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唐朝从唐高祖李渊开朝建国,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一度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到了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更是盛极一时,称雄世界,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但是曾经进行过一些改革的唐玄宗,到了后期就不愿过问政事,只想安逸享乐。公元 744 年,唐明皇(即玄宗)夺他儿子的爱妾,被世人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太真为贵妃。杨贵妃确实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一时弄得玄宗晕头转向。他纵情声色,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一盘食品的价值甚至顶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

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奢欲,当时供贵妃院役使的织绣工就达700 多人,雕刻熔造工达数百人。杨贵妃的姊妹兄弟五家也都靠着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的得宠住上了豪华的别墅。唐玄宗在用人问题上,也开始由任人唯贤转变成了任人唯亲。他听不见反面的意见,对大臣的直言进谏也非常反感。如宰相张九龄因事力争,唐玄宗就怒加斥责:“难道一切都听你的吗?” 而一些善于讨好迎合的人却得到了赏识和重用。公元 736 年,唐玄宗罢免了有名的宰相张九龄,改任李林甫为相,就是他用人政策的转折。李林甫是一个狡猾奸诈、善于逢迎的人物,时人称他口蜜腹剑。在李林甫任宰相十几年中,他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当时有个有名的大将叫王宗嗣,因在一些问题上坚持己见,遭到李林甫的忌恨,结果被降职处分。有时唐玄宗想下诏求贤, 也被李林甫多方阻碍,如公元 746 年,唐玄宗命令征召天下的有识、有才之士,李林甫从中作梗,结果没有一人得选。由于唐玄宗的用人不当,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接替李林甫为相的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杨国忠没有别的能耐,也是顺着唐玄宗的杆儿爬。他粉饰太平,以满足唐玄宗好大喜功的心理, 如李宓在征伐云南时,全军覆没,杨国忠反而谎说打了胜仗。另外再发兵进讨,结果使将近 20 万将士先后丧生。地方贪官污吏,更是肆意鱼肉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生动写照。

唐玄宗生活上的腐化和政治上的用人不当,使唐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终于爆发了一场令唐王朝难以招架的安禄山叛乱。

安禄山,辽宁锦州人,本姓唐,相传他降生那天晚上,红光满天,群兽四鸣,于是,他的母亲就以突厥战神“阿荦山”命名。后来,安禄山随母改嫁突厥安延偃,就改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生性奸诈残忍,诡计多端,并且善于揣摸人心,懂得九种少数民族语言。在张守圭任范阳节度使时,安禄山因偷盗羊群而被捉拿,准备处死。安禄山大声叫道:“将军不是要征服奚、契丹吗?怎么能乱杀勇士!”于是张守圭为他的英勇所折服,收作军中的捉生将。在讨击契丹的战斗中,安禄山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张守圭的偏将,并收为义子,不久,又加升为员外左骑将军。

公元 736 年,少数民族奚、契丹不服中央统制,安禄山奉张守圭命令讨伐契丹,遭到惨败。张守圭奏请斩之,张九龄也执奏请斩安禄山,但玄宗惜安禄山之勇,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唐玄宗逃至四川,对此后悔不已。

公元 741 年,安禄山升为平卢军兵马史。次年,御史中丞张利贞以河北探访史身份到平卢,安禄山在张利贞面前极尽吹捧之能事,并用金帛贿赂。张回朝后,自然在唐明皇面前替安禄山讲好话,玄宗大喜,升禄山为平卢节

度史。从此以后,安禄山逐渐取得玄宗的信任,开始青云直上。公元 744 年, 安禄山又兼任范阳节度使。次年,少数民族奚、契丹各杀唐公主,发动叛乱, 安禄山带兵打败二族。公元 746 年,吏部尚书席侯建上书称安禄山公直无私、严正执法;又加上李林甫接受安禄山的贿赂,常在玄宗面前美言安禄山,不久,安禄山晋升为御史大夫。

