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说太阳是一只金鸟,它栖息的地方是一片幸福安宁的乐土;我国的西部雪域——西藏,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西藏,始终是我国古代人民神往的地方。但是,在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以前,中原地区和西藏(唐时叫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却是很少的。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时,西藏人民还没有文字,文化落后,战术落后, 总之,他们离人类文明似乎依然很遥远。关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喜结良缘的事,民间流传着许多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故事。

公元 7 世纪初,在我国的西藏诞生了一位杰出的人物——松赞干布。据藏民的传说,松赞干布是菩萨化身而成,身体强壮健美,从小就聪慧过人。松赞干布 13 岁时,他登上了他父亲王位权威的象征——狮子座。

吐蕃(西藏)和中原内地相隔万里,交流很少。在唐朝以前,吐蕃只不过是西部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势力很弱小,再加上中间还有好几个少数民族,吐蕃和中原根本无法联系。到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松赞的时候,吐蕃开始强盛起来,从中原内地传入医药、数学、历法等技艺。到松赞干布继承王位后,更是野心勃勃,梦想大振国威,因此,松赞干布积极向外扩张,发展自己的势力,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终于使吐蕃成为了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这样,吐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吐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起来。

而此时的唐朝,正是“贞观之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经济十分繁荣,文化发达,国家富强,是当时的世界强国。据说,在“贞观之治”时期,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长安,和唐朝人做生意,他们以来到长安为荣,回到家乡便向熟人讲自己在长安的经历见闻,目的是为了吹嘘自己。这些商人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中原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的强大,使得周围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表示臣服,而且,为了加强自己和大唐朝的亲密关系,都争先恐后地派使者向唐求婚。

公元 643 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出使唐朝,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唐朝也非常珍视这次机会,唐太宗亲自写信给吐蕃使者冯德遐表示感谢, 唐太宗在信中称赞吐蕃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在向唐朝求婚这一潮流影响下, 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也决定向唐朝求婚。一则是为了讨得唐朝的公主,脸上有光;二则是想借唐朝的力量,威慑其他小政权。于是,松赞干布便派遣使者和冯德遐一起去向唐朝求婚,带了许多金银财宝,献给唐太宗。

当吐蕃的使者来到长安,向唐太宗说明来意后,唐太宗沉默了好一段时间,最后才告诉吐蕃使者说:你们远道而来,必定劳累,应该先好好休息几日,看看长安的秀美景色,至于求婚的事,过几天再商量也不算晚。就这样, 唐太宗婉言谢绝了吐蕃的求婚要求。

唐太宗为什么没有答应吐蕃使者的求婚要求呢?原因有好几个。一是对吐蕃存在着不正确的看法,在唐朝人的眼里,吐蕃虽然是一个好地方,但是吐蕃人却不行。他们很野蛮,动不动就杀人放火,而且不怕死,吃生肉,甚至还吃人肉。唐太宗对吐蕃也不十分了解,对这些传闻半信半疑,心里犹豫不决。二是对吐蕃求婚有没有诚意搞不清楚。唐太宗明白,因为唐朝的强大, 周围的小政权向唐朝求婚是为了保全自己,借唐朝的力量发展自己。再者求

婚的使者络绎不绝,对唐太宗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唐太宗对吐蕃的求婚使者也没有放在心上。三是唐太宗自己心里有小算盘。吐蕃毕竟是一个强大统一的王朝,把公主嫁给强大的王朝,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对强大的政权,进行坚决的武力打击,是唐太宗的一贯思想。出于这些考虑,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的要求。

吐蕃的求婚使者无功而返,心情非常沮丧,又不敢直接对松赞干布说是唐朝拒绝了求婚。因为松赞干布年轻气盛,对这样的事,面子上肯定过不去, 一怒之下,说不定就会迁怒于求婚使者,给他们惩罚。说来凑巧,刚刚发生的一件事,为吐蕃求婚使者撒谎创造了条件。

原来,吐蕃的近邻吐谷浑被唐朝大将李靖、侯召集、李道宗等人率领的军队打得大败,吐谷浑王只好向唐朝讨饶,甘愿俯首称臣,并且请求娶一位唐朝的公主。结果,唐朝接受了吐谷浑的投降请求,给吐谷浑王封了官。为此,吐谷浑王亲自去唐朝谢恩,唐太宗为了巩固这种关系,就把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王。

