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正是风急云骤的时刻,内忧外患煎熬着中国人民,促使着人们奋起抗争。

1894 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得一塌糊涂,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同时,各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华侵略,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民族的危亡,激起了中国人民开展反侵略、反瓜分、反洋教的斗争,到 1898 年终于汇成了汹涌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反帝烈火遍及北方,波及全国。1900 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在清政府的配合下,扼杀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1901 年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勒索了中国巨额赔款,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生活日益困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西方列强疯狂掠夺相对应,腐败专制的满清政府对外奴颜卑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内则“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捕杀“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帝,压制变法,鱼肉百姓。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苟延残喘的慈禧太后,为掩国民的耳目,居然也叫咕起“新政”,装模作样地开工厂,办新学,妄图既讨好西方列强,也应付国内危机,使有识之士进一步认清了满清专制的真实面目。

外敌的侵略,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卖国腐朽的本质,使人民大众迅速觉悟起来,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中日益壮大的知识分子群众救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政治运动中去,形成了一个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为民主革命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习集会抗议,掀起“拒俄运动”,号召人民起来收回铁路,掏洋货。这样就使广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在革命运动中经受了锻炼,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和革命团体的兴起和发展。

正当全国人民的爱国运动蓬勃兴起之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他们摒弃了改良求道、变法维新的思想,纷纷成立革命团体,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批驳康有为等人的保皇思想,从而使先进思想开始传播开来。

1892 年,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获得了毕业文凭和行医执照。他以良好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先后辗转于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人民的困苦生活深表同情。他认为,人民受苦的祸根在于愚昧,因此他决定开展“医国事业”,“借医术为入世之媒”,通过行医与社会各阶层广泛接触,煞费苦心“物色有志青年,结为团体,以任国事”。1893 年冬,孙中山与好友陆皓东、陈少白等人聚会讨论救国方法,他们当中多数人“偏重于请愿上书” 等治标方法,而孙中山主张治本,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经过几天的热烈讨论,大家同意了孙中山的主张。1894 年孙中山来到了广东华侨集中的檀香山,经过一个多月的奔走游说,由孙中山倡议,1894 年 11 月 24 日,

孙中山与何宽、李昌、刘祥等 20 多人,在一个华侨家中召开了兴中会成立会议。大家围坐在长桌旁,庄严肃穆。坐在主席位置上的孙中山,手握《兴中会章程》,把对祖国和同胞的深切感情,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有机地结合起来,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朗朗有声地念着,使得那些远离故乡的游

子回肠荡气,感慨万千。大家一致同意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各人用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圣经》,右手高举向上,朗诵“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这样,第一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就建立起来了。它以推翻清朝专制,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此后,孙中山在海外各地华侨和留学生中作了大量的宣传和联络工作。他以日本为中心, 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往来于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世界各地,考察各国的风俗人情,研究西方的民主政治,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特别是 1905 年他在比利时的活动,他和爱国学生贺之才、朱和中等人畅谈建

国要义,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讨论连续进行了 3 天 3 夜,这使孙中山

认识到:革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有着决定的意义。自 1903 年后,孙中山即把工作重点放在新兴的知识阶层中,从而大大加强了国内各种革命力量和革命团体的联系工作,这就为促进新的统一的革命团体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兴中会成立后,其他革命团体也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1904 年 4 月, 黄兴与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在长沙成立了华兴会,提出了“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同年 7 月,湖北革命志士吕大森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 以“革命排满”为宗旨,在学校和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1905 年,刘静庵、曹亚伯等在武昌成立日知会。1904 年 11 月,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光复会, 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在江浙知识分子和会党中进行活动。此外,各地还有各种小团体,如 1904 年 4 月在南昌成立的易知社,1905 年在鞠湖由陈独秀成立的岳王会等组织。这些革命团体或秘密地或公开地活动,推动各地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成为民主革命力量的摇篮,为同盟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条件。

