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诞生三位伟大哲人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一切西方文化的源头,而在古代希腊文化中, 哲学则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排头兵,它是思想的先导。

古代希腊哲学,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贫者与富者的斗争,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奴隶主民主派与寡头派的斗争,城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充满了希腊的历史。在这些复杂的斗争中, 产生了西方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希腊的哲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希腊也因此产生了无数影响后来的人类思想家。在他们当中,尤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为最著名。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海森堡曾经说过:“一个人没有希腊自然哲学的知识,就很难在现代原子物理学中取得进展。”那么,究竟是谁奠定了希腊哲学的基础,对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公元前 5 世纪,重新去认识一下这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把哲学从天上拿到地上”的苏格拉底; “人类的导师”柏拉图;“一切有知识的人的老师”亚里斯多德。他们对伦理学、辩证法、认识论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永远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诗云:巍巍盛德,莫之能名;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往事已越千年,古老的地中海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然而远古三位哲人卓尔不群、独立特出的形象却不会消失;洁白的云朵依旧在慢慢地飘逝,但三位哲人震古烁今的思想却不会离我们而去。

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的雅典,街头、广场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地工作劳作着。突然,大家纷纷驻足听两个人正在进行的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中一位长相十分难看,厚嘴唇,狮子鼻,大肚子,但他却思维敏锐,不时地抓住对方话语中的矛盾,层层批驳,最后竟使对手理屈词穷,低头认输。人们对他那雄辩的口才、高明的见解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时一位旁观者悄声对其同伴说:“那位苏格拉底先生真是天神对我们雅典的恩赐啊!”原来这位其貌不扬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大约生于公元前 470 年,出身于平民阶层。他曾继承父亲的职业,做了一位雕刻匠,可是不久他就致力于哲学和社会政治活动。

当时的雅典正值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提洛同盟的金库从提洛岛转移到了雅典城邦,这极大地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统治者对各种文化活动又采取宽容和保护的态度。因此,各个学派的学者纷纷来到雅典讲学,这为苏格拉底进行学习,从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他曾追随阿开劳斯学习过哲学与天文,拜过智者普罗底柯学习语言学和修辞学。在长期的求学生涯中, 苏格拉底开始崭露头角。在他 20 岁时,他同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及其弟子芝诺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说明苏格拉底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哲学观念,从而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华。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苏格拉底又经常在各种公众场合与别人辩论,很快就饮誉于全希腊了,并且在他身边逐渐地聚集了一批门徒,包括柏拉图、色诺芬等一批著名思想家,从而成为当时奴隶主贵族思想家的领袖人物。

柏拉图在其《申辩》篇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苏格拉底的弟子凯勒想

知道他的老师到底有多聪明,就偷偷地问德尔斐神庙传神渝的女先知,女先知告诉他,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

的确,苏格拉底思想之深遂是当时无人能匹敌的。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他所谓的“自己知道自己无知”; 二是他所谓的“美德就是知识”;

三是他的方法,即精神“接生术”。

我们先来讲讲第一个方面。据说苏格拉底获知德尔斐神庙的神渝之后, 感到自己并不聪明,因而就去证实这个神渝。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 包括政治家、诗人、工匠等,结果发现他们都不比他聪明。因此,他又反躬自问,推论到“知己无知”正是他聪明的地方,苏格拉底以此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知己无知”。然而,这种说法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首先必须指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知识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桓的。人不能也不应该去认识客观世界,要研究的是神的智慧和意志,而神的智慧和意志又体现于事物的目的之中,因此人应该去研究事物的目的。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创始人。所以,“自己知道自己无知”无非是叫人不要从自然本身获得知识, 真正的知就是服从神。