于是,吐蕃求婚使者借坡下驴,编了一套瞎话向松赞干布作了汇报。他们说:“我们刚到唐朝的时候,唐朝的君臣对我们都非常好,礼节格外隆重, 待遇也比别国的使者好。当我们提出求婚的事后,唐太宗马上就答应了下来。可是,事情凑巧,正好碰上吐谷浑的求婚使者也来求婚。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挑拨我们和唐朝的关系。结果,唐朝对我们越来越冷淡,最后,婚约就被解除了。”这样,吐蕃使者为了保全自己,把责任全推给了吐谷浑。

松赞干布听完使者的话后,不禁怒火中烧,气得大骂吐谷浑。此时的松赞干布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刚刚统一了西藏,周围的各个政权无不俯首称臣,可是,没想到不知天高地厚的吐谷浑,竟敢太岁头上动土,和吐蕃对着干。松赞干布绝对不能容忍有这等事情发生。于是,松赞干布立即和各领邦联合起来,调集了庞大的军队,亲自担任总指挥,向吐谷浑发起猛烈的攻击。松赞干布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并不是凭感情一时冲动行事,而是有深刻的考虑的。松赞干布这一招可一石多鸟。一则可以狠狠地“教训”吐谷浑一通,其实不过是借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已;二则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使周围的各个邦国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是向唐王朝炫耀武力。

结果,刚刚吃了败仗的吐谷浑,无力抵抗吐蕃的猛烈攻击。吐蕃的精锐之师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大败吐谷浑。吐谷浑只好逃到青海湖以北,结果吐蕃军队洗劫了吐谷浑。松赞干布又乘机攻占了其他一些地方,并且亲自率领 20 万大军陈兵唐朝边境松州(现在的四川松潘),对唐朝炫耀武力。松州地方驻军派军队去打探吐蕃军队的虚实,结果被吐蕃军队所败,边境人民受到了一次大洗劫。这些军绩,使吐蕃军队势气大振,松赞干部派使者到长安贡献金甲,使者声称这一金甲价值连城,乃是稀世之宝,并且扬言说这是迎娶公主的聘礼。很明显,这含有挑衅的意味。不但如此,松赞干布还写信给唐朝,说:要是唐朝不答应把公主嫁给赞普,他就要亲率 5 万精锐之师,夺取唐朝的王位,抢走公主。

松赞干布向唐朝发出武力威胁,想以此能够娶得公主,挽回一些面子。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松赞干布可打错了算盘。他不知道,唐王朝对吐蕃也正虎视眈眈,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这头不驯服的狮子呢。松赞干布以武力相威胁,唐太宗当然不会屈服。唐太宗立即与大臣商议对策,最后决定任命侯君集、牛进达等人负责指挥全军,统率 5 万大军火速支援松州。松赞

干布虽然取得了一些战功,可是,因为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吐蕃人民已经厌倦了松赞干布的穷兵黩武。吐蕃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很快,国内出现严重的动荡不安,军队的战斗力大为下降。唐军对吐蕃军队进行四面攻击,乘吐蕃军防务疏忽之机,夜袭军营,大败吐蕃军。

年轻气盛的松赞干布并不想就此罢休,他亲自向士兵发表演说,鼓舞士气。可是,广大士兵的情绪始终没有好转,因为他们在心底已经厌倦了战争, 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了。再加上唐朝大军压境,杀气腾腾,吐蕃初战不利, 更为吐蕃军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种情势下,吐蕃内部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这就是有名的“八大臣集体自杀事件。”事情是这样的:八大臣对松赞干布的固执己见感到十分忧虑,他们全体力劝松赞干布放弃武力索婚这一企图,尽快班师回国,安抚民心,设法和唐朝缔结友好条约。可是, 松赞干布断然拒绝了他们的建议。结果,八位大臣感到非常绝望,又担心遭受迫害,最后苦谏不成,惶恐自杀。