安禄山如此青云直上,得力于他的阴谋诡计,也是与他有一套谗媚玄宗的本领分不开的。安禄山在未进京面见唐玄宗之前,就想方设法博取唐玄宗的好感。他除了广泛结交朝官和边将外,每当唐玄宗派人到他的防地,他总是不惜重金贿赂和曲意逢迎。凡是得到好处的人,回朝后无不盛赞安禄山。赞誉安禄山的话从四面八方飞进唐玄宗的耳朵,使唐玄宗产生了一种错觉, 认为安禄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忠臣骁将。就是到后来,许多大臣都说安禄山正在准备谋反,唐玄宗也没能改变他对安禄山的好感。甚至安禄山已经造反了,消息传到西安,唐玄宗还执迷不悟,以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造的谣言。这一方面固然说明唐玄宗当时的昏庸,但也说明安禄山搞阴谋诡计确实很有一套。

在天宝初年,安禄山多次进京面见唐玄宗,更充分显示了他的阴谋手腕。安禄山为了向唐玄宗表示自己的忠心,对唐玄宗说了这样一件事:公元742 年秋天,他的老家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发生了一次罕见的虫灾,当时他曾焚香向天祈告说:“我如果心术不正,事君不忠,愿让虫吃掉我的心; 如果不是这样,就让虫散去”。结果呢,当他祈告完后,就有一群鸟飞来把虫吃掉了。这本来是件很荒唐、不足为信的事,但唐玄宗竟然相信了,并让史官记录下来。安禄山长得五大三粗,肥胖得像头狗熊,肚子很大。有一次唐玄宗对他开玩笑说:“你小子肚子里装了些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大!”安禄山不放过谄媚讨好的机会,答道:“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颗忠于皇上的赤心!”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唐玄宗让安禄山和杨贵妃结成兄妹,但安禄山却拜杨贵妃为母。这样更讨得了唐玄宗的欢心,并得到杨贵妃的青睐。

安禄山把自己装成什么也不懂的傻瓜,以便掩盖其不可告人的野心。有一次在唐玄宗让他拜见太子的时候,他故意楞着不拜。当左右的人要他下拜时,他才装模作样地说:“我是胡人,不懂朝仪,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 唐玄宗告诉他:“太子就是将来承袭帝位的人。”安禄山傻乎乎地说:“我愚蠢得很,只知道陛下一个,不知还有太子”。这才赶忙下拜。安禄山维妙维肖的表演,得到唐玄宗越来越深的宠爱。他不但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宫廷, 寻欢作乐,而且不时得到唐玄宗的各种赏赐,唐玄宗还派人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安禄山每次拜见天子时,总是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唐玄宗问他为什么,安禄山说:“我们那儿是拜母亲而后拜父亲。”唐玄宗龙颜大悦, 愈加赏识安禄山。公元 751 年,又委任全作河东节度使。从此以后安禄山一身兼三镇节度使,把持重兵,又深受玄宗宠爱,其权势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阴谋家的欲壑是难以填满的。随着权力的迅速增长,安禄山的野心也开始恶性膨胀。节度使权力很大,不仅掌握着一个方面的军事大权,而且还掌握着政治、经济大权,称得上是地方上的小皇帝。到唐玄宗天宝初年, 全国共有十个节度使,而安禄山就兼任了其中的三个,兵力超过 15 万人,成为当时军阀中最大的实力派。相比之下,由唐中央直接掌握的禁卫军却是军备不修,日趋衰弱。安禄山的羽毛已经丰满,唐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无法控制他了。

随着安禄山实力的增大,安禄山叛唐的意念也越来越扩大了。他一方面广蓄战马兵器,扩充和训练军队;一方面用自己少数民族的将领更替汉将, 培植心腹势力。同时他又把一位名叫刘骆谷的心腹将领留在京师,探听朝廷的动静。安禄山为了笼络人心,还以将士讨伐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功卓著为由,要求不拘常规提拔将士,结果这些将士被新任命为将军的有 500 余

人,被任命为中郎将的有 2000 余人。这些将士对安禄山当然感激不尽了。正当安禄山紧锣密鼓地实施反唐计划的时候,唐玄宗却在那里高枕无忧,寻欢作乐,不管是安禄山要求以少数民族将领代替汉将,还是要求大肆提拔将领, 玄宗都一一答应。