苏格拉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他一生中最关注的伦理学问题。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要人认识“真正的我”。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由于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辩是非, 分清“善”与“恶”。因此,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据此,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即美德就是关于“善”的概念的认识。那么什么是“善”呢?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财富、正义、聪敏等等,这些行为是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指导他们的灵魂, 因此,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知识又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知识不是来自客观自然界,而是先天有的,如果要使人们意识到先天的知识,必须通过引导、启发,也就是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称自己为知识的“助产士”。苏格拉底对于知识来源的看法就为以后柏拉图的“回忆说” 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谈谈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如前所述,苏格拉底自称为知识的“助产士”,他在讨论各种问题时,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揭示矛盾, 使对方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这种所谓的“接生术”其实是一种归纳法,也就是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这种通过归纳下定义的方法,在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发展史上是有贡献的。

遗憾的是,苏格拉底本人并无学术著作留下来,现在关于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依据于色诺芬的回忆录和柏拉图的对话集。此外,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也有零星记载。而且苏格拉底本人的传世之作只有《阿波罗颂》和根据伊索寓言改编的几段小诗。

尽管苏格拉底一生在学术上建树颇丰,颇受尊敬,可是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他三次出征,尽管作战勇敢,然而却无人赏识。与此同时,雅典民主派力量受到很大摧残,民主政权被推翻,出现了“三十僭主”的统治。公元前 399 年雅典恢复民主制后,因为苏格拉底的两个弟子是“三十僭主”的成员,苏格拉底自己被控传播邪说、引进新神、毒害青年

和反对民主,因此 500 人法庭判处他死刑。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饮下一杯毒芹水后安静地死去了。

尽管苏格拉底死了,但他的思想却留下来了。

苏格拉底虽然死了,但他的后继者柏拉图将他的目的论、回忆说和概念的辩证法继续加以发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被誉为“苏格拉底的唯一的‘继承人’”柏拉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在哲学上又作出了什么贡献呢?

下面就来看一看其人其事。

马克思说过:“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伟大的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值古希腊的奴隶制和意识形态发生巨变的时期, 这时候的民主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加剧了民主制的衰败。这场战火持续了 277 年之久,最后以斯巴达战胜雅典而告终。为什么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斯巴达能够战胜远比它先进的雅典?奴隶主贵族政体与奴隶主民主政体哪个更先进?奴隶主民主政体为什么适应不了历史的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柏拉图的心。公元前 399 年,柏拉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他最尊敬的老师、雅典智慧的化身苏格拉底被民主政权残酷地杀害了。

古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祥地,也是欧洲科学和文化的摇篮。这里早在公元前 7 世纪就出现了伊奥尼亚的唯物主义、米利者学派、爱斐斯学派,接着

公元前 6 世纪又出现了大希腊的唯心主义、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学派,以后又出现了智者派、新唯物主义。这一时期的希腊各个学派纷呈,各种思想杂然陈列,极似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在名家辈出的时代中能脱颖而出的柏拉图也恰如当时的孔子。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优秀学生和亚里斯多德的卓越老师;作为公元前 4 世纪希腊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理念论的创始人;作为欧洲最早的学校——阿卡德米的创办者,获此殊荣是当之无愧的。伯内特称赞他是“最伟大的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并产生了柏拉图主义,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奴隶制度的风雨飘摇、历史变迁的错综复杂情形,以及自己敬爱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惨死,都曾引起柏拉图长时期的反省和沉思。正是在反思之中, 柏拉图迅速成长为时代的精英人物。他在反思中探究历史、分析现存社会制度的弊病,并提出了一整套的政治学说。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哲学沉思中, 少年时代的情景又浮上了脑海。

柏拉图约生于公元前 429 年,比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小 40 岁,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柏拉图只是他的绰号,意即宽阔、壮伟之义,后来才逐渐成为他的正式名字,以致人们把他的原名倒淡忘了。柏拉图的父母都是名门望族的后裔,他的母亲是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伦之后,父亲则是公元前 11 世纪希腊国王科德鲁斯之后,叔父克里底亚以及表弟查米德斯便是上文谈及的“三十僭主”的成员。

由于出身贵族和雅典的传统,因此柏拉图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正规教育。而且少年柏拉图风流儒雅,一表人才,才华横溢,他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显示了极高的才华,尤其是在文学上造诣颇深。他的著作不仅是哲学名著,而且是文学名著,并且还有一些优美的诗篇传世。