接连发生的事件,使松赞干布冷静下来,他不得不仔细考虑眼前的情势了。松赞干布不愧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仔细地考虑了利害关系,觉得唐朝的国力的确十分强大,四周的小国又纷纷向唐朝称臣纳贡,吐蕃的实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唐朝抗衡的。最后,松赞干布果断决定收兵回国,同时, 派使者到长安请求宽恕,一再恳请娶唐朝的一位公主。

这一次请娶公主和前一次大不相同。首先是使者的官职高,使者的首领是宰相。吐蕃宰相禄·东赞聪明机敏,善于应对,松赞干布派禄·东赞作为求婚使者,表明松赞干布志在必得。另外,这次求婚带的财物也多。黄金 5000 两,金银珍宝数百件。唐太宗觉得吐蕃这次求婚,是真心诚意的,于是,就答应了吐蕃的请求。

可是,通向求婚的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现在,在西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请婚、许婚的动人故事。这表明藏族人民是非常珍惜汉藏人民的友谊的。

吐蕃使者这次求婚虽然最终取得了成功,但是,这次成功却来之不易。首先是竞争激烈。当禄·东赞率领使团到达长安的时候,另外四支求婚队伍也来到了长安。他们是天竺法王派来的 100 人的求婚使团,霸达霍尔王由 100

人组成的使团,大食财富王的 100 人的使团和格萨尔军王的 100 人使团。这五支求婚队伍,都争聘文成公主,明争暗斗,展开了一番较量。据说,唐皇、后妃、太子等人都不愿意将文成公主许配给藏王,可是,唐太宗见五家争得不可开交,而唐王朝又不想得罪任何一方。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推卸责任的方法。

方法是这样的:唐朝觉得这五家都不错,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好是采取斗智的办法来决定胜负。就是说,唐朝给各使团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哪一个使团解答得快,解答得好,文成公主将嫁给哪国。五国使团觉得这还算公平合理,于是都同意这个办法。经过一蕃激烈的较量,吐蕃使团大获全胜,终于娶走了文成公主。这就是流传民间的“五难婚使”的故事。

“五难婚使”的第一件事是把 100 匹母马和 100 匹小马驹混杂起来,然

后要求 5 国使团找出每一匹母马自己的小马驹。这一道题可难坏了其他四国使团,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一直没有想出有效的办法,最后只好乖乖地认输。而吐蕃使团呢?解决这个问题却毫不费力,因为藏民在畜牧业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非常清楚应该怎么做,结果,一天之后,他们便把这一道难

题顺利解决了。

吐蕃使团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看了下面的办法之后,我们不禁惊叹于吐蕃使团的聪明机智。禄·东赞让人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并且让人不要给马驹草料和水,这样,一天之后,小马驹就又饿又渴了。然后,禄·东赞便让人把小马驹放出来,和母马放在一起。又饿又渴的马驹,各自都迫不及待地寻找自己的母亲,因为它们想吃奶。这样,第一道难题便成功地解决了。吐蕃使团群情激动,他们为自己的智慧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可是,这一问题刚解决,第二道难题又来了。这第二道题是什么呢?

“五难婚使”的第二道难题是赫赫有名的“穿孔引线”的故事。我们前面说过,唐王朝是不大愿意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因此,他们见只有吐蕃使团解决了这一难题,觉得就这样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太丢大唐朝的面子了,于是,他们便又想出了一个难题想难倒吐蕃使团。

唐王朝送给吐蕃使团一个九曲明珠,并且送来一条柔软的毛线,让吐蕃使团把这条毛线穿过九曲明珠的一个中间拐了九道弯的很细的孔。这一道难题,真可谓挖空心思,还真把吐蕃使团难住了,三天的期限已经过去了二天, 大家都很紧张,也都十分着急。禄·东赞也很着急,但他并没有慌,而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忽然,他看见桌子上有一只蚂蚁,心里不禁一亮,问题解决了,禄·东赞激动地对大家说,请大家放心,他已经想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了。