安禄山的反叛阴谋虽然瞒过了唐玄宗,但既搞阴谋就不能不露出马脚。早在公元 736 年,宰相张九龄就看出安禄山有朝一日会造反,当安禄山在一次战斗中,轻敌冒进,打了败仗时,张九龄就劝唐玄宗杀掉安禄山,以绝后患。但唐玄宗不听。后来安禄山造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很多人就连杨国忠都说安禄山必反,但唐玄宗就是不听劝告。

当然,如果说唐玄宗一点也不怀疑安禄山有异志,也不切合实际。公元755 年春天,唐玄宗以赐珍果为名,曾派出一个叫辅璆琳的人去探听安禄山的动静。然而辅璆琳却被安禄山的厚贿迷了心,回京后不但不向唐玄宗汇报实际情况,反而对唐玄宗说:“禄山竭忠奉国,没有二心。”唐玄宗得到这虚假的报告后,再一次自作聪明,对左右大臣说:“我推心置腹地对待安禄山,他怎能反我?安禄山不会反,我敢担保,你们放心好了!”

然而,事实却给了唐玄宗一记响亮的耳光,唐玄宗向大臣们所作的保证仅仅过去了几个月,到了公元 755 年 11 月,安禄山就造反了。

“渔阳鼙动地来,掠破霓裳羽衣曲。”蓄谋已久的安禄山范阳起兵反叛, 有如一股龙卷风,吹得这座华丽的封建大厦摇摇欲坠,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于此同时,安禄山的亲信史思明也率部反叛。

忘战必危,多年不习战事的唐军一触即溃。叛军一路挺进,如入无人之境。沿途郡县,或开城迎降,或弃城逃跑。河北是安禄山的统辖区,叛军经过的地方,官兵望风而逃。唐玄宗因为从来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霓裳羽衣曲》后,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临时命令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封常清募兵保护洛阳;令荣王李琬、大将军高仙芝统兵东征。但唐朝新招募来的士兵,全是些市井之徒、乌合之众,全无作战能力,结果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劲旅,安禄山渡过黄河后, 连败唐军。叛军攻击陈留,太守开城投降。攻荥阳,守城士兵听到角鼓的声音,竟然纷纷坠落城下。叛军攻下荥阳后,转而西进,进攻东都洛阳,封常清率军在武牢迎击,大败,东都失守。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关,以确保长安。这在战略上是正确的。然而宦官边令城因为和封常清有矛盾,就向唐玄宗进谗言说,封常清夸大敌情,动摇人心,高仙芝临阵逃脱,扣发军饷。玄宗一怒,竟杀了二将,以哥舒翰为兵马副帅。

公元 756 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建立了割据政权,国号大燕,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随后,叛军进逼潼关。

这时安禄山的后方很不稳固,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当叛军经过河南时,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颜真卿等 17 郡的地方官吏首先起兵,地方百姓也组织

小股武装,抗击叛军。于是安禄山在河北所控制的地盘只剩下了 6 个郡,17

个郡重归朝廷。不得已,安禄山命其得力干将史思明攻打常山。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同乡,与安禄山关系密切,屡得安禄山提拔;后入京奏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赐名思明,升为将军。

由于寡不敌众,常山失陷,颜杲卿被俘,大骂安禄山而就义。但不久, 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唐将郭子仪先后率军由山西出井陉,在河北大破史思明率领的叛军,收复常山,史思明也坠马落荒而逃,率残部退守博陵(今河北定县)。这时河北 10 余郡的地方官又杀叛军守将归唐,断绝了安史军返回范阳老巢的道路,使叛军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但是由于唐中央的腐败昏庸导致了潼关失守,为叛军解脱了困境。

潼关是长安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防守潼关的唐将是哥舒翰,他虽然拥有大约 20 万的军队,但因为是临时凑集起来的,缺乏战斗力,能守住潼关就算不错了。但唐玄宗和杨国忠对拥有重兵的哥舒翰不放心,接二连三地派宦官催逼哥舒翰出兵收复失地。哥舒翰不得已引兵出关,在灵宝境内被安史军打得大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公元 756 年 6 月叛军长驱直入潼关,接着攻陷唐朝国都长安(今西安)。郭子仪、李光弼听到潼关失守的消息后,收兵退入井径,河北郡县又全被史思明占领。