可是柏拉图最终并未成为专业文学家,却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他走上

了艰深的哲学之路。据说,在狄奥尼修斯赛会上,柏拉图听到苏格拉底的演讲后,立即将准备参赛的悲剧作品投入火中,接着便忠实地跟随这位伟大导师学习长达八年之久,而且深得苏格拉底哲学之真谛。苏格拉底也极为器重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子。有这样一则传说:柏拉图拜师的头天晚上,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小天鹅飞到自己膝上,很快就长满了丰满的羽毛,小天鹅一声长唳便展翅飞向了远方。第二天柏拉图拜师时,苏格拉底满怀希望与热情接待了他,并拥抱了他,并将自己的学识倾箧相授。所以,泰勒说,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唯一的传人。

柏拉图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并几乎全部被保存了下来,而且保存程度也是相当好的。以柏拉图的名义留存下来的著作,有 35 篇对话、13 封信札和一本定义集。其中可以确定为柏拉图遗著的至少有 23 篇对话、10 封信札。这些著作,思想深邃、文笔华美,体现了柏拉图哲学思想、宇宙理论、政治学说和美学观点。在写作手法上,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通过讨论揭露对方的矛盾,从具体事例引出一般概念,进而得出柏拉图主张的结论。此外,他还大量运用神话和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么, 哲人柏拉图到底又有一些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

柏拉图首先是哲学家,因此哲学思想是其整个思想学说的基石。他在整理、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理念为核心的一系列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理念”这个词,它的希腊文原意是“被祝之物”,柏拉图认为“理念” 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等同于观念。由此, 柏拉图进一步提出了理念世界。他指出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所以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那它与幻影世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柏拉图在吸收了“摹仿说”后,又进而提出了“分有说”。

他认为,理念是原型,具体事物是由摹仿原型而产生的,是理念的“摹本”。而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由于它分有了理念的结果。为了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柏拉图以床为例,认为床有三种:理念之床、仿理念之床的具体之床、仿具体之床的艺术之床,它们的真实性越来越差。在理念之间, 柏拉图又构造了一个理念的等级系统。他说,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的, 数学或科学的理念是较高一级的,艺术和道德的理念则更高一级,而善则是最高一级的理念。

从理念论出发,柏拉图接着又提出了知识论。一方面,理念论是知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理念论又是通过对知识论的论证而建立的。柏拉图认为, 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它是永恒的、真实的,感性知识只能称为意见,由此认识能力可分为四个级别:理性、知性、相信、猜测。那么认识又来自何方呢?柏拉图认为来自“回忆”,所谓教育就是借助个别事物的刺激,通过人们感官的启动、诱导,从而将已经忘却了的理念知识又回忆起来。

理念论是柏拉图庞大思想体系的基石,由此出发,柏拉图构筑了自己的宇宙理论、政治学说和美学观点。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乃至近代、现代、当代都有不少的哲学家们力图给予解释,如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起源说、康德的星云说等等。

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世界是由一个巨匠或造物主(他们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按照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为蓝图,以善的理念为

指导,各种混沌物质被加诸于理念模式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世界。巨匠塑造的这个世界不仅是尽善尽美的,而且是唯一的。巨匠首先赋予整个世界以活的生命和灵魂,也为每个星体赋予灵魂。对于人,巨匠首先创造个人的理性灵魂,并创造了低级神,再由低级神创造人的非理性灵魂和各种动物。灵魂是不朽的,并且会转世。在巨匠的创造物之中,人是万物之灵和天之骄子,万物皆为人而创造。这种观点不仅是延续发展了苏格拉底的目的论, 而且对欧洲中世纪神学也有很大影响。

在政治学说上,柏拉图主张建立一个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正如人的灵魂有理性、意志、情感一样,一个理想的国家也应相应地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统治者阶级,第二等级是武士阶级,第三等级是劳动者阶级。