在革命团体纷纷建立的同时,中国大批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纷纷出国,试图汲取外国的先进东西。1900 年留日学生不到 100 人,1904 年达 3000 多人,赴欧美留洋的也不下几千人。“东西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这慷慨激昂的诗句,真实地表达了当时大部分留学生的共同心愿和心情。这为同盟会在日本东京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革命团体的大量涌现、大批爱国志士的出国留洋,先进思想也广为传播,逐渐深入人心。从 1901 年起,进步知识分子在日本和国内出版了大批书报刊物,宣传反清及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批驳康有为等人的保皇论调。其中比较有名的报刊,在东京有《国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在国内有《苏报》、《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等。特别是从 1903 年起, 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开始活跃起来,形成了一个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高潮。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以犀利的文笔,批判康有为的“中国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指出“革命非天雄六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1903 年,年仅 18 岁的邹容,以饱满的热情、通俗易懂的文字,写下了长达 2 万余字的《革命军》,热情讴歌革命,痛斥专制弊端,号召人们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专制的政体”,为开创“中华共和国”而斗争,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革命军》出版后,反复再版,发行量占清末书刊第一位,影响极其深远,看过此书的人,莫不“拔剑起舞,发冲眉竖”。这一年,陈天华用白话文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

写成了《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等小册子,宣传反帝和反清思想,号召人们起来“改条约,复税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两湖学界和新军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样,在同保皇派的论战中,先进思想广为传播,日益深入人心,为统一新的革命团体提供了思想条件。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先进思想的深入传播,若干分散革命小团体的出现,自然把一个问题提到了人们的面前,那就是把分散的革命力量聚集起来,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组织,使大家的目标和行动协调一致,从而更有力地把革命向前推进。当时,中国大批青年和学生纷纷留洋,日本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地方,到 1905 年竟增加到 8000 多人,不仅人数增多了,而且他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趋向革命的人日渐增多。但是这些力量正处于散漫的状态中,缺乏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从而把这些力量汇聚起来。华兴会的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此时也在日本,但华兴会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并且带有很浓的地域色彩,未能成为留日团体中的力量核心。因此, 成立一个新的能拥有更广泛力量的组织已成为许多人议论的中心。联合已成为迫切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由于首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自然地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成为团结各方面力量的中心人物。

1905 年夏,孙中山从法国马赛乘船,途经越南、新加坡等地,7 月 19 日到达日本横滨。久闻孙先生大名的广大留日学生听说他东归的消息后,莫不欢欣鼓舞,纷纷前去欢迎。几天后,孙中山到达东京。当时留日学生汇集东京,革命热情高涨,黄兴、宋教仁两人更是雄心勃勃,最露头角。孙中山首先拜访了他的热心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日本老肌友宫崎滔天。寒暄过后,孙中山就迫不及待地问:“近来增加这么多留学生真是件大好事。可当中有没有非同一般的学生,有没有可以加入我党的志士?”宫崎一边泡茶,一边告诉他说:“有,我正要向你介绍一个叫黄兴的湖南人,”“一个伟人,估计将来可以作你的助手。”孙中山听了非常高兴,恨不得马上去找。宫崎止住他说:“连口茶都不喝,就要去,真够性急,而且你是他的前辈,还是我去将他带来见你好了,你就在这里喝点茶。”孙中山急不可待地说:“这样的事,无什么后辈前辈之分,是我打听到消息,还是我去拜访他。”说着就拉住宫崎一同去拜访黄兴。到了黄兴住处,宫崎推开窗子一看,一大堆留学生围坐在一起,正在兴趣盎然地谈论什么。宫崎把黄兴叫出来后,黄兴一眼就认出了曾在照片上见过的领导过广州、惠州起义的兴中会领袖孙中山先生。说话间末永节、张继、宋教仁等人也赶到跟前,见面后,大家异常高兴。接着 6 个人一起到了一家名叫风乐园的中国餐馆。他们边吃边聊,谈了近两个小时,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嗣后,大家共同举杯祝贺。