为了保命,唐玄宗在长安陷落前带着得力干将和家眷仓皇出逃。当唐玄宗逃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时,随行的士兵出于愤怒发生哗变,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又迫使唐玄宗缢死杨贵妃,杨贵妃只好落得个被逼自尽的下场。从此,唐玄宗继续丧魂落魄地往西跑,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被留下宣慰百姓。大将杜鸿渐等迎太子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不久,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改元至德,这就是唐肃宗,把唐玄宗遥称为太上皇。唐肃宗即位不久,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领兵 5 万到达灵武,二人都被封为丞相,积极准备反击安禄山的叛军。卓越的政治家李泌也来到灵武, 协助肃宗。在李泌的建议下,以长子广平王李淑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唐军讨叛。

安禄山尽管攻取洛阳、长安,短时间内取得了军事上的很大胜利,但是分裂叛乱是不得人心的,是得不到人民拥护的,并且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这就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早在安禄山叛乱之初,平原太守、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等人就曾组织义勇军打击叛军;随着安禄山军事上的推进,各地人民也普遍地展开了对安禄山的斗争。

叛军占领长安后,大肆杀戮王侯将相亲族,连婴儿都不得幸免,叛将日夜纵情于酒色。安禄山命令搜捕长安乐工送到洛阳,在凝碧池为大臣们表演, 梨园子弟大多不从,皆遭惨杀。民心便日益思唐。

公元 757 年,安禄山患眼病,脾气越来越暴躁,稍有点不顺心,左右的大臣、仆侍就会惨遭杀害。安禄山的宠妾段氏生子庆恩,安禄山想以庆恩代替儿子庆绪为太子,接自己的王位,安庆绪不满,就和亲信大臣严庄及宦官李猪儿一起密谋杀死了恣行暴虐、众叛亲离的安禄山,随即安庆绪接位做了皇帝。

自从安禄山叛乱以来,朝廷主要依靠江淮地区提供物质财富。南阳是江、汉的屏障,睢阳是通向江淮的要道。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当时江淮的物质不得不经由江、汉二水运抵洋川(今陕西洋县),再由洋川运到唐朝的根据地扶风。安史集团为了切断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公元 757

年正月,安禄山派尹子奇为河南节度,率领 13 万大军奔袭睢阳。唐朝将领张巡从宁陵引兵三千与驻地守将许远合兵保卫睢阳。张巡激励将士昼夜苦战, 一天冲杀 20 余个回合,坚守阵地 16 天,活捉叛将 60 余人,杀伤叛军 2 万多, 尹子奇不得已大败而退。两个月后,尹子奇第二次率领叛军进攻睢阳,张巡扛着战旗,身先士卒,一个人冲杀于敌人的阵地,叛军大惊,不战而溃。后来叛军围城,张巡用计诱尹子奇出营作战,唐朝另一名将南霁云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并乘势击退叛军。7 月,尹子奇再次派大兵围困睢阳,以报一箭之仇。当时,睢阳城内粮食奇缺,连老鼠都被吃光了,以至张巡的老婆自愿杀身给将士果腹。最后,城中只剩下 400 多个老弱残兵,睢阳陷落,张巡、许远慷慨就义。睢阳陷落时,安史集团已经无力再向江淮进扰。江汉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经济上有了保障,对战争的结局有重大影响。

唐肃宗即位不久,就立即派敦煌王承采和仆固恩向少数民族回纥求兵。回纥派兵和郭子仪的唐朝大军会合。公元 757 年 9 月,郭子仪等率领军马在扶风集结,各路军马云集长安西,着手准备对安史叛军进行反攻。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在香积寺的北面与叛军展开激战,叛军大败。当天,叛军撤离长安。第二天,郭子仪等率领大队军马收复了长安。10 月,郭子仪引兵出潼关东进,一路所向披靡。至张店(今河南陕县西), 郭子仪与回纥兵配合,大败叛军将领严庄和张通儒,一鼓作气攻下陕郡,收复洛阳。安庆绪惊慌失措,星夜狂奔邺郡(今河南安阳市)。12 月,唐肃宗起驾回归旧都——长安。