统治者阶级是指极少数受过哲学训练的人,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是神用金子造的,拥有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它们是理性的化身,以拥有“智慧”为美德。武士阶级是指专门从事战争的军人,是统治者阶级的保卫者和辅助者,是神用银子造的,拥有灵魂中的意志部分,以拥有“勇敢”为美德。至于劳动者阶级是指农夫、手工业者和商人,是被统治阶级,由神用钢铁造的,拥有灵魂中的情感部分,以“节制”为美德。这三种美德相互融合、各司其职时,就会产生第四种美德“正义”。假如这三个等级互相干扰、替代, 就会给国家带来最大的损害。

柏拉图不仅对阶级和等级进行了理论描述,而且又为人类设置了一个“理想”的共产式生活模式。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还主张在第一、二等级中实行“共产”制度,共妻共子,取消家庭,由统治者决定婚配,进行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柏拉图认为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一、二等级的本质的纯洁性。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由哲学家充当国王,他认为只有以哲学为统治工具,才能实现对武士和劳动者的统治。由此不难看出,柏拉图的所谓“理想国”实际上是一种乌托邦,是“哲学王” 统治的政府加上斯巴达式的贵族制度。在理想国中,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是意念,而不是法律。在柏拉图后期的政治学说中,他开始认识到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在《政治篇》中,他指出有法民主制优越于无法民主制;在《法律》篇中,他更加强调了法律的作用,甚至在某种地位上取代了哲学。

美学思想也是柏拉图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同其哲学思想一样,也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在

《会饮》、《大希庇阿斯》、《高尔吉亚》、《费德罗》等著作中,柏拉图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美学观点。他认为:美的事物只是美的理念的摹本, 它不能独立存在,是易变的、虚幻的。因此人们要认识美,只能从认识一个具体事物的美入手,进而认识美的理念,所以这种认识同样是一个“回忆” 的过程。

在文艺和现实世界关系上,柏拉图认为文艺是理念世界的二重摹本,毫无真实性可言;在文艺创作的源泉问题上,他认为文艺创作靠的是天才与智慧,而这种天才与智慧又来自神的恩赐。所以这种反理性主义后来为基督教神学所利用,对西方美学发展起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是晚期希腊和罗马的哲学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实在论,都与之有历史渊源,这点将在后面论及。

柏拉图年轻的时候就曾经非常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可是由于他的家庭出

身和苏格拉底的惨遭杀害,使他从小就鄙视民主制,伯罗奔尼撒战争后,他更坚定了反对民主制的信念。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弟子们为免遭迫害,纷纷逃离雅典。公元前 388 年, 柏拉图来到叙拉古,见到了叙拉古僭主狄奥厄修一世及其女婿第翁,因为狄奥尼修一世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柏拉图险些被他杀死。

柏拉图返回雅典以后,开始从事教学活动,在雅典城外创办了欧洲第一所学校——阿卡德米(即学园)。在学园中,学生们学习哲学及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课程,采用“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教学方法。学园创办得极为成功,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学生,其中包括亚里斯多德。就在学园兴旺发达时,柏拉图于公元前 367 年第二次前往叙拉古,于公元前 361 年第三次前往叙拉古,柏拉图原认为能把狄奥尼修二世培养为“哲学王”, 然而狄奥尼修二世也是个不堪教化的小人,因此柏拉图两次险遭不测。公元前 360 年柏拉图回到希腊后,一直致力于学术工作,直至公元前 347 年殁于他的寓所。

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因此他关于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阐述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泥沼,从而彻底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而且他的灵魂转世、获得知识的途径只能靠回忆说等,这实际上堵塞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道路。由唯心主义进到了蒙昧主义。

柏拉图的一生,是学者的一生,他致力于学术研究长达 60 年之久。我们纵观他的一生,有两件事将永远彪柄史册,一是创立学园,二是弘扬理性。柏拉图创设的学园可以说是欧洲最早的学校,这为晚期希腊和罗马的文

化发展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经院”,而且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的学院和大学。

作为哲学家,柏拉图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K·R·波普尔所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尤其是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15 世纪中叶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园,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的实在论,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们,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柏拉图的巨大影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柏拉图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伟大奠基者之一和杰出的代表人物。