禄·东赞让人在附近捉了一些蚂蚁,然后从这些蚂蚁中选了一只最健壮的。先用一条马尾鬃拴在蚂蚁的腰部,然后又把毛线拴在马尾鬃上,拴好之后,就把蚂蚁放进孔内,然后,对着孔慢慢地吹气,赶着蚂蚁向小孔的另一端爬去,不一会儿,蚂蚁便拖着马尾从另一端爬了出来。这样,毛线便成功地穿过了小孔。吐蕃使团不禁松了一口气,但是,他们知道,唐王朝肯定还会给他们出难题的。

果然不出所料,这一问题刚解决,唐王朝又出了一道难题,这就是“三难婚使”。这次难题的解决者,不是禄·东赞,而是禄·东赞的一位随从。唐太宗命令侍从抬出许多根大小、粗细一样的圆木,让各使团的人分出哪头是树根,哪头是树梢。其他使团都一筹莫展,就是聪明超群的禄·东赞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正在禄·东赞着急之时,忽然,他的一名随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碰了他的胳膊,禄·东赞会意,赶忙和那位随从走到一旁。那位随从小声地告诉了禄·东赞分辨圆木树根和树梢的方法。

这位随从提供的方法叫“顾流放本法”。具体地做法是,把两头一样粗细的圆木,顺着水流放入水中。这样,是树根的那一段比较结实,就会先顺流向下漂去,暴露在前面,后面的那一部分就是树梢,这样,吐蕃使团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虽然唐太宗每次都许诺说,哪一国的使团先解决了难题,就把文成公主嫁给哪团。可是,令人气恼的是,每次都是吐蕃使团取得了胜利,唐太宗心里很是不服。于是,他又心生一计。

有一天晚上,正当各使团的人正在酣睡之时,唐朝宫内忽然响起了钟声,多数人都被惊醒了。不一会儿,各国使团都收到了唐太宗的命令,说是唐太宗要召见各位使者,有重要的事情要商议,请各位马上到皇宫去。于是, 各国使团都赶忙跟着送信的人走了。

只有禄·东赞很警惕,他觉得很奇怪,这肯定是唐太宗的一个计谋。于是,他在他经过的路上,在经过的每一处住室的门槛上边,都用笔做了记号。到了皇宫之后,发现这果然是唐太宗耍的手段。唐太宗又给各国使团出了一道难题:“如果哪国的使团能够顺利地返回自己的住处,哪国就可以娶走公主。”结果,只有吐蕃使团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其他各国的使团一直转到天亮,也没能回到自己的住处。

事到如今,唐太宗只好答应让文成公主出嫁。但是,到了最后,唐太宗还没有忘了难一难各国使团。唐太宗传下话来,说:“明天将在广场上集中300 名年轻漂亮的女子,到时候,谁能从中认出文成公主,就将公主嫁给他们的国王”。这真谓到了关键时刻,各国使团纷纷活动起来,而吐蕃使团很巧妙地从一名宫妇的口中,问清楚了文成公主的相貌。这样,吐蕃使团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天,300 名年轻漂亮的女子都集中到了广场上,一个个都穿得花枝招展的。其他各国使团的人,都认为文成公主肯定是穿得最漂亮最华贵的一个女子,因此,他们便专门挑穿戴得特别艳丽的。而吐蕃使者呢?他们则是有备而来,顺利地领走了文成公主。到此,唐太宗只好为文文成公主打点嫁奁,准备让她远嫁吐蕃。

以上的故事,就是有名的“五难使者”的故事。据传说,除了这五件难题之外,还有其他难题,例如如何辨认母鸡和它的雏鸡等等。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并不一定实有其事,但的确生动地反映了吐蕃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了汉藏人民亲密的往来。

