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奇(1912—1992)

音乐到底应该怎样,本世纪最富独创性、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凯奇, 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看上去简单其实非常深邃而严峻的问题。

约翰·凯奇(John Cage)于 1912 年生在美国洛杉矶。他的父亲是一位发明家,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从小就好动脑子,不甘寂寞;上学后,更是聪明过人,学业优秀。高中毕业时,凯奇因名列前茅被选为毕业典礼学生致辞代表。对于美国中学生来说,这可真是一项了不起的殊荣。

1930 年春天,正在大学上二年级的凯奇中途辍学前往欧洲旅行,并学习音乐、美术和建筑。1931 年秋天回到美国后,为了谋生,凯奇干过厨师、园丁等各种各样的工作,同时继续写诗、作曲、绘画,还分别与美国著名作曲家威斯和考威尔学习作曲理论、非西方民间音乐和当代音乐。1934 年,他师从一代作曲大师勋伯格,并在加州大学学习音乐理论。这时他开始了从事有年的舞蹈团作曲兼钢琴伴奏工作。

勋伯格曾这样评论他这位高足:“与其说他是一位作曲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发明家。”确实,凯奇从一开始就对发明新的作曲方法,比掌握已有的作曲方法更有兴趣。

凯奇最初的作品,大多是在摆弄 12 个半音间的关系上出花样。后来,他渐渐热衷于寻找各种新颖独特的音响。他先是在各种打击乐器上作文章,写出了打击乐六重奏《金属结构 I》等有趣的作品。1938 年,当打击乐已经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时,他就又盯上了钢琴,在钢琴里塞上螺栓、螺钉、木头、毡子、勺子、衣夹等各种随手可以拿到的东西,以产生出人意外的音响。这种音乐有一个正式名称,叫作“预制钢琴音乐”,作品有《喧闹》、《沉思》等等。即便如此,凯奇仍然觉得手段有限,他又在作品中使用了铁罐子、牛铃铛、狮子吼、蟋蟀叫以及摔门声、关窗声、发电机的轰鸣声和由电子处理的变形声音等等形形色色的音响来源,如:《臆想的景色》、《芳塔那混合》、

《罗扎特混合》等作品。

凯奇一方面尽力扩大音源,另一方面又走入相反的极端。1952 年,他推出一部真正富有挑战意味的“作品”《4′33″》。这部作品要求演奏家在钢琴前静坐 4 分 33 秒,不要出声,什么也不要演奏。凯奇的意思是要让听众于一片静寂中聆听在这段时间所能听到的任何声音,比如可能有人咳嗽,座椅也会轻轻作响,甚至包括怀表的嘀哒声、听众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或许凯奇认为世界之大、无处没有音乐,存心让生活在既成音乐文化中的人们稍稍领略一下大自然所固有的音响美。

凯奇还有另外两首以时间为题的作品。一首是 1956 年为一名打击乐演奏

者写的《27′10.554″》;另一首是 1962 年写的为“任何人用任何方式演奏” 的《0′00″》,他自己“演奏”这首“乐曲”时,是把蔬菜切碎后用搅拌器搅烂,接着把菜汁喝掉,“曲子”也就大功告成了。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中,凯奇也曾投入到“偶然音乐”的创作行列中,写有六首《变奏曲》等。偶然音乐是本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在这种作品中,作曲家只给出作品的梗概或提出一些文字性的要求。演奏家接到的往往不是乐谱,而是一纸通知单。落实成完整的作品,主要靠演奏家按照大致规定进行即兴发挥。这样,同一作品演奏时,一次一种面目,绝不可能重样。

凯奇还搞过荒诞派的音乐试验。他的作品《舞台音乐》的演出过程是这样的:舞台上有一个人被裹在黑塑料布里倒吊着;另一个人挥舞绑着旗子的竹竿;汽球在吱吱漏气;蜂鸣器在嗡嗡作响。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位大提琴家演奏凯奇音乐的同时。

尽管凯奇在音乐上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但他本人却待人宽厚,和蔼可亲,既不好斗,也不刻薄。他总是穿着一条褪了色的牛仔裤,乐乐呵呵地出现在各种场合中。对于讲究礼貌,规定严格的巴黎马克西姆餐厅来说,凯奇可能是唯一被允许不系领带、穿着牛仔裤出入的顾客。

凯奇曾认真研究过印度的佛教禅宗理论和我国古代著作《易经》,他的很多音乐思想都来自于这些学说所给予的启发。有人曾经说:“凯奇的贡献与其说是在音乐方面,不如说是在哲学方面。”这话很有道理,凯奇的音乐确实唤起了人们对音乐基本现象的重新认真思考。

凯奇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作曲家,并且波及到世界各个角落。他的影响所至并没有使别人亦步亦趋地模仿他,而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鼓励人们大胆地开创自己的新风格。

1992 年 8 月 12 日,毕生致力于创新的八旬老人凯奇在美国溘然辞世。也曾有人指出,凯奇的音乐是一种对人类文化传统持虚无主义态度的“反

文化现象”。或许,凯奇音乐现象本身更值得人们去认真地进行思索。后记

这是一本为青少年提供的音乐读物,介绍了自 17 世纪末期以来三百多年

间活跃在世界乐坛中的 28 位重要外国作曲家。

编写时考虑到坊间同类读物为数已众,为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本书遂以作曲家生平传略为线索,故事轶闻为中心,强调信息量、可读性,以期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兴味之中,也能对作曲家的生平概貌、主要作品有大致的了解。此外,本书还有选择地加大了本世纪作曲家的比重。

编写中曾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与著作,并承部分中学师生提出意见,使本书五经易稿始成于今,在此,谨向各书作者及所有热心提供帮助的大、小朋友们一并致以深挚的谢忱。

书中不免或有罅漏,请大家指正。

编著者

1993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