把柏拉图的学术思想继承下来,并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历史性人物,就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奠基人——亚里斯多德,他是对柏拉图主义作出系统解释从而被视为柏拉图的真正继承人。

公元前 367 年的一个早上,波光粼粼、阳光灿烂的地中海平滑如镜、水波不兴。这时,在爱琴海北部的斯它吉拉城的港口上,正停泊着一艘整帆待发的海船,船上有一个个子瘦高的风流英俊的青年,他正双目凝视岸上的两个人挥手作别。然后毅然地背转身,拼命忍住因伤感于告别故土亲人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他走进了船舱。

当船开动后,这个年青人又走上甲板,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稍微带有一种腥味的海风,他的胸脯因激动而在微微起伏,嘴里也在喃喃地说着什么,他不时地抬头望一望远方的天空,又不时地平视着一望无际的海面,有时又低头沉思,徘徊于甲板上。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此时他年仅 17 岁。此时,他就是乘坐一艘去雅典的船只,准备去那向往已久的地方,

去追随那慕名已久的哲人柏拉图,去领会他那深奥而有趣的理论。

亚里斯多德,生于公元前 384 年,出身于马其顿王一个宫廷医生之家, 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对知识有一种天生的强烈渴求,这也使他最后成为一位欧洲历史知识十分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也是希腊古典时代的最后的哲学集大成者。他在青年时代曾到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以后又曾一度被聘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来又回到雅典讲过学。亚里斯多德对于哲学、逻辑、历史、政治、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曾提出了自己卓越的见解。

话又说回来,亚里斯多德初入柏拉图的学园学习不久,就立即以其十分敏锐的思维、清晰明辩的头脑、雄辩的口才博得了导师柏拉图的极力赞赏与喜爱。在与伊苏格拉底领导的学校进行激烈大辩论的过程中,亚里斯多德显示了其非凡的辩才,因而为柏拉图领导的学园争得了空前的荣誉,从而成为人才济济的学园中的一颗璀粲夺目的“明星”,柏拉图则称他为自己学园中的“努斯”(即核心、精神之义)。

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学习长达 20 年之久,20 年的朝夕相处使得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师生之间,结下了历史上堪称后世典范的深厚的友谊。柏拉图死后,亚里斯多德挥笔写下了一首饱含真挚情感的哀婉动人的挽诗来纪念自己的恩师,以表达自己的衷心敬仰和爱戴之情。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除了父母的影响外,老师的影响可谓大矣,尤其是对于自己一生的思想、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对老师的敬仰之意与感激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那颗早已随历史而去的亚里斯多德的爱师之心。

但是,亚里斯多德并没有盲从自己的老师,当他发现自己的观点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左时,会毫不客气地向柏拉图提出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千百年来,这句名言一直成为一切勇于探索,不为权威所止,敢于追求真理的人们的精神动力。亚里斯多德最为可贵的地方就正在这里,他敢于向自己的老师挑战,不因敬仰爱戴导师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柏拉图也喜欢这个固执己见的学生,也没有因同自己意见相左而进行压制与打击,并因此而亲切地戏称亚里斯多德为“小马驹”。这也正是作为导师的柏拉图的最可贵之处。

在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著作中,从第十三章开始,他就完全站在柏拉图论敌的立场上了。亚里斯多德批判柏拉图将理念与具体事物分离开来,批判了柏拉图验证理念存在的方法和联结二重世界的方式,并最终否定了理念论和理念数论。然而可惜的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弟子们都没有能够认真地对待这种批评。但是亚里斯多德这种不为贤者讳,不为师长讳的认真治学态度,确实值得每一位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批判与反批判中成长起来的,亚里斯多德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过程,在对真理的孜孜探究中,结出了累累硕果,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亚里斯多德的主要著作都完成于吕克昂执教时期。在吕克昂,亚里斯多德创立了逍遥学派,他每天早晨与学生们在林荫道边散步边讨论深奥的问题,下午或晚上则讲授修辞学、政治学等内容。亚里斯多德毕生都保持布衣身份,专心致志于笔耕生涯,他向书本、向历史求知,更向大自然求知,正如他自己所说过的:“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斯多德尽管只活了 62 岁,可