唐军收复长安后,开始在河南境内与叛军展开反复争夺,互有胜负。此时,叛军内部矛盾开始激化。安庆绪杀父安禄山称帝,不仁不义,部将不服。原来安禄山的亲信,与安禄山一起反唐的得力干将史思明更不服安庆绪的统治,并且与他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安庆绪败退邺郡后,兵马折损不计其数, 他的大将李归仁率领大军数万到范阳归史思明统领。安庆绪非常恼火,一气之下,就派亲信阿史那承庆到范阳征兵,史思明囚禁了他。不久,史思明把所部 8 万兵马向唐王朝请求投降,唐肃宗封他为归义王及范阳节度使,河北一带,大部回归唐朝。然而,唐肃宗对史思明并不放心,设法逐步削夺他的兵权,被史思明发觉,公元 758 年 6 月,史思明再度反叛。

公元 758 年 9 月,唐肃宗命令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 9 个节度使,

率领 60 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唐肃宗为了防止带兵将领权力过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就派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监督、牵制各位统兵大将。郭子仪首先引兵过太行山,首先在获嘉打败安太清,接着伏击安庆绪的援军, 最后将安庆绪围困在邺郡。安庆绪无可奈何,只想向史思明求救,并表示愿以帝位相让。史思明想借此机会扩张自己的势力。出兵攻陷魏郡(今河北大名县),但马上按兵不动,观望形势。李光弼等主张兵分两路,分别进攻安庆绪和史思明,但被从来没有打过仗的观军容使鱼朝恩否定,他主张一意围攻邺郡。结果,史思明从外围频频攻击唐军,并在各路口要道设立关卡劫掠军粮,使唐朝的军队发生粮荒。接着,史思明集合重兵与唐军决战。李光弼先战,双方损失都极为惨重。郭子仪从后继续作战,刚布完阵,突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双方还没有展开激战就只好各自回营了。唐朝郭子仪等 9

个节度使久战不见结果,也只好退守本镇。这时已经是公元 759 年 3 月。史思明重兵在握,安庆绪虽然对他构不成什么威胁,但也是他步上帝位

的绊脚石。于是,在公元 759 年,史思明设计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国

皇帝,建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立他的儿子史朝义为怀王,镇守相州(邺郡改为相州)。公元 759 年 9 月,史思明引兵大肆南下,这时唐朝名相李泌已被排斥,宦官李辅国勾结皇后张良娣横行禁中,把持政务,没有抓紧平叛。结果,洛阳再度失守。宦官李辅国,起初只是个管理马匹的小太监,40 岁时, 因巴结权倾一时的宦官高力士,才做了个小官。后来他又被人荐入东宫,奔走于太子左右。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晚年能够发迹。公元 756 年 6 月, 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后,护从太子的李辅国向太子献上一计,劝太子不要继续跟唐玄宗西逃,应分兵北上朔方,以图东山再起。太子便和唐玄宗分道,于这一年的 7 月行至灵武。这时李辅国又劝太子在灵武即帝位。由于李辅国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得到了唐肃宗的破格提升,任命他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负责掌管奏章军符,成为唐肃宗的心腹。李辅国一旦掌握了这样大的权力,就开始专权骄横起来了。公元 757 年,郭子仪等人收复了长安,唐肃宗和太上皇李隆基先后回京,这时的李辅国由于进封公爵,加上掌握了禁军,更是权倾朝野。他曾假传谕旨,把唐玄宗从兴庆宫迁居到甘露殿。李隆基原来的心腹之人统统被赶出,就连专横一时的大宦官高力士等人也被流放。从此,唐玄宗不得自由,实际上是被幽禁了。当时的刑部尚书颜真卿, 因上表问李隆基的起居,也遭到降职的处分。不但朝臣都听他摆布,就是唐肃宗拿他也没有办法。李辅国还嫌官位不高,想当宰相,遭到了当时的宰相萧华的私下反对。李辅国得知后,怀恨在心,结果以专权的罪名罢了萧华的相,改任为礼部尚书;后来连礼部尚书也当不成,被彻底罢了官。