7 月下旬,汪精卫、朱执信等几个留学生慕名前去拜

访孙中山。孙中山高兴地和他们畅谈,要求大家组织起来,建立共和国, 改变中国贫穷孱弱的面貌,使中国跨入先进国家之林。孙中山的话娓娓动听, 鞭辟入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弦,大家当场表示拥护孙中山组织统一革命团体的主张。7 月 28 日,孙中山和宫崎前往《二十世纪之支那》编辑部, 同宋教仁、陈天华等人进行了会晤,孙中山根据以往的经验,阐明了革命要相互联络和联合的重要意义。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开始讨论组织联合的统一革命团体问题。第二天,黄兴邀请在东京的华兴会会员讨论与兴中会联合的

事,陈天华赞成,刘揆一反对,黄兴提出可在形式上加入,但在精神上要保持华兴会的独立性。最后决定,加盟与否,由个人自定。

这时,关于统一革命团体的问题,已经是人心所向,如同百川归海一样了。湖北、四川、广东及其他各省的留学生,也先后拜会了孙中山,拥护他组织统一的革命团体。

7 月 30 日下午,由孙中山、黄兴约集,各省有志革命的留学生和旅日华

侨 70 多人,在内田良平住所、东京黑龙会会址集会,共同讨论创建新的革命团体的事。

这是中国革命者一次史无前例的群英大聚会。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以及其他团体的成员和个人,除甘肃省没有留日学生外,全国内地 17 个省都有代表到会。

孙中山被推为会议主席。他屈腿盘坐,微笑颔首向大家致意。黄兴非常兴奋,首先致词说道:“孙先生最近从欧美回来。现今天下大势如何?中国革命怎样进行?我们请孙先生发表意见。”

大家屏息静听,全神贯注。 “中国革命方法,大概不外是联络人才一事。中国现在不必担扰各国瓜

分,但要担忧自己的内讧。如果这一省要起事,那一省也要起事,大家不相联络,各自号召,各国必然乘机干涉我国。这样,中国必亡无疑了。所以, 依我看来,我们应该以互相联络为首要的事情。”孙中山首先向大家阐明革命的理由和实行方法,提议将分散的各个革命组织结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

孙中山端庄的仪态,革命的激情,伶俐的口才,使听众如醉如痴。热烈的掌声不断打断他的讲话。

“一切破坏之前的建设,破坏之后的建设,件件事情都得由同志去做。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文明的政府。”孙中山站起身来,打着手势,慷慨激昂地说着。

大家心驰神往,聆听孙先生描绘着中国的美好前景,简直给迷住了。好一会儿,才响起连续不断的掌声,孙中山的倡议一致通过。

结成全国性革命大团体,是大势所趋了。《论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革命大团体该起什么名称呢?

孙中山豪情满怀。他提议:“新的革命组织就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怎样?”

大伙沉思着,会场顿时鸦雀无声。黄兴经过深思熟虑,慢慢地说道:“我们现在侨居它国,行动必须隐蔽,革命二字一出,同志活动更是不便。从有利革命出发,建议把‘革命’二字删去。”

众说有理,孙中山也向黄兴点头微笑,表示赞赏他的观点,接受他的意见。

这时候,有人高声喊道:“既然我们以驱除清廷为己任,当与对象立名。”遂提议新统一的革命团体为“对满同盟会”。

“不,不应该这样立名,”孙中山站起来说:“满清政府腐败,我们才起来革命。但我们革命的宗旨,不是专在排满,而是废除君主专制,创建共和。”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中国同盟会”的名称才确定下来。讨论到同盟会的宗旨,又是一番争论。

孙中山首先提议:“中国同盟会应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宗旨。”

这时,孙中山毫不迟疑地站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受,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所以成为这样不平等的世界。欧美为什么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平均地权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 我们的组织为世界上最新的革命组织,应当高瞻远瞩,不但解决民族、政治两大问题,还必须把将来最困难的社会问题一并解决了,以便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上最良善富强的国家。”