是根据希西溪的《亚里斯多德书目》统计,亚里斯多德的著述多达 197 种,

光是流传下来保存至今的巨著就有 47 种之多,几乎涉及了人类当时所有的认识领域。下面我们就从整体上来谈谈亚里斯多德对人类文化,特别是对欧洲传统文化的贡献。

亚里斯多德对人类文化的头一个贡献就是把知识系统化,这个思想原来发轫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进而提出了两个光辉设想:

第一,他认为各类科学之间有内在联系,并且画出了人类第一张科学分类表: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理论科学可分为第一哲学(神学)、物理学、数学;实践科学可分为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创制科学可分为诗学和修辞学、辩证法。至于逻辑学,不过是哲学的工具,不是所要研究的对象。

第二,亚里斯多德提出每门科学自身应成为一个公理体系。亚里斯多德认为,知识必须既能说明它为什么这样,而且又要说明它必然是这样。一门科学是由一系列证明组成的,证明就是科学的三段论,它以一种知识为根据而推出别的知识。作为根据的知识就是公理,从公理出发,人们按三段论的格式推出一系列定理,从而构成一门科学。虽然亚里斯多德自己的著作中极少甚至没有这样的系统,可是它所具有的独特性和认知模式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它并非一连串独断结论的总和,而是在寻求真理过程中的一种尝试。

亚里斯多德一生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物理学。他的物理学乃是以往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范围之广,题材之多都是前人所望尘莫及的。亚里斯多德在《物理学》中研究了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总规律;在《论天》中他研究了宇宙构成论;在《动物四篇》、《动物志》、《论产生和消灭》等著作中详尽地研究了动植物;在《论灵魂》中研究了人的心理现象。他相继提出了运动论、四因论、灵魂论等观点。

亚里斯多德并不认为物理学是最高的学问。由于物理学只说明了自然运动,并没有说明非自然运动;只说明了四因中的质料、形式、动力,并未说明目的。为了明白万物运动的最初原因,亚里斯多德从物理学进入“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形而上学。

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首先提出了 14 个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对这些问题作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这些问题以后成为欧洲形而上学的中心,在西方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达 2000 年之久。

神学是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的重要内容。它要研究的是永恒的、不运动的本体,亚里斯多德在肯定这种本体存在后,找出这个永恒本体必定包含动因于本身,其本质不能是潜能。那么,这种不动的动者是什么呢?它如何运动其他事物呢?亚里斯多德指出,这种动者实际上是事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它作为爱的对象而运动它们。尽管它自身不动,可是由于别的事物要达到它, 所以就产生了运动。

亚里斯多德进一步提出,我们必定也有一个认识最高现实性的东西,这就是“理性”。这样的理性就是善,就是神。

亚里斯多德建立的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不但以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各个学科的基本框架,创立了科学分类表,而且还使他荣膺“哲学家之王” 的称号。

亚里斯多德因为同马其顿家族关系密切,所以在两次反马其顿的怒潮中均被驱逐出希腊,最后在优卑亚半岛的卡尔基斯城郁郁不得志而病死。

可是亚里斯多德的成就并未就此磨灭。在哲学上,他奠定了经验主义的

基本原则。提出了公理化体系的设想,他的逻辑学在 2000 年中一直是欧洲哲学统一性的基础;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的生物学体系为林奈的动植物分类学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奠立了基础,他的“地球中心说”被托勒密所发展, 成为教会统治人们的精神工具。虽然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上犯过不少错误,然而他探索自然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中世纪,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之后,亚里斯多德的权威性和基督教会的权威性一样不容置疑。近代和现代的科学与哲学也是从肯定或否定亚里斯多德开始的。回顾人类思维的历程,谁也不会否认也难以否认亚里斯多德是西方文化的一大奠基人。

古希腊文明到现在为止已有 2000 多年了,然而历史的风风雨雨并不能淹没灿烂辉煌的古希腊文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三位伟大的哲人以其改变并确定人类新思路的功绩而将永远彪柄史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立志于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