上面介绍了李辅国其人,现在我们又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公元 759

年 10 月,唐肃宗准备亲征史思明,被左右大臣劝止。李光弼镇守河阳,多次击退叛军。战前,他把匕首放在靴里,对将士们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地说: “万一不利,你们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士气一时大为振奋,郝廷玉、仆固怀恩等率将士们奋死冲杀,呼声震天动地,史思明大败而逃。李光弼乘胜进击,屡次攻破叛军。

史思明生性残暴,从公元 760 年以来,因战事连连失利,他更是坐立不安,喜怒无常,滥杀无辜,部下对其又恨又怕,敢怒不敢言。史思明偏爱小儿子史朝清,酒后失言对部下说要杀史朝义,立幼子史朝清为太子。对此史朝义愤愤不平,终日忧惧。公元 761 年,史思明在邙山大败李光弼,又乘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史朝义在部将的怂勇下杀了父皇史思明,在洛阳自立为帝。为除后患,又派人杀了弟弟史朝清。安氏和史氏之内哄如此相像,真是无独有偶。从此以后,叛军内部更加分裂,就再也没有力量向唐王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公元 762 年,唐肃宗病重,生命垂危,宫廷内部争权夺势,斗争十分激烈。宦官李辅国与程元振勾结,杀死了与他作对的张皇后和越王系,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这就是唐代宗。而朝政大权,尽落在李辅国之手。

这年 9 月,唐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并再次派人到回纥求兵讨伐叛将史朝义。10 月,以代宗的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 会同回纥兵进行总反攻。各路大军云集东部以北,想跟叛军决一死战。仆固怀恩派精锐部队 10 万与李光弼配合,在昭觉寺、石榴园一带大破叛军 6 万,

俘虏敌人 2 万。唐军相继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地。唐官兵视河南地区为叛军的根据地,大肆掳掠了三个月;回纥兵在洛阳纵兵掠夺,杀人数以万计,大火历几十天不灭,最后,史朝义只带着数百骑兵奔郑州而逃。

唐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败叛军,叛将纷纷投降。

11 月,史朝义逃往河北,被唐军围困于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屡战屡败,毫无办法。睢阳节度使田承嗣劝史朝义亲自去幽州搬救兵,自己留守莫州拼死抵抗。史朝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率 5000 精兵突围求救,结果, 史朝义刚刚突围,田承嗣就开城投降。河北的其他叛将见他大势已去,大多不听史朝义的指挥,纷纷向唐王朝投降。

公元 763 年,史朝义率领残兵败将来到叛军的老巢范阳。今非昔比,当时的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已经向唐王朝投降。史朝义求救无望,自知大势已去, 末日将临,只好率领数百个少数民族的骑兵夺路狂奔,准备达到祖辈的发迹地,少数民族奚、契丹的居住地。李怀仙派兵追击,史明义走投无路,自缢于树林之中。

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叛军烟消云散。

安史集团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叛军十分残暴,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人民的无比愤怒。叛军所到之处,民众揭竿而起,进行顽强抗击。广大人民如此坚决的反抗,是促使安史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史之乱虽然以唐王朝的胜利而告结束,但是对唐王朝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首先,安史集团盘踞的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原来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几年内变得凋弊不堪,满目疮伤。特别是激战最烈的河南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战乱中余生的人民甚至以纸为衣。全国人口也由战前 5000 多万锐减到战后的不足 700 万,足见安史之乱的破坏程度。并且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军队大多调集到内地,边防空虚,因此唐朝在民族斗争中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退守。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少数民族吐蕃占领,在南方也经常受到少数民族南诏的骚扰。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小,史朝义兵败自杀后,唐军本应乘胜彻底消灭叛军的残部, 而仆固怀恩害怕平叛后失宠,奏请以叛将留守河北,这样,北方大部又为降将所占据。在平叛过程中,有关将领都独占一方,不服中央管制。从此,唐中央与藩镇不断争斗,持续百余年。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苛捐杂税, 多如牛毛,人民负担日益沉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这一切都说明,经过安史之乱,统一、繁荣、强盛的唐朝已经过去,开始走向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