从吐蕃使者第一次来唐求婚,到最终聘得文成公主,前后一共四次,几经周折,终于由禄·东赞完成了使命。吐蕃使者频繁地出入唐朝,为唐王朝和吐蕃的交往做出了贡献。

吐蕃使者的长安之行,使他们在长安停留了差不多有五个月。在长安期间,他们尽情领略了中原风光,亲眼看到了唐朝的繁荣强大。他们发现唐朝物产丰富,军队强大,人民安居乐业,而且深为中原文化所感动。他们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使他们有了改革西藏的要求,对西藏后来的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于唐王朝来说,他们对吐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惊叹于禄·东赞的机智聪明。吐蕃使团在长安逗留期间,禄·东赞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召见,唐太宗见禄·东赞机敏善变,聪明过人,而且行为得体,为人不卑不亢,心中不禁产生了爱才之心。因此,唐太宗便决定授给禄·东赞大将军的官职,并且要许配给他一位漂亮的女子。而禄·东赞则委婉地谢绝了唐太宗的好意。禄·东赞说他来唐朝的目的是为赞普迎亲的,到现在赞普还没有见到文成公主,自己怎么可以先娶呢?再者,他在吐蕃已经有妻子了,怎么可以喜新厌旧呢?禄·东赞这一番话,使唐太宗大受感动,更坚定了他远嫁文成公主的决心。

在文成公主正式远嫁之前,唐王朝为文成公主的远嫁做了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在这一年当中,文成公主多次召见吐蕃使者,详细耐心地向他们询问有关吐蕃的情况。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她已经对吐蕃的风土人情有了相当的了解了,她感到她有责任为汉藏人民的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文成公主积极要求唐朝为她准备好吐蕃所没有的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为的是把它们带到吐蕃,帮助吐蕃发展经济。

公元 641 年,文成公主在李道宗的持节护送下,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远嫁吐蕃的道路。出发前,唐太宗亲自设宴送别。于是,一队队的马匹骆驼运载着珍宝、饰物等贵重物品,还有各种谷物的种子,以及有关佛经、医药、历法、农艺的许多书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装备精锐的卫队为文成公主护驾,随同文成公主入藏的还有许多侍女和众多的能工巧匠。

而禄·东赞则因为别人的谄言,却被唐太宗留在了长安。有人对唐太宗说:“只有把多才多艺的禄·东赞留下来,唐朝和吐蕃才有可能长期友好。” 于是,唐太宗便把禄·东赞强行留在了长安,并且赐给他妇人和住宅。但是, 过了一段时间,禄·东赞却找了一个机会逃走了,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追上了远嫁的队伍。

远嫁吐蕃的路是非常艰难的,有时候,竟然没有路可走,因此,只好停下来开山筑路,所以,队伍行进的非常缓慢。而文成公主则利用队伍休息的间隙,向当地的各族人民传授发展农业的技术,而且还教会了他们使用水磨。队伍行进到西宁时,受到吐谷浑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他们不但热情款待文成公主等人,还专门为文成公主建造了一座佛堂。整个队伍在这里休整了一个多月,随后继续和向吐蕃进发。

为了迎接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特地从逻些千里迢迢赶到青海扎陵湖等候。松赞干布非常尊重文成公主的队伍,完全根据唐朝礼仪的要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盛会。松赞干布亲身经历了汉族的人物风情,深深认识到了本民族的落后,对文成公主的学识、风度更是钦佩不已。

在松赞干布的陪同下,队伍继续行进。为了迎接公主,松赞干布提前回到了逻些,直接负责安排迎接公主的各项事情。终于,文成公主的队伍来到了吐蕃的政治、文化中心逻些。文成公主在众多穿着华丽的婢女的陪伴下, 在各种乐器奏出的音响中,缓步走进了逻些城。吐蕃人民穿上节日的盛装, 热烈欢庆这一时刻。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建造了华丽的宫室。

经过二年多的跋涉,文成公主平安地到达了逻些,成为联结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关系的使者,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文成公主入藏以后,积极地为汉藏人民的友好而努力,因而文成公主受到藏族人民的热爱。公元 680 年,文成公主去世。尽管唐朝和吐蕃正在交战, 吐蕃还是为文成公主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并且把她和松赞干布合葬在一起。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爱戴。直到现在,有许多地方的藏民每年都要过节日纪念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打开了汉藏两族友好之门。公元 710 年,金城公主又嫁到

了吐蕃,吐蕃立即上书唐朝致谢。自公元 634 年松赞干布首次派使者入唐,

到吐蕃政权瓦解,前后共 213 年,双方来往达 191 次之多,光是吐蕃使者入

唐便有 125 次。现在,在藏民中间流传着一首歌,歌中唱道:

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

孔雀落在大平原

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

所有的一切,都在抒写着汉藏人民的不朽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