日,担任新四军副军长,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东南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但由于他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处于顺境,渐渐形成了政治优越感,骄傲自满,家长制作风严重,又由于长期处于闭塞的游击战争环境中,较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因而马列水平不高,眼光短浅,政治上易犯忽“左”忽“右”的错误。

叶挺的经历与项英完全不同。他早年进过正规的军校学习,是党的人民军队创始人之一,参加过北伐战争和两次武装起义,表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军事思想。他的经历比较坎坷,后来脱离了党的队伍,流亡德国。当他知道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消息,再也按捺不住保卫祖国的赤诚之心,终于告别妻儿,踏上归国征途。由于他在国共两党中都有过密切的关系而形成了自己的特殊身分,在国共合作过程中,对沟通两党关系,促进共同抗日事业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另方面,由于他自己较长时间与党失去了联系,因而对党内情况较为生疏,一时不适应;而他自尊心极强,受不得委屈,不能容忍别人对于自己的歧视,因而他与项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在筹建新四军过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经过慎重的考虑,确认叶挺是担任新四军军长、领导全军抗战最理想的人选;只是由于考虑到叶挺暂时留在党外,对推动两党关系,促进抗日事业有利,故没有恢复叶挺党籍。因此中央给军部的电报叶挺看不到,重要会议不能参加,新四军军政大权掌握在项英手中。项英对这个国民党任命的无党派军长不大信任。但又有点畏惧,一则因叶挺军事上素养甚高,自己说错了怕他笑话;二则叶挺注意军纪,穿着整洁的将军服,极少言语,自有三分威严。项英背着叶挺搞小动作,拉小圈子,以至散布一些流言蜚语,甚至不负责任地背着叶挺向中共中央告叶挺的状。叶挺无法忍耐项英的霸王作风,于 1938 年 10 月,他愤然出走,并向毛泽东、蒋介石寄去辞职报告。

早在 1937 年 11 月,项英在延安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将叶项合作领导新四军的决定告诉了他,要求他与叶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并要注意尊重叶挺,军事方面多让叶作主,项英担负政委的任务。但项英十分傲慢自负,没有把中共中央的指示放在心上,相反对叶挺抱有成见,对中央安排叶为正,自己为副,极为不满,他认为自己在军事、政治上有一套,认为

在军事方面应自己作主。因而他与叶挺的关系十分紧张、思想路线分歧很大。周恩来亲自组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军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

团。为了组建新四军,周恩来呕心沥血,多次来往于延安、南京、武汉、重庆,代表中央与国民党谈判、交涉、协商,就连新四军的编制和从军长到团长的人选,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周恩来又把精力放在解决叶、项矛盾上。周恩来找来项英,耐心分析原因。周恩来说道:“第一,你的家长制作风未改。我和毛泽东多次找你谈, 你并没改。结果,南方 3 年游击战期间,你也是不听陈毅的劝告,时而争吵。第二个原因,你看不惯叶挺,你总是以你的眼光看待、认识别人,叶挺喜整洁,有将军风度,喜欢照像,爱好打猎有什么不好?个人所受教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第三个原因,你对叶挺太缺乏了解,缺乏坦诚相见精神。”

周恩来顿了一顿,又接着说:“我认为,看一个人,要看本质,只要人热爱党,一心抗日,对革命忠心耿耿,他就是好同志,就要团结他一道工作。” 一番话,项英渐渐开了窍,说得项英不住地点头,令项英佩服不已。他诚恳地表示:“我一定注意改正,和叶将军搞好团结,把工作搞好。”在周恩来主持的军部领导人会议上,项英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提出将军事指挥权、军事干部安排权交给叶将军。中央对叶挺也作了大量的工作,说服了叶挺重返新四军。

以后,叶、项关系一度改善。叶挺在项英的支待下,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组建了第五支队,对发展和巩固新四军在江北的力量作出了贡献。然而时隔半年,叶、项关系再度紧张,导致叶挺第二次出走,第三次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