这个愿望是多么善良和真诚啊!到会好多人士纵使对“平均地权”的必要性不理解,或者不大赞成,但孙中山的理想、激情和理论,还是使大会通过了他提出的“四纲”。

孙中山即席起草了盟书。黄兴提议:“请自愿入会诸君签名。”倾刻间,会场变得一片宁静,厅外吱吱喳喳的鸟语显得格外清晰。大家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仰望天花板,有的你看我、我看你,黄兴目光四射。孙中山微笑、期待。这时候,刚从湖南到来的曹亚伯率先站起,边走边说:“大家主张革命,

才来这里;如果不主张革命,何必来呢?”他走到桌旁,爽朗说道:“我凭良心签名。”说罢,写上“曹亚伯”三个大字。“我也凭良心签名”,程家柽跟着前来,大家拥到桌边,按次签名。

大家签署了盟书之后,再进入另一个小房间,由孙中山领导大家同举右手向天宣誓。宣誓完毕,孙中山与会员一一握手,兴高采烈地说:“为诸君庆贺,自今天起,各位已不是清朝的人了!”说罢,又告诉了今后同志间联络的暗号:问何处人?何物?何事?要分别答汉人、中国物、天下事。最后, 大家推举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 8 人起草会章,待召开成立大会时讨论。

会议临近结束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几个同志顿时人仰马翻。大家大吃一惊,上前一看,原来是由于会场人数过多,动作活跃,后厅地板塌陷。孙中山似有所悟,风趣地笑道:“这是颠覆满清的预兆。”众人鼓掌欢呼。

1905 年 8 月 11 日,留学生会馆门前张贴着定于 13 日下午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的告示,当时虽说正值暑夏,许多留学生已出游或者回国,可那天下午,留学生们竟蜂拥而至,会场富士见楼挤满了人,室内室外,阶上阶下, 到处都挤得水泄不通。身穿洁白西装的孙中山,由宫崎滔天陪同,从容步入会场。刹那间,会场内外,掌声雷动。人们踮起脚后跟,争相一睹孙中山的丰姿。

在会上,宋教仁首先致了欢迎词,接着孙中山作了生动感人的演说。他从清帝入关,一直谈到当时,满清是怎样残酷地压迫汉人的,列强是怎样地贪婪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是怎样反清抗洋而又屡战屡败,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推翻清廷,反抗列强,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才能使中国免于灭亡之境, 臻于富强之境。

孙中山那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讲就是 4 小时,句句打动人们的心弦,一再激起热烈的掌声。听众时而愤怒,时而悲哀,当讲到革命前途和祖国光明前景时,又都显现出笑容。参加这次大会的满族青年学生,感受也特别深,其中好几个人当场流了泪。最后孙中山号召大家发奋图强,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那么 10 年、20 年以后,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中华民族一定会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当时清驻日使馆扬言要取消与会者的官费。面对这种威胁,他们嗤之以鼻,毫不在乎:“要取消就让他取消好了。”有的回答更干脆:“我无论如何要革命。”他们甚至还去论理,弄得使馆官员只好无可奈何地说,算了算了,我今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了。

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激情是压抑不住的。8 月 20 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 300 多人。大会通过了由黄兴等起草的《同盟会章程》。章程中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同盟会宗旨。大会公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总理之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本部设在茫洋,本部之下设支部,支部下设分会。并决定以 1905 年由宋教仁等人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同盟会成立后,海内外革命者纷纷加入,会员人数大为增加,不到一年, 列名的会员总数已达 1 万人以上,会员主要来自海外华侨和会党分子。

1905 年 11 月 26 日,同盟会将其机关刊物改为《民报》,胡汉民为主编, 在日本东京正式发行。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次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后,孙中山又在《同盟会宣言》和《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的讲演中,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进一步说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反满和建立汉族人当权的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实行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核心目标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完成所谓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就是要用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和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样同盟会的纲领经过逐步阐发而趋于完备。

这样,灾难深重的中国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一个全国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有了一个指导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有了一位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孙中山。队伍扩大了,思想明确了,革命者汇集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又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自同盟会一成立,孙中山和他的盟友们立即发动力量,继续批判康有为等人的保皇谬论,发展各地同盟会组织,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直到取得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